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two body problem,即使留在香港分居两地也有其他的挑战。 他们也曾经为了家庭的未来做出了很多的计划和想象吧。 疾病没办法提前预测。运气的问题。非人力之过。 这篇文章,写出了生活很多无奈和矛盾的一面。 知乎上徐教授的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徐教授在进行一次大手术前,还在忙于修改文章。他写到,“当天在网上,他的太太陈朗贴出了徐教授最后的文字”: "My boat just got shipwrecked. And I had a quick repair. I need to sail on in this ocean of life, however underrepaired my boat is. I am glad I have a life companion whose presence in my life keeps me grateful every day. I am glad I have friends like you in my life, as each of us is navigating our unique journey of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ments, suffering and love. (我的这艘小船刚刚遭遇了沉船事故,我进行了快速修复。无论我的小船是否修复得足够好,我都会在生命的这片海洋中继续航行。我非常感激有一个与我相守一生的伴侣,她的陪伴让我每天都心存感恩。我也很高兴自己有像你们这样的好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独特的旅程中航行,这一段旅程里充满着挑战和成就、苦难和爱。)"
学术界的two body problem,即使留在香港分居两地也有其他的挑战。 他们也曾经为了家庭的未来做出了很多的计划和想象吧。 疾病没办法提前预测。运气的问题。非人力之过。 这篇文章,写出了生活很多无奈和矛盾的一面。 知乎上徐教授的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徐教授在进行一次大手术前,还在忙于修改文章。他写到,“当天在网上,他的太太陈朗贴出了徐教授最后的文字”: "My boat just got shipwrecked. And I had a quick repair. I need to sail on in this ocean of life, however underrepaired my boat is. I am glad I have a life companion whose presence in my life keeps me grateful every day. I am glad I have friends like you in my life, as each of us is navigating our unique journey of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ments, suffering and love. (我的这艘小船刚刚遭遇了沉船事故,我进行了快速修复。无论我的小船是否修复得足够好,我都会在生命的这片海洋中继续航行。我非常感激有一个与我相守一生的伴侣,她的陪伴让我每天都心存感恩。我也很高兴自己有像你们这样的好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独特的旅程中航行,这一段旅程里充满着挑战和成就、苦难和爱。)"
silicat 发表于 2024-01-19 18:29
each of us is navigating our unique journey of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ments, 显然陈女士对此不认同
所以她说如果他们只是做朋友,只做志同道和的人,也许会更好。一但进入婚姻,在当下这个环境下,无论中国美国还是哪里,做让步做牺牲的只能是女人。
怨气大是真的。怨老公,怨学校,怨academia。
作者跟老公关系一直不好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可能正想离婚呢得了绝症了。这真的是命了。自己没有career和收入这个光怪男的不好吧。难道男的拦着她不让她找工作了?就一个孩子,还带孩子填水表做家务。哪个在职女性不也得干这些吗?就是这家娃娃好可怜,成长环境太toxic了
临死前信教不是功利。多少人临死前信教呢。没到那一步不能judge啊。
总的来说,想通过信教得到什么,或者祈祷什么,忏悔什么赎罪,那真是跟魔鬼的交换。我觉得如果有神,神也看不惯的。那样的神不信也罢。
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同感。文章给我的感觉是要是能重来,别来祸祸我了的意思。
在职女性因为孩子老公受拖累的也不少,身体变差的,工作没精力的,很多抑郁的。没被拖累的是能人,也有可能是运气好,比如说家里老人给力的,老公给力的。 全职主妇,老公弱的,一地鸡毛的,你看这个女的能有多大本事跳出泥潭。这个和前两天讨论的有些黑人的成长环境很相似,跳出来的只是少数。
我的感觉是她还是欣赏对方的才华的,但是婚姻的琐事生活的压力病痛的折磨把所有曾有过的爱消磨殆尽,只剩下麻木和疲惫
没有买人寿保险吗?
要是重来,可以在香港做faculty,找一个菲佣照顾孩子。美国就是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我也认识一个faculty教授,癌症一直工作到死,maybe可以说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到死都不愿意放弃。
所以老早就有人说过了,才华不能当饭吃。生活是一餐一饭,买菜倒垃圾,报税付水电气费,各种帐单还要加上带孩子换尿布大概率还得鸡娃的过程。生活已经这么难,两个人一起承担,一起努力过日子,那没什么好抱怨的。但是男人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置于女人和家庭幸福之上,要让女人牺牲自己来供养他的理想,只能说太自私!有才华也是个自私鬼!这下终于成了鬼了。
陈朗还年轻啊,希望之后有个好好爱她和她孩子的人,再婚找个老美吧,她那么优秀能干,应该不难找。
没错,非常厉害。深沉眷恋是真,百转千回怨念也是真。 很特别的悼文,像外科手术医生一样对自己,感情,家庭,学术,社会结构的一篇冷静解析文。复杂但又真实,可以投射无数层面,才能引起如此大共鸣。 才知道作者是作家陈建功的女儿,小时候在收获和小说月报上看过作品的,很久远的名字了。难怪。
祝福她苦痛过去否极泰来好好生活养育女儿走好人生下半场。
这女的自废武功,好好的香港教书,辞了,为男人的事业做牛做马,结果也没落到好。。
需要人文社科不等于全社会供养任何想做人文社科的人
她为什么要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啊 她爸爸为什么让女儿就这样跟着这个男的 不理解 她的学历还有家庭在哪里都应该过得很好的
可别再跳火坑了,女的活到中年还恋爱结婚脑才是真惨
其实大概率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划时代的伟大思想,最多可以发文章评教授涨工资, 何至于最后的时间都不留一点点给自己的女儿
千万别把美国人当成白雷锋救世主,你看看有多少白男杀害华人妻子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最重要,有没有男人,结不结婚根本无所谓
我觉得她能把这些说出来就是有意义的。至少对她的心理有帮助。能让这么多的人来讨论这个问题,说明这是普遍现象。女人在婚姻中受到的苦,确实应该在男人还活着的时候就说出来,那也许还有改进的可能,但是女人从来受到的规训就是要体谅别人,不要让别人难做。最后自己没人体谅,自己做人做的好苦。
所以说他们都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无法理解生命到最后还在乎文章有没有被接收 文章比生命还重要吗
michigan确实比香港强点。他们当时的选择是最大化了整个家庭的利益。
当时谁能想到发个paper,混个tenure就那么难呢?
很显然,一个UM的tenure track职位就让女方觉得是事业成功 “事业越成功”,需要怎么牺牲了。文科教职,那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不但是谁做都一样,是没人做都一样的。我觉得对工作价值和个人重要性的完全不合常理的高估,是这个悲剧的源头。
是欣赏对方的才华,但是生活到现在已经觉得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就是啊 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啊 为什么看得这样重呢?女方还要做出那么大牺牲 完全无法理解啊
之前抱怨了啊,可是没有用啊! 对于大多数有“追求”的凤凰男,或者说是“追求”的男性,女方的付出和牺牲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陈朗文章中说的,对于这些人,所谓的社会公平和男女平等只存在于他们的书桌上和家门以外。
是的,而且我也不觉得有怨气有什么不对的。男权癌觉得一个女人受了委屈必须高高兴兴,一表示出怨气就令人厌恶了,觉得怨气本身就是罪。男的如果怨就是怀才不遇楚楚可怜。
为啥不能女的继续留香港,男的先到michigan,然后看tenure情况而定呢?这么自断退路,太欠考虑了,还有孩子呢。
michigan sociology tenure 绝对不好拿,至少几篇ASR AJS 这个level (等同ECON里AER level 吧)。可能徐老师2013年就独作发过ASR, 他以为没那么难。 可惜现在学术圈卷上天了,今时不同往日。
命运专门挑绳子最细的地方下手,如果男方没有得癌症,也许再坚持一会,文章就收发了,tenure就拿到了,女生多年后还可以说自己慧眼识珠。张爱玲的才华名气都大得多,但是也逃不过命运和时代
对啊,我没有看到那个男人对自己女儿的一点点的发自内心的爱。好多男人就是这样,有子女当然很好,但要为子女付出就不行,只愿意当个能行使父亲权利能享受父亲亲情的父亲,但一点都不想承担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就是渣男啊 哪怕再事业成功 女人还是不要嫁这种自私的男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人在她们杰出的伴侣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最痛苦地尖叫着。又有多少女人最终用“爱情”说服了自己,抵消了、忘却了心中的尖叫,保持沉默。 但晓宏不希望也不期待这种沉默。当他听到我内心的尖叫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认为那可以被忽略或和他的成就相抵消。“
这句话写的是她丈夫晓宏对老婆程朗为自己的牺牲并不泰然处之,也没有觉得丈夫的成就能让老婆放弃事业这件事变得无所谓。程朗是支持和鼓励老婆搞自己事业的(如果她为此耿耿于怀的话)。
而且似乎晓宏也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上的支持而已,陈朗自己写的丈夫在患癌期间,从化疗到重大手术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做的,不想让老婆分心分精力来陪伴自己。
而关于丈夫的独自努力承受一切,文中有很多细节: "过去两年患癌的时光,他固执地自立着。我说我可以放下一切,脱产照顾他,他断然拒绝了。我说我来帮你研究临床试验,他说这个学习曲线很长的,他自己来就好了。 除非万不得已,他拒绝让我陪他去外州看医生,在机场都用轮椅服务了,还执意要自己从机场开车回安娜堡,理由是坐着的时候是不疼的。 那天我正好要做一个小报告,我说那个不重要,我不非要去,我去机场接你。然而他不同意。 即使在他面临大幅度减薪的时候,他也不想动用一分我父母的退休存款,就想着自己怎么能接着工作而保持一些收入。"
正因为如此,陈朗会在丈夫去世后,晨跑的时候突然想到丈夫再也看不到自己学位毕业拿证的样子了,那一刻,心碎欲裂。 如果晓宏真是个只利用自己老婆来铺垫自己事业的人,他老婆怎么会遗憾丈夫不能看到自己学业上的成绩呢?
但为啥这篇文章还是让很多人读出了程朗的不甘呢(强烈的不甘),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全力以赴牺牲了不少去支持配偶,然而中道崩殂,还没达到事业巅峰,丈夫就得病去世了。 如果是丈夫发迹后找小三,你还可以骂渣男,但得病怎么说呢,你甚至找不到可以骂可以怨的人,除了可怜的躺在病床上的丈夫。
这当然很让人遗憾和无奈,怨恨命运的不公。晓宏是时间社的创始人,应该是才华横溢的。假以时日,应该能有更高的成就,可惜病魔没有给他这个时间。 而作为他的妻子,放弃了很多,出于爱情,出于对未来的期盼,结局却是如此猝不及防,换谁都会不甘。
只能说学术界的路太狭窄了,和工业界完全不一样。工业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出,pip也好被裁也好,只要别太极端,换个地方再赚钱就是了,遭遇事业挫折很容易找个地方重起炉灶。 但学术界,尤其是有些专业学术,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想换工作,很多时候就要全家搬迁,甚至漂洋过海。而且学术界的各种门派,一个人,就能决定另一个人的生死(事业上)。 比如文中提到的那位同行审稿人,明知作者已经时日无多,而且作者已经按照自己的建议改了又改,到最后还是不让发表,直接掐灭了作者此生最后的机会。 这种人在学术界不少见,就是让人恶心又没地说理去。
工业界恶心的人更多,可是工业界大家不用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陈朗心中肯定是有恨(不甘)的,命运、际遇、丈夫(爱中带恨,她非常了解丈夫,但越了解也越刻薄,夫妻之间概莫能外),但又很无奈。
R.I.P 让一切的躁动化为虚无,生者好好的活好每一天。
想到了这部电影 "One True Thing"。女主的母亲患癌,她父亲强制她辞去纽约的工作,回家照顾母亲。从小到大,女主崇拜风度翩翩的教授父亲,而对只知洗衣做饭的呆家母亲略微瞧不上。回家了,她才知道,原来照顾一个家是这么的不容易,原来风度翩翩的父亲背后有诸多不堪:对家人淡漠,要求甚高,长期出轨女学生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对比他更大的佬小心翼翼讨好拍马。
PS,和本文当事人无关。纯粹是看这个回帖想到的。
不知道啊,好像19年来的?那会儿正是香港最风雨飘摇的时候吧。可能当时做这个决定也很难,可能觉得很快能找到工作?本来就在美国上过这么多年学啊。但是来了之后赶上Covid,然后老公被确诊癌症。这几年肯定很煎熬啊。有些人是生活幸运儿,但总有人特别倒霉的。
看她行文,理智冷静,以后生活不会差的,看她再读了个社工专业,很适合她的敏感与细腻,祝福。
这文章再结合其他悼文一起看,看了还挺难受的,人倒霉起来生活一下子如山崩塌。想起Covid第一年的晦暗,多少人的世界都塌了。
因为凤凰男需要女人全方位的照顾啊!没自理能力没生活能力的人怎么一个人去天远地远的地方独自生活?
对的
也见过大学工作的单身中年不幸罹患癌症,被终止合同的。失去了收入,还要自己负担医疗保险。
几年后离世。
命运的残酷有时候就是看不见底的深渊。
社工专业感觉也不好养家啊
话说回来,不知道这个mm平时是怎么和她LG沟通的,是不是过于含蓄和隐忍,以退让来躲避矛盾。以她的文风,她老公如果一直都不知道妻子委屈到什么程度,我都不会奇怪。
这么一个大男人还能饿死不成?当年不都是一个人出国留学的吗?女的真的不能心太软,大事还是要先考虑自己。
确实如此,都那么多学位了,不应该再读书了,出去要饭都会比再读一个文科学位几年之后的结果强。
再说不是已经要过一次了吗。就拿那笔钱作为启动资金,看看能不能运转起来。
很不幸,我就嫁了。当然离了,但陈朗的这篇文章又勾起了我曾经的怨气。我只不过是陈朗的缩小版而已。她的种种怨气,我都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她现在也算是得解脱了。以后的日子,慢慢学习如何爱自己吧。
是。生命的悲歌,很多元素都是无法受控的。 我当年也有朋友为了结束异地从美国top教职辞职,搬回了老公所在的国内某高校,谁知造化弄人,国内高校政治斗争人士变动,她竟没拿到tenure,她当年在美国可是rising star。我们都为她惋惜,我甚至觉得她老公害了她。明明她当年前途光明,应该是要她老公来就她的,偏偏选了最差的一条路。
你好好看看原文吧,别在这里瞎抨击。 晓宏患病期间,重大手术和化疗之类的都自己独立去做,不想让老婆分心照顾。 你怎么读出他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人家夫妻不想两地分居,愿意在一起,就非要解读成因为男方让女方做保姆照顾自己? 这里一说男人海龟,所有的大妈都建议女方跟着回国(就算有孩子也带着),因为一家人要在一起。 他们俩又没孩子,为啥不能一起跑呢?
只不过因为生病去世,一切变得比较悲催。 要是没有病魔,男的熬出tenure了,女的也在美国settle down找到新的事业点了,岂非皆大欢喜? 事实上他们夫妻的这种选择,很多人都这样做好吧。
因为结果就否定当初的过程,没有必要。
其实说白了就是学术水平低。。。
无知无畏,还是不要随便批评别人学术水平低,让人贻笑大方。
以成败论英雄,是俗人的一大爱好。
这世界上败给命运的有才华的人多了去了,梵高生前也被无数人骂水平低的。
也不用如此刻薄,那些捐款看起来是学者圈小范围的,有难处的时候接受一些好意也无不可,那会儿老公被降薪还要极大投入治疗,不懂癌症费用,但平常看个牙医也会有不少copay。要饭都来了大可不必;要你钱了?
陈女士文里有一些自嘲有反思,知世故而不世故,继续做学者当社工都挺好。反正一个女儿现在没有病人要照顾了如果物质要求不太高,日子是可以过好的。
他要是当时在香港的高校,不知道这方面会不会好些。
这个论坛对捐款有一种病态的求全责备
去苛责对方的人品是否十全十美,事迹悲惨的含金量
也许被以前的两个捐款烂事给吓着了?不至于吧,摔了跤就不走路了?
再说爱捐不捐,你自己不捐就完了,至于的吗,为这事,唧唧歪歪,吵吵嚷嚷。
李安成名前,如果他老婆来华人发帖:“老公一心想拍电影当导演,我已经养了他8年。。。”
95%以上的回帖会告诉她: 别生娃 别生二胎 赶紧离 学艺术,家里没矿,你也敢嫁? 告诉他,要么转码,要么离婚 华人在好莱坞当大导演的概率小于千分之一 就算他成了大导演,等他功成名就,身边全是扑上来的青春美女,你黄脸婆就退位吧 张爱玲说过:女人千万不要。。。
有人赌博发财了不等于赌博就是好的。有人的老公成名了,也不等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博小概率事件就是:愿赌服输。
李安的老婆就不是会来华人发帖的那种类型啊,内心强大的女人不需要听别人唧唧歪歪:)
你不用理那个id,他的发言自古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让她带着这份优越感过他的日子挺好的
人李安老婆自己能赚钱养家啊。人压根儿就不会上来问。
这楼主夫妻俩的专业都是收入低的,别说任何一个单收入,就是两个人都赚钱,也没李安老婆多。
结果没落好,不是男人渣,是命运的不幸,因为男人在功成名就前得病去世了。
很多人诟病女方放弃事业从香港到美国陪老公
可这样的选择这里的论坛上无数人都会这么建议啊,老公要海龟/出国/去欧洲,老婆来发帖问自己是否一起跟去, 乌泱泱的人会建议俩人要在一起。
而且从香港到美国,怎么听上去也不是一个差的选择吧,又不是从香港到非洲。
至于一方的事业暂时蹉跎,很多人也都会认为既然是暂时的,将来一定可以东山再起。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完全看不出他们的选择有什么问题,只能说命运不幸而已。
华人上老公海归没有很多人建议老婆跟去吧 尤其是女方如果回国不好找工作的那种
你管经济学叫文科? 你的理科真棒。
很多出国留学的书呆子的通病。一个专业不好找工作,就再读一个。
都读到博士了,很多工作都可以做的。只不过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降低一下身份。
李安老婆心理很强大,不是看中名利的人。李安成名后,是她陪着老公去买菜。老公愿意做饭还做的好吃,愿意带孩子,比90%男人出色。李安看起来是很在乎老婆的人。
男方回国去拼教职(不是去创业啥的),我看到的帖子里,很多都建议女方一起回。
因为所谓的找不到工作,如果在学校拼到教职的话,一般配偶的工作也会考虑逐渐解决。
你看陈朗不就在美国学校又念了个学位,应该是为了工作做铺垫。
学校是事业型单位,解决家属问题是工作内容之一。 当然前提是你要能在学校里混出来。
有比较类似的经历,完全可以理解作者的各种心情。但没法理解女方在UM没有任何承诺的时候辞掉香港的TT,这个不符合学界招聘的惯例 (nonTT的位置还是很容易解决的,不知道文科是不是特别难。) 。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断地取舍,每次取舍都有赌的成分在,有时幸运有时不幸,他们只是没熬到可以幸运的那天。
人生成长在于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舍弃什么。祝她越来越好!
是的,读前面半段的时候,几乎以为她是在庆幸自己终于解脱了,后半段读出她的眷恋和神情,但是总体仍然觉得相见不如怀念,这样的爱人留在记忆中对当事人更好
他们这种文科特别难。如果是系里有service course的专业就非常容易,比如基本的数理化,工科基础课,甚至econ,都经常有non tt/adjunct的空缺,毕竟那么多学生要教。labor intensive的专业(做实验那种)还有很多lab manager的职位。比tt肯定差很多但好歹是个full time job。 但社会学、宗教研究,有几个本科生会去选课?也开不了几堂课,估计自己系里的教授能凑够teaching load就不错了。
觉得你说得特别好,有爱也有不甘,只可惜命运弄人
爱恋、难过,甚至对丈夫的疼惜当然有 但对男权制、对当今学术体制的控诉也不少, 她自己丈夫作为身处这种双重结构中的个体,其实即是受害者,也是压迫者。
陈这篇文章现在影响很大,我看到圈内一些男学者也开始反思,觉得自己平时确实忽略了妻子的付出,陈这篇文章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希望他们的反思不是仅仅停留在话语层面)--这应该也是她愿意把这篇文章发表出来的初衷。
“复杂但又真实,可以投射无数层面,才能引起如此大共鸣” 没错,我这两天在华人看到这个标题一直都没点进来看,觉得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的消息。直到今天在一个读书群里看到有网友讨论起来才看了相关的内容。陈朗的这篇悼文确实不仅反映了她的小家庭,对学术圈乃至更大的社会层面都很有意义。
我们90年代恋爱结婚的,没几个看家庭的。女人爱才也没错。关键是爱男人不要超过爱自己。
结婚的那一天开始,两个人就是平等的。再忙的工作,再高的事业,也不耽误跟老婆一起分担家务,做饭带孩子。
男人的德行,有自私的天性,也有老婆捧杀的因素。凭什么你要把他置于你之上?
“过去两年患癌的时光,他固执地自立着。我说我可以放下一切,脱产照顾他,他断然拒绝了。我说我来帮你研究临床试验,他说这个学习曲线很长的,他自己来就好了。 除非万不得已,他拒绝让我陪他去外州看医生,在机场都用轮椅服务了,还执意要自己从机场开车回安娜堡,理由是坐着的时候是不疼的。 那天我正好要做一个小报告,我说那个不重要,我不非要去,我去机场接你。然而他不同意。 即使在他面临大幅度减薪的时候,他也不想动用一分我父母的退休存款,就想着自己怎么能接着工作而保持一些收入。“
陈朗的怨更多来自于命运的无常以及美国人文学术界的处境现状。
你的这段话对这个事例没啥适用性
这个事的最大不幸是男方在博事业期得癌去世,没有等到功成名就家人一起享福的阶段。
男人已经很努力了,也没出轨,也很拼事业,只不过没扛过命运的吊诡。
咋就得出女人如何如何? 你这说的就好像说女人不应该结婚,这样的就不会有任何几率做遗孀。
我是很不同意她的这一段:
我曾经跟我的心理医生说,嫁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怎么可能幸福。你们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总得有人管孩子、报税、理财、做饭,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零和博弈。他越成功你越痛苦。我说现在我明白了,人如果要结婚的话,就应该和跟自己爱好不同的人结婚,比如如果你爱虚无缥缈、形而上的东西,就最好嫁/娶一个发自内心热爱管孩子、报税、理财、做饭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混下去需要效率,而效率需要劳动分工。
命运无常这个确实无奈。可是美国人文学术界的处境现状,这个大环境自己也是知道的啊。既然明知道还选择,那这个结果很意外吗?有自己的passion是好事,可是在义无反顾地投入前,还是要想好生活怎么办。
作为一个人文方面的博士,只在自己遭受社会惯性打压的时候呻吟,却不能有意识地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清醒地抗拒社会惯性的打压,我觉得很悲哀。
只要不盲目崇拜名校教职这种无意义的光环,生活有无限可能。
事业心都重的夫妻一般都是妻子退让牺牲,其实对大部分人有啥事业需要把家庭把自己奉献了呢,男的分担部分家务孩子理所应当。妻子陈朗应该有40多了还没什么职业道路,当然会有许多意难平。
另外感触丈夫患病期间尽量自理,这真是难得,听说的几个中年患癌的男的都是怨天怨地,甚至怨恨折磨妻子,要求妻子必须陪同所有看诊,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妻子受不了都抑郁。
我特别同意她这段话。我和老公是同行,都在学术界(理工科),感同身受。好在我们不断磨合之后,在一个领域下细分,各自找到了自己更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合作可以互补,但仍然会为谁去做都不爱做的事情争执。好在我们早早就确立了一个比较平均的分工,两个人发展得都不错,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怨气。
你们有争执,这就是女人的反抗啊。所以才有今天的结果。反抗了,虽然结果不一定理想,至少会更好一些。
我就是希望每一个女人都要有这种觉悟。整个社会的进步不是靠别人推动的,而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份。
之前是听说香港大学给老师的待遇是很高的,请菲佣帮忙做家务也不会很贵,生活肯定比在美国容易,但是前面某层也提到了香港的学术水平不如美国(文科我不懂,理科是的),所以他们可能是怀着学术热忱和理想来美国找教职吧。香港的公共健康保险,据说体验不错,只是可能排期久些;大学给员工的保险,就不知道了。
就算再不济,香港生病了,回国也方便,还有父母亲友可以帮忙,请人看护也不会特别贵。在美国,学校提供的医疗保险不好,自己又没钱,那真是很难了。
所有评论,就这条说到点子上了 太看到所谓名校所谓教职所谓tenure 害人害已 一份工作而已
我没看懂,汗。
大部人的普通人的家庭生活不就是要管小孩,报税,理财,做饭,一个家庭总要有人承担。
如果丈夫能够提供足够的情绪支持,大部分家庭也就这样过了。问题的点其实并不在丈夫成不成功,而在于丈夫对妻子的情绪支持有多少吧。相反的丈夫需要妻子的情绪支持,这种需求磨平了曾经的爱情吧。
难道我理解错了?
我看她那段话的意思就是,两个人都有成就是不可能的,因为总得有人负责吃喝拉撒。而她家,这个人就是她了。她为了他做出了牺牲。也包括结束两地她来找他吧。
看她后面的描述,她老公还是很能跟她共情的,她的怨恨和不满,应该还是在于她事业的不顺吧。
她的这个情节,不单单是名校不名校的问题,很可能婚前父母不同意这桩婚姻。所以她就格外想证明给父母看,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所以这个名校教授的意义,对于她来讲,就格外重要。
现在经济学,就是文科。。 说是理工科,那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
在学术界的人可能会理解吧,都太习惯工作/生活 界限不分明,任何时候都可能工作,或是想工作上的事。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在家不带脑子 (我美国同事的老婆也跟我吐槽,绝不只是中国人这样),挺烦人的。正面想是真心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什么时候都想做。 如果夫妻两个都正常上班拿paycheck,下班带娃,很难理解这种生活模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生活很多无奈和矛盾的一面。
知乎上徐教授的朋友发了一篇文章。徐教授在进行一次大手术前,还在忙于修改文章。他写到,“当天在网上,他的太太陈朗贴出了徐教授最后的文字”:
"My boat just got shipwrecked. And I had a quick repair. I need to sail on in this ocean of life, however underrepaired my boat is. I am glad I have a life companion whose presence in my life keeps me grateful every day. I am glad I have friends like you in my life, as each of us is navigating our unique journey of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ments, suffering and love. (我的这艘小船刚刚遭遇了沉船事故,我进行了快速修复。无论我的小船是否修复得足够好,我都会在生命的这片海洋中继续航行。我非常感激有一个与我相守一生的伴侣,她的陪伴让我每天都心存感恩。我也很高兴自己有像你们这样的好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独特的旅程中航行,这一段旅程里充满着挑战和成就、苦难和爱。)"
each of us is navigating our unique journey of challenges and accomplishments,
显然陈女士对此不认同
这句话是对他朋友说的吧。他的朋友们也在帮助他。
徐和陈是追求功成名就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也贴标签歪到姥姥家了。 他们俩就是太理想化了,一路在文科学术界死磕,加上运气不好碰上得病这事。
我认为2个人是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文科学术这条路不好走,但也有动力一直在坚持,我不认为这种动力是所谓一个教授的头衔,那也太小看这2个人了。真追求这些”名“,他们那么好的教育背景,本身素质在那里,有的是别的选择。
而且我觉得可能正是俩人这种”无畏“,让他们做出了一些外人不理解的选择,比如陈朗放弃香港教职。而且当时19年的香港也情况特殊,外人真不好瞎评判。
?男方是凤凰男是女的自己说的好吗, 这不就说了嘛,你爱老公,你就在灵堂上念个悼文就行了,非上公众号发文, 然后全世界都知道你老公凤凰男,结果又要说男的不是凤凰男,晕死.
????????? 一个个在这里各种偷换概念,骂癌症骂学术骂其他女的,就是不骂自己蠢. 女人结婚的非常多,但为了老公不要教职的不多好吧. 人文学科一看女的都这样,根本不招女的,你读个博士又如何,见个男的连工作都不要了. 还满嘴女性主义女性自强.
耶鲁被黑得实惨. 博士就业率一看,家庭主妇不要教职转心理医生......晕死了.
有时候也并非是要追求什么,而是沉没成本太高,不能回头/不愿意回头了。文科能有他们那样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外行人无法想象有多难。如果是二三十岁还能重起炉灶,他们这个年龄如果不破釜沉舟就只有在自己最熟悉的道路上硬着头皮走。
其实主要就是得病这件事很不幸,如果不是,徐博士tenure还是很有希望的,陈朗即便无法在umich, 在周围小college找个教职也没有那么难,从去年开始job market还是有一点点回暖的。放弃香港教职其实也没有那么费解,一定是当时两人做了最优化的选择,我就认识夫妻俩从香港归海,女方先找到tt教职,男的过了一两年也在车程2小时的学校找到教职的,熬到头了也就好了。
世事无常,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