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下面这些原始文献关于mental disorders 和mortality的关系, 等我把每一篇都看了再上来报告,力求把抑郁症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 Walker ER, McGee RE, Druss BG. Mortality in mental disorders and global disease burden i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15; 72: 334–41. Chesney E, Goodwin GM, Fazel S. Risks of all-cause and suicide mortality in mental disorders: a meta-review. World Psychiatry 2014; 13: 153–60. Harris EC, Barraclough B. Excess mortality of mental disorder. Br J Psychiatry 1998; 173: 11–53. Erlangsen A, Andersen PK, Toender A, Laursen TM, Nordentoft M, Canudas-Romo V. Cause specific life-years lost in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a nationwide, register-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7; 4: 937–35. Plana-Ripoll O, Pedersen CB, Agerbo E, et al.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ortality-related health metric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disorders: a nationwide, register-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2019; 394:1827-1835
好的,谢谢吉吉的敞开,帮助我理解您了。原来交流一些不同的想法对您来说是“辩论”,或者是对您某些观点的不认同和否定。 交流不同想法和数据库资料对我来说,不存在辩论一说,也没啥对错。就好像光谱这么长,人类所见的光只是非常局限的一小段。我相信任何光都有存在的必要,无需分对错,也无需肯定或否定。关键是否能够利益大家。因此,交流不同想法和数据库对我来说只是增加一些相互的理解,相互理解是相互友爱的基础。我也超级不喜欢辩论,我喜欢相互友爱。 很高兴通过这次交流的机会令我更加理解了吉吉,很抱歉给吉吉带来了不舒服,如果下次还有缘相聚,我会调整学习用吉吉接纳的方式来与吉吉交流哒。 by the way,吉吉这次裤脚改得好棒,哈哈,点赞。我也是吉吉的小粉丝哟,献花
回复 96楼westlake的帖子 Good to see Westlake MM here. Can't agree with this more 正因为心理的疗法是没法强求的,美国的医生越来越依赖于药物治疗,反正我给你开了药,你吃了药,别的也不用做,岂不是很好?但是药物只是帮助你lift你的情绪,造成你抑郁的初始原因,学习跟不上,工作难度大,和家人的关系不合,这些药物解决不了。对于这些根本原因,其实行为疗法是最好的。
回复 96楼westlake的帖子 Good to see Westlake MM here. Can't agree with this more 正因为心理的疗法是没法强求的,美国的医生越来越依赖于药物治疗,反正我给你开了药,你吃了药,别的也不用做,岂不是很好?但是药物只是帮助你lift你的情绪,造成你抑郁的初始原因,学习跟不上,工作难度大,和家人的关系不合,这些药物解决不了。对于这些根本原因,其实行为疗法是最好的。 honeypig 发表于 2024-01-24 18:08
是的,但是心理疗法有时候是需要药物来配合才能更有效的。 很多人(尤其是亚洲人)对药物有一些偏见,尤其是mental health的一些药物。动不动就是是药三分毒,没事别吃药。怎么就不见大家跟心脏病人说别吃药多运动呢? 我个人体验,我妈妈当年严重抑郁,不肯看医生也不肯看therapist,我死活劝着去吃了药,然后就有缓解。 心理有缓解了,就肯去接受别的治疗了,肯去见therapist了,有动力运动了。后来吃了两年药外加配合心理疗法就好了。如果不吃药,她根本不会去接受别的帮助。这是个chicken and egg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是说吃药解决一切问题,最后还是这句话,有病请去看医生,听专业意见。也别在网上科普什么美国医生不好之类的。不相信一个医生就多去看几个。总不见得你看了四五个医生,都是水平差的骗子医生?
嗯嗯,多种方法一起使用确实效果最好。
点赞吉吉如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棒棒哒
中华文明最不支持神神叨叨的说法,因此,中华几千年的道家文明是以【理】和【行】为依据进行的生命科学。
比如,道家有关神的定义是:无念之正觉名为元神。因此,这个神与吉吉主观对道家的解读是有不同的。
这个魔法是行为疗法,教给你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用更积极的方式去应对生活 ------------------------------------------- 感谢分享,点赞这个说法,其实这个说法就是【理】+【行】的结合疗法,与中华道家的治疗思路是基本一致哒
我把所有不使用科学数据和实验结果解释现象的思维方式统称为神学。这是我个人的定义哈,对别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篇科普只涉及有客观数据支持的内容。大家都有各自的信仰,体验,和人生观。希望这里的回帖也也讨论客观数据客观事实为主, 如果不是的话,麻烦您另开一个贴,我会很感激的。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帮助我更全面理解了您的想法。
我们当初是曾经做过认知疗法的功课,但是我妈妈的case,导致她抑郁的主因是爱别离的情伤,我父母感情很深很恩爱,但我父亲早逝。因此,她的情况不属于“错误认知”的范畴,西医基本没啥好开导的余地,基本只能表达同理心宽慰一下,要么开西药用药强压症状。
非常感恩我母亲,因为她的case超出了目前西医可以治疗的范围(说实话,如果西医可以治好她,那多好多方便,这也是我当初的期待之一,从我个人而言,我当然支持西医哒),而且她那么爱我,母女连心,我可以深刻体会到她所受的苦,所以,是妈妈对我的爱支持着我持续探索未知,以达到彻底帮助她实现疗愈的目的。
当然啦,完全支持以数据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讨论和交流
非常感谢有因缘我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些文字背后的观念和理解,如果我做得不合适的地方,我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调整改善。
想问吉吉,请问您如何定义“科学数据和实验结果”呢?
难道吉吉认为我们中华古人过去几千年的在真人身上做的数据和客观事实不够客观吗?谢谢
不好意思,不想辩论这个问题。
补充说明一下,没有任何看不看得起的问题,是感到我和你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表述不在一个频道上,对你的问题我有一种无力感。另外我不喜欢辩论。
我找了这些原始文献来看,这些都是大数据分析(meta analysis),比较的是人群中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的人和没有精神疾病的人之间的寿命。这几篇论文都会根据不同的精神疾病分开来研究,比如抑郁症。这些研究都没有分析治疗介入的影响,比如没有把诊断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分为得到治疗和没有得到治疗的两组人群来比较。所以我正文里的表述是正确的。
谢谢支持,咱也是有粉丝的人了,喜不滋滋地说。
你说的你母亲的这个例子其实也是认知问题。亲人去世是很难处理的,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当事人,可以沉浸在悲痛中永远不走出来,也可以心怀悲痛,继续生活,这是一个可以有的选择,也是需要在认知确认下才可以做的选择。
我不同意把什么道教扯进来,也许,道教里 的一些道理和认知疗法有相似之处,但是认知疗法不是这些神鬼的玄学,我支持LZ要求你不要扰乱主贴。
你母亲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认知”。如果遇到可靠的心理治疗师,很容易会找到症结。
错误的根源是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洗脑:女人离开了男人就是不完整的,失去了老公的女人没有价值再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参考一下千百年前因为老公去世而自杀的女人,很多很多,当时的社会还习以为常,甚至给这些女人立牌坊。除了个人意识,还有集体意识,就是周围环境长久以来积累的思维方式,对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正确的认知是:每个人都是完美圆满独一无二的,无论年龄性别身体、精神状态和所处境地。只要善良没有害人之心,就不需要有任何担心焦虑的情绪。我不需要心理上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独处或共处,享受在世间的每一秒。
西医和你所说的并不矛盾,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禪与心理分析》欧美心理学家和日本禅师的对话;“The ending of time” 克里希那穆提和量子物理学家的对话。
世界不是分割的,而是一个整体,只要一直探索,经常打自己的“脸”,更新自我认知,打破“自我”的壁垒,会越来越接触到世界的真相。
好的,谢谢吉吉的敞开,帮助我理解您了。原来交流一些不同的想法对您来说是“辩论”,或者是对您某些观点的不认同和否定。
交流不同想法和数据库资料对我来说,不存在辩论一说,也没啥对错。就好像光谱这么长,人类所见的光只是非常局限的一小段。我相信任何光都有存在的必要,无需分对错,也无需肯定或否定。关键是否能够利益大家。因此,交流不同想法和数据库对我来说只是增加一些相互的理解,相互理解是相互友爱的基础。我也超级不喜欢辩论,我喜欢相互友爱。
很高兴通过这次交流的机会令我更加理解了吉吉,很抱歉给吉吉带来了不舒服,如果下次还有缘相聚,我会调整学习用吉吉接纳的方式来与吉吉交流哒。 by the way,吉吉这次裤脚改得好棒,哈哈,点赞。我也是吉吉的小粉丝哟,献花
我不需要心理上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独处或共处,享受在世间的每一秒 vs 打破“自我”的壁垒 ---------------------------------------- 这就是目前心理学疗法自相矛盾的地方,请问您感受到了吗?一方面以某种方式强化”自我“,另一方面却要打破”自我“。
另外,我们家的情况与您主观假设的不同,我母亲是一个非常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我们家在上海,我们家庭环境和观念是非常男女平等的,甚至有时候对女性的尊重超过男性。因此,对于我母亲的case来说,虽然导火索是失去爱人,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根据我的观察,她的抑郁是来缘于认同自我感所呈现的缺失感和无意义感。
如果自我感本身就是缺失感和无意义感的来源,那打破一个自我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并不能解决问题,对吗?
随喜您对此领域的探索,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一起加油。因为我们的交流已经越界吉吉的标准线,我是吉吉的粉丝,所以,我尊重您,也尊重吉吉。这就是我们最后的一份互动,好不好?非常感谢
你在这个回复里讨论的并没有超出西医心理学的范围,反而是顶尖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的话题,比如弗洛姆,罗洛梅,欧文亚隆,卡尔罗杰斯,伯恩,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等等。
正如你所说,她的抑郁来源于缺乏自我认同而带来的无意义感,和我说的并无矛盾,只不过我propose了可能的具体原因而已。
所以,重建一个健康的自我,就像把大楼的地基加固,那么上层建筑会更稳固,自然焦虑不安的情绪自会缓解。
对于“自我”这个词,我和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当一个人做到大自在,随处放松,这时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条件和境况,在时间空间范围上包容了很多很多。很多从抑郁症中康复的人都会感慨“重生”,以前看世界是个会噬人的黑洞,现在看世界灿烂美好。这个世界没有变,变的是人的认知。
推荐一个公众号“安大雄”,里面有很多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的采访,有已经康复的,也有正在进行时的。这是难得的中文资料而且没有广告,适合父母去听,让他们去看心理学的书是不可能的。多看看周围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痛苦。
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时候,人的大脑会进入不理智的“管窥”状态,看什么东西都像是透过管子来观察,只能看到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事实,以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来扩展到全世界(他/她就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面临的问题就是独一无二天大的难题,其他任何人都比他/她过得好,别人的痛苦都是装的。如果有人无法理解他/她的痛苦,那对方不是傻子就是居心不良)。
比如丧夫的女人(不是特指你母亲)只能专注于自己的痛苦,无法看到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顾,无法意识到世界上无数丧夫的女人活得精彩无比。
多接触自己认知体系以外的东西,会终生有益。一个简单防抑郁的方法:每天体验一件新事情(没聊过天的陌生人,没吃过的食物,没去过的地方,没犯过的错误,没试过的运动等)。
嗯嗯,我也发现在精神疾病这个领域,一般人更容易被个体的体验和分享打动。比如吃了抗抑郁药上来求鼓励的患者,跟ta说有严格对照的大型临床试验支持这个药,效果远没有另一个患者说:“我跟你有类似的症状,我吃了这个药很有帮助” 来得有效。不过这里是公众论坛,上来分享私人体验还是有些风险的。我对愿意分享的人特别地感谢,但是不要求也不推荐暴露太多个人信息。至于我科普的客观数据和基本知识,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这个的确是重头戏,而且是美国很多精神病治疗的误区
Good to see Westlake MM here.
Can't agree with this more
正因为心理的疗法是没法强求的,美国的医生越来越依赖于药物治疗,反正我给你开了药,你吃了药,别的也不用做,岂不是很好?但是药物只是帮助你lift你的情绪,造成你抑郁的初始原因,学习跟不上,工作难度大,和家人的关系不合,这些药物解决不了。对于这些根本原因,其实行为疗法是最好的。
是的,但是心理疗法有时候是需要药物来配合才能更有效的。
很多人(尤其是亚洲人)对药物有一些偏见,尤其是mental health的一些药物。动不动就是是药三分毒,没事别吃药。怎么就不见大家跟心脏病人说别吃药多运动呢?
我个人体验,我妈妈当年严重抑郁,不肯看医生也不肯看therapist,我死活劝着去吃了药,然后就有缓解。 心理有缓解了,就肯去接受别的治疗了,肯去见therapist了,有动力运动了。后来吃了两年药外加配合心理疗法就好了。如果不吃药,她根本不会去接受别的帮助。这是个chicken and egg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是说吃药解决一切问题,最后还是这句话,有病请去看医生,听专业意见。也别在网上科普什么美国医生不好之类的。不相信一个医生就多去看几个。总不见得你看了四五个医生,都是水平差的骗子医生?
谢谢你的回复,我特别赞同你的观点,就是吃药和心理疗法是鸡和蛋的关系,互相有加成。吃药后逻辑思维能力和行动力上升,再去做心理疗法效果好得多。
犹豫了半天要不要解释一下,还是说两句吧,说了就畅快了。我之所以没办法回答你的问题,是因为你的问题都是导向性很明显的有预设答案的问题(loaded questions)。 比如 “难道吉吉认为我们中华古人过去几千年的在真人身上做的数据和客观事实不够客观吗?”, 再比如:”您分享的这些研究结果恰恰是说明了目前的科学在这方面还停留在成因的浅层,对吗?“。 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些问题,而且无论我怎样回答,你肯定会有和我本意完全不同的解读。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大的原则是彼此尊重,接受对方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但这不代表必须赞同对方的观点和选择。
谢谢吉吉的敞开直言。
我的父亲是一名科研人员,他在北京上了大学之后,到中科院上海生理所读研,然后就留在中科院工作,因此,我是在中科院家属楼里出生的。父亲与我是属于思维逻辑在一个频道的人,我们父女之间最喜欢以这样略带引导性的提问在一起游戏玩乐,探索意识盲点的未知。因此,我在此贴留言的初衷是以一种惯性的游戏方式来与好朋友吉吉一起探索未知。并没有半分不尊重之意。
非常感谢这样敞开的交流,帮助心觉察到了自心的一个盲点,原来自己某种惯性的方式对于不同朋友来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达。现在心明白了,下次会调整自己。抱抱,祝福
你的问题没有不尊重我,我之所以提尊重,意思是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思维方式跟自己不一样,不试图改变别人。
我受的多年科学训练,对我的表达方式的影响是要尽量中立,客观,严谨,力求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不出错。
支持gigi, agree to disagree. 我觉得这里就是讨论science based topics。别的方面就不是这个范围了
谢谢理解
哈哈,明白了,原来我们的背景在不同的科研圈子。
我父亲所在的科研圈子是以探索未知为主流的,这一批人拥有一股对于未知的激情和力量,因此,经常交流的内容非常脑洞大开。
吉吉所在的科研圈子,好像是属于拿到 idea 之后实践发展为主的。因此,会以这样的思维架构为主导。
也对,不同的科研圈子确实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探索未知为主的交流确实是以【改变现状】为主导的,否则无法探索到未知,不是吗?
其实我们两个很合适做朋友,我需要突破【一直想要改变现状】的惯性执着,而吉吉需要突破自心对于【中立,客观,严谨,力求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不出错】的惯性执着。这是一种互补的能量,达到平衡,就可以呈现内心能量升级,开启更多的智慧和自由。
真正突破”自我“的方式是超出三维心理学的框架了。其实,最近几年我都在闭关实修佛法,对于抑郁症的根本成因已经清楚了。只是因为这个根本成因是在大部分人的意识盲区中,如果本人不愿意直面自己意识盲区,是无法仅仅用语言讲清楚的。
参与这个帖子的缘起是因为我看到科普成因的内容没有把抑郁症形成原因讲透彻,所以,想在这方面看看是否有机会加一把柴,利益有缘人。
最初问一些问题只是投石问路,看看因缘。
著名心理学者荣格不是曾经去中国学习道家,想取取经的吗?因此,也想试试看是否能从道家切入。
哈哈,尝试之后,分享根本成因的因缘暂时不具足,不过群内的交流帮助我觉察到自心的一些盲点,收获满满。善有善报,非常感恩这个帖子的因缘,也很感恩您,鞠躬致谢。与您挺有缘的,下次利益大家的路上必然还能相遇。
人的意识非常复杂,有很多维度层次和面向并互相作用。世界是个整体,而非用想法和念头分割出来的碎片。“当我知道得越多,越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每个人的发言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成立的,但不代表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也不会因此而否定这个发言的价值。存在即合理,由各位看客自行判断。
当到达的高度越来越高,视野会越来越开阔,看到了之前从来没想象过的景象,也开始理解更多人的想法和感受。
最后达到顶点的时候,才发现大家殊途同归,没有对和错,只有“我的选择和偏好”。
可能到顶点后才发现,一直在爬的山只不过是一根毛,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毛(正如《苏菲的世界》中兔子毛的比喻),就理解“当我知道得越多,越知道我一无所知”。
期待!
因为华人文化特别忌讳精神方面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