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地说说美国职场、人生与财富

g
giantsequoi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十几年前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该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 最新回帖

f
fatcat0524
589 楼
这个姐姐被喷的好惨,说真话没人信的。美帝整个社会对华裔就是全方位压制,人太少了。 说仨故事,我编的。故事1,某公司小a和某传统行业top3的企业B合作亲密无间,没错,就是那啥500强前50名之内的。基本每年都能拿到项目。对方的某vp的老婆在公司a吃空饷长达2年。因为她在派系斗争中输了。某年,大vp介绍来一个人,和老板谈了也就30分钟。老板大笔一挥,几十万的check人家就拿走了,咨询费合情合理。没错,我就是在旁边陪聊的狗头军师。
故事2,还是发生在这个合作方B,他打算要做一个系统,总价1千多万吧,某vp的老婆白人立马辞职去了一个类似的it公司做ceo,然后1年后回来竞标成功。用一个半成品的demo拿到项目,然后利用整合的时间慢慢做成了产品,她做accounting的懂毛技术呀,就是挂个CEO的名。然后即买给这个大公司,回头又推向市场。我咋知道的呢,因为小a背靠的这个vp想抢那个vp的项目。然后饭桌上八卦知道的。没人会举报,这是默认的游戏规矩。几年后,这个项目的确被小a拿走了,因为人家也赚够了。 故事3就有点针对性了,诺干年前,欧洲某知名公司人事调整,新CTO上台,直接一句话“不和中国人做生意”,对,就是赤裸裸明确地跟我们说的。直接干黄我部一条生产线。裁了好多人。和你质量,技术硬实力有毛线关系。谁让我们CEO是个老中。 编了仨故事,你不到那个级别是不知道这些苟且龌蹉的利益输送的。这在美帝社会普遍存在,你到那个利益相关的级别自然知道。不到那个级别你也不知道顶着华人面孔去竞标多难。前提还的你硬实力够,不然你都上不了桌。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其实做底层技术人员的确不需要抱大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反而是管理层,你站错队那就惨喽。
d
danielzzhao
588 楼
讲得很好,除了一句话看着不是很舒服:来自共产主义的中国,具有共产主义价值观。
感觉应该用文化差异的字眼比较合适
g
gigivivi
587 楼
回复 591楼 TWO-TWO 的帖子
赞一个继续搬砖!我现在的想法是,不用说服别人,就在自己的气泡里埋头苦干好了,反正做出成果来所有人都可以受益,包括观点不同的人。
T
TWO-TWO
586 楼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22 08:15
睿的思维方式简单二级化,我都不稀得反驳她。比如关于我是不是director的对话。大家思维方式不在一个层面上,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我最近的领悟有几个,一个是不轻易放弃舆论阵地,另一个是点到为止,表明了观点就没必要继续说了。大家最好在各自的气泡里幸福地生活,一拍两散,各自安好。

确实,跟她浪费口舌还不如我继续搬砖 productive 得多
p
ppll112233
585 楼
谢谢分享!大赞!

 

🛋️ 沙发板凳

B
Behappy2023
非常棒的分享👍,学习了。这里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好贴,楼主请继续。
m
mingm
好帖。
不快乐的心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技术挂帅当然好混了。尤其是有名校PhD. 其他方面只要不太烂都很容易混出头(就是可以到处跟人沟通解释,不是光埋脑袋干活)。
f
futurisory
写的真好,多谢分享
A
Arabesques
好贴!
s
seabreeze2009
谢谢分享,感觉楼主在的公司文化挺好的。如果碰上政治环境复杂的公司,真的挺难的
p
poppyjasper
.
d
dashu2
楼主真是金玉良言。有智慧愿分享的好人。
f
fatcat0524
真妥妥的个人经历以偏概全。你不行是你不够优秀,和大环境无关。总结完毕。
v
vinceblair000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楼主IQ和EQ都很强, 多谢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收益非凡。
h
hive
好贴,感谢分享
d
dingdang8467
好长,谁给总结总结
g
gigivivi
写得挺好,从行文来看确实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很棒的人,三观也很正,赞一个!唯一有点不同意见的是关于工作的终极目标,这个讲得太绝对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还有人就是真心喜欢工作想推动社会进步的。
n
nonane
楼主分享的我深有同感。看到最后发现楼主是男id,国男能做到这些其实特别难,因为一个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塑造的mindset和personality特别难改变。我自我反省,发现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其实不容易,羡慕男人的杀伐决断,我需要很多智慧和勇气。
b
bluecrab
很有建设性的分享,谢谢楼主。
n
nonane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05:27
写得挺好,从行文来看确实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很棒的人,三观也很正,赞一个!唯一有点不同意见的是关于工作的终极目标,这个讲得太绝对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还有人就是真心喜欢工作想推动社会进步的。

我想我到死都需要工作,如果我对一个工作失去了兴趣,希望能找到别的工作能让我保持兴趣。因为工作,我对物质的要求特别低,吃穿住行都保持简单即可,不喜欢物质带来的额外负担。
n
nonane
坐等楼主分享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和经验
西
西北飘雪
回复 18楼 nonane 的帖子
同等
人生在线
非常同意最后一段,但是你以为那些干到6、70岁的不知道用钱生钱吗?不上清华是因为不想吗?能够通过打工赚钱来投资并且达到财务自由的还是少数啊。大部分人是即使做了投资,也同样辞不起职。美国社会编织出来的烂而复杂的医疗保险和税务制度,就是要尽可能把普通人黏在资本雇佣的体系里不让你轻易摆脱。
m
miaomiao54321
等楼主分享书单。太感谢楼主分享经验了,对那些说没有参考价值的人,每个人的经历肯定都是不同的,从楼主对危机处理和干预的经验还有重要人生决策方面,肯定是有借鉴意义的。每个靠本事成功的人都有值得借鉴分享的经验。楼主,再一次感谢你的无私分享
g
gmailcom2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全靠能力,是驴是马拉出来看一看,不要拿种族歧视来做借口。在西方生活,我们必须改变中国的价值观。
完全同意文章作者的观点:工作只是工作,没有必要牺牲个人家庭和个人生活,这是典型的西方价值观,这也是我们留在西方的原因。
俗话说,人不理财财不理你。管理资产,做金钱的主人,让财生财才是人生赢家的正道。
s
stacych8008
赞成楼主的看法。
我没有成功的career,只有一个job,但是我也到达了楼主这个思想境界。哈哈哈
r
rosebloom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言之有物!特别是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那一块,一看就是有实战经验抓住了重点的人。谢谢分享!
b
baicaiye
nonane 发表于 2024-02-17 05:32
楼主分享的我深有同感。看到最后发现楼主是男id,国男能做到这些其实特别难,因为一个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塑造的mindset和personality特别难改变。我自我反省,发现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其实不容易,羡慕男人的杀伐决断,我需要很多智慧和勇气。

不错的总结。有赏识的领导也很关键。希望楼主能提携国人,多招自己人
A
Arum
标记一下,谢谢分享
l
littlefisher38
坐等楼主分享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和经验
d
dodgers
从个人来说,楼主很有道理,但越往上越是团队合作,团队建设。
基本上做的好的所有的最大头,都有一批自己的人,既然如此,自然会有信任上的bias.
个人能力,communication 是基础,然后就是要合作,或者拉帮结派。当然communication 很多人都很难做到。
烙印communication 好,又会互相提携,自然能做大
s
stacych8008
littlefisher38 发表于 2024-02-17 07:55
坐等楼主分享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和经验

我能总结 就是live below your means + 定投 + 持有几个出租房
B
BabyfishA
非常感谢楼主真诚的分享! 这种帖子真的比晒W2晒锦衣的有营养多了,手动赞
斗2013斗
多谢分享!
c
crystalhuang
多谢楼主的分享!非常有道理!
只是这句“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 楼主这里可能需要定义一下“普通中产”。像楼主这样已经是大公司D Level的应该不算普通中产了。美国真正的普通中产想达到几百万的资产应该还是不太容易的。
w
wqguy
非常同意楼主的看法. 我觉得从大陆来的华人要去除集体主义的思维, 而需要用个人的主义的思维来 对待美国的各种社会行为. 要清楚你不代表某个集体,  那个集体不代表你, 那个所谓集体中的其他人的言行也不能代表你的立场. 有了这个思维以后你就很好理解美国社会的很多行为. 西方国家对个人的重视远远要比对集体这个概念要 强的多.
还有一个就是个人的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不光是语言用词用法的正确. 还包括对整个交流环境的理解, 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能力. 这一点我觉得华人(包括本人) 是欠缺的很多的. 一个例子就是在很多跟销售有关的领域中, 很少看到大陆华人.
a
angel01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楼主写得真好
S
Summer20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好贴,谢谢分享
i
ihatemylife
谢谢楼主,非常好的分享。
Q
QQQ1000
楼主分享得真好,看写的东西逻辑清楚,总结全面,真的不成功也难。在美国这个社会还是相对公平的,智商不错,有一定努力的人都会过得不错。因为语言文化的原因,我们做不到自己认为可以达到的level,也可以好好培养下一代,他们大有作为
n
nonane
stacych8008 发表于 2024-02-17 07:48
赞成楼主的看法。
我没有成功的career,只有一个job,但是我也到达了楼主这个思想境界。哈哈哈

楼主毕竟是藤校出来的,vision会不一样。我毕业的地方,特别多的人拿了phd也是混吃等死。
n
nonane
dodgers 发表于 2024-02-17 07:55
从个人来说,楼主很有道理,但越往上越是团队合作,团队建设。
基本上做的好的所有的最大头,都有一批自己的人,既然如此,自然会有信任上的bias.
个人能力,communication 是基础,然后就是要合作,或者拉帮结派。当然communication 很多人都很难做到。
烙印communication 好,又会互相提携,自然能做大

希望更多的国人能认识到这一点,互相比来比去的没什么意义,提升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合作共赢
y
yayapig
dodgers 发表于 2024-02-17 07:55
从个人来说,楼主很有道理,但越往上越是团队合作,团队建设。
基本上做的好的所有的最大头,都有一批自己的人,既然如此,自然会有信任上的bias.
个人能力,communication 是基础,然后就是要合作,或者拉帮结派。当然communication 很多人都很难做到。
烙印communication 好,又会互相提携,自然能做大

对,楼主是典型大陆出来的成功人士。自己各方面能力超强,而且很正,就是讲能力,讲原则的这种。在一个好的公司环境,这个肯定很好。可在很多其他的地方,拉帮结派要有效果的多。 国人能出头的大部份都是有突出贡献的,而很多头头啥也没有,就是靠上面赏识,会搞关系,就爬上去了。两相比较,非常不公平。为什么华人总是要自己提高再提高? 我现在在职场就拉帮结派,有共同利益小组,别人对你的话不管对不对都更重视点。
C
Cybercat
谢谢楼主真心分享。但是你说的升职和歧视,世界观价值观的看法确实片面。 第一很多华人确实受语言文化的影响,但是种族偏见的影响也很大。一个因素的存在不能说明别的因素不存在,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吧? 事实上职场的发展也有助于语言文化上的提高。有个印度同事,因为上面的人突然走了她机缘巧合被升了差不多两级那样,开始她话都说不利索,现在一年后她气场沉稳,有条不紊的支持高层会议。 第二华人里有人,比如楼主你,升上去了不代表偏见不存在。我朋友南亚裔的,大公司C level的,他就说他很早就明白自己要比别人做的好很多才能有同等的机会。解释下我不是拿四大牛人来压你,我自己的发展也还不错,但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
如果你在街上问路人种族歧视在职场存在吗?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白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有。而说种族歧视在职场不存在的美国人是哪种,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Colin Powell 还是哪个别的黑人领袖,说他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你会一直面对歧视,你能决定的是自己怎么做。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如果想赢一个游戏就要理解它的规则。这个职场的规则就是种族偏见是一个客观存在,少数族裔进入下一关的概率比白人小。但是这个概率也是大于零的。我们可以选择玩别的游戏,比如自己创业做生意,投资,但如果选择在职场里玩并且想通关,就要想办法练功,搞装备,调整姿势,比如楼主你说的那些。祝楼主你能层层通关!
z
znmyhj
楼主写的不错,不过感觉到楼主没经历过什么公司内部政治斗争,因为自己做的不还行(其实Director也就是个小螺丝钉而已),就以偏盖全觉得别人升不上去是个人原因,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工作是一种实现财富和人生自由的途径,不要做工作的奴隶,这是对的。
C
Clearrill
回复 18楼 nonane 的帖子
同等楼主的真知拙见。
C
Clearrill
回复 20楼 人生在线 的帖子
同意。赞一下你的头像
k
kittythevictor
谢谢楼主分享
c
cloudymind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写的真好!看后很想交个朋友。
j
jmm
bullsh*t. asians can not be decision makers. a vp is nothing comparing to the them.
g
girlinblack
fatcat0524 发表于 2024-02-17 03:15
真妥妥的个人经历以偏概全。你不行是你不够优秀,和大环境无关。总结完毕。

楼主的帖子让我想起华人早期的帖子。现在对美国政治环境的认知和当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人生实现自由也绝不仅仅是把一部分钱放进指数基金。以前想不到的威胁,比如AI代替人类,比如美国政治环境恶化,种族分裂,这些都是即使不近在咫尺,也目测有生之年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g
goodme
楼主很棒,感谢分享
g
girlinblack
所谓的大账户也只是冻结一下而已,可以一瞬间剥夺你的自由。美国华人之所以混到这个地步,和很多人不承认歧视,坚持认为别人混不好是因为不会投资,能力不够有很大关系。不过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阶段和要修的课题。
y
yayapig
wqguy 发表于 2024-02-17 08:16
非常同意楼主的看法. 我觉得从大陆来的华人要去除集体主义的思维, 而需要用个人的主义的思维来 对待美国的各种社会行为. 要清楚你不代表某个集体,  那个集体不代表你, 那个所谓集体中的其他人的言行也不能代表你的立场. 有了这个思维以后你就很好理解美国社会的很多行为. 西方国家对个人的重视远远要比对集体这个概念要 强的多.
还有一个就是个人的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不光是语言用词用法的正确. 还包括对整个交流环境的理解, 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能力. 这一点我觉得华人(包括本人) 是欠缺的很多的. 一个例子就是在很多跟销售有关的领域中, 很少看到大陆华人.

我的观点略微有点不同。我来美国的原因就是我这个人特别个人主义,讨厌混在任何圈子里,来了美国后我挺适应的,而且美国确实比较看个人。然而然而,美国不同环境差别很大,同时这些年职场也在变化,以前大家是就事论事,和头头很平等,现在从上到下领导都一意孤行,从大会到小会,没有足够多人附和你,根本形不成压力。集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威力的。
i
iamqianqian
多谢分享!
k
katharinezl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谢谢分享 但是楼主升职的事情和实际不符啊,很误导群众 楼主还特意把原来的帖子删除,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56187
但是还是感谢你的分享
W
Water123
楼主的分享不算个人经历以偏概全,总结的还是很不错的。从IC到director,个人能力强有很大的作用。在往上爬会需要更多的因素。
d
dapingguo1234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谢谢楼主分享!可以说一下personal finance 的书吗
g
guogai
LZ写的很正面
但是人到中年,也有很多别的想法,关于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是在职场不停努力变优秀爬梯子,还是跳出资本家画的饼躺平多关注自己多陪伴家人。我简直左右摇摆
W
Wl8418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收藏!谢谢楼主,受益匪浅!
c
codeshogun
katharinezl 发表于 2024-02-17 09:21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谢谢分享 但是楼主升职的事情和实际不符啊,很误导群众 楼主还特意把原来的帖子删除,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56187
但是还是感谢你的分享

"几年来,我得到的两次升职是这种情况: 第一次升职前在同一职位干了3-4年,看没动静,心里着急了,差点威胁离开才给了个manager的职位; 第二次升职前,在manager的职位又干了3年,这次我更现实,干脆在外面找了个offer,单位马上给了counter offer升到了导演。为了离家近,我还是接了counter offer 总之,几轮下来,美国职场很残酷,如果自己不去争取,领导没人会帮你。你要是自己不提要求,正合它们的意。当然,如果本身能力不行,怎么提要求也没人理,我有同事就是这遭遇。 难道是我遇到的公司太low?真的有人不提升职要求就获得升职?欢迎分享。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3-09-30 19:44"
狂赞!!
m
minim3list
好帖!能做领导的人肯定经历过认知升级的过程,感谢楼主分享这些认知和经验。成功无论在任何领域都是修炼自己认知和品行的过程,以达广阔的自由。祝福!
J
Joymom
很棒!谢谢分享
用户需知
楼主这种人就是国内的支书那类人,那个正经劲儿100米以外都能看到。你只适合在大公司爬,最后能不能爬上去还不一定。你说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想走到最高层靠的不是这些。
S
Suess123
katharinezl 发表于 2024-02-17 09:21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谢谢分享 但是楼主升职的事情和实际不符啊,很误导群众 楼主还特意把原来的帖子删除,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56187
但是还是感谢你的分享

谢谢提醒 感觉楼主自己终于升了D 就开始忽悠底下的群众了
n
nonane
yayapig 发表于 2024-02-17 09:10
我的观点略微有点不同。我来美国的原因就是我这个人特别个人主义,讨厌混在任何圈子里,来了美国后我挺适应的,而且美国确实比较看个人。然而然而,美国不同环境差别很大,同时这些年职场也在变化,以前大家是就事论事,和头头很平等,现在从上到下领导都一意孤行,从大会到小会,没有足够多人附和你,根本形不成压力。集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威力的。

“没有足够多人附和你,根本形不成压力”,这是领导开会,下属要适当捧臭脚的意思吗
孤傲招财猫
谢谢楼主MM的无私分享,MM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女性,再加上工作中一直有学习,有思考,有行动,非常积极正向!我一直佩服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在事业和经济上获得成功的人,楼主MM特别棒,向你学习👍
i
ihatemylife
孤傲招财猫 发表于 2024-02-17 09:49
谢谢楼主MM的无私分享,MM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女性,再加上工作中一直有学习,有思考,有行动,非常积极正向!我一直佩服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在事业和经济上获得成功的人,楼主MM特别棒,向你学习👍

楼主是男人还是女人?
孤傲招财猫
我以为是女生,看了回帖发现有人提出楼主是男士。不管男女,都很优秀!
h
honeybunch
总结的太好了。如果没这个经历,不会理解,比如在你这个level,需要说话简单,只指问题的本质。
我想再加一点: explore the problem before arriving at a solution.你所面临的一般都是复杂问题,there is no easy solution.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这个坛子上吹毛求疵的人不少,屏蔽,ignore就好,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影响心情
p
pathdream
三哥都是vp
英语好能说会道
m
manduka
nonane 发表于 2024-02-17 05:32
楼主分享的我深有同感。看到最后发现楼主是男id,国男能做到这些其实特别难,因为一个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塑造的mindset和personality特别难改变。我自我反省,发现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其实不容易,羡慕男人的杀伐决断,我需要很多智慧和勇气。

我也發現樓主是男ID。因為沒有抱怨看娃犧牲了工作
e
enginex
赞 很棒的分享
深夜食堂
Mark for reading
h
hi2021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mark ..
g
gigivivi
我觉得楼主讲得真的很棒了,没必要吹毛求疵。我倚老卖老的说,唯一的不足大概是出来以后一直在一个地方工作,见过的人,事和公司文化还不够多样。但是有这样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心态,去哪儿都会干得很好。用我新学到的话说,就是不管拿什么牌都能打出一手同花顺!
i
ihatemylife
楼主应该是国男: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i
ihatemylife
用户需知 发表于 2024-02-17 09:42
楼主这种人就是国内的支书那类人,那个正经劲儿100米以外都能看到。你只适合在大公司爬,最后能不能爬上去还不一定。你说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想走到最高层靠的不是这些。

我们就缺团支书这种类型的华人。
h
honeysucker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楼主分享的关键要素里的第二和第三点实在是太一针见血了。我自己能够看得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是还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楼主客服了这些问题,所以一路高升。 最后看到楼主是位男士,我还是挺惊讶的,因为全文笔触细腻观察入微,我以为是位女士呢。如果是男士的话,有过硬的技术,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这份高情商,难怪在同事中脱颖而出。
g
gigivivi
回复 74楼 ihatemylife 的帖子
其实无论是男id女id,在职场上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直觉比较灵,从一开篇就猜出是个男ID了。
Y
Yuxiyuhan
赞楼主!
s
sunbo75
多谢分享。强帖
T
Tina_tgif
dingdang8467 发表于 2024-02-17 03:39
好长,谁给总结总结

看bold 字,楼主给了highlight ,非常赞的分享,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而且条理清晰,值得读下来
y
yayapig
nonane 发表于 2024-02-17 09:48
“没有足够多人附和你,根本形不成压力”,这是领导开会,下属要适当捧臭脚的意思吗

各种情况吧. 和大领导一起开会, 你要反驳或者给别的提议, 只靠自己说肯定不行, 绝对要有不少人附合才行. 自己开会, 提出的要求也要有人附合, 不然非常尴尬, 会到说不下去的程度. 我说得是拉帮结派, 不要只靠个人, 听起来是不太好听, 但效果是不错的. 很多时候可以把整个决定推到集体决议, 自己假作中立, 这样上面也发作不了, 毕竟法不责众不是. 好的工作环境, 楼主那样是正道. 但环境不好的话, 想自己好好干就行是不行的, 肯定要搞政治.
孤傲招财猫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10:19
回复 74楼 ihatemylife 的帖子
其实无论是男id女id,在职场上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直觉比较灵,从一开篇就猜出是个男ID了。

Gigi也是我特佩服的女生,直觉你也是特别能直指问题核心的人,抓大放小,大事儿不含糊,小事儿不伤神。多多分享,我要好好学习,早日升职加薪😂
拾得寒山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老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赞干货!
t
tomatopotato1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非常感谢楼主。这是我看过的最有价值的帖子。楼主给华人分享真正有价值的职场和人生经验,善莫大焉。对于缺乏社会,文化关系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实在是难得的帮助。 我自己也在这个问题上困惑和纠结过。开始总觉得是被人偏见排挤。现在随着经历增长,越来越赞同楼主的说法。 很赞同楼主家庭,财富,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其实想开了,有很多事就看的更清楚了。 最近被公司选到Leadership培训班,和集团各个部门的人交流下来,越发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更清楚了自己的优势。 希望楼主将来能够多分享些经验。拜谢!
t
tomchu1990
这就是美国梦的例子, 只要自己努力, 总会有你的机会。朋友们, 加油啊。。。
s
swing
多谢分享 收藏了
g
gooog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楼主牛!
看到大家都说好,我说点我个人觉得不好的地方。也是抛装引玉,希望大家踊跃讨论这个话题。
第一:本长篇华而不实。尽管很多人认为很好,但是我个人觉得无用。 满篇都是无用的东西。
第二:具体公司干什么项目,没有透露。读者根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为何有第一个缺陷的原因。
第三:“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 这个答复可以,但是有些软弱。 我一般都是“That''s a long history. I don''t have time to explain this now.”

大家补充。
g
giantsequoia
nonane 发表于 2024-02-17 06:03
坐等楼主分享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和经验

我已分享,见主贴更新
j
jennyjin
看完了,楼主双商在线,真让人羡慕
g
giantsequoia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10:15
我觉得楼主讲得真的很棒了,没必要吹毛求疵。我倚老卖老的说,唯一的不足大概是出来以后一直在一个地方工作,见过的人,事和公司文化还不够多样。但是有这样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心态,去哪儿都会干得很好。用我新学到的话说,就是不管拿什么牌都能打出一手同花顺!

说得好,我因为家庭原因,就一直在一个公司干着,很佩服那些一直在不同地方的公司换工作是怎么做到的
a
adorabledragonbaby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老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很棒!谢谢分享,码字辛苦啦!
多元文化
非常棒的分享👍,学习了
s
sandydouble
很好,喜欢
O
OrangeUSA
赞正能量!
D
Dingmoren
你manager 的时候,干了director的活,干得不错的情况下获得了晋升。不晋升反而是不合理。这也说明公司发现你这匹千里马不及时。正常是director空缺出来,manager虽然没干过director的活,通过培养胜任。
c
cooper2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谢谢分享
g
giantsequoia
回复 1楼 giantsequoia 的帖子
谢谢分享 但是楼主升职的事情和实际不符啊,很误导群众 楼主还特意把原来的帖子删除,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56187
但是还是感谢你的分享
katharinezl 发表于 2024-02-17 09:21

你有些催毛求疵吧,并没有不符,我也是在主贴里说明了我是主动要来的升职,只是这次系统性的分享提供了公司里经历到的更多细节。
S
Susiw803
mark感谢大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