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地说说美国职场、人生与财富

h
hunanren
太通俗了不好,哈哈,看你的用词,你会真的以为那是坏事,而不去做,或者老以为自己在干坏事而不开心。
你信吗 发表于 2024-02-17 12:28

你混

y
youhua
个人感觉总的来说美国职场还是满规范的,也没有明显的歧视和不公。基本满意
m
mojolady
楼主毕竟是藤校出来的,vision会不一样。我毕业的地方,特别多的人拿了phd也是混吃等死。
nonane 发表于 2024-02-17 08:38

其实楼主不要小看藤校的光环。。。在高level里很好用。当然,这也证明了楼主底子好。

你信吗
回复 181楼 你信吗 的帖子
这个帖子,牛人多。借牛人,我斗胆问个问题。
在职场,当你遇到歧视的时候,你该如何解决。
1)心里认为有歧视,但默不作声,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没有。 2)认为没有歧视,有的只是自己能力不行。 3)大胆把歧视现象说出来,以利后人 4)你自己的其他做法
gooog 发表于 2024-02-17 12:31

看是什么行为,如果就言语歧视,有可能是无意识的歧视,我会直接说,that is not not fair. That is not nice to say.
如果是隐形的,比如升职相关的,没有证据,我不会说。我会要求我老板告诉我,列出我该升的理由,让老板指出我哪里还有不足,然后问老板是不是我做到这些就可以升了。我跟我老板都有1:1 doc,这个文件我们是共同编辑的。我会把谈话记下来,以后每个月和老板看一下我的进度,看他是不是有更多的反馈。如果老板说交流不够好,那就问问老板有什么建议来改进,比如什么培训之类的。当然自己也要努力的学。
如果真的觉得有证据,可以说,但那就有点鱼死网破的感觉了。不跳槽的话,最好换个组

你信吗
你混久了就不会有这个感觉了。你看看你们新来的CEO怎么挖空心思赶走下面的人给他的buddy腾位置的,没有任何mercy;你看看某个民族怎么可以招95%的同种族的然后加一两个红叶来点缀没有任何觉得不妥;你看看Jews怎么从几十年前从被华尔街大律师行排斥的历史到现在基本上排除其他种族;你看看Trump怎么组织他的内阁的,这个世界的运转跟自然界一样的,抱团群暖群体作战才能胜出。


hunanren 发表于 2024-02-17 12:36

看透了,要么加入,要么离开,要么改变。
人生不外乎这三个选择。选择了,就安心生活,不要纠结,世上没有世外桃源,这样的世界那儿都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哈哈
s
sunny988
楼主的逻辑总结能力都很强,在哪都能成为强者
笔墨砚
很赞。 楼主这帖子很攒人品。
天外云卷云舒
赞一位层主说的: "唯一且重要的是有大腿可以抱和大腿愿意让你抱(就是有人sponsor你)"
在美国在中国都一样的,大部分人能力差不多(不是说楼主这样的能力高于普通人一些的),可因为运气碰到不同的老板境遇有很大差别!
H
Hannah1984
mark。LZ写的太好了。句句都同意。
n
nonane
半个马和甲 发表于 2024-02-17 12:26
Empathy 真的很重要。 再说任何话,做任何反应,最重要的不是寻找正确答案。而是聆听着,去在不侵犯别人界限的前提去真正的了解这个人,然后把以平等尊重去和人连接就好。 即不需要表示怜悯,也不需要感慨的去表示我好羡慕你这种让对方会觉得你在minimize her feeling 的话。 😅😅
真的就active listen + don't treat them any differently than you would had you have not heard about this news .... Respect is the key here .
这点西方思维的确和东方不同。也许也是为什么我们好多社交场合都好尴尬啊。

所以只要听着就好了,啥也不用说,需不需要表示关心状,来个really?或者深入问一下,why do you think so?之类的,真是不知道除了技术以外,如何与美国人对话。或者我也敞开了讲我自己。
g
giantsequoia
其实楼主不要小看藤校的光环。。。在高level里很好用。当然,这也证明了楼主底子好。


mojolady 发表于 2024-02-17 12:40

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大部分人觉得藤校厉害,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上过藤校,在我同毕业的人里,碌碌无为的人太多了,再说,入职后那里有领导会关心你哪个学校毕业的。我怀疑我们公司除了我顶头上司,没有人见过我的简历,也不会知道我是名校毕业的,我当然也不会无趣广告自己名校毕业的。当然我认同我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就是你说的底子好。
m
mylittle9
你信吗 发表于 2024-02-17 12:19
这是当然,硅谷华人的小半壁江山就是这么来的。但是我不认为是拉帮结伙,扶持帮派,中国人就喜欢自己贬低自己的行为,这样说话的坏处是真到用的时候,一个好词儿没有,人家还以为你们在干嘛呢,这些破词儿用的,都直接可以给你举报了
我们是在建立人脉,networking,collaboration,sponsorship,mentorship

哈哈。赞networking,collaboration, sponsorship和mentorship.
再加两个,visibility和ownership vs. 出风头,抢地盘/功劳。
英文一翻译,就立刻高端洋气上档次了吧?
mindset一改,立刻海阔天空。


b
beidou
楼主总结的很好。 沟通不在于说的多,或者是双方同种族的, 是说到点子上。

你信吗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12:50
我不认同这个说法,大部分人觉得藤校厉害,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上过藤校,在我同毕业的人里,碌碌无为的人太多了,再说,入职后那里有领导会关心你哪个学校毕业的。我怀疑我们公司除了我顶头上司,没有人见过我的简历,也不会知道我是名校毕业的,我当然也不会无趣广告自己名校毕业的。当然我认同我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就是你说的底子好。

名校还是有用的。现在有linkedin,看到名校,还是会在心里赞叹一声,哇,原来他这么厉害
n
nonane
gooog 发表于 2024-02-17 12:31
回复 181楼 你信吗 的帖子
这个帖子,牛人多。借牛人,我斗胆问个问题。
在职场,当你遇到歧视的时候,你该如何解决。
1)心里认为有歧视,但默不作声,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什么也没有。 2)认为没有歧视,有的只是自己能力不行。 3)大胆把歧视现象说出来,以利后人 4)你自己的其他做法

我不是牛人,大妈斗胆在这里讲自己的看法。首先,歧视是人类的劣根性,歧视可以无处不在。 如果被区别对待了,如果有违反各种规章制度,最好有证据,能有理有据的把被歧视这件事用英语表达出来,适时反击。被歧视这件事是自己的感受,自己做判断和决定。想骂回去就骂回去,只要不后悔。不过我是胆小那一类的,歧视我的人我还看不起呢,当然这些都是内心戏,表面上我特别大气随和,不歧视任何人,团结那些利益一致的人。
h
herion518
你这个写的真好!
m
mojolady
名校还是有用的。现在有linkedin,看到名校,还是会在心里赞叹一声,哇,原来他这么厉害
你信吗 发表于 2024-02-17 12:53

名校绝对是有光环的。老板招人的时候就会看这跟人的背景,他接触过和未来可以接触到或者提供的network和culture。这些都是老板可以加以利用的东西。
d
dryad
Mark mark
n
nonane
你信吗 发表于 2024-02-17 12:53
名校还是有用的。现在有linkedin,看到名校,还是会在心里赞叹一声,哇,原来他这么厉害

名校当然有用。虽然破学校也出牛人,但是你要是看到普遍的话说不明白,写字和蜘蛛爬的一样,就觉得还是名校好,即使毕业后碌碌无为。
D
Dingmoren
习近平组阁还拉以前的老同事,Trump还是用自己女儿女婿顺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职场最重要有贵人提携,前提是能抱上大腿。一代移民聊天都尿不到一块,如何抱大腿?当然楼主有十分硬核的能力,获得了九分回报,并不能说明华人在职场获得了公平待遇。如果工作中摸鱼,混得风生水起,这才说明真的不歧视。这才是大家渴望的技巧。
d
daremighty
大公司和小公司能混的好的人特征也不太一样,大公司要能利用资源,谁能调动资源谁就能做出事情来,小公司要能hustle, 从无到有。美国公司的VP级别如果政治斗争失败了要马上走人,总监的还能混一混,但是大腿倒了也最好闪人。
h
hzlcyy
写的挺好的,很受启发
y
yakimo1122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谢谢分享 同意美国职场升职大部分还是公平的。
k
kiri
mylittle9 发表于 2024-02-17 12:51
哈哈。赞networking,collaboration, sponsorship和mentorship.
再加两个,visibility和ownership vs. 出风头,抢地盘/功劳。
英文一翻译,就立刻高端洋气上档次了吧?
mindset一改,立刻海阔天空。



没错。再加一个:抱大腿=managing up
N
Nana2017
honeybunch 发表于 2024-02-17 12:20
这到不是。如果想升职到一定水平,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这样的能力。也许有outliner,但不是普遍现象。
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所以我非常明白楼主的想法。看似很简单的几句总结,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比如communication,达到听说读写没任何问题是最低的,达到言之有物第二层,达到简单明了,直指问题根源是最高层。我现在就在往这最后一步发展。需要非常用心。


你这句“如果想升职到一定水平,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这样的能力”是理想世界
华人一代很多stuck在director 能升到VP凤毛麟角 更别说SVP或者CEO了 是因为综合package不如competitor吗?
我同意楼主是很优秀的人 北美常青藤PHD 写作口语都很棒 这放在来北美读PhD的人里面都算掐尖了 要到这样的level才能冒出头来 正说明了有多难 不过现在还在director level呢 越往上难度指数倍增 而且指数幂比其他族裔大
多的不说了 懂得都懂 但楼主的建议我觉得挺好的 多学学投资
m
maxwellzcc
谢谢分享,mm格局大了
k
kiri
Nana2017 发表于 2024-02-17 13:12
你这句“如果想升职到一定水平,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这样的能力”是理想世界
华人一代很多stuck在director 能升到VP凤毛麟角 更别说SVP或者CEO了 是因为综合package不如competitor吗?
我同意楼主是很优秀的人 北美常青藤PHD 写作口语都很棒 这放在来北美读PhD的人里面都算掐尖了 要到这样的level才能冒出头来 正说明了有多难 不过现在还在director level呢 越往上难度指数倍增 而且指数幂比其他族裔大
多的不说了 懂得都懂 但楼主的建议我觉得挺好的 多学学投资

要看清大部分人就是母语也不一定能做到,因为就算在国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升到director的。所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里,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就好了
k
kiri
有很多海龟以为回国就会升官,但失败了的
N
Nana2017
有很多海龟以为回国就会升官,但失败了的
kiri 发表于 2024-02-17 13:16

回国是另一个生态环境 不少中国在美国建立的分公司 华人能做到VP CEO就容易很多 除了语言优势 其实也是因为bamboo ceiling不存在了
l
llsun
谢谢楼主的真诚分享!
N
Nana2017
kiri 发表于 2024-02-17 13:15
要看清大部分人就是母语也不一定能做到,因为就算在国内,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升到director的。所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在那里,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就好了

这不很明显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吗 你这个都不relevant 我们说的是同等条件下 机会是不是相同的…
f
fadeintoyou
大谢楼主 在这个轻浮的世界愿意码字分享好难得
藤校博士才做个director?也就是工作有经验后最差的职位。你比一下你上面的VP,他们的资历比你差多少?同样白人藤校博士是做什么职位?华人在金融街做VP的和牛毛一样多(和传统公司director是一样的,金融公司是director管VP),还不是藤校,也不是博士,就因为有点经验就升VP。再要上去就寥寥无几了,就是因为有玻璃天花板。
楼主当了个director就感觉那么好发一个这样的贴,这不已经显示了很可悲吗?
g
greengrape
谢谢分享!
k
kiri
Nana2017 发表于 2024-02-17 13:22
回国是另一个生态环境 不少中国在美国建立的分公司 华人能做到VP CEO就容易很多 除了语言优势 其实也是因为bamboo ceiling不存在了

你能吗?我反正觉得我在中国分公司也做不到。vp CEO那一层需要的能力比语言多多了
k
kir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31
藤校博士才做个director?也就是工作有经验后最差的职位。你比一下你上面的VP,他们的资历比你差多少?同样白人藤校博士是做什么职位?华人在金融街做VP的和牛毛一样多(和传统公司director是一样的,金融公司是director管VP),还不是藤校,也不是博士,就因为有点经验就升VP。再要上去就寥寥无几了,就是因为有玻璃天花板。
楼主当了个director就感觉那么好发一个这样的贴,这不已经显示了很可悲吗?

这话说的,你退休了,挣钱能发帖,为啥别人不能发帖
k
kiri
Nana2017 发表于 2024-02-17 13:26
这不很明显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吗 你这个都不relevant 我们说的是同等条件下 机会是不是相同的…

机会本来就不相同。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啊
这话说的,你退休了,挣钱能发帖,为啥别人不能发帖
kiri 发表于 2024-02-17 13:36

问题是美国公司里这样职位的华人一大把,起码在纽约完全不稀奇。楼主把他的经验讲成了当VP或者CEO的境界。是不是楼主工作的地方华人太少了?
起码我家庭是我退休前每年二十万税后收入,投资赚到了5米,和他是藤校博士,就当了个director,这个落差是一回事吗?
k
kiri
问题是美国公司里这样职位的华人一大把,起码在纽约完全不稀奇。楼主把他的经验讲成了当VP或者CEO的境界。是不是楼主工作的地方华人太少了?
起码我家庭是我退休前每年二十万税后收入,投资赚到了5米,和他是藤校博士,就当了个director,这个落差是一回事吗?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42

华人上没达到这个职位的也一大把啊
你退休了投个资说起来华人也一大把,不是你也可以发帖吗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你怎么知道人家以后不能投资赚个10个million
M
Mapple01
OMG!!! 太同意这个了, 说话要说到点在上,而不是为说儿说, 而且完全同意楼主的, 先做那个level的job, 再提升职。 想问一下, LZ在那个连续升职的公司呆了多久? 不错,一直升到director, 佩服!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f
fadeintoyou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再次感谢! 请问如何提高口语和英文写作?
g
gigivivi
xdsqc 发表于 2024-02-17 12:34
他人想要通过工作获得更舒服的生活,那就是他人心里想要的自由,这有啥好judge的呢。说实在没看出来LZ说的自由和别人工作赚钱有啥不同。

晕死,我完全没有judge呀,只是说楼主那句话不够全面,哪里说了不同的选择有高低上下了?
华人上没达到这个职位的也一大把啊
你退休了投个资说起来华人也一大把,不是你也可以发帖吗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你怎么知道人家以后不能投资赚个10个million
kiri 发表于 2024-02-17 13:45

当然可以,就像有人发贴说小孩考入了排名前两三百名的大学,说有多么厉害一样。
藤校毕业还是博士级别的中年还不能升一个这样最小的职位才是可悲吧?我是过来人当然有资格评论公司待遇。
木瓜瓜
lz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陆被景成为职场障碍。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更重要的是大陆的2000年前的资源短乏,僧多粥少激卷发展出的社会文化,狭隘了人们的眼界、胸怀。表现在职场中自然就不会强气场,大气度,很难摆脱。 那些大陆第一代移民能成为职场精英的人,一定是心胸开阔,目标专一,能屈能伸的人~其实,无论ta的肤色和文化背景。
g
gigiviv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51
当然可以,就像有人发贴说小孩考入了排名前两三百名的大学,说有多么厉害一样。
藤校毕业还是博士级别的中年还不能升一个这样最小的职位才是可悲吧?我是过来人当然有资格评论公司待遇。

我反对你的意见,分享经验不需要资格认证,有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受益。
k
kir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51
当然可以,就像有人发贴说小孩考入了排名前两三百名的大学,说有多么厉害一样。
藤校毕业还是博士级别的中年还不能升一个这样最小的职位才是可悲吧?我是过来人当然有资格评论公司待遇。

你是不是可以算鲁迅说的九斤老太,到处倚老卖老,😀😀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13:54
我反对你的意见,分享经验不需要资格认证,有心的读者自然能从中受益。

我也只是说出我的看法而已。岸对面的和岸这边的看到的观点当然会很不一样,
kiri 发表于 2024-02-17 13:56
你是不是可以算鲁迅说的九斤老太,到处倚老卖老,😀😀

我可能还没楼主年纪大呢,哈哈哈。
g
gigiviv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57
我也只是说出我的看法而已。岸对面的和岸这边的看到的观点当然会很不一样,

切,你怎么知道我在岸哪边!
k
kir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58
我可能还没楼主年纪大呢,哈哈哈。

心态差不多岂不是更可怕哈哈
切,你怎么知道我在岸哪边!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13:58

如果你和很多人一样已经当了director很多年还没继续升就不会觉得这个职位有多好了。这就是心态上有和没有的区别。
楼主一个博士后入职时间和本科毕业入职时间差很多年吧,感觉楼主的工作经验还是很短。他说的这些真的感觉好基本普通啊。
g
gigiviv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4:02
如果你和很多人一样已经当了director很多年还没继续升就不会觉得这个职位有多好了。这就是心态上有和没有的区别。

拜托,我哪个字说我是director了?
拜托,我哪个字说我是director了?
gigivivi 发表于 2024-02-17 14:03

那你还说你会是岸这边?连话音都听不明白?
h
hxx093020
Mark
g
grapefruitinfall
谢谢分享, 学习
呵呵笑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42
问题是美国公司里这样职位的华人一大把,起码在纽约完全不稀奇。楼主把他的经验讲成了当VP或者CEO的境界。是不是楼主工作的地方华人太少了?
起码我家庭是我退休前每年二十万税后收入,投资赚到了5米,和他是藤校博士,就当了个director,这个落差是一回事吗?

这个板上很多连manager都不是,有人愿意分享是好事。人要谦虚,不能因为你孩子去了藤校你能早退休就飘
N
Namama
codeshogun 发表于 2024-02-17 09:24
"几年来,我得到的两次升职是这种情况: 第一次升职前在同一职位干了3-4年,看没动静,心里着急了,差点威胁离开才给了个manager的职位; 第二次升职前,在manager的职位又干了3年,这次我更现实,干脆在外面找了个offer,单位马上给了counter offer升到了导演。为了离家近,我还是接了counter offer 总之,几轮下来,美国职场很残酷,如果自己不去争取,领导没人会帮你。你要是自己不提要求,正合它们的意。当然,如果本身能力不行,怎么提要求也没人理,我有同事就是这遭遇。 难道是我遇到的公司太low?真的有人不提升职要求就获得升职?欢迎分享。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3-09-30 19:44"
狂赞!!

所以楼主这是心态调整过来后,就开始灌鸡汤了?
g
gooog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31
藤校博士才做个director?也就是工作有经验后最差的职位。你比一下你上面的VP,他们的资历比你差多少?同样白人藤校博士是做什么职位?华人在金融街做VP的和牛毛一样多(和传统公司director是一样的,金融公司是director管VP),还不是藤校,也不是博士,就因为有点经验就升VP。再要上去就寥寥无几了,就是因为有玻璃天花板。
楼主当了个director就感觉那么好发一个这样的贴,这不已经显示了很可悲吗?

你说的,其实,也是我要说的,“歧视无处不在”
我相信楼主这么聪明的人一定也认识到和遇到了,但就是不说而已。
你能力强能当director,那是一定要祝贺的;但是因此,而忽悠大家“歧视不存在”,是伤了底层百姓的心的。
我就是一名底层百姓。

d
daremighty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4:02
如果你和很多人一样已经当了director很多年还没继续升就不会觉得这个职位有多好了。这就是心态上有和没有的区别。
楼主一个博士后入职时间和本科毕业入职时间差很多年吧,感觉楼主的工作经验还是很短。他说的这些真的感觉好基本普通啊。

Director还能lay low, 再上去就很难了,看对每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了。有的人就是全扑在工作上,别的都是secondary,当然希望老了也别后悔。大部分大公司40还没到VP后面也就不容易了。我看到普遍大陆人其实更chill一些,不像老印和台湾人那样官迷,所以最终职位上去的也少。印度人台湾人很多都是老婆不上班,自己一心一意爬梯子的。
g
gooog
所以楼主这是心态调整过来后,就开始灌鸡汤了?

Namama 发表于 2024-02-17 14:08

谢谢你把他删了的帖子翻出来了。
我更喜欢他原来的帖子。原来的帖子更励志,更真实。 比如他说的下句话 “美国职场很残酷,如果自己不去争取,领导没人会帮你”
今天的新帖没什么新意,网友已经证实了,AI也可以写出类似的心灵鸡汤文。还能提供和他提供的差不多一样的书。


f
frogette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Lz的分享很有价值,能感觉到他不骄傲而有底气,人生很成功,真棒👍
只为吐槽
谢谢分享
q
qingtianwawa
谢谢楼主分享,很实用。
C
Cath226
seabreeze2009 发表于 2024-02-17 03:04
谢谢分享,感觉楼主在的公司文化挺好的。如果碰上政治环境复杂的公司,真的挺难的

我也有同感。我还不是特别senior,但其他senior的境遇看多了,难免泄气。比如A和B明明不相伯仲,结果A升两级B原地踏步,甚至一个不太熟但是给人印象极差的C也比B升得好,搞不懂上面在干什么。
Y
Yuanxi
这几本书都没看过。学习了。谢谢。
孤傲招财猫
睿大姐的分享我在追,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收获很多,非常激励人,普通人通过投资理财也能早日财富自由,早早退休享受生活。 但我不认同你对楼主的评价,楼主的帖子对很多像我这样在D- level一下的打工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有些完全可以借鉴(即使照抄抄不出个director,也是有帮助的)。 我更愿意把睿大姐的回帖理解成:不想让楼主浪费天赋与才华,止步于此,希望楼主事业上再更上一层楼!
g
gooog
Cath226 发表于 2024-02-17 14:16
我也有同感。我还不是特别senior,但其他senior的境遇看多了,难免泄气。比如A和B明明不相伯仲,结果A升两级B原地踏步,甚至一个不太熟但是给人印象极差的C也比B升得好,搞不懂上面在干什么。

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N
Namama
gooog 发表于 2024-02-17 14:20
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自己当老板也一样有歧视,被供应商被客户歧视
社会大环境如此,躲是躲不掉的
所以还是要学会团体作战,多招多提拔自己人
f
frogette
gooog 发表于 2024-02-17 14:12
谢谢你把他删了的帖子翻出来了。
我更喜欢他原来的帖子。原来的帖子更励志,更真实。 比如他说的下句话 “美国职场很残酷,如果自己不去争取,领导没人会帮你”
今天的新帖没什么新意,网友已经证实了,AI也可以写出类似的心灵鸡汤文。还能提供和他提供的差不多一样的书。



就算你觉得没有收获,人家的分享能帮到初入职场、初学投资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好呢?除非有地方他确实说错了。大家都羡慕恨印度人的抱团,版上有人真诚分享一点经验,真看不过去这么多踩的
m
meizichang
感谢楼主分享,太赞了,多么希望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么有深度能够给人生指路的文章。
B
Bloomingdale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42
问题是美国公司里这样职位的华人一大把,起码在纽约完全不稀奇。楼主把他的经验讲成了当VP或者CEO的境界。是不是楼主工作的地方华人太少了?
起码我家庭是我退休前每年二十万税后收入,投资赚到了5米,和他是藤校博士,就当了个director,这个落差是一回事吗?

没太懂,每年二十万税后收入,这是想说多还是少? 投资到5米,这是想说多还是少?
f
frogette
孤傲招财猫 发表于 2024-02-17 14:20
睿大姐的分享我在追,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收获很多,非常激励人,普通人通过投资理财也能早日财富自由,早早退休享受生活。 但我不认同你对楼主的评价,楼主的帖子对很多像我这样在D- level一下的打工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有些完全可以借鉴(即使照抄抄不出个director,也是有帮助的)。 我更愿意把睿大姐的回帖理解成:不想让楼主浪费天赋与才华,止步于此,希望楼主事业上再更上一层楼!

哎 mm你太会说话了 不弯曲自己的观点又一点都不刻薄,我太喜欢了 学习
J
Jack-lee
感谢分享 善于交流确实重要
E
Emily2010
关于歧视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自己心里不当一回事就好,情绪不受影响。 工作就是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感,多数情况下同事还是服的。
木瓜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气不忿lz分享的声音?
y
yoyoye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3:31
藤校博士才做个director?也就是工作有经验后最差的职位。你比一下你上面的VP,他们的资历比你差多少?同样白人藤校博士是做什么职位?华人在金融街做VP的和牛毛一样多(和传统公司director是一样的,金融公司是director管VP),还不是藤校,也不是博士,就因为有点经验就升VP。再要上去就寥寥无几了,就是因为有玻璃天花板。
楼主当了个director就感觉那么好发一个这样的贴,这不已经显示了很可悲吗?

五十步笑一百步啦
i
ihatemylife
楼主的帖子我是相信真实性的,干货很多。有些成天吹牛的帖子我是直接忽略。
用户需知
gooog 发表于 2024-02-17 14:20
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自己的老板。

手动赞!我见过的最成功的华人都是自己出来做的。
s
sunnydays1990
Mark, thank you for sharing
r
ryunosuke
感谢楼主分享。马克
i
ihatemylife
木瓜瓜 发表于 2024-02-17 14:29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气不忿lz分享的声音?

一种是国人劣根性,嫉妒使然。 一种是跟有些人在版上宣传的主旋律相反了,主旋律是美国华人在职场混得很惨,处处被歧视,过得水生火热,美华第二代也过得很惨,被歧视,等等。楼主瞎说什么大实话呢?
k
kittenpuppyplay
这个要收藏,感谢分享!
k
kissdimple
楼主写的是这么回事,但是没啥说服力, 也就是说 懂的看了都懂, 不懂的看了还是不懂
w
williamzwly
谢谢分享
g
gooog
ihatemylife 发表于 2024-02-17 14:40
一种是国人劣根性,嫉妒使然。 一种是跟有些人在版上宣传的主旋律相反了,主旋律是美国华人在职场混得很惨,处处被歧视,过得水生火热,美华第二代也过得很惨,被歧视,等等。楼主瞎说什么大实话呢?

能当director的华人能有几个。当然这些能人的能力是突出的。
这些能人中,能出声的,其实很少很少。大家都怕事,都躲起来。
这就是大家抱怨的“华人不团结”的原因。
还有,你说命苦,过得不好,是宣传出来的。 我看不是,是广大网名的真实体现。你看你的这个“ I hate my life” 你要是过得好,还用去宣传吗?大家一看你的网名就知道了。
建议你要换一下网名成“I love my life”
o
onalp
赞楼主的分享很有价值!
q
qqlxl
lz这种人不管做faculty或者工业界director都不会差。混到最后,人格魅力占很大的分数。一个人人格魅力不行,底下留不住员工,上面得不到领导赏识,注定走不远。
w
waterg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Mark 推荐书
d
daremighty
Namama 发表于 2024-02-17 14:23
自己当老板也一样有歧视,被供应商被客户歧视
社会大环境如此,躲是躲不掉的
所以还是要学会团体作战,多招多提拔自己人

To B的不容易,要大公司背景原来就拉了很多客户关系。To B的多半原来就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To C的相对复杂度小但是成功几率低,真的要考产品过硬别人愿意用才行。老中创业走To C的多,即使是有To B的也是相对粘性低的,比如Zoom。老印相反,创业也都是To B的多,多半靠关系卖附加值产品。最后做不下去了还有可能被自己的哥们儿买公司。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得过印度,印度自己就不行但是只要能靠上一个现成的成功公司就可以如鱼得水了。现在印度人的职业管理都是这种角色。
w
weekdream777777
好贴!
G
Grace302
giantsequoia 发表于 2024-02-17 02:37
我看到太多这个论坛上对于美国职场的误解和偏见,很多人觉得自己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白人偏见和排挤,我觉得太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够端正。今天想趁长周末,结合自己的经历虚心跟大家分享和提些建议,摆正大家的心态,同时也想公平深入地分析下为什么大陆背景的第一代移民看似不容易突破”天花板“的根本原因(真的并不是很多人想的偏见造成的)。
为了不浪费大家的时间,先声明我这篇文章针对的人群是:通过留学渠道从大陆来美在工业界职场打拼的第一代移民。
我的经历
我是2006年全奖来美读了藤校的STEM博士,在国内拿了硕士出来,所以读完博士也将近30了,毕业了还做着faculty的梦,所以又做博后耽误了好几年(公平地说我在毕业时和博后期间也面试了几家公司没有成功,回想起来面试技巧太渣了,所以说我一心想做faculty也不完全准确)。博后期间不断被邀请去很多所R1大学面试,但因为我的研究方向不够热门,除了一所在最后阶段chair打电话过来叫我耐心等但后来不了了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给offer。导师们为我的遭遇可惜,建议我去同系的领域内大牛那里再做一轮博后,表示有了大牛的推荐信一定会反转(那个大牛确实80%以上出来的人都当了faculty,方向很热门)。我当场拒绝了,原因是年龄偏大了,再说简历上做好几轮博后也不好看,有点赌博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来,faculty之路大门的关闭,给我打开了工业界的光明之路。到了博后末期,我的面试技巧也已经很纯熟了,所以一下子拿到了2个西岸的工业界专业对口的scientist的offer,选了个万人规模的大公司就走了。
我觉得博士后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三方面:1)通过EB1A途径轻松给自己和家人弄到了绿卡,发了很多文章,引用也多,所以也总算是没有白费吧。2)在博后期间在Amazon买了些personal finance和投资的书,使我彻底树立了对工作、财富、人生之间平衡的正确看法,这是我一生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书钱,后面我会继续讲这个,尤其请因为职业不顺的人看完那部分。3)我来美国之前口语发音就已经非常好,全归功于老家初中时有一位好的英语老师,以至于现在遇到很多人看到我的大陆名字再跟我交谈后很惊讶我为什么没有中国口音,但到我离开博后学校时流利程度并不算好,只能说基础不错。但是我的写作,确实是训练地很好,到了博士后期,以至于白人导师在看完我一口气写完200页的dissertation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问同实验室的白人朋友是否他帮我写的,之后我写的所有文章,他也是不需要费劲修改就直接上交了,对此我博士导师一直对我很感激+赞赏。这在我以后的职场,也确实起来很大的作用。
工业界职业的上升
我至今还记得,刚入职时第一次参加公司的会议紧张地不敢张口,虽然写作好,口语还是落后写作几个级别,好在确实英语的底子好。后来因为专业底子不错有很多想法,自己也是想说就说了,随着几年的工作下来,虽然在scientist这个职位停留了几年,口语能力突飞猛进。所以在公司里对于语言的锻炼比在学校强很多。另外,我的口语能够突飞猛进的另一原因是我每天听很多财经、新闻类节目,也听有声的财经类英文书,加上上班的时间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绝对比中文多。这真的是我兴趣所在,不是为了工作逼自己的 :) 领导是属于在职业上对下属画大饼,虽然对我的工作表现经常赞赏,但不会主动给升职(其实这是职场常态)。在自己的多次要求下,领导终于把我升到了manager级别,收入涨了25%。 到后来我自己开始领导各种会议了。尤其有个关键时期公司大业务遇到了困难,我主动set up会议邀请领导和大领导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议20多个人,所有的领导和大领导都被我说服,原来1小时的会议我们津津乐道地讨论了2小时。因为这个问题很严重让高层都很紧张,以至于我主持的会议会有总部C-Suite的几位领导来参加,我组织的会议完全控制了场面,当然也听取了参与者的建议,计划的实施全部由我来领导。因为我的贡献很大,充当了thought leader + 计划制定实施,我就趁机会跟领导说我的工作范围已经是director相当了,没多久我就升了director,收入一下涨了100%+更多比例的bonus。虽然我比较晚进入工业界,这时候我的职业进程比提早进入工业界的同龄人也不差了,甚至比大部分大陆来的同年级同学都要好一点。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些升职都是讨要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对,不过我也见过有同事拿离职作为威胁要升职领导也不理会的。你主动提不提升职是一回事,别人批不批是另一回事,要别人乐意地批你,需要你有很大的leverage.
以上的个人经历并不是重要参考,文字远没有达到提炼的效果。只是以经历作为铺垫,下面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职场顺利的关键因素 第一,专业技术能力要精,这是基本条件,就是别人遇到你领域的难题就能够想到来找你。这样的人可以做很好的scientisit, engineer. 这样一直做下去其实一点也不差,毕竟每个人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不一样。但是如果要一直往上升,就得有以下的条件。 第二,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两回事,这就是为什么能说、话多并不是好事,作为英语非母语的移民,要做到语言流畅只是第一关,沟通能力才是关键。C-Suite的人或者VP们参与的讨论,作为硕士博士等技术派的人最喜欢直奔技术细节,很多人以为这很酷甚至有点想show-off的意思。其实不然。如果是你主持的会议,开会的第一句话,你就应该能够讲清楚你开会的背景是什么?问题在哪里?目的是什么?对business有什么帮助?讲到技术环节的时候也要多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些才是关键。沟通能力就是你说话要1)简单扼要,一说就能到点子上,废话一句也没有;2)你需要说的时候才说,也容易说到点子上,不要为了说而说,这样你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反而欣赏;3)遇到non-technical的领导层,一定要从business high level的角度来说。 第三,要做thought leader,我被公司里的人称为thought leader,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是以上1和2的结合。 第四,要有integrity,这才是气场的关键。具体点讲,比如,我注意到公司里有些人公私不分,家里没有打印机就随意在公司打印,也有人往家里捎文具的。我们有一个manager,在可以报销的就餐场合故意多点食物给家人带,一有免费的食物就打个大包带回家,这些行为时间久了就留了负面印象,虽然同事们看到了不至于上报,但我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他的行为打趣,虽然不是责备的意思,对此人不削的态度显而易见。这些印象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另外,对同事要有empathy,对aggressive的同事、对stressful的场合一定要calm,不要take it personal,就事论事不对人(除非此人做出了违反规程的事情)。这些都是integrity, leadership的关键。我升职后,有个一直升不了职的西裔同事很严肃地对我说:她对我的升职很服气,还私下点名几个她不会服气的其他同事(包含几位没有integrity的人)。其实公司要升职一个人,尤其是这个人要领导以前的同级别同事时,会考虑到升职的决定能不能让周围的人信服,如果不能让人信服,那么morale就会下降打击士气。虽然不公平的升职是有,要知道大部分都是公平的。
大陆背景的一代移民职场遇阻的根本原因
大陆一代移民职场遇阻主要还是语言、文化鸿沟、共产主义国家价值观差异造成的(不好意思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插入了政治,但我们没法回避),种族因素不是丝毫没有,只是被很多人拿出来当了替罪羊。我们看到台湾背景的AMD CEO Lisa Su,英伟达的Jensen Huang,Super Micro Computer的Charles Liang如此成功,不得不说炎黄子孙靠自己努力是可以被美国社会认可的。这并不是说她们的成功就是纯粹的因为来自台湾,而是在于非大陆的环境孕育出来的人还是有些差异,这些包括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广大的大陆移民背负着这个大包袱,能不能放下这个包袱全靠自己的意愿。
原因1:语言和沟通能力。这是唯一一个和台湾移民共有的特征,所以,语言关只要能克服,就是过了大关,但还是不够(见下)。但是对于很多人,实在语言基础不好,改变不了怎么办?我觉得能够有个稳定的职业,教育好下一代,能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好事。这样没必要过多损耗自己的精力,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原因2:文化,价值观。比如,在公司里,如果你遇到同事对中国政府的做派评头论足,你会不会血压上升想要辩护?那么说明你把你当成了中国政府内部的人,而非美国人,你在内心把自己当成华裔美国人的一天,就是价值观的真正融入。我有次遇到同事谈论中国政府就回道: I didn‘t vote for them, so I have no opinion,看到同事笑着点点头觉得我说的很有趣,听着也有认同感 :),也巧妙的把话题避开了。又比如,有同事长久单身、或者已婚同事长久没有小孩,你会不会表现出可惜的表情?这些肢体语言都是很明显就被人注意到的。我有次听到有中国同事对一个单身的人说,you will find your Mr. Right! 那个人当时听了不知道怎么回复很尴尬。这些judgemental bias都是忌讳!
原因3:大陆背景。我想说的是,我们毕竟来自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个人的价值观可以变化可以融入美国,但是这个政府层面的价值观和美国就是对立的,这点无可否认。所以在职场上遇到bias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还是要说,决定因素在于你个人,而不是来自大陆这个背景。美国社会也在进步,不可能再退回到半个世纪前麦卡锡主义那个时代。遇到有bias的人,你也没必要太过计较,如果有太出格的,就找证据报到HR,胜率很大。
职场并非人生全部:家庭、财富、工作之间,工作排最后
看到我们公司有无数的VP我就觉得我这个新职位真是微不足道,虽然楼主可以尝试下VP的通道,但也认识到职场是无底洞,每次升职都是职责范围的加大,意味着个人时间和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减少,这真是每个人想要的人生吗?我对职场态度是在博后期间读了关于finance、投资的书籍之后彻底摆正的。 对职场、工作的认识最低的是哪类人呢?就是把职场当作维持生计的工具的人:赚更多钱/升职的目的,只是为了升级life style,开更豪的车、买更多的奢侈品,买更大的房子。这些不断升级消费而不怎么投资的人,都成为了金钱/工作的奴隶,而非金钱的主人,这些人不管薪水多高,一生劳劳碌碌而老去。正确的做法是把工作当成最终获得自由的工具,让工作赚来的钱(通过有效投资)为你工作,你最终获得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最终你有了选择工作或不工作的自由,你是个自由人。在美国的普通中产,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比例的收入进入投资(哪怕是简单的标普指数基金),人人都能有几百万的资产,差别在于你选择的道路。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安慰职场不顺的人说,如果有不可克服的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让你没法发光,那么接受事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是很大的福分,人生里重要的事情太多,把工作当人生是每个人最不想要的。 ------ 更新,响应号召分享理财投资类书单如下(从入门到高阶的顺序,建议必读前三本,最后两本可选读): Personal Finance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建议理财初学者必读,作者每过几年就会更新他的书,所以你看到的新版本Amazon的评论可能并不多,但他的这本书质量很高) Investing for Dummies by Eric Tyson (因为和上本书同一作者,两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度,还是推荐完成,但是我认为第一本书对入门者更重要)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 Your Road Map to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a Rich, Free Life, by JL Collins (初学者必读,同时大力推荐这本书的有声版本,是少数高质量的有声书之一)。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by Ben Graham (巴菲特导师写的经典书,也是巴菲特一直推荐的,老巴一直推荐精读书的第8章和20章) Security Analysis (7th Edition) by Ben Graham and David Dodd (由Seth Klarman编辑更新,Klarman是巴菲特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这人一般不接受媒体采访)

有空的时候找来看看。
g
getclues
太赞啦! 楼主真的是国男里的杰出代表,智慧, 能力强,open-minded, 一点猥琐气都没有,家庭肯定也特别幸福。
希望像楼主这样的国男越来越多!我们在美国的亚裔也会越来越优秀。
m
mingm
daremighty 发表于 2024-02-17 15:01
To B的不容易,要大公司背景原来就拉了很多客户关系。To B的多半原来就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To C的相对复杂度小但是成功几率低,真的要考产品过硬别人愿意用才行。老中创业走To C的多,即使是有To B的也是相对粘性低的,比如Zoom。老印相反,创业也都是To B的多,多半靠关系卖附加值产品。最后做不下去了还有可能被自己的哥们儿买公司。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得过印度,印度自己就不行但是只要能靠上一个现成的成功公司就可以如鱼得水了。现在印度人的职业管理都是这种角色。

什么to B, to C?
m
moonandsixpence
好奇问问,睿大妈退休/全职主妇前,也是director?有report那种?
睿大姐的分享我在追,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收获很多,非常激励人,普通人通过投资理财也能早日财富自由,早早退休享受生活。 但我不认同你对楼主的评价,楼主的帖子对很多像我这样在D- level一下的打工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有些完全可以借鉴(即使照抄抄不出个director,也是有帮助的)。 我更愿意把睿大姐的回帖理解成:不想让楼主浪费天赋与才华,止步于此,希望楼主事业上再更上一层楼!
孤傲招财猫 发表于 2024-02-17 14:20

金融圈里VP一堆,我认识的在这里升不上去的,回国起码是director,等于楼主的VP。最搞笑的是一个华人当VP管另一个华人,那个被管的华人是数学还是物理博士,后来回国了,过了十几年当了国外金融公司的中华地区CEO,然后那个华人VP现在还是VP。我认识不是VP的,回国立马就管50-60人。没出国的闺蜜十年前就当了金融公司的CTO。太多例子了,没必要都写出来。
美国玻璃天花板的的确确真实的存在,而且非常严重。不光是第一代的华人,连这里长大的华人都是一样。只是指出来楼主说是国人自己不争取的原因太可笑了。
g
gigivivi
睿 发表于 2024-02-17 14:04
那你还说你会是岸这边?连话音都听不明白?

切,世界又不是只有两岸,director又怎么样?不是director又怎么样?
B
BeHappy78
楼主能分享一下资产数目吗?想知道投资之后的结果更有说服力
e
ecnanif
给楼主的话鼓掌。
美国确实比较包容,人类本性就是慕强。歧视存在,但是事事都归到歧视上就是心态不对。
你语言不错这一关就胜过大部分留学生。本身技术过硬,又知道怎么交流,这一点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没什么大陆那么多留学生,而sp500 大公司的华裔ceo 大都是台湾人? 价值观民之观大的不同。如果跟美国人价值观民主关不一致,那么很难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