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

s
shady
楼主 (北美华人网)
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 “多巴胺”本身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激素,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2023年,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广泛使用。“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为ān,其实正确读音是àn。“胺”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常容易读错的还有“三聚氰胺”。
二、“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 近些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卡脖子”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卡脖子”的“卡”常被误读为kǎ,正确读音是qiǎ。“卡脖子”是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对方于死地。这里的“卡”是动词,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卡”读qiǎ时,还表示夹在中间不能活动(如“鱼刺卡住了”)、阻挡(如“卡住退路”)等义。读kǎ时,为音译用字,多用于外来词,如卡片、卡通、卡车、卡介苗等。

三、“账号”误为“帐号” 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生活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都将“账号”误为“帐号”。古汉语中,“帐”可通“账”。但是,2001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二字明确分工如下:“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账本、报账、借账、还账;“帐”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帐、帐篷。“账号”本指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所编的号码,与货币等有关;后由此义引申,指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或使用某些资源时使用的识别码。因此,表示用户识别码时,“账号”才是正确词形。

四、“蹿红”误为“窜红” 2023年,各大视频平台上多部爽剧爆红。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窜红”,其实应作“蹿红”。“蹿”读cuān,指快速向上或向前跳跃,如“身子向上一蹿”。“蹿红”指迅速走红,多用于演艺界、体育界等,如“蹿红歌坛”。而“窜”读cuàn,本义为藏匿。现常指乱跑、乱逃,多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如“抱头鼠窜”。还可表示改动文字,如“窜改”。
五、“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 2023年俄乌局势持续紧张。在相关报道中,常出现“军令状”一词,如“乌克兰总统下达军令状,敦促乌军加快反攻”。其中“下达军令状”有误。“军令”指军事命令;而“状”作为文体的一种,指向上级陈述意见或事实的文书。“军令状”本是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后借指接受任务时所做的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可见,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应称“下军令”,而非“下军令状”。

六、误让岳飞自称“鹏举” 电影《满江红》于2023年年初上映,反响不俗。其中,岳飞亲笔留下遗言,开头是:“鹏举绝笔,以明心迹。”实际上,岳飞是不可能自称“鹏举”的。鹏举是岳飞的表字。“表字”是旧时成年人在本名以外另起的与本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别名,也说“字”。字通常是平辈或晚辈对某人的称呼,以表示尊重或亲近,用于他人称自己,不可自称。岳飞自称或署名,可以是“飞”或“岳飞”,但不会像电影设计的那样,自称“鹏举”,那是不符合传统称谓规范的。

七、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 2023年9月至10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杭州的各种人文胜景一时广受关注。不少文章和报道中称,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其实,白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就已存在。白堤,旧称“白沙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赞颂其风光,后人为纪念白居易将此堤命名为白堤。可见,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

八、“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相关报道中,有媒体将神舟十七号称为“航天飞机”。神舟十七号不是“航天飞机”,而是“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兼有航空和航天功能,是一种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间的部分重复使用运载器。它利用助推火箭垂直起飞,然后启动轨道飞行器进行轨道航行,可以滑翔降落返回地面。“宇宙飞船”简称“飞船”,是用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卫星轨道运行并能重返地面的航天器,有时特指载人航天器。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人员和物资的航天器,属于“宇宙飞船”。

九、误称“支原体”为病毒 2023年秋冬,支原体肺炎高发,其症状主要是发热和咳嗽。不少人因为支原体引起肺炎而称之为“支原体病毒”。其实,“支原体”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是微生物的一种,它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呈不规则球形或丝状,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体能引起动植物病害和人类疾病。病毒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体,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能在特定的寄主细胞中复制繁殖。很多病毒可以致病,如“新冠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十、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 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有媒体在相关报道中,误将土耳其归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有相似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般指国民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阿拉伯民族以通用语为阿拉伯语而得名。土耳其绝大多数国民是土耳其人,以土耳其语为通用语。土耳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

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说明 《咬文嚼字》自2006年起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已有18年历史。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咬文嚼字》杂志向全社会开设“语文大讲堂”,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广泛关注,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观察“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以及这一年度的社会语言生活,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一、类型分布广 “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覆盖面广,类型分布广泛。有读音差错,如把“多巴胺”的“胺”的读音àn误读为ān,把“卡脖子”的“卡”的读音qiǎ误读为kǎ。有用字差错,如把“账号”的“账”误为“帐”,把“蹿红”的“蹿”误为“窜”。有用词差错,如把“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有文化常识差错,如让岳飞自称“鹏举”。有百科知识差错,如把“白堤”说成白居易修建的,把“土耳其”误成阿拉伯国家。等等。
二、短视频成差错泛滥区 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一个新的泛滥区。短视频的差错大都很“低级”,如把“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价格”误成“架格”、“茶杯”误成“插被”、“朋友”误成“彭友”、“喝水”误成“和谁”、“读书”误成“毒素”等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另外,也与播出平台缺乏监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有关。平台有责任,并且应负主责。短视频差错泛滥成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三、热议问题多 2023年,有许多语言文字问题引起了各界热议。一些未进入“十大差错”榜单的问题,也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 1.“问苍茫”有语病。有人认为,热播电视剧《问苍茫》的剧名有语病。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大地”可以“问”。把“大地”省略,让“苍茫”成为“问”的对象;“苍茫”是形容词,指旷远迷茫,不能成为“问”的对象。也许类似用法古代时有出现,但在现代汉语中,属于搭配不当。
2.“将近酒”的“将”读jiāng还是qiāng?“将”既可以读jiāng也可以读qiāng。读jiāng时,表示将要;读qiāng时,表示请。《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学界认为,“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将进酒”即“请喝酒”。“将”的正确读法是qiāng。也有学者主张读jiāng;但读qiāng是主流观点,《现代汉语词典》的相关义项注的就是qiāng。
3.日本排放的是“核废水”还是“核污水”?日本强行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和反对,日方竟称其排放的是“核废水”。“核污水”与“核废水”有本质不同。“核污水”指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核废水”则指核电站在正常运行中产生的废水。由于地震造成核电站损坏,日本排到大海的水,直接接触了核反应堆芯内的核燃料及核反应物,是“核污水”而非“核废水”。一些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也把“核污水”误成了“核废水”。
w
wojiushifa
《咬文嚼字》以前每年挑春晚毛病,可惜没人理。语音嘛,流行即正确
x
xiaxie8
回复 1楼shady的帖子
这第一个纯属扯蛋!
胺是英语amine的对应汉语,这个amine,英语本身就有2种读法,一个是重音放第一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一声,一个是重音放第二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四声,都是正确的。
大喜妞
三聚氰胺出事的时候我还处在被每天要求看新闻的年纪。记得《新闻联播》播音员读的就是按an1
f
franzia
土耳其不是阿拉伯国家 这是语文的范畴?
c
comfit
又长知识了、
N
Newface_2020
说的人多了字典都要改,比如一骑ji绝尘、曝pu光,现在就被改成了qi和bao。
G
Grace302
回复 1楼shady的帖子
good to know.
c
crazyeater
无所谓,大家都写错读错就可以改字典,高考前背一背就好了。 那时候挑剔还被要求念tiao3 ti1,不知道现在字典咋写了。
c
crazyeater
三聚氰胺出事的时候我还处在被每天要求看新闻的年纪。记得《新闻联播》播音员读的就是按an1
大喜妞 发表于 2024-01-03 10:28

应该是三聚qing2 an4但是大家都读第一声,你读的不一样别人反而会以为你有毛病
g
gokgs
字典需要 update
据说说服都读 shuofu 了
g
ganymede
首先,胺就应该读平声。中学大学没见哪个老师或学生读按的。 其次,读音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不断演化的,不必定死规矩。
w
wonaiwangerxiao
应该是三聚qing2 an4但是大家都读第一声,你读的不一样别人反而会以为你有毛病
crazyeater 发表于 2024-01-03 11:33

读四声的话,我试了一下,觉得听起来像
多巴岸 三聚晴岸
很傻
S
Siren2023
扯吧,一个外来词讲什么声调!
随即游走
想读什么就什么 凭什么要听北京的说法
h
hijklmn
《咬文嚼字》以前每年挑春晚毛病,可惜没人理。语音嘛,流行即正确

wojiushifa 发表于 2024-01-03 10:06

不同意流行即正确,很不喜欢这些年把一些字的读音改成文盲读音,比如角色,阿房宫,远上寒山石径斜。。。
阿宇
long time no see, 以前也是不对的 说的人多了,也就对了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沟通,表达意思 它又不是自然规律法则,哪儿有啥对不对的概念在里面
a
apple44
支持咬文嚼字! 我小时候每期都看,能学到很多知识。读音什么的确实会与时俱进,《咬文嚼字》只是说目前字典里的规范读音是什么而已,大众念错它也不能把人怎么样啊。 规范读音规范用法就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为了减少歧义。否则秦始皇为什么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为什么不让六国各自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呢?
左蹄猪猪
看过央视四子的娱乐节目,康辉纠正了撒贝宁的多巴胺”的“胺”,尼格买提玩笑说要扣200元钱的。
q
qgp
首先,胺就应该读平声。中学大学没见哪个老师或学生读按的。 其次,读音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不断演化的,不必定死规矩。
ganymede 发表于 2024-01-03 11:41

你信不信哪年开始给你统一读平声?当年我们读阿房宫和一骑红尘妃子笑时候也是抱着你这样的态度,现在已经看开了😂
h
hoohoohoo
回复 1楼shady的帖子
这第一个纯属扯蛋!
胺是英语amine的对应汉语,这个amine,英语本身就有2种读法,一个是重音放第一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一声,一个是重音放第二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四声,都是正确的。
xiaxie8 发表于 2024-01-03 10:08

amine 的读法并不能决定 胺 的声调 照你的说法dopamine就要读成兜趴敏,然而并不是,既然选了胺在声和义上来对应amine, 那么胺这个字在中文里是几声就是几声呗。
s
semiotics
回复 1楼shady的帖子
这第一个纯属扯蛋!
胺是英语amine的对应汉语,这个amine,英语本身就有2种读法,一个是重音放第一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一声,一个是重音放第二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四声,都是正确的。
xiaxie8 发表于 2024-01-03 10:08

Wow好专业啊!
b
bran
还有羟基的羟,你们的老师都读第一声还是第三声?
左蹄猪猪
首先,胺就应该读平声。中学大学没见哪个老师或学生读按的。 其次,读音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不断演化的,不必定死规矩。
ganymede 发表于 2024-01-03 11:41

央视的播音主持人,就是撒贝宁也读错了。康辉是权威,纠正了该读多巴胺àn。
i
im3585
尽整些没用的东西😅😅!
啊哞
回复 1楼shady的帖子
这第一个纯属扯蛋!
胺是英语amine的对应汉语,这个amine,英语本身就有2种读法,一个是重音放第一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一声,一个是重音放第二个音节,相当于汉语第四声,都是正确的。
xiaxie8 发表于 2024-01-03 10:08

中文的读音有中文的系统,不是完全套用外来语的原版读音的。中文里,氨An1 是指NH3,胺An4 是指氨其中至少一个氢被烃基取代比如R-NH2, R2-NH, R3N. 如果大家想念啥音就念啥音那中文都不要学语音了。
m
mitao
我还真以为是ān
f
flowingsue
北大化学系出身,胺就是一声,所有老师都是发的一声。
h
hcrab
回复 1楼shady的帖子
孔乙己再现江湖
风信子~
只要文盲足够多,字典就会改 以前语文学得越好,现在读“错”的字就越多
L
Lilyqiao
我从小语文不好

c
carrot123
语言是流动的..纠结一声四声真是太孔乙己了
二十一
LZ头像不仔细看还以为是霍金。。
一生所爱
回字有几种写法来着?
p
pangapang
都是造字,故意定的不同调, “氨”一声,“胺”四声,“铵”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