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n
newegg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胡宗宪任职浙江巡按御史,正七品; 嘉靖三十四年,胡宗宪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正四品; 嘉靖三十五年,再升浙直总督总制七省军务,加兵部尚书衔,正二品。 发现没有? 从籍籍无名到一方诸侯,胡宗宪只用了3年时间。 为什么升这么快? 两个原因:
1、 倭寇。
浙江沿海日益恶化的抗倭形势,成就了胡宗宪有足够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才干。
2、 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同时也要考虑后台的重要性。 胡宗宪就很会选后台。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派当朝首辅严嵩的干儿子、工部右侍郎赵文华,以祭祀海神的名义前往浙江,就近督查沿海军务。 赵文华不懂军事,却要对抗倭大事指手画脚,打赢了分功劳,打输了又不背锅,讨厌至极。 所以,浙直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从来不把他当回事。 有了一二把手带头,整个浙江官场都不待见赵文华。 除了胡宗宪。 胡宗宪也知道赵文华是个不学无术的饭桶,但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胡宗宪和赵文华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 一来二去,混成了铁哥们。 胡宗宪顺势搭上了严党的路子。
随后,赵文华对张经和李天宠进行报复。 张经指挥广西狼土兵大破倭寇,取得王江泾大捷,但在赵文华和严嵩的操作下,被篡改成:张经不仅畏缩不前,还抢了赵文华和胡宗宪的功劳。 最终,张经和李天宠被槛送京师,同日被斩于西市。

胡宗宪被连升六级,超擢为浙江巡抚。 一年之后,浙直总督杨宜因无法约束手下士兵,被赵文华弹劾去职。 在赵文华的保荐下,胡宗宪正式接过总督大印,成为权重东南的第一号人物。
《明史·胡宗宪传》载: 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及经破王江泾,宗宪与有力。文华尽掩经功归宗宪,经遂得罪。寻又陷天宠,即超擢宗宪右佥都御史代之。

02
胡宗宪依附赵文华,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升官发财,只是他更懂做官。 拉拢赵文华当保护伞,浙江的抗倭事业就不会有人掣肘,朝廷的政策资源也会对浙江有所倾斜。 胡宗宪刚当上浙直总督时,手下没有多少可战之兵。 但当时盘踞海上的四大倭寇势力:汪直、徐海、陈东、麻叶。 随便拉出一个来,都比官兵势力大。

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汪直,是胡宗宪的安徽老乡。 这就比较好办了。 胡宗宪让手下把汪直的母亲和妻子从牢里放出来,妥为安排。 又派了门客蒋洲、陈可愿,前往日本和汪直接触。 汪直此时也有了洗白上岸的意思。 原因无他,这些年汪直带着日本人到处抢劫,虽然收获很大,但自身伤亡也不小。 于是汪直派干儿子汪滶,把蒋洲和陈可愿送回,顺便给胡宗宪胡总督纳个投名状——汪滶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盘踞在舟山的倭寇,还暗中把徐海即将入侵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

徐海原来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雄踞海上五年,自称“天差平海大将军”,又跟大隅、萨摩二岛的倭寇关系非常好,势力虽然不如汪直大,但其横行无忌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久,徐海果然带着大批倭寇和陈东、麻叶等一万多人攻浙江乍浦。 这时候的杭州只有四千名士兵。 分成两路,每路2000人: 一路,由浙江巡抚阮鹗和参将宗礼率领两千人前往救援; 一路,由胡宗宪带着,以防被倭寇偷家。

抗倭图卷 局部
03
就这么点人怎么扛得住倭寇的大举进攻呢? 结局已注定—— 宗礼和徐海在崇德三里桥发生了遭遇战,起初宗礼三战三捷,但兵力相差太大,最终三里桥失陷,宗礼战死,阮鹗被迫退入了桐乡县城。 胡宗宪不敢硬碰徐海,硬来的话,自己这2000人也不够给徐海当盘菜。 但任由倭寇在浙江大肆烧杀抢掠,自己还有什么脸面立足? 思来想去,胡宗宪采用了一招离间计。
他让徐渭模仿汪滶的手迹,假造了一封投降书,派夏正去劝降徐海。 徐海见信大惊,问:“老船主(汪直)也降了?” 夏正:“汪直的船队现在就停在舟山,不然我让他们过来和你喝两杯?” 徐海的脑子转得不慢,他怕汪直黑吃黑,就找了个借口继续和夏正虚与委蛇:“我也想投降,但我们是三路人马,我一人做不了陈东和麻叶的主。” 夏正的脑子转得也不慢:“陈东和麻叶那儿,我们已经接过头了,现在就剩你了。” 徐海头大了,只好解除了对桐乡的围困,连夜拔营后撤。 陈东发现徐海撤围,又发现徐海和胡宗宪的人勾勾搭搭(夏正故意留下的蛛丝马迹),心里大为愤恨,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明史·胡宗宪传》载: 宗宪计曰:“与鹗俱陷无益也。”遂还杭州,遣指挥夏正等持滶书要海降。海惊曰:“老船主亦降乎?”时海病创,意颇动,因曰:“兵三路进,不由我一人也。”正曰:“陈东已有他约,所虑独公耳。”海遂疑东。而东知海营有宗宪使者,大惊,由是有隙。

04
为了进一步离间徐海和陈东的关系,胡宗宪又假造了一封麻叶给陈东的书信,相约一起袭击徐海,又故意让信落入了徐海手里。 徐海和陈东这下彻底撕破脸了。 这时,胡宗宪再派人对徐海说:“如果你想归降朝廷,那就立个投名状吧,把吴淞江的倭寇给剿了。” 徐海觉得很对,即率部攻打,但没有很漂亮的完成任务,让残余的倭寇逃跑了。 投名状交的不好,徐海心里直打鼓,就派弟弟徐洪去胡宗宪那里当人质。
胡宗宪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徐洪,并暗中透过徐洪给徐海下达了B计划:擒拿陈东和麻叶。 胡宗宪拍着胸脯,打了包票:大功告成之后,封你徐海世袭侯爵! 胡宗宪又用金银首饰收买了徐海的两个爱妾,让她俩帮着狂吹枕头风。 双管齐下,徐海脑子一热,就贿赂了萨摩藩大名的弟弟,先后擒获了麻叶和陈东,献给了胡宗宪。
但在胡宗宪的名单上,陈东和麻叶只是前菜,徐海早晚是要收拾掉的。 徐海驻在平湖东沈庄,让手下小弟辛五郎靠海驻扎以为掎角之势。 胡宗宪先联系了一波陈东余党,让他们进攻拖住辛五郎,然后调集6000人马把东沈庄团团围住。 徐海知道情况有变,想掘深壕自守,但还是挡不住拼了命要报桐乡被歼之仇的浙江巡抚阮鹗。 到了夜间,名将俞大猷一马当先突入敌阵,乘风纵火,阵斩1600多人。 最终徐海落水淹死,余部全军覆没。

05
至此,浙江沿海就只剩下汪直。 其实,胡宗宪的内心是不太想剿灭汪直的。 道理很简单:汪直在倭寇中的威信很高,朝廷完全可以把汪直争取过来,以盗制盗。 而且,汪直在朝廷剿灭徐海的过程中,没有趁机抄官军的后路。 为了使汪直放心归来,胡宗宪请汪滶喝了一顿大酒...... 夜深之后,蒋干盗书的名场面来了—— 汪滶在胡宗宪的书案上,发现了一大摞对汪直喊打喊杀的奏报。 最后翻到胡宗宪写给嘉靖的奏疏,只见上面全是在替汪直开脱。 汪滶感动不已,力劝汪直回家养老。 汪直回:“傻孩子,因为你爹我在日本,官府才厚待你。你爹我回去了,则合门被杀。” 听到这个消息,胡宗宪主动派夏正作为人质,和汪滶一起去日本面见汪直。
夏正的嘴,在前文已经知道有多厉害了。 他和汪直也是老交情了。 在夏正的劝说下,汪直终于决心接受胡宗宪的招安。 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从日本返回浙江。 胡宗宪隆重接待......细致入微地伺候......并多次和汪直谈心,尽释其心中疑虑。 在胡宗宪出色的统战工作下,汪直终于放下了防备。 不过,汪直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

06
胡宗宪并没有统一浙江官场“力主招安”的思想。 比如,浙江巡按王本固,就坚决主张把汪直杀掉。 并直接把事儿一杆子捅到了嘉靖那里(巡按是可以绕过总督直接上疏言事的)。 此时,浙江老百姓也纷纷传说,汪直之所以逃脱罪责,是因为他送了几十万两银子给胡宗宪。 胡宗宪听到风声,派人快马加鞭把奏疏截下,重写了一封进呈嘉靖。 内容也从坚持招安变成了“在皇帝的英明领导下,汪直终于自投罗网”。
《明世宗实录》载: “直与宗满、清溪来见,宗宪好言慰之,令系按察司狱,具以状闻。请显戮直等正国法,姑准义长等贡市,永销海患,或曲贷直等死,充沿海戍卒,用系番夷心,俾经营自赎。御史本固,闇于事机,力以为未可。而江南人言讻讻,曰宗宪入直、善妙等金银数十万,为求通市、贷死。宗宪大惧,疏既发,追还之。尽易其词,言直等实海氛祸首,罪在不赦,今幸自来送死,实藉玄庇。臣等当督率兵将,殄灭馀党,直等惟庙堂处分之。”
就这样,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于杭州被斩首,妻子给功臣之家为奴。

07

胡宗宪把抗倭事业搞得风生水起,但毕竟是背靠严党起家,避免不了因果律的发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随着严嵩的倒台,胡宗宪的末路也慢慢临近。 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受徐阶的指使,上疏弹劾胡宗宪,欺横贪淫十大罪。 每一条都是要命的。 幸运的是,嘉靖看在胡宗宪确实有功劳,又给自己献了很多祥瑞,就从中回护了他一把: “胡宗宪并不是严嵩的亲信,这八九年以来,都是我在提拔他。东南好不容易平定,卸磨杀驴的事情我干不出来,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
《明史·胡宗宪传》载: “未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劾其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得旨逮问。及宗宪至,帝曰:“宗宪非嵩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疾。且初议获直予五等封,今若加罪,后谁为我任事者?其释令闲住。” 久之,以万寿节献秘术十四。帝大悦,将复用矣。会御史汪汝正籍罗龙文家,上宗宪手书,乃被劾时自拟旨授龙文以达世蕃者,遂逮下狱。”
就这样,胡宗宪还算安稳地过了两年小日子。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胡宗宪认为风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就趁着嘉靖过生日的时候,给嘉靖上了道疏,说了很多有关于长生不老的道术,也算是号住了朱厚熜的脉,为自己的起复做准备。 可是,这时候却又牵扯出了一桩大案......

08
御史汪汝正查抄罗龙文家产的时候,发现一封胡宗宪的手书。 是胡宗宪之前被人弹劾时自拟的圣旨,并托罗龙文转送严世藩的! 这下胡宗宪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被二次逮捕进京。 不过,嘉靖还是念着他往日的功劳没有处理他,只是让胡宗宪呆在诏狱里。 既不审,也没有放。(划重点) 在狱中呆了一年之后,胡宗宪的心态崩了,他不知道这种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万念俱灰之下,胡宗宪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随即自杀,年仅54岁。

PS: “自拟的圣旨”,老王怀疑是徐阶派人干的。 严世藩和罗龙文当时已经被斩,他们的家产早就清点完了。 没道理单等胡宗宪一上疏,圣旨就冒出来了。 因为胡宗宪之前已经做到了浙直总督总理七省军务,如果起复,就只有安排进内阁了。 而徐阶,是断不能容忍跟严嵩有瓜葛的胡宗宪出现在内阁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