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远比小说狗血...

c
comefory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嘉平三年(251年)秋八月戊寅,司马懿两腿一登,找老领导曹家报到去了。 病再也不用装了。 但“大魏忠臣”还得继续装。 葬礼十分盛大,皇帝曹芳亲临哭奠,规制比照西汉麒麟阁第一人霍光。 但根据司马懿的遗言,司马家推掉了郡公的封爵和辒辌车(秦始皇的发明,相当于古代的流动空调车)。 葬于洛阳城外的首阳山上,不封不树,坟头连个标记都不留,低调到了极点。
司马老头倒是痛快走了,但这让司马家的继任掌舵人——司马师很尴尬: 1、司马懿没学曹操那样封公称王,司马师又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劳傍身,接不住司马懿的Z治遗产; 2、皇帝曹芳此时21岁,早过了需要辅政的年龄,司马师想接班继续辅政,不具备合法性。 不过,在亲司马系大臣群体的威压下,曹芳还是无奈同意了。 嘉平四年(252年)正月,司马师被破格晋升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正式接过司马懿的衣钵。

曹芳
02
曹芳那是相当憋屈: 好不容易借力打力搞掉曹爽,熬走了老不死的司马懿,终于轮到自己了,现在又来个司马师。 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不行,必须干掉他!摇人! 可打开通讯录,曹芳开始唉声叹气: 1、吸取东汉的教训,曹魏的太监只会端茶倒水,现培养也来不及了; 2、曹氏诸王,在王凌之乱后,都被司马懿看管起来了,指望不上; 3、大族出身的官员,已然全数倒向司马氏。
不过,权力的蛋糕是定量的,你占得多,别人自然份额就少了,你全占了,别人就得去喝西北风。 司马氏的敌人肯定是有的。 曹芳在夹缝里挑人,选了中书令李丰。 理由: 1、李丰是大名士,名声远播东吴; 2、李丰是正经的寒族出身(世家大族的话,很有可能倒向司马氏了); 3、李丰的儿子李韬是魏明帝的驸马(外戚)。

03
可,李丰能挑起这天大的担子吗? 1、李丰是个骑墙派。 早在曹爽时期,他就两头押宝,明哲保身,两不得罪。 因此被时人鄙视。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 “曹爽专Zheng,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於游光也。
2、李丰胆小如鼠。 高平陵之变时,吓得缩在司马懿的车驾下,站都站不起来。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胆小怕事,司马师才把中书令一职交给他——中书令日常和皇帝频繁接触,难免被皇帝勾搭,李丰如此胆小,翻不起什么浪来! 可这一次,司马师看走了眼。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丰出身寒族,世家大族是不屑带他玩的。 李丰想投靠司马家,也机会渺茫。 所以李丰担心自己早晚有一天会被司马师除掉。 所以接到曹芳任命后,索性心一横,跳下墙头,投了曹芳。

04
很快,以李丰为首的“锄奸小分队”组建成功,核心成员有: 光禄大夫张缉(曹芳的老丈人) 太常夏侯玄(心怀曹魏大臣的精神领袖) 黄门监苏铄(太监头头) 永宁署令乐敦(郭太后亲信) 冗从仆射刘贤(主要负责宫禁侍卫)
怎样解决司马师? “锄奸小分队”商量出2种办法:
1、 李丰找借口,让亲弟弟李翼(时任兖州刺史)以朝见的名义,暗地带上兖州泰人马,李丰等人做内应开城门,控制九门以后,逼司马师交权。 不过,这个计划胎死腹中。 司马师老狐狸,根本不给李翼进入洛阳的机会!
司马师
2、 直接在宫里动手! 但司马师掌握京城内外的兵权,只有让他落单,才有机会。 那就创造条件——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下诏:朕的小老婆太少啦,朕要选贵人充实后宫。 按规矩,司马师必须亲临皇宫观礼,进宫,他总不能带着丘八吧。 按计划—— 李丰提前调集亲信侍卫,埋伏在皇宫门口,单等司马师踏入宫门,当即将其格杀! 一旦得手,曹芳立刻签发任命书,以夏侯玄担任大将军,张缉为骠骑将军,全面接管洛阳防务。 速度足够快,禁军也闹不出幺蛾子。 谁敢明目张胆反皇帝?
嘉平六年二月,当拜贵人,丰等欲因御临轩,诸门有陛兵,诛大将军。以玄代之,以缉为骠骑将军。丰密语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等曰:“卿诸人居内,多有不法,大将军严毅,累以为言,张当可以为诫。”铄等皆许以从命。

05
应该说,这个计划已经十分完美。 之前也有过无数成功的先例。 比如,吴国辅政大臣诸葛恪,就是在宫里赴宴,疏于防备,送了命! 可惜,李丰等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条:保密(司马师在宫里不知安插了多少眼线!) 至此,锄奸计划已然注定付诸流水..... 锄奸小组成员,全部被夷灭三族,鸡犬不留。 (夏侯玄是司马师的大舅子,司马师也在夏侯玄的三族里。)

06
以司马师的聪明才智,也不难猜到,李丰的背后是曹芳。 便动了废曹芳的心思。 这是天大的行动,手里得有足够的人马,威慑洛阳。 而此时,曹魏的重兵集团不在洛阳,在许昌(王凌被灭后,淮南的继任者毌丘俭不是司马氏的人。万一淮南再次异动,从许昌出兵,可第一时间走水路直达寿春;从洛阳出发绕路,达不到兵贵神速的效果)。 想从许昌调兵入京,需要找个借口。 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恰好此时,从长安传来急报:季汉大将军姜维再次领大军进攻陇右! 司马师即令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统军前往。 因为从许昌到长安,必经洛阳。


07
曹芳不得不打出自己的最后一张牌: 中领军(禁军老大)许允! 其实,许允也是锄奸小组的骨干,是仅次于李丰和夏侯玄的第三号人物。 李丰等人没把许允供出去,这才给曹芳留下一丝微弱的希望。 按许允的谋划: 司马昭带兵到洛阳,会在城外举行阅兵,曹芳当场发诏书,缉拿司马昭,安定局面后,迅速回师洛阳城内,一举铲除司马师。 鉴于李丰的教训,这次的保密工作做得不错,只有曹芳和许允知道。 可惜,关键时候,曹芳怂了—— 曹芳看看几案上缉拿司马昭的诏书,又看看近在咫尺的司马昭......看看诏书,又看看司马昭...... 几次想开口,却都缩了回来。 因为他怕了! 他怕许允控制不住局面,万一司马昭狗急跳墙......自己的小命就没了。 就这样,司马昭有惊无险,带兵进了洛阳城。
《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载:此秋,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徵还击维,至京师,帝於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入,帝方食栗,优人云午等唱曰:‘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文王引兵入城,景王因是谋废帝。

08
司马师忌惮许允的禁军典兵权,就先把他平调,外放到邺城。 许允刚上路,司马师就给许允安排了“私自发放宫中禁物”的罪名,流放乐浪郡。 最终,许允死于流放途中。

许允一死,曹芳再无助力。 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联名众臣上奏郭太后(橡皮图章),以曹芳沉迷女色、不思亲政(曹芳:笑话,你让他亲政吗?)......为借口,请求废去曹芳的皇帝位,令立60多岁的彭城王曹据为帝。 但郭太后坚持立13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师:无所谓了,爱谁谁吧,都一样。 可司马师万万没有料到,就是这位乳臭未干的小子,将司马氏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