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个索额图,不如养条狗!”

n
newegg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清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初的一天,宫抄(清代宫廷发布的公告)上发布了一则人事任免的通知——解除吏部侍郎索额图的职位,重新回到康熙身边当一等侍卫。 这个人事任免太普通,普通到根本没人注意。 这正是康熙想要的。 两天后,索额图奉旨进宫陪康熙下棋。 君臣二人看似漫不经心地下棋,其实是在谋划着一件惊天的大事—— 在下棋的当儿上,康熙轻声问索额图:鳌拜武功盖世,党羽遍布朝野......这事儿该怎么操作?    索额图一边下棋,一边轻声说,皇上,我有个法子。咱们找一些忠于皇上的满洲大臣,把他们的儿子、侄子召进宫,明里陪皇上打布库(满族式的摔跤),暗中当侍卫培养,然后找机会对鳌拜搞突袭,把他拿下。  接下来的情节,就不细说了,看过鹿鼎记的都很熟了。    鳌拜集团,土崩瓦解。  

02
铲除鳌拜,索额图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功臣,很快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主持内阁,不久又加了太子太傅的头衔,迅速成了大清朝权倾朝野的“索相爷”。      三十出头就到了这个地位。 又是皇亲国戚(索额图的侄女赫舍里氏嫁给了康熙)、高干子弟(他老爹索尼是顺治朝一品大学士,又是康熙四大辅政大臣的第一)。 这出身,这关系,下面的官员排着队来抱老索的大腿,送钱送东西。 老索来者不拒,索家门庭若市。    康熙本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贪就贪点吧,不算啥大事。 但,时间一长,康熙对老索日益不满起来了。 倒不是因为钱贪多了,而是因为: 老索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索相”之后,一不读书学习,水平毫无长进,政绩寥寥,一直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二不谦虚谨慎,对同事狂傲跋扈,朝廷上下风评极差; 三不能体察皇帝的意志,吴三桂起兵造反时,他竟然出馊主意,让康熙杀了支持撤藩的大臣向吴三桂“赔罪”。 ...... 等。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康熙下了一道圣旨:任命兵部尚书纳兰明珠出任武英殿大学士。


圣旨一下,朝堂炸了锅——三年前,纳兰明珠因为支持撤藩,当面怼了索相,成了索相的眼中钉。现在皇上居然一下把他提到了武英殿大学士,这信号不妙啊!       其实,这是很普通的帝王之术—— 培养一个新的实权派大佬,以制衡老索的势力,同时也给自己治国多一个得力的助手。 结果也很普通—— 明珠的迅速崛起,当然让索额图十分不满,便纠集党羽,天天给明珠上眼药。 明珠也不是省油的灯,靠着自己“崇文重教、礼贤下士”的形象,拉拢了一大批被老索排挤的汉官,形成自己的党羽。 就这样,搞得大清朝廷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最让康熙感到不寒而栗的是,言官们居然没有任何弹劾索额图的奏章。    这就很不正常了。

03
康熙十八年(1679年),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了。   这年七月,京城发生了地震,老百姓的房子塌了不少,死伤很多人。 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魏象枢(天下有名的清官、直臣)趁机入宫直奏:此次地震,乃是天象示警,说明朝政紊乱,引起天怒。皇上您必须要正风肃纪,以振朝纲。   两天后,康熙召集百官,一番严厉训斥: 这次为什么地震? 因为朝政不修,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惹怒了上天。 朕劝你们把心肝肠肺掏出来好好洗一洗,扪心反省。 你们有些人,自当权以来,家里钱已经搂得够多了吧? 朕早就知道你们的破事儿,只是没有惩处你们,想给你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你们也长点儿良心做个人吧! 朕今天是最后一次警告!  



训斥完百官没几天,康熙又亲笔题写了“节制谨度”四个大字,送给老索。 接着,每逢议事,康熙也很少再问索额图的意见。 到了这一步,老索再傻也明白皇上啥意思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老索写了辞职信,说自己年纪大了(其实才四十多),身体有病......请辞......回家养老。       冲着皇后赫舍里的面子和铲除鳌拜的功劳,康熙也不好把他一撸到底:既然这样,保和殿大学士就别干了,凑合干个议政大臣吧。 之后,老索在议政大臣的位子上不咸不淡地干了三年后,康熙再借老索弟弟犯事把老索的议政大臣也给撸了。 太子太傅这纯粹的荣誉称号也撸去。 就这样,曾经权势熏天的索相爷,每天在家养养花,喂喂鸟,打打拳,提前过上了退休老干部的生活。 不要说政敌了,就连老索自己也不会想不到,自己这条咸鱼居然还会翻身......  

05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八月,一道圣旨下来,群臣都懵逼了。 因为在家闲了三年多的老索突然成了位高权重的领侍卫内大臣。 老索当了这个官儿,说明什么? 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皇宫和皇帝的警卫工作,虽不参与政事,但能当这个职务的人,必定是皇帝极其信任之人。 为啥康熙要这样安排呢? 因为他对明珠又不满了! 自六年前,老索靠边站之后,明珠在朝堂上一家独大,从内阁到六部,从都察院到南书房,到处都有明珠的党羽身居要职...... 想要官、想办事的都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一点不比老索当年差。   最让康熙感到不寒而栗的,也和老索一样,言官们居然也对明珠没有任何弹劾的奏章。           所以,复启老索,制衡明珠。   

06
老索一复出,心有图谋的大臣闻风而动。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人是: 一是南书房大臣徐乾学; 二是康熙的伴读高士奇。   这俩人发迹,还是靠明珠的提携。 但他们一看明珠有失宠的征兆,麻溜儿的抛弃了明珠的船,上了索额图这条船。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趁着康熙去拜谒顺治陵墓,明珠没跟在身边的机会,高士奇把明珠的种种劣迹全都跟康熙倒了出来,还故意火上浇油,说:“只要是人,谁不怕死?明相一手遮天,臣过去实在是不敢说。”       康熙借机大怒:马上彻查明珠一党。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二十二日,徐乾学指示小弟——御史郭琇向康熙递上了《参河臣疏》,弹劾一直受到明珠支持的河道总督靳辅。 二月初六,郭琇又上了《纠大臣疏》,矛头直指明珠。 同日,老索又指示小弟——兵科给事中陈世安上了弹劾明珠死党余国柱的折子。 两折齐上,一下把明珠一党打得措手不及。 三天之后,康熙下旨,将明珠及其党羽余国柱、佛伦等全部革职查办。   煊赫了八年的“明党”至此土崩瓦解!        07
扳倒明珠之后三个月,老索受命,去尼布楚和沙俄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双方终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约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从此各守国界,相安无事。 
等索额图回到北京的时候,朝廷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宠的徐乾学和高士奇因为大搞党争,狗咬狗,咬到最后全被康熙赶回了老家。 如今整个朝廷就剩下老索一个大佬级人物。 此番去尼布楚和毛子讲数又立了大功,康熙对他也是极尽嘉奖,再加上他又是太子胤礽的叔姥爷,各种BUFF加满,这以后朝堂上应该又是老索的天下了。 可谁也没想到,老索很快又走了下坡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康熙御驾亲征迎战噶尔丹。走到半路,康熙得了病,只好提前回京,走前交待索额图和大将军福全一起指挥全军。 八月初一,清军与准噶尔军大战于乌兰布通,血战一天,准噶尔军大败。 此时如果清军乘胜追击,噶尔丹大概率不是被活捉就是被打死。 这时候噶尔丹玩了一个缓兵之计,派了使者到清军大营中,说是准备投降归顺。 主持全军的老索和福全都是武夫出身,脑子里缺了点智谋,被这雕虫小技轻松骗过,下令全军停止追击。结果噶尔丹得以趁机逃脱。 消息传回京城,康熙大怒,把老索一顿训斥,然后连降四级。          08
又过了六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讨伐噶尔丹,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出击。 康熙亲率中路军,老索在康熙身边担当参谋。 中路军走到科图的时候,突然有探马传来消息,说噶尔丹向俄罗斯借了六万火枪兵,就等清军来呢。 这时候其他两路军都还没靠上来,中路军只有三万人,要是真碰上六万俄罗斯火枪兵,那不得给轰成渣? 老索赶紧给康熙建议:皇上,您的安全要紧,要不咱还是赶紧撤吧。让西路军殿后,帮咱们挡一下噶尔丹。 康熙一听就怒了:朕御驾亲征,就是为了要彻底消灭噶尔丹......你当年擒鳌拜的胆子哪去了?我看你是越老越怂了!朕绝对不撤! 事实证明,噶尔丹根本没有借来一兵一卒。 康熙坚持进军,最终取得了昭莫多之战的胜利,噶尔丹虽侥幸逃脱,但已成了穷途末路,第二年就在清军压力下服毒自尽了。 但老索的拉胯表现让康熙十分失望,从此以后就被康熙疏远了。 眼看在皇上这儿是没前途了,老索转而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太子胤礽的身上。
     09
胤礽这时候二十几岁。 因为老妈是索额图的侄女,因此他天然地跟索额图特别亲近。 索额图和自己手下一帮小弟天天围着太子各种巴结奉承,渐渐地就形成了“太子党”。   老索本来就是个吃喝玩乐样样精通的主儿。 近墨者黑,太子在他的影响下,也沉溺在奢靡享乐、声色犬马之中。 在老索手把手指导下,太子还渐渐地也学会了如何搂钱,什么索贿受贿,开银号放高利贷,甚至私扣蒙古各部给康熙的贡品拿去变现...... 啥都敢干。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渐渐地,康熙听到了儿子的各种劣迹。他几次训斥太子,要他改邪归正,结果太子全当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  
    10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命太子在京城监国,代为处理政务。 康熙前面打着仗,后面从京城传来消息,说太子爷没了皇上的监督,彻底放飞自我了,大臣们报上去的奏折堆积如山,他都不管,反而趁机忙着卖官搂钱。 这下康熙彻底炸了,马上从前线赶回京城,马上下旨,将太子府中的几个管事儿的处死,并下达上喻,说太子“听信匪人之言,素行遂变”,因此朕不得已开了杀戒,希望太子能诚心悔过痛改前非。      这是明摆着的杀鸡给猴看。       太子府中几个小角色,哪有那么大的能量和胆子撺掇太子胡来? 康熙这是在敲打老索——离太子远点儿,别再祸害朕的储君,小心下次朕杀的“匪人”就是你!   这次事件之后,康熙和太子的关系开始恶化。 正如后来康熙说的那样,“自此朕心眷爱稍衰”,太子逐渐失宠了。       第二年,康熙下旨,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等为多罗贝勒,一起参与国家政务。      意思很明显了——朕要让更多的皇子参与进储君的竞争之中,如果太子不肯改过自新,那朕就选择新的储君。   

11
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年)九月,康熙又下了一道圣旨,让索额图退休回家养老。 老索不敢违逆,只好不情不愿地回家了。 “太子党”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       老索感觉情况越来越不妙了:没准哪天皇上就会废掉太子,另立储君。到时候自己就算彻底没指望了。只剩下一条路——让太子爷早登大宝。 然而,康熙这时候还没到五十岁,硬硬朗朗的。 怎么办?也只有一条路——谋反!      老索多方搜罗被康熙治过罪、处分过,对康熙有怨气的官员,每天在老索的府邸中密谋所谓的“大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十月,康熙巡视河务,太子随驾。 走到山东德州的时候,太子病倒了,康熙没时间陪他,就让太子留在德州养病,自己先回京城,同时一道圣旨把索额图从京城叫来伺候太子。 您可能会问,康熙不是知道索额图和太子的关系么?为啥还要专门把老索叫来伺候太子呢?这不是上赶着撮合他们么? 其实,这正是康熙的有意安排。

12
这两年来,老索秘密培植党羽、有所图谋的传言,早已有其家人向康熙告发了。 但动了老索,难免会牵连出太子,这也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 他甚至希望那些传言都是有人编造的谣言。 这次借着太子生病的机会,他让老索前来伺候,暗中派人监视,算是给老索最后一次机会,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所图谋。   老索到了德州之后,一下就呆了一个多月。 太子的病早好了,老索还不回去,两人天天待在一起,极为亲密。 甚至老索可以骑马直接到太子住所的门口,按大清律这是死罪,可太子却根本不在意。 两人在一起到底整天在谈什么,谋什么,无人知道。 但在此之后太子更加猖狂,竟开始在私下里穿明黄色的衣服——按清朝礼制,只有皇帝才能穿明黄色衣服! 这如果不是太子失了智,那就只能是索额图的撺掇了! 康熙听到密报,彻底失望了。

13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十九日,老索的末日到了。       这一天,康熙派侍卫跑到老索府上传达皇帝上谕:
“尔为大学士,以贪恶革退,后复起用,罔知愧悔。尔家人讦尔,留内三年,朕意欲宽尔。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即若养犬,尚知主恩。若尔者,极力加恩亦属无益!”         ——......养条狗还知道回报主人!你是怎么回报我的? 老索、他儿子、党羽都同日被捕。 数月之后,老索被处死于宗人府。  

老王: 讲道理地说,康熙是个对旧臣比较有感情的人,犯了错,一般也不会赶尽杀绝,最多撸了乌纱帽赶回家,没准过两年又会让你回来。 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等人都是这样。 唯独老索让康熙下了狠手。 只能怪老索的政治智慧低了。  所以,不读书不行!  下边的,可以改命。 上边的,可以救命。
V
Violetta
楼主的历史小段子都不错。老毛当初熟读24史,是很有道理的,把手下人,全国人玩的团团转。康熙还是比较心软的。如果是老毛,他怀疑或有人批评他,他就要把人全家往死里整。如今的包子帝,当初也是扮猪吃老虎,演老实人,从各路候选人中当上太子,接了班。然后以前支持过他的人,都不敢和他作对。只用了10年。 楼主不如开个油管频道,说24史。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