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毫克是怎么计算来的? An average shot of espresso, which is approximately 1 ounce (30 milliliters), contains about 63 milligrams of caffeine. 我每天喝两个shots, 200毫克以下。是孕妇都可以接受的量。
十多毫克是怎么计算来的? An average shot of espresso, which is approximately 1 ounce (30 milliliters), contains about 63 milligrams of caffeine. 我每天喝两个shots, 200毫克以下。是孕妇都可以接受的量。 咸鱼红烧肉 发表于 2023-11-18 09:47
看过这本书后,Craft Coffee: A Manual: Brewing a Better Cup at Home,在钱有限的情况下,几乎不在外面买咖啡了,宁可把钱花在豆子上。Starbuck这么成熟的咖啡店,不同人做出来的差别太大了,买杯咖啡跟买lottery一样,受不了。 简单 发表于 2023-11-18 10:34
在中国大陆的话,喝高咖啡因的咖啡,再在外面吃肉食的话,基本上50岁就差不多要卧床了。 大陆的肉制品,普遍添加磷酸盐保水剂,这个碰到咖啡因,就是尿酸马上结晶,无法排出,肾脏就废了
在国内喝咖啡因(劣质咖啡)是消灭一批文盲装B,但又有点钱的城乡结合暴发户的好办法。 结果就是小钱钱都送给医院去了。
其实自己家买个870级别的一体机,costco的豆子,磨粉调好,基本上一杯咖啡也就10多毫克的咖啡因,没到伤身的地步。
国内的咖啡行业,都是一群骗子忽悠一群傻子的情况,越坏的,越找一堆托儿来吹捧。 然后几个有钱又脑残的,买了几十万的意大利机器,参数调的乱七八糟,做出来屎一样的东西, 没有办法,人家所谓的台湾大神调的,就要做的和垃圾一个味道。 然后店主还说自己花了几十万跑到中美洲去喝了,就该是这个味道,再用西班牙语打招呼,根本听不懂 反正几十万,就是自费带着台湾骗子跑到中美洲睡几个妹子,喝几口骗子介绍的咖啡而已。 几千块一磅的,烤好的豆子放冰箱里慢慢喝这种事儿。。。(冰箱除味剂……)
咖啡不是毒品啦,你要说咖啡因还好,Better call saul里面,加一点苯甲酸钠那种,国内的,豆子烤完就给你加了。 那才是毒品,苯甲酸钠淘宝20块一公斤的,便宜管够。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rpotoQsLC1E
不是文盲的,认识基本英文的,都可以google一下,caffeine solubility temperature 低温咖啡因基本不溶解的,比热水的溶解度差了上百倍的,为什么会有人说冷萃取是为了咖啡因? 冷萃取很可能是一种苦味更重,那个不是咖啡因的味道,是多酚的味道。
会被小红书上的坏人忽悠的,不冤枉。
这是中文嘛?读了两遍,没看懂。。。lz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个英文对照版本?
好咖啡基本没有咖啡因?
感觉这是个 哲学范畴的问题
别理这人,什么都不懂还胡说八道,笑死人了 没有咖啡因的咖啡那个叫decaf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多打一点味道就差了,什么区别,咖啡因的味道就上来了
好的机器,有压力和流速,预浸泡的水量,水温,萃取水温这些参数可以调节的。
参数调节好的,出来一个shot,基本没有咖啡因就停了。 那么一开始出来的是什么?是多酚和其他抗氧化剂
好吧, 哪天我要勇敢的试试,晚上接个特别短的shot,看会不会影响我睡眠。
cold brew难道不是为了降低酸度?
但咖啡因含量就是提高了,有的人也是因为咖啡因含量高选择喝的
咖啡因的溶解度,在PH7的时候,在20度的水只有2克/升,到了100度就是67克/升了。 冷萃取流行,是因为没有咖啡因溶解出来好不。
你能理解这个,就理解为什么好咖啡是没有咖啡因的了
那是穷人, 富人要的是多酚刮肚子里的油。
后来改喝茶 就好多了
美国人是不会吃咖啡得 记得在欧洲 有一种叫 ARK 牌子的咖啡 用阿尔卑斯山上的泉水煮开 非常地好喝 星巴克那种 在欧洲基本是消遣性的玩玩
espresso机器第一个调节是水温,用来预浸泡的蘑菇头里的水量要多,蘑菇头里的水温比锅炉里抽过来的低。
第二个是锅炉里的混水比例,以此来调节进入冲煮头的水温。
第二个是水泵压力,压力够高才能形成伯努利效应。。。
很好的意大利机器,调的狗屎一般的很多
咖啡机温度和压力稳定是关键,好一点的咖啡机都带PID就是保证恒温,压力也不是越高越好,9-11 bar最佳。
问问啥是伯努利效应…
高速流体,把路过的东西吸走, 最简单的伯努利效应应用,就是洗车的水枪把清洁剂吸进去。 流过的热水,把咖啡粉里的液体吸出来。
好的espresso,形成伯努利效应的,可以在espresso的表面看到深浅条纹, 所谓的tiger stripes,浅的液体是热水溶出的,深的条纹是从咖啡粉里吸出来的。 形成了伯努利效应,一个特点就是咖啡的粉饼一定是很结实和光滑的,像一个象棋子一样的。
所谓带货的专家都是收智商税的, 其实屁都不知道就会瞎扯的玩意。
咖啡因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是每升20克。你随便就给减了10倍?
一杯咖啡中的「咖啡因」這個物質會因為沖煮過程的差異而產生萃取量的變化,咖啡因「微溶」於水,溶解度也會被溫度與時間影響,攝氏25度,每毫升水可溶解2.2毫克(mg)的咖啡因;攝氏80度,每毫升水可溶解180毫克的咖啡因;攝氏100度,每毫升水可溶解670毫克的咖啡因(「可溶解」的意思是,溶到無法再溶的上限,也就是飽和溶液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溫度溶解度的級距相當大(所以溫度差一點點,咖啡因的飽和溶量就差很多),隨溫度上升溶解度越高,也意味著溶解的速度跟著提升;而時間越拉長,則溶解的情況會越徹底。 2009年由中華醫事科技大學、中興大學、南台科技大學三所學校共六名食品、生物、餐旅相關系所的大學、研究所學生,連名發表於《臺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的論文《不同製備法製得咖啡之抗氧化性及咖啡因含量》,裡頭這麼寫道: 咖啡因含量分析則依序為美式>義式≒摩卡壺>虹吸式>滴漏式>冰滴式(0.947, 0.699 ≒0.672, 0.592, 0.410 及0.330 mg/g),此與咖啡製備時的萃取時間和溫度呈現正相關。最後在總固形物含量之分析上發現,各種製備法製得咖啡之清除自由基能力、色澤深淺、總酚、類黃酮及咖啡因含量均與總固形物含量成正相關趨勢。因此,能萃取較多總固形物之美式或義式咖啡其清除自由基能力、色澤深淺、總酚、類黃酮及咖啡因含量均較高,而滴漏式及冰滴式咖啡則反之。
很好酒都不含酒精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