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地说说美国职场、人生与财富

g
gigivivi
BeHappy78 发表于 2024-02-17 15:20
楼主能分享一下资产数目吗?想知道投资之后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楼主不要理会这些人,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就这样。
c
cathynd
回复 289楼 mingm 的帖子
B就是别的公司是你的客户,C就是普通大众是你的客户
v
vivian999msu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谢谢分享!
e
elina1007
谢谢分享。
l
lululemon888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Mark,等今天有空了认真读完
g
gooog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5:17
金融圈里VP一堆,我认识的在这里升不上去的,回国起码是director,等于楼主的VP。最搞笑的是一个华人当VP管另一个华人,那个被管的华人是数学还是物理博士,后来回国了,过了十几年当了国外金融公司的中华地区CEO,然后那个华人VP现在还是VP。我认识不是VP的,回国立马就管50-60人。没出国的闺蜜十年前就当了金融公司的CTO。太多例子了,没必要都写出来。
美国玻璃天花板的的确确真实的存在,而且非常严重。不光是第一代的华人,连这里长大的华人都是一样。只是指出来楼主说是国人自己不争取的原因太可笑了。

世人皆醉 ,唯你独醒。
可能没醉,是装醉。
S
Stefanie2015
好久没看到华人好贴了!感谢楼主分享!收获很多!
A
ALCHEM
给lz点赞👍认同lz说得大多数
c
custom
很到位,不过thought leader可以不局限公司内部,内部总有人不想让你出头
a
aipple
太牛了,口语、写作都好,这常常是一代移民的软肋。而且还努力,善于思考。谢谢分享。不过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d
doctor3
谢谢分享
t
thyx
睿大妈是,自己成功了,却特不屑别人的成功,自己孩子好,不屑别人的孩子好
按说,越成功幸福的人,心胸越开阔,这睿大妈不知怎么回事
g
gooog
太牛了,口语、写作都好,这常常是一代移民的软肋。而且还努力,善于思考。谢谢分享。不过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aipple 发表于 2024-02-17 15:49

这个哲学问题值得我们深讨。
到底下面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1)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你人生是什么样,所以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这两个观点完全不一样。你可能是个优秀的人,比如复旦孙博士,但是你的人生很糟糕。
因为孙博士的人生很糟糕,所以他也不认为是个优秀的人。
一颗优良的树种子,落的环境不好,最终并没有长成参天大树。
因为它没有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它也不算是个优良的种子。
g
gooog
thyx 发表于 2024-02-17 15:51
睿大妈是,自己成功了,却特不屑别人的成功,自己孩子好,不屑别人的孩子好
按说,越成功幸福的人,心胸越开阔,这睿大妈不知怎么回事

睿大妈才叫心胸开阔,心系我们底层百姓。
人家睿大妈成功人士,完全可以说些冠冕堂皇的鸡汤文,如果不会,也可以叫AI写出来,贴在坛子里。
i
ihatemylife
thyx 发表于 2024-02-17 15:51
睿大妈是,自己成功了,却特不屑别人的成功,自己孩子好,不屑别人的孩子好
按说,越成功幸福的人,心胸越开阔,这睿大妈不知怎么回事

你真当她的话当真啊?
p
poppyjasper
.
N
Neal
讲了半天,干货都没讲,到底投了啥资,现在工作排最后了?
p
poppyjasper
.
p
poppyjasper
.
g
gooog
poppyjasper 发表于 2024-02-17 16:01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11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1、高祖帮 12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2、惠帝盈 7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16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1、哀帝欣 建平, 6年。    13、孺子婴 居摄, 3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10、成帝骜 建始,2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1、王莽,始建国,1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19年。   8、冲帝炳 永加 1年。   9、质帝钻 本初 1年。  

你贴出的这些列表里,没有我崇拜的。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有一次,打了胜仗。部下建议用敌人的头颅来盖个京观。他不同意,说,“敌人死亡的战士也是为国捐躯的。” 他还把武字拆为止和戈,止戈为武。
他就是我崇拜的楚庄王。
p
poppyjasper

.
s
santamika
哈哈,you will find your right one! 公司里的中国同事,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那种,好多都这样,一点私人边界也没有。
g
gooog
santamika 发表于 2024-02-17 16:08
哈哈,you will find your right one! 公司里的中国同事,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那种,好多都这样,一点私人边界也没有。

这个和昨天那个鱼头不是一样的吗?
you will find your right one. 有啥错?
这句话说和不说,都没啥大了不起的。
鱼头吃和不吃,也一样。
非要说这句话说出来不好,就如同非要说吃鱼头不对,一样。
你信吗
poppyjasper 发表于 2024-02-17 16:03

就是皇帝,绝大多数在位时间也很短的

那时候的普通人,大概活得更短吧
你信吗
poppyjasper 发表于 2024-02-17 16:06


刘少奇1959年登基国家主席,在位7年
普通人生活幸福多了

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很多人都过的不好吧,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很多人
你信吗
santamika 发表于 2024-02-17 16:08
哈哈,you will find your right one! 公司里的中国同事,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那种,好多都这样,一点私人边界也没有。

看语境吧,人家说不婚不育,你说不行,你一定会找到另一半的,就不对。人家在抱怨找不到男女朋友,你说你会找到的另一半的,这有啥不对的。
外国人也是人,就是要知道个场合,顺着别人说,别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就是了
p
poppyjasper
.
l
littlefish99
seabreeze2009 发表于 2024-02-17 03:04
谢谢分享,感觉楼主在的公司文化挺好的。如果碰上政治环境复杂的公司,真的挺难的

确实,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楼主确实有真本事,也愿意分享,都是干货,也得益于公司文化好,愿意给楼主这样有真才实干的人升职
a
algebraX
有理有据有节!好文!
p
poppyjasper
.
L
Largolargo
马克马克马克
p
poppyjasper
.
e
equus
hunanren 发表于 2024-02-17 12:11
回复 166楼 equus 的帖子
我同意你所有下面说的。 但是如果你在corporate的话,我相信大部分的华人今后还是主要混corporate而不是靠创业和投资,希望能够提携和扶持同胞,多多拉帮结派,这样才能让华人及我们的后代生存空间更广阔。

非常同意。我想说的是混职场只是个生活的保障,职场的升职有太多不确定的地方,而且就是有升职,为了工作辛辛苦苦、费尽心机,耽搁了健康和家庭,也很不值。
中国人在任何岗位,相比周边的同事,很多都是over-qualified。能力高的人的标志就是同样的事情用更少的时间完成。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多去跟上司和同事聊天以保证自己站好队,多关心自己的家庭,多留心自己的投资,这比使劲卷自己、卷同事好得多。
能拉帮结派当然好,但我遇到有中国人帮了他还被反咬一口的,也遇到中国老板你为他鞍前马后他转身提拔白人analyst的。失望几次之后就不敢报太大希望了。 人海茫茫,能称之为朋友的人很少,能引为亲信知己的人也很少。要与人为善,要团结别人,要学会站队,但归根结底那只是一份工作,自己的健康、家人、财富,才是属于自己的。
R
Romans1.20
感谢分享!
t
tinifwife
给lz点赞,谢谢分享
p
poppyjasper
.
H
Hudsonbay7
感谢分享,祝福楼主好人好报
p
poppyjasper
.
p
poppyjasper
.
H
Hello2046
非常赞
P
PDDs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你信吗
poppyjasper 发表于 2024-02-17 16:42
常识,是离成功者(绝大多数是自我标榜的成功者)远一些
越远越好
成功者周围一堆受害者
最近的例子就是被收监的那个自媒体创始人,《人说钱多到不可思议的》河南大骗子
追随者都倾家荡产了吧?




怎么定义成功者?你只能去都是loser的公司上班啊,那种公司里能好吗
z
ziranjuan
好贴,mark
h
herolover
感谢楼主分享! 在大公司里(大于1万人的厂),我见过很多高层,没有integrity, 没有同情心,甚至能力也不太行,下面的人绝大多数不喜欢它,但是极其会manage up和拉帮结派,目前看上去干的还好好的。 这一点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大陆第一代移民是学不来也不屑去做的。
p
poppyjasper
.
m
magicflute
equus 发表于 2024-02-17 16:31
非常同意。我想说的是混职场只是个生活的保障,职场的升职有太多不确定的地方,而且就是有升职,为了工作辛辛苦苦、费尽心机,耽搁了健康和家庭,也很不值。
中国人在任何岗位,相比周边的同事,很多都是over-qualified。能力高的人的标志就是同样的事情用更少的时间完成。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多去跟上司和同事聊天以保证自己站好队,多关心自己的家庭,多留心自己的投资,这比使劲卷自己、卷同事好得多。
能拉帮结派当然好,但我遇到有中国人帮了他还被反咬一口的,也遇到中国老板你为他鞍前马后他转身提拔白人analyst的。失望几次之后就不敢报太大希望了。 人海茫茫,能称之为朋友的人很少,能引为亲信知己的人也很少。要与人为善,要团结别人,要学会站队,但归根结底那只是一份工作,自己的健康、家人、财富,才是属于自己的。

说的真好 赞
b
blocked
先码再看
i
imemine
给lz点赞👍 ,双商高,总结到位也真诚,最近看到的精品之一(gigi也贡献了不少精品) 特别同意这一段:“ 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 版上很多人动不动先喊歧视,歧视哪里都有,国内一样。我是比较传统,喜欢自省(所谓自恨),相信do your due diligence, speak with facts, 当然真有歧视绝对反击。 另外一点lz有做也提到,但我觉得应该强调:一般情况下要做到一个公司的顶端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随时随刻费心费神(有时还没有回报)。lz能做到thought leader是花了很多心思观察思考总结的。估计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做到,其实不然,我至少承认自己做不到,工作多年虽然成绩不错,但跟极少几个同事比,他们投入的精力估计是我十几倍,所以提他我服气。
b
bskygpalm66
Thank you for sharing!
C
Canland
最后一段见真谛: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不工作!
土豆茄子
感谢分享!!
s
sweetiemm
特别同意楼主文章里的最后一部分。不要成为公司的奴隶。赚paycheck, 然后投资置产,让自己的收入能够增值,最后有自由。而不是一辈子为公司操心卖命,为公司的某个项目焦虑,或着因为升职不顺沮丧生气。
跳出为公司劳碌的圈子,平衡好自己的生活投资,让自己最后财富自由。
其实有一本老书,但很有名,“穷爸爸富爸爸”,也是说的这个事。
y
yulingxi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谢谢你的分享。
b
baomama
谢谢楼主分享,非常棒
d
dudu666
Very nice👍
我喜欢帅哥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15:19
切,世界又不是只有两岸,director又怎么样?不是director又怎么样?

和睿大妈这种满嘴火车,又非常mean的人较劲真的是浪费时间的,拉黑完事。
j
joylee
Thank you for sharing!
H
High.eee
太棒了,楼主说得很对!
v
vsfan
厉害 闷声发大财
x
xichenamoy
"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
看到这个就笑了。。。
x
xichenamoy
"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
说到integrity本来很期待,结果看到这个。。。哪个大公司的员工贪图这些??
n
njbaby
xichenamoy 发表于 2024-02-17 18:06
"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
说到integrity本来很期待,结果看到这个。。。哪个大公司的员工贪图这些??

这个还真有。
w
wojiuaihuaban
谢谢分享. 求教英文口语提高的方式, 还有楼主情商胆识一定兼具, 也了解并适应美国公司文化,否则不能2个小时的c-suite会议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控制全场。 求楼主进一步分享如何提高英文交流能力, 还有控场能力。 楼主这些能力比MBA 也是只高不低了。
x
xichenamoy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工作上有多少机会碰到谈论中国政府的人?反正我是从来没碰到过。大家都是讨口饭吃,who cares。。。另外也没见过移民对单身同事说这么尬的话,真的不是坑么。。。
C
CitiIdiot
hunanren 发表于 2024-02-17 11:54
首先谢谢楼主的正能量,对不少处于迷茫的特别是初入职场的真的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一个人如果性格,智商都还在线,我相信通过努力和正能量是能在美国的职场到达一个中阶(一级的manager或者高级的IC)职位的。
以下限于在一般的corporate,初创公司或者非常非常硬核的技术部门可能不适用。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抱怨是到了中阶以上,华人的空间好像一下子小了许多,混过美国职场的都知道,要爬到高层,唯一且重要的是有大腿可以抱和大腿愿意让你抱(就是有人sponsor你)。这里面其他各方面的因素真的比能力, 比品格,比工作态度要重要太多太多了。很多人很疑惑,资本主义不应该是择优录取么,这样才能让资本家赚更多的钱,但是实际上呢,公司特别是上市大公司是股东的(初创公司不算),加上美国的公司制度比较完善,特别是大公司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基本不能够很好的评价管理层的performance,或者需要很多年performance的问题才能凸显出来。所有的管理层都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即使这干不好,大捞一把就走或者是到下一个公司再捞。这样的体制下就出现了我们听说过的部落文化(tribalism),这在美国职场(包括政治)非常非常的突出,有些巨大的公司可能发挥到了极致,基本可以算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比如你们是不是在一个很exclusive的golf/tennis club,是不是同一个大学时的各种兄弟姐们会,是不是原来给他扛过枪挡过子弹,是不是能和他们一起组成一个紧密小团体manipulate和influence大团队,甚至情绪价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市场上想干活能干活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想想国内多少有才华的同胞拿我们十分之一的薪水,印度聪明的小年轻拿我们二十分之一的薪水。华人再往上走的阻力实际上是在这里,如果不是在非常非常非常硬核的技术部门,这里有太多心照不宣的关于文化,种族,意识形态的东西。我觉得华人将来能在美国这边出头主要两点:一是创业,这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不属于corporate群体;二是以后慢慢也醒悟过来搞tribalism,拉帮结派,高层拉下面的,下面的抬上面的,跟其他种族一样,不这样,绝大部分的华人还是被定义在或者不得不困在能出货的work bee,当然我们总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能力超群能爬到上面的,但这对于整个华人群体没有啥意义。
一点浅见!楼主看能还很年轻有冲劲,非常的羡慕!


您写的适合职场的资深人士, 特地上来点个赞
tribalism这个其实在这边街上也很明显, 不只是硅谷的烙印
楼主写的也很好, 恭喜楼主到了这个位置, 下一步会更难
w
waterji
谢谢lz分享,本来就英语不好的怎么办
C
CitiIdiot
Vinky 发表于 2024-02-17 11:52
最基本的人和,连人都没有,华人少且内斗;楼主付出比同职位的其他族起码多出几倍吧。自己认为的成功之前,应该也身心疲惫,要不也不用删帖子再发这个帖。自己付出几倍才和别人一样待遇,还好意思成天说华人不努力没本事。我就是希望华人什么时候可以付出是他族的一倍而不是大大几倍才有同样的待遇和机遇。

内斗那个民族都有, 没必要single out华人, 华人的互助还是不错的
总人数少是事实, 不过我们在某些领域人数不少, 是有局部优势的, 不管是街上还是硅谷

w
wanchun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这些在理工科领域成立. 我在文科生充斥的商业环境, 智商门槛太低的领域,谁都可以不懂装懂, 向上的唯一途径就是啦帮节拍 政治斗争.
h
honeybunch
xichenamoy 发表于 2024-02-17 18:13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工作上有多少机会碰到谈论中国政府的人?反正我是从来没碰到过。大家都是讨口饭吃,who cares。。。另外也没见过移民对单身同事说这么尬的话,真的不是坑么。。。

不是坑。我15年年前工作过的公司就流传过这么一个故事:中国来的一个manager问北美的manager,为啥不帮助单身programmer解决个人问题:介绍对象的意思。
t
toopooh
感谢L Z分享这样的干货。希望论坛这样的好贴越来越多。
c
christywu1221
Thanks for sharing!
平心静气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mark,感谢分享
g
gooog
给lz点赞👍 ,双商高,总结到位也真诚,最近看到的精品之一(gigi也贡献了不少精品) 特别同意这一段:“ 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 版上很多人动不动先喊歧视,歧视哪里都有,国内一样。我是比较传统,喜欢自省(所谓自恨),相信do your due diligence, speak with facts, 当然真有歧视绝对反击。 另外一点lz有做也提到,但我觉得应该强调:一般情况下要做到一个公司的顶端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随时随刻费心费神(有时还没有回报)。lz能做到thought leader是花了很多心思观察思考总结的。估计很多人觉得自己能做到,其实不然,我至少承认自己做不到,工作多年虽然成绩不错,但跟极少几个同事比,他们投入的精力估计是我十几倍,所以提他我服气。
imemine 发表于 2024-02-17 17:12

“中国政府内部的人”,对应的,应该是“而非美国政府内部的人”
美国人,对应的是 “中国人”。



世人皆醉 ,唯你独醒。
可能没醉,是装醉。
gooog 发表于 2024-02-17 15:40

华裔玻璃天花板一直存在着,起码在纽约金融界是非常明显的。不要说纽约金融界了,连去T5都是要比别人优秀很多很多才能被录取。其实藤校录取华裔的比例和美国公司华裔升职来说都能算“公平”了,美国公司里的华裔做manager的比例更低。而且藤校本科毕业的华裔绝大多数都是ABC。沟通社交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还是会被美国各种族裔挑刺说有缺点。
我不觉得世人皆醉,只是这个楼里大多人和楼主都醉了,能看不见美国公司这么直白的现象也算是修养吧。
g
gigivivi
招呼一声楼主,我在隔壁开了个楼发分享正能量资格证书呢。
j
joy35113115
谢谢lz分享! 都是干货
b
bericade
非常好的分享,谢谢楼主的热心
d
duanmulinfeng
愿意分享经验就很赞
m
miaka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9:07
华裔玻璃天花板一直存在着,起码在纽约金融界是非常明显的。不要说纽约金融界了,连去T5都是要比别人优秀很多很多才能被录取。其实藤校录取华裔的比例和美国公司华裔升职来说都能算“公平”了,美国公司里的华裔做manager的比例更低。而且藤校本科毕业的华裔绝大多数都是ABC。沟通社交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可是还是会被美国各种族裔挑刺说有缺点。
我不觉得世人皆醉,只是这个楼里大多人和楼主都醉了,能看不见美国公司这么直白的现象也算是修养吧。

没看出LZ什么干货。介绍几本书? 正确认识定位最重要。这种掩耳盗铃没什么意思。
m
meeow
honeybunch 发表于 2024-02-17 12:20
这到不是。如果想升职到一定水平,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这样的能力。也许有outliner,但不是普遍现象。
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所以我非常明白楼主的想法。看似很简单的几句总结,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比如communication,达到听说读写没任何问题是最低的,达到言之有物第二层,达到简单明了,直指问题根源是最高层。我现在就在往这最后一步发展。需要非常用心。


同感。有点想去Youtube搜有效交流之类的视频学习一下了。说话啰嗦不简洁,实在是个大缺点。
x
xichenamoy
honeybunch 发表于 2024-02-17 18:35
不是坑。我15年年前工作过的公司就流传过这么一个故事:中国来的一个manager问北美的manager,为啥不帮助单身programmer解决个人问题:介绍对象的意思。

十五年前我也在美国了,十五年前的美国华人也不是蠢货,你这个更像一个坑
b
bigger666
谢谢分享,收藏了
在美国职场,黑人女的地位都比华裔男的高很多。所有种族里华裔男说白了就是最被看不起的种族,即使技术方面厉害其他方面也非常难得到其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这个是美国文化里固有的印象和偏见,在美国社会生活久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些。
可能楼主圈子里华人太少,自己感觉被优待很多?在纽约大圈子里面我见到的华裔完全感受不到楼主这样正面的经验。
m
moonandsixpence
我的行业,也有华人做的很好,到了SVP的我见过也认识。其中一个情商超高,他跟楼主类似,跟我说不是玻璃天花板,要自己多学英语文化等等。还有一个没聊过这个话题,是我见到的最最乐观的人,没有之一。
我觉得楼主的态度挺好的,面对现实。行就上,不行就另辟蹊径。乐观很重要,成功的就没有不积极正面的。
像睿大妈,说是财务自由退休了,其实睿大叔还在搬砖。对着楼主指点江山,不也是刷个存在感优越感?给了网友啥启示?泼冷水的好手就是了,每次就是数钱,全世界都知道她攒了5百万。
嘎小鸭
h
hehm
很棒的分享,mark一下
D
Daylight
这个没毛病啊。行还是不行也是相对的,即使大环境不行,大家都不行,在这个大家中只要胜出就是你行。
e
ecnanif
waterji 发表于 2024-02-17 18:20
谢谢lz分享,本来就英语不好的怎么办

那就努力提升吧,每天都在听英文新闻跟着念。提高发音。
每天背单词 学成语 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用词。
语言关确实对大部分华人很难。
P
Pietro_Peter
谢谢分享
i
ihatemylife
moonandsixpence 发表于 2024-02-17 20:14
我的行业,也有华人做的很好,到了SVP的我见过也认识。其中一个情商超高,他跟楼主类似,跟我说不是玻璃天花板,要自己多学英语文化等等。还有一个没聊过这个话题,是我见到的最最乐观的人,没有之一。
我觉得楼主的态度挺好的,面对现实。行就上,不行就另辟蹊径。乐观很重要,成功的就没有不积极正面的。
像睿大妈,说是财务自由退休了,其实睿大叔还在搬砖。对着楼主指点江山,不也是刷个存在感优越感?给了网友啥启示?泼冷水的好手就是了,每次就是数钱,全世界都知道她攒了5百万。

同意你的说法。其实我一直觉得人性都是相通的,毕竟人类大脑构造都差不多。 如果换位思维,你在公司里上班,你是喜欢一个脾气孤僻或者心思深沉处处给你穿小鞋使绊子的国人同事呢?还是会喜欢一个性格真诚,干活很认真很负责,对你也很好,性格又特别风趣,你跟她/他相处很放松,很信任她/他的白人/黑人/印度人? 我是肯定选后者的。就跟结婚后看老婆/老公看腻了一个道理,天天相处其实外貌并没有那么重要了,而是性格相合更重要。当然如果是性格跟你相投背景又跟你类似的同胞,你肯定是更有亲切感,这是正常的。
i
ihatemylife
ecnanif 发表于 2024-02-17 20:33
那就努力提升吧,每天都在听英文新闻跟着念。提高发音。
每天背单词 学成语 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用词。
语言关确实对大部分华人很难。

语言真是太难了!我英文水平在华人里面中等水平吧。虽然跟同事们也能相谈甚欢。但是还是无法表达出来我中文的一半水平。假如我的英文和我中文一样好,我现在混得会比现在好得多。 但是人到中年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再恶补语言了。就这样得过且过吧,反正钱也够用了。 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楼主这样的能力强的人的。
z
zhouan54
sweetiemm 发表于 2024-02-17 17:34
特别同意楼主文章里的最后一部分。不要成为公司的奴隶。赚paycheck, 然后投资置产,让自己的收入能够增值,最后有自由。而不是一辈子为公司操心卖命,为公司的某个项目焦虑,或着因为升职不顺沮丧生气。
跳出为公司劳碌的圈子,平衡好自己的生活投资,让自己最后财富自由。
其实有一本老书,但很有名,“穷爸爸富爸爸”,也是说的这个事。

非常同意这位层主的说法。我再补充一下,个人“自由”了,不为公司的某个项目焦虑,不为升职不顺而沮丧生气,反而更能为那个项目发现好的方法,也能协调团队中的关系,也就是说工作更有效率。有可能带来更大的“自由”。
同样,很喜欢楼主的分享。
j
jjjjjjjjjjj
很多大陆来的同胞都觉得自己技术大牛但没人赏识。其实大部分因素是communication 。不要老说白人只用嘴往上爬。别人不明白你在干什么,为什么那么干,干这个那个有什么意思,怎么可能appreciate your work。 还有就是好多人一说话就好像要吃掉对方。大家慢慢就不想跟这样的人交流了。
s
sheisfree
楼主是分享了怎么在职场上提升自己变优秀,这个和爬ladder是正相关,但是绝非充分或必要条件。当然我觉得提升自己比单纯爬ladder重要,所以感谢分享。
墨染云烟
lol这几年大厂职称通胀厉害。 D也就是个普通line manager的多了。 我在的厂可以一次性裁掉200个VP。 非银行投行。说种族歧视不存在基本就是傻白甜。 要不就是工科男根本不懂这些。到了商科之类或者马工VP更高一层的networking非常重要。
M
Monicaliu11
好贴,写的很赞!mark
g
giantsequoia
sweetiemm 发表于 2024-02-17 17:34
特别同意楼主文章里的最后一部分。不要成为公司的奴隶。赚paycheck, 然后投资置产,让自己的收入能够增值,最后有自由。而不是一辈子为公司操心卖命,为公司的某个项目焦虑,或着因为升职不顺沮丧生气。
跳出为公司劳碌的圈子,平衡好自己的生活投资,让自己最后财富自由。
其实有一本老书,但很有名,“穷爸爸富爸爸”,也是说的这个事。

你把我的意思又很好的呈现了一遍,说的非常好,谢谢。Rich Dad Poor Dad我没有列出来是因为怕误导人,作者对于借贷来投资房产的策略很推崇,很冒进。不过这本书对于理财毫无概念的人来说确实有醍醐灌顶的作用,也是有价值的。
g
giantsequoia
非常同意这位层主的说法。我再补充一下,个人“自由”了,不为公司的某个项目焦虑,不为升职不顺而沮丧生气,反而更能为那个项目发现好的方法,也能协调团队中的关系,也就是说工作更有效率。有可能带来更大的“自由”。
同样,很喜欢楼主的分享。
zhouan54 发表于 2024-02-17 20:46

说的太好了,若一个人得到了可以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就不怕丢掉现有的工作,做事情说起话来更自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