为什么同样是乱世,春秋战国,三国就很热; 而南北朝,五代十国就很冷呢?

F
Fritz2022
回复 98楼 扶苏 的帖子
”魏晋以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开始歪了。以后就越走越偏。所以才会出现唐朝盛极一时,突然的就败了。”
您这段话有待商榷。盛唐盛极而衰的直接原因不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普通平民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崩塌导致的。统治者与底层百姓的矛盾不断扩大,而这个矛盾又是不可调解的,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F
Fritz2022
回复 94楼 子陋 的帖子
汉朝皇帝有男朋友的还不止一两个:)
刘恒( 汉文帝) 与 邓通 ( 王婆口中的邓小闲中的邓,就是指邓通);
刘欣( 汉哀帝) 与董贤
这二位贡献了个成语: 断袖之癖
汉武帝与韩嫣,李延年
史记,汉书的作者,两位史家还专门为这群“色男”立了个传,叫《佞幸列传》。汉武帝的“爱人”韩嫣就名列其中,二人“学书相爱”,对,你没看错,就是“相爱”,等到汉武帝正式即位之后,两人干脆“常同卧起”……


子陋
回复 10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哈哈哈,本来人家韩嫣和刘彻天天同起同睡,结果婆婆看不惯非得把他杀了 我感觉刘彻就是那之后疯狂了,天天敛财让人出门打架。。。穷兵黩武
F
Fritz2022
回复 102楼 子陋 的帖子
嗯,中国那些皇帝们很少没有心理疾病的:)
子陋
回复 103楼 Fritz2022 的帖子
求问关于汉朝有什么比较通俗的书推荐?
爱慕忘机
扶苏 发表于 2024-03-19 11:52
中国从魏晋开始就走下坡路了。我说的下坡路,就是欣欣向上的朝气没了,开始往下走了。
周不算在内,从春秋战国开始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度最高,诸子百家争鸣,有孔子孟子的仁义,有道家的自我意识,有墨家的平等共济,也有法家的律法严明。这个时代人们思想最活跃,也最不受陈规旧律的束缚。群雄争霸,至少还是堂堂正正的比拼,逐鹿中原,勇者智者胜,一代代风流人物。
三国虽然已经步入独尊儒者的初始阶段,但是至少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勇者智者胜,虽也有阴谋诡计,但是大家都有底线,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没有歪。
魏晋以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开始歪了。以后就越走越偏。所以才会出现唐朝盛极一时,突然的就败了。然后苟延残喘多年,五代十国的景象远不如三国,更不要说春秋战国。过去一代的勇气,智慧,大义,仁义,慈悲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不择手段,各种变态。
北宋开头几十年表面看着太太平平,经济长足发展,可是底子烂了,才会出现靖康之耻。

你什么都不懂,还在这妄言历史,真是可笑
F
Fritz2022
回复 104楼 的帖子
我看过渤海小吏的两汉风云和楚汉双雄
王立群先生的王立群读史记也讲得特别好。
正在读醉罢君山的变局时代:春秋全史 和 高兴宇的春秋战国。
有一本茅庐小生的 春秋战国: 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 豆瓣读书平分很高,我还没开始读。

j
jack54321
回复 98楼 扶苏 的帖子
”魏晋以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开始歪了。以后就越走越偏。所以才会出现唐朝盛极一时,突然的就败了。”
您这段话有待商榷。盛唐盛极而衰的直接原因不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普通平民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崩塌导致的。统治者与底层百姓的矛盾不断扩大,而这个矛盾又是不可调解的,这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12:50

安史之乱爆发的 最直接原因是 唐朝军队战斗力 不行了。
唐朝在 云南的最高统治者 (太守?) 抢了当地土司的老婆,最后土司一怒 发兵把 衙门攻破,全部杀了 第二年,唐朝派军队10几万 到云南 来镇压 当地的造反,结果全军覆没
这下 所有人 都看在眼里了,第二年,安史之乱 就开始了
F
Fritz2022
回复 107楼 jack54321 的帖子
安禄山的造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党争,自己被杨国忠处处针对;二是,手中的军权很大,已经有了造反的巨大资本了。
问题来了,安禄山为何能够完全掌控这三个节度使的兵马?
这就引出安史之乱的本质。
安史之乱的本质: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历史学家于赓哲认为:安史之乱的本质,就是“均田制”被破坏,造成了后来的叛乱。
是的,不管表面原因有多少,最重大核心的本质,最初的根源,就是“均田制被破坏”。
但是,“均田制”能够不破坏吗?其实不能,唐朝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一定是要大增,土地兼并一定会大批出现,府兵制一定会被破坏。

扶苏
安史之乱爆发的 最直接原因是 唐朝军队战斗力 不行了。
唐朝在 云南的最高统治者 (太守?) 抢了当地土司的老婆,最后土司一怒 发兵把 衙门攻破,全部杀了 第二年,唐朝派军队10几万 到云南 来镇压 当地的造反,结果全军覆没
这下 所有人 都看在眼里了,第二年,安史之乱 就开始了
jack54321 发表于 2024-03-19 14:45

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也不是只是军队的问题。有句话叫藏富于民。其实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如此。不是靠几个英雄成就一段历史。而是整个民族当时的精气神才能成就一段历史。
荆轲刺秦,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魄。汉朝一诺千金的故事,这不是靠几个人的英雄主义成就出来的。而是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以此为重。
等到社会的价值观偏向阴谋,权力,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坏了,偏了。这种环境下,整个民族垮了,废了。
为什么三国英雄辈出?是因为当时的人特别有才华,有能力?我觉得不是。不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的心思用在哪里。
j
jack54321
扶苏 发表于 2024-03-19 14:58
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也不是只是军队的问题。有句话叫藏富于民。其实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如此。不是靠几个英雄成就一段历史。而是整个民族当时的精气神才能成就一段历史。
荆轲刺秦,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魄。汉朝一诺千金的故事,这不是靠几个人的英雄主义成就出来的。而是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以此为重。
等到社会的价值观偏向阴谋,权力,就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坏了,偏了。这种环境下,整个民族垮了,废了。
为什么三国英雄辈出?是因为当时的人特别有才华,有能力?我觉得不是。不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社会里大多数人的心思用在哪里。

你这些 都是讲 比较虚的 所谓精神等 之类的
史书上的 安史之乱 直接原因 就是 唐朝军队 在云南镇压土司时 全军覆没,这下所有 节度使 都看在眼里了
j
jack54321
回复 107楼 jack54321 的帖子
安禄山的造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党争,自己被杨国忠处处针对;二是,手中的军权很大,已经有了造反的巨大资本了。
问题来了,安禄山为何能够完全掌控这三个节度使的兵马?
这就引出安史之乱的本质。
安史之乱的本质: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历史学家于赓哲认为:安史之乱的本质,就是“均田制”被破坏,造成了后来的叛乱。
是的,不管表面原因有多少,最重大核心的本质,最初的根源,就是“均田制被破坏”。
但是,“均田制”能够不破坏吗?其实不能,唐朝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一定是要大增,土地兼并一定会大批出现,府兵制一定会被破坏。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14:55

是,这些是 深层次原因。
但为什么 同样这个节度使,同样的情况,几年前 不造反 而非要这一年造反呢?
就像 一场太平天国运动 让所有人 都知道 满清的军队不行了,不再是 那个 征服 准噶尔蒙古的军队了,所以 汉族地方武装 就起来了
我就很奇怪 为什么所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都不讲 这个安史之乱的直接起因的?弄得大家 云里雾里的 大概 安史之乱 这么大个历史事件的 直接导火索 竟然是 抢了个女人,实在够荒唐的。不好意思 写出来?怕教坏孩子 ?
h
hhc_xuan
中央,藩镇的势力不平衡,中央不能压制地方,有野心者如安禄山自然造反
F
Fritz2022
回复 109楼 扶苏 的帖子
先讲最直接的经济,政治原因,然后才是文化/ 精神因素。 孰轻孰重?把文化放在第一位,是不知轻重,本末倒置啊。
F
Fritz2022
回复 111楼 jack54321 的帖子
历史有必然,也有一些小概率事件。各种政治经济因素成熟,一旦有了导火索,大事件就发生了。
扶苏
回复 109楼 扶苏 的帖子
先讲最直接的经济,政治原因,然后才是文化/ 精神因素。 孰轻孰重?把文化放在第一位,是不知轻重,本末倒置啊。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15:58

如果经济重要,为什么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一蹶不振? 宋朝经济不好吗?靖康耻是发生在宋朝经济差的时候?
经济也好,政治结构也罢,虽然很重要,但都是表象。人的心是最重要的。
秦末,群雄起义,约定谁先打入咸阳(好像是)谁入主中原。你能想象这个约定会在五代十国,南北朝时期约定吗?那一定是先搞个内斗,自相残杀。
儒家为什么对亚洲社会有着那么深重的影响?是因为孔子是大财主还是大军阀?春秋战国能够流传后世的,都是直指人心的东西。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气,什么制度都没用,首先内斗就斗不完,还要被外人惦记。
子陋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14:45
回复 104楼 的帖子
我看过渤海小吏的两汉风云和楚汉双雄
王立群先生的王立群读史记也讲得特别好。
正在读醉罢君山的变局时代:春秋全史 和 高兴宇的春秋战国。
有一本茅庐小生的 春秋战国: 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 豆瓣读书平分很高,我还没开始读。


存下来,多谢
我把你发的几个历史贴都收藏了~~~
b
bluesky818
建议大家看看七月新番的穿越小说,因为他是学历史的,所以他的穿越小说可以还原历史情境,社会,文化,法律。。。各个方面,而且他选取的主角一般是从底层开始然后走到高位,所以可以从底层到高层全面展现当时的社会面貌,穿插众多著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但因为主角是现代穿越过去的,所以又能用现代眼光评价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
他的代表作:春秋我为王(春秋末期,诸子百家,战国七雄由来),秦吏(这个是他最著名的小说,秦始皇一统中国,法家的务实,军功制度打开上升通道),汉阙(汉武帝后霍光代政,征伐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真正从文化上完成大一统),新书(东汉末年的混乱,我还没看)
看他的书,其实主要是看历史,不是为了看故事,这些书都是大部头,动辄几百万字,基本上把那段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事件都囊括了。
他自己的意愿应该是希望写完主要的关键朝代,可惜,天不假年,去年底去世了,才30几岁。。。
b
bluesky818
《秦吏》:云梦秦简黑夫家书主人公的上位史,超硬核的历史小说!
https://zhuanlan.zhihu.com/p/93391265
F
Fritz2022
回复 115楼 的帖子
如果经济重要,为什么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一蹶不振?
别的先不反驳了,就这一句,正因为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政治,才导致唐朝一蹶不振啊。这不正说明经济政治很重要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不是常识吗?
国家不幸诗家幸,晚唐诗人的作品不比盛唐时差。
民族的精神文化首先要建立在温饱基础上。仓廪实而知礼节。饿着肚子谈民族大义,民族精神,那是圣人的事情,不是我等平民百姓的首先要解决的事情。
b
bluesky818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H14JN7zl0I?si=wNbep21LdLk48PWl 这个视频可以做事的时候听听
F
Fritz2022
回复 117楼 的帖子
谢谢荐书!! 好的历史小说比单纯的历史作品好读:)吕思勉先生是南北朝史专家,可是他的书我读不下去:)
上次那个南北朝的楼里,有一位同学推荐的那两本小说很好看。一本是南北朝背景的网络小说,绿梅枇杷的《北朝纪事》,很多历史原型都出场了,写的挺精彩。
另一本是北大教授罗新写的《漫长的余生》,从墓志铭考证入手,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谢谢荐书的同学们! 可以省些时间找书:)
P.S. 多位同学推荐的东晋的门阀政治也很好。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7楼 generalB 的帖子
正解,司马老贼之前大家还有底线,司马一家直接导致五胡乱华,老百姓太惨了。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52楼 hhc_xuan 的帖子
不同意,刘裕杀司马家为五胡乱华中死难的百姓报了仇。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52楼 hhc_xuan 的帖子
他儿子大庭广众之下杀了曹丞相的曾孙,合法即位的正统皇帝曹髦。从此礼崩乐坏。
h
hhc_xuan
回复 52楼 hhc_xuan 的帖子
不同意,刘裕杀司马家为五胡乱华中死难的百姓报了仇。
WilliamHarrison 发表于 2024-03-19 17:27

但刘裕同时破环了规矩啊 😂,所以刘宋家的子孙最后也被杀光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不过我理解你不喜欢司马氏
h
hhc_xuan
WilliamHarrison 发表于 2024-03-19 17:31
回复 52楼 hhc_xuan 的帖子
他儿子大庭广众之下杀了曹丞相的曾孙,合法即位的正统皇帝曹髦。从此礼崩乐坏。

他杀了曹髦没错,但没有灭族曹魏哦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126楼 hhc_xuan 的帖子
大厅广众之下指使本国官兵杀合法即位的皇帝,读遍中国历史,算不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125楼 hhc_xuan 的帖子
刘裕是杀司马一家。司马一家是造成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后果能一样?差百万个数量级。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125楼 hhc_xuan 的帖子
感谢你的理解。
F
Fritz2022
回复 124楼 的帖子
礼崩乐坏可不是从那时开始的。东周时就开始了。弒君杀兄弟的有多少!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卫国的卫州吁弑君杀兄;宋国的华督弑杀宋殇公;鲁国的寪大夫弑杀鲁隐公;齐国的连称、管至父把襄公砍成数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t
teabucket
三国时期其实和南北朝时期一样都是生灵涂炭。 内战死人最多。三国时期人口减少了85-90%。 对于百姓来说绝对是灾难。 那时候内战也是动不动就屠城。 五胡乱华人口损失是70%。 如果单纯从人口损失角度看,三国时期比五胡乱华还要惨
h
hhc_xuan
WilliamHarrison 发表于 2024-03-19 17:53
回复 125楼 hhc_xuan 的帖子
刘裕是杀司马一家。司马一家是造成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后果能一样?差百万个数量级。

但我想刘裕杀司马氏的时候,他的目的不是为百姓报仇 😂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刘裕,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平民背景,但这件事他确实破了规矩
h
hhc_xuan
teabucket 发表于 2024-03-19 18:04
三国时期其实和南北朝时期一样都是生灵涂炭。 内战死人最多。三国时期人口减少了85-90%。 对于百姓来说绝对是灾难。 那时候内战也是动不动就屠城。 五胡乱华人口损失是70%。 如果单纯从人口损失角度看,三国时期比五胡乱华还要惨

三国人口锐减的一个重大原因是瘟疫
F
Fritz2022
回复 131楼 teabucket 的帖子
屠城,杀降,( 白起坑杀赵军40万,被称人屠),活人殉葬( 秦穆公算是伟大君主了,还是如此残忍),战争中的百姓真是太惨了。
S
Shimuzhijian
teabucket 发表于 2024-03-19 18:04
三国时期其实和南北朝时期一样都是生灵涂炭。 内战死人最多。三国时期人口减少了85-90%。 对于百姓来说绝对是灾难。 那时候内战也是动不动就屠城。 五胡乱华人口损失是70%。 如果单纯从人口损失角度看,三国时期比五胡乱华还要惨

葛剑雄的人口史里好像说这个数字有夸大,他认为有相当比例的编户齐民 部曲没有被统计进去。不过无论如何是人口下降最多的时期之一 还有隋末如果按官方统计数字的话,也是很吓人的,杨广+隋末大乱造成的破坏力也是惊人。
S
Shimuzhijian
jack54321 发表于 2024-03-19 14:45
安史之乱爆发的 最直接原因是 唐朝军队战斗力 不行了。
唐朝在 云南的最高统治者 (太守?) 抢了当地土司的老婆,最后土司一怒 发兵把 衙门攻破,全部杀了 第二年,唐朝派军队10几万 到云南 来镇压 当地的造反,结果全军覆没
这下 所有人 都看在眼里了,第二年,安史之乱 就开始了

必然原因是安禄山权力坐大 唐朝军力减弱,直接导火索不是安禄山与杨国忠矛盾激化 杨国忠杀了安禄山的人打算搞掉他?
w
woainizenmeban
残暴到电视剧不拍不能宣传 全架空才南北朝找一个 比方甄嬛小说那些名字都是
S
Shimuzhijian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19 18:22
三国人口锐减的一个重大原因是瘟疫

嗯 建安末年 大乱以后继以大疫 建安七子都去世几位 活下来的都是survivors…..
F
Fritz2022
回复 133楼 hhc_xuan 的帖子
战争仍然是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除了战争之外,水/旱灾、饥荒、瘟疫等也是导致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
F
Fritz2022
回复 138楼 的帖子
三国时期,流行的一场大瘟疫,夺走了无数生命,历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中的五人都是因为这场瘟疫离世的。( 孔融和阮瑀是在此之前离世。)七子被“团灭”。
曹植的《说疫气》中记载了这件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血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利,或覆族而丧。”
《七哀诗》写道: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h
hhc_xuan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20:36
回复 133楼 hhc_xuan 的帖子
战争仍然是导致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除了战争之外,水/旱灾、饥荒、瘟疫等也是导致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

张仲景说过,瘟疫过后,他的家族只留下1/3。到底哪个是最主要原因,很难统计,因素互相作用。
瘟疫,战乱,灾荒,人口减少,没人种田,所以东汉末各方军队都缺粮,最后不得不用屯田的办法解决军粮
F
Fritz2022
春秋全史的作者在最后一章: 诸神的黄昏中写道:
与后来乱世如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同,春秋时期混乱的表面下,实际上是饱含生机与活力,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相互牵制,反倒形成一种平衡机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有了制衡的力量,这种机制具有非独裁性的色彩,因此整个社会未脱离文明的框架,绝不似其他乱世时代,暴君横出,践踏人性的尊严。在三百年的春秋史中,国家林立,涌现的君主与权臣不计其数,但真正称得上暴君的,非常少。传统的礼仪文化虽然衰落,但仁义的精神仍被奉为圭臬。
春秋是开放的社会,华夷之辨,不在血统,而在文明。华夏族的开放心态,使其可以融合诸多少数民族,楚、吴、越这些蛮夷之国,最终都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华夏民族大发展的时代,更呈现强势文明之优势。勇敢与坚强成为这个大民族奋发进取的力量来源,春秋的史诗,无处不写着“勇敢”的字样,他们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完全不亚于荷马诗章下所歌颂的英雄,赵氏孤儿、伍子胥复仇、勾践卧薪尝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春秋血性浓缩的写照。
h
hhc_xuan
春秋全史的作者在最后一章: 诸神的黄昏中写道:
与后来乱世如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同,春秋时期混乱的表面下,实际上是饱含生机与活力,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相互牵制,反倒形成一种平衡机制。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有了制衡的力量,这种机制具有非独裁性的色彩,因此整个社会未脱离文明的框架,绝不似其他乱世时代,暴君横出,践踏人性的尊严。在三百年的春秋史中,国家林立,涌现的君主与权臣不计其数,但真正称得上暴君的,非常少。传统的礼仪文化虽然衰落,但仁义的精神仍被奉为圭臬。
春秋是开放的社会,华夷之辨,不在血统,而在文明。华夏族的开放心态,使其可以融合诸多少数民族,楚、吴、越这些蛮夷之国,最终都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华夏民族大发展的时代,更呈现强势文明之优势。勇敢与坚强成为这个大民族奋发进取的力量来源,春秋的史诗,无处不写着“勇敢”的字样,他们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完全不亚于荷马诗章下所歌颂的英雄,赵氏孤儿、伍子胥复仇、勾践卧薪尝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春秋血性浓缩的写照。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21:19

“楚、吴、越这些蛮夷之国“,楚国不是蛮夷之国,楚国是周王室册封的子爵
不过后来楚国称王后,自居“蛮夷”了 😂
F
Fritz2022
回复 143楼 hhc_xuan 的帖子
嗯,我同意您说的。( 那本书的作者有挺多非常主观而又不准确的论述)
其实,汉族的前身是上古时代的华夏族,而华夏族针对自己以外的民族,依据其方位不同有四个称呼,即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这几个字本义是名词,只是代表异族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华夏族的方位,并不具有贬义。
而楚人虽然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自认为华夏族的一源,但因为早期其文化和习俗与中原地区有明显差异,所以在春秋时期并不被视为华夏族成员。又因为其生活地域相对于周朝核心区域处在东(夷)南(蛮)方,所以很自然地就被称为“蛮夷”了。这一称呼的来源是其民族性和所处方位,跟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高低其实是无关的。
确实,别的诸侯国国君都是某某公,只有楚是楚某王:)

夺笋真的笋
安史之乱,大家都只说安禄山个人原因。其实最重要的是安禄山所在的河北诸道的河北世家全都都站到安禄山的背后了。因为河北世家一直觉得自己被唐政府区别对待,跟河东世家以及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不能相比。 在安庆绪杀了安禄山以后,为什么史思明还能领导叛军跟唐政府军对着干了那么久。即使后来史思明被他儿子杀了以后,叛军都投降了唐政府,但是河北三镇还是以半独立的模式一直存在到五代才被消灭。 只有世家大族有人有钱有粮食加上有智慧才能让河北三镇一直跟着唐政府对着干。不然单靠几个武将,早就被搞定了。
j
jack54321
Shimuzhijian 发表于 2024-03-19 20:13
必然原因是安禄山权力坐大 唐朝军力减弱,直接导火索不是安禄山与杨国忠矛盾激化 杨国忠杀了安禄山的人打算搞掉他?

这些 只能说明 他们本来就有矛盾了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是 云南的这件事
雁过
楼主说的是气候还是关注度。
F
Fritz2022
回复 147楼 雁过 的帖子
当然是关注度/ Popular 程度/ 家喻户晓的程度:)
子陋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16:55
回复 117楼 的帖子
谢谢荐书!! 好的历史小说比单纯的历史作品好读:)吕思勉先生是南北朝史专家,可是他的书我读不下去:)
上次那个南北朝的楼里,有一位同学推荐的那两本小说很好看。一本是南北朝背景的网络小说,绿梅枇杷的《北朝纪事》,很多历史原型都出场了,写的挺精彩。
另一本是北大教授罗新写的《漫长的余生》,从墓志铭考证入手,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谢谢荐书的同学们! 可以省些时间找书:)
P.S. 多位同学推荐的东晋的门阀政治也很好。

圈一下
子陋
bluesky818 发表于 2024-03-19 16:34
建议大家看看七月新番的穿越小说,因为他是学历史的,所以他的穿越小说可以还原历史情境,社会,文化,法律。。。各个方面,而且他选取的主角一般是从底层开始然后走到高位,所以可以从底层到高层全面展现当时的社会面貌,穿插众多著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但因为主角是现代穿越过去的,所以又能用现代眼光评价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
他的代表作:春秋我为王(春秋末期,诸子百家,战国七雄由来),秦吏(这个是他最著名的小说,秦始皇一统中国,法家的务实,军功制度打开上升通道),汉阙(汉武帝后霍光代政,征伐匈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真正从文化上完成大一统),新书(东汉末年的混乱,我还没看)
看他的书,其实主要是看历史,不是为了看故事,这些书都是大部头,动辄几百万字,基本上把那段历史时期的主要人物事件都囊括了。
他自己的意愿应该是希望写完主要的关键朝代,可惜,天不假年,去年底去世了,才30几岁。。。

谢谢推荐
子陋
回复 12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东晋门阀政治好多年前在喜马拉雅有有声书,很好听 现在喜玛好多书海外ID听不了了
子陋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20:42
回复 138楼 的帖子
三国时期,流行的一场大瘟疫,夺走了无数生命,历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中的五人都是因为这场瘟疫离世的。( 孔融和阮瑀是在此之前离世。)七子被“团灭”。
曹植的《说疫气》中记载了这件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血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利,或覆族而丧。”
《七哀诗》写道: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为什么我记得孔融是曹操杀死的?
v
vitamincc
回复 93楼 Fritz2022 的帖子
朱见深还可以
c
chucknorris
回复 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因为春秋战国和三国 贡献的成语和谚语多
v
vitamincc
回复 98楼 扶苏 的帖子
你这评论一看就知道不了解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的极度汉化政策刺激了胡汉对立,以及引发了后面的六镇起义,北魏朝廷没有处理好,然后让尔朱荣高欢钻了空子。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分别由胡化的汉人高欢和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控制,最后演化为北齐和北周,此时还有民族冲突和矛盾。北周搞过胡化运动,大野渊和普六茹坚就是这么来的,但政体和治国上又采用汉制,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和全面汉化,此时胡汉基本一体,所以隋唐才那么开放包容文化灿烂。当然,因为对胡人过于不戒备,唐朝因此栽在安禄山手上,难道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走偏了?虽然北朝出了不少野心家和深井冰,但也出了 不少心系天下的雄主。 你说的越走越偏,反而是汉人正溯的南朝,杀尽前朝王室是刘裕开的头,然后自刘宋始,南朝偏安一隅,陷入了宗室/权臣抢班夺权的内循环,这些人自私自利,一代不如一代。这才是把核心价值观带歪了。


v
vitamincc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9 14:55
回复 107楼 jack54321 的帖子
安禄山的造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党争,自己被杨国忠处处针对;二是,手中的军权很大,已经有了造反的巨大资本了。
问题来了,安禄山为何能够完全掌控这三个节度使的兵马?
这就引出安史之乱的本质。
安史之乱的本质: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历史学家于赓哲认为:安史之乱的本质,就是“均田制”被破坏,造成了后来的叛乱。
是的,不管表面原因有多少,最重大核心的本质,最初的根源,就是“均田制被破坏”。
但是,“均田制”能够不破坏吗?其实不能,唐朝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一定是要大增,土地兼并一定会大批出现,府兵制一定会被破坏。


我觉得主要还是李隆基过于信任安禄山了。 你说的本质问题确实有,但是如果不给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连封将的人事权都下放给了安禄山),也不至于让他敢跳反。有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一样要反,只是来得晚一些,但是不给他那么大的权力,他有贼心没贼胆。问题也能拖延得久一点。 安禄山给所有武力的刺史打了个样,暴露了唐王朝虚弱不堪的里子和皇帝无能的事实。前期大家都那么老实,实在是天可汗一世威望太高了,福泽余荫深厚。李隆基的那些将军跟他太爷爷的人比起来,实力有壁,当然他给他太爷爷提鞋也不够。
v
vitamincc
回复 123楼 WilliamHarrison 的帖子
刘裕才是没底线的。 杀尽前朝皇室全族就是刘裕开的头,以前都会优待前朝皇室。
F
Fritz2022
回复 152楼 子陋 的帖子
建安7子中有5位死于瘟疫,有两位在瘟疫之前已经去世,包括孔融。
F
Fritz2022
回复 153楼 的帖子
嗯,明宪宗朱见深先生虽然有些黑点,但瑕不掩瑜,确实还算得上一位中兴之主。
F
Fritz2022
回复 157楼 vitamincc 的帖子
尽管刘裕处心积虑屠戮司马氏,而且带着大军北伐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刘宋的版图成为南北朝时期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他死后几十年,他的继承人还是斗不过朝廷内的权贵。萧道成篡夺刘宋江山以后,当时年仅13岁的刘淮问当权者,可不可以留下一条性命,但得到的回复却是看看你祖先怎么做
于是刘氏一族被屠戮殆尽,真是天道好轮回啊。值得一提的是,刘裕开了诛灭前朝王族的先河之后,后来王朝纷纷效仿,李唐取代隋朝,顺便也把杨广的族人给灭了,李自成取代大明,然后下令诛杀几十万朱家子孙...
刘裕的确是开了个很坏很坏的头儿...
S
Silverwing
南北朝, 五代十国 是历代帝王必读历史 却是民间禁忌
因为狗皇帝们怕啊, 天天砍皇帝的历史太惊悚了 所以文人针对民间的文学创作很少
s
shanggj
vitamincc 发表于 2024-03-20 03:59
回复 123楼 WilliamHarrison 的帖子
刘裕才是没底线的。 杀尽前朝皇室全族就是刘裕开的头,以前都会优待前朝皇室。

据说刘裕之后 中国王朝末代君主得善终的 只有后周末帝 和 溥仪 了。
F
Fritz2022
回复 162楼 的帖子
大概有这么10位得善终的亡国之君:
一、建世帝刘盆子
二、汉献帝刘协
三、蜀汉后主刘禅
四、孙皓
五、曹奂
六、成汉末帝李势
七、南陈后主陈叔宝
八、后晋末帝石重贵
九、北汉英武帝刘继元
十、溥仪
加上定语”刘裕以后”,确实只有一两位了。 
子陋
vitamincc 发表于 2024-03-20 03:56
我觉得主要还是李隆基过于信任安禄山了。 你说的本质问题确实有,但是如果不给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连封将的人事权都下放给了安禄山),也不至于让他敢跳反。有没有杨国忠,安禄山一样要反,只是来得晚一些,但是不给他那么大的权力,他有贼心没贼胆。问题也能拖延得久一点。 安禄山给所有武力的刺史打了个样,暴露了唐王朝虚弱不堪的里子和皇帝无能的事实。前期大家都那么老实,实在是天可汗一世威望太高了,福泽余荫深厚。李隆基的那些将军跟他太爷爷的人比起来,实力有壁,当然他给他太爷爷提鞋也不够。

我不大懂 但是觉着君主活太久,容易造成盛极而衰,在位太久的老人固执
子陋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20 07:07
回复 152楼 子陋 的帖子
建安7子中有5位死于瘟疫,有两位在瘟疫之前已经去世,包括孔融。

wow, 去查了一下217年挂了4个218年1个,团灭如此有效果
wiki上的 曹植对于这场疫情提到,当时每户人家都有人去世。有的甚至是全家人以及全族人去世。这种情况在穷苦人家更为常见,并有当时人挂符作为厌胜物[3]。 东汉知名医学家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自序写道:“我的宗族人口众多,曾经有200多人。结果建安年间以来,十年不到,就有三分有二的人去世了,而因伤寒去世的又有十分之七。”[4] 瘟疫发生后,魏王曹操下令,对于70岁以上没有小孩的寡妇,12岁以下无兄弟的孤儿,以及没有家庭和产业依靠的残障人士,国家将终身提供其粮食。 [5]


扶苏
vitamincc 发表于 2024-03-20 03:43
回复 98楼 扶苏 的帖子
你这评论一看就知道不了解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的极度汉化政策刺激了胡汉对立,以及引发了后面的六镇起义,北魏朝廷没有处理好,然后让尔朱荣高欢钻了空子。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分别由胡化的汉人高欢和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控制,最后演化为北齐和北周,此时还有民族冲突和矛盾。北周搞过胡化运动,大野渊和普六茹坚就是这么来的,但政体和治国上又采用汉制,基本完成了民族融合和全面汉化,此时胡汉基本一体,所以隋唐才那么开放包容文化灿烂。当然,因为对胡人过于不戒备,唐朝因此栽在安禄山手上,难道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走偏了?虽然北朝出了不少野心家和深井冰,但也出了 不少心系天下的雄主。 你说的越走越偏,反而是汉人正溯的南朝,杀尽前朝王室是刘裕开的头,然后自刘宋始,南朝偏安一隅,陷入了宗室/权臣抢班夺权的内循环,这些人自私自利,一代不如一代。这才是把核心价值观带歪了。



谢谢科普。
S
Shimuzhijian
夺笋真的笋 发表于 2024-03-19 22:08
安史之乱,大家都只说安禄山个人原因。其实最重要的是安禄山所在的河北诸道的河北世家全都都站到安禄山的背后了。因为河北世家一直觉得自己被唐政府区别对待,跟河东世家以及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不能相比。 在安庆绪杀了安禄山以后,为什么史思明还能领导叛军跟唐政府军对着干了那么久。即使后来史思明被他儿子杀了以后,叛军都投降了唐政府,但是河北三镇还是以半独立的模式一直存在到五代才被消灭。 只有世家大族有人有钱有粮食加上有智慧才能让河北三镇一直跟着唐政府对着干。不然单靠几个武将,早就被搞定了。

安禄山控制的河北当时汉胡杂居,有不少内迁胡人,文化上也有一定胡化,但是河北世族并没有支持安禄山起兵吧?河北世家最显赫的莫过博陵清河二崔赵郡李这些,他们出将入相的人不少,站在李唐一边,在安史之乱中也受到很大冲击。安禄山部下主要还是胡人与起自行伍的平民,比如他最出名的谋士,高尚,严庄这些都是平民文人。 旧唐书 安禄山传 引張通儒、李庭堅、平冽、李史魚、獨孤問俗在幕下,高尚掌書記,劉駱谷留居西京為耳目,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於行間。
“拔自行间”, 基本平民行伍出身。其中还有不少胡人。 通鉴: 十一月,甲子,祿山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眾,號二十萬,反於范陽。
这是依靠相当的胡人兵力。
安史之乱中河北也是战场,一样的遭到战争洗劫,
祿山步騎散漫,人莫知其數,所過殘滅。
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既克常山,引兵擊諸郡之不從者,所過殘滅,於是鄴、廣平、巨鹿、趙、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復為賊守  思明于魏州殺三萬人,平地流血數日,既乾元二年正月一日也。
河北世族无论是从家族利益还是建功立业上,跟安禄山合作没有任何好处。
河北三镇的相对独立是安史乱后的既成事实,也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朝廷根本没有力量彻底控制河北。从中晚唐的藩镇割据,一直到五代十国,基本是平民或者胡人背景的军阀。

F
Fritz2022
有没有对春秋5霸感兴趣的?
公认的三霸应该是齐桓,晋文,秦穆。
宋襄公傻得可爱,如何列入五霸的? 他哥哥目夷比他强多了。
从年龄排序应该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从辈分排序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翁婿关系),秦穆公——晋文公(翁婿关系和甥舅关系),齐桓公——宋襄公(侄外孙关系)。这关系,有够乱啊!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让人看着都五花缭乱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伦理失常,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相互残杀的悲剧时时上演,而女子作为附属品,更是没有一点自由可言,作为政治牺牲品随时都可能被奉送,诸侯争雄、连年征战的结果使得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社会也遭遇了彻彻底的变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在500余年间,诸子齐放,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战争此起彼伏,局势跌宕变幻;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外交谋略的运筹帷幄,针锋相对的口舌争辩,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朝野之间的诡计上演,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W
WilliamHarrison
回复 145楼 夺笋真的笋 的帖子
我想颜杲卿、颜真卿 兄弟不能同意你这种说法。
子陋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20 12:01
有没有对春秋5霸感兴趣的?
公认的三霸应该是齐桓,晋文,秦穆。
宋襄公傻得可爱,如何列入五霸的? 他哥哥目夷比他强多了。
从年龄排序应该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从辈分排序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翁婿关系),秦穆公——晋文公(翁婿关系和甥舅关系),齐桓公——宋襄公(侄外孙关系)。这关系,有够乱啊!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让人看着都五花缭乱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伦理失常,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相互残杀的悲剧时时上演,而女子作为附属品,更是没有一点自由可言,作为政治牺牲品随时都可能被奉送,诸侯争雄、连年征战的结果使得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社会也遭遇了彻彻底的变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在500余年间,诸子齐放,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战争此起彼伏,局势跌宕变幻;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外交谋略的运筹帷幄,针锋相对的口舌争辩,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朝野之间的诡计上演,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喜欢姜小白和晋文公
F
Fritz2022
回复 180楼 hhc_xuan 的帖子
多数人认为孟昶是被宋太祖害死/ 毒死的。
孟昶死得很离奇,第一个对此表示怀疑的正是孟昶的母亲李氏,或者说李氏是知道真相的,但她不敢说出来。孟昶死后,李氏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在祭奠孟昶时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汝不能死社稷,苟生以取羞。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也。吾今何用生为!”然后,李氏绝食而死。李氏的这番话显然是责怪孟昶不能“死社稷”,苟且偷生但仍死于非命。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作为佐证。971年,宋太祖派兵征讨南汉,经过一番战斗后,南汉皇帝刘鋹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向宋军投降。之后,刘鋹也被带到了开封。有一次,刘鋹参加讲武池的宴会,赵匡胤赐给刘鋹一杯酒。而刘鋹根本不敢喝,他跪在地上乞命,“愿延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饮此酒”。
至于花蕊夫人的故事,我只对她的诗记忆很深。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S
Shimuzhijian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20 13:52
司马氏帝系那一支应该灭了
对了,蜀后主孟昶是正常死亡,还是不是?

不知道 倾向于觉得赵匡胤没必要杀他 但是死的时候实在太不凑巧 可疑 李后主应该非正常? 赵光义杀的 钱俶应该是正常吧?
h
hhc_xuan
回复 181楼 Fritz2022 的帖子
孟母的话,确实让人起疑
c
chashaobao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17 11:48
如题。


南北朝挺热门的,电视剧都拍了无数部了
五代十国统共50年,太短了
h
hhc_xuan
Shimuzhijian 发表于 2024-03-20 14:18
不知道 倾向于觉得赵匡胤没必要杀他 但是死的时候实在太不凑巧 可疑 李后主应该非正常? 赵光义杀的 钱俶应该是正常吧?

按理说,赵匡胤没必要杀孟昶,毕竟他比赵光义仁厚,再说,还要对南唐等做个投降的示范作用,不过他死的时间也太巧了
钱俶不好说,当时是赵光义。。。
F
Fritz2022
回复 185楼 的帖子
从965年孟昶之死,到991年北汉末帝刘继元之死,在26年内,五代十国中投降北宋的9名亡国君王,全部死去。
去世时,他们大多数处于青壮年时期。而北宋的史书,对于他们的死,一概语焉不详。
宋朝在历史上素来有优待降君、绝不赶尽杀绝的好名声,但这些降君们,一个个在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之内死去。
这是否暗含着,正统史书所未触及的隐秘历史呢?
我看到一个猜测: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包括后来北宋攻打南唐、逼迫吴越纳土等一系列统一战略,均发动了类似的舆论宣传战,对李煜、钱俶等国主进行了形象抹黑,把他们一个个塑造成荒淫、无能、反动的昏主形象。以此反过来树立北宋的正义性。
实际上,拨开历史的迷雾,仍能从一些对立的记载中发现,这些被消灭的末代国君,其实并没有北宋所宣传的那么昏庸无能,有些还是口碑相当好的。
北宋把孟昶宣传得荒淫至极,然而,在蜀地,即便后蜀亡国以后,当地史书仍把他写成有为之君,说他节俭、仁慈。
后蜀打仗不行,但人民确实是爱戴孟昶的。这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据《蜀梼杌》记载,孟昶投降宋朝,离开成都时,“万民拥道,哭声动地”。《邵氏闻见录》的记载也可以佐证,该书说:“(孟)昶治蜀有恩,国人哭送之。”
假如孟昶真是北宋官方宣传的那样,是一个沉迷女色、使用“七宝溺器”的荒淫之主,蜀地人民会为他的离开而集体哭送吗?
历史的真实,恰好相反。
入蜀宋军军纪败坏,暴行不断,不仅大肆杀害后蜀降兵,还对当地人民极其残忍。史载,有宋兵将领“割民妻乳而杀之”,连赵匡胤得知后,都不禁哀叹:“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
宋军激起了蜀地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人在北宋治下的命运,远远不如孟昶当国主的时候。以至于蜀地刚归降,反宋运动就连绵不绝。这些反宋武装,往往假托孟昶(或其后人)的名义相号召,打出“兴国”“兴蜀”的旗帜,重建蜀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赵匡胤为此十分头疼,曾怅然说了一句:“蜀人思孟昶不忘。”
这或许正是赵匡胤决定对孟昶下毒手的根本原因。如果继续留着孟昶,无异于给蜀地的反宋力量提供了一面旗帜。只有除掉孟昶,才能让他们失去互相号召的精神领袖。
但直接除掉孟昶,对宋朝的统一大业将得不偿失。当时,南北方还有南唐、吴越、南汉、北汉等多个割据政权,杀掉孟昶这个降主,一是失去大宋帝王风度,二是会激起其他国主的抵抗情绪,降与不降都得死,不如反抗到底。
经过多次权衡,赵匡胤决定对孟昶实施先公开优待、后秘密杀害的策略。
公开优待显然是做给其他未投降的国主看的。秘密杀害则将孟昶之死,置于历史疑案之中。你们都看到了,我大宋待降主不薄,但他突然就死了,也许是心脏病发作呢,反正不关我事。
但从公开优待到秘密杀害,中间只过渡了7天时间,赵匡胤显然操之过急了,最终还是留下了无数破绽。
当然了,这也给作家们大量的想象空间,创作出与此间历史相关的作品。
P.S. 很多人的历史是通过影视剧,评书广播剧等学来的:)
h
hhc_xuan
回复 168楼 Fritz2022 的帖子
“宋襄公傻得可爱,如何列入五霸的?“
其实宋襄公是少有的固守以前的战争规则的人,有点”不合时宜“,非贬义 😂
宋国就是殷商的后人啊,所以以前的规则还是相当优待亡国之君的后裔的
子陋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20 13:52
司马氏帝系那一支应该灭了
对了,蜀后主孟昶是正常死亡,还是不是?

我觉着孟尝和花蕊夫人都是被赵光义杀死的
子陋
Fritz2022 发表于 2024-03-20 13:06
回复 171楼 子陋 的帖子
能用可爱来形容历史人物的读者, 我想MM您也一定很可爱。
嗯,楚庄王的故事,我能大概记住的就是跟他有关的成语/ 词语: 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了。

貌似他继位的时候年纪不大,周围很多牵制,所以装傻了三年 他可爱因为装傻之后能雄起
S
Shimuzhijian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20 14:27
按理说,赵匡胤没必要杀孟昶,毕竟他比赵光义仁厚,再说,还要对南唐等做个投降的示范作用,不过他死的时间也太巧了
钱俶不好说,当时是赵光义。。。

嗯嗯是的 太祖比较宽厚,正史笔记基本都有这个印象。 钱俶主要是病了好久, 铺垫足够,而且他归顺也算做到极致了,即使赵光义感觉也实在没必要杀他 已经多年了 不过宋史用的是“暴卒” 还是有点奇怪。
S
Shimuzhijian
他的朋友同僚王褒 殷不害都是江陵陷落以后被当作俘虏带到长安的,不过据说于谨对这些知名文士比较礼遇。。。殷不害传里说他去寻找母亲尸体
江陵之陷也,不害先於別所督戰,失母所在。于時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凍死者填滿溝塹‵不害行哭道路,遠近尋求,無所不至,遇見死人溝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閱視,舉體凍濕,水漿不入口,號泣不輟聲,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屍。不害憑屍而哭,每舉音輒氣絕,行路無不為之流涕。
可以作为哀江南赋这一段的注解
子陋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21 14:18
为什么这么觉得?

不大懂,靠猜测
赵光义这个人感觉还是睚眦必报的,比较狠。他登基之后对兄长留下的皇后和两个儿子都不宽厚。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早亡。皇后也不受礼遇,不然参加祭奠礼
花蕊夫人之死最多的是说她可能参与了一些事,当了赵光义的路了,被毒杀
所以感觉孟昶那么快死了,非自然死亡很可能跟他脱不开关系
子陋
hhc_xuan 发表于 2024-03-21 14:22
回复 202楼 buledot 的帖子
三国演义传播这段历史,功不可没,演义大约70%是正史吧

为什么三国演义就那么多人叫好?我没有看进去,主要一出场一堆两个字的人名,立刻疯掉了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挺开心的
F
Fritz2022
回复 211楼 Shimuzhijian 的帖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千古名句。但其实在王勃之前,早就有庾信写过“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的名句是从庾信的那句化来的。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杜甫)
庾信的一生最为坎坷,他晚年创作的诗歌和辞赋有着撼动江关的情感力量。
南朝宫体诗的创作,为庾信在诗歌艺术探索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长期滞留北方的不幸遭遇,为庾信诗歌注入了真实感人的情感。
二者合体,使庾信不仅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位大诗人,更作为魏晋南北朝四百年诗歌史的终结者而彪炳史册。
子陋
回复 214楼 Fritz2022 的帖子
感觉你超爱庾信
S
Shimuzhijian
子陋 发表于 2024-03-21 16:10
为什么三国演义就那么多人叫好?我没有看进去,主要一出场一堆两个字的人名,立刻疯掉了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挺开心的

看进去了就好看了啊 故事 人物精彩
S
Shimuzhijian
回复 214楼 Fritz2022 的帖子
王勃的比庾信原句好 更高远开阔 庾信是承上启下的人物 比较喜欢他的哀江南赋并序 写的太漂亮 与历史参照太令人感慨了 大盗移国 金陵瓦解….日暮途远 人间何世 将军一去 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 寒风萧瑟…钓台移柳 非玉关之可望 华亭鹤唳 岂河桥之可闻
F
Fritz2022
回复 215楼 的帖子
是的。 因为杜甫先生是庾信先生的铁粉,我又是杜甫先生的铁粉:)
说笑了。 蒋勋先生说南北朝的时候,语言/ 诗歌那颗珍珠一直在磨,到唐朝时候,终于大功告成,磨成闪耀世界的璀璨明珠。庾信就是这样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还有鲍照。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句是不是感觉特熟悉:)
子陋
回复 217楼 Shimuzhijian 的帖子
可能已经有了前人的字句,他负责提高意境就好了
F
Fritz2022
回复 217楼 Shimuzhijian 的帖子
是,一般化用后的诗句都比原句更好,流传更广。但是,人家毕竟是original ideas 💡 啊:)。灵感是不容易获得的,化用就容易多了。
我本来不喜欢赋这种题材的,总觉得它华丽归华丽,却多数都是词藻堆砌,言之无物,但这篇哀江南赋却不同,它让人哭😢
日暮涂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