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我是旗人,可我得说句公道话,这大清国啊,该亡。”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4年1月7日 13点37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c
comeforya
一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儿子: 这要是搁大清那会儿,我还用996?!每天吃喝玩乐,提笼架鸟、茶馆酒楼戏园子......爽翻天啊!
爸爸: 那种是家世显赫的八旗子弟。 知道你为啥现在996? 祖上只是个普通八旗子弟。 住不进北京城。 只能生活在什么火器营,蓝靛厂,西山,丰台啊..... 搁清朝那会儿,这些地方纯纯的城外郊区。 除了农田、野林子,就是围墙围起来的旗营。 爽个鬼~
儿子: 那好歹也是八旗子弟。不用996这么苦逼。
爸爸: 抱歉! 就说你道光年间的祖宗是“拨什库”,汉语称“领催”。 相当于绿营把总级别。 每年俸禄60两银子,外加30石糙米。 那会的老百姓一年挣不到5两银子。 看起来不少对吧? 但架不住......
这个写法写不下去了 切正常模式
02
除了当兵,旗人不能从事其他营生。 到了道光年间,旗人人口增长很多。 但八旗军的名额还是20万人左右。 每家只能匀一个当兵的名额,领俸禄。 一家9口人,都靠这一个人的俸禄生活。
俸禄标准还是顺治爷那会儿定的,没变过。 可二百年下来,银子贬值了多少! 您说要养个黄鸟、买个蟋蟀、去戏园子看个戏伍? 对不起,家里没这笔预算。 日子都得算计着过。 每天提笼架鸟、吃喝玩乐的主儿,那是北京城里的旗人,大多家境优越,祖上起码当过像样的官儿,就算败落了,也有老底儿。 人家借钱能几十上百两的借,债主知道人家有老底儿,还得起。 可你顶多借个十几二十两,再多人家不借你,凭你家的饷银还不起。
03
一般旗人家庭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常年靠借贷过日子。 领了俸禄就去还旧账,还完旧账再借新债。 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债务只会越滚越多。 实在周转不下去,就典当家里的物件儿顶一阵子。 可当铺是去不了的,为啥? 因为按大清朝规矩,旗营里的旗人没有佐领的批准一律不准出营区,违者重罚,打军棍/关禁闭。 没有正当理由,佐领是不批的。 典当显然不是正当理由。 不过,旗人不能出营区,汉人当铺老板可以进来。 每个月来几次。 日子过不下去的旗人,就拿家里物件儿换个仨瓜俩枣的,凑合过日子。
还有专门来收糙米的碓房老板。 糙米就是带着稻壳的米,得先碾压去壳之后才能吃。 旗人把糙米卖给碓房老板,再从碓房老板手里买去了壳的大米。 30石糙米,大约4700斤,一加工,至少损耗3成。 如果朝廷发的是积压的陈年稻谷,里面一堆尘土、老鼠屎啥的,那就得损耗4成。 也就是说,9口人一年能吃的米,3000斤左右。 平均一人一天,不到1斤米。 比种地的老百姓能吃得好点儿,但顿顿白米饭就甭想了。 一半白米饭对付一半的窝头红薯,马马虎虎混饱肚子。
04
想吃肉? 得先算算帐—— 9口人,1年60两银子。 平均一个月5两银子,道光年间大概能值个6000文钱。 6000文钱,要买多少东西呢?
(太长不看) 蔬菜得买的吧?9口人,一天最少也得七八斤蔬菜,平均五六文一斤,一天买菜就得四十多文,一个月就是1300文; 油盐酱醋得买的吧? 油一斤七八十文,9口人一个月最少七八斤油,一个月又是500文。 盐一斤二三十文,全家一个月最少得吃三斤盐,这又是100文。 酱醋之类,一斤三四十文,一个月最少吃三斤,又是100文。 加起来,一个月少不得七八百文钱; 柴火得买吧?烧火做饭、烧水喝和用、冬天烧炕,一个月平均也得3000斤以上,五斤一文钱,一个月又是600文钱; 除了吃,还得穿衣戴帽,这就得买布。 道光年间,京城一尺蓝布五十文钱,就算年底做身新衣帽,9口人怎么着也得用一百尺布,平均一个月400文钱。
合计: 最基本的吃穿,已经去了3100文了。 还得买点儿灯油吧? 孩子读书得买点儿笔墨纸砚吧?交学费吧? 得给阿玛买点儿酒、买点儿烟丝吧? 得给姑娘买点儿胭脂水粉吧? 头疼脑热的,得看病抓药吧? 亲戚家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得出份子钱吧? 借的债,每个月得还利息吧?
这么一算,一个月剩不下多少钱。 当时的猪肉,一斤50-60文。 一个月能吃1-2回肉,还得亏您阿玛是个拨什库,工资高点儿。 要是个普通旗兵,一个月二两银子,那过的啥日子您自个儿去想吧!
05
俸禄不是白拿的,遇到打仗您得上。
按制度: 八旗兵战死,是有抚恤金的。 普通士兵,一般150两银子。 拨什库这种级别,能有200两,也就三年的工作。 撑不了太久。怎么办? 朝廷也会有照顾的。 比如,再给一个当兵的名额,一个月领二两银子。 要是家里没有合适的成年男人,就照顾一个“养育兵”的名额,一个月一两五钱银子的工资。 只是,一个月五两,日子都紧巴巴。 以后的日子能过成啥样?可想而知。
06
网上说,八旗子弟可以参加专门给旗人设立的考试,简单考过就可以当笔帖式了。 还说笔帖式升得特别快,十年内就能干到封疆大吏。 读点儿书,去当笔帖式行不成吗? 不出意外,够呛。 笔帖式属于正儿八经有品级的官儿,是有定额的。 能当上笔帖式的,大部分是家里有背景的,像阿玛是拨什库级别的,基本就甭想了,且“候补”吧。 “候补”笔帖式的起码上千人,什么时候能轮到,就没准儿了。 就算侥幸当上了,家没背景,也很难升上去。 一辈子当个八九品的小官,一个月领七八两的俸禄。 没比“拨什库”好到哪儿去。
07
正因为如此,绝大部分旗人男孩,都不会读太多书。 能听得懂戏文、看得懂书信、懂点忠孝仁义的道理,就行了。 什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那都是城里家庭优越的旗人子弟才去琢磨这些。 练武才是有用的东西。 武艺练得好的,能去当马兵,一个月三两银子。 差一些的,能去当战兵,一个月也有二两银子。 再差一些,当守兵,一个月一两五钱银子。 起码也算是找到个饭辙。 战场上还有机会一刀一枪拼出个前程,那可就算实现阶层跨越了。
所以,旗营中的男孩子都好勇斗狠,隔三差五就来一架,打打成乌眼儿青,大人也不管。 但谁要是成天躲在家读书练字,倒有可能被一顿训。
08
北京的旗人算好的了。 要是东北的旗人,朝廷只给块地,自己从土坷垃里刨食吃。 赶上天灾,只能卖地救急。 没了地,之后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吉林的旗人有三分之二都成了贫苦户。 很多人冒险(被发现就得蹲号子或者充军)放弃了旗籍逃走。 跑到偏远的地方隐姓埋名当上了老百姓。
09
皇上能看着旗人受穷? 皇上肯定更向着旗人。 但朝廷找不到解决旗人问题的办法。 大规模增加八旗兵额?不现实,财政吃不消; 提高八旗军饷标准?财政吃不消; 让当不上兵的旗人去自谋生路?也不成,旗人都跑去干别的,兵源就没了…… 皇上只能偶尔拿出点私房钱,帮着债台高筑、日子过不下去的旗人,把债还了,先把日子过下去。 但治标不治本,没几年功夫,这些旗人又是债台高筑.....
10
到了清朝后期,旗人人口更是到了五百万。 其中青壮男子起码一百多万。 可八旗兵的名额还是二十万人。 六七个汉子,才有一个能去当兵吃饷。 ...... 于是: 一部分八旗子弟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成为蛀虫;一部分八旗子弟,贫穷潦倒。 一部分八旗子弟靠背景超速晋升;一大部分八旗子弟毫无机会……
怪不得《茶馆》里面的常四爷说: 我是旗人,可我得说句公道话,这大清国啊,该亡!
d
dhd
一年多
2 楼
写得不错 是原创?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儿子: 这要是搁大清那会儿,我还用996?!每天吃喝玩乐,提笼架鸟、茶馆酒楼戏园子......爽翻天啊!
爸爸: 那种是家世显赫的八旗子弟。 知道你为啥现在996? 祖上只是个普通八旗子弟。 住不进北京城。 只能生活在什么火器营,蓝靛厂,西山,丰台啊..... 搁清朝那会儿,这些地方纯纯的城外郊区。 除了农田、野林子,就是围墙围起来的旗营。 爽个鬼~
儿子: 那好歹也是八旗子弟。不用996这么苦逼。
爸爸: 抱歉! 就说你道光年间的祖宗是“拨什库”,汉语称“领催”。 相当于绿营把总级别。 每年俸禄60两银子,外加30石糙米。 那会的老百姓一年挣不到5两银子。 看起来不少对吧? 但架不住......
这个写法写不下去了 切正常模式
02
除了当兵,旗人不能从事其他营生。 到了道光年间,旗人人口增长很多。 但八旗军的名额还是20万人左右。 每家只能匀一个当兵的名额,领俸禄。 一家9口人,都靠这一个人的俸禄生活。
俸禄标准还是顺治爷那会儿定的,没变过。 可二百年下来,银子贬值了多少! 您说要养个黄鸟、买个蟋蟀、去戏园子看个戏伍? 对不起,家里没这笔预算。 日子都得算计着过。 每天提笼架鸟、吃喝玩乐的主儿,那是北京城里的旗人,大多家境优越,祖上起码当过像样的官儿,就算败落了,也有老底儿。 人家借钱能几十上百两的借,债主知道人家有老底儿,还得起。 可你顶多借个十几二十两,再多人家不借你,凭你家的饷银还不起。
03
一般旗人家庭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常年靠借贷过日子。 领了俸禄就去还旧账,还完旧账再借新债。 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债务只会越滚越多。 实在周转不下去,就典当家里的物件儿顶一阵子。 可当铺是去不了的,为啥? 因为按大清朝规矩,旗营里的旗人没有佐领的批准一律不准出营区,违者重罚,打军棍/关禁闭。 没有正当理由,佐领是不批的。 典当显然不是正当理由。 不过,旗人不能出营区,汉人当铺老板可以进来。 每个月来几次。 日子过不下去的旗人,就拿家里物件儿换个仨瓜俩枣的,凑合过日子。
还有专门来收糙米的碓房老板。 糙米就是带着稻壳的米,得先碾压去壳之后才能吃。 旗人把糙米卖给碓房老板,再从碓房老板手里买去了壳的大米。 30石糙米,大约4700斤,一加工,至少损耗3成。 如果朝廷发的是积压的陈年稻谷,里面一堆尘土、老鼠屎啥的,那就得损耗4成。 也就是说,9口人一年能吃的米,3000斤左右。 平均一人一天,不到1斤米。 比种地的老百姓能吃得好点儿,但顿顿白米饭就甭想了。 一半白米饭对付一半的窝头红薯,马马虎虎混饱肚子。
04
想吃肉? 得先算算帐—— 9口人,1年60两银子。 平均一个月5两银子,道光年间大概能值个6000文钱。 6000文钱,要买多少东西呢?
(太长不看) 蔬菜得买的吧?9口人,一天最少也得七八斤蔬菜,平均五六文一斤,一天买菜就得四十多文,一个月就是1300文; 油盐酱醋得买的吧? 油一斤七八十文,9口人一个月最少七八斤油,一个月又是500文。 盐一斤二三十文,全家一个月最少得吃三斤盐,这又是100文。 酱醋之类,一斤三四十文,一个月最少吃三斤,又是100文。 加起来,一个月少不得七八百文钱; 柴火得买吧?烧火做饭、烧水喝和用、冬天烧炕,一个月平均也得3000斤以上,五斤一文钱,一个月又是600文钱; 除了吃,还得穿衣戴帽,这就得买布。 道光年间,京城一尺蓝布五十文钱,就算年底做身新衣帽,9口人怎么着也得用一百尺布,平均一个月400文钱。
合计: 最基本的吃穿,已经去了3100文了。 还得买点儿灯油吧? 孩子读书得买点儿笔墨纸砚吧?交学费吧? 得给阿玛买点儿酒、买点儿烟丝吧? 得给姑娘买点儿胭脂水粉吧? 头疼脑热的,得看病抓药吧? 亲戚家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得出份子钱吧? 借的债,每个月得还利息吧?
这么一算,一个月剩不下多少钱。 当时的猪肉,一斤50-60文。 一个月能吃1-2回肉,还得亏您阿玛是个拨什库,工资高点儿。 要是个普通旗兵,一个月二两银子,那过的啥日子您自个儿去想吧!
05
俸禄不是白拿的,遇到打仗您得上。
按制度: 八旗兵战死,是有抚恤金的。 普通士兵,一般150两银子。 拨什库这种级别,能有200两,也就三年的工作。 撑不了太久。怎么办? 朝廷也会有照顾的。 比如,再给一个当兵的名额,一个月领二两银子。 要是家里没有合适的成年男人,就照顾一个“养育兵”的名额,一个月一两五钱银子的工资。 只是,一个月五两,日子都紧巴巴。 以后的日子能过成啥样?可想而知。
06
网上说,八旗子弟可以参加专门给旗人设立的考试,简单考过就可以当笔帖式了。 还说笔帖式升得特别快,十年内就能干到封疆大吏。 读点儿书,去当笔帖式行不成吗? 不出意外,够呛。 笔帖式属于正儿八经有品级的官儿,是有定额的。 能当上笔帖式的,大部分是家里有背景的,像阿玛是拨什库级别的,基本就甭想了,且“候补”吧。 “候补”笔帖式的起码上千人,什么时候能轮到,就没准儿了。 就算侥幸当上了,家没背景,也很难升上去。 一辈子当个八九品的小官,一个月领七八两的俸禄。 没比“拨什库”好到哪儿去。
07
正因为如此,绝大部分旗人男孩,都不会读太多书。 能听得懂戏文、看得懂书信、懂点忠孝仁义的道理,就行了。 什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那都是城里家庭优越的旗人子弟才去琢磨这些。 练武才是有用的东西。 武艺练得好的,能去当马兵,一个月三两银子。 差一些的,能去当战兵,一个月也有二两银子。 再差一些,当守兵,一个月一两五钱银子。 起码也算是找到个饭辙。 战场上还有机会一刀一枪拼出个前程,那可就算实现阶层跨越了。
所以,旗营中的男孩子都好勇斗狠,隔三差五就来一架,打打成乌眼儿青,大人也不管。 但谁要是成天躲在家读书练字,倒有可能被一顿训。
08
北京的旗人算好的了。 要是东北的旗人,朝廷只给块地,自己从土坷垃里刨食吃。 赶上天灾,只能卖地救急。 没了地,之后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吉林的旗人有三分之二都成了贫苦户。 很多人冒险(被发现就得蹲号子或者充军)放弃了旗籍逃走。 跑到偏远的地方隐姓埋名当上了老百姓。
09
皇上能看着旗人受穷? 皇上肯定更向着旗人。 但朝廷找不到解决旗人问题的办法。 大规模增加八旗兵额?不现实,财政吃不消; 提高八旗军饷标准?财政吃不消; 让当不上兵的旗人去自谋生路?也不成,旗人都跑去干别的,兵源就没了…… 皇上只能偶尔拿出点私房钱,帮着债台高筑、日子过不下去的旗人,把债还了,先把日子过下去。 但治标不治本,没几年功夫,这些旗人又是债台高筑.....
10
到了清朝后期,旗人人口更是到了五百万。 其中青壮男子起码一百多万。 可八旗兵的名额还是二十万人。 六七个汉子,才有一个能去当兵吃饷。 ...... 于是: 一部分八旗子弟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成为蛀虫;一部分八旗子弟,贫穷潦倒。 一部分八旗子弟靠背景超速晋升;一大部分八旗子弟毫无机会……
怪不得《茶馆》里面的常四爷说: 我是旗人,可我得说句公道话,这大清国啊,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