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亡妃子沦为囚徒,在墙壁上写首《满江红》,堪称千古绝唱

s
sscdz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战争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只会让她们受到更残酷的伤害。

弱势的她们会当做泄欲品遭到摧残,也会当战利品再度分配,成为没有尊严的奴隶、军伎;
没利用价值的女性会毫不顾及的杀掉,带不走也会随意丢弃掉,甚至乎还会当做军粮直接吃掉……

南宋咸淳7年,至元九年(1271),忽必烈改元建制,成为了元朝首任皇帝。他志在一统,再次挥兵南下攻宋。
又两年,南宋荆襄防线被元军突破,局势急转直下。
再两年,南宋王朝的最后一批精锐军队,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葬送在丁家洲。
至此,南宋亡国,忽必烈一统天下的大势已无法阻挡之事。
1276年新年,高歌猛进的元朝三路大军会师于临安。
被重重包围,自感无力回天的南宋君臣,只好无奈出城投降,南宋名义上宣告亡国。
随后南宋幼主赵显上下数千人,以亡国贱虏的屈辱身份押往北方,走向未知的命运。
宫廷女官、宋度宗昭仪王清惠也在俘虏队伍之中。
王清惠,一作清蕙,字冲华,具体生卒年不详,在宋度宗还是太子时就进了宫。

王清惠模样秀美,聪明伶俐,很快就受到了太子的宠爱。
后来太子继位,王清惠则被任命为协助度宗处理内廷文书得尚书省的执笔。
多才多艺的王清惠协助度宗处理国事奏章时可圈可点,备受度宗赏识晋封其为昭仪。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结束了,家国山河破碎来的太快,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元兵就冲破都城,杀进了宫殿。
覆巢之下无完卵,元兵到处搜刮,最终发现了王清惠,推搡着她汇聚在数千俘虏中。
她博学多才,熟读史书,自然知道沦为俘虏的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但在大势面前,皇底、皇后、太后都在这队伍之中,她一介女子又能改变什么呢?
王清惠无助的跟随队伍往北走着,翻了山,过了江,走到了她从未到过却神往已久的北宋故城——汴梁城。
那天夜里,无眠的她站在汴梁城外夷山驿站时,望着无数人穷尽笔力描绘的大宋河山,自己多少次梦回的汉家故地。
眼前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有的只是满目疮痍。
难道是自己这亡国之人、俘虏身份,不配领略那大好河山?
此情此景王清惠内心中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急需发泄,她提笔愤然在驿站墙壁上题了一阙词《满江红·太液芙蓉》。
《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词文大意:
皇宫后花园太液池里的荷花,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好看,我也不似旧时模样了。
我还记得当年它春风雨露下的娇颜姿态,自己居住在富丽堂皇宫殿中最受皇恩宠爱时样子。
它比众多嫔妃中兰花还要芬芳,天天受君王疼爱的我比那莲花还要红润光鲜。
忽然一声鼙鼓惊天动地打破了这一切,一瞬间君臣离散,旧时繁华风光从此湮灭。
这国破家亡的千古遗恨,我能向谁诉说?想起这些我只能仰天哭泣。
面对这大好河山的沦陷呀!无能为力的我常常血泪斑斑洒满衣前。
被俘虏北行,驿馆中夜晚常被战乱恶梦惊醒,天刚破晓就踏着关山的月色赶路了。
在这纷乱红尘中中,我还能过上清净从容的生活嘛?
这首《满江红》上片追忆了亡国前春风得意的生活。
下片描写了现实亡国的痛苦生活,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内心悲痛难消的亡国之恨。
上片中作者既写荷花,又是写人。
前后对比之下,表达了自己山河破碎下精神沮丧的状态,以及暗含她情志高洁、不会被污泥染身之意。
一个“忽”字又突出了宋朝高层对蒙元战争的忽视,表现了宋朝上下死于安乐的事实。
这是反省国家兴亡、自己命运改变的原因。
下阙“百二”中也有这层意思。
《史记·高祖本纪》中“山河百二”的典故是说,关中地区地势险要,有两万兵则可抵御敌方百万兵。
宋朝坐拥百二天险却轻易灭亡,也是直击统治者的无能。
最后则回到现实,诉说当前北上途中的艰辛处境,也想到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发出了“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的呼号,来表达自己会坚持节操,不奴颜婢膝的内心态度。
整首词血泪和流,哀感顽艳,写家国兴亡之事时慷慨激昂,写到自己的处境时凄惨忧伤,读来令人深受感染,历来评价很高。
历史上王清惠到了元都后,忽必烈有意把她纳入后宫,但王清惠宁愿出家为道士也要坚守节操。
后来王清惠以道士的身份照顾并教授亡国之君的幼帝赵显,最后在青灯伴古佛前了却残生。
她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坚定的意志。
来源:长风文史
a
annabel1832
写啥也没用,敌不过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