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Hyundai Tuscon SUV: 24, 36, 48 or 60-Month Financing at 0%% APR & $0 Down from $27250 at Hyundai https://slickdeals.net/f/17172682-2024-hyundai-tuscon-suv-24-36-48-or-60-month-financing-at-0-apr-0-down-from-27250-for-well-qualified-buyers
油车不值钱了 Mazda is offering the 2024 Mazda CX-5 AWD CUV from $29,300 with 24, 36, 48 or 60-Month Financing starting as low as 0% APR and $0 Down Payment for very well-qualified buyers.
稀释一下都可以喝,怕啥
你这知识,已经很ooooooooooold ,该更新了。
======================
德勤Deloitte中国:如何把握锂电产业高增长机遇? 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strategy/articles/high-growth-opportunities-in-the-lithium-battery-industry.html
德勤锂电白皮书系列之二:电池“风云” 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strategy/articles/high-growth-opportunities-in-the-lithium-battery-industry-2022.html
德勤锂电白皮书系列之三:锂电回收,未来可期。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https://www2.deloitte.com/cn/zh/pages/strategy/articles/high-growth-opportunities-in-the-lithium-battery-industry-2022-3.html
我的另一个主题帖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53775&page=12
所以丰田是原来是要推 hydrogen 燃料的车啊。那车的排放出的是水,真正的 0 污染。 现在大力推广 EV,严格来说是短视的方向 ,除非电池有革命性的突破, 发现有无污染的高性能电池。
便宜是王道。电车能便宜到7万人币。国内电费也特便宜。
不完全对。
日本长期用心于 氢燃料的家用车,积累了不少专利门槛,但在氢燃料的制备和运输,以及氢燃料商用车货车上没有什么技术积累和研发。
中国现在,主要搞 氢燃料的制备和运输,以及氢燃料商用车货车,还有氢燃料储能,成本性价比相当不错,专利积累很多。
你得以十年的时间线来看
现在德国三大车企,已经用不同方式,和中国车企绑定了。有的是相互交叉持股,有的是入股参股中国技术企业,有的子品牌全面合作,有的委托研发。
未来十年,全球看来,估计,主要是 德国和中国的混编车企 + 美国特斯拉 的天下。
目前看来,你说的这两项技术(电池和氢燃料)目前貌似都是瓶颈,很难说是否能突破。 不过我支持他们各走各的,哪一个突破对人类都是福祉。
菜鸡互啄
车排放的是水。但是车烧的氢都是从甲烷、天然气裂解来的,一样有温室气体排放。碳捕捉技术发展比电池还滞后,靠电解水那就等核聚变大规模商用吧。
还有省维修保养。听国内出租车司机说非常满意电动车,开了两年连刹车都不需要换。
你的结论也是很神奇。
solid state battery 技术不难,难在成本太高,比现在各种锂电池贵了10倍或20倍。
如果没有颠覆性的新材料,不可能降成本。
这个图不正好说明Toyota 从2017年到2023年, vehicle sale 是整体下降的。考虑到美国总销售量的增加,比例下降的就更多了。
你忘记3年的疫情和chip短缺吗?
不神奇。
汽车这种高价格长期消费品,按照美国欧洲的车价,消费台阶,是分成三个区间的:低于3.5万美元,3.5-6万美元,6万美元以上。 汽车这个产品,有相当程度的 情绪价值 和 文化属性,当前有接近一半的决策原因是 品牌想象力的mindset (不排除以后这个比例会变化)。例如,上汽下属的名爵 和 吉利下属的极星,在欧洲澳洲,就卖得相当不错。(虽然沃尔沃乘用车,被吉利100%全股持有,但毕竟是老牌子老团队)
如果中国原创品牌汽车,在某个国家卖得好,基本也代表,在几乎所有消费领域里的中国品牌,都已经在这个国家被深度认可。
最新的泰国汽车展销月,中国车(含传统燃油车+各种新能源车),已经占据了新售车的50%,略超日系车。泰国卖的日系车和中国车,几乎全都是3.5万美元以下级别的。日本车深耕泰国几十年,有品牌优势,有当地组装厂的税收优势。中国品牌,基本都是整车出口+高关税的,只有比亚迪和长安,刚在泰国设组装厂,还没完全投入使用。
在中国大陆,上个月,中国品牌(含传统燃油车+各种新能源车),全部价位的乘用车里,已经接近60%的新车销售占比。大部分是20万人民币以下,部分25万人民币以上。考虑到 ,同款车,欧美车价综合大约基本是中国大陆车价的1.7-2倍,可以认为,3.5万美元以下车型,中国品牌横扫;3.5-6万美元还在成长;6万美元以上的刚开始进入。
德国车一般走的是高价路线,正好相互补充。
奔驰新发的CLA,网球大满贯的费德勒 代言,就是用吉利的动力集成(发动机+发电机+电动马达+PHEV变速箱+其他全套)+ 比亚迪电池。另外,奔驰和北汽是相互交叉持股,北汽是奔驰第一大股东,奔驰又是北汽的股东之一。吉利是奔驰的第二大股东。
宝马和长城,有很广泛的合作协议,公开的部分有 ,整个mini品牌交给长城,相互55分成,其他不公开的估计还有很多技术合作内容。
大众,入股 国轩高科做电池,入股江淮汽车作新能源车系统,入股小鹏做智能车系统,都是小股东,就是为了获得购买技术合作的机会。大众,把自己德国本土的智能车开发团队解散,改到合肥新建团队。
所以,德国三大车企,和几个 中国车企,已经利益绑定了。
另外,还有stellantis,收购零跑20%股份,算是法系车+美国车+意大利车吧。
GM持有五菱的大约20%股份,之前就有挂着雪佛兰标的五菱车,在拉美国家(含墨西哥) 和 东南亚热销。
2023 年没有chip 问题,也比不上2017和2016年啊。况且美国总销售额是增长了。
不用核聚变。高温下水可以通过硫碘循环反应产生氢气。这需要近千度的高温。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ulfur%E2%80%93iodine_cycle
兔子的四代高温气冷核反应堆最近刚上线。这种反应堆有一个用途,就是提供稳定的近千度高温产氢。因为不需要通过发电产氢,效率很高。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china-starts-up-worlds-first-fourth-generation-nuclear-reactor-2023-12-06/
大家以前嘲笑电解水产氢等于脱裤子放屁,是因为通过化学反应产电,再用电产氢,效率太低。现在通过高温硫碘反应直接把热能转换为化学能,前途无量。
好吧,上一张美国总销售图。 看看是疫情期间是增了,还是减了
2023年没有chip问题?为何现在还要等很久才有车?是原材料问题还是缺人?
看到视频了,蔚来新车试驾,时速90公里,跑了1000公里,还有百分之几的电。就是不知道试驾环境是什么样的。 另外,五百七十多公斤的电池包,150度电,电池密度翻倍了。
几百万年以后,这些地方就变成了锂矿
https://slickdeals.net/f/17172682-2024-hyundai-tuscon-suv-24-36-48-or-60-month-financing-at-0-apr-0-down-from-27250-for-well-qualified-buyers
我们大家都在等着买Z你不能理解住在乡下劳动人民队truck的喜爱。
不太清楚, 可能要能量产吧至少。
咱就是说蔚来至少外型是大大的赞 那个cybertruck直接给丑🤮了
也不是日本选择是错误的,日本把氢能源汽车的领域的专利能申请的几乎都申请了, 造成巨大专利壁垒,但是专利大多集中在应用领域,特别是汽车领域,基础领域还差得远。 打个比方就是:日本先在氢能源这条高速路上的关键节点修了几个收费站,然后等其他人来修路,其它人时傻么。。。
混动也是,直到 byd出了自己的DMI 。
最新的泰国汽车展销月,销量数据。(交了定金的预售数量)
左列是今年的。 右列小字的,是2022年的。
你说丰田造不出电车, 打死我都不信。混动的复杂程度远超电车
复杂的机械,不代表高级。
电车的关键在三电系统:电驱、电池、电控。 当前中国在这三个方面,每两年都会迭代升级一次,累积起来也有不少技术门槛。
想一想,中国能在传统航母上,搞定电磁弹射,美国核动力的电弹老是出故障,说明这方面,中国还是世界最顶尖的。
我认为不需要十年
丰田不是造不出电车,是丰田造出的电车不能压低成本, 造出来也卖不出去。
就好像你说,日本难道造不出无人机吗? 但日本就是造不出大疆那样性价比的无人机。 虽然你看上无人机就是一些电机和螺旋桨,你就是造不出那个价格的
即使混动,在国内比亚迪的dmi也吊打2田混动
赞这个历史车轮 德国车快被压扁了 本子还会远吗
现在也可以很便宜啊,放中国产的电车进来就行
十年之内不可能
你说的几样在混动中一样不少, 它只要剥离内燃机部分就是电驱动。
就事论事, 丰田章男说电车是低级产品个人完全赞同,我们公司载重2吨半的轻型卡车,每加仑柴油跑14英里, 45座的大巴每加仑柴油跑9英里, 而18轮, 柴油是5英里, 这些车辆如果用电池基本全都趴窝。电池在没有革命性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只能是低级产品
你这是硬扯了。
估计您是文科生,连一点商科知识都不懂,更不懂理工科了。
在纯奢侈品行业,机械和手工,可以是“高级”的符号,因为机械手表和奢品包包已经没有多少功能属性要求了。 就算这样的行业,瑞士机械表,包括日本瑞士的传统电子表光能表等等等,全都被iwatch和其他更智能的数码智能手表穿戴设备,侵蚀了特别多的份额。当然,这不代表 瑞士手表会完蛋,但是必然肯定地下滑到更低得多的份额了。
何况,汽车不一样,近一半属性是情感价值,另外一多半还是有功能属性的。
传统油混HEV的混动体系里,对于三电系统的要求,是很不同于 增程REEV、插电PHEV 和纯电BEV的。
前面有其他人说过,不是日本车做不出混动和纯电,而是做不出价廉物美的增程REEV、插电PHEV 和纯电BEV。
DMI 是什么? 为什么干死混动?
你最后一句话听着怎么像反讽。
你们都生活在中国?
插那个烘干机插座上。话说美国为什么搞110伏啊?
我们新西兰的电就主要是清洁能源。限于目前国家的财力,没有开发更多的水电站,但是理论上说,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潜力很大。而且我们气候温和,全境四季可用电车。家充又不用充电桩,230v的普通家用电源。这两年街上电车越来越多,就我们一条二十多家人家的小街上好几个特斯拉。买了还领补贴,然后除了保险几乎就是一分钱不花,一个月就那么二三十块钱电费。都快成街车了。
Cybertruck可太帅了!我家要是需要那个车型我肯定买啊,又不贵。就是对新西兰来说,太大了点儿,很多地方停车位都停不进去。
电池的材料其实大部分是可以回收的.
至于电能获取,
中国大陆的太阳能发电量一直在激增.
你猜中国大陆为什么努力发展太阳能板产业???就是石油 对外依赖太高,外加煤发电的高污染
你知道有一种车是电动矿卡车吗?
那倒不是,比亚迪的混动像电车,丰田的混动像油车,中国的智能化高,丰田的老旧,mileage其实差不多,但是中国车开起来舒服太多,我也是刚从国内回来才发现这个区别,就像中美城市基建差别一样,说明小日本没软件人才
另外现在国内正红红火火的是自动驾驶,这个是EV的杀手锏,华为卷得连Tesla都有点落后了,估计等这一波智能化过去,中国才能真正实现EV横扫,接下来就真的没小日本啥事了
电车出口增长迅速,否则中国今年的出口数据更难看。汽车产业直接抢几个发达国家的饭碗,倾销和国家安全的大棒已经挥起来,应该很快就会砸到中国车企身上。
日本能弄好就不会在这里抱怨了,自己弄不好就攻击不是高科技,这不是典型的“诺基亚”吗?诺基亚也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认真看就输了,美国为了汽车产业能对日本发动经济战,日本攻击几句很正常。
小日子的一贯属性,所以他点哪个科技树,大家就避开哪个。
Mazda is offering the 2024 Mazda CX-5 AWD CUV from $29,300 with 24, 36, 48 or 60-Month Financing starting as low as 0% APR and $0 Down Payment for very well-qualified buyers.
中国风电太阳能在大西北每年几个三峡的电量成长,国大的好处,铺满百分之一的沙漠就够中国的用电了,况且土共的风电发电机,太阳能板产能全是第一,日本国土太小了,只能干瞪眼了,核能又出事故。
你是说小日本能完美整合的电内燃机驱动却搞不出全电驱动?它不搞的东西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搞的东西成本更高来着?不要忘记小日本本身就是电子强国。丰田马上推出的电驱, 可能特斯拉连充电桩都找不到了吧。回到讨论的原点, 小日本不做特斯拉式电驱, 不代表它没有能力, 包括技术和成本, 而是它就是不看好这个方向。
技术可能还好 成本就算了吧 一个岛国啥资源也没有 电池怎么低成本生产
不要说太阳能。中国现在一年风能发电量就超过德国全国发电量
3年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会超过美国全国的发电量
嗯,它不搞的东西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搞的东西成本能更低,东西会更好来着?这不正反都miss data points 吗。现实就是它没搞,而两个最大市场搞了,并且都建设了infrastructure 为此服务。
没做而说我做了就比你好,这不跟那些不上擂台的传武一样了吗。
它不是不搞, 而是再和tesla不同的赛道。特斯拉是交流电给电池充电, 小日本是刹车给电池充电, 能理解中间的不同吗?偷油塔的电机功效高于特斯拉。特粉觉得丰田造不了电车, 我是不相信
电池技术很难讲。也许明天就有突破,也许十年二十年都没有突破。我怀疑电池技术能在民用领域先突破。如果军用先突破,那么民用又要等不少时间。
石油发电?
一辆普瑞斯口罩前3万还有找, 去掉汽油机, 变速箱, 排气管等等, 只留个马达,售价加个15K, 赚得盆满钵满。忘了说了, 特斯拉的电池是松下生产的
活在平行世界的老人真的可怜
特斯拉就有动能回收
用煤发电?
这个技术太老了,而且一直卡在电池技术上,最后还是电池啊
制动的时候多了,有倒退制动和前进制动,电机的四象限运行里有两个象限能发电
你牛叉。
绝对如此。 油车经过一百多年的研发,进化。 电车要 在10-15年赶上来 是没那么容易的。 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 废旧电池如何处理。 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如何处理。
What?氢气是天上掉下来的?
电动车那点能耗,根本不算个啥,我听说国内电力过剩,大部分电站发的电根本卖不出去,每年只能卖掉一半的电。我算了一次电动车的能耗,一辆车一周大概70度电,假如中国有1亿量电动车,一年的能耗才3640亿度电。而中国公开的发电量是8.4万亿度电。电动车也只消耗了4%的电力。这还是在发电站没有满负荷的情况下。并且全世界累计都没生产1亿辆电动车吧。电力过剩,也是中国有底气发展电动车的基础,有些国家电力紧缺,根本不可能发展这个产业。
氢气都在空气里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吸
现在国内已经有800V的充电桩,狗日逆天了。得不得爆炸哟。但是据说非常快,和加油差不多了。
美弟这种没钱没技术的地方实在是无话可说
蔚来刚出了一个 150 度 的电车包, 也很逆天, 牛!
快科技12月18日消息,电动汽车究竟比燃油车环不环保一直都有争论,支持和反对的人往往吵得不可开交。 近日,一项来自德国的独立研究给出了结论:当前条件下,电动车需行驶9万公里才能比燃油车更环保。 据悉,这项研究由德国工程协会牵头,历时2年,研究了纯电动车、混动动力汽车和燃油车,分析了它们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 研究发现,电动汽车在生产阶段的确会产生更多污染,主要原因是电池生产过程耗能高、排放量大,但随着电动汽车行驶里程的增加,其碳排放优势逐渐显现,这一节点为9万公里。 数据称,一辆电动汽车在行驶20万公里后,其累计碳排放约为24.2吨,而同级别的柴油车则会排放33吨,足足高出36%,而有意思的是混动汽车,行驶20万公里后的碳排放为24.8吨,与纯电动汽车几乎相当。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如果电动车所使用的电力完全来自化石燃料,那么它需要行驶超过16万公里后,才能比燃油车更环保。 想要进一步提升电动车的环保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绿色发电、减少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发展混动、推动电池回收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