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蜂没问题啊,其实什么都是一窝蜂,包括去学校学习,不喜欢的,一直不自觉的和学不好的自然就被淘汰了,和学校学习文化课一样。只不过钢琴大部分父母到了小孩高中不想学也就算了,文化课不想学当然也可以drop out ,华人家长当然会硬逼着,问题逼着好好学也不见得能进大藤啊。为什么碰到钢琴家长硬逼一下就受嘲笑。而且确实也有逼到后来孩子转变的,自己喜欢的了。就和文化课到后来自觉起来的了。 现在啥学的好都不能包进好学校。
MIT 哈佛的录取官都出来发话了,最不愿意见到的亚裔申请者的简历就是学习好+钢琴/小提琴。 藤校录取本来就是对亚裔歧视,要从众多申请者当中鸡蛋里挑骨头的剔除亚裔申请者,而学校好+钢琴/小提琴这种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申请者自然是负责录取的首先要排除的。你每天花4个小时练琴十年,都不如你每周出去捡半小时垃圾保护地球在录取官那里性格分和leadership分更高。
Yale admissions office reader Kara Miller wrote an op-ed in the Boston Globe yesterday alleg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sian-Americans in college admissions. None of this is untrue. Indeed the “university does not admit students in categories.” Each application is read and judged individually, no blocs are formed, no group quotas met. “No particular factor is assigned a fixed weight.” Sure, but that doesn’t reject the claim that race can and does impart negative weight to an application. There’s no “formula,” but I’m sure this equation looks familiar: Asian + 2400 + piano prodigy = oh, just another one. Would this equation be false if that first term were different? Very possibly. Admissions offices can obfuscate all they want, but the fact is that racial considerations are used in rejecting some Asian applicants.
MIT 哈佛的录取官都出来发话了,最不愿意见到的亚裔申请者的简历就是学习好+钢琴/小提琴。 藤校录取本来就是对亚裔歧视,要从众多申请者当中鸡蛋里挑骨头的剔除亚裔申请者,而学校好+钢琴/小提琴这种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申请者自然是负责录取的首先要排除的。你每天花4个小时练琴十年,都不如你每周出去捡半小时垃圾保护地球在录取官那里性格分和leadership分更高。
Yale admissions office reader Kara Miller wrote an op-ed in the Boston Globe yesterday alleg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sian-Americans in college admissions. None of this is untrue. Indeed the “university does not admit students in categories.” Each application is read and judged individually, no blocs are formed, no group quotas met. “No particular factor is assigned a fixed weight.” Sure, but that doesn’t reject the claim that race can and does impart negative weight to an application. There’s no “formula,” but I’m sure this equation looks familiar: Asian + 2400 + piano prodigy = oh, just another one. Would this equation be false if that first term were different? Very possibly. Admissions offices can obfuscate all they want, but the fact is that racial considerations are used in rejecting some Asian applicants. chali1234 发表于 2024-01-17 11:29
MIT 哈佛的录取官都出来发话了,最不愿意见到的亚裔申请者的简历就是学习好+钢琴/小提琴。 藤校录取本来就是对亚裔歧视,要从众多申请者当中鸡蛋里挑骨头的剔除亚裔申请者,而学校好+钢琴/小提琴这种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申请者自然是负责录取的首先要排除的。你每天花4个小时练琴十年,都不如你每周出去捡半小时垃圾保护地球在录取官那里性格分和leadership分更高。
Yale admissions office reader Kara Miller wrote an op-ed in the Boston Globe yesterday alleg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sian-Americans in college admissions. None of this is untrue. Indeed the “university does not admit students in categories.” Each application is read and judged individually, no blocs are formed, no group quotas met. “No particular factor is assigned a fixed weight.” Sure, but that doesn’t reject the claim that race can and does impart negative weight to an application. There’s no “formula,” but I’m sure this equation looks familiar: Asian + 2400 + piano prodigy = oh, just another one. Would this equation be false if that first term were different? Very possibly. Admissions offices can obfuscate all they want, but the fact is that racial considerations are used in rejecting some Asian applicants.
还真不是,就是靠钢琴,光这一项能做到那个程度就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去搞一个同等厉害的EC
不觉得美国人更懂得团队精神,感觉中国人更懂得集体利益 美国人更懂的是怎么人五人六的在团队里面搞so called leadership
而且学起来比钢琴更费劲
对
那是你不知道而已,我知道有去哈佛的除了弹钢琴得奖还有国家青年队的体育EC。钢琴对进哈弗的贡献是0甚至负数,哈佛才不会选一个只有钢琴得奖的亚裔,即没有leadership,也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出彩。
都是烧钱,而且是被迫烧钱。孩子初中后为了进乐团又学了长笛,没过多久她吹几百块的笛子发出的声音就没法听了,迅速给她升级成几千刀的笛子吹出来的声音立马如有神助。
抛开什么攀比,什么对上大学有没有帮助,就孩子开心这一点就很值得了。乐器好歹买一次可以用好久好久,这个平摊在使用的每一天,比旅行的费用划算了不是一点点。
讲白了就是花钱买体验,花钱买开心。你说你家的娃厌恶音乐,花钱在乐器上是买不开心,那是你家的事。每家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别总想着指导别人就行了。
我就认识两个钢琴好进斯坦福的。
也有因为弹琴进好学校的,我们娃琴校一个小中男刚RD了duke CS .人家坚持到了12年级,🔥过挺多一等奖的,当然不是什么专业的那种肖邦钢琴赛,就是一些国际性的比赛也有(我们琴校老师特别喜欢组织孩子各种比赛)。最后特别加分的是暑假里参加了个交响乐的协奏演奏,就是钢琴放正中,后面一堆管乐和炫乐那种,演奏的有请一些大学的老师。(其实也是出钱就可以报名,再加上自己练,他准备了8个月) 他成绩是挺好的,但也不是特别好的那种,除了钢琴还有一个学校的体育队忘了是啥运动。
不过大多数坚持到最后的还是喜欢,这个男娃娃也是。还有就是有些孩子小时候应付,到了高中突然换了个人,自己喜欢了,也不要quit了,就一直坚持着。
can not agree more
一窝蜂没问题啊,其实什么都是一窝蜂,包括去学校学习,不喜欢的,一直不自觉的和学不好的自然就被淘汰了,和学校学习文化课一样。只不过钢琴大部分父母到了小孩高中不想学也就算了,文化课不想学当然也可以drop out ,华人家长当然会硬逼着,问题逼着好好学也不见得能进大藤啊。为什么碰到钢琴家长硬逼一下就受嘲笑。而且确实也有逼到后来孩子转变的,自己喜欢的了。就和文化课到后来自觉起来的了。
现在啥学的好都不能包进好学校。
娃又个爱好 能陪伴她一生不好吗? 钢琴可以做她最好的朋友,孤独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都可以帮她。 另外,实在找不到工作当个钢琴老师温饱也不愁的。我们启蒙的钢琴老师就是被离婚后开始教钢琴走出了人生低谷,特别励志。另外家庭有老年痴呆基因的,强推钢琴,减少痴呆机率啊,因为动手指和听音乐可以延缓衰老痴呆。
钢琴如果只弹几年然后停了,确实是减分项。但如果持之以恒弹到毕业就是加分。弹 这么多年如果不是真爱早就停了。
我认识三个孩子因为钢琴得大奖 进S
对,我周围abc, abk的成人里经常表演钢琴小提琴的挺多了。这是生活的一个纬度。要不然下班干嘛?我觉得生活和经济不是那么紧张了都可以学。为了升学就太可笑了。藤校招马戏团的目的是啥
我小时候应该是国内第一代推乐器的那代人。我也是6岁开始学
体育和音乐感觉就是很基础的培养。钢琴因为上手快,学认谱,练习音准和节奏,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钢琴容易上手,初学弹出来也不难听,简单的练习曲也挺好听的,这是个很大加分啊。而且能学些乐理知识,以后学别的乐器也打个底。哪有那么功利,不能推藤的就不学。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娃以后能有爱好,人生不至于太乏味。
滑冰有团队的 列队滑冰 或者冰球
钢琴在所有乐器里算性价比高的。而且在华人的眼里觉得牛逼。
这和美国中国城一样,一直停留在最早那个年代.
我家是课时多,接送多,比赛多,钱和精力花的都多,想出成绩高效不来。钢琴是漫功出细活的项目。
因为你往周围看看,真正能弹到12年级还参加比赛,都先不说比赛得奖的,其实就那么几个。都是从小就弹得好,有毅力有天赋的那些孩子。最后的比赛圈就是那些人。弹不到比赛曲目的难度,可不是连比赛都参加不了。也就是说,小学学过弹琴的,和高中毕业还在弹琴的,不是一回事。其实练什么EC都是这样。小时候踢过球的,和高中校队外面俱乐部踢得好的也不是一回事。
没错。要推要纠结的都是小学生。到了初中已经完全可以判断能不能继续了。高中还在坚持的不到十分之一。
哈哈我也这么觉得
从钢琴入门容易啊,我认识的娃都是钢琴入门然后再换弦乐或者管乐。我娃喜欢钢琴,进了乐团也还是坚持练钢琴。她喜欢我就支持呗。
左右手同时来,开发大脑,几乎所有其他的运动左手都锻炼不够,小提琴会更难一些但门槛高,还容易歪脖 抽象思维能力,五线谱对应音符 很锻炼大脑抽象思维 专注力培养 音乐素养培养 不练钢琴的孩子很多大了音准都不行,五音不全 坚持 培养毅力
这些品格其他的运动哪一项能全部达到的 几乎没有
电子游戏,不就是这个功能吗?
玩游戏,你的十个指头也都需要用, 抽象思维能力,每个游戏都有对应的操作,狠锻炼大脑, 专注力培养, 游戏素养培养,不玩电游的孩子,很多玩大部分游戏不行,方向感不好, 坚持,培养毅力
哈哈哈,有你这么抬杠的,哈哈
电子游戏适合培养专注力吗?感官刺激多,有人为设计的reward机制,多打要变ADHD吧。
你是认真的?电子游戏 属于被动接受信息 直观被动输入大脑 而且对眼睛好? PS 电子游戏不考虑对眼睛的影响,对手指灵活是有好处
同意。钢琴做为启蒙乐器非常好。以后学别的乐器都易如反掌。
电子游戏容易additive, 对钢琴addictive还真不多。而且电子游戏对眼睛的损害远远大于钢琴的。
钢琴和电子游戏比?
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因为自己请了老师,就觉得钢琴不是玩?只是很多小孩不喜欢而已
哈佛 录取的只有钢琴/小提琴得奖的亚裔多了去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有什么证据是减分项目?真是张嘴就来
钢琴就是减分项, 以前就有哈佛的面试官写过文章,
因为太多的亚裔小孩,都有钢琴和游泳, 反而让面试官很反感,太多了,也不好分辨。久而久之,看到有钢琴,就减分了,藤校需要优秀的人,可以证明优秀的方法很多,靠钢琴证明优秀并不可靠
比如突然来个玩FPV drone的小孩,反而更吸引人
有没有可能 “亚裔”才是真正的减分项?
奇怪,怎么回复到自己的上面了。
对的,申请书一般没有强调自己是亚裔。 那些看申请的人,通过钢琴和游泳,还有成绩,来推断这个人是不是亚裔。
这个说得太多了。所以大多中国孩子学钢琴也没什么passion,一般孩子也没多少对音乐的理解。
胡说八道有什么用,藤校的录取EC荣誉的部分有十个项可以填。哪个藤校申请者有胆量只填一个钢琴小提琴。 你有本事把那个人的申请package拿出来。哈佛最鄙视的就是只有钢琴小提琴的千篇一律的亚裔。
MIT 哈佛的录取官都出来发话了,最不愿意见到的亚裔申请者的简历就是学习好+钢琴/小提琴。 藤校录取本来就是对亚裔歧视,要从众多申请者当中鸡蛋里挑骨头的剔除亚裔申请者,而学校好+钢琴/小提琴这种刻板的千篇一律的申请者自然是负责录取的首先要排除的。你每天花4个小时练琴十年,都不如你每周出去捡半小时垃圾保护地球在录取官那里性格分和leadership分更高。
Yale admissions office reader Kara Miller wrote an op-ed in the Boston Globe yesterday alleg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sian-Americans in college admissions. None of this is untrue. Indeed the “university does not admit students in categories.” Each application is read and judged individually, no blocs are formed, no group quotas met. “No particular factor is assigned a fixed weight.” Sure, but that doesn’t reject the claim that race can and does impart negative weight to an application. There’s no “formula,” but I’m sure this equation looks familiar: Asian + 2400 + piano prodigy = oh, just another one. Would this equation be false if that first term were different? Very possibly. Admissions offices can obfuscate all they want, but the fact is that racial considerations are used in rejecting some Asian applicants.
一位在MIT任职多年的华裔面试官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华人孩子的画像就是:
数理化好,钢琴弹得好,球也打得好,并不是这些项目有问题,而是这三大件千篇一律,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孩子。
就好比你去买衣服,差不多的卖点,差不多的质量,差不多的价格,一定会引发你的选择困难症,藤校的招生官也是一样的心理,
“招生官很难将不同学生区分出来,做出录取决定也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才会出现条件不如自家孩子的同学,却反而被录取的“不公平”情况,他的简历里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点,击中了招生官。
没有一样活动会是减分项,哪怕只具备学习好+钢琴小提琴的孩子,如果在essay 和推荐信里ao看到这个孩子对她从事的活动的热情,看到了这个孩子独具一格的特点,有吸睛点,ao同样会录取。当然如果没在任何地方看到这个孩子是个有趣有想法有热情的人,而是跟风学习搞课外活动,无论是什么活动,都不会被录取。
成绩好艺术天赋好体育好的亚裔藤校申请者多了去了,每个申请人都会对一两项EC有长期的追求。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样是时间干别的项目,会更出彩,打破录取官对亚裔的stereotype。
你说的也没错,问题是“特别的点”一定是出现在特别的孩子身上,但成为“特别的”并不容易,捡垃圾保护地球和leadership也应该是孩子自己有这方面的强烈意愿和特长才能在这些领域发挥出光和热,如果只是为了被大学录取的目的而去捡垃圾和搞leadership,“特别”很快也会变成刻板。然而大部分孩子和家长都是普通且平庸的,跳出普通圈子变成特别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大部份人力所能及能做到的也就是学学大众项目,并且在这些项目上尽量学好一点,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不止中国家长,很多家长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