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高楼看得很唏嘘,真是经典案例教学啊。我自己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幸福,所以早早决心要走得远远的。这么多年磕磕碰碰,从最初懵懵懂懂只觉得委屈愤怒,到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也许有些问题, 到现在很清楚原生家庭在我身上的烙印是各种痛苦困扰的根源。要幸福只有一条路,跳出那个情绪黑洞,改造自己:思想,情绪,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套用一个网络流行词--重生。 这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从小潜移默化的洗脑深植于identity. 我看了好些书,参加过不同的课程和workshop. 有时恍然大悟,欣喜不已。但慧根有限,仍不时烦恼。昨天看帖,心有戚戚,也读到不少智慧的发言。有个id 的回复看得真爽,心说--那不就是我想做的吗? 在那个高楼收获很大,看到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恶果,也看到了跳出黑洞的海阔天空,平静喜乐。我喜欢在华人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教学。然后结合书本和自身情况,反思。 推荐这本书,帮助了很多人走出原生家庭困扰的。 欢迎大家讨论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贴一些我读到觉得相应的内容吧: emotionally immature 的表现包括: 别人不同意你的看法/意见,被视为对你个人的否定。 别人拒绝你的要求,被视为对你个人的拒绝。--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别人有权拒绝你。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 思想僵硬,非黑即白。 My way or no No way. 不懂得协商 这几条我都有,难怪这些年跌跌撞撞啊。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我到中年才窥到门径。差距大了
贴一些我读到觉得相应的内容吧: emotionally immature 的表现包括: 别人不同意你的看法/意见,被视为对你个人的否定。 别人拒绝你的要求,被视为对你个人的拒绝。--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别人有权拒绝你。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 思想僵硬,非黑即白。 My way or no No way. 不懂得协商
yingning 发表于 2023-08-16 12:16
不只是在家庭里, 就是有人喜欢take it personally, 这点我刚在美国上班就发现了, 公司里上下级可以平静公开地讨论问题, 下级可以不受指责地指出上级工作或者involved过的工作的不足或错误,very professional, 和我以前在国内所处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
这两天的高楼看得很唏嘘,真是经典案例教学啊。我自己从小成长的环境不幸福,所以早早决心要走得远远的。这么多年磕磕碰碰,从最初懵懵懂懂只觉得委屈愤怒,到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也许有些问题, 到现在很清楚原生家庭在我身上的烙印是各种痛苦困扰的根源。要幸福只有一条路,跳出那个情绪黑洞,改造自己:思想,情绪,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套用一个网络流行词--重生。 这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从小潜移默化的洗脑深植于identity. 我看了好些书,参加过不同的课程和workshop. 有时恍然大悟,欣喜不已。但慧根有限,仍不时烦恼。昨天看帖,心有戚戚,也读到不少智慧的发言。有个id 的回复看得真爽,心说--那不就是我想做的吗? 在那个高楼收获很大,看到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恶果,也看到了跳出黑洞的海阔天空,平静喜乐。我喜欢在华人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教学。然后结合书本和自身情况,反思。 推荐这本书,帮助了很多人走出原生家庭困扰的。 欢迎大家讨论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很有意思,同一本书,我读到的印象稍有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关注点不一样。我印象深的是: 我注意到internalize 会内心有fantasy about how to be treated/loved, 但是他们会把自己塑造成某个角色,以获得父母的注意认可。但是这个假我压抑真我,成年后很压抑痛苦。 externalize 认为外界因素造成他的痛苦,于是制造各种麻烦寻找attention, 帮助,他们可能借助酒精毒品,会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期望他人帮忙解决问题。
很有意思,同一本书,我读到的印象稍有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关注点不一样。我印象深的是: 我注意到internalize 会内心有fantasy about how to be treated/loved, 但是他们会把自己塑造成某个角色,以获得父母的注意认可。但是这个假我压抑真我,成年后很压抑痛苦。 externalize 认为外界因素造成他的痛苦,于是制造各种麻烦寻找attention, 帮助,他们可能借助酒精毒品,会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期望他人帮忙解决问题。 yingning 发表于 2023-08-16 13:20
刚开始看 The Art of Loving 突然有个感悟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包括父母手足配偶孩子朋友),其本质是爱的乞讨,是在情感上的化缘 可惜,我们放不下得到和得到足够多的执念 不能真正地在情感的得取和失去上随缘, 不能真正地mindfully enjoy what we can get and what we are given 同时也不能mindfully let go with what we can not get 遂痛苦总是伴随着想不开放不下的我们
刚开始看 The Art of Loving 突然有个感悟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包括父母手足配偶孩子朋友),其本质是爱的乞讨,是在情感上的化缘 可惜,我们放不下得到和得到足够多的执念 不能真正地在情感的得取和失去上随缘, 不能真正地mindfully enjoy what we can get and what we are given 同时也不能mindfully let go with what we can not get 遂痛苦总是伴随着想不开放不下的我们
刚开始看 The Art of Loving 突然有个感悟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包括父母手足配偶孩子朋友),其本质是爱的乞讨,是在情感上的化缘 可惜,我们放不下得到和得到足够多的执念 不能真正地在情感的得取和失去上随缘, 不能真正地mindfully enjoy what we can get and what we are given 同时也不能mindfully let go with what we can not get 遂痛苦总是伴随着想不开放不下的我们
bluecrab 发表于 2023-08-16 16:41“” 讲个真事, 老美邻居夫妇,政治、价值观比较保守,所以跟儿子媳妇不能谈论这些。他们提起,孙子出生的时候,他们去帮忙带,到周末主动回自己家,给小家庭空间。儿媳连声谢谢都没有。他们生气,也提出来了。老人说 He did what a good husband should do--defend his wife. (品品这句话。要是华人早就鸡犬不宁骂娶了媳妇忘了娘吧) 总之呢,就是有代沟有矛盾,但是尊重彼此的boundary, 享受天伦之乐。最近孙子生日,儿子媳妇掏钱,全家去游乐园住/玩了两天。
这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从小潜移默化的洗脑深植于identity. 我看了好些书,参加过不同的课程和workshop. 有时恍然大悟,欣喜不已。但慧根有限,仍不时烦恼。昨天看帖,心有戚戚,也读到不少智慧的发言。有个id 的回复看得真爽,心说--那不就是我想做的吗?
在那个高楼收获很大,看到了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恶果,也看到了跳出黑洞的海阔天空,平静喜乐。我喜欢在华人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教学。然后结合书本和自身情况,反思。 推荐这本书,帮助了很多人走出原生家庭困扰的。 欢迎大家讨论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yingning 发表于 2023-08-15 15:29 人发现别人的问题容易,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修正比较难。
关系通过互动而形成,成年人有独立的思想和经济能力,陷在原生家庭、婚姻或者其它糟糕关系的泥沼之中,既有对方的原因,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为人性格和处事方式。如果还不能很好地应对,至少可以试着保持距离,以降低负面影响。
针对困窘的人际关系,想分享叔本华的一句话:“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
emotionally immature 的表现包括: 别人不同意你的看法/意见,被视为对你个人的否定。 别人拒绝你的要求,被视为对你个人的拒绝。--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别人有权拒绝你。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 思想僵硬,非黑即白。 My way or no No way. 不懂得协商
这几条我都有,难怪这些年跌跌撞撞啊。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我到中年才窥到门径。差距大了
不只是在家庭里, 就是有人喜欢take it personally, 这点我刚在美国上班就发现了, 公司里上下级可以平静公开地讨论问题, 下级可以不受指责地指出上级工作或者involved过的工作的不足或错误,very professional, 和我以前在国内所处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
不要跟对方说话也不要相信对方说的话,就是从关系中抽身的具体做法啊。
首先当事人要有完整的自我,自我健全的人不需要依赖关系来满足自我,可以客观地评价关系是否有毒(比如依赖共生,离了关系人就活不下去的),可以随时决定从关系中抽身。
自我成长是最终的救赎,想着通过关系来修复自我的最终都是一地鸡毛。不用等着别人来爱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自己就可以无条件爱自己。
感谢分享
请问作者是谁?亚麻上好几个版本
“不爱也不恨”, 很像道家的“亲而不爱”, 但是我觉得这也不大对, 爱是最有力量的, 要注意的是怎样爱而不去控制, 怎么被爱而不去被掌控。 拉开距离是对的, 人与人之间要有boundary, 即使是最好的人际关系也是这样, 因为最爱自己和最能保护自己的就是自己。 其实我觉得归根结底是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区别, 人一旦有了神依靠, 就不会对人有太多依恋。 当然信仰是个敏感话题, 不多说了。
啊,原来说的是这个啊!谢谢解答。
太对了!这些年我学到的都是跳出victim心态,要自我成长救赎,自己爱自己。
思想上彻底放弃了对原生家庭的依赖,可是仍然judge, 觉得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落后, 有点“”拯救欲“”。昨天读贴也意识到,那是他们的选择,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们改变,只能大家互相尊重boundary。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想要的生活不一样,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觉得那里封建落后贫穷,各种人际关系羁押牵袢, 压迫妇女,没有自由,我喜欢美国的自由自在,努力工作给自己创造丰足生活。他们还觉得背井离乡,孤苦伶仃,不如在家反正有饭吃,七大姑八大姨互相照应。再说了,就算不喜欢,愿不愿意跳出来,有没有能力换个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现阶段,我需要的是先nurture自己,完善自己。
https://www.amazon.com/Adult-Children-Emotionally-Immature-Parents-ebook/dp/B00TZE87S4
我记得mm的发言,道出了关键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欢迎分享
我理解,不要给与承诺 和 相信 承诺。 冲动下,伦理下,道德下的承诺。 就比如,一直说是亲人就会或应该爱你,对你好,或者是亲人你就会或应该爱他,对他好
“不爱也不恨” 和你说的 “爱是最有力量的”, 这两个“爱”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不爱也不恨”指的是不产生喜欢亲近的情绪(想要更多更强烈的感觉,比如美食性爱或跟家人的亲密),也不产生抗拒憎恶想要逃离的情绪。换一种说法就是全然地接受和臣服,而没有自己的期望或抗拒。
“爱是有力量的”这个爱是大爱,无条件的爱,对象并不是某个人某个物或某件事情,而是世间一切,明白一切皆平等,人的主观评价好恶完全没必要。这才是起源和终点。
这个解读也很棒!
华语圈流传“”天下无不是父母“” 误导甚至害死多少人啊。
父母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都会犯错误,坏人也会做父母。怎么可能天下无不是父母呢?孩子天性都是爱父母,渴望父母的爱和认同的。但父母并不都爱孩子,有的也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孩子明明在不爱的环境中生活,还要相信父母有爱,那是多么困惑无助绝望啊。
那个高楼里的妈妈明显不爱女儿。可是女儿人到中年还不肯放下母女情深的执念。不少人,包括我,多多少少都是从那个渴望父母爱与认可的baby角色,经历多少次伤心失望,终于面对现实,放弃虚幻的梦想, 蜕变成长的。
就算是普通不toxic得华人父母,不停向子女索取情绪价值的也不少见。
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版 感觉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比我更需要读这些书
可以这么说, “不爱也不恨”是“亲而不爱”里面的亲, “爱是最有力量的”里的爱是佛家说的慈悲。
同感。美国给个人很多空间,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是集体主义,抹杀个性,强调服从的,人与人很多时候欠缺boundary. 所谓巨婴国就提到这个。
这是一个好楼,希望多看到大家的讨论。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是一个留美女士参考 Adult children写的中文书。 你自己读了成长了,也许可以影响sibling, 至少让他们看到一个好榜样
这个解读到位。是这个意思!
有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的孩子,coping mechanism可能有internalize和externalize。
Internalize好理解,也比较常见,就是忍受,然后努力改变自己去迎合父母的要求。比如父母家暴,不沟通,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可能就变得敏感,胆小,内向,唯父母之命是从,直到成年了还没有意识到可以反抗。
比较有意思的是externalize,这部分孩子反而会表现得很阳光,很外向。但是和他们有近距离接触的人,比如他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伴侣,会发现在阳光外向的外壳下,无法和他们建立心理上面的亲密连接,也就是没有emotional intimacy。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没有学到emotionally intimate的方式。这部分孩子小时候会act out,就是不直接反对父母的命令,但是背地里捣乱。这在小孩子中很正常;但是父母太过分的孩子,成年后也会有act out和passive aggressive的行为,表现在反对什么事情不直接和伴侣沟通,而是表面答应,背后消极对抗,很伤害感情。
很有意思,同一本书,我读到的印象稍有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关注点不一样。我印象深的是: 我注意到internalize 会内心有fantasy about how to be treated/loved, 但是他们会把自己塑造成某个角色,以获得父母的注意认可。但是这个假我压抑真我,成年后很压抑痛苦。
externalize 认为外界因素造成他的痛苦,于是制造各种麻烦寻找attention, 帮助,他们可能借助酒精毒品,会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期望他人帮忙解决问题。
苏珊.福沃德 《中毒的父母》,《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情感勒索》,《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
沙法丽.萨巴瑞 《家庭的觉醒》,《父母的觉醒》,《女性的觉醒》
其实育儿书对个人的成长特别有帮助,当你想着探究什么是养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审视。
海姆.吉诺特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你读得更仔细。对的,我记起来了externalize那部分孩子有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seek attention。我记得书里面说他们通常会很阳光外向social,但他们很多外向的行为(比如很social)不是真的为了和朋友建立连接,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seek attention.
Internalize的是很痛苦的,因为很压抑,听父母的话变成的自我并不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自我。
对的,华人文化里不但父母,而且亲戚和整个社会都否定子女的感受-----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肯定爱你。绝对的势力,天罗地网逼迫孩子否定自己真实感受。所以会有孩子自杀,因为实在太绝望了,看不到出路。
其实我一直都不愿意结婚生子的,童年的家庭太不愉快了。执着这个想法也是障碍,还是要随缘认命。
谢谢分享!本来想请你推荐相关资源的。我会找来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书,讨论,结合案例和自身经历,实践,再回炉
楼主好心,但是对隔壁那个楼主没用。。 她根本不想远离她家,也不想改变。。 以前她姐不还她给孩子的压岁钱的时候,她骂她姐贪她的钱; 她姐还她钱了以后,她不要,说她姐看不起她。。 现在不是她应不应该远离她家的问题, 相反的,是她家人想远离她,但是那个楼主不愿意,想纠缠到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相信神可以给很多人终极慰藉。
我相信无神论也可以。佛法就是无神论。现代心理学的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盛行并且有效帮助很多人缓解甚至脱离痛苦。CBT很多内容其实就来自佛法。Mindfulness meditation就是去掉了佛法context的修炼方法。
扯远了,我的意思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修行还是靠个人。
先爱别人,觉得那人不值得爱了,就不要爱了。
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
想通了,都是很简单的道理。
有些时候,所谓的”痛苦”都是自己在自怨自哀,因为要给自己的无作为找个理由。不放弃那些痛苦,就可以一直抱怨别人,推卸自己的责任
这说的不就是 “”贪“” 和 “”痴“” 吗?所以苦!
贪爱,贪同情,贪正确,贪attention, 贪圣母高尚的感觉......
求而不得所以苦,痴啊
而且说自己苦好像比说自己快乐,更有学问,哈哈
所以这就是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区别, 我原来也以为佛教是无神论, 但是亲身实践后, 发现还是有超自然力量的, 修行可以达到某个程度, 但是靠个人力量很难, 所以净土宗就是“因信称义”, 信了念佛就进极乐净土。
基督教是有造物主, 救赎主这个概念的, 和佛教截然不同, 人的力量的确渺小, 不靠外力无法超凡脱俗。 佛教也提到过靠佛力加持, 但大家印象里的很多还是要自修。
提到信仰就很敏感, 不多说了 :)
确实有些例子祥林嫂一般经年重复同样的痛苦。书里提到那种victim 的感觉,或者我牺牲我圣母的感觉,让ego 着迷,一次次品味获得能量。
那个楼主也说了一次次答应家人的要求,一次次付出,但是给的超出愿意的范围,时间久了积累了怨愤,于是索取控制,被拒绝。viscious cycle!
闲话很多帖子都提到要勇于拒绝,只做自己愿意的,划好界限。非常明智
我怎么记得externalization的那些子女最后就变成了和父母一样不成熟的人,自恋的人?他们向外寻求出口,会认为错是别人的,责怪别人,而不会反省自己,当然可能我记错了
你记得没错,我们可能印象深的是不同的方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他们看起来阳光开朗,但是很难和人建立emotional intimacy。不会反省自己好像也是有的。。
internaliz 和externalize 的子女都很可能和父母一样immature, 只是表现方式和解决途径不一样。我的理解
隔壁楼和我自己的经历也都看到子女和父母一样偏执,僵化,狭隘,非黑即白。。。。。
想想也容易理解,孩子一张白纸,生活中跟着父母很自然就学习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https://huaren.us/showtopic.html?topicid=2943363&fid=398&page=1
楼里很多一针见血的睿智发言,和譐譐开导。我很有收获
这个回复阐述了祥林嫂享受viscious情绪的真相
“”楼主姐姐,你的这种受害人心态,和需要获得别人认同的心态,真是一种执念啊,你不改变心态,不跳出你的思维怪圈,你无法改变现状,实际上你潜意识里还非常享受这种现状。有点变态,是吗,人性就是如此,不管你是否愿意正视。参考自残的人就是从中获得一种快感。
从你多少个重复的帖子,包括这个楼里你无比详尽的叨叨,抓住认同你心态的人的次次长篇倾诉,以及多少智慧MM的睿智规劝都选择无视。
从底层逻辑来说,你的心理是极其脆弱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你需要的认可,只能上网一遍遍的期望陌生网友的认可,这种无法自救的自我折磨,自怜自哎,是一种隐秘但切实存在的快感,所以你在不停地重复。
也许我把血淋淋的东西揭开了。但自救的第一步不是找认同,更不是奢求改变别人,而是静下来了解自己的情绪,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最深处的原因是什么,当你真正愿意去尝试认识自己,才是改变的真正开始。
我是网上的陌生人,但我希望能给你真诚的祝福和善意。”
哦 是这帖子,怪不得没啥印象。进去看了几眼就关了,女的思路不清能怪谁?
原来是那个帖子,我都没看,那楼主不是经常用公马发帖抱怨自己妈如何伏地魔照顾自己舅舅,自己姐妹三个,自己如何不容易,她自己心态问题很大,所以我都没看那个帖子
她那个例子比较极端,所以旁观者很容易一眼看到关键。
生活中很多人的经历没那么极端,但是性质其实一样,解决之道也一样。比如那个婆婆打电话烦人,夫妻为小事吵架。
那个扇耳光下跪帖,还有最新的妈妈给婆婆打电话说女儿会去拜访, 都是赤裸裸的父母没有界限,不尊重子女是独立个体!
那个楼主太可怕了,那么多金玉良言选择性忽略,一遍遍重复自己受得伤害,感觉是抑郁了,需要心理医生。
嗯 是的 但也不一定是抑郁,感觉有些人总喜欢夸大受到的“伤害”,给自己“一蹶不振”活得浑浑噩噩找点借口。
长期被洗脑,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就算意识到了,也不一定知道怎么解决。大伙指出了解决之道,她也未必能理解那是救赎之路。最后就算理解了,要做到也很难。
所以我在那个楼里问一个果断来美+爽快拉黑家族微信群断联的id ,是怎么从思想到行为成长的。
不得不感叹,人和人天赋有差别。
未必是借口。长期困在那样的情绪黑洞里,是非常drain energy的。
原生家庭关系处不好,小家庭,同事,朋友关系也都会有困扰。一蹶不振是自然结果。
喜欢给自己找借口,夸大受到的伤害,不一定是抑郁,但也是其他心理问题,需要被帮助,而不是这个人的“错”。
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动机,“理解”是靠近真相的第一步,如果快速下了一个结论,那就把真相推开了。
如果可以自主选择,大部分人都希望出生在一个健康充满爱的家庭,而不是不敢面对真相,需要自我欺骗的人生。当事人比我们这些看客更痛苦。
是的。我很能够理解她的痛苦和挣扎,也感谢楼里的各种开导。
怎么说呢?痛苦未必是坏事,痛到一定程度实在不能忍受了,才会寻找出路,才会改变。Byran Katie, Ekhar Tolle。都是例子
克里希那穆提就可以展开谈得很全面很深入,他的作品都是英文翻译成中文,而且他不是华人,没有那么多顾忌。
婆婆给妈妈打电话又是哪个帖?
不是和你杠,就提点不同看法:
喜欢给自己找借口,夸大受到的伤害,不一定是抑郁,但也是其他心理问题,需要被帮助,而不是这个人的“错”。 -- 需不需要帮助取决于当事人有没有寻求外界帮助,而不是看客。
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动机,“理解”是靠近真相的第一步,如果快速下了一个结论,那就把真相推开了。 -- 如果”真相“是指那人有心理疾病,那么选择靠近,试图“理解”是一个选项,不想靠近不想理解也是个选项。不用假设每个人都有兴趣去关注这种”真相“。
看了一点,有点赛斯书,New age的味道。那个太玄,要慢慢多读几遍
扑哧 是妈妈给婆婆打电话,主动offer 女儿会去看婆婆
这个帖子,难怪我没有跟,能看完主楼都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心啊,我没有
这个回复写得真好。这两天也在看版上美眉推荐的《少有人走的路》,里面就说很多人拒绝去面对真相,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勇于面对自己和真实是需要勇气的,希望我一直都有这样的勇气。
妈妈反复劝女儿探望,哄好婆婆,在华人圈应该不在少数。哪怕婆婆不讲理,刁难,恐怕劝忍让的也不少。
没有Boundary, 一味强调敬老,只索取不付出。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我们的共业?一般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困扰程度轻多了吧
我没跟,只看了首帖,她最后怎么处理的呢? 那位lz发帖的目的是什么呢? 通过发帖抒发一下情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批判她老母?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呢?
别人没boundary, 自己有并且有能力维护自己的boundary就ok了
Taking one's part of responsibility empowers oneself.
稍微有点智慧就会明白我,与人为善,尤其是你身边的人,媳妇,女婿都是要当做客人客客气气的就尊重的,能帮就帮一把,不要求回报,到了晚年,被爱滋养的儿孙辈,至少愿意来看你,愿意挨着你。你去儿子家作威作福看看,最好的状况是媳妇不搭理你,孙辈不和你亲,最坏的儿子都不想看到你。
bluecrab 发表于 2023-08-16 16:41“”
讲个真事, 老美邻居夫妇,政治、价值观比较保守,所以跟儿子媳妇不能谈论这些。他们提起,孙子出生的时候,他们去帮忙带,到周末主动回自己家,给小家庭空间。儿媳连声谢谢都没有。他们生气,也提出来了。老人说 He did what a good husband should do--defend his wife. (品品这句话。要是华人早就鸡犬不宁骂娶了媳妇忘了娘吧) 总之呢,就是有代沟有矛盾,但是尊重彼此的boundary, 享受天伦之乐。最近孙子生日,儿子媳妇掏钱,全家去游乐园住/玩了两天。
你说的这句话我要狠狠记住并实践
给个例子?
隔壁高楼不就是吗?
focus on 伏地魔妈妈,那就是无底深渊 focus on 自己,划线远离,海阔天空
”妈妈擅自给婆婆打电话说女儿会去看她“
过度关注别人,比如妈妈,想法就是她,她,她 她为啥不经我同意就擅自通知婆婆? 她为啥不能如此这般地去做,而是要这样做,不尊重我? 以前她一直就是这样的,她就是不尊重我(labeling) 我好倒霉啊,摊上个这样的妈 (self victimizing) 她就是这样的人,不可理喻,我也没啥办法呀 (powerless)
关注自己,对自己负责: 去不去看望我婆婆,谁有权利做主,是谁的事?我,我的 我有权利决定去不去看婆婆,看多久;即使我妈擅自做主越过我给婆婆offer了,我还是有权不去 这件事我要如何处理?需要跟妈妈沟通吗?如何跟她去沟通? 这件事确实让我不舒服,不过同时它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明确自己的boundary, 合情合理地捍卫自己的boundary, 对自己更有信心的机会。感恩有这样的机会去成熟成长
不是想忘就能忘的,彼时的情绪诸如困惑 ,害怕, 羞耻, 无助之类已经深植潜意识,恐怕自己都不察觉。
需要healing, 不只是理性上跨越。
巨婴国这书被禁了 不然我好想买 上哪里能买到了
没看过,网上应该有,试试https://www.guishuji.com/xinlixue/9460/522540.html
哪个高楼求指路
说得不错,有的事情可以这样处理,但是有的事情就比这复杂很多,不是自己决定不去做就可以不去做了,很多时候自己坚持自己立场不去做的话,需要承担的后果是unbearable的,那种时候再focus在自己的自主权上也不怎么管用
其实很多人一辈子纠结和父母的关系,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承担和父母彻底隔断联系的后果,即失去和父母的关系,彻底失去得到父母爱的可能,彻底失去和父母和解的可能,这种后果在很多人看来无法承受,他们不是不懂只要自己远离父母,和他们彻底断绝关系,就能逃离他们的毒,但是人性中对父母爱的渴望是非常难超越的,这样的例子不只限于和父母的关系
是说隔壁的高楼吗?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相互体谅的关系,这个算100分 父母与子女交恶,断绝了关系,这个算0分
我觉着生活没有必要非黑即白,生活中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找到自己舒适的地带即可
原lz一直要求自己做到100分,期望自己也能被父母100分的对待,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 那她就需要接受这个现实,如果做到100分让她即辛苦又痛苦,那她就的尊重自己的感受,step back, 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做调整。无需用无条件的爱来自我PUA 不能接受断绝关系,保持0分状态,那也不必用断绝关系这种方式来自我PUA 她需要self care, 认知自己(情感,认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能力), 接受自己,设立健康的界限,懂得接受现实,接受他人,放下执念,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灰色地带。
她最需要的是找个心理咨询,好好去倾述,通过倾述被聆听和validated,认知自己,在心理咨询师的辅助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节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健康,调整好亲子关系在她的生活的位置
凡事向内求,多用I statement,为自己负责,关照好自己 不要把其他的事,其他的人或者与其他的人的关系活成自己的生活重心
所以要减少unbearable的后果,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性。 从经济上来讲,如果经济依靠老公,那夫家有毒,被欺负,也只能接受。比如中国古代女性。 从心理上来讲,如果心理上依靠父母,那就会失去判断父母是否有毒的能力,以及和有毒父母切割的能力。
另外其实有毒家庭也不一定要完全跟父母断绝关系,其实很多人减少和父母联系的频率,让自己有个恢复的空间就可以,可是很多人这个都做不到,或者没有意识到可以这样做。
是哪个高楼啊?可以分享下吗?
我猜是扇女婿耳光那个
不是,是伏地魔妈妈决裂贴。
扇女婿耳光贴也暴露很多问题,lz就简单几句,楼都那么高了。哎,原生家庭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