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德语区媒体《新苏黎世报》:由中国汽车制造商带动的全球汽车行业残酷价格战海啸迟早会到来

B
B777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新苏黎世报》刊出对前中欧商会主席伍德克的采访,他指出,由中国汽车制造商带动的残酷价格战海啸迟早会到来。
《新苏黎世报》发布一篇前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的采访,他向《新苏黎世报》表示:汽车行业出口荣景是目前低迷中国经济的少数亮点之一。文章标题引用伍德克所言“我们将经历一场来自中国的汽车海啸”,他也警告西方汽车制造商:一场残酷的争夺战近在眼前。
伍德克向记者Mark Dittli表示:目前中国的汽车出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近年来该国已具备每年生产5000万辆汽车(包含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产能,而其中约有2700万辆可供出口。他指出,尽管目前中国遭遇运输瓶颈,不过一旦未来更多货机、货船投入运输,“我们将经历一场来自中国的汽车海啸,这会为汽车行业带来残酷的争夺战和价格战”。
上个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开启反补贴调查。对此,伍德克认为欧洲面临的困境是:“我们实际上已决定从2035年起禁止使用内燃机,我们是否仍要对绿色技术筑起防护墙?我们是想用中国的产品来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想对它们课税?”
伍德克认为,让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在欧洲建厂是目前唯一的解决方案,他们在电池等领域的技术领先欧洲多年,能带来专业知识并协助建立供应链。他说:“在我看来,只有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才能将这些工作留在欧洲。当然,中国也需要向欧洲公司更加开放市场。”

===========
Neue Zürcher Zeitung《新苏黎世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8B%8F%E9%BB%8E%E4%B8%96%E6%8A%A5 《新苏黎世报》是瑞士国内仍然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前身是1780年1月12日创刊的《苏黎世报》(Zürcher Zeitung),1821年更为现名。
《新苏黎世报》虽然是在瑞士德语区发行,但在德国奥地利等等其他国家全世界德语民众中,有较大知名度和阅读量。经常有关于中国的深度报道,印象当中有一次报道了喜茶,还有一次是Otfried Höffe写的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前世今生,这两个报道都不算特别biased,anyway。
公道的说, 英语媒体(英国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内容,大都具有很强的 bias,分别圈着自己受众,各自构建信息茧房。 即使不同立场,相互对立,貌似看到不同观点,但实际,都有太多的掺假编造,太多的情绪挑衅,很少深度平和理性的探讨。
所以,建议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法语 和 德语 的知名新闻媒体,兼听则明。 但尽量,不要看这些法媒德媒的中文版,因为,这些中文版,基本都是 “独轮运” 在当编辑,所选文章,与法媒德媒的原生法语版德语版,大相径庭。

W
WernerCA
开卷,以前是卷鞋帽衣服,玩具礼品。然后是家电。现在卷汽车,将来卷芯片。多谢川普和拜登的支持,接着封,接着脱。
l
lp005520
没办法,国内的电动车实在是太香了,回国的时候开BYD DMI的车,动力又足,又省油。
B
B777
德国之声的转载: 德语媒体:来自中国的汽车海啸 | 媒体看中国 | DW | 07.11.2023 https://www.dw.com/zh/%E5%BE%B7%E8%AF%AD%E5%AA%92%E4%BD%93%E6%9D%A5%E8%87%AA%E4%B8%AD%E5%9B%BD%E7%9A%84%E6%B1%BD%E8%BD%A6%E6%B5%B7%E5%95%B8/a-67333461
前半段文字内容如主楼-- 接下来的后半段:
《世界报》驻布鲁塞尔特派员Stefan Beutelsbacher在其分析文章“对手、朋友还是死敌?欧洲对待中国的草率态度”内指出,大多数欧盟国家还没有针对21世纪超级大国——中国的官方战略。 文章写道:“人们常说中国是21世纪的超级大国,许多西方国家依赖中国。中国是原料供应国、销售市场和投资地点,欧洲公司在那里雇用了数十万人。然而,大多数政府并没有制定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计划,至少没有已公开发布的计划。” 作者提及德国亲绿党的伯尔基金会(Heinrich-Böll-Stiftung)的研究,“只有四个欧盟国家——德国、芬兰、瑞典和荷兰——制定了官方的中国战略。一些政府,例如法国和比利时政府则尚未公布官方文件,内容如何只有该国官员知道,但大多数国家可能根本没有任何针对中国的应对方针。”
“根据该基金会的说法,德国对华战略是最详细的,一共有64页,而德国经济部也有内部指导方针。相较之下,所谓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只有17页。而且措辞更加含糊。” 文章引用研究员马德尔(Jacob Mardell)的话写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欧盟国家有不同的政治优先事项,因此将中国战略放在了次要地位。小型国家也有可能是缺乏中国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或者一些政府可能只使用内部战略文件,以避免对华关系受到负面影响。 不过,“从迄今为止发布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点:(对中国的)担忧正在加剧。德国、芬兰、瑞典和荷兰这四个目前已制定官方对华战略的国家都强调必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他们都称该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同时还指出,竞争对手的那一面最近变得更加主导了。”
=========================
Wir werden einen Auto-Tsunami aus China erleben   https://themarket.ch/interview/joerg-wuttke-wir-werden-einen-auto-tsunami-aus-china-erleben-ld.10037

b
bigsnail
国产汽车的山洪海啸即将到来。真想不到这才几年就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了。再后边该大飞机,大游轮和各种华为产品了。
B
B777
开卷,以前是卷鞋帽衣服,玩具礼品。然后是家电。现在卷汽车,将来卷芯片。多谢川普和拜登的支持,接着封,接着脱。
WernerCA 发表于 2023-11-07 20:25

公道的说, 英语媒体(英国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内容,大都具有很强的 bias,分别圈着自己受众,各自构建信息茧房。 即使不同立场,相互对立,貌似看到不同观点,但实际,都有太多的掺假编造,太多的情绪挑衅,很少深度平和理性的探讨。
所以,建议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法语 和 德语 的知名新闻媒体,兼听则明。 但尽量,不要看这些法媒德媒的中文版,因为,这些中文版,基本都是 “独轮运” 在当编辑,所选文章,与法媒德媒的原生法语版德语版,大相径庭。  

w
wacxg
多好啊,有利消费者。科技改变生活。
m
momosun
国产汽车的山洪海啸即将到来。真想不到这才几年就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了。再后边该大飞机,大游轮和各种华为产品了。
bigsnail 发表于 2023-11-07 20:29

一直不明白,中国所有的工业品都这么有竞争力,又便宜又好,为啥一定要出口?中国人自己为什么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好东西留着自己用不香么?
m
minqidev
回复 8楼的帖子
现在汽车大部分就是国内人用,才让电动车三年完成了升级
w
wacxg
一直不明白,中国所有的工业品都这么有竞争力,又便宜又好,为啥一定要出口?中国人自己为什么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好东西留着自己用不香么?
momosun 发表于 2023-11-07 20:37

这是个现代人能问出的问题?
B
B777
没办法,国内的电动车实在是太香了,回国的时候开BYD DMI的车,动力又足,又省油。
lp005520 发表于 2023-11-07 20:26

汽车行业,无论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无论传统百年车企,还是新品牌车企,不少公司毛利率也是较高的,不亚于很多IT行业公司。
这个大行业,宏观上是存量市场,几乎是 零和竞争。但,新能源车这segment,是新机会,是增量市场。



c
ca563
一直不明白,中国所有的工业品都这么有竞争力,又便宜又好,为啥一定要出口?中国人自己为什么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好东西留着自己用不香么?
momosun 发表于 2023-11-07 20:37

你多久没回国了?国内人消费升级比我们这边快多了
g
gudugudu
一直不明白,中国所有的工业品都这么有竞争力,又便宜又好,为啥一定要出口?中国人自己为什么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好东西留着自己用不香么?
momosun 发表于 2023-11-07 20:37

出口挣钱啊
q
qqzjqqzj
没办法,国内的电动车实在是太香了,回国的时候开BYD DMI的车,动力又足,又省油。
lp005520 发表于 2023-11-07 20:26

是的 还有座椅通风和座椅按摩 最爽的是360度摄像影像 还带俯视图 太方便开窄的地方和倒车了 我是土人 特斯拉有这种360度的me还是和普通车一样只有倒车影像 我觉得国内电车无敌了 就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买byd或者其他电车的股票 中概股还是太恐怖了
美颜盛世
全世界都能用上便宜又好用的东西, 衣服鞋子玩具电器电脑手机5G汽车飞机游轮, 美国能用上, 非洲也能用上, 难道不香吗?
w
wyzds

如果哪一天国产电动车来了美国,我肯定是二话不说买一辆开开,就这么简单。
d
dolphindance
文学城上说NIO 要到美国来了,还有华人帖子说NIO要倒闭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N
Namama
一直不明白,中国所有的工业品都这么有竞争力,又便宜又好,为啥一定要出口?中国人自己为什么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好东西留着自己用不香么?
momosun 发表于 2023-11-07 20:37

中国国内汽车市场规模,比美日德韩英,加一起都大啊。。
但如果能利用那么大的生产基础,进一步出口赚钱,当然是更好。。。
南开阿飞
这是个现代人能问出的问题?
wacxg 发表于 2023-11-07 20:58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
m
me2me2
坐等!特斯拉一家独大,消费者话语权太小了,不说没有国内电车那些花哨功能,就安全性来说,特斯拉完全不把客户的生命当回事:雷达说取消就取消,三元锂行走的炸药包,北美其他车厂对他完全没有形成竞争压力,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把他惯坏了
t
tinystar01
耶, 我就坐等了。 作为老百姓看着现在死贵的车, 当然期望便宜的来卷。
H
Hesterhql
回复 14楼qqzjqqzj的帖子
这个这边有很多油车就有这个功能,只能说Tesla降低成本。
g
ganymede
文学城上说NIO 要到美国来了,还有华人帖子说NIO要倒闭了,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dolphindance 发表于 2023-11-07 21:41

NIO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靠服务烧钱走高端路线。BYD不错。
游戏人生
一直不明白,中国所有的工业品都这么有竞争力,又便宜又好,为啥一定要出口?中国人自己为什么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好东西留着自己用不香么?
momosun 发表于 2023-11-07 20:37

你肯定不是通过读书来美国的
h
headaches
《新苏黎世报》刊出对前中欧商会主席伍德克的采访,他指出,由中国汽车制造商带动的残酷价格战海啸迟早会到来。
《新苏黎世报》发布一篇前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的采访,他向《新苏黎世报》表示:汽车行业出口荣景是目前低迷中国经济的少数亮点之一。文章标题引用伍德克所言“我们将经历一场来自中国的汽车海啸”,他也警告西方汽车制造商:一场残酷的争夺战近在眼前。
伍德克向记者Mark Dittli表示:目前中国的汽车出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近年来该国已具备每年生产5000万辆汽车(包含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产能,而其中约有2700万辆可供出口。他指出,尽管目前中国遭遇运输瓶颈,不过一旦未来更多货机、货船投入运输,“我们将经历一场来自中国的汽车海啸,这会为汽车行业带来残酷的争夺战和价格战”。
上个月,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开启反补贴调查。对此,伍德克认为欧洲面临的困境是:“我们实际上已决定从2035年起禁止使用内燃机,我们是否仍要对绿色技术筑起防护墙?我们是想用中国的产品来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想对它们课税?”
伍德克认为,让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在欧洲建厂是目前唯一的解决方案,他们在电池等领域的技术领先欧洲多年,能带来专业知识并协助建立供应链。他说:“在我看来,只有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才能将这些工作留在欧洲。当然,中国也需要向欧洲公司更加开放市场。”

===========
Neue Zürcher Zeitung《新苏黎世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8B%8F%E9%BB%8E%E4%B8%96%E6%8A%A5 《新苏黎世报》是瑞士国内仍然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前身是1780年1月12日创刊的《苏黎世报》(Zürcher Zeitung),1821年更为现名。
《新苏黎世报》虽然是在瑞士德语区发行,但在德国奥地利等等其他国家全世界德语民众中,有较大知名度和阅读量。经常有关于中国的深度报道,印象当中有一次报道了喜茶,还有一次是Otfried Höffe写的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前世今生,这两个报道都不算特别biased,anyway。
公道的说, 英语媒体(英国和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内容,大都具有很强的 bias,分别圈着自己受众,各自构建信息茧房。 即使不同立场,相互对立,貌似看到不同观点,但实际,都有太多的掺假编造,太多的情绪挑衅,很少深度平和理性的探讨。
所以,建议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法语 和 德语 的知名新闻媒体,兼听则明。 但尽量,不要看这些法媒德媒的中文版,因为,这些中文版,基本都是 “独轮运” 在当编辑,所选文章,与法媒德媒的原生法语版德语版,大相径庭。


B777 发表于 2023-11-07 20:12

德语和法语合你的心意就多看法语德语?那我要是找到一堆德语法语唱反调的你还要看什么?
i
indeerp
德语和法语合你的心意就多看法语德语?那我要是找到一堆德语法语唱反调的你还要看什么?
headaches 发表于 2023-11-08 10:18

你继续😆 继续把头埋在英语主流媒体给你精心打造的小小茧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