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亲人/ 挚友的离开( 去世)?

春风又绿江南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论语》中,孔子有“不知生,焉知死”的发问。或者,面对死亡,我们是否可以变得更“勇敢”一些、更坦然一些?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有过一个“消解死亡”的说法:只要你还能感到死亡问题,那说明你还活着(也就无须为此费心),而一旦你死去,也就不再会感到死亡是个问题了。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伤痛来自我们对死亡的非理性认识,来自一种蒙昧幼稚的对永生不朽的愿望,而人类的心智成长,意味着应当抛弃这种“孩子气的”幻想。如果将这个大无畏的“启蒙逻辑”进行到底,我们是否就能打发死亡问题,或者就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好像全然不是这样。死亡切断了联系,颠覆了意义,破灭了永恒感...
x
xiaoxiao6231


I always think that passing away means we can meet in another place/way
s
shalalala2
回复 1楼 春风又绿江南 的帖子
Whatever that makes you feel better.
h
hope
死亡不过通向下一段的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只是因为不知道里边是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
回复 4楼 hope 的帖子
有时死亡带来的不是恐惧,而是某种空虚感,某种深刻的困窘不安。
半杯红酒
灵魂不灭,身体的死亡不过是灵魂脱了一件衣服,意识始终是连续的,严格说来,死亡意味着意识完全清醒了,因为人生其实是梦境。
明白了死亡是怎么回事,自然可以坦然面对了。
尘归尘,土归土是每个人要经历的,只希望走的时候不要有痛苦
r
rocky.free
去年腊月28,我表姐因病去世。去年7月份我回国时,她刚刚查出癌症入院治疗,我在医院陪了她几天。那时候表姐从模样到情绪都挺好,看不出是个病人。结果后面几个月急转直下,离世前已经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是她了。 我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的残酷和可怕。
t
tomjust
面临死亡最根本的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支持和慰藉,物质再丰富也抵抗不了死亡。
单纯的唯物主义很难淡然接受死亡,接受自己会从有到无。趁着年轻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及早正面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表面上是在准备我父母的死亡,但实际上对我自己和孩子都很有用,死亡都可以日常谈论的话,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推荐相关书籍: 《西藏生死书》 《生死的幻觉》 《生命的功课》微信读书app上有 《人间生死书》库博乐.罗斯 《你可以不怕死》by 一行禅师
不困不睡
时间会告诉你怎么面对
春风又绿江南
回复 8楼 rocky.free 的帖子
我母亲也是。从查出晚期癌症到最后离开,不到40天。瘦得面目全非。好在走的时候很安详,三个子女都在身边。
母亲走的那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甚至破了我曾经生活了20多年的那个城市的气象记录。 天的眼泪,我的眼泪,都是一样的,是水。 漫天大雪也为母亲哭泣,为她送行...
后来我常常在梦中见到她,依稀是旧时慈爱温和的样子。
这种天人永隔让我一度抑郁,很久很久才走出来。
s
sizhang
死了就是死了,重新变成108种化学元素进入轮回。所以活着的每一天活得好好的就是胜利了。
春风又绿江南
回复 9楼 的帖子
谢谢您推荐的书。其中两本我读过。最近读了刘擎的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很受启发。
死亡问题其实有更为复杂与丰富的含义。比如,对死亡关切的重心是随历史而变化的。古代,死者在某种意义上仍然与生者在一个共同体中,死亡是“我们”的事件。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死亡的主要问题是担心对“我的”末日审判。而在现代,死亡的重心转向与亲人至爱的离别,关切的是“你”。这种历史变化可以用“我们之死”“我之死”和“你之死”来分别表述。而伊壁鸠鲁的说法,至多能部分地打消“我之死”的问题,但完全没法解决“你之死”。
关切亲爱者之间的“永别”是死亡在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也许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公共的集体事业不再能对每个人提供完整的人生意义,个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变得格外重要。对亲人至爱来说,死亡中断了我们支持生活意义的关系。因为爱在本质上渴望永恒或永存(eternity)。深刻的爱,伴随着生命的兴衰枯荣,将过去与现在凝结在一起,将时间“汇聚起来”,生成一种丰厚的意义。而死亡是一个终极性的破裂,驱散了爱所凝聚的时间,驱散了永存。为什么“永存”是不可抑制的渴望?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们祈愿“天荒地老”,甚至立下“来生转世”之后的山盟海誓?泰勒说,这不只是因为我们(出于贪婪)企望快乐的体验能够延续,还因为如果它不延续,就丧失了某些意义,而最深的快乐总是与某种意义交织在一起。
“你回想自己的全部生活历史,那些幸福的时刻、那些阳光下的旅行,都是被沐浴在对另一些岁月、另一些旅行的感受之中,这些曾经的体验也因此在当下此刻变得鲜活起来。这就是美好的重归,是真正的(尼采所说的)‘永恒轮回’(Ewige Wiederkehr):不只是似曾相识之事再现,而是那些时刻中永恒事物的重归。这就是普鲁斯特所要捕捉的,而不只是回忆永远逝去的爱。”欢乐的意义总是与渴望永存在一起。写作与艺术创造也都是渴望永存的某种方式。
我把往日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写下来画下来记录下来,也许也是一种永存吧?

贝壳的壳
时间会冲淡一切,我已经没那么多感慨了,可能我自己早已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
t
tomjust
这些书有些很深刻《西藏生死书》,有些偏西方思维《人间生死书》。
如果整体的观念改变,死亡也就随之解决,不再是一个禁忌话题。
“爱”、“欢乐”、“永恒”这些词可以有不同的定义。比如,不是只有亲友间的欢乐才是“爱”,在苦难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宇宙的爱,“失落是最大的恩典”。当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爱,那就不需要分辩“欢乐的时刻“,更不需要抓住任何回忆。很多大师在临终时感觉到的是爱和包容,比如《生命的功课》,他们根本不会害怕因为死亡而失去什么。
“永恒”不可能是一直不变的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眼,耳、鼻、舌、身、意),因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哪里寻找“永恒“?反而是在此时此地的一霎那,永恒存在于每一霎那,跟头脑的思考和念头无关。
这篇《清醒的现代人》,我坦白说,结论必然是虚无,必然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因为它还在低维度感官的层次来讨论这个话题。换个角度就是“自我中心”,把自己看成独立并和他人分隔的实体,“自我“的建立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和渴望。靠个人的力量来抵挡死亡,不可能走出困境。
感兴趣的话读一下克里希那穆提和杨定一,不要急着用头脑去下结论,而是纯然地“觉”和体会。
春风又绿江南
回复 15楼 tomjust 的帖子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是刘擎先生的政治哲学随笔集,我提到的是其中的一篇: 世俗时代的死亡问题。主要观点是泰勒的世俗时代一书中的。您显然是连这个也没有弄明白啊,又怎么会得出‘’结论必然是虚无,结论必然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因为它还在低维度感官的层次来讨论这个话题‘’呢?

对永存的渴望并非微不足道的事情,并非一种幼稚的态度。但这又怎么样呢?这不是正好表明你需要更大的勇气来做一个清醒的无神论者吗?也许是的。但泰勒想说的是,对永恒的渴望反映出一种伦理见解:死亡颠覆了意义,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对失去亲人至爱的“未亡人”来说,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如何来守护他们在与死者的关系中所建立的意义,而守护意义的重要方式是将死者与某种永恒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如果“灵魂不朽”或“复活的希望”等都被全然否定或者存疑,永恒感就破灭了。这会生出某种空虚感,某种深刻的困窘不安。通过谈论死亡,泰勒试图表明“我们的时代还远不是一个可以落实在自满的无神论的时代。动荡将持续不断地浮现”。
《世俗时代》是一部大书,几个平行的主题相互叠加、彼此增援,具有一种类似“复调音乐”的结构。他的论述力量并不在于雄辩,而在于一种沉思的气质、一种倾心交谈的风格。虽然没有用柏拉图的对话体,但字里行间始终潜伏着问答与对话。如果耐心地介入与作者的持续交谈,最后他的全部用意会渐渐浮现出来。实际上,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他试图转换我们对现代性的阐述,重新探索我们对于自我的理解。作为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哲学家,泰勒似乎表明,上帝从未死去,只是部分地隐退,而且时隐时现。
杨定一,我现在还无法确定他是医生还是“神棍”。


平明寻白羽
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ZogT9gimleM
L
Linglinglaw
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都有亿万的生命在离开。小到昆虫,大到人类,动物。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
t
tomjust
Linglinglaw 发表于 2024-02-20 16:21
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都有亿万的生命在离开。小到昆虫,大到人类,动物。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

这也是爱的体现。 万事万物皆平等,都能感受到爱与永恒,不是一定要明白多复杂宏大的理论和假设,才能安心生活在每分每秒并时刻感恩。
S
Silong06
天人永隔的悲痛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体会。世上没有其它良药,唯有时间可以抹平伤痛。
r
rosemary
人生就是走个过场, 有上场就得有下场,谁也不能永远在台上
N
NewBeing
上帝早就解决了死亡的问题,也一直在呼唤人从死亡进入永生。希望下面的视频对寻找脱离死亡的人有帮助。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hXUaXEfAPss?si=V9UbxyLYN36wqJih
J
Jennyli1346
普通人离世后,、还活在亲人朋友的记忆里。当这些记忆也随亲人朋友的离世而消失,算是更高级别的退出这个世界。
d
dudu@NY
10年前父亲癌症去世,最近一位挚友癌症晚期已经开始hospice,两位都是最后病痛煎熬然后状况每况愈下越来越瘦。说实在的非常难面对,只能笑颜鼓励,背后抹泪。我觉得这种事情只有自己亲自面对,才能体会。楼上好多说的好轻松,等有天自己面对了,再看看自己是否能如此释然。
M
Momo99
很难过去的。 我很早就有家人离世的经验。但是现在想到还是觉得很可怕。 只能靠时间。
r
ripples23
我觉得时间也不会冲淡一切,至少对于我没有
R
Romans1.20
换个角度想,如果真相是死亡是一个gate,就如婴儿通过出生(生门)到达这个世界,人通过死亡是去另一个世界。因为这是不可逆转的事件,有很多未知性。人类因未知而产生巨大的恐惧。 这如果是truth,它就不会以你是否是无神论有神论的个人意志而改变的。 很多医学界和神经学医生的朋友都对我感慨过,目前医学和科学都太有限了。 无神论的朋友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或者从小无神论的教育才坚持自己是无神论吗?
z
zzsummer
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你是希望亲人留在这个世界受罪,还是希望他不要再受病痛折磨呢,这么想想也就释然了
河边垂钓
想想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浪费生命,有能力做真实的自己,死的时候也没有很多痛苦,也许会好一些吧 生前善待他,过世以后纪念他。。 有人怀念他,说明他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没有白来过。
h
huaren_2018
很突然,可是不得不接受
f
futurisory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慢慢的就可以走出来了
x
xialele
时间终会抚平一切
半个马和甲
带着她们的那份更加好的活下去
R
Ryerr
春风又绿江南 发表于 2024-02-20 13:06
《论语》中,孔子有“不知生,焉知死”的发问。或者,面对死亡,我们是否可以变得更“勇敢”一些、更坦然一些?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有过一个“消解死亡”的说法:只要你还能感到死亡问题,那说明你还活着(也就无须为此费心),而一旦你死去,也就不再会感到死亡是个问题了。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伤痛来自我们对死亡的非理性认识,来自一种蒙昧幼稚的对永生不朽的愿望,而人类的心智成长,意味着应当抛弃这种“孩子气的”幻想。如果将这个大无畏的“启蒙逻辑”进行到底,我们是否就能打发死亡问题,或者就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好像全然不是这样。死亡切断了联系,颠覆了意义,破灭了永恒感...

就我自己而言,亲人的死亡逼迫我面对死亡,这逼着我思考,当然也经过lz这样的迷茫和痛苦,但最后走了出来,算是成长了吧。某种程度上讲,不面对死亡,怎么会有深度有意义的人生
R
Ryerr
春风又绿江南 发表于 2024-02-20 14:30
回复 8楼 rocky.free 的帖子
我母亲也是。从查出晚期癌症到最后离开,不到40天。瘦得面目全非。好在走的时候很安详,三个子女都在身边。
母亲走的那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甚至破了我曾经生活了20多年的那个城市的气象记录。 天的眼泪,我的眼泪,都是一样的,是水。 漫天大雪也为母亲哭泣,为她送行...
后来我常常在梦中见到她,依稀是旧时慈爱温和的样子。
这种天人永隔让我一度抑郁,很久很久才走出来。

我跟lz有类似的经历,而我的还夹杂着遗憾甚至悔恨。遗憾是我本可以回国多花时间陪陪她,但最终没能做到。还有有时对她overcritical,眼里只看到她缺点,忘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我后来才明白,对人要宽和,多看对方好的地方。还有每天珍惜身边爱自己和我爱的人,人生三万多天,时间很短,你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们会分开
w
whatif9999
我觉得自己父辈朋友兄弟死我都可以接受,孩子不能。所以隔壁那个真的要逼死爹妈。
M
MinginWA
人总有那么一天,所以,在亲人还在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多珍惜一起的日子,就很安慰了
D
Dasfsdscdew
只有时间能治愈一切
D
Dasfsdscdew
回复 7楼 风 的帖子
朋友我可能没有感觉,我真怕至亲的离开
w
wwloib
亲人都离世了 证明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春风又绿江南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 怅望江头江水声。
k
kaka924924
死亡意味着错过。 你回家的时候ta刚好出去,你到访的时候ta恰好没空。 你可以在心底和ta互动,对话。 获得ta的慰藉和陪伴。 直到你不在。
x
xiaohongchen
去年5月,父亲骤然离世,今年1月,好友病逝。最近经常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跟亲友是将来还能相聚,还是只有一世缘分,过了奈何桥喝了孟婆汤,走向下一个轮回。
a
aipple
我不相信天堂,不相信投胎式轮回,只相信我爱的人在我心里,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下一代,就跟活着是一样的。 我也不相信时间会抚平一切。痛苦是爱的代价。没关系。我坦然去感受痛苦,那也是在感受我爱的人的存在。
s
sunsetdance
分离是人生的必修课。慢慢修炼学习,学习接纳他们的离去,学习纪念他们留下的回忆,学习让痛苦像潮水一样拍打自己,又慢慢退却,学习带着伤痛继续好好生活。
y
yayapig
sunsetdance 发表于 2024-02-21 09:25
分离是人生的必修课。慢慢修炼学习,学习接纳他们的离去,学习纪念他们留下的回忆,学习让痛苦像潮水一样拍打自己,又慢慢退却,学习带着伤痛继续好好生活。

嗯,生离死别,人生的修行。不过我现在生活中已经害怕和人太熟悉,太亲近。经历过几次,不想再经历了。
s
sunsetdance
yayapig 发表于 2024-02-21 09:33
嗯,生离死别,人生的修行。不过我现在生活中已经害怕和人太熟悉,太亲近。经历过几次,不想再经历了。

摸摸。层主是重感情的人。得到过又失去确实很不容易。 不过你和人亲近,在他们在世的时候带给过他们支持和温暖,是很有意义的。
笨笨熊
celebrate一个生命的圆满
s
sssccc
可以看看Netflix的survive death 纪录片。还有好多讲催眠得到的after life的书比如Brian Weiss, Robert Schwartz的系列,也许会对于你有所安慰。大部分人离世是因为他们这一世的功课做完,回归灵界,而且灵界是Home,大部分nde的人都是不愿意回来,没有办法必须完成功课才回来的,这样想会不会好受很多。
金生水起
永远无法面对不敢回想,只能在内心选择逃避
w
whisperer
春风又绿江南 发表于 2024-02-20 13:06
《论语》中,孔子有“不知生,焉知死”的发问。或者,面对死亡,我们是否可以变得更“勇敢”一些、更坦然一些?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有过一个“消解死亡”的说法:只要你还能感到死亡问题,那说明你还活着(也就无须为此费心),而一旦你死去,也就不再会感到死亡是个问题了。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伤痛来自我们对死亡的非理性认识,来自一种蒙昧幼稚的对永生不朽的愿望,而人类的心智成长,意味着应当抛弃这种“孩子气的”幻想。如果将这个大无畏的“启蒙逻辑”进行到底,我们是否就能打发死亡问题,或者就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
好像全然不是这样。死亡切断了联系,颠覆了意义,破灭了永恒感...

你所谓的永恒感是指什么啊 就是所有的人永远不死吗 那地球不是要爆炸啦
w
whisperer
sunsetdance 发表于 2024-02-21 09:25
分离是人生的必修课。慢慢修炼学习,学习接纳他们的离去,学习纪念他们留下的回忆,学习让痛苦像潮水一样拍打自己,又慢慢退却,学习带着伤痛继续好好生活。

对啊 痛苦是存在过的证明
春风又绿江南
回复 52楼 whisperer 的帖子
谢谢楼上诸位,非常感谢!
就如加缪所说: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伤痛继续生活。至亲挚爱的离开,对亲人爱人朋友所造成的痛苦,每个人的理解感受和接纳程度都会有所不同。我也不相信时间能够抚平伤痛,但是可以缓解可以减轻。爱和痛,都是活过的证明。
小白一枚
我的态度是 做足没有遗憾. 生前对他好,比死后来后悔"当初没很多时间陪伴他", "他不应该这么早就死,我们还有xxx没做", "我还来不及...." 要好很多. 世界上所有事情,只要对得起自己,过得去自己就不会有事情.会放不下,或许不是因为思念,而是觉得对他(死者)有亏欠的居多.
春风又绿江南
Chatgpt的答案:
虽然很官方,但还是有温度有感情的。
面对至亲之人的离世,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困难的时刻,以下几点建议可能会提供一些帮助:
1. **允许自己哀悼**:人们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但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感受失去所爱之人带来的悲伤。不要逼迫自己过快地“走出来”,哀悼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2. **表达情感**:不要压抑你的情感。和家人、朋友分享你的感受,或者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哀伤。释放出你的情绪会有助于你的内心愈合。
3. **寻求支持**:在这个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加入支持小组可以很有帮助。与经历相似痛苦的人交流,可以让你明白并非只有你一个人在经历这些。
4. **纪念和回忆**:保留和尊重对逝者的记忆。制作一个纪念册,参与慈善活动纪念他们,或者只是简单地在特殊日期时分享关于他们的故事。
5. **忠于自己的感受**:在某些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平静或甚至感到快乐,然后又突然感到愧疚。这些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接受它们,但知道快乐不意味着你忘记了亲人。
6. **身体健康**:保持规律的饮食和锻炼习惯。身体上的健康有时可以支持你面对精神上的挑战。
7. **创建新的日常**:随着时间的流逝,你需要适应没有那位至亲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常规将有助于你前进。
8. **节哀顺变**: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夫。尽管悲伤是必然的,但也试着接受现实,让自己慢慢回到生活常态。
至亲离世是个深刻的生命体验,它触及我们最柔软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记得对自己温柔以待,给予时间让心灵愈合。
k
kengdie
tomjust 发表于 2024-02-20 14:02
面临死亡最根本的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支持和慰藉,物质再丰富也抵抗不了死亡。
单纯的唯物主义很难淡然接受死亡,接受自己会从有到无。趁着年轻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及早正面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表面上是在准备我父母的死亡,但实际上对我自己和孩子都很有用,死亡都可以日常谈论的话,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推荐相关书籍: 《西藏生死书》 《生死的幻觉》 《生命的功课》微信读书app上有 《人间生死书》库博乐.罗斯 《你可以不怕死》by 一行禅师

mark
s
sunsetdance
whisperer 发表于 2024-02-21 11:05
对啊 痛苦是存在过的证明

说得很好,点赞。痛苦也是我们珍贵的情感。
d
dragonfire
平明寻白羽 发表于 2024-02-20 16:19
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ZogT9gimleM

我们也死了之后呢?
就如800年前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记得他们的还有谁?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吗,除了个别的历史名人?
s
sunsetdance
dragonfire 发表于 2024-02-21 12:36
我们也死了之后呢?
就如800年前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记得他们的还有谁?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吗,除了个别的历史名人?

活过爱过尽力地做过自己就够了吧。主要还是要过自己这一关。维特根斯坦临死前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还是很让人向往的。面对死亡,没啥大遗憾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m
miaommiaomm
亲近的朋友得癌症去世了。现在都一年多了,还是止不住的抑郁,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从她走之前就开始这样了。时间慢慢过去应该会好一些吧,我是恢复比较慢的,从小就怕离别,很容易思念人,亲近的姥姥去世这么多年了还是偶尔会梦里见到醒来泪流满面。
左蹄猪猪
只有时间
春风又绿江南
回复 58楼 dragonfire 的帖子
我记得斯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的是: 活过,爱过,写过...
我们曾经活过,并没有奢望被人记住。余华说一个人的离开是“走出了时间”。历史上再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不过是史书上的几行字。时间会淹没一切,缓解和减轻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悲伤。
半杯红酒
春风又绿江南 发表于 2024-02-21 11:15
回复 52楼 whisperer 的帖子
谢谢楼上诸位,非常感谢!
就如加缪所说: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伤痛继续生活。至亲挚爱的离开,对亲人爱人朋友所造成的痛苦,每个人的理解感受和接纳程度都会有所不同。我也不相信时间能够抚平伤痛,但是可以缓解可以减轻。爱和痛,都是活过的证明。

活过根本不需要证明,灵魂档案里都有你一生的完整记录,甚至自己早已经忘记的小细节都有记录。
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笑对死亡。死亡是值得庆祝的事。庆祝亲人终于完成了需要完成的训练,离开这个严酷的训练场,可以回家好好休息了。
水蓝
可以看看Tuck Everlasting, 有书,也有电影。
Is eternal life a blessing or a curse? That is what young Winnie Foster must decide when she discovers a spring on her family’s property whose waters grant immortality. Members of the Tuck family, having drunk from the spring, tell Winnie of their experiences watching life go by and never growing older. But then Winnie must decide whether or not to keep the Tucks’ secret—and whether or not to join them on their never-ending journey.
https://us.macmillan.com/books/9780374706449/tuckeverlasting#:~:text=Book%20Details,-The%20beloved%20children's&text=Is%20eternal%20life%20a%20blessing,by%20and%20never%20growing%20older.
c
cucumber88
回复 54楼 小白一枚 的帖子
有没有因为无法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而逃避见亲人最后一面的?身边有这种例子,觉得那样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