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绝对就是非常重要的核心。 其实是很残酷的。 中国不缺人,永远有更厉害更狠更聪明更有后台的。 一定要知道收手。 上次还有个老id说,早点/民国时候,有钱就该留后路,就在上海市中心买几套洋房传下去,后代不愁了。 真的是唉。 家里真的上海的谁不知道实际是咋样。 好看的洋房,里面主人换了多少波了。 换的方式更是不好多说的。 我看繁花里面很多事情还是有些感触的,上海一直是那个十里洋场,一波一波的人出场退场 awesome010 发表于 2023-12-28 17:56
单纯看剧,蛮好看的呀。喜欢沪语版,那些演员讲自己的家乡话时,感觉不要太灵,比讲普通话时生动一百倍。 cristal2011 发表于 2023-12-28 18:15
用上海话拍的好的片子是:《孽债》,《股疯》。《爱情神话》也还可以。nodoubt1981 发表于 2023-12-28 16:31
比较海派的是马伊琍,唐嫣,陈龙。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4:35
那时候大学毕业都很难挤进去。 80年代他们拿三百多的时候我们才50啊。。 fredman 发表于 2023-12-28 14:35
王梓特别帅,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他。 但是记得是犯事了,抓起来了,所以不能演了。 ”股疯“里面潘虹的老公就是王梓的爹,老帅哥王华英。我很喜欢他演的潘汉年。 说起这个来,90年代最红的几部上海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还有孽债,里面的演员全军覆没了哈,只剩一个杨昆在有风的季节里面演白族老太了。 找到链接了:王梓入狱 https://www.sohu.com/a/141242960_718984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8 14:39
关键是你90年底住在中国的哪里?你也不能默认全中国都一样。 就是同在上海,不同的区就天差地别。我没有优越感,因为我父母是80年代末去上海的外地人,还是住在浦东,本地人口中的“乡下人”,鄙视链底端。但是上海确实就是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毫无交集。我之前读书都是在浦东,高中去浦西读的,就从浦东到浦西都能给我很大的文化冲击。按照你的认知是不是不能想象一个班里的同学,有全家窝在一个10平米的亭子间,用公共厨房和厕所,也有住大平层的。 pxs06 发表于 2023-12-28 17:20
可是圣约翰52年就不存在了啊? 90年代的圣约翰毕业生,再怎么年轻也要60岁了,而且应该是一毕业就被打入另册了,有啥好吹嘘的?(因为是教会学校,几乎没啥地下党) 吹嘘年纪呢,还是吹嘘不得志呢?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8 14:29
非常浮夸,灯光镜头都过于刻意做作,居然把90年代的大陆拍成了民国风,王家卫老了。 焱焱 发表于 2023-12-27 22:45
想了解9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时髦是啥样子的人,可以去搜索一下一部很老的电视剧,《公关小姐》 那剧的背景是改开后的广州,换算到上海地区的话,头发卷小一点,衣领也小一点,脸上的妆淡一点 whatever. 发表于 2023-12-28 23:22
看了两集,挺好看的。一开始看片花和看大家讨论,还真有点担心可能不贴90年代上海,但开始看了就觉得好看,有意思,人也又帅又美,王家卫真的厉害 hobbit 发表于 2023-12-29 02:03
想起网上一个视频,在上海初冬的寒风中,一堆人穿着lulumon在繁华地区扎堆做瑜伽,旁边还有个吹萨克斯伴奏的,高赞评论说“一早从10平米的格子间出来转三趟公交来做高B格的晨练”。还有一则新闻,上海citywalk召集贴,明确表明参与者的着装要求,或者说着装价格要求,衣服多少钱,鞋子多少钱。高赞评论是:这拼了命的松弛感啊。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和我说的这两件事是同一个问题,就是用力过猛,小时代的高配版既视感,最终就是浮华热烈的外表下依旧是市井弄堂里的小里小气,土不土洋不洋,不伦不类。而且王家卫炫技也是过猛,而且炫错了地方。电影一般两个小时,看看演员再看看镜头效果,双方合力之下,故事本身弱一点没关系。电视剧每集四五十分钟,一下子还好几十集,故事演绎本身不过硬,就是各种大段对白,这个人厉害,那个人牛逼,我心里怎么想的,他心里怎么想的,然后每集再来个炫幻滤镜,真的会审美疲劳的。而且对角色把控太程序化了。不是男的老钱风就厉害了,也不是女的浓妆艳抹妖娆性感就商界女强人了,民国妈妈桑都未必是这个范儿好吗。 阿肥 发表于 2023-12-29 09:02
起码正经南方口音。我寒假补看了狂飙,据说疯狂好评。看的那叫一个别扭,一堆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就惦记着饺子,开篇结尾中间都是饺子长饺子短。再弱智都知道广东人没几个自己包饺子的。另外,剧里总是出现的猪脚面,广东人好像都管猪蹄叫猪手,不叫猪脚。大男主的口音更是怪的不行,部分时候是能听得出就是北方口音,但是部分是硬拗的南方口音,所以哪里的口音都套不上。不知道编剧导演是弱智还是演员这个行业没啥南方人。 yoyo2013 发表于 2023-12-29 09:20
狂飙这样做才是对的,故事发生在京海,又不是发生在汕头。你那句话听他们提到故事发生在广东了? 就是要天南地北的,才不容易扣上什么地域歧视帽子,或者直接过不了审。 繁花就不对了,噱头就是90年代上海,还是沪语版的,这叫人怎么办?难道是平行世界里面的上海? 王家卫为了口音正确,选的全都是讲正宗上海话的上海演员,结果呢,我天,金凤凰饭店,装修的比白金翰夜总会还夸张,辛芷蕾直接穿个晚礼服做吃饭的饭店老板娘。他到底去过黄河路没有?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9 09:28
看一下不一样视角不一样手法的电视剧挺好!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韵味。 两只鱼 发表于 2023-12-29 12:27
一帆也可以看,不卡 财 发表于 2023-12-29 12:30
确实是用力过猛。 要我拍,我肯定从阿宝的十平米亭子间,他那个满头烫发卷子的睡衣妈妈倒马桶拍起。 这才是87年老钱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一两个老物件,但是钱已经在三番五次的运动中折腾光了。男老钱去过了镇反,五七干校,是归来里面的那种苦大仇深,女老钱,他的老婆,应该是相配的弄堂公主,连个圣约翰大学文凭都没有,没法吹嘘那种(版上的某id给的灵感) 阿宝既然是65年左右生人,那小时候就完全没过过好日子,都是爸妈在劳改,他自己做饭吃那种,必须面黄肌瘦,瘪三行径,然后非常自卑又自大,那才对路。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9 09:07
我觉得现在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刘益谦就有阿宝的影子,小时候极穷,帮妈妈在上海城隍庙糊火柴盒挣钱,后又开出租车,然后靠股票发财。 大家有兴趣可以狗一下刘的传奇史,真正上海小人物靠那个年代崛起。 还有“上海首富”周正毅,靠黄河路阿毛炖品起家。 somuch 发表于 2023-12-29 12:42
这么一说,李李还蛮像那个时代上海滩首富周正毅老婆毛玉苹的,当年黄河路响当当的老板娘啊。 焱焱 发表于 2023-12-29 13:00
今年第一还是漫长的季节吧 nvyuom 发表于 2023-12-29 13:11
对对,毛玉萍这个调调就对路了! 老板娘就是该这样,精光四射,面面俱到,比她老公领的清。应该有一对高颧骨,和一双特别灵活的眼睛。 马伊利演的很好了。一边很嗲,一边很精,总归比阿宝演的好点。 阿宝太端着了,你说胡歌演阿宝,胡歌演县委大院里面的县长,怎么都一个调调?除了穿的好了很多?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9 13:16
马伊琍不是演的李李 somuch 发表于 2023-12-29 13:17
李丽是萨宁啊?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9 13:18
搞半天你都没看还发表这么多小作文。 爱吃西瓜 发表于 2023-12-29 13:23
挺好看的。就是背景色调太像民国了。sagegreen 发表于 2023-12-27 22:29
哇,这么高的楼了。这两天被朋友圈和小红书刷屏了。昨天熬夜看了四集真好看,都有点不舍得看了。 沐.沐 发表于 2023-12-29 13:49
我看的时候也一下想到了刘益谦,现在借文物借艺术一举漂成了雅人,但时不时还是流露一点弄堂风。 胡歌的气质还是太雅了一点。 add 发表于 2023-12-29 15:01
看着像海上花 bighead12345 发表于 2023-12-29 13:46
我其实觉得十六岁的花季和后来那个孽债,就挺有90年代初的上海平民生活的感觉。大部分上海人也是每天上班上学的呀,哪成天花园洋房老克腊腔调不强调的。 MegMegMeg 发表于 2023-12-29 13:22
看了四集,前两集印象很差,不喜欢色调和剪辑,小篇幅插叙,频繁进进退退,不烧脑但人为的乱看得我烦燥,忍到第四集股东大会有点意思,尤其是回饭店阿宝提东西穿行,老板娘在街坊面前做作到死的表演,冲这打算再忍忍,再不出彩的就要弃剧了。 演员其实都还不错,各有特色,说装也是墨镜王导演水平,胡歌保持水准,马伊琍演上海女人有一手,又嗲又作,有算计有真心,血肉丰满我喜欢,唐嫣出人意料比印象中的好,辛的长相我极其讨厌,有她戏份必须快进。 guanshuia 发表于 2023-12-29 15:18
我希望王家卫重拍海上花,以前那个李嘉欣版本的,那口上海话真的看不下去,太出戏了。 somuch 发表于 2023-12-29 15:56
辛芷蕾背上一堆赘肉,还老穿大露背礼服推长长的大特写镜头,严重怀疑王家卫戴着墨镜看不清爽瞎拍,言行举止哪里是90年代上海滩招待八方客的饭店老板娘,分明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或者军统女特务。马伊琍演得也是用力过猛了小动作太多太频,倒是唐嫣那个又尖又窄又吵的声调,演得最像叽叽喳喳的上海小姑娘。 焱焱 发表于 2023-12-29 16:08
唐嫣的嗲劲是对的,而且她说上海话不像在吵架 其他人不知道为啥,有种在拍短视频说段子的感觉 里面最自然的是胡歌 whatever. 发表于 2023-12-29 16:34
电视里就有东方明珠啊。你没看吗?故事说到阿宝车祸以后在和平饭店里,就有东方明珠在建设的镜头。当时的上海就是刚刚开始有建设,比如开始建延安东路隧道,浦东开始拆迁,地铁1号是93年还是94开始通车。正是慢慢进入大基建的时代。我家就住在那里附近,我当然知道啦。 至于浦东那是要等到2000年才到你说的每天一个变化。至少1997年的浦东,还没有世纪大道,地铁2号线还没影呢。 扶苏 发表于 2023-12-28 00:16
她说上海话比说国语高个八调,不像国营单位工作的做派,太咋了。 Yadkin 发表于 2023-12-29 16:37
看看两集,觉得很假,那个年代我也在其中,也在黄埔江边国营外贸公司实习和经常去海关交单据,去银行核销,接触到的并没有汪小姐这一款,电视剧完全没有代入感。 abmm 发表于 2023-12-29 16:39
这个透过和平饭店看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镜头倒是很真实,我有一些当时的照片,就是背景是东方明珠塔,不同时期一节节升高的,可惜都在上海没带过来。 abmm 发表于 2023-12-29 16:45
对的。你看了觉得他们和普通人是两个世界就是没拿捏住。说实在的,这帮人恐怕学历还不如普通人。那时候上交大复旦还没这么难。名校毕业出来很少自己白手起家做生意。有点背景的都出国了。所以年纪轻轻做生意的多半都没别的选择了,社会地位不高的。哪有这种前呼后拥的大佬作派? shalalala2 发表于 2023-12-28 12:13
是的。以前有人说,深圳改革开发时,上海人去的少,因为当时上海人热衷于出国, 对于深圳没啥兴趣。 hwway 发表于 2023-12-29 18:31
香港是追着老上海脚步的。要不是TG封锁,香港都发展不起来。上海当时是亚洲第一大都市。得益于新中国的第一任市长成毅,基本保留了上海,没怎么动。因为上海的生产力,后来TG中央也没有怎么大动上海(毕竟要靠上海生产啊)。 香港得益于一批逃避TG从内地去那里的人。尤其搞影视工业的基本都是上海过去的。所以,香港电影受了很强大的上海电影风格。 上海本来是中国的影视剧中心。上海戏剧学院是很有实力的。后来也慢慢不如北京了。影视中心也从上海转移出去了。想想过去有多少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戏,上海译制片厂,上海动画片。 上海可不是只有弄堂文化,小市民?这本来就是为了攻击上海创造出来的一种词汇罢了。上海从解放前很长时间都是文化中心。文学,戏剧,画家等都住在上海。上海绝对是有文化氛围的地方。 扶苏 发表于 2023-12-28 12:38
毛里毛躁咋咋呼呼,90年代的公务员是这样的? 还要升科长? 焱焱 发表于 2023-12-29 17:11
回复 426楼somuch的帖子 阿宝家里是资本家出身,小时候并不是极穷的。小毛是真的家里极穷,我好像还没看见小毛出来 hobbit 发表于 2023-12-29 18:26
又看两集,很好玩。现在喜欢玲子,和阿宝相爱相杀有意思,汪小姐也可爱,毛毛躁躁的。到目前没有一个角色不好看 hobbit 发表于 2023-12-29 18:18
我挺喜欢唐嫣小咋吧的样子 好可爱hellokitty1978 发表于 2023-12-29 19:18
对了,怎么没看见陆毅来插一脚? 陆毅也算我们上海的前任头牌男宁了啊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29 21:03
记得潘虹有个叫股疯的电影,查了一下,94年上映的,拍的92年的故事,比较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 blanch23 发表于 2023-12-28 00:55
是的,这些洋房的事情小说里面是有讲的,当时读得印象很深。但是墨镜王直接从90年代开始拍了。
我个人猜测他心里面是有个心结的,因为他家60年代就是上海有钱人家,然后跑香港的。当时只能带一个孩子,父母就只带了他,哥哥姐姐留在上海了,后面的生活可想而知。他哥哥后面恢复高考了,还因为他们这层海外关系不能参加。我有一本他的访谈书,讲到这个事情,他就什么都不想说。
听胡歌的上海话。儿时的上海阿姨,少年时的上铺同学,青年时的男友,都是与我上海话沟通的,满满的回忆。除了杭州话,还特喜欢四川话。
对,我看了电视剧也在想,王家卫为什么能把这些有钱人的故事拍得这么好,应该家里是有钱过的
今天看了一个汇总,发现上海话最色意额是杨华生跟绿杨演的如此爹娘
马伊琍陈龙当年真空爱情记录出来的,怎么没把保剑锋一起找来?他也帅的
那个主要看长相吧我妈同学儿子高中毕业在威斯丁拉门,据说每天小费木老老。后来去了西班牙,中餐馆打工娶了老板女儿
池华琼怎么销声匿迹了?
也不一定,我爷爷算是被打倒的资本家(第一代,不是祖上有钱的那种),后来特别穷,90年代家里就有子女能吃苦开饭店发财的。还有我姥姥家这边(书香门第,地主富农家庭)开饭店买四合院的。
确实。就这个帖子里不同的上海人感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点像盲人摸象,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片面的。
什么时候说90年代毕业了?你脑补太多了…… 只是说从来没觉得复旦交大出来的需要跟气质有什么关系,很多也确实没有。只是圣约翰出来的会让人觉得有点不同,没人要吹嘘什么。 看来你觉得某档的值得吹嘘,那确实跟你观点差太远,夏虫语冰了
爷叔讲的是一口老派上海话。比如"我们"叫"吾尼"而不是"阿拉","钱"叫"铜钿"而不是"钞票"。
那剧的背景是改开后的广州,换算到上海地区的话,头发卷小一点,衣领也小一点,脸上的妆淡一点
我看了半集,总觉得是民国戏,但剧里又一直在说1992年,引起我大脑纠结 王家卫的风格我小时候就不喜欢,现在看更不喜欢,觉得他适合去影楼拍复古照片
公关小姐印象太深了,女主演员好像叫什么萨琴高娃?
还看到有人保存着最早的认购证,一厚打,存的非常好,惊呆。
只看了一集,蛮好看的,节奏很不错,我本来也以为很装很散很违和,没有的事。就是我看得很卡。好几次看一半都卡住了,反复搞影响观感了。不知道哪里有连贯的版本?我看的独播库沪语版。
还有外来妹。
当年我最喜欢的两部广东电视剧,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暴露年龄了,捂脸。
你这么一说也许人家都是要体现这个劲儿劲儿的感觉呢
确实是用力过猛。
要我拍,我肯定从阿宝的十平米亭子间,他那个满头烫发卷子的睡衣妈妈倒马桶拍起。
这才是87年老钱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一两个老物件,但是钱已经在三番五次的运动中折腾光了。男老钱去过了镇反,五七干校,是归来里面的那种苦大仇深,女老钱,他的老婆,应该是相配的弄堂公主,连个圣约翰大学文凭都没有,没法吹嘘那种(版上的某id给的灵感)
阿宝既然是65年左右生人,那小时候就完全没过过好日子,都是爸妈在劳改,他自己做饭吃那种,必须面黄肌瘦,瘪三行径,然后非常自卑又自大,那才对路。
狂飙这样做才是对的,故事发生在京海,又不是发生在汕头。你那句话听他们提到故事发生在广东了?
就是要天南地北的,才不容易扣上什么地域歧视帽子,或者直接过不了审。
繁花就不对了,噱头就是90年代上海,还是沪语版的,这叫人怎么办?难道是平行世界里面的上海?
王家卫为了口音正确,选的全都是讲正宗上海话的上海演员,结果呢,我天,金凤凰饭店,装修的比白金翰夜总会还夸张,辛芷蕾直接穿个晚礼服做吃饭的饭店老板娘。他到底去过黄河路没有?
除了广东,哪个省是大街上到处是肠粉店的?另外,连高启强都偶尔蹦出点广东话呢,说实话口音还行啊。
赞顶流表达能力,就是这种感觉,刚刚还跟上海老公抱怨这戏,他赶紧站队, 说他家祖上就是务实派。
民国买了房产,没有运气,没有过硬红后台是保不住的。 没有过硬后台,哪怕半个弄堂是你买的,你有地契,建国后党以组织名义租借,就是直接平均,分配无房的去你家多余的屋子住,你家自己留一间留着自用,租金当然没有,组织借助,共建是社会主义大业,怎能谈钱? 这还是命好的,能活过去的。 命不好的,文革就枪毙,坐牢,妻离子散了,房子,收藏都被上缴了。公家的那些当年租给外企高管的小洋房都是这么个来历。第一橡胶大王家的房子就是这么归公的。 有些第一种的后代还留着当年祖上民国的房契,拆迁的时候拿出来,说是当年建国组织借住的房子,所有权是自家的。但房屋上的人早已作古,然后要证明自己真是后代又继承权,一般百姓根本无从下手,没有后台只能作罢。
90年代之后商品房慢慢出现,相关法律才慢慢健全。
如果是2023年的视频,那些人里一大半的估计都是那个评论的人的老乡
浮华热烈的外表下依旧是市井弄堂里的小里小气,土不土洋不洋,不伦不类
喜欢这句,这句让我看懂了陶陶为什么那么拍。
我倒是还挺喜欢这个电视剧的,在这个充满北方普通话的国剧中,能够有这样纯粹的上海说话的矫情, 拎起清,又有一点距离分寸感,挺好的。
电视剧拍不了原著吧,这电视剧还要一点主旋律的,花好月圆,蒸蒸日上,充满精神气。原著太多悲伤只在淡淡言语中。
是的,不一样的角度,挺有意思的,而且制作很用心,满意。顺便问一下你们都在独播库看的吗,卡嘛?
好的,谢谢,去看看
我觉得现在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刘益谦就有阿宝的影子,小时候极穷,帮妈妈在上海城隍庙糊火柴盒挣钱,后又开出租车,然后靠股票发财。 大家有兴趣可以狗一下刘的传奇史,真正上海小人物靠那个年代崛起。 还有“上海首富”周正毅,靠黄河路阿毛炖品起家。
这么一说,李李还蛮像那个时代上海滩首富周正毅老婆毛玉苹的,当年黄河路响当当的老板娘啊。
毛应该不会穿成那样在店里吧,哈哈😆
对对,毛玉萍这个调调就对路了!
老板娘就是该这样,精光四射,面面俱到,比她老公领的清。应该有一对高颧骨,和一双特别灵活的眼睛。
马伊利演的很好了。一边很嗲,一边很精,总归比阿宝演的好点。
阿宝太端着了,你说胡歌演阿宝,胡歌演县委大院里面的县长,怎么都一个调调?除了穿的好了很多?
说什么呢, 这部戏能和人间烟火,以爱为营争夺一下黑红就不错了。
黑红也是红啊。
我看了两集,感觉会是李亚红的红楼梦级别的扑街。
不过别听我的,我看三体前几集也觉得是个大扑该,结果人家有个神结尾,挽救回来了。
马伊琍不是演的李李
李丽是萨宁啊?
王家卫他本身没有经历这生活的 , 所以就是不太符合的。 他哥哥15年去世。同时开始筹备的。 能用心拍不错了。
搞半天你都没看还发表这么多小作文。
我看了啊,我就是不知道李莉是辣个。我就只知道阿宝和爷叔,其他的只能叫演员的名字。毕竟我也不准备挣钱,看的没你那么认真。
不然我吐槽怎么吐出来的?
麒麟会,这是任何有90年代上海生活经验,想的出来的东西嘛?你们真当90年代是马云等等白手套胆敢组织任何社团的年代?
知不知道投机倒把罪?97年才废除的!
还什么,“我们老了,看你了" ,真以为共产主义国家是吃素的?也不想想: 1. 要是这群老人有过旧中国投机倒把的经验,个么他们没有实业,大部分不会留在上海。有实业才留在国内的。而且满打满算他们当年也就30岁(93年算74岁了),能闹出来什么,都没有当家的。 2. 这群人,应该都是像爷叔那样,提篮桥进进出出,才是常态。 3. 这群人,到了九几年,大部分是惊弓之鸟,小部分就算倒卖国库券的,也不是老钱了,是小打小闹。
还是这句话,九几年发大财的必须要么有红色背景,要么海外的钱。海外那批也不敢组织任何党派性质的会所。真当中国是韩国啊?财阀都搞上了?
看着像海上花
反炒也是炒
打算找来看看。发现油管子上就能看。
我看的时候也一下想到了刘益谦,现在借文物借艺术一举漂成了雅人,但时不时还是流露一点弄堂风。 胡歌的气质还是太雅了一点。
是的,胡歌可以再市井气一些。
阿哟,侬先去多看几集
我希望王家卫重拍海上花,以前那个李嘉欣版本的,那口上海话真的看不下去,太出戏了。
那个是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年龄上比较related。这个片子是一小部分不走常规路的人,主角们也比这里的大部队大了十几二十岁的样子,看着好玩。
辛芷蕾背上一堆赘肉,还老穿大露背礼服推长长的大特写镜头,严重怀疑王家卫戴着墨镜看不清爽瞎拍,言行举止哪里是90年代上海滩招待八方客的饭店老板娘,分明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或者军统女特务。马伊琍演得也是用力过猛了小动作太多太频,倒是唐嫣那个又尖又窄又吵的声调,演得最像叽叽喳喳的上海小姑娘。
海上花那版挺好的。 本来那个时期 ,上海就是 尤其是周边苏杭/江浙过来的很多。 明清话本小说里经常都是。方言带口音是对的。
唐嫣的嗲劲是对的,而且她说上海话不像在吵架
其他人不知道为啥,有种在拍短视频说段子的感觉
里面最自然的是胡歌
她说上海话比说国语高个八调,不像国营单位工作的做派,太咋了。
这个透过和平饭店看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镜头倒是很真实,我有一些当时的照片,就是背景是东方明珠塔,不同时期一节节升高的,可惜都在上海没带过来。
毛里毛躁咋咋呼呼,90年代的公务员是这样的? 还要升科长?
唐嫣的上海话不行,而且发音像渣巴一样。
90年代的外贸公司,毕竟是国营企业,是中年党干部当头头,这种咋把腔,除非她背景特别硬,不然肯定要被看不惯的。
90年代又不是什么好混的年代,下属这么高调和外面的男的疑似同居,上面肯定要吓死了,怕下属恋爱脑,出错连累领导的。
我也见过,很赛博朋克
阿宝家里是资本家出身,小时候并不是极穷的。小毛是真的家里极穷,我好像还没看见小毛出来
是的。以前有人说,深圳改革开发时,上海人去的少,因为当时上海人热衷于出国, 对于深圳没啥兴趣。
那个年代好多上海人去日本打工的。
你们看过那个“含泪活着”没有?就是典型上海的潮流,去日本。
我记得那个年代的“故事会”还连载一个去日本打工的上海人的故事(虚构)。
以前上海货代表的是时髦,质量好,高级,后来深圳开发,上海好像落后了一步。九十年代中浦东开发时,上海官方曾经提到别看现在上海还没冲,但上海除了地质专业之外,所有其它领域有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和知识,最开放的意识心态, 所以只要政策允许, 发展会非常好。
北京人在纽约 上海人在东京
这种做派就是上面有人的娇小囡的样子
而且是那种家里有点人,但是没有很上心的教育孩子,或者没有能力很好的教育孩子该怎么办的家庭
只要家里的人一直不倒,到老也是个娇滴滴的老太太
真能升
我不是说阿宝穷,是阿宝让我想起小时候极穷的刘益谦,他们是同时代的人,靠炒股发家。
是的,除掉那个我不喜欢的滤镜颜色,电视剧故事拍得很好看,会一直追下去。
从来不觉得唐嫣有演技 这里面爸妈掌中宝的养大的嗲囡囡演绎的很到位
陆毅也算我们上海的前任头牌男宁了啊
我很喜欢这个演员的,他本人也是杭州人。
他演过三叉戟里面的大喷子,还有北平无战事里面的曾可达。都是配角碾压主角的实力。
周立波和他老婆也是蛮符合黄河路气质的
对,这个感觉是对的
往后看还挺真实的,上班套袖套,还戴半截手套防冻疮,上班中间还做广播体操,哈哈。
感觉5集开始越来越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