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的体会和我接近。我也是发现自己有点过度保护孩子,现在也是尽量back off。另外也是这几年开始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有做得好的地方就夸奖,越具体越好,也有效果。他喜欢做饭,我会示弱,夸他比我做得好(其实是事实),他有时候就愿意做饭,给大家做。 我觉得这几年我和自己和解了以后,活得比较有能量,比较自在,他也看在眼里。有时候和他讨论人生的意义什么的,他也同意我说的进步一点点,be a better self little by little 比摆烂要有意义。我感觉role model还是有效果的。 至于手机,我们家也是大问题,我们对他GPA有一定要求,所以他作业和考试前复习还是重视的。每次他认真的时候我会夸奖他认真,也希望能好一些吧。 我们家孩子自信心方面以前有些问题,会和别人比,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我也是比较晚了才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在会旁敲侧击讨论和自己比进步了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妈妈无条件地爱他。家永远为他敞开。我感觉也是有用的。 我们家娃还是比较有主见的,我也很喜欢和他聊一些热点话题,他的三观比较正。 总的来说我们闲聊的比较多,道理说得比较少,关键时候说一说,平时back off。不啰嗦也很重要。
大家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 最新回帖
我觉得父母特别容易把孩子的成功与不成功归咎在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未必是一帆风顺的,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最后大家都大差不差,只是有的孩子早点到有的孩子晚点罢了,人生那么长,没有多少区别。 我家娃现在年纪也大了,我现在心态也是躺的平平的了。 回想自己小时候身边的学霸状元,看看老同学们现在的成就,其实真的没差很多,孩子能健康长大,明辨是非,不走歪路,最后都会很好的。 我觉得做父母把自己的生活搞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尽到责任了。
没有当作事业。但是觉得做父母是一种责任,希望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这就跟你打扫卫生想把房间打扫干净,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想要做好,一个道理。每一件事情都不是你人生的全部,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 沙发板凳
我以前是个急脾气的人,都被娃把脾气磨没有了。耐心都是逼出来的。 因为你发脾气也没有用啊,因为你就是孩子的镜子,你发脾气孩子看在眼里,以样学样,所以我一般再气都会控制住不发脾气。 另外我觉得发脾气就是在展露家长的缺点,说明你失控了。有次我没控制住脾气,结果老大就给我录像了,我就吸取教训,我现在就是老身坐定,雷打不动,怎么刺激我都不生气。情绪稳定但是态度坚决。不行就是不行,实在不行我就开车出去逛逛街,或者躺床上不理她,你还能把我怎么着?!
不要贪心,比较聪明的娃,小时候推啥都能出成绩,大人就贪心起来了,最后娃受不了要逆反的。
我觉得你说的经验都很好。和孩子的相处最重要的是平等和不要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错误。给他们建议而不是要求。自己不爽的时候明确的表示不爽,纠正他们的态度,惩罚他们的错误。自己错的时候主动道歉。最重要的是娃只是你人生的addon,不是主旋律。他们是朋友,是闺蜜,是在重要性排序上低于老公的存在。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孩子不会差到哪去。
是的,所以我就适时放手了。她有俩个硬伤,一是没有leadership,二是成迷于手机,有着这俩个硬伤想爬藤是不现实的。而这两个方面也是我无力改变的。所以我就适时调整了自己心态,但是她学校成绩还算好,又擅长理工科,将来考个top50的理工科大学稍微热门点的专业,养活自己还是不成问题的。 青春叛逆期里面我们争执最多的是她的生活习惯,社交网络交朋友,还有穿着打扮的分寸感这些。
手机这个你有经验教训分享吗?例如什么年龄给孩子手机合适
拖到越晚越好。实在是拖不住了,一定要设置Screen time控制上网时间和社交媒体App. 当年我们信任孩子,没有管控时间和限制,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她是自控能力非常差的那种人。7年级刚用IN,就一下子加了几百个不认识的人,让删都不愿意删,设置了密码你都无法进去她的手机查看,后来我一直告诉她,别看有些网络头像是个十几岁的帅哥,背后说不定是个五十多的猥琐老头,所以加朋友最好加认识的身边的朋友。她后来也算是听进去了。再后来流行snap什么的,好像都是学校的同学,但是又有一些新的问题了。
手机这个比较困难,我自己也离不开手机
目前养娃的心得就是:1. 要设有底线,比如无理要求哭闹,绝对不妥协,哭一天或者威胁不吃饭,都没用。但是,闹腾完,等娃冷静下来,会讲道理,给台阶下,再安抚好。不让她带着情绪去睡觉。 因为如果家长一旦妥协,你会发现小朋友更加频繁地发脾气了,因为发脾气有用。我娃三岁的时候发脾气,就知道去厨房瓷砖地板上躺着,因为知道家里长辈看不得这样,会心疼。 2. 不惯着,让她体会到父母的幸苦。有次我单独带她去滑雪,我拎着大包小包,她滑完雪,还要到处去玩。马上让她自己扛雪板雪鞋,再问她要不要走去她想玩的地方。就老实了,说不去了。 3. 每天彩虹屁鼓励。
你做的已经很不错了
你做得很好,我老大小时候我觉得有点惯着她,生活上面管她太多了。
我自己的两点坚持:
1.不骗孩子,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实在践行不了会很实在地跟娃解释为啥不行)。同时也要求娃不能骗家长。
2.孩子想做的事,换位思考,在她们那个年纪的我,会不会也想做。如果是,就让她们做。
我来说手机的事,但不一定适合每个娃。我娃2-3岁开始玩儿Wii, 网球能打赢我,ipad 有就开始给她买了,但因为她小时候我只在寒暑假工作,平日里就可以带着她图书馆书店公园各种玩儿,也没见她依赖iPad,再大一点6/7岁跟爸爸一起滑雪,女娃去厕所不能跟爸爸去,就给她手机了,并没有特别的screen time,只是家里规定吃饭大家都不看手机和iPad,好像也没见过撒泼打滚要iPad。我家对她有限制的就是网络,她爸我俩手机上都可以看到她浏览过的页面,也就是怕不安全,另外就是青春期折腾可以,但有不尊重父母的行为,立刻停掉她的网络。还有就是时间上养成习惯,从10岁以后每天晚上9点停网络,到现在我11年级已经放开,毕竟她学习到两点也不可能断网。
All great advice.
其次感受是放过自己,妈妈不需要做role model,每个人也都不一样,妈妈可以和娃喜欢和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没必要push自己
说得深得我心。
我觉得和孩子相处就是要像朋友更像同事,客客气气,把彼此当人,共同的目标就是别把家(公司)搞塌了,齐心协力过(混)完这一生就好了。那些别人加给你的压力、挫败,都是外界的压力,和孩子本人、parenting的质量,往往毫无关系。
孩子信任你,寻求你的帮助,你却嫌麻烦。时间久了,孩子再也不来分享乐趣或者发问,难道是好事?
所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一般会解释下原因,再提供一个可以沟通的时间;,比如,"五分钟以后当我忙完再跟你玩。"
她现在上学的学校我很满意,她的进步我也很满意。如果早两年,我也许会后悔没有逼着她练习写字,造成她字丑和每次一写字就打怵,但她现在三年级,写英文连笔字很漂亮,也很愿意去练习,我也没有啥可郁闷的了。
我的问题是要孩子太晚,一直太佛系,完全没有push她。
佩服,你太会和孩子聊天了!
其实真心接纳然后慢慢地交流效果反而好。急吼吼地不行的。
真是天生熊孩子,小时候做错事不教育,光真心接纳慢慢说,试试?八成是慈母多败儿,以后被社会教育了。有些天生的东西就摆在哪儿呢,好的坏的,不容易改的。
你们锁网络这点很好,我们没有锁网络,所以她能接触到各种网上的信息,我觉得这点增加了她青春期的叛逆,很多奇怪的观点都是从网上学来的。
完全同意父亲参与很重要。
我自己其实非常感恩孩子对我的帮助,带他们过程中的锻炼让我成长为更好的更智慧的leader,同时他们的年轻活力也带给我更多的能量让我一直保持年轻的心态。当我把这些真诚的感触告诉给娃们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的成就感和喜悦以及和父母bonding的增加。
我觉得肯定不能完全地溺爱孩子,肯定要管教他们。小时候管教不能偷懒。 但是管教有不同的方式,不能用比较激烈的,或者压制的方式,否则青春期就会反弹。另外还要适时调整策略。
不能同意更多 我总是告诫自己 孩子只是年纪小经验少,他们不傻,所以不能欺骗糊弄他们
聪明讲道理头头是道的妈妈,会给孩子很多潜移默化的好影响的。
同意这个。一模一样
这个简直是必然的吧。我和我姐就完全不同,我姐有leadership,她领导我比较多,所以我小时候不大有leadership,不怎么操心。但是我情商高,比较有弹性。我感觉养老二要注意给他/她自己决定的空间。
现在孩子大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孩子学好中文很重要。小的时候坚持讲故事,后来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追武侠、仙侠、玄幻剧,一直有比较多的情感交流。进入青春期后遇到这种问题也非常愿意与父母交流,希望以后也一直能够保持这种良好互动的亲子关系。
大了以后学业靠智商,音乐靠天赋,体育靠身体素质,自驱力靠天生性格。父母能做的就是配合娃的兴趣和性格,娃要学什么我都掏钱找老师教。
得抱对团儿, 互相安慰一下,万一入错团得及时撤退。。。
我们家娃中文一般吧,我们在家都说中文,但是娃回答英文,但是会听得懂的。 我们不会一起追国产剧,我自己都看得很少,我一般看日韩剧欧美剧比较多,欧美音乐也听得比较多,我是属于思想比较西化的那种。我跟孩子们相处很好,很多共同话题,并且我跟她的老美朋友们,那些朋友们的家长们都很聊得来。 从孩子们也能学到很多流行时尚的东西,更深入了解美国文化,再拿去跟公司里的同事们聊天,也更能合得来一些。 当然我自己私下里还是会上一些中文网站,但是我不会强迫孩子们跟我一起看,除非她真的感兴趣。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们也不需要完全步伐一致,也要有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间。毕竟年龄代沟在那里。
谁家不是这样呢。哪个父母不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可惜有时候事情并不是像家长想象那样发展
就是得增加亲密感,秘诀就是没事闲聊天儿,轻松些愉快些地分享一些日常啥的会比较管用。不过期望孩子听自己的家长往往事与愿违。大家互相听才管用的。
我家没有锁网络,我曾经想过锁网络还有父母控制软件,但是孩子爸爸说,不需要,在美国这个社会,孩子接触的东西跟咱们小时候不一样,放开所有的东西,孩子遇上什么都愿意跟我们讨论就好了。我前些日子问孩子抖音的事,她说她自己给设定了半小时screen time,她觉得那个不能多看,浪费时间很快,我跟她聊ChatGPT,她还对我说不能跟它多聊,时间也会不知不觉过去,它是AI啊,小孩挺逗的。
我觉得懒妈培养勤快孩子吧,比如楼主说的借书之类的事,我的确是那种妈妈不帮她问图书管理员借书,她很小就是自己去问,我主要是让她能够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学会交流。
我自己没做好的事,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我家孩子如果没有课外班的天,是放学回家先睡一会再起来吃饭做作业等弄到半夜,我有的朋友从小就安排孩子早睡早醒,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很遗憾我和老公没有做好。
网络太多乱七八糟的内容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老大经常跟我争执要穿着性感暴露,化浓妆什么的,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本身不是那样的人,我看她朋友也不像这样,后来才告诉我她看到社交媒体上很多女孩穿着暴露,浓妆艳抹,然后就会有很多人点赞,她就觉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形象。那时候她才12-3岁并没有正确的辨别能力的时候,除此外还有很多方面的错误信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经历过很多争执才有所好转,网络的一分钟的误导家长可能要花几个月几年来纠正,真的是身心疲惫,所以如果重来我一定会限制一些网络信息。
音乐方面如果想让孩子喜欢的话,我的经验是家长最好自己平常就比较喜欢听,车里也放着,怀孕时也听着,主要取悦于自己,然后孩子从小听,听多了也会喜欢的,某一天孩子想学的时候就找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找到的最好的乐器老师,一对一私教,不需要要从Group开始,基本技法越早规范越好,省得以后纠错,家长也不需要管着练不练琴,让孩子自己用iPad录自己,回放自我纠错就好,孩子学进去了,喜欢了,长大些自己就会自觉练琴。 打球,滑冰也是如此,家长不需要想着为了升学,培养运动员之类的,就是强身健体有个爱好,然后这些爱好可以社交就可以了。
这点我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就开始交流了,比如我带孩子去逛街,外边有人坐着抽烟,有人头发乱七八糟的,有纹身的,衣着暴露的,穿得过紧的,内裤印出来的,手指甲太长颜色过重的,上边亮闪闪的,总之,各种颜色,各种路人我都会跟孩子说我的感觉。小时候我们一起玩衣服搭配,玩炒菜,我一般都是来真的,不是弄个玩具。当然她也跟她的小朋友一起玩是玩玩具,和给娃娃穿衣服,玩假厨房,但跟我在一起都是玩真的:)。我孩子12,13岁的时候我都没在打扮上操心了,她做得很好。主要她从小也跳芭蕾,那帮孩子也爱打扮,不过都还挺正常的,知道在公众场合穿什么,该挡起来什么,她舞校是欧洲来的开的,对孩子们着装发型要求严格。她9岁就会自己梳头化妆了,打扮上知道哪类比较适合自己。非常正常打扮和化妆,也知道舞台妆怎么回事。我的经验就是从小交流这些比较好,长大了已经习惯成自然。
我对她说过,每个人种都有自己的美,咱们黑头发配黑眼睛最漂亮,染成金毛不适合咱们的肤色和眼睛颜色,她目前高中还是和我想法相同:)她目前护肤品,衣服及学校一些费用都是自己用我的副卡买的,我不需要操心了。
经验就是小时候多谈这些,长大了不需要说了。
谢谢分享。第一点我也会有感受,让孩子体验真实的世界很重要。
一家有一家的规矩,很多时候就是家长的个人喜好,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就不要跟其他家庭比较
其实仔细分一下 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不是纯粹的真心的
想起了这一段话:当你心中住着别人的时候,你对对方说话或做事时,对方会感觉到那份温度;当你心中没有住着别人的时候,你说话与做事很容易成为控制。前者,对方不仅会感觉到温度,还会感觉到自己有自由空间。而后者,对方会感觉到被控制、被胁迫:你必须如此,否则我就会不高兴。 不过,我还是想说,若你遇到控制欲望很强的人,你也要明白,他的控制,其实是想和你建立关系。只不过,因为他心中从未真正住过一个人,所以建立关系的渴望才变成了控制。
你说得很对 现在我的人生体验就是 任何事情的结果 其实都是人和人的关系决定的 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 同事关系 朋友关系 只要关系到位了 啥都好说 对于亲子关系来说 父母真正的爱 发自内心的欣赏 孩子绝对能感受得到 如果父母本着控制/炫耀的心态养娃 娃终有一天会觉醒反抗的
不一定,我娃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生活没意义,说反正人最后都是要死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早早死了也没啥。他也不肯看心理医生。他是我学习心理学的初衷。我觉得这几年我学习和我自己和解,也开始注意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以后还是有很大变化的。孩子明显有生活热情了。现在他喜欢摄影,喜欢做饭,喜欢带狗,喜欢和朋友hangout,对未来有了计划。我自己也多了很多能量。我觉得努力的方向对了以后,努力真的会有回报。
哈哈,我的做法看起来是跟你刚好相反,实质是异曲同工
我刚来美国读研的时候是学文科的,看美国电视节目是为了帮助学业。后来就变成了习惯甚至爱好。两个小孩大概在小学期间就逐渐开始跟着我看一些我喜欢的美国剧(也看她们小孩的剧)。
比如我们都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Blue Bloods,不仅仅是个警匪片,还融入了很多社会,家庭及政治问题。我们每次都一边看一边交流我们的想法。里面的女主人公Erin智慧又有魄力,也成了她们的偶像。她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我开导她们的时候有时就会提醒她们Erin在那个剧中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除了电视剧以外,她们也跟着我喜欢上了其它的一些类型的片子,比如理财类的Suze Orman Show 和旅游类的Rick Steves' Europe系列节目,从中多方面的受益,还称赞我在选电视节目上很有品味
现在她们在大学里,经常跟我说的就是盼望假期回家又一起看我们喜欢的剧。
是的,发自内心的欣赏,心理学上管这个叫接纳,特别有用。这个基础上讨论具体的方向,最好可以问孩子应该怎么做,让他学习负责任,会很有效。
我家的就是完全跟着学校,自己在家不补,但是孩子学校比较在意推阅读和公开演讲,所以孩子从小喜欢阅读。我们自己在孩子小时候就是每天睡前故事,中文的。孩子从小看的电视是英文科教比如国家地理那类的。她在学校选的课是学校最难那类,长大后自己不会的数学会在YouTube上找点击率高的学习,她说YouTube上教学比较好,可汗也挺好。从小看书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看意思和拼读,这个是我老公教她的。 手工,画画YouTube上也有,她自己在上边学很多,包含做蛋糕,做菜。 对了,小时候家里买RAZKIDS 只是阅读,不做题,当故事书读的,随便她读哪个年级的不限制。
说得太好了!手动点赞👍
你这个养娃全凭运气只是你自己猜测的一个假说,感觉完全没有广泛的数据支持。有不少案例中,家长换了养娃思路而导致亲子关系和娃的表现大不相同这些数据点,已经证明同样的娃家长的不同养育方案会带来不同结果(也即证伪了全凭运气这个假说)。
今年夏天去犹他, 结果第一天下雨, 什么也干不了, 就在旅店里看了一天 law & order. 我女儿以前从来没看过, 一下一天看了十集, 觉得受益匪浅。 说从小一直呆在学校环境, 从来没想到 社会上会是这么的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