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繁花 的帖子不仅仅是地域贴而且是阶级贴。最后就剩几个上层上海人在吹牛。 飞袖 发表于 2024-01-16 20:49
我也感觉到官方的强力推送了,这个剧的豆瓣评分莫名其妙的高,关键是周围的人这个剧的口碑挺差的。喜欢的人大约就两成左右 飞袖 发表于 2024-01-16 16:31
笑死, 上海人90年代过的日子, 你一个外地人比上海人还了解? 93年黄河路一条街上起码有七八十家餐厅 94年黄河路口跨街的啤酒广告牌, 260万 出租车经常是排满黄河路一整条街 我妈妈90年初就开始背LV的包了, 我第一个LV的包是95年我妈给买的。 公用马甲4 发表于 2024-01-16 13:49
上海人表示里面有些上海话听着别扭,耳环就是耳环,怎么还变成耳朵环,估计美国人听我们英语非母语的也是这个感觉,能听懂,但自己不会这么说冰冰mm 发表于 2024-01-16 23:24
对 用词不准的地方很多 cress 发表于 2024-01-16 23:26
这几天总听到人在给繁花较好,还看到几位大妈在朋友圈分享观后喜悦,就上youtube看了看。 每集都看,肯定坚持不下去,就找了个剧情介绍,大约两个多小时的吧。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https://www.youtube.com/embed/58kOWoa25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8kOWoa25ss 不过看了20分钟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不还是国产电视剧那些装腔作势的老套路吗?可以称得上是商场情场神剧吧。那些所谓的商场较量极其幼稚,不值一提。 国产电视剧,还是那些悬疑剧好一些。我能看完的,也就是一部《淘金》。 laborlaw 发表于 2024-01-16 08:52
上海话本来就是长三角各地方言的大杂烩,你不这么说,不代笔就没有别人这么说啊~~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1-16 23:31
这剧原型是进局子的周正毅,讲的是改革开放,结局是繁花落尽一场空,央视官方强力推送真是被王家卫这个香港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感觉,脑子怀特了。 nosiaqs 发表于 2024-01-17 00:32
我也觉得,官方推这个,是不是脑子不好。哈哈 所以这剧更像是老百姓自己口口相传的口碑。 hhmouse 发表于 2024-01-17 00:38
身在异国他乡,听听剧里的对话, 还是蛮亲切的。 chadtest 发表于 2024-01-16 21:41
杂了以后也有一定的统一性吧,而且我看到弹幕指出这些问题的也很多。 cress 发表于 2024-01-17 00:07
不是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奶奶,爸爸的妹妹这些个称呼,不同的上海家庭可能叫法就是不一样的。 爱咋咋地吧 发表于 2024-01-17 00:56
不否认你举的这个例子,但是明显不对的地方有很多。不是你举的这种。 cress 发表于 2024-01-17 01:05
你吹牛逼可以呀,你妈在哪里给你买的LV包 只想躺平 发表于 2024-01-16 21:15
胡歌是很帅,但那装腔作势的样子,粉不起来。 辛芷蕾这长相完全get 不到美,再也是那副装腔作势的样子,感觉比世人都聪明,实在讨厌极了。 lululemon888 发表于 2024-01-17 00:52
说说看说说看~~正好学习学习。 话说这部戏我看得这么开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发觉里面的上海话我全听得懂~~一开始我还担心会听不懂呢,毕竟有些上海亲戚讲的上海话,我是完全听不明白。 ChristinaW 发表于 2024-01-17 01:19
90年代我在上海待了不短的时间,蟋蟀这个词我从来没有听人用上海话说起过,马伊琍说的时候我不看字幕反应不过来。 记忆里没见过上海商店招牌用繁体字的,也许我见到的不够多。 zhangwenqin 发表于 2024-01-17 16:32
上层上海人
90年上半叶,我正好在上海读书,真是一言难尽。 正应了那句话: 30年河东,30年河西!
花了这么多钱拍出来的烂剧,估计被审查了,所以就赶快天量水军营销号安排起来。
看了29、30 两集,普通话的,在跑步机上看还好,好多怀旧老歌不错。
你吹牛逼可以呀,你妈在哪里给你买的LV包
这小说出来的时候我扫了前面三页一眼,满眼的晓得了,一道做,旧社会事体。 纯粹一本方言小说,人家是写给自己地方人看的,就给扔开了。
对 用词不准的地方很多
上海话本来就是长三角各地方言的大杂烩,你不这么说,不代笔就没有别人这么说啊~~
不瞒你说,我试了两次,最后一次咬着牙撑到第二集,最后还是弃剧了,场景99%黑乎乎,镜头拼接的很碎,演员拿腔做调忸怩作态,不知所云,实在看不下去了。唉。。。。
杂了以后也有一定的统一性吧,而且我看到弹幕指出这些问题的也很多。
唐嫣下放工厂开始focus在感情戏上以后就看不下去了
这剧原型是进局子的周正毅,讲的是改革开放,结局是繁花落尽一场空,央视官方强力推送真是被王家卫这个香港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感觉,脑子怀特了。
我也觉得,官方推这个,是不是脑子不好。哈哈 所以这剧更像是老百姓自己口口相传的口碑。
没错里面上海话也变味了
现在的情节和周正毅没啥关系吧。
周正毅是做餐饮起家,阿宝又不是。。 周正毅也不做外贸啊。。
老百姓口碑是不可能操控小红书的,也不可能让央视发奖。官方脑子不好也不是一次两次,估计最近经济不好,又想拉拢香港人外国人了,也可能某红二代红三代有什么经济利益在里面。
真的,上海人表示乡音听着还是很亲切的,还有一些物件,街道,书报亭,都是童年记忆里的样子,为了这份亲切感没事的时候可以瞎看看。如果我不是上海人估计也不会喜欢。
不喜欢的是王家卫把它拍得太暗了,整个调调,不见阳光的感觉。还有李李和宝总太装了,汪小姐菱红又太吵,演技浮夸,还是爷叔玲子舒服,像上海人。
不是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奶奶,爸爸的妹妹这些个称呼,不同的上海家庭可能叫法就是不一样的。
不否认你举的这个例子,但是明显不对的地方有很多。不是你举的这种。
说说看说说看~~正好学习学习。
话说这部戏我看得这么开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发觉里面的上海话我全听得懂~~一开始我还担心会听不懂呢,毕竟有些上海亲戚讲的上海话,我是完全听不明白。
穷和土不是你的错,但是又穷又土觉得超过你眼界的事都是吹牛,还满口脏话的,还真是见人品。
王府饭店LV店你可以了解一下, 那时候里面的东西不是特别多, 但是都是经典款。
我的包香港中环买的。
想当年华人时尚版火热的时候,我95年的包包也是出过特写露过脸的 ,当年可是没少晒LV,香奈儿,各个颜色机车, 爱马仕。 不说了, 再说马甲掉了。
吴语区,虽然我们这一代包括我妈妈这一代已经直接说耳环了,但我外婆、奶奶都说耳朵环子的。
情节啥的不能琢磨,除了马伊利,几个主演的演技也很一般,几个配角倒是很出彩
那你举个例子看看
挺喜欢胡歌的,但看了几集繁花,觉得他的演技也就平平吧,有点喜欢不起来了
90年代我在上海待了不短的时间,蟋蟀这个词我从来没有听人用上海话说起过,马伊琍说的时候我不看字幕反应不过来。 记忆里没见过上海商店招牌用繁体字的,也许我见到的不够多。
蟋蟀上海话应该叫“财积”,小时候很多人玩斗财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