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被哈佛爸爸鸡废的娃,这算是哈佛版伤仲永了吧?

o
onbty123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没有父母不喜欢孩子聪明,但有人却对此格外偏执。哈佛心理学教授鲍里斯·西迪斯(Boris Sidis)就是如此。
他曾于1910年开始,运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将儿子培养成天才。未料想,这一举措,却把娃给“养废”了。
他的孩子——威廉·詹姆斯·西迪斯(William James Sidis)履历惊人:
2岁阅读《纽约时报》;
6岁自学解剖和逻辑学;
8岁通过MIT入学测试,熟练使用8种语言;
11岁,进哈佛,成为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具体是怎么培养的呢?
他们全家将积蓄投在购买书籍、地图、学习工具上,给娃安排满满当当的“早教课程”;
从一出生,父母就在William的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且不断在娃身边拼读,用教科书代替了玩具……
培养效果很不错:
几个月内,娃就可以识别字母;6个月时,一般孩子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William却能说简单词汇。
另一面,William的整个婴幼儿时期,都在独自苦读。他没有可以交往的朋友、没有单纯娱乐的玩具。
他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
跟父母出去吃饭时,如果餐厅服务员哪怕是上菜晚了一分钟,他就会双脚乱蹬,用叉子敲打桌面,焦躁不安......
父母还不觉得有问题。
9岁时,William通过哈佛招生录取,考虑到他“心智尚不成熟”,校方最初拒绝了他。但迫于父母施压,William还是在11岁时进了哈佛。
悲剧开始了。
William从心理和情感上还是孩子,上课时经常长时间痴笑,曾被同学老师当作精神病人送医院。
混到毕业时,William还未成年,他就继续留在大学里学习。但每到一个地方,他总不被认可,行为总招到非议。
成年后,为躲避公众视野,William频繁搬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经常换工作,几乎跟父母断联。
后来十几年里,他隐姓埋名,写了许多书,还有一本多达1200页的美国历史。
1944年的夏日,William的房东发现他在波士顿的一间小公寓里昏迷。因为严重中风,他在家中奄奄一息,再也没醒过来。
死时,他一贫如洗,才46岁。
更为讽刺的是,这位鸡娃爸爸是教育心理学的大咖,他的研究推动欧美各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和发展。
有时,接受孩子的平凡或许很难,但逼迫他们“优秀”也是一种伤害。
U
Unionville
拔苗助长
p
pop
这个人写了很多书,水平怎么样?有价值吗?如果有的话,也不算完全的失败吧。
e
evangelinee
被逼的太紧了
l
lululemon888
不敢相信是心理学教授养大的孩子
点苍鹤云
教授为了科学研究用自己的孩子做样本,成功的培养了一个和社会格格不入的天才。 如果世界上这样的天才多一些,9岁能被哈佛录取的时候,周围有一群同龄同智的孩子,恐怕结局就不会是这么悲剧了。
w
woainizenmeban
人是社会动物 情感很重要
p
pinponlinzie
这爸爸是有病吧?
无名很痛苦
不可思议
p
palapara
所以我就经常很困惑,像微信很多被捧着的自媒体母婴号,她们也就是年轻妈妈,有的连妈妈都不是,怎么能证明她们做的就是对的呢?
p
panghuzi
爹应该判无期
i
iloveGelato
那人家国际象棋界的波尔加三姐妹的爹也是心理学家啊,怎么人家就把娃从小就鸡得这么出类拔萃个个成材?这个还是得赖这哈佛爹,第一自己基因不行,第二自己学艺不精。
l
lukaka
过度鸡娃容易适得其反
薰衣草8
伤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