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8楼TianX的帖子 Camus的名作就是the Plague,我当然读过 他是存在主义的20世纪继承人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存在主义的伟大鼻祖,比如kiekegaard。他对很多作家有深远的影响,比如Franz Kafka的metamorphosis,Dostoevsky的crime and punishment Crime and Punishment里面最有名的就是the Grand Inquisitor,可以说是是现代文学中最有名的一个哲学讨论
其实弱弱的说下创造世界的神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口来说什么。他创造的万物,当然包括人,是的即使是被罪污染的人,都无时不在诉说神是谁,是怎样的。 任何存在无法创造违背自我意识和认知的实物。想知道神说了什么,看下世界万物的自然法则就可以看到一, 二,在把罪的污染因素考虑进去,再把耶稣说的自己自己去实践体会,你其实可以看见作为人可以看见神的,你需要的一部分了。 说最简单其中一个法则,一颗种子为什么就是要落到泥土里(自然,我们不说培养液人力干扰) 才能可能结果子? 冬去才是春来,冬天一般代表死亡,春天当然是万物复苏,why ?! 为什么设计者要如此设计? 有没有可能神一直想告诉被罪污染的人,only when you die to yourself , and live for Chris ,can you truly receive new birth ? 是一种暗示。告诉我们死亡可以并不可怕。它的后面就可以是新生? Anyway ,和这个话题扯远了。 比起虚无主义,我更加喜欢后面生成的新虚无主义(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翻译。). 就是虽然世间万物终将从0走向1 ,但其实0到1 有何尝不可以是无数的0.00000几组成,正是这些美妙的0.0000的那一刻的组合, 使得我们的生命即使最终会走向虚无,可也因为这些人和人美妙的瞬间,组合起来,让我们成就了永恒,对抗虚无。
Philosophy’s basic meaning: the study of the basic ideas about knowledge, truth, right and wrong, religion, and the nature and meaning of life. 所以我觉得能体悟到世间真相的就属于真正的哲学家
尼采说:“我怎么能不感谢我的整个人生?”这句话真是让人动容。它让我想起我另外一个无比钟爱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临终前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作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从希腊悲剧当中读出的是对人生意义的彻底否定。而尼采呢?他从希腊悲剧中读到的不是悲观主义,而是悲剧精神,是以更积极的肯定的姿态去拥抱人生,热爱命运。
尼采集中火力攻击过的人物——苏格拉底、叔本华、瓦格纳——都对他的思想和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尼采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影,所以当尼采攻击他们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进行自我克服和治疗。
有没有同样喜欢尼采的同学一起来聊一聊:)
贪婪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过分贪婪就不对了
加缪不一样啊:即使了解了人生的无意义仍然要积极生活创造出意义收获欢乐。你真的看过加缪吗
很多价值向哲学和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出世的一面,但同时也是物欲世界的解毒剂,不能简单地归为起消极作用的
对贪婪的批判,是当前社会的最大毒瘤
贪婪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万恶之源、纷争之母
不管是不是能过的更好,为啥要强行去把人生交给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神呢?
更何况过去几百年不就是一部科学不断拓展边界,神权不断萎缩,人类生活越来越好的历史么?
这里有人愿意退回到神完全掌控的中世纪么?
中世纪说是神掌控,其实还是一些人在掌控,打着旗号以神(或者为神效力的君王)的名义而已
感觉你说的更侧重宏观的政治社会制度那个范畴,空天说的更侧重个体/实体的核心价值导向那个范畴
神自己不会说话,就自然会有人替他说话,教会,律师,教主,先知,永远不会缺了想替神说话的人。如果没有人替神说话,只是自己替神说话,那不就又回到了自我为中心的路了吗?
更何况,最重要的并不是信神有什么好处,而是神是不是客观存在?人类不需要假定一个假设只为了让自己心里变得可能好受一点。
现在这个社会再以神为主已经很难了(除了个别伊斯兰原教旨的洗脑社会除外),空天在上面想说的可能是在以贪婪为原动力的很多当代个体的主导价值驱动以外,有没有类似以前的神那样的、对个体而言的其他选项。因为以贪婪做为主要追求的话,确实是优劣参半,积极的地方有、负面的作用也很明显
对啊,加缪是存在主义( 荒诞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加缪受尼采影响很深。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喜欢加缪的这种人生态度。
在决裂之前,尼采与瓦格纳却有过一段非同寻常的蜜月期。《悲剧的诞生》的前言清清楚楚地写着“献给理查德·瓦格纳”,瓦格纳收到著作后也立即回信说:“我从未读过比你的书更精彩的书!真是美妙!现在我是匆匆写信给您,因为这本书使我激动万分,我必须等待自己冷静下来才能正式读它。”
尼采与瓦格纳联手,是为了用艺术代替宗教,在那个贫困的时代拯救岌岌可危的现代精神。尼采与瓦格纳决裂,是因为瓦格纳背叛了他们之间的盟约。
1876年8月,在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领地拜罗伊特,举办了为期数日的音乐庆典,只上演瓦格纳一个人的歌剧,这是瓦格纳人生的顶峰,但是对于尼采来说,却是他与瓦格纳决裂的开端。尼采冷眼旁观整个庆典,发现它与艺术毫无关系,不过是一场“不惜一切代价的娱乐”,一次对“生命贫乏者”的精神喂食。人们来到拜罗伊特,不是为了享受艺术,而是为了附庸风雅、广结人脉,比起演出,他们更关心出席活动的君王将相和社会名流的八卦消息。而瓦格纳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投其所好,用华而不实的布景、高亢激越的音乐、目眩神摇的舞台效果,迎合那些时刻准备着被感动的观众。
我们猜,在基本的原理上,拜罗伊特音乐节与我们所熟知的迪士尼乐园、拉斯维加斯的表演秀,以及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是一致的。它们旨在为普通人“造梦”,看似瑰丽实则虚幻,看似雄伟实则浮夸,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妄想”,或者说集体性的自欺欺人。尼采知道,其实瓦格纳也知道,它在骨子里与艺术毫无关系,只是一件精打细算、人工装配起来的人造制品。只是尼采选择揭露假象,而瓦格纳选择继续自欺欺人。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一下如今各种选秀节目,各种跨年晚会,各种快餐电影,不得不佩服尼采如此有前瞻性,早在100年前,他就已经看透。
的确,幸福的哲学家少之又少。休谟勉强算一个。休谟始终是日常生活中那个人畜无害的胖子,懂得“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这个道理。
而命运多舛的,悲惨的,英年早逝的,斯宾诺莎和克尔凯郭尔首当其冲。
我也喜欢加缪。不过推石头上山的是西西弗啊。
如果我们把推石头理解成“人生的一切行为”,把荒诞理解成人生的必然,把神灵对西西弗的处罚看成绝对不能逃脱的宿命,那么西西弗的幸福就不值得嘲笑,反倒是尊严和勇气的体现。
萨特说了,我们永远都有选择。在不得不推石头的宿命面前,在人生虚无的必然面前,我们还可以选择怎么面对这宿命和虚无。我们是头丧气,是放弃思考,是沉沦逃避……还是直面它?在知道不可逃避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背过脸去,而是享受着推石头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个石头是我的,推石头这件事是我的,我在推石头的这件事里,创造了我自己的意义和本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对抗了虚无,我是幸福的。
尼采其实是区分两种自私的。
一种是健康的自私,另一种是病态的自私。
健康的自私首先是反对病态的知识的。尼采说,健康的知识源于生命的丰盛和灵魂的高贵。
病态的自私源于生命的贫乏和灵魂的卑鄙。它的典型表现就是唯利是图,只想着偷窃和占有,无耻的追逐世俗利益。
尼采有时候也说这样的话,哲学家必然是孤独的,但是他其实不想这么孤独,他在书信和诗歌中经常表示,他是多么渴望友谊,朋友对于他多么重要。他这个人内心既有孤傲的一面,又有非常柔软的一面。1888年他在热那亚街头看见马夫在鞭打一匹马,冲上去抱住那匹马痛哭,然后昏倒了,醒来后就成了一个疯子。他的这个发病方式,正说明他内心的柔软。
虽然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周国平: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Camus的名作就是the Plague,我当然读过 他是存在主义的20世纪继承人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存在主义的伟大鼻祖,比如kiekegaard。他对很多作家有深远的影响,比如Franz Kafka的metamorphosis,Dostoevsky的crime and punishment Crime and Punishment里面最有名的就是the Grand Inquisitor,可以说是是现代文学中最有名的一个哲学讨论
你提到的问题,我很有兴趣, 总有人为神说话,是的。可是会问为什么? 是牧师等出于私心?还是他们真的信神,借自己口传福音,传真理? 若是神借人的口传福音,传真理,why? 我常想,是人,有种本能的接收器,某种直觉,可以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可以用大自然这个词取代上帝,像斯宾诺莎的自然哲学的说法)。 你会惊讶的发现,自然的伟大,不可思议,巧妙,和远超乎人类认知的神秘等等,这种神秘力量的体验就是宗教产生的原动力,然后,人造了神,或是神借人造就了自己。 一直以来,哲学思考就是在人的意识和神的客观存在中徘徊, 有一天,尼采说上帝死了, 人的自我觉醒, 但,我更迷惑了,上帝真的死了吗?还是我们的傲慢把自己重塑成了神?我们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还是说,我们自己为自己构筑了乌托邦和极乐世界?以为找到了终极solutions。 接下来的哲学家,当下,除了存在主义哲学,还有什么突破?会反复,甚至往根的方向,向柏拉图求解? 我甚至觉得除魅是一种思想的停顿和怀疑阶段,很快就会有另外新思想的迸发! 越想越有趣,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东方,确切地说,中国的哲学家,或者说孔子/王阳明
西方哲学家是向外来寻找来满足自己,你提到的尼采,或者离我们比较近的罗素。罗素提到他人生3个支点:爱情,对未知的兴趣,和人类的同情,都是对外的,是寻求的,从而是不可靠的,因为不受制于自己。西方哲学的极致必然是竞争和战争, 包括和自己斗从而抑郁,这也是历史所证明,西方的许多哲学家好像也很多抑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只能出现在西方,科学就是对外(即自然)的征服
孔子所代表的东方哲学,是转向自己,向内。所以,颜回身处陋巷而不改其乐,我想西方哲学家肯定不能做到或不能理解这有何乐而言。后世周敦颐教大小程子寻找孔,颜乐在何处。东方哲学的尽头应该是相对的和平共处, 包括自己和自己和平相处,当然我们也有许多战争,程度和广度还是比西方好一些,当然这也解释为什么现代科学几乎不可能再我们中国出现,这因该是我们对内的哲学决定的。当然,后来我们走歪了一些,变成了礼教和对人性的捆绑,主要是朱熹,后来陆/王阳明又纠正了一些。民国和文革又对儒家矫枉过正,这是后话。总之,我们对孔子恐怕了解的远远不够,不深,不真,不正
我自己读论语,能体会到孔子生活的那么一点点意思和意味来,就是冲淡平和,好像欲念顿消,如同光透过身体。
现代生活,社会,人生,确实有诸多困惑,不知道新孔子什么时候会诞生? 来指点指点我们,如果真有这样的孔子一般人物来指点,我一定不再挣扎,俯首听命,要我怎么做,就怎么做。
伟大的时代,应该有伟大的哲学家。或者说,没有伟大哲学家的时代,算不上伟大的时代,不管我们的科技是如何的发达。
其实弱弱的说下创造世界的神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口来说什么。他创造的万物,当然包括人,是的即使是被罪污染的人,都无时不在诉说神是谁,是怎样的。
任何存在无法创造违背自我意识和认知的实物。想知道神说了什么,看下世界万物的自然法则就可以看到一, 二,在把罪的污染因素考虑进去,再把耶稣说的自己自己去实践体会,你其实可以看见作为人可以看见神的,你需要的一部分了。
说最简单其中一个法则,一颗种子为什么就是要落到泥土里(自然,我们不说培养液人力干扰) 才能可能结果子? 冬去才是春来,冬天一般代表死亡,春天当然是万物复苏,why ?! 为什么设计者要如此设计? 有没有可能神一直想告诉被罪污染的人,only when you die to yourself , and live for Chris ,can you truly receive new birth ? 是一种暗示。告诉我们死亡可以并不可怕。它的后面就可以是新生?
Anyway ,和这个话题扯远了。
比起虚无主义,我更加喜欢后面生成的新虚无主义(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翻译。). 就是虽然世间万物终将从0走向1 ,但其实0到1 有何尝不可以是无数的0.00000几组成,正是这些美妙的0.0000的那一刻的组合, 使得我们的生命即使最终会走向虚无,可也因为这些人和人美妙的瞬间,组合起来,让我们成就了永恒,对抗虚无。
您讲的很有启发性,感悟也很深。 东方的那些,西方人一般称作思想,而非哲学。 哲学还是有它自己的定义的。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因为在这600年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我举个简单例子: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泰勒斯有个最著名的一句论断:“万物的本原是水。”这句话初听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当我们把它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做对比时,就能看出泰勒斯的独到之处。孔子的千古一叹,一方面感怀时光易逝,一方面又催人奋进,非常打动人心,但是归根结底,它依然是一种人生的感悟,是一种情绪。相比之下,泰勒斯的“万物的本原是水”则完全是在追问自然的本源和根据,中西两大哲人,在面对同一自然现象时,追问的思路可以说截然不同。我不是说孰高孰低,只是说不同,没有做价值判断。
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也从本体论( 追问探究世界是什么) 转向认识论( 人是什么,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也是从您说的由外转向内?
周国平有一个观点,当然是他的一家之言,哲学只能“悟”,不能教。尼采也强烈反对经院/ 学院哲学。
我们会发现,现代哲学的很多观点都可以追回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
我对中国思想家知之甚少,惭愧。 虽然所有文明都有伟大的宗教和思想传统,但是唯独古希腊发展出了哲学与科学,那么古希腊的独特性在哪里?究竟什么才是希腊精神?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些天才们奇迹般地汇聚到雅典,不仅造就了一个短暂而辉煌的黄金时代,而且为西方文明的整体气质定下基调。如果要用一个词来给雅典的精神定位,那就是自由。想象一下,在雅典古城邦,那些欢快的、热情的年轻人在雅典的各个角落里拉住苏格拉底的袖子,央求他一起讨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义,知识的本性是什么,善与恶的标准在哪里。
现代人很难想象这种悠闲得近乎奢侈的生活,我们所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是一种“舒适但没有闲暇”的生活。
我们享受着触觉的、口舌的、视觉的舒适,却终日在堵塞的道路上奔波,在工作职责和家庭责任的轮番轰炸下疲于奔命,即使有一点仅剩的时间也被压榨出来“投资未来”。
哲学的诞生需要有充足的闲暇去思索宇宙、人生、死亡这样的终极问题。哲学的诞生还需要有思想的自由。显然雅典都满足这两个条件,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个条件—哲学的诞生不仅标志着终极关怀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并且这种思考方式不是通过宗教信仰或者艺术,而是通过理论的方式。
只有古希腊,才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产生哲学。( 中国那时候在研究秩序,印度在研究生死轮回)而且,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才起飞。智慧往往是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的黄昏时候才会高高翱翔。所以哲学是在文化艺术建筑绘画悲剧喜剧之后才攀上高峰的。
P.S. 哲学家中长寿的很多:柏拉图,康德,海德格尔 80岁,伏尔泰84岁,霍布斯91岁,波普尔92岁,杜威93岁,罗素98岁。
还有古希腊智者派的高尔吉亚,105岁。
中国哲学家( 或有哲学思想的人) 就更长寿了:钱穆 95岁,马寅初 100岁,冰心 99岁,巴金 101岁,周有光 112岁,杨绛 105岁,文怀沙108岁(或 100岁),罗洪(姚罗英)107岁,饶宗颐 101岁...
我也对克尔凯郭尔很感兴趣,( 这个北欧哲学家的名字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中文名,其中有一个是祈克果:)主要是他的人生,太不幸,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就像北欧神话一样悲凉...他就和安徒生一样,是丹麦的骄傲和文化符号,被称为丹麦的苏格拉底。
“天才犹如暴风雨:他们顶风而行;令人生畏;使空气清洁。”这是索伦·克尔凯郭尔在1849年的一则日记中所写下的句子,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有两种类型的天才。第一种类型以雷声见长,但却稀有闪电。而另一种类型的天才则具有一种反思的规定性,借此他们向前推进……雷鸣声回来了,闪电也非常强烈。以闪电的速度和准确性,他们将击中那些可见的每一个点,而且是致命的一击。”
毫无疑问,克尔凯郭尔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天才。
他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卡夫卡说:克尔凯郭尔是照耀在我几乎不可企及的地区上空的一颗明星。而最关键的,他是第一个将个体的存在放在思考中心的哲学家,一生追问的就是,作为个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P.S. 尼采对存在主义的加缪和萨特的影响也很大/更大,但克尔凯郭尔更早。
P.S.S. ,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尼采和克尔凯郭尔,都是如此。
看到一个轻松好玩的,如果那时有网络:( 作者林欣浩),各位哲学家的性格跃然纸上:)
标题:最近有个问题很头晕
发表人:笛卡尔
正文:最近有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请问,除了“我思”之外,这世上还有什么是不可怀疑的?
(1楼)游客甲:我靠,楼主貌似说得很有理,有时我也常想,我是不是生活在梦里???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2楼)游客乙:你们这些异端真是不消停,又跑这里发帖来了。我已经举报了。愿主惩罚你们。坐等删帖中。
(3楼)笛卡尔:回1楼:我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参考几何的方式,从确凿无疑的事实开始构建一个哲学大厦。可惜我最近在给瑞典女王上课,我没有时间。
P.S.提醒楼上,这论坛的服务器在荷兰,教会删不了帖子…… 再P.S.瑞典这地方好冷,最近感冒中,求安慰。
再再P.S.人家最近还坐了瑞典女王的军舰呢!
(4楼)斯宾诺莎:摸摸LZ,感冒要喝鸡汤多睡觉哦。你用数学公式建立哲学大厦的设想我已经完成了,给我邮箱,我给你发一份。
(5楼)笛卡尔:为了上课我天天早上五点起,睡个屁啊。喵了个咪的,小时候上学都没起那么早过。
(6楼)游客丙:楼上的死狗!还在这里放毒!别让哥见到你,见到你一次打你一次!
(7楼)游客丙:发错了,是楼上上。
(8楼)斯宾诺莎:回LZ:克制贪睡的欲望,这也是善的一部分呢。(笑) 楼上:我们理性讨论好吗?送你最美好的祝福!
(9楼)洛克:笑。又在这里碰见楼主了,貌似楼主到处发帖啊。好吧,我再回复你一次:你们这些理性主义者太荒谬了。世界建立在定义推理之上?不要用你们的荒诞理论忽悠人了。我再说一遍:人生是一块白板!白板懂不?你生下来不学习就会思考?真晕。
P.S.斯哥,镜片还有货不?再给我整点儿,具体规格给你发站内信了。
(10楼)莱布尼茨:楼上的,又跑这里来了??上次咱俩那帖子你咋不回了呢??你敢回答这个问题吗:你说知识都是靠经验来的,那人类获得的永远都是片面的、局部的知识,怎么可能存在几何这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呢??
(11楼)瑞典の尊贵皇室の女王:笛笛!又看到你半夜上网!还不睡觉,明天又赖床!
P.S.笛笛你对早起有意见吗?你知道人家每天几点起的吗?还要化妆的说!
再P.S.楼上的几位注意了,别以为我查不到你们IP,谁再敢骂我们家笛笛,小心我拿军舰轰你们哦!
(12楼)笛卡尔:……匿了……
这个我同意你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孔子的学问不是西方意义的哲学,没有什么定义啊,没有体系等等,但是不知道用现代学术如何叫,不是心理学,不是哲学,不是政治学,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宗教,也不是伦理学,我也不觉得思想可以很贴切,就叫孔子学问吧,我觉得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孔子对人的生命,在很深很深的地方有真理解,总之,很特殊。
当然,西方哲学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技,这毫无疑问的。但是,我始终想的,关于人的问题,关于人是怎么回事,宗教的答案显然太过于简单,等于没有回答。现代人遇到的那么多问题,显然是西方哲学或文明难以回答的,罗素一辈子似乎就很痛苦。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如何可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很薄的论语中谈到“乐”地方,有60处之多
我的偏见是,人类恐怕还是要回到孔子这样的路子来找答案,大概是我们在满足追求对自然的征服之后,要重新回到自己身上来,转向自己,深入地了解自己。
我的意思是,将来的不久,恐怕就是孔子学问的复兴
嗯,您可以读读杜维明先生的著作,他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读过,他根本不了解孔子和儒家,就是说,他把孔子简单地当一门学问, 孔子是身体力行,杜完全走歪了
哦,我也读过一些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书,感觉作者们完全没有了解和理解老庄,只是一个劲儿地灌鸡汤:)
近代和现存的人里面,我觉得有几个人能担得起“大成就者”的称号,他们不比几千年前的圣者思想落后。应该还有很多其他人,只是我无缘知道。
克里希那穆提 杨定一 一行禅师 奥修的书《道德经心释》《老子心解》《莲心禅韵》让我感觉非常深邃宁静,微信读书app上有
还有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著作现在只有英文版的了
您列举的这些更偏重于心理学和宗教吧:)
所以我觉得能体悟到世间真相的就属于真正的哲学家
这样说当然可以。不过哲学是个动词,不是名词,是爱智慧,这是它最初的定义。
走出了基督教的精神桎梏又战胜了虚无主义, 自觉自愿的具备完美人性的人.
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什么是消极的虚无主义呢?就是面对虚无的真相,陷入悲观和绝望。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没有上帝的世界就会让人悲哀?为什么没有意义的人生就会令人绝望呢?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须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要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你“发现”的,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他终其一生的目标和境界,也正如他在临终饱受精神折磨之际,一直在默默表达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最终还是活在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他的超人哲学,是一种精神和灵魂意义上的象征,是一种对人自身的超越。他形容超人像大地,承载一切,而默默无闻,不自以为是。这是对上帝的批判,也是对人类高级灵魂和更高道德情操的讴歌。
很多人都误解和曲解了尼采哲学中的超人形象,超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superman 。任何关于尼采“超人”概念的区域科学的理解都是不当的,或者说都是不够的,因为“超人”是一个哲学概念。至少可以确认的是,两种最流行的误解,无论是法西斯主义的曲解还是生物主义(达尔文主义)的误解,都未触及尼采哲学的真正内核。
这就是从康德以来放弃形而上学的传统的继续.
西哲从柏拉图开始思考彼岸世界, metaphysics的问题. 其实就是我们抽象思维可以构建的但个体间无法互相cross reference相互印证的一个主观世界.
但逐渐就发现这个方向的追寻构建leads to nowhere. 因为这种构建的主观世界是无穷的也无法相互印证或排除的.
康德们逐渐认识到, 基督教(吸收了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只是一个人类的metaphysical构建之一,而不是终极真理.
所以就转向形而下的思索和构建
解构了dorminated 西方一千五百多年的基督教之后 (尼采的上帝已死), 这些哲学家需要为人类找一个新的原点.
以人本代替了神本.
尼采就是这个发展道路上的成员.
从上帝作为道德原点, 到康德的绝对理性为道德出发点,到尼采的战胜虚无主义的超人,到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类自己赋予自己意义
这样一个历程.
周国平讲稿:
尼采从小就为生命意义的问题苦恼,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他的时代的问题,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区别只是在于他为此苦恼,而大多数人对此是麻木的,他由此断定,他的时代患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病叫做虚无主义。
尼采说:我讲的是最近200年的历史。
我描述正在来临,而且已经不可避免的事情,虚无主义的到来。
他又说,虚无主义站在门前。
我们的一切客人中,这个最不祥的客人来自何方?
这就是说,欧洲正在迎来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命名为虚无主义时代,它将延续200年之久,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在19世纪80年代,要到21世纪80年代才满200年,所以我们今天还处在他预言的这个时段之内。
那么,什么是虚无主义呢?
他给虚无主义下的定义是,最高价值丧失了,目标缺乏。最高价值就是一向相信是最神圣、最重要、最不可怀疑的东西,现在发现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因此,无论人类还是个人生活都失去了目标,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了,这实际上就是信仰危机。
欧洲人一向看做最高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 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上帝,所以最高价值丧失了价值,换一个表达就是你才说的那句耸人听闻的话,上帝死了。
海德格尔说,上帝死了这句话是尼采用来概括欧洲虚无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对于欧洲人来说,信仰上帝太重要了,上帝是他们世世代代的精神支柱,尼采说,上帝死了,是说欧洲人表面上还维持着基督教的信仰,其实内心并不真相信上帝了,这产生了严重后果。
欧洲人的道德是建立在信仰上帝的基础上的,在人死后,灵魂会受上帝的审判,所以活着的时候要做一个好人,现在既然灵魂也会死,做不做好人就无所谓啦,道德没有了基础,总之,对欧洲人来说,上帝死了是一个最严重的事件,使得人的生命和灵魂都没有了根据,没有了价值,没有了方向,尼采形容说,这就好像地球脱离了行星的轨道,不再有一个可以围绕它旋转的太阳,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按照尼采的说法,在他的时代,虚无主义还仅仅是争在到来,或者说还只是站在门前,但是他说,这个前景已经在用成百种证照说话时代的机体已经种下了虚无主义的病灶,发作还有一个过程,但种种症状说明这个病已经存在。 根据尼采在不同著作中的描述,这样的证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虚无主义的第一个方面的证照是没有信仰,看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主要看他是不是看重精神生活,道德上能不能自律。
尼采说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和各个阶层都被最卑鄙的金钱交易拖着走,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世俗化。
这样缺乏爱和善良更可耻的是人们对信仰抱着完全无所谓的态度,这尤其证明了现代人没有信仰。
尼采讽刺说,在我看来,今天,没有什么比真正的虚伪更加罕见的了。
虚伪属于有强大信仰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们甚至在被迫接受另一种信仰的时候,也不放弃从前的信仰,今天,人们轻松地放弃他,或者更常见的是在天上第二种信仰,而在每个场合,他们都依然是诚实的。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在信仰问题上一定是认真的,如果权力机构强迫他接受占统治地位的信仰,他可能表面上会接受,但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你才把这种做法称作是真正的虚伪,就是可和心是不一致的,口头上承认顺从,内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
现代人却是轻松的接受和放弃,因为心中没有任何真正的信仰,信什么都无所谓了,而且可和性是一致的,不会有任何良心不安。
尼采还说,现代生活像一道激流,人们拿着手表思考,吃饭的时候看着报纸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人们不再沉思,也害怕沉思与宁静,一旦静下来,几乎要起良心的责备,觉得不对头,在这个时代,勤劳也就是拼命的,挣钱和花钱成了唯一的美德,正是这种愚蠢的致命得意的勤劳比任何别的东西更让人变得没有信仰,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不知道会作何感想,在他那个时代,欧洲人生活的够悠闲的了,即使今天在欧洲大部分地方,人们生活的也比我们悠闲。
我知道我们许多人生活的匆忙是不得已,为生活所迫,我没有责备他们的意思,我是认为应该对整个现代生活进行反思,给内心生活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虚无主义第三方面的证照是文化上的平庸,具体表现有三点,我用今天的语汇来说啊,第一点,包装文化。
尼采说,现代人内在贫乏,彼此厌倦的要命,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弄得有趣一点,于是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作料,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当作诱人的美食端上餐桌。
他又说,匆忙使现代人斯文扫地,所以需要用这种骗人的优雅来掩盖自己,于是穿上礼服,假模假式的开party,所谓教养,只是意味着让自己和互相之间对日常的贪婪、自私和卑劣都视而不见。
现代人缺乏创造力,所以需要收集从前文化的许多碎片来装饰自己,整个现代文化就像是一件披在又冻又饿的裸体上的一件破烂的彩色衣服。
这最后一句话,实际上直接说出了现代文化就是包装文化,外表华丽,内涵贫乏,我们今天的文化就是这样,你就说图书包装越来越漂亮,可是内容是垃圾的多的是。
文化的平庸,第二点,快餐文化。
尼采当然没有用这个词,他用了一个词叫做新闻主义啊,那个新闻报纸新闻主义,它是指全部文化,多项传媒看齐,多成了新闻的传播,你看说新闻业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当下性,着眼于信息的快和新,因此尼采把记者称为是为当下服务的仆人。
第二是业余性,话题无所不包,但是却浅尝辄止。
因此,尼采就把新闻界称作是一个寄居在各个学科之间的起粘合作用的中阶阶层,新闻业的影响下,文化也变得越来越追求当下性和可读性,尼采说报刊支配社会,记者取代天才成了时代的导师,其实,在尼采的时代,传媒不过就是数量有限的报纸而已,哪里能够和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相比,你不能不承认,尼采的认识是无比超前的。
文化平庸表现,第三点是娱乐文化,尼采说,现代人由于匆忙地劳作,导致神经疲惫,精神空虚,需要到艺术中去寻找刺激和麻醉,为现代人提供官能上、精神上的刺激剂和麻醉剂,就成了现代艺术的主要使命,尼采是非常讨厌浪漫主义的,他认为浪漫主义艺术家喜欢制造激情,就迎合了现代人的这种需要,他还特别讨厌剧场,认为剧场是为大众准备的,在剧场里,人不再是个人,而成了大众和畜群。
剧场迷信表明了人们的精神空虚和无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