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正史 很多歪曲的 读历史 不是读地名 也不是读事情 而是读人性 和 应变 因为历史 是可以随意打扮的 你老公真的是读理工的 先不要读历史 先买一本康熙字典 然后从王力 先生 的最初的 古代汉语学起吧 都没有爬 怎么跑呢 不要怪我泼冷水 二十四史 你老公现在的架势 楼主 你要担待他十年 Jaelynleaf 发表于 2023-12-13 23:28
回复 1楼Helen_Wood的帖子 24史纯属浪费时间。史记通鉴泛读然后精研一代断代史会更有益修身养性。三教九流都要懂一点, 还要有批判的眼光。消遣的话看个人兴趣,汉唐, 明清都是很好的入点。 ozton 发表于 2023-12-13 06:10
怎么别人家老公步入中年都进入思考者行列,我家老公就沦为武夫了呢? 笔墨砚 发表于 2023-12-13 06:33
告诉你个秘密,我一般都不说的。其实男人应该怎样怎样,和老公应该怎样怎样是有区别的。男人中年得道,你难道想给他看大门嘛?还是想看他如李叔同一般遁入空门啊? 差不多得了,咱们踏踏实实做饮食男女不好吗? xyzgw 发表于 2023-12-13 07:22
楼主先生很大可能在读完24史之后( 都读完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要读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了:) 文史哲,一般都是这顺序。读史使人清醒冷静气质好,如果先生不以此为由不做家务的话,楼主应该支持啊。 江湖夜雨十年灯 发表于 2023-12-13 07:53
老公一直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他爸爸学富五车,他自己却不会读史书。他说,中学的时候,就学了课本上的那些文言文,到了大学就开始忙于考试,GPA,GRE压得没时间认真读书,来了美国,忙于学位,现在拿着一本史书,完全读不懂。 步入中年,解决温饱后,开始花钱报班网络课程学习文言文,学习繁体字,很多生僻字,学习断句,这么积累了5年,能看懂了。 然后网购买了中华书局的繁体版的二十四史,邮寄过来,一整套。没有标点,是竖着的,全是繁体字的那种。 现在每天研读,津津有味,觉得生活很有意思,读完给我讲,好像还挺有道理的,能把各种事情背后的脉络给串联起来。 然后觉得史书上说的地名,还不怎么明白,还买了二十多张,每个朝代的地图,是3米长那种大图,挂墙上,有时能盯着看半天。 还是不太明白,然后再买了3D的地图,就是有山的地方,就真在地图上是凸起的一座山,有关隘的地方真有一个凸起的关隘,交通粮道也标注出来,他说这下看明白了。各个关隘,各个打仗的地方,好像明白了很多。 Helen_Wood 发表于 2023-12-13 05:33
二十四史读完,和天天忙活赚钱的比相当于多活了一次。有啥不好?我正在研读瑜伽师地论,每天看印度同事都觉得特别可爱。 wdong 发表于 2023-12-13 05:44
年纪大了之后是会喜欢上历史和传统文化。我最近一直在听杨照的中国原典通读计划。这个节目特别好,要用十年时间讲中国3000年的经典,从尚书、诗经、论语、左传开始…太美了~ 台湾最近在讨论108课纲修改,有老师痛斥民进党为了去中国化,断台湾中华文化的根脉,真的很可惜… DouMama 发表于 2023-12-13 06:22
很好啊,等我不那么burnt out了也想追求精神食粮 咸鱼红烧肉 发表于 2023-12-13 09:52
到了中年不是更应该努力赚钱准备娃大学学费和退休么?还倒过头来钻研这些不能带来即时利益的,真是有情怀。读二十四史和史记,资治通鉴那是我初中高中干的事,现在只满脑子想啥时候能攒够退休金退休后爱干嘛干嘛 sakura_wind 发表于 2023-12-13 09:22
如果想跳出来,换个角度读中国史的话,建议读哈佛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主要着力于将中国作为一个“帝国”来考量分朝代进行描述。这个系列丛书由加拿大学者卜正民主编并撰写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美国学者陆威仪撰写前三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罗威廉撰写第六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由德国学者迪特•库恩负责第四卷宋代转型部分的写作。在西方学界,研究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学者之间并非存在壁垒森严的区分,因而整套书超越了一般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的写法,更接近于专题史“类复线叙事”的写作手法。 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兆光在丛书总序中概括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变化,分别可概括为:时间缩短、空间变大、史料增多、问题复杂。之于《哈佛中国史》,最为显著的特征无疑是其中的第三点“史料增多”,包括了新史料的发现与入史标准的不同,由于作者们的欧美学历与背景,虽然在史料收集方面并不占优,但其解释史料的角度与对于边缘史料的运用让读者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异域之眼”当然并非“上帝之眼”,他山之石,可以启迪。 而这些来自海外“他者”的眼光,并非脱离本土的治史精神而遗世独立。《哈佛中国史》总编卜正民直言自己曾深受复旦大学已故历史教授朱维铮的影响。在与朱老的交往中,后者曾用比喻来解释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史的必要性,他对卜正民说的原话是:“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哈佛中国史》之所以颇为有趣,大抵仍要归因于其中对国人而言较为新颖的专题史写作风格,相较政权之更替、战争之频繁着墨不多,相反在宗族、宗教、性别地位、民俗风情、地理、气候等主题中讨论。当然,由于学者之间术业有专攻,背景有差异,整套《哈佛中国史》同样无法做到同质化与写作研究方法完全统一,的确具有一定的参差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往往观察各有所得,如果说,讲谈社的日本学者对中国史是“横看成岭”,那么,西洋学者编纂的这套“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是否也会“侧看成峰”,并且引发读者们新的思考和议论呢?我想总是有更多东西等待我们去理解,总是有更多方法使我们去理解它们。新的观看方法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理解的对象,但是会改变我们的视野。 在此我想引用一首登鹳雀楼来向这些西方学者们致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湖夜雨十年灯 发表于 2023-12-13 10:57
进来学习。。。3D地图在哪买?我也给老公买几张 sssh 发表于 2023-12-13 08:52
我前男友30岁出头也是这样,沉迷于历史古书,他专业还是英语和机械工程,能做同声传译的。说西方史就那样了,他已经学够,要潜心研究中华历史,捧一本书看一下午,然后惊呼一声,嗨!这一下午看死了五个皇帝。。。。。。 学习作诗,写毛笔字,练气功。。。。。。不过不耽误工作挣钱,只是没时间出去玩,因为这个吵架了多次,外加未来公婆媳之间的小矛盾,后来和平分手,最近搜他搜到开始🦌音频视频读古文了。 公用马甲38 发表于 2023-12-13 11:26
同意。中国史书大部分是帝王将相史,看多了挺黑暗的。我当年最喜欢看野史,清朝野史大观经常翻。 不过现在更喜欢看大历史的书,有不少围绕丝绸之路展开的书都很好看。 rindo 发表于 2023-12-13 10:04
3D地图很管用的,能解决很多历史地理方面的疑问swuwan 发表于 2023-12-13 11:42
楼主3D地图链接请来一个。我最近在读断代史,感慨年轻时没有把空闲时间用来读史bh_833 发表于 2023-12-13 07:40
史记和资治通鉴大部分都是帝王将相视角,看多了有点无聊的。(二十四史其他的没读过) 而且现代社会大多数时候那些钩心斗角的高级智慧也用不上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哈)。等于学一门屠龙术。 不过精神上屠龙也是很过瘾的。。Momo99 发表于 2023-12-13 10:14
回复 1楼Helen_Wood的帖子 我跟你老公差不多,标准理工科男。人到中年,每天把袁腾飞系列当相声听,翻来覆去听很多遍。不知道你老公听不听袁腾飞早期讲历史的视频,实在太有趣。 hehewo2020 发表于 2023-12-13 12:21
最近有一本很火的历史书,叫《翦商 》,很有意思。 爱慕忘机 发表于 2023-12-13 12:12
回复 1楼的帖子 我跟你老公差不多,标准理工科男。人到中年,每天把袁腾飞系列当相声听,翻来覆去听很多遍。不知道你老公听不听袁腾飞早期讲历史的视频,实在太有趣。我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一直都很喜欢历史,没想到自己学了理工科。我业余时间全泡图书馆学各种历史和文学了。 hehewo2020 发表于 2023-12-13 12:21
3d不知道,但是我买了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襄的。 3d我只舍得看网上各种科普的人用,非常让人沉醉。。。比如看秦岭,看山西。 尤其是看各种古代的战斗,看3d就能明白为啥一定要那样打。 最近看了一个太行八陉的3d地图,真的好想去自己走一下。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12-13 11:17
袁不怎么样 听过几段 实在不懂怎么火起来的 shanggj 发表于 2023-12-13 12:25
有印象,《翦商 》作者李硕前些日子写了篇告别文。“46岁“天才历史学者”李硕透露突发绝症,即将离世” 左蹄猪猪 发表于 2023-12-13 12:24
哈佛中国史我也搞了一套,确实不错 感觉更适合作为历史补充读物, 在了解中国历史后,读读西方方式分析中国历史的角度,作为补充 Namama 发表于 2023-12-13 12:27
就你的网名“爱慕忘机”,我也好喜欢墨香的忘机,广播剧版的忘机。我儿子把一博的电影都看了,歌会唱了。 左蹄猪猪 发表于 2023-12-13 12:29
比 剑桥那套 怎么样 shanggj 发表于 2023-12-13 12:30
步入中年,解决温饱后,开始花钱报班网络课程学习文言文,学习繁体字,很多生僻字,学习断句,这么积累了5年,能看懂了。
然后网购买了中华书局的繁体版的二十四史,邮寄过来,一整套。没有标点,是竖着的,全是繁体字的那种。
现在每天研读,津津有味,觉得生活很有意思,读完给我讲,好像还挺有道理的,能把各种事情背后的脉络给串联起来。
然后觉得史书上说的地名,还不怎么明白,还买了二十多张,每个朝代的地图,是3米长那种大图,挂墙上,有时能盯着看半天。
还是不太明白,然后再买了3D的地图,就是有山的地方,就真在地图上是凸起的一座山,有关隘的地方真有一个凸起的关隘,交通粮道也标注出来,他说这下看明白了。各个关隘,各个打仗的地方,好像明白了很多。
🔥 最新回帖
最難讀的還是 楚辭
神神叨叨的...
論語是孔校長的碎碎念
春秋是 菁英寫的史書 大概跟 舊約差不多 只是會幫 貴族 掩飾
最難讀的還是 楚辭 主要是禱文
神神叨叨的...
我喜歡楚辭 氣勢很足 拿上網來可以當鋒刃 對方氣得要死又拿不出對等的鋒利 超好玩
何昔日之神童兮 今直此為 老朽也 豈其有他故兮 莫好修之害也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日勉陞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 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脩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傳巖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宴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衆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余以蘭為何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衆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既乾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玆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玆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玆。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华人上为什么总有这种自以为很专业人,跳出来好为人师?
人家老公理工男出生,自然有他擅长的的地方。作为文史类的业余人员,读读二十四史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要按照你们所谓专业人士的基本功来练习了?还搞得那么高深,“是读人性,不是读故事”,读读故事又咋了,就算听听《百家讲坛》也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吧。
记得上次有个学文科的妹子自己写了几段小 python,来记账还是什么,让自己平时的日常生后更方便些,分享上来。然后跳出来一堆马公麻婆,说人家的 syntax 又怎么不好了,算法又怎么业余了。人家了就是记一下家里的小帐,又不是写 turbo tax,又不是造航天飞机,至于嘛。
🛋️ 沙发板凳
要不你自己也读读吧。
要不你建议老公尝试开个YouTube频道?要是讲得好,有新意,我肯定愿意订阅。说不定爱好搞成事业,比他现在的主业收入还高呢?
很好,有个真正的爱好,生命才有意义
24史纯属浪费时间。史记通鉴泛读然后精研一代断代史会更有益修身养性。三教九流都要懂一点, 还要有批判的眼光。消遣的话看个人兴趣,汉唐, 明清都是很好的入点。
历史一直在重复,而每次重复又有所不同,规律又被各种随机性掩盖。推翻一个国家,干掉竞争者,和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是三种不同的能力,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是权利在人手上又有持续性。如果有人想弄明白新旧交接的时候怎么处理权力的持续性问题,那纵览各个朝代的做法还是很有意义的。
再有,一套高档的24史算是一个家具了。也不算浪费钱。
告诉你个秘密,我一般都不说的。其实男人应该怎样怎样,和老公应该怎样怎样是有区别的。男人中年得道,你难道想给他看大门嘛?还是想看他如李叔同一般遁入空门啊?
差不多得了,咱们踏踏实实做饮食男女不好吗?
文史哲,一般都是这顺序。读史使人清醒冷静气质好,如果先生不以此为由不做家务的话,楼主应该支持啊。
哈哈哈,MM ID我记着了。总是很有见地的言论。 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俩确实在踏踏实实做饮食男女。我老公做饭很好吃,虽然他现在基本没时间做。不过快过节了,我会享受到的。想想也很憧憬。 饮食男女挺好的。
这位层主很有智慧啊。贵夫君子嗣好福气。
哈哈哈,的确是。一路追索,终究要到终极问题上。
女同胞们! 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有牛妈(画漫画的),小高姐(做美食视频的)还有啥可以发展的爱好没有?
刚细读了道德经,正在看易经
满版钱坑婆媳鸡毛蒜皮和各种精神病人,这真是难得一股清流呀。好好珍惜吧。
我再过两年事业上再稳定一下,娃再大一点,也打算从史记读起。
赞。
“我正在研读瑜伽师地论,每天看印度同事都觉得特别可爱。”-- 赞。
你在哪里听的
想追求精神食粮 就一定能实现。加油。
虽然我内里确实嫌老公没文化,就是个思想贫瘠的理工直男。 但人家的兴趣爱好是钻研怎么搞钱和投资,搞得比我好多了,我也就不那么挑剔了。 喜欢那些可以自己搞,或者网上和外面找人交流。 老公就家里这么用着当养娃队友。
同意。中国史书大部分是帝王将相史,看多了挺黑暗的。我当年最喜欢看野史,清朝野史大观经常翻。 不过现在更喜欢看大历史的书,有不少围绕丝绸之路展开的书都很好看。
👍👍👍
这话我听过不少了,我退休了怎么怎么做玩,到那个点你干的事和现在你能干的事,绝对两种不同心境或者成长。你的生活你做主,只是不要过于期待退休生活,和你想象的不同的。
你说得对。只要二人同心, “踏踏实实” 地量力而行,一起做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事情,都会殊途同归,达到一家人其乐融融(包括吵架)的目的。 饮食对我们家来说是一大快乐源泉,都喜欢浓浓的烟火气。
《哈佛中国史》主要着力于将中国作为一个“帝国”来考量分朝代进行描述。这个系列丛书由加拿大学者卜正民主编并撰写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美国学者陆威仪撰写前三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罗威廉撰写第六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由德国学者迪特•库恩负责第四卷宋代转型部分的写作。在西方学界,研究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学者之间并非存在壁垒森严的区分,因而整套书超越了一般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的写法,更接近于专题史“类复线叙事”的写作手法。
复旦大学著名学者葛兆光在丛书总序中概括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变化,分别可概括为:时间缩短、空间变大、史料增多、问题复杂。之于《哈佛中国史》,最为显著的特征无疑是其中的第三点“史料增多”,包括了新史料的发现与入史标准的不同,由于作者们的欧美学历与背景,虽然在史料收集方面并不占优,但其解释史料的角度与对于边缘史料的运用让读者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异域之眼”当然并非“上帝之眼”,他山之石,可以启迪。
而这些来自海外“他者”的眼光,并非脱离本土的治史精神而遗世独立。《哈佛中国史》总编卜正民直言自己曾深受复旦大学已故历史教授朱维铮的影响。在与朱老的交往中,后者曾用比喻来解释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史的必要性,他对卜正民说的原话是:“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哈佛中国史》之所以颇为有趣,大抵仍要归因于其中对国人而言较为新颖的专题史写作风格,相较政权之更替、战争之频繁着墨不多,相反在宗族、宗教、性别地位、民俗风情、地理、气候等主题中讨论。当然,由于学者之间术业有专攻,背景有差异,整套《哈佛中国史》同样无法做到同质化与写作研究方法完全统一,的确具有一定的参差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往往观察各有所得,如果说,讲谈社的日本学者对中国史是“横看成岭”,那么,西洋学者编纂的这套“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是否也会“侧看成峰”,并且引发读者们新的思考和议论呢?我想总是有更多东西等待我们去理解,总是有更多方法使我们去理解它们。新的观看方法不会改变我们需要理解的对象,但是会改变我们的视野。
在此我想引用一首登鹳雀楼来向这些西方学者们致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的娘,江湖就是牛!!! 你作画那么高产,怎么挤出的时间读哈佛中国史的??? Mark, mark. 上面MM说的对,老公嘛,实用就行,精神层面的共鸣,我可以华人上找,只有不是男的,我老公肯定不限制。
3d不知道,但是我买了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襄的。
3d我只舍得看网上各种科普的人用,非常让人沉醉。。。比如看秦岭,看山西。
尤其是看各种古代的战斗,看3d就能明白为啥一定要那样打。
最近看了一个太行八陉的3d地图,真的好想去自己走一下。
哈哈哈哈,一下午看死了5个皇帝
我也对帝王将相提不起大兴趣,喜欢看远古时代的人类发展演化,还有对丝路这样的文化交流特别有兴趣,比如徐显秀墓里的戒指刻着赫拉克勒斯,扬州的元代墓碑主人叫也里世八(就是一个教名叫伊丽莎白的基督徒),埃及亚历山大港挖出来罗马时代的佛陀造像等等。
求推荐淘宝卖家
我淘宝买的,而且不仅有3D的中国地图,还有3D世界地图。 有大的,也有小的。淘宝搜 3D 凹凸 立体地图,就可以出来 买了之后,会对以前书上对应的战争有,啊,原来是这个。
太赞了,觉得你老公好有魅力。
我跟你老公差不多,标准理工科男。人到中年,每天把袁腾飞系列当相声听,翻来覆去听很多遍。不知道你老公听不听袁腾飞早期讲历史的视频,实在太有趣。我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一直都很喜欢历史,没想到自己学了理工科。我业余时间全泡图书馆学各种历史和文学了。
农业社会留下的东西里勾心斗角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人家是24正史,你是袁腾飞历史发明家,这差距有点大。。。。
袁腾飞启蒙可以,但是真的不太行,还不如frank 贾,还有柳生说,央视有好多历史文化类节目可以看,很高的质量。
有印象,《翦商 》作者李硕前些日子写了篇告别文。“46岁“天才历史学者”李硕透露突发绝症,即将离世”
袁不怎么样 听过几段 实在不懂怎么火起来的
好有趣
哈佛中国史我也搞了一套,确实不错
感觉更适合作为历史补充读物, 在了解中国历史后,读读西方方式分析中国历史的角度,作为补充
谭的那本地图集 能全搞成3D就好了
我也没听过,是不是贬毛比较厉害?
就你的网名“爱慕忘机”,我也好喜欢墨香的忘机,广播剧版的忘机。我儿子把一博的电影都看了,歌会唱了。
是的,就是他。确实很天才,翦商脑洞大开,但是不是凭空而来,处处有考古和史料佐证,加上作者的推论和想象,很有意思。
对,网上现在有很多通过3D地图讲历史的频道,一个个古代关隘讲下来, 确实形象了很多,也确实对那些著名关隘为啥重要,为啥绕不过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比 剑桥那套 怎么样
哈哈,蓝湛是我yyds,其实我没那么喜欢王一博,就是喜欢忘机。你儿子喜欢王一博哈哈太有意思了。我在等他演的电影热烈呢,全网搜不到,付费都没有。
剑桥那套没看完,但感觉更正统更学术,更像传统的历史书。。
所以我说别把哈佛中国史当正史读,当补充读物读读蛮有意思的
找本王力的古代汉语慢慢啃下来就好了,不需要上什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