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上官婉儿:血色御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9月20日 19点30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i
iijl
大约一年
楼主 (北美华人网)
①
公元2013年6月,古城咸阳。
一座古墓的挖掘,在考古界、民间引发巨大轰动,只因古墓出土的墓志盖上赫然篆刻着九个大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经专家一致认定,这正是大唐才女、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之墓。
随着墓葬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那段血雨腥风荡气回肠的历史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眼前,传说中的上官婉儿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就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烟云,去重温一下上官婉儿多彩而又凄楚的一生……
②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大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云秋。
曙光微明,月挂西山,鹊鸟出林,寒蝉在初秋的晨风中鸣叫,洛水绵绵不息流向远方。
月色撩人,一美男子身跨白马气定神闲,沿着大河缓缓而行,听蝉噪鸟鸣,宛如神仙一般飘逸潇洒。
这是唐朝一官员在早班路上,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即兴而作。这位帅叔叔就是大唐宰相上官仪。
上官仪,人如其名,身居高官丰仪俊朗。他凭借“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一跃成为唐太宗身边的御用文人,红极一时,到了高宗朝更是荣升为宰相。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常在官场飘,哪有不挨刀?一次偶然的“工作失误”让上官家族灰飞烟灭。
③
唐高宗李治为摆脱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重臣集团控制,决定“废王立武”重振皇权。
如愿得偿以后,却发现武则天不是一个善茬,她对权力的欲望大大超出唐高宗的预料。加上高宗身体不好,武则天借着帮助高宗处理政务的机会,一步步开始掌权。
唐高宗发现自己的权力被武则天一点点蚕蚀,十分不满,但因武则天过于强势,自己也是无可奈何。
麟德元年(664),有人举报武则天请道士在宫中行厌胜之术,唐高宗勃然大怒,决心“雄起”一次。
他就问身边的上官仪该如何办,上官仪见皇上如此震怒,建议道:“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资治通鉴》)
这正中唐高宗下怀,立即责成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作为制诏高手的上官仪,立马提笔泼墨开始拽词,须臾即成。
这时奇葩的一幕出现了,武则天似乎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高宗面前,一通河东狮吼,那墨迹未干的废后诏书也被之哗啦哗啦撕个粉碎。
当然武则天是不可能从天而降的,是她的后宫情报网起了至关重要作用。她早已在唐高宗身边安插了眼线,眼线的及时通报让她避免了灭顶之灾。
面对武则天的汹汹气势,唐高宗的软弱性格再次暴露无遗,只见他战战兢兢道:“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站在一旁的上官仪一脸懵逼,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谁都知道得罪武则天的会是什么下场。没多久,上官仪被人诬告勾结废太子李忠意欲作乱,包括儿子上官庭芝在内的上官家族男丁被诛杀殆尽,家属女眷则没入掖庭为奴。
上官仪为自己的天真幼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但害了自己,更是害了家人。儿媳郑氏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上官婉儿,一同坠入了万丈深宫……
(Ps:上官婉儿今河南三门峡人,祖籍甘肃天水。)
④
自此,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这对孤儿寡母,在掖庭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奴婢生活。这对上官婉儿来说,可谓是地狱开局。
郑氏系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出身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更有一颗坚强豁达的心。
虽然自己身份和地位一落千丈,从锦衣玉食的贵妇人沦为一名官婢,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她非常重视教育和礼法,她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上官婉儿的培养教育。
同时掖庭还有一个负责宫女教育的学校——内文学馆。上官婉儿幸运的得以在这里学习,自幼聪慧的她很快在内文学馆脱颖而出,成为掖庭人人皆知的小才女。《旧唐书》说她:“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有些鸟注定不会关在笼子里,因为它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上官婉儿的才华在掖庭传为美谈,最终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在上官婉儿13岁这一年,得到武则天亲自召见并当场校考。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且文意畅通辞藻华丽,好像是夙构而成,让武则天大为欣赏,封为五品才人 ,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时称“内舍人”。
上官婉儿在13岁被封为唐高宗才人,是新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志告诉我们的惊人秘密。原本大家只知道上官婉儿是唐中宗的妃子,却没想到他早先还是唐高宗的才人,这一幕和武则天的经历何其相似!
当然,上官婉儿被封为唐高宗才人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夫妻之实。
原因有二:其一,此时的唐高宗病入膏肓,已失去啪啪能力。其二,朝中大权尽在武则天掌控,封上官婉儿为才人只能是武则天的意思,而武则天不可能为自己制造一个“情敌”。
封上官婉儿为唐高宗才人,是武则天为她铺路的关键一步,如此上官婉儿就可以洗脱官家卑女和罪臣之女的名声,可以名正言顺的在武则天身边工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武则天用上官婉儿作为自己的贴身秘书,就不怕上官婉儿报杀爷杀父之仇吗?
呵呵,我只能说是你想多了。
首先从上官婉儿的角度说,上官婉儿的祖父和父亲被杀时,上官婉儿刚出生不久,其对祖父和父亲完全没有印象。
而母亲郑氏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女儿能够快乐健康成长,为了活命,也不能给上官婉儿播下复仇的种子,当然她更懂得恨不止恨唯爱能止的道理。
上官婉儿身处逆境却依旧仰望星空,心中有爱有信仰,这是伟大母爱赐于她的最好礼物!
从武则天的角度上说,一是欣赏上官婉儿的才华。二是准确把握了上官婉儿心理,她自信能够感化上官婉儿,让她为己所用。三是能显示自己胸怀宽大唯才是举。
事实证明,上官婉儿被武则天的能力智慧格局彻底征服,最终成为了她的铁杆粉丝。对没有交集没有感情没有记忆的祖父父亲,只能是她生命中的一个称谓符号而已。
当你面向太阳,阴影终将消散。
上官婉儿,这位罪臣、官婢的女儿,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人生逆袭,一跃成为了武则天身边红人。
⑤
尽管上官婉儿13岁就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但直到30多岁才成为武则天首席机要秘书。
原因有三:
其一,上官婉儿来之前,武则天在内朝已经建立一套以女性为主的秘书班子,上官婉儿不可能一下子就取代她们。
其二,制作诰敕和写一般的文章、诗歌不一样,光有文采是不行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历练。
其三,上官婉儿毕竟是上官仪的后代,武则天还需要一个观察期对其进行考验。
上官婉儿从一个罪臣后代,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拼搏经受住了考验,荣升为武则天首席机要秘书,进入权力中枢,参与军国大政决策。
“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请君国谋猷,多其所决。”(《太平广记》)。上官婉儿成为了事实上的“巾帼宰相”,权倾一时。
集美貌才华权力为一身的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手下一干就是20年,从豆蔻年华的青春美少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魅力女性,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在个人感情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就是放到现在都称得上“老姑娘”了,更何况在唐朝呢,上官婉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剩女”。
当然不是上官婉儿不想嫁,主要是身处深宫,碰到帅哥的机会并不多,最常见的都是些鸡飞蛋打的“残疾”人。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武则天,她完全视上官婉儿为自己的“私人物品”,对她的感情生活不闻不问。
一次武则天与宰相会晤,上官婉儿奉命在一旁记录。可能是这位宰相长得太帅了,上官婉儿不由多看了他几眼,因为走神,谈话记录自然记得马虎。
退朝后,武则天开始发飙,一把小刀直接插到上官婉儿眉心上,鲜血直流,还不允许上官婉儿拔下来。
上官婉儿忍痛作了一首《乞拔刀子》,哀求武则天拔下刀子,武则天这才逐渐息怒。
丽日煦皇庭,清风拂龙台。
分明眼前事,依稀梦飘来。
忽焉思散起,精移何神骇。
罪臣当万死,还乞龙颜开。
上官婉儿为了掩饰这个疤痕,在疤痕处绣贴了一朵红梅,反而让她显得比之前更加妩媚动人,宫中女人争相效仿,梅花妆一时引领时尚。
据专家研究,这个让上官婉儿挨刀的宰相叫李迥秀,和上官婉儿年龄相仿,颜值才华双在线,是出了名的男神,此时正处离异单身中。上官婉儿被他“撩拔”实属正常,无奈武则天醋意大发不愿成人之美。
鸡汤云:上帝是公平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阳光雨露都给予某一个人。李宰相官大人帅有内涵,好像也太完美了吧。
呵呵,很不幸,大帅哥李宰相被武则天的小奶狗、面首张易之的老妈看上了。张易之狗仗人势,愣是逼着李宰相和他老妈结婚,李宰相压力之下竟然就范。
张易之老妈子又老又丑,我代表探花TV采访一下:咳咳,李宰相,你性福幸福吗?
上官婉儿的“个人大事”牵动了无数吃瓜群众的淡操心。坊间传闻四起,有的说上官婉儿和太子李贤郎情妾意,有的说和武则天面首张昌宗暗渡秋月,更离谱的还有人说上官婉儿和宰相狄仁杰有一腿……
真应了那句:没有绯闻的名人算不上名人。
史上记载,上官婉儿有两个男朋友或者说情人,一个是武三思,一个叫崔湜。
当然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私情,是得到武则天默许甚至纵容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视为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借着上官婉儿将李、武两家连为一体,他们之间这场感情符合她的利益要求。
上官婉儿把大把的青春都消耗在案牍之间,她的情人武三思、崔湜等人和她交往的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她的手中权力,而上官婉儿则希望想以权力换取一个女人正常的感情生活。
但高处不胜寒,她的地位决定了她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获取一份真感情,掺杂了“权力”因子的所谓爱情也会很快变质。她的小情人崔湜恰恰是武三思介绍的,而她也将武三思介绍给韦后,一切都是为了权力为了生存。
一生都陷入权力漩涡的上官婉儿,从来都没有享受过哪怕一天的真实爱情生活。“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她的“连璧友”又在哪里呢?
⑥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爆发,二张被杀,病榻上的武则天被张柬之等人赶下台,中宗李显继位,大唐复国。
唐中宗李显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特别是两哥哥李弘、李贤之死更让他心惊胆颤。
作为傀儡皇帝登基后,因不能自我定位,在皇位上仅仅坐了55天,便被老妈武则天赶下台,贬为庐陵王,流放南方。流放南方期间,一听说京城有使者来,便下意识的想要自杀,总以为人家是来要他命的。
因狄仁杰的劝谏,李显从流放地回到京城被立为太子,但他仍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
为讨好母亲,体现李武一家,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主动和武家联姻,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儿子武崇训,而另一个女儿永泰公主则成了武承嗣的儿媳。
只是防不胜防,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夫妇只是因议论了祖母面首二张几句,被人告发,结果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夫妇被逼自尽。太子李显自然又被吓得不轻。
而后发生的神龙政变,完全由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主导,他死活都不会参加的,没有谁比他更懂母亲。
政变那天无论大家怎么劝他都不愿去,政变者只好强行把他抱上马背驮到现场,整个过程他一言不发,觉得自己不忠不孝,愧对母亲更害怕母亲。
中宗即位后,上官婉儿被拜为二品昭容,这显然是武则天生前安排。
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资深智囊,政务娴熟经验丰富,把她安排到中宗身边既可以帮到中宗,同时也算是给上官婉儿找了一个合适的出路,算是两全其美吧。
这场指定的婚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中宗和上官婉儿之间恐怕很难谈得上有真感情。上官婉儿甚至可以住在宫廷外的私宅,而不必住在宫廷内,这只能是唐中宗时期才有的怪现象。
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崔湜的私情人尽皆知,唐中宗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上官婉儿此时也四十出头了,容颜渐衰。而唐中宗后宫佳丽云集,中宗更多的是看重她的工作能力,“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当然这也与大唐“包容开放共享”的思想有关,韦后和武三思淫乱后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就他一个人“不知道”。
有一老百姓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上书检举揭发韦后和武三思私通,中宗不但不追究给自己带绿帽的人,反而说举报人谣言惑众,想要杀掉。因大臣反对,只好将此人流放,但暗地里他又派人到流放地将其杀害。
唐中宗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皇帝!
⑦
居住宫外私宅,为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及后来的崔湜交往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使她有了与众多文人墨客唱和交流的机会。上官婉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赢得当时文坛的一致拥戴。
唐中宗对自己这个满身才气的嫔妃也是无比的信赖和欣赏,每有重大活动必携之同行。
重阳节,大雁塔重修落成,上官婉儿作为女性却和一大批著名文士一起登塔,并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某年正月,长安郊外昆明池,垂柳蘸碧,日映清涟,正是一年春好处。
唐中宗带着群臣嫔妃畅游昆明池。皇上心情倍好,令群臣作诗助兴。大臣们个个都是饱学之士,纷纷铺纸研墨挥毫,侍从很快就收集到100多首。
中宗命令上官婉儿品评这些诗,最后选出一篇配乐做成御制曲。
上官婉儿信步登上彩楼,群臣则汇集楼下,仰头观望。上官婉儿玉手纤纤,一篇篇过目,不满意者随手扔下。
少顷,一张张诗稿如花瓣般,从空中翻飞而下,纷纷扬扬,百官赶紧围上去瞧,是谁的立马拣起揣怀悻悻退立一边。
最后,上官婉儿手中只剩下两张诗稿了,一张是沈佺期的,一张是宋之问的,二人并称“沈宋”都以诗句华丽秀美著称。
只见上官婉儿一手拿着一张诗稿,柳眉微蹙,左看看右看看。等了好一会儿,上官婉儿终于点点头,做出了决断。手一扬,一张纸稿飘然而下,大家一拥而上,原来是沈佺期的诗,换句话说,最后的冠军是宋之问。
上官婉儿给出的理由是,沈佺期诗最后两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虽是自谦,但也意味着“词气已竭”;宋之问诗最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则有一种豪气,“犹陡健豪举”。
对于这个评判,百官们都敬佩不已。这场赛诗会向全天下宣告了上官婉儿的文坛领袖地位。
相传,上官婉儿母亲怀胎上官婉儿时梦见一巨人,送给她一杆大秤,说道“此子将持此称量天下士”,谁曾想就这样应验了。
上官婉儿能够称量天下,当然是凭借她的诗文软实力。
她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祖父上官仪遗风,辞藻华丽,绮错婉媚,另一方面她又发扬光大了上官体,将女子情感细腻的一面糅入其中,感情充沛意境深远;同时在一些应制诗的创作上也有其“豪气”的一面。
当时的上流社会和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上官婉儿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风。
她的这首《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 》之一,以“龙为马”、“玉作田”衬托圣驾出行的恢宏气势,是其“豪气”的体现。
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
可惜上官婉儿的大部分诗作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流传下来。现仅存30多首,皆文笔优美,辞采华丽。比如她的代表作《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对仗工整,富有情味,含蓄地将一个思妇对丈夫的哀怨写得婉转凄美。
⑧
在文坛,上官婉儿声名日盛。在朝廷,上官婉儿则掌管了修文馆,她建议中宗广招天下才学之士,增加修文馆人员设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至若幽求英隽,郁兴词藻。国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景龙文馆记》)。
在上官婉儿的领导下,唐文坛欣欣向荣,人才也被她“一网打尽”,这都是她的功劳。
唐高宗乾封以后,皇帝身边专门负责诏诰制作的人员叫北门学士,一般由多人承担。
但到了唐中宗时期,《翰林志序》载:“上官昭仪独掌其事”上官婉儿一介女流“独掌其事”,一人抵多人,“一日万机”。祖父上官仪没有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
上官婉儿的名气和地位在唐中宗时期达到了巅峰。只是官场如战场,波谲云诡,荣辱毁誉是非成败只在一瞬间。一场潜伏的危机正在向她悄悄袭来……
⑨
神龙政变发生时,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对如何处置武三思产生分歧,错过了一举诛杀武三思良机,除恶不净。惊恐万状的武三思在上官婉儿的引荐下投奔韦后,不久便和韦后暗通款曲勾搭成奸。
上官婉儿、唐中宗、韦后和武三思之间构建起一张奇特的关系网,情与权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上官婉儿参与其中让人惋惜,只不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乃至性命,她只能随波逐流拼命挣扎……
大难不死逃过一劫的武三思反攻倒算,当初拥立中宗复位的张柬之等“五王”被之诬陷流放至蛮荒烟瘴之地。不久,他们便或死在流放地,或在流放路上即被虐杀。
这里不得不提上官婉儿的另一个情人崔湜。崔湜本是“五王”这边的人,被安插在武三思身边监视武三思。
但崔湜发现武三思日益受宠,便转而投靠武三思,为诛杀“五王”出谋划策。最终崔湜因铲除“五王”有功,官拜中书令、宰相。
后来,他又看风使舵背叛李隆基,拜倒在太平公主石榴裙下。先天政变后,被唐玄宗赐死在流放地,落得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可悲下场。
光复李唐的五位首席功臣被诬杀后,武三思权势熏天,和韦后、安乐公主加快了篡权步伐,矛头直指太子李重俊。
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一伙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但在各种诏敕故意贬低他,甚至多次在他面前呼他为“奴”。李重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当然不能容忍武家、韦后等人对他的欺凌。
韦后一伙还密谋废掉太子,欲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这下让太子李重俊彻底爆发了,一不做二不休,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先是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然后挥兵攻入宫内。
此刻,在深宫摸爬滚打30余年、也曾经历神龙政变的上官婉儿,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因她与武三思、韦后关系密切,太子也很憎恶他,所以她一定在太子的黑名单上。
形势危机,上官婉儿迅速跑向皇帝住处,拍着皇帝寝宫的大门高声喊道:“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资治通鉴》)
因上官婉儿的及时通报和正确建议,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政变被挫败。
⑩
李重俊事件给上官婉儿内心以极大震撼,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原本只顾完成武则天的遗愿,维护武家利益,做好武家和李家的沟通联络,让李武两家相安无事。
只是事情的发展大大偏离她当初的设想。她对武家的保护掺杂着对武三思的个人感情,而武三思权欲膨胀再度威胁到了李家政权。
韦后不知天高地厚急欲成为武则天第二,都给深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上官婉儿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
痛定思痛,上官婉儿开始跟韦后、安乐公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她们渐渐分割。“自是心附帝室,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资治通鉴》)。
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李重俊事件后,唐政坛进入了一个新的黑暗时期。
韦后和安乐公主经历了这么一场惊吓,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是变本加厉:一方面,她们卖官鬻爵,培植安插亲信;另一方面,她们加紧了夺权步伐,她们也想效仿武则天,建立另一个女人王朝。
而唐中宗就成为她们夺权路上最后一个障碍。权力让人疯狂,权力让人灭亡。
公元710年6月,唐中宗被韦后和亲女儿安乐公主联手鸩杀,终年55岁。
No zuo no die!
胸大无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失去唐中宗这棵大树的遮挡,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母女二货,就像小丑一样可笑。她们上蹿下跳,看似大权在握,实则离死期不远矣。
上官婉儿浸淫官场30余年,韦后一党执着作死,她洞若观火,当然不愿和她们一块陪葬。李重俊事件后,她就和韦后一党加快分割,坚决上书以死相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而今唐中宗被鸩杀,意味着韦后一党的丧钟即将敲响。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草遗制”(《资治通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沟通商议后,以唐中宗的口吻起草了一份遗诏,提出让相王李旦辅政,一来是为李家争夺一点权益,二来也想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虽然遗诏被韦后一党以“嫂叔不通问”为由拒绝,但上官婉儿留了一个心眼——那个诏书的草稿她保留下来了,作为和韦后一党决裂的证据,或许她认为这是她的“保命符”。
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
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上官婉儿没有一丝慌乱,秉烛列队迎候李隆基。她拿出当初留下的遗诏草稿,想以此打动李隆基,证明自己和韦后、安乐公主并不是一伙的。
只是这一次她失算了,李隆基辣手摧花,“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一代才女、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就这样香消玉殒。“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李隆基为何非要杀死上官婉儿呢?
其一,服众。上官婉儿和韦后一党交从甚密人尽皆知。尽管上官婉儿已和韦后一党有所分割,还有诏书为证,但外界舆论并不知晓,在大家眼里你就是韦后一党的。
其二,结束女人当政的局面。李隆基是个正统派,厌恶女人当政。而上官婉儿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参与了其中诸多大事的决策,号称“巾帼宰相”,是女人当权的一个符号。
其三,李隆基早已视太平公主为最大的敌人,当前结盟中只是权宜之计,他们之间早晚要发生“火并”。上官婉儿已成为太平公主身边最重要的智囊,为打击对手削弱对手,上官婉儿在劫难逃。
跟韦后、安乐公主死后被随便扔乱坟岗不同,上官婉儿被高调厚葬,显然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争结果,你冤杀我的人,是你错了,这是太平公主向李隆基表达强烈的不满。
而上官婉儿墓的考古挖掘又揭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上官婉儿墓曾遭到大规模的官方毁坏,而官方能下达这种命令的人只能是唐玄宗李隆基,这又是双方斗争的一个延续。
说到底,上官婉儿的死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⑪
上官婉儿一生都陷入了权力漩涡,权力将她推上人生巅峰,权力又将她无情吞噬。
她是孤独的,她一生都在孤独中修行,在隐忍中强大,不过和那个时代相比,你的所谓“强大”又算得了什么?政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黑洞,它终会吞没你的一切。
上官婉儿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多么希望她能远离政治是非,只是一位恬淡纯粹的诗人。
像李清照一样和夫君读书泼茶,或者像卓文君那样,跟司马相如当垆沽酒,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做人不缺爱做爱不缺人,如此安好!
不幸的是,她活在武则天之后那个微妙的时代;不幸的是,命运把她推上权力名利场。她谈不上有什么重大过错,身陷权力漩涡,拼搏也好挣扎也罢,都是她的本能反应,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不管你是欣赏她还是讨厌她,都不得不承认——她用她的才华、智慧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一抹最亮丽的颜色,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绚烂而又让人叹息的史卷。
她犹如深宫中一株红梅寂寞绽放,血雨腥风让她欲加红艳,血雨腥风让她零落飘逝……
<终>
参考资料:《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于赓哲 著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公元2013年6月,古城咸阳。
一座古墓的挖掘,在考古界、民间引发巨大轰动,只因古墓出土的墓志盖上赫然篆刻着九个大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经专家一致认定,这正是大唐才女、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之墓。
随着墓葬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那段血雨腥风荡气回肠的历史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眼前,传说中的上官婉儿距离我们如此之近。就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烟云,去重温一下上官婉儿多彩而又凄楚的一生……
②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大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云秋。
曙光微明,月挂西山,鹊鸟出林,寒蝉在初秋的晨风中鸣叫,洛水绵绵不息流向远方。
月色撩人,一美男子身跨白马气定神闲,沿着大河缓缓而行,听蝉噪鸟鸣,宛如神仙一般飘逸潇洒。
这是唐朝一官员在早班路上,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即兴而作。这位帅叔叔就是大唐宰相上官仪。
上官仪,人如其名,身居高官丰仪俊朗。他凭借“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一跃成为唐太宗身边的御用文人,红极一时,到了高宗朝更是荣升为宰相。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常在官场飘,哪有不挨刀?一次偶然的“工作失误”让上官家族灰飞烟灭。
③
唐高宗李治为摆脱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重臣集团控制,决定“废王立武”重振皇权。
如愿得偿以后,却发现武则天不是一个善茬,她对权力的欲望大大超出唐高宗的预料。加上高宗身体不好,武则天借着帮助高宗处理政务的机会,一步步开始掌权。
唐高宗发现自己的权力被武则天一点点蚕蚀,十分不满,但因武则天过于强势,自己也是无可奈何。
麟德元年(664),有人举报武则天请道士在宫中行厌胜之术,唐高宗勃然大怒,决心“雄起”一次。
他就问身边的上官仪该如何办,上官仪见皇上如此震怒,建议道:“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资治通鉴》)
这正中唐高宗下怀,立即责成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作为制诏高手的上官仪,立马提笔泼墨开始拽词,须臾即成。
这时奇葩的一幕出现了,武则天似乎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高宗面前,一通河东狮吼,那墨迹未干的废后诏书也被之哗啦哗啦撕个粉碎。
当然武则天是不可能从天而降的,是她的后宫情报网起了至关重要作用。她早已在唐高宗身边安插了眼线,眼线的及时通报让她避免了灭顶之灾。
面对武则天的汹汹气势,唐高宗的软弱性格再次暴露无遗,只见他战战兢兢道:“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站在一旁的上官仪一脸懵逼,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谁都知道得罪武则天的会是什么下场。没多久,上官仪被人诬告勾结废太子李忠意欲作乱,包括儿子上官庭芝在内的上官家族男丁被诛杀殆尽,家属女眷则没入掖庭为奴。
上官仪为自己的天真幼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但害了自己,更是害了家人。儿媳郑氏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上官婉儿,一同坠入了万丈深宫……
(Ps:上官婉儿今河南三门峡人,祖籍甘肃天水。)
④
自此,上官婉儿和母亲郑氏这对孤儿寡母,在掖庭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奴婢生活。这对上官婉儿来说,可谓是地狱开局。
郑氏系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出身名门望族,知书达理,更有一颗坚强豁达的心。
虽然自己身份和地位一落千丈,从锦衣玉食的贵妇人沦为一名官婢,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她非常重视教育和礼法,她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上官婉儿的培养教育。
同时掖庭还有一个负责宫女教育的学校——内文学馆。上官婉儿幸运的得以在这里学习,自幼聪慧的她很快在内文学馆脱颖而出,成为掖庭人人皆知的小才女。《旧唐书》说她:“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有些鸟注定不会关在笼子里,因为它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上官婉儿的才华在掖庭传为美谈,最终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在上官婉儿13岁这一年,得到武则天亲自召见并当场校考。
上官婉儿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且文意畅通辞藻华丽,好像是夙构而成,让武则天大为欣赏,封为五品才人 ,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时称“内舍人”。
上官婉儿在13岁被封为唐高宗才人,是新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志告诉我们的惊人秘密。原本大家只知道上官婉儿是唐中宗的妃子,却没想到他早先还是唐高宗的才人,这一幕和武则天的经历何其相似!
当然,上官婉儿被封为唐高宗才人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夫妻之实。
原因有二:其一,此时的唐高宗病入膏肓,已失去啪啪能力。其二,朝中大权尽在武则天掌控,封上官婉儿为才人只能是武则天的意思,而武则天不可能为自己制造一个“情敌”。
封上官婉儿为唐高宗才人,是武则天为她铺路的关键一步,如此上官婉儿就可以洗脱官家卑女和罪臣之女的名声,可以名正言顺的在武则天身边工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武则天用上官婉儿作为自己的贴身秘书,就不怕上官婉儿报杀爷杀父之仇吗?
呵呵,我只能说是你想多了。
首先从上官婉儿的角度说,上官婉儿的祖父和父亲被杀时,上官婉儿刚出生不久,其对祖父和父亲完全没有印象。
而母亲郑氏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女儿能够快乐健康成长,为了活命,也不能给上官婉儿播下复仇的种子,当然她更懂得恨不止恨唯爱能止的道理。
上官婉儿身处逆境却依旧仰望星空,心中有爱有信仰,这是伟大母爱赐于她的最好礼物!
从武则天的角度上说,一是欣赏上官婉儿的才华。二是准确把握了上官婉儿心理,她自信能够感化上官婉儿,让她为己所用。三是能显示自己胸怀宽大唯才是举。
事实证明,上官婉儿被武则天的能力智慧格局彻底征服,最终成为了她的铁杆粉丝。对没有交集没有感情没有记忆的祖父父亲,只能是她生命中的一个称谓符号而已。
当你面向太阳,阴影终将消散。
上官婉儿,这位罪臣、官婢的女儿,通过自身的努力,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人生逆袭,一跃成为了武则天身边红人。
⑤
尽管上官婉儿13岁就得到了武则天的器重,但直到30多岁才成为武则天首席机要秘书。
原因有三:
其一,上官婉儿来之前,武则天在内朝已经建立一套以女性为主的秘书班子,上官婉儿不可能一下子就取代她们。
其二,制作诰敕和写一般的文章、诗歌不一样,光有文采是不行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历练。
其三,上官婉儿毕竟是上官仪的后代,武则天还需要一个观察期对其进行考验。
上官婉儿从一个罪臣后代,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拼搏经受住了考验,荣升为武则天首席机要秘书,进入权力中枢,参与军国大政决策。
“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请君国谋猷,多其所决。”(《太平广记》)。上官婉儿成为了事实上的“巾帼宰相”,权倾一时。
集美貌才华权力为一身的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手下一干就是20年,从豆蔻年华的青春美少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魅力女性,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在个人感情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就是放到现在都称得上“老姑娘”了,更何况在唐朝呢,上官婉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龄剩女”。
当然不是上官婉儿不想嫁,主要是身处深宫,碰到帅哥的机会并不多,最常见的都是些鸡飞蛋打的“残疾”人。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武则天,她完全视上官婉儿为自己的“私人物品”,对她的感情生活不闻不问。
一次武则天与宰相会晤,上官婉儿奉命在一旁记录。可能是这位宰相长得太帅了,上官婉儿不由多看了他几眼,因为走神,谈话记录自然记得马虎。
退朝后,武则天开始发飙,一把小刀直接插到上官婉儿眉心上,鲜血直流,还不允许上官婉儿拔下来。
上官婉儿忍痛作了一首《乞拔刀子》,哀求武则天拔下刀子,武则天这才逐渐息怒。
丽日煦皇庭,清风拂龙台。
分明眼前事,依稀梦飘来。
忽焉思散起,精移何神骇。
罪臣当万死,还乞龙颜开。
上官婉儿为了掩饰这个疤痕,在疤痕处绣贴了一朵红梅,反而让她显得比之前更加妩媚动人,宫中女人争相效仿,梅花妆一时引领时尚。
据专家研究,这个让上官婉儿挨刀的宰相叫李迥秀,和上官婉儿年龄相仿,颜值才华双在线,是出了名的男神,此时正处离异单身中。上官婉儿被他“撩拔”实属正常,无奈武则天醋意大发不愿成人之美。
鸡汤云:上帝是公平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阳光雨露都给予某一个人。李宰相官大人帅有内涵,好像也太完美了吧。
呵呵,很不幸,大帅哥李宰相被武则天的小奶狗、面首张易之的老妈看上了。张易之狗仗人势,愣是逼着李宰相和他老妈结婚,李宰相压力之下竟然就范。
张易之老妈子又老又丑,我代表探花TV采访一下:咳咳,李宰相,你性福幸福吗?
上官婉儿的“个人大事”牵动了无数吃瓜群众的淡操心。坊间传闻四起,有的说上官婉儿和太子李贤郎情妾意,有的说和武则天面首张昌宗暗渡秋月,更离谱的还有人说上官婉儿和宰相狄仁杰有一腿……
真应了那句:没有绯闻的名人算不上名人。
史上记载,上官婉儿有两个男朋友或者说情人,一个是武三思,一个叫崔湜。
当然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的私情,是得到武则天默许甚至纵容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视为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借着上官婉儿将李、武两家连为一体,他们之间这场感情符合她的利益要求。
上官婉儿把大把的青春都消耗在案牍之间,她的情人武三思、崔湜等人和她交往的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她的手中权力,而上官婉儿则希望想以权力换取一个女人正常的感情生活。
但高处不胜寒,她的地位决定了她不可能以这种方式获取一份真感情,掺杂了“权力”因子的所谓爱情也会很快变质。她的小情人崔湜恰恰是武三思介绍的,而她也将武三思介绍给韦后,一切都是为了权力为了生存。
一生都陷入权力漩涡的上官婉儿,从来都没有享受过哪怕一天的真实爱情生活。“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她的“连璧友”又在哪里呢?
⑥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爆发,二张被杀,病榻上的武则天被张柬之等人赶下台,中宗李显继位,大唐复国。
唐中宗李显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特别是两哥哥李弘、李贤之死更让他心惊胆颤。
作为傀儡皇帝登基后,因不能自我定位,在皇位上仅仅坐了55天,便被老妈武则天赶下台,贬为庐陵王,流放南方。流放南方期间,一听说京城有使者来,便下意识的想要自杀,总以为人家是来要他命的。
因狄仁杰的劝谏,李显从流放地回到京城被立为太子,但他仍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
为讨好母亲,体现李武一家,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主动和武家联姻,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儿子武崇训,而另一个女儿永泰公主则成了武承嗣的儿媳。
只是防不胜防,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夫妇只是因议论了祖母面首二张几句,被人告发,结果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夫妇被逼自尽。太子李显自然又被吓得不轻。
而后发生的神龙政变,完全由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主导,他死活都不会参加的,没有谁比他更懂母亲。
政变那天无论大家怎么劝他都不愿去,政变者只好强行把他抱上马背驮到现场,整个过程他一言不发,觉得自己不忠不孝,愧对母亲更害怕母亲。
中宗即位后,上官婉儿被拜为二品昭容,这显然是武则天生前安排。
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资深智囊,政务娴熟经验丰富,把她安排到中宗身边既可以帮到中宗,同时也算是给上官婉儿找了一个合适的出路,算是两全其美吧。
这场指定的婚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中宗和上官婉儿之间恐怕很难谈得上有真感情。上官婉儿甚至可以住在宫廷外的私宅,而不必住在宫廷内,这只能是唐中宗时期才有的怪现象。
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崔湜的私情人尽皆知,唐中宗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上官婉儿此时也四十出头了,容颜渐衰。而唐中宗后宫佳丽云集,中宗更多的是看重她的工作能力,“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当然这也与大唐“包容开放共享”的思想有关,韦后和武三思淫乱后宫,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就他一个人“不知道”。
有一老百姓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上书检举揭发韦后和武三思私通,中宗不但不追究给自己带绿帽的人,反而说举报人谣言惑众,想要杀掉。因大臣反对,只好将此人流放,但暗地里他又派人到流放地将其杀害。
唐中宗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皇帝!
⑦
居住宫外私宅,为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及后来的崔湜交往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使她有了与众多文人墨客唱和交流的机会。上官婉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赢得当时文坛的一致拥戴。
唐中宗对自己这个满身才气的嫔妃也是无比的信赖和欣赏,每有重大活动必携之同行。
重阳节,大雁塔重修落成,上官婉儿作为女性却和一大批著名文士一起登塔,并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某年正月,长安郊外昆明池,垂柳蘸碧,日映清涟,正是一年春好处。
唐中宗带着群臣嫔妃畅游昆明池。皇上心情倍好,令群臣作诗助兴。大臣们个个都是饱学之士,纷纷铺纸研墨挥毫,侍从很快就收集到100多首。
中宗命令上官婉儿品评这些诗,最后选出一篇配乐做成御制曲。
上官婉儿信步登上彩楼,群臣则汇集楼下,仰头观望。上官婉儿玉手纤纤,一篇篇过目,不满意者随手扔下。
少顷,一张张诗稿如花瓣般,从空中翻飞而下,纷纷扬扬,百官赶紧围上去瞧,是谁的立马拣起揣怀悻悻退立一边。
最后,上官婉儿手中只剩下两张诗稿了,一张是沈佺期的,一张是宋之问的,二人并称“沈宋”都以诗句华丽秀美著称。
只见上官婉儿一手拿着一张诗稿,柳眉微蹙,左看看右看看。等了好一会儿,上官婉儿终于点点头,做出了决断。手一扬,一张纸稿飘然而下,大家一拥而上,原来是沈佺期的诗,换句话说,最后的冠军是宋之问。
上官婉儿给出的理由是,沈佺期诗最后两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虽是自谦,但也意味着“词气已竭”;宋之问诗最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则有一种豪气,“犹陡健豪举”。
对于这个评判,百官们都敬佩不已。这场赛诗会向全天下宣告了上官婉儿的文坛领袖地位。
相传,上官婉儿母亲怀胎上官婉儿时梦见一巨人,送给她一杆大秤,说道“此子将持此称量天下士”,谁曾想就这样应验了。
上官婉儿能够称量天下,当然是凭借她的诗文软实力。
她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祖父上官仪遗风,辞藻华丽,绮错婉媚,另一方面她又发扬光大了上官体,将女子情感细腻的一面糅入其中,感情充沛意境深远;同时在一些应制诗的创作上也有其“豪气”的一面。
当时的上流社会和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上官婉儿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风。
她的这首《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 》之一,以“龙为马”、“玉作田”衬托圣驾出行的恢宏气势,是其“豪气”的体现。
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
可惜上官婉儿的大部分诗作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流传下来。现仅存30多首,皆文笔优美,辞采华丽。比如她的代表作《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对仗工整,富有情味,含蓄地将一个思妇对丈夫的哀怨写得婉转凄美。
⑧
在文坛,上官婉儿声名日盛。在朝廷,上官婉儿则掌管了修文馆,她建议中宗广招天下才学之士,增加修文馆人员设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至若幽求英隽,郁兴词藻。国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景龙文馆记》)。
在上官婉儿的领导下,唐文坛欣欣向荣,人才也被她“一网打尽”,这都是她的功劳。
唐高宗乾封以后,皇帝身边专门负责诏诰制作的人员叫北门学士,一般由多人承担。
但到了唐中宗时期,《翰林志序》载:“上官昭仪独掌其事”上官婉儿一介女流“独掌其事”,一人抵多人,“一日万机”。祖父上官仪没有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
上官婉儿的名气和地位在唐中宗时期达到了巅峰。只是官场如战场,波谲云诡,荣辱毁誉是非成败只在一瞬间。一场潜伏的危机正在向她悄悄袭来……
⑨
神龙政变发生时,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对如何处置武三思产生分歧,错过了一举诛杀武三思良机,除恶不净。惊恐万状的武三思在上官婉儿的引荐下投奔韦后,不久便和韦后暗通款曲勾搭成奸。
上官婉儿、唐中宗、韦后和武三思之间构建起一张奇特的关系网,情与权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上官婉儿参与其中让人惋惜,只不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乃至性命,她只能随波逐流拼命挣扎……
大难不死逃过一劫的武三思反攻倒算,当初拥立中宗复位的张柬之等“五王”被之诬陷流放至蛮荒烟瘴之地。不久,他们便或死在流放地,或在流放路上即被虐杀。
这里不得不提上官婉儿的另一个情人崔湜。崔湜本是“五王”这边的人,被安插在武三思身边监视武三思。
但崔湜发现武三思日益受宠,便转而投靠武三思,为诛杀“五王”出谋划策。最终崔湜因铲除“五王”有功,官拜中书令、宰相。
后来,他又看风使舵背叛李隆基,拜倒在太平公主石榴裙下。先天政变后,被唐玄宗赐死在流放地,落得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可悲下场。
光复李唐的五位首席功臣被诬杀后,武三思权势熏天,和韦后、安乐公主加快了篡权步伐,矛头直指太子李重俊。
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一伙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但在各种诏敕故意贬低他,甚至多次在他面前呼他为“奴”。李重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当然不能容忍武家、韦后等人对他的欺凌。
韦后一伙还密谋废掉太子,欲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这下让太子李重俊彻底爆发了,一不做二不休,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先是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然后挥兵攻入宫内。
此刻,在深宫摸爬滚打30余年、也曾经历神龙政变的上官婉儿,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因她与武三思、韦后关系密切,太子也很憎恶他,所以她一定在太子的黑名单上。
形势危机,上官婉儿迅速跑向皇帝住处,拍着皇帝寝宫的大门高声喊道:“观其意欲先索婉儿,次索皇后,次及大家。”(《资治通鉴》)
因上官婉儿的及时通报和正确建议,太子李重俊发动的政变被挫败。
⑩
李重俊事件给上官婉儿内心以极大震撼,她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原本只顾完成武则天的遗愿,维护武家利益,做好武家和李家的沟通联络,让李武两家相安无事。
只是事情的发展大大偏离她当初的设想。她对武家的保护掺杂着对武三思的个人感情,而武三思权欲膨胀再度威胁到了李家政权。
韦后不知天高地厚急欲成为武则天第二,都给深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上官婉儿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
痛定思痛,上官婉儿开始跟韦后、安乐公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她们渐渐分割。“自是心附帝室,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资治通鉴》)。
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李重俊事件后,唐政坛进入了一个新的黑暗时期。
韦后和安乐公主经历了这么一场惊吓,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更是变本加厉:一方面,她们卖官鬻爵,培植安插亲信;另一方面,她们加紧了夺权步伐,她们也想效仿武则天,建立另一个女人王朝。
而唐中宗就成为她们夺权路上最后一个障碍。权力让人疯狂,权力让人灭亡。
公元710年6月,唐中宗被韦后和亲女儿安乐公主联手鸩杀,终年55岁。
No zuo no die!
胸大无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失去唐中宗这棵大树的遮挡,韦后和安乐公主这母女二货,就像小丑一样可笑。她们上蹿下跳,看似大权在握,实则离死期不远矣。
上官婉儿浸淫官场30余年,韦后一党执着作死,她洞若观火,当然不愿和她们一块陪葬。李重俊事件后,她就和韦后一党加快分割,坚决上书以死相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而今唐中宗被鸩杀,意味着韦后一党的丧钟即将敲响。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草遗制”(《资治通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沟通商议后,以唐中宗的口吻起草了一份遗诏,提出让相王李旦辅政,一来是为李家争夺一点权益,二来也想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虽然遗诏被韦后一党以“嫂叔不通问”为由拒绝,但上官婉儿留了一个心眼——那个诏书的草稿她保留下来了,作为和韦后一党决裂的证据,或许她认为这是她的“保命符”。
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
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上官婉儿没有一丝慌乱,秉烛列队迎候李隆基。她拿出当初留下的遗诏草稿,想以此打动李隆基,证明自己和韦后、安乐公主并不是一伙的。
只是这一次她失算了,李隆基辣手摧花,“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一代才女、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就这样香消玉殒。“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李隆基为何非要杀死上官婉儿呢?
其一,服众。上官婉儿和韦后一党交从甚密人尽皆知。尽管上官婉儿已和韦后一党有所分割,还有诏书为证,但外界舆论并不知晓,在大家眼里你就是韦后一党的。
其二,结束女人当政的局面。李隆基是个正统派,厌恶女人当政。而上官婉儿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参与了其中诸多大事的决策,号称“巾帼宰相”,是女人当权的一个符号。
其三,李隆基早已视太平公主为最大的敌人,当前结盟中只是权宜之计,他们之间早晚要发生“火并”。上官婉儿已成为太平公主身边最重要的智囊,为打击对手削弱对手,上官婉儿在劫难逃。
跟韦后、安乐公主死后被随便扔乱坟岗不同,上官婉儿被高调厚葬,显然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争结果,你冤杀我的人,是你错了,这是太平公主向李隆基表达强烈的不满。
而上官婉儿墓的考古挖掘又揭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上官婉儿墓曾遭到大规模的官方毁坏,而官方能下达这种命令的人只能是唐玄宗李隆基,这又是双方斗争的一个延续。
说到底,上官婉儿的死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⑪
上官婉儿一生都陷入了权力漩涡,权力将她推上人生巅峰,权力又将她无情吞噬。
她是孤独的,她一生都在孤独中修行,在隐忍中强大,不过和那个时代相比,你的所谓“强大”又算得了什么?政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黑洞,它终会吞没你的一切。
上官婉儿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多么希望她能远离政治是非,只是一位恬淡纯粹的诗人。
像李清照一样和夫君读书泼茶,或者像卓文君那样,跟司马相如当垆沽酒,举案齐眉夫唱妇随,做人不缺爱做爱不缺人,如此安好!
不幸的是,她活在武则天之后那个微妙的时代;不幸的是,命运把她推上权力名利场。她谈不上有什么重大过错,身陷权力漩涡,拼搏也好挣扎也罢,都是她的本能反应,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不管你是欣赏她还是讨厌她,都不得不承认——她用她的才华、智慧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一抹最亮丽的颜色,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绚烂而又让人叹息的史卷。
她犹如深宫中一株红梅寂寞绽放,血雨腥风让她欲加红艳,血雨腥风让她零落飘逝……
<终>
参考资料:《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于赓哲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