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朱元璋请功臣们吃饭,当菜上来后,刘伯温却说我们今天必死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11月30日 0点0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scdz
一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统治,铲除异己,亲自下令修建庆功楼,宴请朝中重臣。最终,一场精心设计的无情大火席卷了他们的生命。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的旧部有很多,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个。
世人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聪明机智如刘伯温,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阴谋。
那日,朱元璋在刚刚修建而成的庆功楼宴请旧心腹大臣。当菜端上来以后,众人都推杯换盏,吃得热火朝天,只有刘伯温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心想:我们今天必死无疑啊!
好在,刘伯温最后逃过了一劫。他究竟是怎么看出朱元璋的意图?又是用什么方法逃脱的?
朱元璋的心腹
能成为一国之君的心腹大臣。足以说明刘伯温这个人不简单。公元1331年,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的一个小乡村。刘伯温的父亲是个读书人,所以他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4、5岁时,在父亲亲自开蒙后,刘伯温正式开始了读书生涯。
12岁那年,学有所成的刘伯温参加了乡试,并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家乡最年轻的秀才,还被大家冠以“神童”的美称。
后来,随着刘伯温年岁见长,刘父深知自己所学已不能够教导儿子,于是,他将刘伯温送进郡庠,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
一开始,习惯了父亲一对一教学的刘伯温并不适应府学教育,几次考试都成绩不佳但他天生聪慧,适应能力也强,没过多久就迎头赶上,成为了先生最为看重的好学生。
先生观他智力超群,于是找来《春秋经》让他研习。要知道,这本儒家经典可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内涵好深。对于一般的童生来说,能读通就不错了,更不要说季节性原文了。
但刘伯温是人?12岁就能考中秀才的神童啊,研读吟诵的能力自然不会差。所以,他只读了两遍《春秋经》,就能倒背如流。无论先生检查哪一个章节,他都能没半点停顿地背出文章,并能参透其意。
得此天才学生,先生就连做梦也会笑出声来。在府学苦学3年后,17岁的刘伯温拜在处州府录事郑复初的门下,开始潜心钻研程朱理学。除此之外,他还学习各种人文地理,兵法算数,占星占卜等五花八门的知识。
几年之后,刘伯温蜕变成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有才之人。元朝末年,刘伯温入仕,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在位期间,他干实事,惩乡绅,罢贪官,成为了百姓口中好官。
然而,刘伯温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的性格在得到百姓盛赞的同时,也招来了宵小之辈的嫉妒和陷害。
刘伯温在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时,曾因为检举监察御史而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他有理有据,但皇上还是听信了佞臣的谗言,对他加以责备。失望之下,刘伯温辞去官职,开始了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虽然不问世事,但心系天下的刘伯温还是对朝廷之事密切关注。刘伯温深知,元朝统治末期,官场黑暗,社会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如果皇上不以此为戒。那么就离灭亡不远了。
刘伯温还听闻应天有一个叫朱元璋的和尚领导了数次农民起义战争,是一个忧心百姓的仁义之人。所以,他非常欣赏朱元璋。
后来,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之情,朱元璋不远万里,将刘伯温请到应天府,希望得到这位贤士的辅佐,刘伯温欣然答应。
在刘伯温的出谋划策之下,朱元璋势如破竹,灭了元朝,正式称帝,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统治者。而为明朝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自然得到重用,被朱元璋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大业既成,皇帝起疑心
自从登上皇位以后,朱元璋就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生性多疑的他总是幻想着,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旧臣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背叛自己,将自己杀掉,取而代之。
久而久之,朱元璋就像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一样,整日提心吊胆,无心朝政。于是,为了一绝后患,朱元璋修建了一庆功楼,并在酒楼竣工后不久,邀请刘伯温等心腹喝酒聊天。
设宴那天,心腹们都欢欢喜喜地准时赴约。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顿饭并不简单,而是一顿暗藏杀机的鸿门宴。众人入座以后,朱元璋吩咐上菜。
菜上齐后细心的刘伯温发现了端倪,原来,桌上的菜并不是寻常菜,而是炖燕窝、炖狗肉、炖兔肉等硬菜。当众人高兴地大快朵颐时,刘伯温却流下了冷汗。
他心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皇上上这几道菜,不正应对了这几句话吗?看来,皇上是起了杀心,我们今天必死无疑了!刘伯温心中非常害怕,但表面上不好表露出任何异样。
晚宴上,施妙计逃脱
后来,镇定下来的刘伯温想,自己绝对不能坐以待毙,甘愿等死!过了一会儿,朱元璋借口休息,于是起身离席。眼尖的刘伯温迅速跟了上去,向皇上禀明心意。
他说:“如今天下太平,卑职本该继续跟随皇上建立明朝大业,只可惜卑职年老体弱,无力胜任,所以想要辞去官职,回乡颐养天年,请皇上恩准。”
听闻此话,朱元璋一言不发,只能眼睁睁盯着刘伯温。过了好久,他才出声,答应了刘伯温的辞官请求,然后转身就离开。
朱元璋走远以后,庆功楼上突然传来一声爆响,顷刻间,庆功楼陷入一片火海,没过多久,就烧得面目全非。楼中无一人逃出,俱命丧黄泉。
看着眼前的景象,刘伯温浑身颤抖,眼中一片复杂。他心想:如果不是自己多了个心眼,提前参透了皇上的意图,那么自己就不会站在这里,而是和那几位大臣一样,被大火烧成灰烬了。
人们都说“过慧易夭”,意思是越聪明的人死得越早。但对于刘伯温来说,聪明反而救了他一命。
来源:左都御史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世人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聪明机智如刘伯温,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阴谋。
那日,朱元璋在刚刚修建而成的庆功楼宴请旧心腹大臣。当菜端上来以后,众人都推杯换盏,吃得热火朝天,只有刘伯温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心想:我们今天必死无疑啊!
好在,刘伯温最后逃过了一劫。他究竟是怎么看出朱元璋的意图?又是用什么方法逃脱的?
朱元璋的心腹
能成为一国之君的心腹大臣。足以说明刘伯温这个人不简单。公元1331年,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的一个小乡村。刘伯温的父亲是个读书人,所以他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4、5岁时,在父亲亲自开蒙后,刘伯温正式开始了读书生涯。
12岁那年,学有所成的刘伯温参加了乡试,并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家乡最年轻的秀才,还被大家冠以“神童”的美称。
后来,随着刘伯温年岁见长,刘父深知自己所学已不能够教导儿子,于是,他将刘伯温送进郡庠,接受正式的学堂教育。
一开始,习惯了父亲一对一教学的刘伯温并不适应府学教育,几次考试都成绩不佳但他天生聪慧,适应能力也强,没过多久就迎头赶上,成为了先生最为看重的好学生。
先生观他智力超群,于是找来《春秋经》让他研习。要知道,这本儒家经典可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内涵好深。对于一般的童生来说,能读通就不错了,更不要说季节性原文了。
但刘伯温是人?12岁就能考中秀才的神童啊,研读吟诵的能力自然不会差。所以,他只读了两遍《春秋经》,就能倒背如流。无论先生检查哪一个章节,他都能没半点停顿地背出文章,并能参透其意。
得此天才学生,先生就连做梦也会笑出声来。在府学苦学3年后,17岁的刘伯温拜在处州府录事郑复初的门下,开始潜心钻研程朱理学。除此之外,他还学习各种人文地理,兵法算数,占星占卜等五花八门的知识。
几年之后,刘伯温蜕变成一个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有才之人。元朝末年,刘伯温入仕,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在位期间,他干实事,惩乡绅,罢贪官,成为了百姓口中好官。
然而,刘伯温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的性格在得到百姓盛赞的同时,也招来了宵小之辈的嫉妒和陷害。
刘伯温在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时,曾因为检举监察御史而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他有理有据,但皇上还是听信了佞臣的谗言,对他加以责备。失望之下,刘伯温辞去官职,开始了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虽然不问世事,但心系天下的刘伯温还是对朝廷之事密切关注。刘伯温深知,元朝统治末期,官场黑暗,社会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如果皇上不以此为戒。那么就离灭亡不远了。
刘伯温还听闻应天有一个叫朱元璋的和尚领导了数次农民起义战争,是一个忧心百姓的仁义之人。所以,他非常欣赏朱元璋。
后来,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之情,朱元璋不远万里,将刘伯温请到应天府,希望得到这位贤士的辅佐,刘伯温欣然答应。
在刘伯温的出谋划策之下,朱元璋势如破竹,灭了元朝,正式称帝,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统治者。而为明朝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自然得到重用,被朱元璋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大业既成,皇帝起疑心
自从登上皇位以后,朱元璋就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生性多疑的他总是幻想着,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旧臣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背叛自己,将自己杀掉,取而代之。
久而久之,朱元璋就像是得了被迫害妄想症一样,整日提心吊胆,无心朝政。于是,为了一绝后患,朱元璋修建了一庆功楼,并在酒楼竣工后不久,邀请刘伯温等心腹喝酒聊天。
设宴那天,心腹们都欢欢喜喜地准时赴约。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顿饭并不简单,而是一顿暗藏杀机的鸿门宴。众人入座以后,朱元璋吩咐上菜。
菜上齐后细心的刘伯温发现了端倪,原来,桌上的菜并不是寻常菜,而是炖燕窝、炖狗肉、炖兔肉等硬菜。当众人高兴地大快朵颐时,刘伯温却流下了冷汗。
他心想: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皇上上这几道菜,不正应对了这几句话吗?看来,皇上是起了杀心,我们今天必死无疑了!刘伯温心中非常害怕,但表面上不好表露出任何异样。
晚宴上,施妙计逃脱
后来,镇定下来的刘伯温想,自己绝对不能坐以待毙,甘愿等死!过了一会儿,朱元璋借口休息,于是起身离席。眼尖的刘伯温迅速跟了上去,向皇上禀明心意。
他说:“如今天下太平,卑职本该继续跟随皇上建立明朝大业,只可惜卑职年老体弱,无力胜任,所以想要辞去官职,回乡颐养天年,请皇上恩准。”
听闻此话,朱元璋一言不发,只能眼睁睁盯着刘伯温。过了好久,他才出声,答应了刘伯温的辞官请求,然后转身就离开。
朱元璋走远以后,庆功楼上突然传来一声爆响,顷刻间,庆功楼陷入一片火海,没过多久,就烧得面目全非。楼中无一人逃出,俱命丧黄泉。
看着眼前的景象,刘伯温浑身颤抖,眼中一片复杂。他心想:如果不是自己多了个心眼,提前参透了皇上的意图,那么自己就不会站在这里,而是和那几位大臣一样,被大火烧成灰烬了。
人们都说“过慧易夭”,意思是越聪明的人死得越早。但对于刘伯温来说,聪明反而救了他一命。
来源:左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