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BC 每天的 幼儿园或者学校 大概7-8个小时在外,每天接受的东西,文化,洗脑,都是英文, 随着他/她们的年龄的增长,朋友圈子的扩大,复杂化,大脑发育得复杂化,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有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一个 英语环境/ 西方社会价值观 下 形成的, 这个远远不是 仅仅每天说多少时间的中文,这个简单的数量关系, 我三个娃,一个娃国内小时候待过几年,老二老三也是有老人在身边,我三个娃在我大概15-16家中国人朋友圈子里属于中文说相当不错的, 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全英文,而且有些时候我不太清楚他们在聊什么,很多的文化背景context我不清楚 他们和我们其他的中国人家庭的ABC之间的交流也是全英文, 这是一个 it is what it is 的基本常识, 很多家长,在费了老劲地,过分功力地去做一件,胳膊要拧大腿的 事倍功半的事情,非常不理解。
经历过Lz一样的血泪历程和教训。俩孩子都坚持不下去,在中文班里听不明白,别的小孩子起吗能听能说。娃说一些华人娃会嘲笑不会说中文的孩子。他们自尊心受伤害,就不想去中文学校了。后来老大上高中的学校有中文课,她自己停了学了好几年的西班牙语,选了中文,从最低级开始上。目前还好。感觉她自己经历了fit in 最后感觉还是同类人群比较有共鸣的经历吧,所以主动要学习自己的文化了。我很欣慰! 老二是在疫情的时候找到了一个中文课平台,一对一学,老师都是国内的,非常nice,也很专业。小孩不再抗拒学中文,也不会被其它小朋友嘲笑。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才能持久吧。
孩子小的时候因为一直有老人带,所以中文环境熏陶不错,很小的时候枕头边一直放着火火兔讲中文故事,后来喜马拉雅上听凯叔讲故事,钱儿爸讲故事,出去玩的时候在车上也会放中文故事,所以中文听说能力一直都不错。上K以后在after school每天一节中文课系统学习了拼音,掌握的非常好,后来一年级换到了一个周末中文学校,因为离家很近,就在门口,每周末上两个半小时中文,然后平时做作业。孩子一开始还挺喜欢的,上了一学期以后开始抵触上课,也不肯做作业,才知道一开始喜欢是因为有各种小礼物,后来老师不给小礼物了(对,就是这么没出息),而且要写很多字,再加上上课时间间隔太长,下个星期去上课,已经忘了上星期讲的,挫败感很强,所以每次做作业都要fight,只好停了。后来又重新报了另一个after school,一周四次中文课效果还不错,上了一年疫情爆发,afterschool关了,就改成了中文小班网课,大概有10个左右的小朋友,一开始也是很不错,但是老师总换,两个学期换了三个老师,越换越不行,后来感觉一节课什么也学不到,简直浪费时间,就退了。然后买了部编教材自己教,自己教的效果一开始挺好,但是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办法保证固定的时间和频率,孩子也不怎么严肃对待,长期坚持确实很难,然后就又停了差不多一年多,这一停,以前学的字全都忘光了,相当于过去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后来觉得不行,还是要学中文,不然高中二外咋办,焦虑的要命,到处找资源找老师,最后选定了现在的平台,和以前的一个同学一起上,俩人程度进度都差不多,非常开心,进步神速。一个月字库增加了160字,每天都问有没有中文课,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写作业也不用催了,每天还自己主动拿ipad用软件认字,总算又上了正轨,松一口气,后悔没早点开始。
现在说说Tips: 1. 小的时候多学学中文。十二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尽可能在小学低年级学到一定水平,可以无障碍自主阅读,然后通过阅读来保持。到小学高年级就要开始加强数学以及其他理工科的学习,同时文体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初中更忙,能分配给中文的时间更少。 2. 中文学习的关键是细水长流,少量多次,坚持非常重要!每天半小时,一周五天,比一周一次,每次两个半小时效果好得多。如果一直坚持每周不少于四次的学习频率,一段时间能看到中文明显的进步,几年下来,基础是比较扎实的。 3. 不论什么教材什么平台,选定一个最好一直上下去,不要换来换去,这样知识点比较连贯。此外,有个学习的伴,更容易坚持,也更有学习动力。 4. 各种资源结合。除了课上的内容,家长可以课下帮孩子拓展一下相关内容,比如学到节日,可以网上找一下各个节日的视频或者纪录片,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受。我非常推荐的是’部编版语文+年级阅读+悟空识字‘一起服用,效果最佳。绘本课堂的年级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拓展,非常好,我买了纸质的第三版,也有电子的第一版,内容大部分一样,不过第三版除了修订改编外,明显感觉到加入了一些政治色彩的洗脑内容,可以跳过。悟空识字是一个app,有识字单元,汉字讲解,阶梯阅读,先是1200个常用字,然后可以解锁部编版字库,我觉得很不错。 5. 一些视听资源:小时候听喜马拉雅,凯叔讲故事,钱儿爸讲故事,婷婷姐姐唱古文,大一点推荐喜马拉雅的‘小虎爱推理’广播剧,少年得到app的各种课程,强推所有付墨凡老师讲的课,例如历史成语故事系列,诸子百家系列,24节气等,孩子超级喜欢。视频:螺丝钉系列,家有儿女 6. 其他辅助资源:商务印书馆出品的新华大字典app,除了查字,可以自动生成闪卡,随时随地根据记忆曲线复习/检查学过的字,简单好用。现在升级了新版,功能非常多,有语文教材同步字库,笔划笔顺等,不用自己建字卡,不过要买会员解锁,因为现在用悟空识字,还没怎么用过。自己教的话,youtube有一个SHANHUI HE,里面有各年级语文的上课录像,身临其境,讲的非常好,微信小语预习的云课堂是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北京名师讲的,也不错 https://mp.weixin.qq.com/s/AWnhgw8BAxfIP8ajFn9apA。 淘宝有学霸笔记,小学语文天天练,介绍了主要知识点,可以以上三者结合参考备课,还有各种YouTube以及bilibili的资源,就不多说了。 暂时想到这些,其他也欢迎大家补充,祝孩子们都爱上学中文。
🔥 最新回帖
小朋友的书,那种厚度接近一厘米的,字大点的四五万字一本,字小点的七八万字,十万字一本。小孩的书很多都是一套一套的,一二十本一套,几年下读下来没问题。
比如哈尔罗杰历险记,标的字数是十五万,实际字数打个对折算七八万,一套十四本,读完就是一百多万了。她很多本都读了还不止一遍。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这个字大点一本算四五万字,一套五十多本,读完两百万。这两套书就三百万字了。漫画书像机器猫这种,保守算一本5000字,一套四十五本,读完是二十多万,这个书我娃看了两三遍,有五十万字。大中华寻宝记字数也差不多。光这几大套就有差不多四百万字了。除了这些大套装,她还读了很多单本的,小套装的书。而且在读纯文字书之前,拼音书还读了两年,几十万字是有的。这样随便算算就有五六百万了。这些读完差不多就能看金庸了,读完几个大部头又是几百万。这样上高中前能有一千万字的阅读量。这样的原版娃,常用的两三千字没有那么容易忘记的。
原来这些家长把孩子读的书,一本本的字数相加在一起算作阅读量。 那么很多大人读给孩子听得故事的部分,也算孩子的阅读量?
谢谢分享经验,没想到别的家长这么干。
孩子小的时候积攒中文几百万的阅读量? 大人能做到的都没几个吧。
三百字是完全会听说读写,造句组词的程度。 其他字要求没这么高,仅仅认识就可以。 前300个能熟练掌握了,再要求前500个字熟练掌握,其余字混个脸熟。 前500个字完全掌握,不怎么会弄混,忘记的时候, 再逐步推进到,熟练掌握前1000个字。
不是你理解的只看300个独立的字。
学习的过程尽可能丰富多彩,听歌看动画,编故事,不是除了写字造句什么都不干。你觉得那样能学好吗?
🛋️ 沙发板凳
不能说孩子的handwriting不行,我自己的中文手写也不行了,他们能拼音打字,我觉得已经很牛了
你想说backup?🤣
其他语种当然也可以,中文不是有语境,而且也有基础了嘛,再说作为华裔,还是应该学好中文。学有余力的话,学第三门语言也可以。
小伙伴的确很重要。我们小时候主要是周围的华人小孩,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约着一起上课,后来每家的兴趣班和日程表都不一样,加上不同家庭对中文的重视不同,慢慢的就走散了,随着孩子的水平差别变大,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伴。
现在这个是以前一起上中文网课的同学,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是当时我们班级群家长都很积极热心,大家互加了微信,然后正好有一个孩子,日程什么的和我们能对上,就一起组了个小班课。所以长期的小伙伴需要留心找。不过家里有俩孩,孩子年龄差别又不大的家庭就更好了,可以一起上
用同样的方法和学习进度来衡量地话, 中国孩子上学不说10年,就说学到6年级的水平时,美国ABC也就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水平。差距能不大吗?
ABC学中文就得 因繁就简, 学最常用,最基本的内容,和使用高效的学习方法。 我觉得ABC用部编版,人教版等国内教材,等于挑了一条弯路。对连基本中文都没足够时间掌握和练习的孩子来说,国内教材里面不常用的古诗古文诗歌完全没必要学。
可以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不适用,有什么比较好的学习建议吗?
我们现在上课主要是讲解一下字词,然后同义字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组词造句,念课文,有相关历史背景的话,延伸一下,我觉得还可以啊。私教小班的好处就是,老师可以根据家长的要求随时调整进度和内容。
美国ABC 每天的 幼儿园或者学校
大概7-8个小时在外,每天接受的东西,文化,洗脑,都是英文,
随着他/她们的年龄的增长,朋友圈子的扩大,复杂化,大脑发育得复杂化,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所有所有的这些都是在一个 英语环境/ 西方社会价值观 下 形成的,
这个远远不是 仅仅每天说多少时间的中文,这个简单的数量关系,
我三个娃,一个娃国内小时候待过几年,老二老三也是有老人在身边,我三个娃在我大概15-16家中国人朋友圈子里属于中文说相当不错的,
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全英文,而且有些时候我不太清楚他们在聊什么,很多的文化背景context我不清楚
他们和我们其他的中国人家庭的ABC之间的交流也是全英文,
这是一个 it is what it is 的基本常识,
很多家长,在费了老劲地,过分功力地去做一件,胳膊要拧大腿的 事倍功半的事情,非常不理解。
我觉得没有这么夸张,邻居的小孩,就是妈妈自己教,小时候每天一小时,大了一周三次,用人教版教材,进度就可以跟年级匹配,去年还参加了央视办的演讲比赛呢,中文听说读写都很好,对中国文化也很喜爱,我觉得这样就很满意了,虽然是一样的教材,但是自己可以选择讲多深入,不喜欢的章节也可以跳过
楼主好棒,总结很到位。
同样有初中娃,也很喜欢中文,要学部编五年级了。只是学得不够系统,很随意,学到哪里算哪里。
这个属于 绝大部分人,无法复制的
极端个例,
没有任何的参考意义
把推中文,就当成 推钢琴 一样考虑
就能想明白了
是啊,我娃的中文口语如同母语,可周围没朋友会跟他交流中文。就是到了中国,也是朋友家孩子要他说英文练口语。
在美国,当然是英语为主,但不妨碍同时也学好中文啊,我说的学好指的是能够听说读和打字,能够看懂中文书,中文电视,用中文日常交流。如果以后有和中国相关的工作机会,能够优势叠加,更好。没有,对中国文化保有兴趣,跟国内的亲朋好友能交流,足矣。
当然,不同家庭有不同的要求,我的本意是给重视中文的父母一点tips,也尊重不想花力气学中文的家庭,不理解可以绕道,谢谢
不是极端个例,至少两个邻居,四个孩子都是这个水平,我想说的只是,不需要每天十小时,一小时足矣,只要细水长流。
其实也不错啊,可以练习一下怎么当老师教课,哈哈
听和说 基本上是 天生应该的,
读和写,对于 绝大多数的家庭基本没有可能性,
我 住大华府,周围 非常熟识的中国人朋友家庭大概15-16家, 普通朋友关系,认识知道的,更多家,
ABC之间愿意主动说中文的,目前没见过,
初二高中以后,基本上没有谁还在中文上花大时间推, 都是有各自的更重要的目标
这就是从概率上来说的,现实情况
能上电视,中文演讲,这就是个例,
大部分孩子不可能去复制
除非是从国内来的 否则很难找到 我觉得跟家长说汉语就挺好也比较现实 想让小孩子之间说中文 简直不可能
纯美国孩子每天半小时,abc家里讲中文的在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可以比这个多很多。回到家就可以是全中文环境。家里讲中文的abc学中文是学继承语,不完全是外语。比如幼儿园的几年坚持看中文动画,讲中文睡前故事,那么到孩子一年级的时候你拿国内小学二三年级的课本里的文章读给孩子听孩子理解上不会有问题,缺的只是认字。
我们娃回国一个单词都不会说 怕被人看出不是土生土长的 所以汉语回去堪称突飞猛进 小孩子那种改编儿歌都会唱很多
孩子之间说英文和中文程度很好并不矛盾。孩子之间即使说英文,他们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可以很高,对中国文化也可以很了解。不能因为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娃之间讲英文就认为中文无法学好。 退一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总可以试一下吧,又不是没有中文学的好的娃。还没开始就想着不可能,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如果想着金庸红楼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没准儿就真实现了。
我身边两家上海的,疫情以前移民美国
都是两个孩子,来的时候,都是小学,高低年级各一个,
国内的孩子,大家也是知道的,能说会道的小大人儿,
两家都有一个娃和我家娃玩的不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起开始还觉得不错,正好我家老大还可以练中文,他本身中文的说也很好,小时候国内长大几年,这才来美国不到4年,
这两家人的孩子,他们孩子之间,和我家娃之间,现在聚会玩,打电话聊天已经是全英文了,
我有一次他们在我家,我还问他们你们不能说中文嘛? 几个孩子看着我,一脸懵,后来我老大告诉我,他们感兴趣的 各种各类美国校园,文化娱乐体育话题,他无法快速切换出中文版来,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并不是说 要 因噎废食
好多家长 为个中文 在那里推得焦虑 就毫无意义了,这是我想说的
这就和推钢琴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有朋友家,推孩子学中文,推古文,孩子欲仙欲死,最后大人孩子搞得很不愉快,彻底放弃,为啥推古文,因为那个爸爸是我们朋友圈里的一个 文青,可以理解,
对于我,我对那些什么古文诗词,我自己都不感兴趣,孩子感兴趣的可能性很小,我家娃依然坚持上着中文学校,
一个班里20个孩子,课间吃饭玩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英文交流,只有我家孩子大大方方和我讲中文,
那些孩子以后中文可能会更好? 不是没有可能性,我根据我的观察,那些孩子最后放弃中文的可能性最大
再说我这个文青的朋友, 他孩子在家里都不说中文,好吧! 这种孩子,你给他强行推中文诗词? 这就是搞笑了
凡是遇到成功的例子,您老就说是“极端”,“不可复制”,“没有意义”。你家中文推失败是跟大部分家庭一样的,但为什么一定要否定一些很成功的例子呢?
所以当我6-7岁推完中文,你又说是“极端”,总之因为你的失败就否定、排斥别人成功的经验。 群主回答你的问题,海外孩子推中文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要早推,快推,要比国内同龄孩子学得快,学得好,在海外才有可能10岁时读10岁的书,15岁读15岁该读的书。所以我家在6岁完成识字(>3000),7岁读小说,8岁读史记古文观止。现在10岁可以读任何中文书了。
你情商真感人。谢谢楼主分享。
我家娃在国内也“怕被人看出不是土生土长的”。
你说得很对。 上面主张大力推中文的基本上不了解大孩子。我的观察是不论家长小时候推得多厉害,最后都殊途同归了。abc大学生的中文水平高的也就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稍微深层次的东西都无法用中文交流。在家只讲中文的家庭最后变成孩子不和家长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我说的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不熟悉这个人群的用不着出来抬杠。
不做饭,不练琴~~~~~
从知识储备来说,英文读物应该是世界知识的80%左右,中文远远做不到 从三观来说,没有一定从中文读物培养三观的必要性 6岁以前如果忙着学完3000字,势必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培养,得不偿失
呵呵,六岁前培养什么?大部分ABC应该不是请私教订制各种课程,培养各种软硬技能。
亲子阅读,中文动画片,回国旅游配合起来实现自主阅读,给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我觉得挺好。
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学中 英,马来三种语言。孩子潜力巨大
以前可能是这样,以后未必是这样。中文学习的方法一直在改进,中文视听资源最近这几年更是爆炸式发展。现在小abc们从小接受的中文输入远远高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那几代人。现在的小娃很多都是从小听着凯叔的故事,稍大一点看着中文综艺,电视剧,电影长大的,以前的abc哪有这个条件。
马来有系统的华人学校,远非这里跑堂的中文学校可比,基本是广东客家福建人后裔,这些地方传统抱团,内部通婚,在美国也一样,老广的后代基本都会粤语。
来自中国其它地方的老留后代abc们要保持中文不流失,抱团通婚集中教中文是唯一可持续的方式,个人单打独斗2代以后必然失传,不管这里的推爸推妈们如何的一厢情愿。
6岁前培养啥能力啊...干什么不都是玩么,撒尿活泥也是玩,读书认字也是玩。
非得一次次跑到中文交流贴泼冷水,这是什么心理呢?
对。现在国内孩子学英文跟我们也完全不同。大城市一些中上产的孩子从小看英文动画片,英文绘本,分级阅读,上小学时英文已经相当好了。
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跟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以前中文的影响力也弱得多。
mark, 谢谢分享
大多数人用的是国内的教材或者国内那种 “刷文识字”的办法学中文。刷一篇文章,学几个新字,再刷一篇,再学几个。有的文章里生字多了,就读不下去了。 这样的办法对于长期大量使用汉语的国内孩子很有用,但是对于缺少语言环境和时间练习中文的ABC来说是一个难关。所以很多ABC学了十几年,汉语水平还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平。长期枯燥没兴趣的干耗,消磨了孩子的意志,没坚持下来是非常可能的。
中文常用字大约5000个,但是最常用300多个汉字占了阅读量的70%左右。各类中文读物,说来说去,就是这些字排列组合,改变顺序语序来读。
让孩子用高效的办法学汉语,可以先在这300个汉字上下足功夫,自行造句组词,完全掌握,然后扩大阅读量,达到自主阅读的程度。用哪本教材不重要,怎么教不重要,学哪篇文章也不重要。重要的这些字的掌握和熟悉程度。
说到关键了。
由于缺乏环境,没有突破自主阅读的话,学中文一直低水平徘徊,毫无乐趣,浪费时间。
看到学得好的分享经验,大部分都是早早突破识字关,小小年纪自主阅读。这样可以读和心智年龄相符合的书籍。加上回国旅游吃喝,学以致用。
常用字1500掌握了,基本就算脱盲。在识字敏感期一年突破完全可行。
中文分级阅读绘本现在也开发一些了。
👍👍
谢谢分享! 能问一下你们现在用的哪个平台吗?谢谢。
马克
挺中肯的。谢谢分享
说得好,👍
写作是思想的自然流露,先要有思想,然后有写作。
请问一下是什么平台啊?
进来学习
老二是在疫情的时候找到了一个中文课平台,一对一学,老师都是国内的,非常nice,也很专业。小孩不再抗拒学中文,也不会被其它小朋友嘲笑。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才能持久吧。
现在学校有不少中国移民来的孩子,她们愿意扎堆儿说中文的。
我们用的是悟空中文,一对一教学。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老师相对挺稳定的。
我们大华府这里, 希望中文学校,大使馆都有赞主,学费教材一直很便宜, 我家三个娃,上过三个不同校区的,
每个校区,周日下午上课,目测上中文课的,不同年龄段,至少200号人吧,这还不包括 上其他非中文的 课外班的,
我家疫情以前就上,这么多年,我看得到的, 学中文的绝大部分ABC,不管什么年轻段,都是只说英文
”华人孩子嘲笑不会说中文的孩子??” 我估计只有加州这种地方才这么魔幻吧,
这边随机认识的两家上海高知 移民美国的,也就3年时间,多一点,4个娃,现在 外出外,他们兄弟姐妹之间,和我家娃玩,全英文交流。
我家三个娃, 一个国内长大,2个美国长大,一直和老人一起住
三个娃和大人交流,尤其是老人,全中文,
三个娃之间的每天在家里的交流,越来越往全英文去的方向,不管我如何去拽他们,
三个娃和他们同龄的,朋友家的ABc 交流全英文,
这个只能说明一点,她们自己的文化圈子精神世界,没有中文版的,这个我和我老大交流过。
这里是美国
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孩子生活在哪里的话,
遵循基本常识,没那么难
说的很对,abc 的精神世界没有中文版的。
我娃Abc同学到我家玩,一开始用中文打个招呼之后,就不再交流了。 我一旦开始和他们说英文,然后他们话夹子就打开了。告诉我很多他们不告诉自己父母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有些话不和父母讲不是很正常吗 哪国都一样
语言增加距离感。你如果觉得和中国人交流比较亲切,和不会说中文的人说英文有距离感,那么你的孩子和你用中文讲他们外面世界的事情也有距离感
我老大在学校大部分玩的好的朋友, 印度,韩国,和 几个黑人,还有几个ABC是他们篮球队的,他们之间不存在中文交流的这个选项。我和那几家ABC父母关系不熟,大家聊不到一起,赶上球队活动,或者 band 排练。能遇到一起,那些家长和孩子都是英文交流,我目前保证我和我家娃在家里和外面,我只说中文。
他的好的ABC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的中国人的朋友圈子,一起从小长大的,算是 发小了,但是和我这一代发小的概念不太一样,我小时候的发小都是天天在一起玩和疯的
我这些中国人圈子的朋友,大家住的还是比较分散,孩子都不是一个学期的,平时大家聚会,频率上来说也就是一个月1次,最多两次,另外逢年过节 会聚一聚,如果能聚到一起,
这些孩子小时候还打游戏,长大一些了,课外活动丰富多起来,我看他们打游戏的喜好品味也不一样了,但是, 每次大家一起啊聚会,
孩子们碰到一起,玩得还是很开心,很放松,在一起玩,聊天,在家里打闹,我听他们的谈话,有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我还得叫我老大给我解释,家里老人在边上,我让他用中文解释一下,或者我用中文来转述一下,有的时候比较费劲能讲明白。 这些国人朋友家的ABC,有几个也是 老人带大,
和老人交流基本中文没有问题,也是周末上中文学校,
但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完全是英文的。
我们家没有这种距离感
我们觉得有距离感是因为从小用应试英语的方法学的,学的是哑巴英语。abc的中文是继承语,从小在家里说的,和我们不一样。
非常实用,感谢分享!
最常用的500字,熟练掌握,可以听说读写,任意组合,就走上快车道了。
国内识字量要求是: 一年级上册:500其中会写100字;一年级下册:590其中会写210字; 二年级上册:592其中会写216字:二年级下册:628其中会写282字; 三年级上册:426其中会写220字;三年级下册:502其中会写252字: 四年级上册:428其中会写244字;四年级下册:490其中会写240字; 五年级上册:352其中会写178字;五年级下册:354其中会写172字; 六年级上册:280左右其中会写字120;六年级下册:197其中会写字82. (说明:其中包括会认字和会写字,以上统计是依据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不同,字数也有区别,但大体差不多,)
ABC由于学中文的时间有限,家里,课外时间不采取多种方式教学体验的话,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比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共6个月会认500字,会写100字, 等于每个月认识约90个新字,会写17个新字左右。 再平均到每个星期,相当于每周学会20个新字,会写4个新字。 不太现实。
并且国内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字不是常用字,ABC学了以后也没机会用,学那些字等于浪费时间,学一次,以后也记不住。
汉字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太多,囫囵吞枣式地学1500字,不如要求 自如听说读写常用字前500个。做到这一步,再扩展识字量,可以少做一些无用功。
盲猜一个:justify自己的选择?寻找认同感?
不觉得。 见过的所有ABC, 无一例外是只能用中文讲很简单的东西,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马上切换到英文。 谷爱凌的中文比绝大多数ABC 好,也属于很少距离感的,但是她的英文访谈比中文访谈思想上深度多多了。 你要小孩用一个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语言交流,结果通常就是小孩懒得费劲跟你说了,增加家长和小孩的隔阂
我家饭桌上聊天全中文,目前为止不觉得有距离。不过明显能听出来有些内容是孩子用英文硬翻成中文的😅
每天网课50分钟很快的,基本孩子上课的时候我都在做饭,她也会利用车上的时间学认字
你家孩子好棒啊,想问问平时读的中文书除了海运过来,还有什么渠道呢?当地图书馆可借阅的毕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