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wing 发表于 2024-02-21 21:12 这年头 看个字幕都要开始反省了吗? 没见过美国电视的广告都有字幕吗?(功能之一)
shaohuacrystal 发表于 2024-02-21 21:09 很多演员吐字不清,台词太差
ILuvSunshine 发表于 2024-02-21 21:15 真的,用这么自恨吗? 我20年前刚刚到美国,师兄就告诉我,买个电视,看电视剧,打开字幕,很有利于英语听力提高。你可以不同意他这个观点,我想说的是,英文字幕一直都有啊
jiafeicat 发表于 2024-02-21 21:25这边公共场所的电视上基本上都有字幕吧
mylittle9 发表于 2024-02-21 21:13 谁说就中国人看字幕啊。。 我看字幕英文,法语,德语, 日语, 各种语言的都有。。都是给谁看的?
甜橙宝 发表于 2024-02-21 22:14 字幕和弹幕,我缺一不可
jrdr6rd 发表于 2024-02-21 21:08 字幕已经成了我们看视频时离不开的存在,即便是中文内容也一样。许多人发现,西方影视作品中,如果语言是该国人的母语,一般就不会带字幕。好像只有中国观众特别依赖字幕? 但实际上,其他国家的观众也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没有字幕好像真的听不清”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中国观众的需求“觉醒”这么早?是中文有什么特殊性吗? 离不开字幕,因为汉语太独特吗 关于为什么中国观众似乎格外需要字幕,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是,相对其他语言,汉语拥有更多的同音异义现象,所以我们才这么需要字幕辅助,对台词加以区分。 没有字幕,我们可能会把“妈已经走十年了”听成“蚂蚁竞走十年了”,把“好自为之”听成“耗子尾汁”。 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的是,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对话,还是电台、播客等音频节目中,同样从不缺少那些可能造成混淆的同音异义词,但我们却总能不太费力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压根不用字幕帮忙。 音频节目往往没有字幕,但我们依旧可以听懂其内容 而且,虽然汉语中同音异义的字很多,但可别忘了,在现代汉语中,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通常是由两个及以上汉字组成的词语。在这一层面上,同音异义的现象就大大减少。 根据此前的研究统计,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同音异义现象所占的比例平均值大约在4%左右,汉语估计在7%-12%之间,与英语相当。而书写系统与汉语相近,同样包含了大量同音异义现象的日语,并没有催生出“字幕文化”。 还有一种解释是,作为中文这一表意文字的使用者,中国观众更能够从字幕这一视觉载体获取信息,而对于英文等表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要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跟上字幕则较为困难。 然而事实是,研究表明,英文读者同样能够从文字中相当“丝滑”迅速地提取语义信息[3],而且他们的阅读速度也并不比中文读者慢多少。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字形与结构有着丰富的内涵 如果将看字幕视作是一种阅读行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观众从字幕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未必就比中国观众差,也就不会出现因为“跟不上字幕”转而放弃字幕而强调音效的情况了。 至于中文信息熵更高(可以理解为单个字所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能够通过较短的文本传达出更丰富涵义的说法,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弹幕网站在中国的流行。 但考虑到同样流行弹幕的日本却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使用字幕,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似乎又打了折扣。 看字幕,新时代的文化习惯 与其说汉语和汉字的特性带来了字幕这一刚需,中国观众看视频没有字幕就难受,恐怕更多的是因为新一代观众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看字幕这一文化习惯。 实际上,大多数内地影视剧标配字幕,仅仅是对广大的90后、00后来说,才算是“与生俱来”的现象。 国外电影很少有母语字幕 / 功夫熊猫剧照 如果我们去看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乃至新世纪才拍摄的《西游记续》,也都难以寻觅到字幕的踪影。而偶有出现的字幕,大多也集中在出场人物所吟诵的诗词歌赋上。 在这方面,香港则要比内地早得多。上世纪的经典港片,往往不仅配有中文字幕,更是同时还有相应的英文翻译字幕。据说这来源于1963年港英当局颁布的一条法律,按照规定,香港电影在“送审”时必须带上中英字幕。 也有人考证,其实这样的法律并不存在,发行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开拓海内外市场的需要。 不论出发点如何,结果就是早在60年代,粤语对白、中英字幕就成了香港影视剧的“出厂设置”。这样做既方便了海外发行,也为不谙粤语的内地观众扫除了观看障碍。 而这其实也体现了字幕对于影视作品传播所发挥的一大作用——降低语言门槛。在疆域辽阔、方言众多的中国,这一文化桥梁的存在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港片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港片开始在内地引领潮流。与此同时,香港与内地也进入了一段合拍影片的“蜜月期”,两地合拍片不但开始成为内地票房的主力军,也带来了港片的生产和发行方式。 随着港片的流行,字幕自然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电影的“标配”。 九十年代的港片已经采用双语字幕了 / 港片《喜气逼人》剧照 此外,2005年左右,视频网站开始在中国兴起。在翻译字幕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影视资源分享的“字幕组”,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神”。国人的视听习惯随之又一次被塑造和固化,对于字幕的需求逐渐从英语、日语、韩语等外语扩大到自身使用的母语——也就是汉语。 在港片、日韩剧、英美剧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看到“光秃秃”不带字幕的影视作品时,自然会感到相当不适应——哪怕传到耳朵里的都是中文。
cloudling 发表于 2024-02-21 22:25 电视上有英文字幕是为了给听障人士方便。中国人习惯看字幕确实是个习惯,可能因为同音字多方言口音多?但我觉得这个习惯挺好的,希望电影院里也普及一下,并不是每个观众英文都那么好,这么多年怎么没人抗议呢?
wawa1234 发表于 2024-02-21 21:11 我在各类诊所,等候时候,电视都有英文字幕。。。
字幕已经成了我们看视频时离不开的存在,即便是中文内容也一样。许多人发现,西方影视作品中,如果语言是该国人的母语,一般就不会带字幕。好像只有中国观众特别依赖字幕?
但实际上,其他国家的观众也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没有字幕好像真的听不清”这个问题。那为什么中国观众的需求“觉醒”这么早?是中文有什么特殊性吗?
离不开字幕,因为汉语太独特吗
关于为什么中国观众似乎格外需要字幕,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个观点是,相对其他语言,汉语拥有更多的同音异义现象,所以我们才这么需要字幕辅助,对台词加以区分。
没有字幕,我们可能会把“妈已经走十年了”听成“蚂蚁竞走十年了”,把“好自为之”听成“耗子尾汁”。
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的是,无论是我们日常的对话,还是电台、播客等音频节目中,同样从不缺少那些可能造成混淆的同音异义词,但我们却总能不太费力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压根不用字幕帮忙。
而且,虽然汉语中同音异义的字很多,但可别忘了,在现代汉语中,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通常是由两个及以上汉字组成的词语。在这一层面上,同音异义的现象就大大减少。
根据此前的研究统计,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同音异义现象所占的比例平均值大约在4%左右,汉语估计在7%-12%之间,与英语相当。而书写系统与汉语相近,同样包含了大量同音异义现象的日语,并没有催生出“字幕文化”。
还有一种解释是,作为中文这一表意文字的使用者,中国观众更能够从字幕这一视觉载体获取信息,而对于英文等表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要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跟上字幕则较为困难。
然而事实是,研究表明,英文读者同样能够从文字中相当“丝滑”迅速地提取语义信息[3],而且他们的阅读速度也并不比中文读者慢多少。
如果将看字幕视作是一种阅读行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观众从字幕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未必就比中国观众差,也就不会出现因为“跟不上字幕”转而放弃字幕而强调音效的情况了。
至于中文信息熵更高(可以理解为单个字所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所以能够通过较短的文本传达出更丰富涵义的说法,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弹幕网站在中国的流行。
但考虑到同样流行弹幕的日本却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大规模使用字幕,这种说法的可靠性似乎又打了折扣。
看字幕,新时代的文化习惯
与其说汉语和汉字的特性带来了字幕这一刚需,中国观众看视频没有字幕就难受,恐怕更多的是因为新一代观众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看字幕这一文化习惯。
实际上,大多数内地影视剧标配字幕,仅仅是对广大的90后、00后来说,才算是“与生俱来”的现象。
如果我们去看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乃至新世纪才拍摄的《西游记续》,也都难以寻觅到字幕的踪影。而偶有出现的字幕,大多也集中在出场人物所吟诵的诗词歌赋上。
在这方面,香港则要比内地早得多。上世纪的经典港片,往往不仅配有中文字幕,更是同时还有相应的英文翻译字幕。据说这来源于1963年港英当局颁布的一条法律,按照规定,香港电影在“送审”时必须带上中英字幕。
也有人考证,其实这样的法律并不存在,发行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开拓海内外市场的需要。
不论出发点如何,结果就是早在60年代,粤语对白、中英字幕就成了香港影视剧的“出厂设置”。这样做既方便了海外发行,也为不谙粤语的内地观众扫除了观看障碍。
而这其实也体现了字幕对于影视作品传播所发挥的一大作用——降低语言门槛。在疆域辽阔、方言众多的中国,这一文化桥梁的存在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港片步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港片开始在内地引领潮流。与此同时,香港与内地也进入了一段合拍影片的“蜜月期”,两地合拍片不但开始成为内地票房的主力军,也带来了港片的生产和发行方式。
随着港片的流行,字幕自然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电影的“标配”。
此外,2005年左右,视频网站开始在中国兴起。在翻译字幕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影视资源分享的“字幕组”,也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神”。国人的视听习惯随之又一次被塑造和固化,对于字幕的需求逐渐从英语、日语、韩语等外语扩大到自身使用的母语——也就是汉语。
在港片、日韩剧、英美剧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看到“光秃秃”不带字幕的影视作品时,自然会感到相当不适应——哪怕传到耳朵里的都是中文。
我看字幕英文,法语,德语, 日语, 各种语言的都有。。都是给谁看的?
真的,用这么自恨吗?
我20年前刚刚到美国,师兄就告诉我,买个电视,看电视剧,打开字幕,很有利于英语听力提高。你可以不同意他这个观点,我想说的是,英文字幕一直都有啊
热,还有些带方言的
我师兄跟我说的是,千万不要开字幕,这样听力才会提高
确实是,不看字幕一脸懵
电影好像没字幕
国内电影有字幕吧
小时候没有,大概率是那时候的影视工作者不会弄这个。
可能呆丸岛上很多山区没通网, 拿大家都当山区岛民对待了。
结合帖主的思路应该都是给中国人看的。
特別是簡體字
簡體字讓 當代漢語 能用的詞彙少了一大半
近音詞太多
很慘
耳聋的人啊。。。国外字幕连音效都放字幕里
真的 还以为诗朗诵是科班演员基本功
字幕有助看懂,打开弹幕,一看前方高能,神经就高度紧张,再有一些弹幕就是来搞笑的,冷不丁一弹出来,笑得人仰马翻……
真难为你还费功夫转帖这么多过来。可惜这内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真的是,比如刘诗诗
“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同音异义现象所占的比例平均值大约在4%左右,汉语估计在7%-12%之间,与英语相当。”-一派胡言
当年选修平面设计,重点提到字幕。一是为了听障人士,二是为了在某些需要静音的环境下。之后还有为视障人士看电影的配音等等。
我自己看片子,喜欢点开字幕,眼福+耳福😄
诊所肯定要字幕呀,电视不能开太大声。
本国字幕主要是给耳朵失聪人准备的,当然没耳聋的人也可以用。给本国使用的 MTV 也很少有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