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鸡丝22 发表于 2024-03-14 08:40 特斯拉能在成本控制和质量上占优,从而占领全球市场吗? 中国车在国际市场上会是怎样的情况? 感觉除了比亚迪,那些小的新能源车企业很难生存 有没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可以发表一下见解?
pwwq 发表于 2024-03-14 10:04把特斯拉 砸成 白菜价格 再考虑买不买
coolcool 发表于 2024-03-14 09:28 非专业人士, 2 cents: 小米的电车月底就要上市了,国内电车市场经常更加激烈。Tesla 无法在成本和质量上取得优势,要想survive, 只有在技术创新和安全性上做文章,争取占领电车中高端市场。 如果没有贸易保护,中国电车会全面占领全球电车中低端市场。这里面有可能会有政府补贴,输出过剩产能,例子见一带一路 国内电车厂商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整合,估计和国产手机一样,最后几个大品牌占据天下。 tesla在美国的情况还要看BYD在墨西哥建厂之后,出口美国会不会受到限制。
buledot 发表于 2024-03-14 11:30 美国绝对不会让廉价国内电车涌入美国, 吸取钢铁太阳能电池行业教训, 特别是港口起重机那事。 吉利现在在南卡建电车厂(窝窝厂边上), 这条路是通过的。 如果开战了另说。
扶苏 发表于 2024-03-14 11:36 电车目前看前景不会如预期那么好。除了电车本身技术问题,还有全球各大城市的电能不足以支撑那么庞大的电车需求。 不过,世界上所有汽车制造都在面临新一代技术和管理精英,傲慢对待产品质量,遇到问题不是直面而是骗的局面。 所有高端产品,质量问题我认为会越来越浮上水面。 所以接下来就要看谁在创新和质量上能突出重围了。目前看不到。也许会有新的公司出现。其实制造车的门槛早已不如过去那么高了。
麻辣鸡丝22 发表于 2024-03-14 11:40 你这么说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我朋友前段时间特斯拉出了车祸,他说绝对是车子本身的问题,但是公司的售后各种扯皮。坐标北京。 他说个人根本对抗不了大公司。
brookeyang 发表于 2024-03-14 12:00 比亚迪老板儿子美国人啊?不知道吗?比亚迪老板是不是也想润了?
Byd说了没打算进美国市场。估计想卖南美墨西哥。 wacxg 发表于 2024-03-14 13:24
其实中国电车flood 欧美市场的可能基本为零。就美国而言,政治气候不对,三大还有一众电车也不愿意,再加上uaw,太多的政治压力会让政府采取保护行动。至于欧洲还有日本,汽车工业本来就很强,当地政府对汽车产业也会保护,要flood 这些市场,也很难。所以中国电车最大的市场是部分发展中国家。Ryerr 发表于 2024-03-14 23:45
pwwq 发表于 2024-03-14 08:59非专业人士, 我的2cents 一切皆有可能性
B777 发表于 2024-03-14 23:47 只有美国难以flood。 你去欧洲看看,有多少新车销售的品牌份额,是中国企业的下属品牌。
Ryerr 发表于 2024-03-14 23:49 我记得是中国电车占总销量的5%?
B777 发表于 2024-03-14 23:57 你记错了。 另外还有,油车和混动车,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渗透率。
comfit 发表于 2024-03-14 23:50 小鹏 比亚迪以后都会卖得好
睿 发表于 2024-03-14 13:24 上面拉黑我的层主,在中国新电车充200-300mile只要10分钟了。
你把数据拿出来看看? 中国产的Tesla,bmw之类的不能算。 Ryerr 发表于 2024-03-15 00:30
为啥小鹏会好? 还有未来,零跑,哪吒这些呢 麻辣鸡丝22 发表于 2024-03-15 01:17
B777 发表于 2024-03-15 23:10 1,按份额,2023年是欧洲新能源车销售的10%-12%: 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2023年欧洲(不含俄罗斯白俄罗斯)258.9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计算(另外有其他机构统计是“全欧洲接近300万台”,但不确定这个数字是否包含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占率高达20%。这20%里再细分,其中大约近10%是特斯拉,不到1%是德国品牌的中国制造;其余10%全是中国自有品牌。 也就是,按照2023年数据,加上在欧洲本土生产的个别几个中国子品牌(虽然数量很少),合计起来,欧洲新能源车新车销售的至少10%-12%份额,是属于中国所有品牌。 (没有计算传统油车)。 2,按增长: 过去连续三年,在欧洲都是年增长率超过50%的,说明口碑积累多年后的爆发前景很乐观。只要不发生特别的政治事件和质量事件,那么将会延续很多年的大幅增长(虽然以后增速会逐渐平缓)。 3,看未来: 前面我说过了,汽车行业用户购买决策时有近一小半的情感属性,类似服饰,但比服饰品牌的情感属性占比小一些。 而且,汽车行业分类方法,还有一种重要维度,就是看价格区间,而不是动力方式。 所以,长远看,中国品牌在欧美日韩的占比,不会超过50%的(含 所有动力方式)。除非,以后再扩大收购控股一些当今的欧美日韩品牌,才可能突破50%的市占率上限。
你听过MG这个品牌没?去看看都是什么车型。 还有沃尔沃、极氪、Polestar,等等等。 另外,梅赛德斯奔驰原来旗下的smart全球56.6%股权归吉利,日常运营也是吉利负责。 还有一个外观很Q的中国品牌,一下子记不起名字,貌似五菱或长安有控股,其他股份是某些浙江商人或广东商人,记不清了,从来不在中国大陆销售,是在欧洲新注册的,销量也有一些不算少。 B777 发表于 2024-03-16 01:05
B777 发表于 2024-03-16 01:21 目前在欧洲市场销售的中国电动车,主力是中国车企收购的欧洲品牌或有欧洲品牌背景的车型,如上汽 MG、东风易捷特、吉利领克、Smart。这些品牌中,除了上汽 MG 和 Smart,其余主要在欧洲本土生产,所以虽然在销量上计入中国品牌,但不会受反补贴调查影响。 上汽、Smart、比亚迪、长城、江淮、小鹏等在中国生产,出口欧洲的车企将成为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但这些企业中只有上汽和 Smart 欧洲市场的销量占比较高,其他品牌目前在欧洲的销量只占该车企总销量的不足1%,影响微乎其微。 上汽 MG 和 Smart 在中国生产,出口欧洲。其中Smart目前销量不大,且奔驰依然持有该品牌43.397%的股权,与吉利汽车同为最大股东,反补贴调查对其影响有限。上汽 MG 是最有可能受反补贴调查影响的品牌,在中国生产,欧洲销售,且销量可观。2023年上半年,MG 在欧洲市场销量达4.5万辆,预计全年将超过10万辆,是欧洲市场增速最快的汽车品牌之一。 但 MG 在欧洲已经销售多年,价格也没有因中国的新能源车补贴变化而波动,长期保持稳定,要证明其价格受益于中国的新能源车补贴,难度不小。而且MG 在欧洲当地经销网络庞大,在上汽抗辩的过程中,欧洲的进口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配合都可以成为上汽抗辩的有效帮助。 特斯拉值得单说一下。2023年之前欧洲市场的特斯拉 Model3 主要是从中国进口,这部分也属于中国对欧出口的电动车,但随着中方团队帮助美国特斯拉工厂有效提升了产能,目前欧洲市场的 Model3 已经主要是从美国进口,上海工厂的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2023年第四季度到2024年上半年,新款 Model3 只在上海工厂制造,所以短期内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特斯拉数量会有显著上升,但随着美国工厂新款 Model3 的产能逐步释放,欧洲市场的进口将逐步转向美国。 综合而言,由于中国车企目前在欧洲的销量主力是拥有欧洲背景的品牌,这些品牌或是在欧洲生产制造,或是在欧洲有较大影响力,可以拥有丰富抗辩手段,再去掉特斯拉因素,反补贴调查短期内对中国车企的影响微乎其微。 https://new.qq.com/rain/a/20230918A0931Q00
麻辣鸡丝22 发表于 2024-03-21 05:30 专业!你怎么看这几家中国车企?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 会不会比亚迪独占鳌头,毕竟他在供应链上有非常大的优势。
只租过一次混动的车,完全没有动力电冲,都是顺便拐进加油站几分钟解决。那辆车上的充电线还缠着出厂的塑料膜,看来大家想法和我一样。白天玩的欢,晚上黑灯瞎火,如果不是必须哪里会想再花时间去充电centenario 发表于 2024-03-21 08:17
B777 发表于 2024-03-21 21:40 以后,美国汽车市场特点,自我封闭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孤岛,成了汽车行业消费进步的钉子户。 不过,美国汽车市场,只有全世界的 六分之一,所以,迟早会被全世界的潮流吞下的。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今天,至少全世界的各个大车厂,无论欧美日韩,在思考规划自己未来的创新方向时,都会 “check with Chinese Friends”,看看自己是不是没见过世面。 当然,消费层面,美国汽车用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包括隔壁的加拿大墨西哥),更为后知后觉。
麻辣鸡丝22 发表于 2024-03-21 23:13 话说回来,这样的竞争态势下,能留下来的那些车企,哪怕比亚迪,利润空间也很有限吧。或者说利润率低。 未来能靠软件服务赚钱的,还是看特斯拉吧?
Namama 发表于 2024-03-14 13:01 全球汽车市场还是会以油车为主,电车市场主要在中国和欧美市场,亚非拉那种基建/电网能力,搞不了大规模的电车 中国电车市场会继续大于全球其他所有电车市场之和。。 不觉得特斯拉能和中国几家大企业拉开技术代差,但在欧美市场,特斯拉应该还是最大的电车厂商 美国会严格市场保护,不允许中国电车进入,所以美国电车价格会远高于全球市场 欧洲估计会允许中国电车设厂生产,但不允许大规模直接出口,这是未来几年中欧贸易摩擦最大的来源 中国新汽车厂会倒掉一大批,行业会整合,最后留下5-6家上规模的。 很好奇,华为到时候会占怎么一个生态位。。 今年的华为实在是太厉害了,技术上吊打其他车企 中国被淘汰的油车产能会寻求出口,汽车厂会继续攻占亚非拉/一带一路沿途的市场
中国车在国际市场上会是怎样的情况?
感觉除了比亚迪,那些小的新能源车企业很难生存
有没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可以发表一下见解?
小米的电车月底就要上市了,国内电车市场经常更加激烈。Tesla 无法在成本和质量上取得优势,要想survive, 只有在技术创新和安全性上做文章,争取占领电车中高端市场。 如果没有贸易保护,中国电车会全面占领全球电车中低端市场。这里面有可能会有政府补贴,输出过剩产能,例子见一带一路 国内电车厂商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整合,估计和国产手机一样,最后几个大品牌占据天下。 tesla在美国的情况还要看BYD在墨西哥建厂之后,出口美国会不会受到限制。
特斯拉还是太贵,如果不能大幅度降价和降低长期成本(贬值)的话也就现在这样了。
大家一起努力💪
作为一个进入壁垒的行业
低附加值 可能最好的生产基地就是人工成本相对比较便宜的地方
在美国建厂,那优势就没有了吧?
通过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吗?
不过,世界上所有汽车制造都在面临新一代技术和管理精英,傲慢对待产品质量,遇到问题不是直面而是骗的局面。
所有高端产品,质量问题我认为会越来越浮上水面。
所以接下来就要看谁在创新和质量上能突出重围了。目前看不到。也许会有新的公司出现。其实制造车的门槛早已不如过去那么高了。
你这么说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我朋友前段时间特斯拉出了车祸,他说绝对是车子本身的问题,但是公司的售后各种扯皮。坐标北京。
他说个人根本对抗不了大公司。
电动汽车消耗的电对一般国家都不构成压力,更别提美国这种耗电大户了。 平均15度电就能跑100公里,一年家用3万公里,也就4500度电。 假设美国有1亿辆电动车,也就4500亿度电,美国每年电力消耗4万亿+。
就跟波音一样,质量问题不会立刻产生效果。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飞机的制造门槛高很多。但是波音NZND,一定会被取代的。
汽车也是一样。偶尔出问题,及时解决是有这个时间的。但是长期忽视质量,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一旦被取代,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
关于用电量,目前看问题不大。目前美国已经增加了上百万的电车在路上跑,而数据表明电网用电量基本上没有明显增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就算在继续增加,电网问题也不大,电网和发电量都在发展,尤其新能源建设,储能都在迅速发展。
怀疑比亚迪老板是白手套
全球汽车市场还是会以油车为主,电车市场主要在中国和欧美市场,亚非拉那种基建/电网能力,搞不了大规模的电车
中国电车市场会继续大于全球其他所有电车市场之和。。
不觉得特斯拉能和中国几家大企业拉开技术代差,但在欧美市场,特斯拉应该还是最大的电车厂商
美国会严格市场保护,不允许中国电车进入,所以美国电车价格会远高于全球市场
欧洲估计会允许中国电车设厂生产,但不允许大规模直接出口,这是未来几年中欧贸易摩擦最大的来源
中国新汽车厂会倒掉一大批,行业会整合,最后留下5-6家上规模的。 很好奇,华为到时候会占怎么一个生态位。。 今年的华为实在是太厉害了,技术上吊打其他车企
中国被淘汰的油车产能会寻求出口,汽车厂会继续攻占亚非拉/一带一路沿途的市场
以后的比亚迪就是以前的华为,攻占全世界市场,在中国以外市场从第二慢慢超越特斯拉变成第一。美国的三斧头用完后只能干瞪眼,没有其他方法了。
我还是看好丰田的混动和phev
Byd说了没打算进美国市场。估计想卖南美墨西哥。
呵呵呵,这个是个跳板,墨西哥制造能拿到美国进口的优惠。当然美国政府应该会专门对中国零件的汽车做出相关法令不让进口。
中国大陆的经济崛起、科技进步,文化底蕴,以及现代生活方式,会影响全世界大部分人的购买意向。
虽然我目前不买电动车,因为还不成熟,但未来汽车电动车是唯一出路。 特斯拉最多还有几年能占领市场多数,其他传统汽车的电动车会逐渐赶上来,美国用户有品牌粘性,那时候大家又会去选择自己喜欢品牌的电动车
只有美国难以flood。
你去欧洲看看,有多少新车销售的品牌份额,是中国企业的下属品牌,以及增长趋势。还有加拿大的平行进口。
三大德国车企集团 + 法美意背景的Stellantis ,已经通过交叉持股 或 参股子公司 或 拿出子品牌全球合资 的方式,各自与中国汽车企业,相互捆绑,相互掩护,相互马甲了。
我个人预计,是:
1,除了 美国日本韩国的本土市场之外,德国三大车企集团 + Stellantis + 中国的六大或七大车企集团,将全面剿杀 日本韩国美国品牌。 2,汽车市场分类,不仅仅按照新能源或传统能源,其实,还有按 价位 来分sector的。因为汽车,是有一半情感属性“注目礼”的高价耐用消费产品。
这是个p的两分
我记得是中国电车占总销量的5%?
你记错了。 另外还有,油车和混动车,中国品牌在欧洲的渗透率。
大概会有两三个传统车厂电油两栖称王
大概会有两三个中国电车厂成为巨头
你把数据拿出来看看? 中国产的Tesla,bmw之类的不能算。
为啥小鹏会好?
还有未来,零跑,哪吒这些呢
这个需要电网支持,建电网可能比建高速网络更难,中国有国家支持还好,其他国家够呛,特别是小国家,没有规模效应很难支撑,中美的top2地位跟本身规模有巨大关系
1,按份额,2023年是欧洲新能源车销售的10%-12%: 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2023年欧洲(不含俄罗斯白俄罗斯)258.9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计算(另外有其他机构统计是“全欧洲接近300万台”,但不确定这个数字是否包含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占率高达20%。这20%里再细分,其中大约近10%是特斯拉,不到1%是德国品牌的中国制造;其余10%全是中国自有品牌。 也就是,按照2023年数据,加上在欧洲本土生产的个别几个中国子品牌(虽然数量很少),合计起来,欧洲新能源车新车销售的至少10%-12%份额,是属于中国所有品牌。 (没有计算传统油车)。
2,按增长: 过去连续三年,在欧洲都是年增长率超过50%的,说明口碑积累多年后的爆发前景很乐观。只要不发生特别的政治事件和质量事件,那么将会延续很多年的大幅增长(虽然以后增速会逐渐平缓)。
3,看未来: 前面我说过了,汽车行业用户购买决策时有近一小半的情感属性,类似服饰,但比服饰品牌的情感属性占比小一些。 而且,汽车行业分类方法,还有一种重要维度,就是看价格区间,而不是动力方式。 所以,长远看,中国品牌在欧美日韩的占比,不会超过50%的(含 所有动力方式)。除非,以后再扩大收购控股一些当今的欧美日韩品牌,才可能突破50%的市占率上限。
小鹏 和 零跑,各自同时都有,新增的海外市场机会收入,以及新增的技术转让合作收入,因为,分别来自大众和stellantis的小股东现金入股,官宣里提到了这样的彼此帮忙:大众和stellantis的 主要控股承担海外市场拓展并利润分成给小鹏和零跑;小鹏和零跑又提供收费的部分技术转让指导顾问生产协作。
哪吒有点危险,看东南亚市场新拓展的怎样。 蔚来企业也不好说,可能财务风险很大。
中国的汽车品牌,会重组破产合并参股收购的,会逐渐集中化的。
2023年BYD在EU一共卖了15644台车,占EU电车市场销量1.1%,并期望在2025年可达到5%。如果你的数据属实,中国电车占10-12%份量,可不可以告知余下的份量是哪家电车生产商出口的,它比BYD牛多了。
还有沃尔沃、极氪、Polestar,等等等。 另外,梅赛德斯奔驰原来旗下的smart全球56.6%股权归吉利,日常运营也是吉利负责。
还有一个外观很Q的中国品牌,一下子记不起名字,貌似五菱或长安有控股,其他股份是某些浙江商人或广东商人,记不清了,从来不在中国大陆销售,是在欧洲新注册的,销量也有一些不算少。
上汽、Smart、比亚迪、长城、江淮、小鹏等在中国生产,出口欧洲的车企将成为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但这些企业中只有上汽和 Smart 欧洲市场的销量占比较高,其他品牌目前在欧洲的销量只占该车企总销量的不足1%,影响微乎其微。
上汽 MG 和 Smart 在中国生产,出口欧洲。其中Smart目前销量不大,且奔驰依然持有该品牌43.397%的股权,与吉利汽车同为最大股东,反补贴调查对其影响有限。上汽 MG 是最有可能受反补贴调查影响的品牌,在中国生产,欧洲销售,且销量可观。2023年上半年,MG 在欧洲市场销量达4.5万辆,预计全年将超过10万辆,是欧洲市场增速最快的汽车品牌之一。
但 MG 在欧洲已经销售多年,价格也没有因中国的新能源车补贴变化而波动,长期保持稳定,要证明其价格受益于中国的新能源车补贴,难度不小。而且MG 在欧洲当地经销网络庞大,在上汽抗辩的过程中,欧洲的进口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配合都可以成为上汽抗辩的有效帮助。
特斯拉值得单说一下。2023年之前欧洲市场的特斯拉 Model3 主要是从中国进口,这部分也属于中国对欧出口的电动车,但随着中方团队帮助美国特斯拉工厂有效提升了产能,目前欧洲市场的 Model3 已经主要是从美国进口,上海工厂的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2023年第四季度到2024年上半年,新款 Model3 只在上海工厂制造,所以短期内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特斯拉数量会有显著上升,但随着美国工厂新款 Model3 的产能逐步释放,欧洲市场的进口将逐步转向美国。
综合而言,由于中国车企目前在欧洲的销量主力是拥有欧洲背景的品牌,这些品牌或是在欧洲生产制造,或是在欧洲有较大影响力,可以拥有丰富抗辩手段,再去掉特斯拉因素,反补贴调查短期内对中国车企的影响微乎其微。
https://new.qq.com/rain/a/20230918A0931Q00
你赢了,
按控股来算中国EV份量真不少呃。论坛看多了,感觉只有BYD才算中国EV
我前面记错了,那个外观很Q的专供欧洲的小车品牌,就是这张图里的 Dacia Spring,而且不是五菱长安控股,是东风控股的,叫做 东风易捷特。
专业!你怎么看这几家中国车企?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
会不会比亚迪独占鳌头,毕竟他在供应链上有非常大的优势。
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
这几家里,肯定是,比亚迪最强,蔚来风险最大。
以后,美国汽车市场特点,自我封闭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孤岛,成了汽车行业消费进步的钉子户。
不过,美国汽车市场,只有全世界的 六分之一,所以,迟早会被全世界的潮流吞下的。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今天,至少全世界的各个大车厂,无论欧美日韩,在思考规划自己未来的创新方向时,都会 “check with Chinese Friends”,看看自己是不是没见过世面。 当然,消费层面,美国汽车用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包括隔壁的加拿大墨西哥),更为后知后觉。
话说回来,这样的竞争态势下,能留下来的那些车企,哪怕比亚迪,利润空间也很有限吧。或者说利润率低。
未来能靠软件服务赚钱的,还是看特斯拉吧?
只要量够大就能赚钱
硬件低利润,软件高利润的游戏机模式也不是不能搞
最后估计华为,比亚迪是可以的。 未来 小鹏 都得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