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马甲33 发表于 2024-02-21 16:53 这段里面其实妈妈给了很好的答案, life needs patience, patience and patience. 其实人生之痛人人有,谁不吞咽下去慢慢熬,熬过去会有曙光,也许对年轻人要求懂得PATIENCE 是很难的,让他们慢慢熬也是很难的 这就是这些年反复提到的GRIT。坚韧不拔的活着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不好,“生活艰难,熬到后面就好了”,有点像是她父亲的宿命论。问题是孩子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来人间陪她熬一趟。 更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生活再艰难,乐观的人还是能在玻璃渣里找到糖。
thymetime 发表于 2024-02-21 16:59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不好,“生活艰难,熬到后面就好了”,有点像是她父亲的宿命论。问题是孩子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来人间陪她熬一趟。 更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生活再艰难,乐观的人还是能在玻璃渣里找到糖。
thymetime 发表于 2024-02-21 16:59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不好,“生活艰难,熬到后面就好了”,有点像是她父亲的宿命论。问题是孩子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来人间陪她熬一趟。 更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生活再艰难,乐观的人还是能在玻璃渣里找到糖。
这段里面其实妈妈给了很好的答案, life needs patience, patience and patience. 其实人生之痛人人有,谁不吞咽下去慢慢熬,熬过去会有曙光,也许对年轻人要求懂得PATIENCE 是很难的,让他们慢慢熬也是很难的 这就是这些年反复提到的GRIT。坚韧不拔的活着 公用马甲33 发表于 2024-02-21 16:53
在我看来,这个妈妈回答的很糟糕。人生并不都是suffer,有很多的美丽风景要看,这才是我们生孩子的原因。 孩子还小,人生观还没有形成,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信奉西方人的观点,if you are not happy, fake it until it becomes true. 这是作为家长的责任。
半杯红酒 发表于 2024-02-21 17:24 在我看来,这个妈妈回答的很糟糕。人生并不都是suffer,有很多的美丽风景要看,这才是我们生孩子的原因。 孩子还小,人生观还没有形成,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信奉西方人的观点,if you are not happy, fake it until it becomes true. 这是作为家长的责任。
xuangao 发表于 2024-02-21 17:24 李在书里写过她妈妈说wish her the ugliest death in the world. 所以她妈妈肯定是verbally abusive的。她妈看起来象npd. 而且她象妈妈一样照顾她妈的情绪,所以创伤挺严重的, 但估计她看过一些心理医生,不知对她帮助有多大。
《被绑架的心灵》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mental suffering 是比较新的科普类书籍,没有那么沉重。 美国作家大卫 福斯特 华莱士 46岁时因为抑郁症自杀,他留下很出名的演讲作品《这是水》This is water。他从青少年时期出现抑郁症状,一直在家人和爱人的支持下创作和治疗,没有孩子。虽然表面上是类似的故事,但在字里行间传达的信息具有截然不同的频率和力量。
所以到了北美,解决的生存的吃喝拉撒问题后,多陪伴多爱你的孩子,亲吻拥抱你的孩子, 接受你的孩子远比苛求完美孩子要有价值多。
李的父母其实不缺吃喝。但家庭缺爱,或者不懂表达爱。李自己的描述也是不懂怎么表达对孩子的爱,其实在这边娃刚出生,医生要求父母直接裸抱新出生的婴儿,这样肌肤之亲才能建立BONDING,才能给孩子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安全感 。 不是苛责,我相信李自己一直没走出童年的阴影,所以诉以文字倾述和自救。也许北美这种新环境对于一个漂洋过海的一代太艰难,其实一个沉迷于自己事业,自己身心并不健康,收入并不太高但又无父母帮忙带娃的职业女性生存压力会很大的,她家特别老二没有被给与太多的的触摸到的爱,最亲近的一系列的这种自杀。这该是多么痛的一些人生经历。
从青春期开始到没孩子之前我也曾经经常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很多时候是觉得毫无意义,但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好好把他们抚养大,爱他们让他们有个快乐的童年。 也许大部分普通凡人也是幸运的,而李估计一直是病着的,孩子的出生非但没有帮助她走出,也许荷尔蒙让事情变的更糟。
就问问你们自己,对一个两次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有同情心么。你们的推测有证据么,在网上显示自己的伟光正多么愉快
我咋记得这边是让孩子嚎啕大哭分房睡觉。。。
我家老大是这么处理的。 我妈跟我是坚决不同意, 后来的孩子就不这样了。 老大也是自杀的那个。。。
中国很多好的东西, 大家年轻不懂就出来, 失去了。完全信任美国的制度,结果很容易出事。 我家曾经都信, 却幸运逃过了劫数。。 比如如何带孩子, 课外活动, 更有医院活摘, 医生往死里害病人, 美国的坑太多了。。 你没有踩上算你幸运。
大家还记得王利民吗? 孩子拼课外活动, 最后离开了父母。。 cps介入。。俩闺女都成年了。。
不要怪移民父母了, 太不容易了。 一个新的国家, 没有父母亲朋自己摸索,同时你又没有多少选择。。 真心不易啊。
这个国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是更多研究在批判这个吗。
家长的作用是自己用脑子判断
人在清晰了解了世间的苦难后,还能爱着这个世界,爱着自己和周围的人,才是真正的健全和成熟。
不是意见吧。 本来SAT是高考录取标准, 亚裔高, 人家就给你废除了。 同样道理, 人家高考列出几十个标准, 每个都不确定, 还不就是要搞死你移民的孩子吗?
孩子们容易吗?
同时父母不容易。还不就容易死人了。移民挣钱换工作多难, 很多还不得不经常搬家, 朋友没有, 家里穷, 语言不灵光,, 别人不同情。。
移民到美国对大多数是错的, 李家更是错的离谱。 她家在北京肯定不会出这么大的事情。
所以,一个作家写出来的,大家就信吗? 有想过也许李是高功能自闭症吗?然后她的母亲不理解她,被她写成暴君,呀不是没可能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新移民,语言文化根基又没有经济基础的怎么能妄想事情的容易。
她妈妈很多事情容易, 在中国蹭蹭就上去了, 吃喝好喝, 周围同学中鹤立鸡群,, 是很难想到孩子的不容易。 更何况写小说, 她也很成功。
如果看客一直在讲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幻想换个地方这些精神问题和深层的伤痛就不存在了,对他人没有太大意义。
如果我认识人, 求爷爷告奶奶找个inern可能就不一样,, 可是我没有, 以后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知道天下的坑在哪里, 那么多,, 慢慢地, 让孩子自己长大, 祝福孩子能坚持一下,, 掉个坑还能爬上来。 韧性, 需要运气和时间来慢慢培养。
对npd父母导致孩子cPTSD,现在心理学界研究和实践进展如何,有没有疗愈的可能呢?
也许孩子们来过了,试过了救赎他们的母亲,没有成功,于是离开了。 R.I.P.
坦白说,我的原生家庭不比这位作家好多少,高中和大学也出现过严重的精神问题,长辈有不少被诊断为严重精神疾病。但是我现在和孩子们都很好,至少在平淡生活中能经常感觉到幸福并感恩。
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探讨自我疗愈上,看了几百本书籍和相关采访和视频,从NPD和PTSD中疗愈绝对是可能的,有无数的现成例子,关键是当事人有坚定信心一直走下去,再害怕也不会退缩。
同意这个说法。
但是也同意另一个说:自顾不暇的人,不应该生孩子。
然而,中国文化不生孩子的人会社死、压力很大吧。抑郁症的人害怕压力、就从了社会舆论,然后把悲剧留给自己的孩子。
显示什么伟光正了???我是在怀疑文字和他人叙述。李写的东西为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她儿子死后她连遗书都不看,却写了一本假想的跟儿子的对话,还温情疗愈。真相有可能完全相反,至少从他两个儿子的反应,尤其是小儿子,在见证了哥哥死后的一切,选择同一死法,我觉得是在传递信息和表达巨大的情感
我也相信,人是有一定自愈能力的。成年之后的人生,其实自己的选择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不相上下,甚至更重要。动辄把一切归因于原生家庭的话,也许说明内心还没长大,没有成熟到活出自己。
你怎么得出李的母亲是NPD的?你这么行美国PSYD不用学了,全部下岗 都照你这样诊断就好了。而且照你的逻辑NPD会把身边人虐待到自杀,李的俩儿子可没跟他们姥姥生活,你在指控谁?
什么都是推测,但你没有权利不让人讨论,这是公共论坛李是公共人物
这段里面其实妈妈给了很好的答案, life needs patience, patience and patience. 其实人生之痛人人有,谁不吞咽下去慢慢熬,熬过去会有曙光,也许对年轻人要求懂得PATIENCE 是很难的,让他们慢慢熬也是很难的
这就是这些年反复提到的GRIT。坚韧不拔的活着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不好,“生活艰难,熬到后面就好了”,有点像是她父亲的宿命论。问题是孩子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来人间陪她熬一趟。 更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的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生活再艰难,乐观的人还是能在玻璃渣里找到糖。
两者并不对立,需要直面人生,也需时间和耐心去学习如何直面人生。
都是平常父母, 尽可能做到孩子利益最大化。可是,有时候孩子就是走了啊。
我也觉得这里的对话不是很好,非常悲剧式。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问题,知道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有问题,所以面对孩子的时候,只有全身心的陪伴而不会引导他们什么,因为我自己就没有正确的答案。
我给他们提供精神支持和安稳的环境,让他们在安全的限度内去探索人生和世界的真相,这个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财富。
可是孩子面对比自己经历更多的父母,接收到的信息是很丧的“耐心熬着,总会好的”,还是更乐观无畏的看法,显然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我看来,这个妈妈回答的很糟糕。人生并不都是suffer,有很多的美丽风景要看,这才是我们生孩子的原因。
孩子还小,人生观还没有形成,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信奉西方人的观点,if you are not happy, fake it until it becomes true. 这是作为家长的责任。
“耐心熬着,总会好的” ,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观
她出国很早,她也不是独生子女,为啥跟她妈如此纠缠不清呢?
可是作为母亲,她本身就不俱备这样的乐观,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并且没有想要假装了解活着的意义去敷衍孩子的意愿,也许在外人看来对幼小的孩子是残酷无情的,但是这或许是她能做到的最好了。从她和孩子的对话里都能感受到那种支离破碎。
这个说法好像与她的形象不符。
李翊云尤其喜欢阿涅斯拥有技巧、才能和力量的方式,有些甚至连她自己都没有发现。“她看起来容易受影响。很顺从。她照他们说的做,”李翊云笑着说。“但她知道自己是谁。她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她问我是否知道关于隐士的谚语,我请她告诉我。她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们笑了,她转身面对我,脸上带着顽皮的神情。“我就是那个隐于市的隐士。”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220921/yiyun-li/
“耐心熬着“ 更像老一辈的“先苦后甜”,其实就是画大饼,看着母亲这几十年都没尝到甜的滋味,孩子很难不灰心。
估计是童年创伤没疗愈啊, 不是物理空间不在一起就够了。
说的都对,是有风景,但是每个人的人生会有一段时间是SUFFER的。特别青少年HORMON 不平衡又没有其他社会责任的时候,更加容易体会到各种SUFFER, 熬过去,看到前面的风景本来也是画梅止渴的乐观,学会耐心也是人必须经历的考验。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历劫后的飞升
他妈是精神病人,跟精神病人不能较真,她需要懂这点
前面层主贴的,母子之间的对话,给我的感觉,也许不对,也许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有不一样的呈现吧
“在64后, 我因为逃过了试探我的警探对共产党讲究证据感触颇深。” 那是64后, 我高中午休, 北京来的人把我叫醒说让我寄一封信给山东同样去北京的一个高中学生, 说将来大家要转入地下活动。 我答应了他, 他走了后我把信扔到了垃圾桶。后来我顺利高考。 我觉得那是警察的一个试探, 如果寄出去我就会被抓起来不让高考。 这是我的经历。
我认为她在中国太顺利, 顺利得只剩下挑剔。 她的孩子明显对美国准备不足, 受不了美国的评判标准而觉得生活无望。。
李的伤害是批评 我的经历是跳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坑。。 要弄死我孩子, 医院设置了无数的坑, 单单社工和儿童保护组织就好几次, 还有在加州的学校。 李大概是太顺利了。 其实北京上海的很容易在美国出事, 大概都是跟太顺利有关。 刘颖也是因为不顺就要枪杀杨斌, 还有李天乐的故事。
孩子很小的时候哪儿懂, damage is done. 而且她妈妈是老师, 没诊断精神病.
只能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毕竟她也读了那么多年书,教育孩子自然不会太丧,但还是掩盖不住悲观的底色。
明明痛不欲生的时候,你让人怎么去“一切都刚刚好“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她后面成年后知道母亲有精神疾病也一直没走出来
我现在就面临着父母辈的临终时刻,孩子们也陪着我并积极参与。 我明白眼前的结果背后有复杂的因缘际会,多方面的时空交汇才形成面前的事实。这个事实不是我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我向这个现实臣服并全然接受。
感恩我可以在他的最后时刻陪伴他,感恩过去的苦难炼就我足够强大可以直面死亡,在他最害怕的时刻给予安慰。
感恩这个过程给予我孩子的历练,我不会说这是他们以后必须做到的,而是给他们看看我面对苦难的选择和态度是什么,如果他们愿意像我一样,我很欣慰;如果他们选择完全不同的态度,我也支持。
失落是最大的恩典。
所以我才想心理咨询和药物帮助有多大, 我只看过她多年前的书讲她住院的状态, 书里好象没写对她妈状态的觉察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看起来主要还沉浸在痛苦中, 现在不知有没有有进展。
问题是你自己是年过半百已经不惑之年历尽苦难后的感悟, 但如何让尚未涉人世的孩子在痛苦艰难中体会呢。 你需要懂得 in their shoes think。
其实你的感恩和臣服唯一是通过宗教可以灌输的,而不是你在他们遇到困难这样喊喊就可以解决的。 可惜国人信教的很少
哈哈哈,我离半百还很远,我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
我的这些感悟一半来自经历的苦难,一半来自对这些苦难的自省和思考。对我帮助最大的是现代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完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认知疗法,积极心理学等,以及其他和心理学交汇的领域,比如禪和量子力学,感恩众多探路的大师和领袖。
任何事情都有时空的背景,长期的发酵后表现出来我们眼前看到的现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关键不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喊口号,而是每时每刻就活在正向的念头中。越早理解这个道理,遇到不可避免的苦痛(老病死)时越能顺利地渡过。
我的孩子在小学,他们已经可以清楚辨认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通过调理呼吸来平复自己,直面困难不逃避,时刻保持乐观。这得益于学校一直对social emotion的强调,感恩学校跟我有同样的教育理念。
不到50, 但你听说过30而立,40而不惑。你凭空让十几岁的孩子青春期的在痛苦中体会你的“现在刚刚好”,其实你的也是时间线拉长后才有的感悟。而且你只有小娃的经历,感觉你高兴的有点太NAIVE,压根不知道这儿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和各种压力,看看每天版上鸡飞狗跳的TEEN娃,
这种感悟只有要么从小宗教灌输领悟,要么耐心成长。而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口吻夸夸其谈自己历尽痛苦和时间磨练后的感悟。
包括李写PATIENCE, 因为她 SURVIVE了 青春期对生命最困惑迷茫的时期,而且她的生活安世俗定义来说耐心等到在娃出事之前是非常成功的,事业成功,孩子都优秀。所以她让他们PATIENT,生活会越来越好。 但终究是基因还是冥冥之中天才多苦多难的命运终究让她躲不过这种不幸
耐心是成年人給未成年人的行爲身教
最好 首先承認自己在生病中 讓孩子知道自己生病了 不是正常可以對話學習的人 更別強與孩子對話無防衛感染病毒 孩子身邊沒有一個正常樂觀的人 可以做出示範 保護與辨識異常不同
靠自己體會內化的才能真正深植入心
家有teenager的表示,青春期娃的困惑与情绪更要关注,然后决定是积极回应,还是留出空间但保持接纳的姿态。
像这种“耐心忍着,一切都会好”只是对父母来说最省事的做法,不用动脑子处理孩子的情绪,一切交给时间。但被动等待不作为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像她这样,生活看似平静,内在却早已波涛汹涌。当然,也许这已经是她在患抑郁症的情况下的最佳处理方式。但如果是自认身心正常的父母,应该有能力做到比耐心熬着更积极一点吧。
李作家的父亲在她们姐妹很小的时候就灌输宿命论,通过宿命想法去忍受母亲的各种控制,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和这个小说里反复强调的耐心,耐心,应该是一脉相传的。
CPTSD是可能疗愈的,过程会很长很辛苦,但可以极大改善,真正不能治愈的是NPD,那是彻底的没救的病,很多帮助CPTSD的书,可以看看
李两次自杀未遂你装没看见是吧
自杀原因很多,不都是因为被NPD虐待导致的,你这种逻辑水平还是洗洗睡吧
跟精神病人不能较真这只能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对于小孩来说他不可能懂这一点,小孩被NPD养大就会被虐待得大脑结构发生生理病变,这都已经被科学证实了的,很多这方面的书可以看
有的人就是走不出来,就好像有的人得了绝症还治好了,有人得了绝症就挂了,人和人不一样,病症严重程度也不一样,人们总是认为走不出精神疾病的人有错,可是不会有人认为得了癌症挂了的人没治好是他们自己的错,太多人到现在还不懂精神疾病其实和癌症没有区别都是生理性疾病,精神疾病就是大脑疾病
这个精神疾病有癌症严重吗?癌症大部分没救,精神疾病不知道多少百分比可以走出来
如果她母親真是npd 看上有人貼的書中片段 她以前也是npd母親受寵的那個 至少佔有金童這一的角色
她一个小说家没有啥衣食住行的问题。基本上就是很虚无缥缈的话题。这个其实跟89年学生伸手就要国家领导权一样。她的问题不是父母如何,而是家庭条件太好了,衣食无忧,她的人生太顺利,选择太多太自由。
也就是说她很幸运地不食人间烟火一直这么长着。社会主义包办了绝大多数,这种人是存在的。以前就认识一位,如同李。根本不是父母对孩子不好,而可能是太好了,不是父母要求高,而是孩子认为父母要求高。。我认为这种孩子的问题是没有自信心,自立。她的生活介于幻觉和现实间,她抓不住真实的东西。她很迷惘。
根本不需要任何治疗,而是毛泽东时期到阳光下干活,吹风,累得躺倒在地上看看蓝天就好了。
我们90军训的时候,出了学员自杀事件。后来又有邱庆枫遇害。所以北大和军校都战战兢兢怕学生出事,可能训练强度也下来了,供着公主兵。在李看来,却认为不听话甚至会丢了性命。
她的很多小说都是虚幻想象。甚至在妖魔化中国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这么做让西方人感觉自己方方面面都很优越,所以轻轻松松地接受了她,她也由此得以成名。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内容害了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种族优越感,没有心中的大英雄,没有信心没有信仰,到了竞争激烈的环境很难生存。
我不觉得她家有自杀基因,而是孩子们真的难以在激烈的美国社会生存。
她是两个时代社会误导的牺牲品。在国内她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毒害,在国外被妖魔化中国人毒害,导致了孩子不适应社会。
我们任何家庭都有这个烙印,或轻或重。她可能是家庭条件太好了,就重点。但有没有好到让父母可以撑起很大一片天在国外。。
我觉得李的很多东西是错误的,可是我没法怪她,因为涉及政治太深了,进去很难出来。我很理性,避开虚的东西,很警惕,时刻担惊受怕不想翻船。她最差回家不劳动,北京户口。。很多人差一点就会家破人亡。。
李的问题是她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的危险,人性的无耻。。。人生的困难。缺了这些,很难拿捏自己的人生。。
她是时代的牺牲品。而不是她的家庭和基因。
不是真樂觀 是李父那種讓她裝電影小丑式的假微笑 悲傷讓淚流出來也是一種情感流暢抒發
覺得不要一定要小孩去快速直面親長的死亡議題 他們如看到的是你長輩的臨終痛苦與不堪 父母的害怕傷心與哭泣不捨 也是有很大可能性會習得你們的反應與情緒 除非你們家族的人連臨終者都很圓融的準備好的心態 接受長輩的生命終點是很自然安然的到來的表現 否則真不須刻意去讓他們見證恐懼害怕痛苦凌亂的回憶 畢竟大人都會承受不住 何況孩子有可能會恐慌害怕 心情平靜柔和的教孩子與爺佬輩輕聲道別也許會更好 李父宿命論那種教導強迫自己陰郁的微笑 本質是假裝活的很好
求推荐这本书。很想看一看。
这类书很多,各种犹太人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Srebrenica大屠杀。。。的代际传承,心理学从业者的常识。但是建议不要看,可能引发抑郁的。
你要怎么猜测我的生活是你的自由,我的现实生活是怎么样只有我和周围的人知道。
世界很开阔很多样化,不是自己无法理解的就不存在。
你说的很有智慧!
《被绑架的心灵》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mental suffering 是比较新的科普类书籍,没有那么沉重。
美国作家大卫 福斯特 华莱士 46岁时因为抑郁症自杀,他留下很出名的演讲作品《这是水》This is water。他从青少年时期出现抑郁症状,一直在家人和爱人的支持下创作和治疗,没有孩子。虽然表面上是类似的故事,但在字里行间传达的信息具有截然不同的频率和力量。
岂止 她生活在幻想里,生活在被白人妖魔化的中国里。
的確用我自己過去親身走過不好的經驗 以及 亡者交待而當時能力尚無法消化的經歷 直到親身看到親友家的處理得當回顧 與近期再次實踐的多言 出發點是 希望給尚幼弱的孩子多點疼惜保護 不過每個人不一樣 你不接受也正常
这个靠谱,精神疾病有生理疾病的基础,大脑是有hard wire的。当然大脑的疾病也有修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