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昂.莱德曼, 被天才的物理学家们称作“天才中的天才”, 再听到李振道透露的一丝消息后, 从思考这个问题到完成实验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 写出文章, 后发先至, 并且等吴健雄的文章完成后一起发表论文。 他也没有因为宇称不守恒得诺贝尔奖, 而是1988年以对中微子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中文世界里为吴健雄不平的文章,往往忽略 这一个情节。 ( “那个星期五宴席上的倒数第二道菜,是用黑豆酱油加上葱和韭菜焖出的大鲤鱼。在上这道菜的时候,李政道反复强调了这一关键信息:吴健雄发现的效应非常显著,超出我们期望的10倍以上。虽说数据还没有看到,是试探性的,而且还很初步,但(李政道给我夹了鱼头,他知道我喜欢)如果效应的确非常显著的话,就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如果中微子是两种成分……”)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252945 1957年1月4日,在哥伦比亚物理系传统中式午餐聚会上,莱德曼从李政道那里听得吴健雄正在进行的宇称实验正取得了初步成果。他想要通过另一种方法来验证宇称是否守恒——观察自旋粒子π介子和μ子的衰变,正是李政道和杨振宁1956年论文中提出的其中一个实验设想。当天晚上,莱德曼构思了实验方案,如果成功,他们将看到“巨大的效应”。在The God Particle: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一书中,莱德曼详细回顾了这段经历,故事的结局是莱德曼和同事在四天内就见证了“上帝的破坏”,并且等待吴健雄检验结果后一起发表论文。
少有人知,曼哈顿计划差点儿夭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先于纳粹制造出原子弹,由奥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顿计划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进行。 众人曾忧虑,无法控制的连锁聚变反应会将地球膨胀为火球。
结果,核反应堆的原子核连锁反应根本不能连续,停得太早。 研制停摆。
直到军方找到一位女士。
她曾在读书时研究铀分裂的产出物,发现了对链式反应有致命影响的因素,并写成论文。 这篇论文因保密级别高,尚未公开发表。
而正是这篇论文解决了上文的难题。
2020年,《时代周刊》推举世纪年度女性时。 她被视为1945年年度女性。
推荐词中写: “没有这位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可能会失败,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会延长到1946年以后才结束。” 她被人誉为“原子弹之母”。
她是唯一一位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华人,是核子研究的女王,她与居里夫人、迈特勒并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科学家。 她的名字叫作吴健雄。
尽管《奥本海默》中未对她着笔,而我也始终认为,电影是创作者的私人表达,取舍是创作者内心的投射,不作苛责。 但。
如果当真把奥本海默定义为普罗米修斯,那应该是吴健雄让火种持续亮着。
认识吴健雄,或许有必要。
在江苏太仓,有一座吴健雄的雕像,穿学士服,目看远方,模样坚毅,塑像高大。
下方刻1912—1997的字样。
1912年,吴健雄生于上海。
她的父亲吴仲裔曾进南洋公学,参加过蔡元培的爱国学社,入同盟会,思想开明进取,亦投身革命。
后举家迁回太仓浏河镇,那里有座天妃宫庙,吴健雄的家就在旁边。
吴仲裔在老家创办“明德女子职业学校”,鼓励乡民破除重男轻女观念、重视教育,送子女来上学。
吴健雄就在此读书,度过童年。
吴健雄天生有读书的才份。
十一岁时,她考到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业出色,又考入中国公学读书,成为胡适的入门弟子。
父亲曾送她一本物理教科书,读罢甚是着迷。
吴健雄遇上施士元,在他手下学习物理。
而施士元也颇为传奇,他曾留学法国,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从事核谱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奠基者。
吴健雄自此痴迷物理,求学之路不停。
1936年,吴健雄在叔父的资助下,踏上胡佛总统号轮船,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进修。
登陆后,她先是去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在一位学生的陪同下参观了物理实验室。
随后,她改变主意,从密西根大学转申伯克利。
据她所说,密西根大学有一个学生俱乐部,虽由男女学生共同组建,但女生却不被允许从正门出入,只能走侧门。
这样的歧视让她大感意外,也心生排斥。
伯克利之所以能吸引她,是因那里有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有助于她日后的物理研究。
此等胆魄果决,少有人能及。
而那位陪同她参观的学生,正是她后来相伴一生的丈夫袁家骝。
此时的伯克利正是群星璀璨时——
主持曼哈顿计划的奥本海默,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而获诺奖的劳伦斯,吴健雄的导师则是获得诺奖的塞格瑞。
校园里,吴健雄的身影很好辨认,她个子不高,会穿旗袍,东方面孔,发髻盘得利索典雅。
包括奥本海默在内的一众朋友爱喊她“GeeGee”,意寓音同汉语中的“姊姊”。
她性格温柔,但行事刚毅。
钻进实验室后,几乎不眠不休,常备足干粮食物,就在实验室呆上几星期。
她执教后,不同于其他导师,把学生的学业甩手撇干,反倒手把手教导,要求甚严。
也因此得了外号“dragonlady”,“龙女士”。
吴健雄的追求者众多,袁家骝是其中之一。
两人都从事物理研究,但婚后,基本是袁家骝操持家务,担当家务主角,好让吴健雄专心科研。
吴健雄醉心工作,常半夜回家。
两人恩爱,极少吵架,逢情人节等节日,袁家骝会准备花束,待吴健雄笑盈盈接过来。
两人成婚,时逢太平洋战争爆发,双方家人未到,只朋友到场,钱学森带了个小摄影机,为两人拍了短片。
两人交友圈甚广:
建筑学家贝聿铭,经济学家方善桂,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物理学家张文裕、胡宁,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皆是家中座上客。
吴健雄在医院诞下婴儿后,爱因斯坦曾顺道前去探望。
吴健雄加入曼哈顿计划,是经由劳伦斯的推荐与奥本海默的邀请,背靠的是她在物理届的知识权威。
即使如此。
她依然因为自己的亚裔身份和女性性别受到重重阻碍。
吴健雄在伯克利的第一学年末就申请了奖学奖,但因亚裔身份,未能评上,只能通过助教获得补贴。
博士毕业后,她继续留在伯克利的实验室工作了两年,但伯克利不愿意为女性提供一份正式教职岗位。
夫妻二人移居至美国东海岸,吴健雄在一所颇具声望的女子学院教书。
后来,吴健雄受推荐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又辗转去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却又卡在教授职称上。
1956年6月,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物理评论》期刊共同发表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一文。
正式向宇称守恒这一基本理论发起挑战。
两人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邀请吴健雄将理论践行于实验。
吴健雄立马取消度假计划,着手实验设计。
同年圣诞节深夜,吴健雄搭末班火车从华盛顿去往纽约。
雪呼风啸,到站后,她立刻给李政道打去电话,告诉他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透露验证了宇称不守恒。
直至转过年来的1月9日,这期间,吴健雄一直在反复校验。
1月15日,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普平大楼818室,吴健雄与李政道等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宇称守恒”已死。
撼动整个物理学界。
10月,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在颁奖礼上强调吴健雄团队实验的重要性,李政道亦极力争取评委会对吴健雄的肯定。
杨说:“我相信真正念物理的人会知道,吴健雄确实应该得到诺贝尔奖。”
奥本海默则公开表明,吴健雄应共同分享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物理学界对“宇称守恒”坚信不疑,吴健雄的实验一度成为某些物理学家的嘲讽对象。
但她依然选择去做。
正如她所言:“永远不要把所谓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是必然的”。
在1958年、1959年、1960年、1964年与1965年,吴健雄数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
但始终与诺奖失之交臂。
在一封她写给史坦伯格的回信上,可以窥见其内心的几分苦涩:
像你这样一位近代物理的伟大批评者,所给予我的称赞,是比任何我所期望或重视的科学奖更有价值的。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尽管我从来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我。
可她的光辉太盛,世人愿为其加冕,像是一种弥补:
她被哥伦比亚大学晋升为正教授,成为哥大历史上首位女性正教授;
与杨振宁、钱学森共同被授予普林斯顿荣誉博士学位,成为其历史上首位女性荣誉博士获得者;
获得首届沃尔夫物理学奖
......
吴健雄回国时,曾受周总理亲自接见。
她先后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
并以自己的父亲吴仲裔的名字建立奖学金,并将自己的积蓄投入进去,用于国内教育建设。
1997年,吴健雄病逝。
按照她的遗愿,袁家骝亲自将她的骨灰带回到故乡安葬。
李政道则写下一个“想”字,其中填入吴健雄所写的四篇改变物理学界、乃至改变人类的论文。
她的墓碑上刻着:
她绵延一生的工作,展现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见。
以及:
卓越的世界公民,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有本写吴的传记说那时实验小组有5个人。其中一个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果让吴得诺奖但不让那个成员上,也说不过去。但是两人同时和杨李一起得奖就超过3个人违反规定了
第二次握手 吧
吴健雄在证明李扬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中的却做了重大贡献,但把她称为“原子弹之母”就有点莫名了。
利昂.莱德曼, 被天才的物理学家们称作“天才中的天才”, 再听到李振道透露的一丝消息后, 从思考这个问题到完成实验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 写出文章, 后发先至, 并且等吴健雄的文章完成后一起发表论文。 他也没有因为宇称不守恒得诺贝尔奖, 而是1988年以对中微子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中文世界里为吴健雄不平的文章,往往忽略 这一个情节。 ( “那个星期五宴席上的倒数第二道菜,是用黑豆酱油加上葱和韭菜焖出的大鲤鱼。在上这道菜的时候,李政道反复强调了这一关键信息:吴健雄发现的效应非常显著,超出我们期望的10倍以上。虽说数据还没有看到,是试探性的,而且还很初步,但(李政道给我夹了鱼头,他知道我喜欢)如果效应的确非常显著的话,就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如果中微子是两种成分……”)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252945
1957年1月4日,在哥伦比亚物理系传统中式午餐聚会上,莱德曼从李政道那里听得吴健雄正在进行的宇称实验正取得了初步成果。他想要通过另一种方法来验证宇称是否守恒——观察自旋粒子π介子和μ子的衰变,正是李政道和杨振宁1956年论文中提出的其中一个实验设想。当天晚上,莱德曼构思了实验方案,如果成功,他们将看到“巨大的效应”。在The God Particle: If the Univers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 Question?一书中,莱德曼详细回顾了这段经历,故事的结局是莱德曼和同事在四天内就见证了“上帝的破坏”,并且等待吴健雄检验结果后一起发表论文。
如果把实验验证也发诺奖,不光吴健雄的合作者摆不平,还有莱德曼组的文章和吴同时发表, 也没法平衡
谢谢作者的文章
洛杉矶的华人电台出过一期节目,就是谈吴健雄的生平,我这里郑重推荐。podcast链接在此,值得一听。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am1300-%E4%BB%8A%E6%97%A5%E8%A9%B1%E9%A1%8C-todays-topic/id1475710560?i=1000622305521
收藏,谢谢推荐
这电影说的是她啊
楼主标题党了
噢 谢谢解释。作为一个亚裔女性还是很伟大了。就是后面那么多次提名都没能得奖确实有些惋惜
所以要感叹。中国近代的教育让我们都认为袁世凯是个窃国大盗,他儿子袁克定也是千古笑柄。但是等年纪大了才发现世界是复杂的。。。
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个袁克定在抗战的时候保持了气节,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生活贫困。他年轻时候被他爸爸派去拉拢的大名鼎鼎的汪精卫反而成了中国最大的汉奸。
几个槽点。1.根本没拍吴健雄,谈什么删除。 吴健雄就不在电影里面那个site,为啥要拍她。 吴健雄和这个故事的主体没关系。
此大學早已不是彼大學,可惜你了。
的确,这本书/电影是奥本海姆的传记,吴健雄和奥本海姆的私生活有一毛关系?书里本来就没有,何来删的一干二净。
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人去找过不少在天津当寓公的 北洋军阀遗老们出来组织北方伪政权。基本都被拒绝了。
我看过的说法里 提到吴太强势, 把合作者当 打工仔看待。 搞得关系很不好, 造成得奖的阻力很大
看到说法是她的实验工作给杨李的理论工作提供了证据,但她的两个实验室助手也觉得自己贡献重大,她要上他们也要上,而诺奖最多给三个人分,杨李占了二个名额,不可能再加三个人,她懒得争就算了。
奥本海默自己也并没有得诺奖,他的故事本来就不是关于诺奖的。
吴看年轻时候面相是蛮强势的。 她当年跟女生朋友相约去密西根上学的,途径伯克利觉得好就独自留下来,朋友独自前行非常生气。
奥本海姆会一个中文词姐姐,就是亲切称呼吴健雄的,你知道吗?
她的孙女写过一篇回忆文章: https://k.sina.cn/article_5225475115_137766c2b019011aca.html
我的奶奶吴健雄博士
吴健雄孙女的这篇文章里关于诺奖那部分, 是我看的中文文章里最公允的表述
当时吴是和美国标准局的一个小组一起工作的,据说当时吴最后自己写完文章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第一位,标准局的同事对她的做法是有微词的。
《第二次握手》里的丁洁琼
当年这小说很红,我还买了一本。就是因为没看到手抄本。。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年说过没有华人女性参加曼哈顿计划,是作者杜撰的。。
那吴健雄加入曼哈顿计划真的还是假的?
即使是今天的科学界,执笔写文章的那个合作者也仍然是主要作者,没毛病呀。不过现在某些学科通讯作者放最后,学生放前面,那时候教授是放第一位的。
写得好好啊 文笔和感情都很到位 看哭了好几次
书里提到了李政道杨振宁和蒋介石,杨振宁应该抗议一下。
吴健雄参加了曼哈顿计划是事实啊。维基百科上的吴健雄词条---“1944年3月,吴健雄加入了位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曼哈顿计划下属的替代合金材料实验室。这座实验室的职责是协助曼哈顿工程中铀浓缩的气化扩散项目。吴健雄与利奥·雷恩沃特在由威廉·黑文斯领导的小组中工作,负责开发监测放射性的仪器。”
所以是去了东南大学么
最后一段说得太好了, 清醒的头脑
泪目。同仁之间的惺惺相惜。
据说奥本海默的一篇论文也应该得奖的(关于黑洞好像),可是是在他死后从证实的。从这个角度吴确实是李和杨的贵人。
要怪就怪李政道多嘴, 呵呵。
我发现很多有成就的女性都有个很不错的老公,比翼齐飞+一两个娃。 要么就干脆没老公没娃。
奥本海默的传记里说,他后来也得过提名,但是因为原子弹扔到日本炸平民这件事,铀弹有关研究就得不到诺奖。可能吴健雄屡次提名没得奖也和这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