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是我最早喜欢的西方画家。当年第一次看到他的向日葵,就不由得盯着一看再看,从来没有看到那么有张力的画,怒放张扬的向日葵,好像看到每个花瓣都在铆足劲展开。他真的是用生命作画。 由他开始最喜欢impressionist painting,之前和之后的我感觉一般。他的有些stroke过于明显的画不是我的菜,但其实他有不少“传统”的画,用色用笔构图都特别。有一本calendar都是他的画每一张我都喜欢。 What I like about Van Gogh may not be what you like about him, but that doesn’t matter. 这就是艺术吧。
也不会,就想歌词唱的那样:He was trying to set them free (them here may refer to his feelings, emotions, and the buring love for the world which does not understand him nor accepts him). 所以歌词也说: the world is not suitable for someone as beautiful as you.. 一生都被 bully 的善良的灵魂。他的一生真的是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人。
Okie, let''''s be precise: the late stage of Picasso. 之前他的画其实不错的。后期就一塌糊涂,正如艺术反应心声,他无非就死变态扭曲,以折磨女性自豪。渣人渣画,炒到天高也丝毫没有美,更谈不上感人。 简简单单123 发表于 2023-10-14 08:42
站在梵高的星空面前,我们会发觉我们不曾了解自然,更不曾了解自己。没有人能知道梵高当时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创作星空的,但面对他的这幅画,我会感叹人类的渺小和宇宙大地的绚丽,更感动于梵高近乎疯狂的热情。那些短小苍劲的笔触和厚涂堆叠的颜料,仿佛下一次落笔就会死去也在所不惜。
梵高画过两幅罂粟花田,但这两幅画的区别非常明显。一幅很是平静祥和,而另一幅,则像是有人被枪崩了,鲜血洒满了整个画布一般。
他的最后一幅画麦田群鸦,让我感到非常不安,笔触暴躁而扭曲。
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是那个偶然的时代遇上了这个注定伟大的灵魂。他所有的难过和失控,伤害的都是他自己,他从来没有伤害过身边任何一个人。
我们以为柏树展现的是🔥般的生命力,但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说疗养院的生活太过于单调了,我接触到的东西也只有麦田和柏树值得一看。我们以为星空表现的是宇宙的无限和人类的渺小,但梵高自己说,去到一个城市,你只需要一张火车票,而去到星星那里,你需要付出生命。
我们以为那些旷野是美好岁月的写照,梵高却说那些天空下的麦田极度的伤感,极度的孤单,我想它们能告诉你那些言语无法表达的感情。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中写过:画卖不出去,我也无能为力,但总会有那么一天,人们能意识到这些画作的价值。他说得真对,只不过我们晚了一步。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规模和地理位置都是空前绝后的,莫奈没有,毕沙罗没有,雷诺阿也没有。他成为世界上最被人们喜爱的画家。
艺术就是这样,没有懂或不懂,只有触及内心与否。
会画画和学画画并不等于学艺术。很多人排线稳重,透视准确,明暗到位,层次分明,但却并不懂艺术是什么。会画画的人太多太多了,明白艺术的人却寥寥无几。很多人并不会画画,但我认为他们是懂得艺术和欣赏艺术的。
很多街头景点画画的人,把细节和神态抓得那么到位,他们会画画吗? 当然,甚至比美院毕业的专业画家画得还好; 但他们明白艺术是什么吗? 并不见得,至少不都明白。
我说句大逆不道的话,画画说穿了,是个技术活儿。只要你潜心研究,反复大量练习,你就可能画得和德拉克洛瓦一样好。
然而那样做毫无意义。德拉克洛瓦只能存在于19世纪初期。
毕加索在参观完一家幼儿园后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怎么像孩子一样画画。
毕加索没有夸大其词,你看他16岁时画的那幅科学与仁慈,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啊。毕加索那时是非常会画画的,然而,他真正懂得什么是艺术的时候,是他10年后挥笔画出亚维农少女的那一刻。
我们现在学习艺术,就像剥洋葱一般,一层层地剥开表象化的历史,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社会历史变化深处的执着于悸动。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所背负的背后那些故事。( 这是李诞的观点,我十分认同)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吗? 当然。但是如果要找出和他画得一样好的画家,100人都绰绰有余。但是,只有他一个人,敢于违背宗教,半夜翻进墓地,挖坟研究解剖学。如果没有这个故事,他的画不会如此令世人瞩目。
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它是历史,是故事,是感受。它的价值是很多元的。我们从艺术中最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觉得,是包容。没有懂与不懂,只有触及内心与否。
🔥 最新回帖
进来学习
不是大家说梵高这好那好,梵高的确是同情弱者和底层劳动人民,这是事实啊,反应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成为他的一个标签和特色了。
梵高从来不伤害任何人,除了他自己。不伤害别人,这是做人底线吧,但很多的艺术家是没有这条底线的。
我的关于高更的看法和你们二位其实是一致的啊。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我认为拍卖价格不能代表它的价值,因为拍卖是一种商业行为,和很多因素有关; 关于人品,我现在越来越宽容,人品和作品应该分开来看。对于高更来说,他就是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来完成自己的梦想,被牺牲的是妻儿朋友也在所不惜。
虽然用语言很难解释一幅画,因为审美是很主观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还是很固执地开了这个楼,为的是抛砖引玉,吸引到更多的真知灼见和内行。瞧,您这不就来了吗:)
确实。艺术家不需要德艺双馨,毕竟伟大的艺术还是要表达自我,所以一些艺术家可能自我到了极端自私自利的程度,像毕加索达利高更这些人都是完全不care别人死活的。
后印象派三杰,梵高高更塞尚,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什么可一较高下的。塞尚可以说是高更和梵高的老师,他们仨又各自发展出自己的风格,都在艺术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要说个人喜好我还是更喜欢梵高,毕竟艺术家里面不渣的不多,个性和画风都很淳朴,我喜欢。如果是学习绘画的话,我也更爱临摹梵高和塞尚的素描。梵高早期黑乎乎的素描我还挺爱那个风格的。
我从来不care一张画卖多少钱。如果能用钱衡量艺术,那不很可笑吗?可艺术家也是人。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一位画家,成了名,也不是每张画都好。但就是有人吹捧,每张画都能卖上大价钱。这种事多了。末法时代啊!
渣男,品行和艺术价值还真没有直接关联。文艺圈,中外例子举不胜举。人们总是对自己喜欢的人选择性的忘记而已。那些讲梵高人这好那好的,真的挺幼稚的。还有那些说他坚持画劳动人民的。如果品行和人们所创作的,不管是文艺还是科技,成正比的话,这个世界会美好很多。
用文字来讲一幅画好不好,其实很不到位。因为文字是很难表达画的。就好像用文字来描写音乐一样。不同的交流方式。,每个人自己用心体会便了。我小时候就很不理解毕加索的Guernica有什么好的。长大了,人生阅历多了,慢慢就能看懂一些了。其实小时主要是只看了图,印在一个画册里,但并不知道这是个3.5米X7.8米的大的震撼。小时候也不能体会战争的残酷。所以必须亲眼看原作,方能领略创作者的愿意。
🛋️ 沙发板凳
系统提示:若遇到视频无法播放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oxHnRfhDmrk
梵高的星空,线条扭曲,颜色过于鲜艳,一看就知道画画的人精神有点不正常。。。
梵高抛弃了美,抛弃了再现自然,而是抓住自己内心世界的难以压抑的情绪之光。
这是艺术史的一个伟大转变。
他对透视原理不管不顾,大胆地用扭曲和变形来凸显画家本人的强烈情感,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感受。
所有的色彩和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畸形表达,这是一条梵高开辟的前无古人的道路,所以他被称为后印象派的先驱。
梵高传记有很多版本,我推荐这本《梵高传》是由哈佛法学院毕业的两位作者和29多人的团队创作的。这本书无情地打破了其他传记塑造的梵高浪漫的形象,披露了一个性格古怪孤僻、举止笨拙的梵高,他基本没朋友,常年与妓女交往,书中还指出他很有可能不是自杀的。
这个形象尽管看起来有点难以接受,但是必须承认,本书的梵高形象比以往任何一本都更加真实,《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这本梵高传是“里程碑式的,比以往任何版本都要全面充分得多”。
梵高的一幅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星夜》就是梵高在精神病院创作的。在这幅画里,36岁的梵高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的星空画面,它们翻卷涌动,好像是一个个庞大的漩涡,几乎要爆炸,也许这正是梵高的幻觉和内心挣扎的体现。本书认为这也许是梵高大脑中的非正常神经元的“爆炸”,动摇了掌管意识和认知的神经基础,他看到的世界不对劲了,死亡仿佛不远了。
《向日葵》中火红的花蕊,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一般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世人在欣赏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而感动,心灵为之震颤,激情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激发出探索画家精神世界的热情。然而,有谁曾知,这是有生之年仅卖出过一幅画的画家--梵高。梵高强烈的个性色彩,独特的形式追求,高尚的艺术境界,远远走在时代前列,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作品。可是,生前他的作品难以被世人欣赏,故一生穷困潦倒,且精神饱受疾病折磨,英年早逝,抱憾终生,令人嘘唏不已、扼腕痛惜!
1934年欧文.斯通出版了激情澎湃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让世人知道了梵高的存在,“艺术殉道圣徒”的形象自此深入人心;1953年文森特.梵高诞辰百年之际,隆重纪念活动使他的声誉又上升到新的高度;1956年由此改编的电影《渴望生活》获得奥斯卡奖,文森特.梵高终于成了现代艺术史上永远的传奇。然而,由于梵高家族史,梵高和高更的关系,梵高的死因等一直是个谜,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的8位研究者,18位翻译者组成的团队,发明了特别的软件,交叉研究10万张数码卡片的数据库,艰苦卓绝,耗时10载为世人呈现了世界名著《梵高传》。《梵高传》走在了研究浪潮的最前沿,在心理描绘方面精美绝伦,堪称巨著,尽管有着穷奢极欲的长度,作者却以极其流畅的手法加以呈现,似电影般栩栩如生,赏心悦目,令人惊叹!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的牧师之家。梵高自幼性格孤僻,特立独行,他迷恋过去,喜欢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喜欢在大自然里收集植物和昆虫标本。在欧洲经济风雨飘荡的年代,人人都感到世事无常,大家都向往艺术,梵高接受森特伯伯的安排,本可以在画廊里走上艺术经纪人的康庄大道,但他和同事关系不睦,也不擅与客人交流,最终于圣诞节前私自回家而被辞退,不过后来弟弟从事这份工作,兄弟俩以后方有了更广阔的共同语言。梵高向往父亲那样的福音传道事业,然而几经努力,还是以失败告终。面对如此不堪的大儿子,父母觉得颜面尽失,且一筹莫展。在这关键时刻弟弟提奥鼓励哥哥拿起笔来画画,父母也觉得这是梵高与上流社会仅存的纽带。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正可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已经打开了一扇窗。艺术成了梵高回应至高召唤的唯一途径,他用画笔描绘底层人民的贫苦,希望自己的画作表达出似音乐一般能够抚慰人心的,永恒的力量。早期,作为画廊经纪人的提奥提醒哥哥印象派明亮色彩受大众喜欢,但梵高却偏爱黑白肖像和版画,且雇佣模特,导致他的画没有市场,直到最后几年调整画风才得以和弟弟的思路相融恰。虽对画画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梵高却是极其刻苦钻研,勤奋画作,尤其是人生的最后几年在饱受精神疾病折磨期间,更是创作了大量流芳后世的佳作,创作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
28岁梵高回家探亲时,巧遇来作客的寡妇凯表姐,凯有着深栗色的头发,漂亮迷人的眼睛,表姐的美丽、大方使梵高深深沉醉。表姐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不被允许的,梵高一意孤行向表姐表白,遭到了表姐的当场拒绝。梵高不甘心,甚至用毁掉自己的手以要挟也未能如愿,只能暗自神伤。
无望的婚约
在素描寻找模特儿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西恩,当时西恩有孕在身,天性爱同情弱者的梵高不仅觉得西恩需要帮助,竟发现此刻的孕妇是如此贤惠,周身散发出慈母的光环,且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为了拥有一个家,为了拯救西恩,梵高想娶她,共同生活。梵高用弟弟月供150法郎给已然一生疾病的西恩治病,最终因弟弟的坚决反对,自己又无任何收入,导致无疾而终。
令人神伤的往事
在巴黎,经弟弟提奥介绍,梵高认识了高更,这时两人都处于人生最低谷,且均喜欢日本的浮世绘画风,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不久梵高就去了梦中的南方阿尔,他觉得高更的画作极其富有诗意,发自内心欣赏其作品,故热情邀请高更来阿尔一起作画。高更则完全是出于功利性,希望通过接触文森特好让其弟弟帮助推销自己的作品。抱着要将最好作品给高更看的念头,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梵高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画尽了美丽阿尔的景象:果园、吊桥、麦田、舞厅、咖啡馆、尤其是金灿灿的向日葵系列;并用部分作品装饰了漂亮的黄房子。高更来了,出乎意料,两人无论是绘画理念,绘画风格,绘画用具都相差甚远,还有生活习惯都格格不入,日日夜夜的相处,截然不同又同样充满个性的两个画家,一定会有无法缓和的摩擦,注定是要分裂的。梵高是如此热心,而高更却受不了他的疯癫,三番五次提出要离开,这让梵高备受打击难以接受,两人关系愈来愈僵,直至梵高精神崩溃,拿着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高更则落荒而逃。对于如此重情的文森特而言这段往事怎堪回首? 在梵高的短暂一生中,有一个人温暖了他的生命,这就是弟弟提奥。梵高4岁时,提奥出生了,这让他格外欢喜,孤独的他看到这个弟弟,似乎找到了知音和同盟,于是他对弟弟异常关爱,打从弟弟学走路起,两人就形影不离。提奥,温润如玉,风度翩翩,善良重情,工作出色,是父母的骄傲,家里的顶梁柱,更是梵高的知己和依靠。从梵高写给提奥的600多份信件中可以看出,他对弟弟有着高度的依赖。事实确实如此,提奥陪哥哥度过了其人生的每一道坎,每当哥哥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时候唯有提奥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当哥哥失去了爱情、丢了体面的工作、遭到家族的遗弃,甚至被上帝拒之门外,成了一具行尸走肉时,是提奥第一时间给哥哥指明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并给予坚强的后盾,提奥将哥哥背负在自己单薄的身上,每月定时寄生活费,供给哥哥从事痴爱的艺术创作,包括后期的疾病治疗,这一背就是十多年。1890年,提奥的儿子出生,夫妻俩决定让儿子继承哥哥“文森特”的名字,并让哥哥担任孩子的教父,梵高别提有多开心了,还专门为他们母子作画以示庆贺。梵高作画十年仅卖出去一幅,看到弟弟小家庭经济压力巨大,他难过地对提奥说:我对你感到特别内疚---我是你的一个负担。由于愧疚使得梵高精神疾病频繁发作,为减轻弟弟的负担,他画得更勤快了。已经在精神病院出入多次的梵高前往奥威尔小镇治疗。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且不修边幅,不善言辞,梵高一直是别人尤其是孩子们欺负的对象,无可避免在奥威尔小镇他又遭到了不良少年们的欺凌,不幸的是,90年7月27日他身受枪伤。梵高于90年7月29日在最亲爱的弟弟提奥的怀抱里去死,终年37岁。长年的精神压力,加上疾病的缠绕,提奥在文森特哥哥去死半年之后,终因伤心悲愤、精神崩溃而含恨离世,年仅34岁。因兄弟感情太过深厚,妻子将提奥的墓碑埋在了哥哥的旁边,亲密俩兄弟永远相伴左右,不离不弃!如果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画的是他自己,那么弟弟提奥就是向日葵生长所需的阳光、水、空气和土壤。人生得一似知己般的亲兄弟何其幸运。
梵高一生命运多舛,充斥着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爱情悲惨、家族遗弃、备受冷漠、疾病摧残,然而梵高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将要终结前的艰苦岁月里,依然与病魔苦苦搏斗,以坚强的毅力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向日葵,梵高的生命之花,他把自己的灵魂通过手中的笔,寄予在画布上的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他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的热情和活力,这一团团火焰般的向日葵,不正述说着梵高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对艺术的顽强追求吗?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界的绝唱”。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这就是世人热爱的伟大画家-梵高的传奇一生。
他弟弟是欧洲最大画商,他死后弟弟弟媳不遗余力推广
几张梵高画风的画,是我的涂鸦。
秋天在画布里
也在梵高的眼睛里
寂寞于多姿多彩的秋天
他的麦田充满亮黄
走出窗外
阳光渗透出
纷繁美丽的色彩
寂寞于深夜的孤星里
闪亮的思想
精灵般的线条
融进画面
青黑的柏树
淡绿色的天空
天空 山峦 麦田
重叠 旋转
宁静 炽热
永远的向日葵
在流光里
红了又黄
看着他们挺立时的笑靥
我无法想象
当他们枯萎倒下时
哭泣是否晕黄大地
色彩里守望太阳
光影里描绘辉煌
转瞬即逝的美
在你手中从不荒芜
梵高啊梵高
你的世界如此
深奥复杂
又至深至柔
甚至无法直视
沉醉在你的世界
我一次又一次
回眸
梵高死后,他从事画廊生意的弟弟的遗孀,一直致力于保护宣传梵高的作品。梵高兄弟感情很好,弟弟和弟媳也恩爱,这位弟媳对于梵高的出名功不可没。因为爱亡夫,用毕生去实现亡夫的遗愿 -- 向世人推广梵高。
梵高命运多舛,但和家人感情很深,也很温柔善良,曾经放下一切,贴身照顾患病的妈妈大半年,虽然父母对于他这个长子的事业不顺很失望,但在那次之后也不再公开埋怨他。
这么一个有遗憾痛苦和很多很多爱的故事,是不是为梵高的作品增添了很多价值?
他母亲一生都没有原谅他,很遗憾。梵高一直渴望母亲的承认。
美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啊:)
他对透视原理不管不顾,大胆地用扭曲和变形来凸显画家本人的强烈情感,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感受。
所有的色彩和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畸形表达,这是一条梵高开辟的前无古人的道路,所以他被称为后印象派的先驱。
就如李诞在救猫还是救画中所说: 艺术品的价值在它背后隐藏的故事中。
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它是历史,是故事,是感受。它的价值是很多元的。
梵高虽然学画晚,但他非常有天份,我看过梵高作品全集,收录了他早期一些作品,人物比例还不太对,还在学透视,然后短短两三年间进步神速,很快就达到一般人画好多年都不一定能达到的水平。当然他也非常勤奋,天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画,所以留下了一千多件作品和草稿,我最喜欢看他是怎样把同一个主题越画越好的,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进步。
他早期作品色调是非常黑的,素描也很黑,色彩是后来去了法国乡下阿尔终于找到自己的风格。我临摹过他的素描,他的造型和光影阴暗都非常准确,线条有力度,笔触已经开始带有自己的个人特色了。比如这双鞋子,下面是我自己临的,感觉真的不容易。他后来已经是素描高手了,在技巧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
我跟你正相反,每次看都觉得,很美但很危险,what a deeply troubled soul 那些漩涡笔触太令我心生不安了。
同样感觉,看后觉得很不安,似乎画家内心在剧烈煎熬着,要爆炸了。还有他的向日葵,有几幅是有一株枯萎的,看了很心痛很难过。唯一不梵高的,看后觉得温暖和希望的,是那幅杏花。
梵高说,我梦见了画,就画了梦。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画是ai生成的?
我一直对向日葵无感。但是第一次看见星空的时候被震撼了。原来有画家可以这样运用色彩,像我们汉文化的诗仙李白:奔放,热烈,绚烂多彩!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杏花,踩到我自身的文化根基上了。发自肺腑的契合。
是我画的啊:)
您写得极美。
就像我说的,没有懂不懂,只有是否心灵契合。每个人喜欢欣赏和看重的都不一样,喜欢自己喜欢的就好。
one of my favourite song
不难理解啊。
因为梵高抛弃了美,抛弃了再现自然,而是抓住自己内心世界的难以压抑的情绪之光。
这是艺术史的一个伟大转变。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种转变,同行也不例外。
他对透视原理不管不顾,大胆地用扭曲和变形来凸显画家本人的强烈情感,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强烈感受,和传统的讲究技法,透视,色彩的画家画风不同啊。
谢谢,您分析梵高非常到位。 梵高是极其浓烈的,以至于疯癫,同样有浓烈情感的人会被他一击及中,但性情温和的人也许就会因为过于强烈而心生不安吧
杏花给我的感觉是特别温暖,有深深的爱和祝福
是的,您写得也很好。梵高传中确实很翔实地剖析了梵高的原生家庭。他其实一直都渴望着家庭的温暖和母亲的爱,然而直到他去世,他母亲也没有原谅他。
如果提裸女名画,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都是马奈的和西斯廷圣母,耶稣降生或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圣洁美丽的裸女。梵高却为一位可怜的怀孕的妓女画了一张裸女图。那营养不良的身体,枯黄杂乱的头发,让人无限同情。梵高还想拯救她...
梵高的画,对我来说,技法什么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站在他的画前,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
感觉这种喜欢就跟现在人们喜欢明星一样,看梵高的画要先了解梵高,知道他的故事, 才呢给你带入其中产产生感情. 这其中有宣传的影响, 就跟有些粉丝喜欢竞拍明星用过的东西一样, 不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明星赋予的价值
耐心看到结尾,楼主哇,人家画画好的都不算懂艺术,你查查书本讲讲历史,然后用文字把画面解释一遍,说:嗯,这表现了这种感情,额,那体现那种情感,你就是懂艺术的人啦!
说得很清楚啊: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它是历史,是故事,是感受。它的价值是很多元的。我们从艺术中最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觉得,是包容。没有懂与不懂,只有触及内心与否。
本来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就是多元的,您有您的想法很合理啊。
你都很包容地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改一下就变成类似:光刻机说穿了,是个技术活儿。只要你潜心研究,反复大量尝试,你就可能做得和ASML一样好,算不上懂科学。。。
梵高穷,请不起模特,只好画自己了。高更来了他兴奋的不的了,可逮着不要钱的了
他已经预言了啊 :画卖不出去,我也无能为力,但总会有那么一天,人们能意识到这些画作的价值。( 在给弟弟的信中 )
梵高的死也是有争议的悬案,他可能不是自杀而是被误伤。
科学和艺术还不能完全等同或类比吧。普通人勤学苦练,也可以画得很好,但只是画工画匠,很难成为大家。梵高的出现,有时代和个人的双重原因。临摹达到梵高的形似不难,神似就不太可能,因为没有人有他同样的经历和感受。文本中毕加索的例子您读懂了吗? 可以看一下他16时画的科学与仁慈那幅画,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毕加索自己说他要花一生时间学习怎样像一个孩子一样去画画。
很愿意和您心平气和地探讨:) 不必阴阳怪气啊。我都说了,是大逆不道地说绘画是一门技术了,只是我不知天高地厚的一家之言了。
对的,危险让人不安的感觉,很难描述。
他是非常有天分的艺术家,不是技艺精湛的画匠。好的作品是直击人心的,他的便是。要说华而不实哗众取宠靠炒作的的,毕加索才是。
也不会,就想歌词唱的那样:He was trying to set them free (them here may refer to his feelings, emotions, and the buring love for the world which does not understand him nor accepts him). 所以歌词也说: the world is not suitable for someone as beautiful as you..
一生都被 bully 的善良的灵魂。他的一生真的是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人。
他的某个时期的画确实有一种天真的孩子气,单纯而明朗,用色大胆而任性。
你自己照着画一下就知道了,梵高的画真的不简单,小朋友照着临摹都有难度的。比如向日葵那幅可能看印刷品看不清楚,那个画本身其实是非常写实的,那个黄色一层层叠加上去显得葵花盘非常立体有质感。
毕加索靠哗众取宠出名,这话是从何而来啊?他能用铅笔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了,十四岁就画得跟拉斐尔一样好了,是很有天份的画家啊。
但是他生前却一幅画也卖不出去,还抱怨他哥的画呢
我个人也不太喜欢毕加索,特别是他的画喜欢强调性意识很男性视角,煌煌大作格尔尼卡我也觉得挺无厘头的没什么美感,但必须承认他打破了一种定势:古典画更像在描绘戏剧场景,观者处于远处看全景像在剧场里。到了梵高他不描绘别人眼中或者想象出来的戏剧场景,他描绘的是他眼里看到的世界,观者处于世界中。到了毕加索则描绘了心中的世界,不管你看不看的懂这件事在我心里它就这样的,作者用心看世界,可以说绘画有越来越深层次的和个人的理解
毕加索是绝对的天才,他青少年和二十出头时的画作就是大师水平了
什么是 向量场 画法?
死了的画家才最值钱。。。
Okie, let''''s be precise: the late stage of Picasso. 之前他的画其实不错的。后期就一塌糊涂,正如艺术反应心声,他无非就死变态扭曲,以折磨女性自豪。渣人渣画,炒到天高也丝毫没有美,更谈不上感人。
我觉得他早中期的传统绘画水平被overrated了。去了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看了他转型之前的作品,说实话完全没达到master的水平,当然不可否认天赋是极好的,十几岁的那些作品能够达到那个高度很厉害,我觉得和拉斐尔还是不可比。坚持下去没准儿行,但是他没坚持下去,所以不可考。
这幅作品的名字叫《科学与慈善》, 创作于1897年,他16岁,画中展示了 一个为身患重病卧床的 年轻 妇人,正在接受 严谨的 医生 老者 的诊断,她忧伤的眼神投向那位修女怀抱中的孩子。 这位医生的原型是毕加索的父亲,不难看出这个孩子跟生病的夫人也是母子关系。毕加索用盛行的印象派创作技巧,整幅作品以赭色、棕色表现悲悯和忧郁的同时,映衬着紫红、黄绿诸色,一扫伤感颓靡之风,画面成熟稳重,泰然自若。此外,这幅作品也表现出来,母子情深、父女关爱、科学治疗等等, 似乎在用这幅作品告诉世人,惟有科学与慈善能够解救人类的苦难和绝望。 这幅作品展出后, 问鼎西班牙美展的金奖,也正是这幅作品,奠定了他的艺术创作生涯。
这是他13岁时的画:
是不是已经就完全可以媲美很多写实主义大师了?
再看他24岁和56岁时的作品:
看完是不是一脸的问号?其实正像毕加索自己说的那样“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他放弃了自己的舒适圈,背离传统的绘画道路,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开启属于毕加索独一无二的艺术道路。
毕加索曾说过,“绘画不是一个美学过程,而是......一种魔法,一种获取权力的方式,它凌驾于我们的恐惧与欲望之上。”
要想彻底了解毕加索,说难也难,难的地方陈丹青也告诉了我们,“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
至于他对于女性的变态和折磨,我同意楼上同学,他难辞其咎。晚年的毕加索对性游戏还是乐此不疲,直到九十高龄,才感到性欲渐渐离他而去。
从步入画坛到放下画笔,毕加索表现出持久的、坚定的和成熟的,或者说是直截了当的色情眼光。他这一生,简直就是被没有界限和禁忌的性生活左右。此间有评论说,毕加索把自己给了魔鬼,把画笔给了上帝。毕加索明确地表达艺术与性的关系:“艺术和性是一码事。”他还说:“艺术不是纯洁的,我们应该禁止它与尚无准备的纯洁者接触。没错,艺术是危险的,但是,如果它纯洁了,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孩子才不会像他那么变态地去画,他真是玷污了“孩子”这个词。他就是黔驴技穷之后给自己的怪异裱上一层。
孩子画的画生过娃的人都知道,是那种可爱动人质朴的表达。
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梵高自始至终没有伤害过任何人,而毕加索伤害过很多女性。
而且他丝毫没有同理心,反而,他边欣赏边吸食这些女性地痛苦,把她们在痛苦中沉沦的神情和样貌用丑陋扭曲的方式描述。我不相信那些女性就算是痛苦中能那么丑,但是他就敢把她们画成那样。这是一个变态的以折磨女人为乐的灵魂。
我就知道你根本还没入画画的门呢。每年美院大量毕业生,有才的大部分,努力的一半一半,可是有几个德拉克洛瓦出现了啊?这跟只要努力练习你就是下一个朗朗这种话听差不多,两个字,外行。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纯技法和技术上能达到德拉克洛瓦的水平,并不是艺术史意义上的,您看那些赝品的模仿技术多么高超啊。德拉克洛瓦有且只有一位,而且他只能出现在19世纪初,就如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是个人和时代的双重选择。会画画的人们成千上万,大师凤毛麟角啊。美院的学生有几位能成为大师呢? 现代艺术已经越来越商业化,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了。
我已经反复强调就是大逆不道的一家之言。而且我本来就是外行啊,自学画画也很短时间,我只是说说我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和大家讨论而已,这里很多朋友很多的真知灼见,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欣赏艺术最大的硬伤是鄙视链。为什么欣赏伦伯郎莫奈马奈拉斐尔就比毕加索达利高级? 懂得贝多芬就比听王菲高级?
我还是那句话,没有懂与不懂,只有是否触及心灵。各取所需,喜欢自己喜欢的,和自己心灵契合的就好。
艺术作品怎么能用道德标准衡量呢?照这个标准,大部分艺术家都渣啊,很多艺术家就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自我的表达。那高更可是渣出天际了,也不影响他的作品青史留名啊。
是的。艺术家是需要天赋的,高超的技巧之外还有创造力,一般人努力也只是二三流画匠而已。
您这个鄙视链是您自己assume的吧,没看到有人这么比较啊。莫奈梵高毕加索达利当然都是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再说风格流派都不同,没人比较印象派跟抽象派之间孰高孰低。
欣赏艺术品还是要懂一点知识的,光凭自己的感觉那也不会有太大进步,不然美术馆去了也是白去,看不出好在哪里。
我理解你说的,其实很多人刚接触画画会有这种错觉,觉得画的水平好坏跟练习时间成正比,是线性关系,所以会有这么个结论,画画就是技术活。其实真不是,越到后来越不是线性关系,不是说你付出多少努力你就能画着画着就成了德拉克洛瓦,米开朗基罗的,甭提这俩位了,画成冷军,超写实的,都不是你投入大量时间练习能做到的。至于问我怎么才能做到那种级别,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虽然大量时间投入是必须的,但是恐怕确实还要一些灵性吧
各种鄙视链太多太多了,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了解一些美术史和艺术家生平,对理解他/ 她的作品当然是有好处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欣赏艺术也是有门槛的。
我对绘画正如网友们指出的那样,是外行,但我对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相对来说了解得多一丁点儿。 读诗词感受诗词理解诗词需不需要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背景知识呢?我个人理解是不必要。 我不是说背景不重要,我只是说背景不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必经之路。一来很多背景是后人编造的,没什么依据,想当然耳。二来很多背景过于宏大,不能精准地与诗歌产生的“那一刻”对应起来。诗歌往往产生于瞬间,是很多种情绪混合的结果。有时候依照一个宽泛、宏大的背景来阐释,反而很牵强。
欣赏绘画作品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道理呢?在高更的厚涂油画作品前,我感到很震撼,这和知道他是个品质有问题的抛妻弃子的人没关系。
体育和艺术方面,天赋好像比努力在成功中占的比例更大。努力决定下限,而天赋决定上限。普通人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做个画匠还是可以达到的,但成为艺术家,是一定要有天赋的。
喻红对我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不过画成冷军有什么必要吗:)
虽然他很厉害,纤毫毕现的发丝,每一根都那么清晰,但我很难从他的画里看到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个人觉得,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准后,表达更重要。站在梵高的画前,我会有各种震撼,感动,心痛等等感觉,他的画的确触及我的心灵; 看到冷军的画,我只想: 哇,这画家真牛,怎么做到的? 心灵没有震颤,更达不到柔软的角落。
喻红那样的水平还是有希望企及的,但是她老公刘小东应该已经就是几十年才能出一个的水准了,纯个人看法 :)
嗯,那确实是每个人领略的画的角度都不一样,我理解你说的。冷军还是有他的厉害之处的,技术自然无可挑剔,而且其实非常有独创性;他是首次用中国经典长卷构图来画油画,这个以前确实没有人想到过。而且他不仅善于非常精细的描绘人物,概括性绘画也做的非常好,贴几幅图证明一下我的观点,这种水准放在哪个时代都是画家中的佼佼者了。
如果这个巡展到了你的城市,热烈建议去参观。
98年的时候,我家先生在荷兰的自由大学做博后,我去探望他,我们参观了梵高博物馆,只是那时我还什么都不懂,不懂艺术,更不懂梵高。如今,也并没有全懂,但我愿意去了解他了。
您看到我的关于梵高的诗和涂鸦的梵高风格的画了吗?
秋天里的梵高
秋天在画布里 也在梵高的眼睛里
寂寞于多姿多彩的秋天 他的麦田充满亮黄
走出窗外 阳光渗透出 纷繁美丽的色彩
寂寞于深夜的孤星里 闪亮的思想 精灵般的线条 融进画面
青黑的柏树 淡绿色的天空
天空 山峦 麦田 重叠 旋转 宁静 炽热
永远的向日葵 在流光里 红了又黄
看着他们挺立时的笑靥 我无法想象 当他们枯萎倒下时 哭泣是否晕黄大地
色彩里守望太阳 光影里描绘辉煌 转瞬即逝的美 在你手中从不荒芜
梵高啊梵高 你的世界如此 深奥复杂 又至深至柔 甚至无法直视
沉醉在你的世界 我一次又一次 转身 回眸
梵高说: 我画太阳时,要画得让人们感觉到它以可怕的速度在旋转。它发射出力量无穷的光波和热波。我画麦田时,要人们感觉到谷粒中的原子在生长、爆裂。我画苹果时,要人们感觉到苹果中的液汁溅到皮肤上,果核中的种籽在往外钻向开花结果!
当我在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它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
梵高的文,写得真好啊!
看过Maudi的电影,很感人
RE 画画最终拼的是审美,发现美的眼睛。
看了呀,所以推荐MM去这个巡展。艺术是多么主观的事情啊,表达一向是个体的。MM心灵丰富、细腻敏感,最主要有闲,有空多画多写吧!
我不喜欢梵高数字展。可能只是给没怎么接触过梵高绘画的人一种新奇的体验吧。我就喜欢看原作,能看到用笔和真实的颜色,还可以临摹学习。数字展感觉就是个噱头。
同不喜欢这种digital 展。更喜欢看原作品
握手啊。
楼主文笔不错,只是没讲对地方。梵高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开创了后印象的先河。这个得懂点艺术史。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这是他的历史价值。其余的后人都只是模仿而已,唯独他是独创。这点对搞艺术的,不管是画还是音乐,很重要。
他的艺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一定要看原作真迹,再好的印刷品和数字展都是二次创作。只有你一个人站在他的画作前,与画家直接的沟通,才能感到这份珍惜。他的画不是二维的。那个冷军的几幅画也不错,但明显是有模仿痕迹,还是太平。当然只用黑白,画人物也是很需要功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