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线地铁雪天追尾之后:已知的和未解的

n
newegg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北京地铁昌平线列车追尾原因初步查明后,业界围绕信号系统等技术问题的讨论开始增多。
15日中午12时许,北京交通委通报:12月14日18时57分,地铁昌平线西二旗至生命科学园上行区间,两辆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部分乘客受伤。
上述通报称,据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为雪天轨滑导致前车信号降级,紧急制动停车,后车因所在区段位于下坡地段,雪天导致列车滑行,未能有效制动,造成与前车追尾。
这与14日晚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的部分车厢受到挤压变形以及两节车厢断裂脱落的情况较为吻合。此次事故既有车厢脱离,又有两车追尾,但其中前后关联目前尚不得而知。

受到挤压的车厢。摄影/马晨晨
何为信号降级?一旦出现信号降级有车辆紧急制动停车的情况,该线路上的车辆调度安排又将如何避免出现上述追尾事故?除了下雪因素,此次事故中后车与前车是否保持了合适的间距?
对此,第一财经采访了一些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尝试从技术层面做一些分析,他们对于事故的分析不尽相同。有专家认为,问题或许出在制动及车辆本身,也有专家认为该事故应属信号系统的调度与控制问题。还有一位专家提出,“国际上,一般出现特别糟糕的天气,地面车辆是需要停止运行的,因为超过了设计时的能力与条件”。
本次事故的具体原因将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详细调查方能确定。
15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全市应对极寒天气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要全力做好地铁昌平线事故善后处置工作。全力救治受伤人员,严查事故责任,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抓好问题整改。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杜绝事故发生,遇有情况快速有效妥善有序处置。
信号降级与雪天轨滑
根据通报,前车信号降级成为此次事故的导火索之一。
北京昌平线地铁的信号系统则是由交控科技主导。2022年北京新闻广播一篇对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的专访文章中称,2009年12月,交控科技正式成立。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亦庄线CBTC示范工程以及昌平线顺利开通,中国自主研制开发的CBTC信号系统被成功应用于这两条地铁线路中,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拥有这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开通运营的第四个国家。
“我们也是看到新闻以后,才知道这趟车出事了,现在我们也在等官方的调查结果。”15日下午,交控科技证券部管理人员张女士对第一财经称。
张女士称,所谓“信号降级”本质上是一种遵循“故障导向安全”原则的操作。如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不好的情况,需要减速或者制动刹车,以避免因高速运行产生的不可预计的结果,并不是说信号系统出现故障而降级了。“就好像你冬天开车或者骑车,在路上行走,很容易打滑。轨道交通是一个道理,遇到这种天气就不能再高速行驶了,需是保持安全距离,慢慢制动。”
不过,另有一位信号处理专家告诉记者,“信号降级”可以通俗理解成信号失效,通信链路的可靠性不好。“一般列车出现情况会发出信号给控制中心,这其中有几条通信链路,中间有几条失效的话就会造成事故车的制动信息没有传达出来。”该专家表示,可靠性问题产生的可能性比较多,具体情况还是要看事故最后的调查报告。
昌平线地铁车厢断裂处,工程人员排查现场情况。摄影/马晨晨
下雪成为此次事发的又一重要因素。
14日17时,北京市气象局曾发布黄色预警称,当日夜间阴有小雪或零星小雪,最低气温零下7℃。道路结冰黄色和寒潮蓝色预警中,路面有积雪结冰,注意交通安全。记者当日晚间从西二旗地铁站出口骑车至两公里外的事发路段时,出现了多次轮胎打滑。行走在事发路段轨道的枕木和石头上,脚下时有打滑。
第一财经注意到,事发前两天,为应对低温降雪天气,北京地铁组织了工作人员对车辆设备、高架线路设施进行了检修维护。据北京发布消息,降雪期间,北京地铁将开启252组道岔融雪装置防止道岔结冰;地面和高架线路将采用人工驾驶模式运行,根据降雪情况适时降低列车运行速度,并安排技术骨干添乘列车对线路进行巡视检查,确保行车安全。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该起事故中令人不解之处在于,理论上来说,前车已经信号降级、采取紧急制动停车,未离开制动区间时,后车应不能进入该区间。即便存在下坡地段、雪天路滑的客观因素,也应在前期进行审慎评估和考虑,尽量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可能的事故发生。
北京地铁昌平线的信号系统是否会根据极端天气、下坡等特殊状况,预留充足的制动距离和时间?
张女士表示,现实中信号系统的运行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例如,把列车间隔时间设置在90秒和180秒,制动距离是不同的。如果间隔设置成6分钟,制动距离还可以更长。信号系统会根据既定的间隔时间设计出相对合理的制动距离和速度,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置方需要多大的运力把人群运出去。此外,雨雪天气下的钢铁结构变冷收缩等因素也会影响车辆和轨道的防滑系数,这些复杂的因素也会干扰最终的结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一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分析称,地铁追尾事件并不常见。由于列车运行主要依靠信号控制系统来调度指挥,如遇到大雪等极端天气,应通过信号控制系统有效保持安全要求,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在中国,由于轨道交通多为地下运营,位处北方地区的地上轨道里程相对较短,所以遇上极端天气发生地铁追尾事故更为少见。
针对此次地铁昌平线两辆列车发生追尾事故,赵一新认为,运营速度应该已经考虑到通常的雨雪天气,在正常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在极端情况下,因为轨道上有积雪,人工刹车制动距离拉长,紧急制动时机滞后,进而可能导致原本两辆行驶列车间的距离缩短,以至发生追尾。
在赵一新看来,此次事故为北方非地下封闭运营轨道的城市敲响警钟。首先,由于地铁追尾情况极为罕见,智慧轨道,包括数字化监控对类似安全风险预案往往存在缺口。更重要的是,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应针对极端天气的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以考虑提升安全等级、加大列车间距、降低运力、加强通信及其相关设备、部件的安全可靠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