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末,澳洲一名退休鸡农从住家附近的岩场购买石头,本想用来建造花园的外墙,结果意外在岩石中发现古生物化石!该生物外表类似于娃娃鱼(中国大鲵),但体型较大,身长估约1.2米,上颚还长着一对钉子般的獠牙。 澳洲博物馆及新南威尔斯大学(UNSW Sydney)科学团队近日为该两栖类古生物命名,并将研究结果8日出刊于「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Palaeontology)。 任职于澳洲博物馆及新南威尔斯大学理学院的古生物学家哈特(Lachlan Hart)表示,新物种学名为Arenaepeton supinatus,意思是「仰卧的沙中爬行者」。哈特表示,这个化石难得在于,生物头部及躯干骨骼仍有连结,部分软组织甚至有保存下来,化石中可见皮肤轮廓。 哈特表示,这个化石属于已灭绝的离片椎目(temnospondyls),物种出现时间略早与恐龙,且生存时期与恐龙略有重叠。据BBC及澳洲博物馆,该生物存在于2.4亿年前(三叠纪)雪梨盆地的干净河流与湖泊中,可能以其他古鱼类为食;除了该生物外,目前已知同一时期的两栖类生物并不多。 哈特说,该生物外表类似于娃娃鱼(中国大鲵),尤其是头型的部分,但从化石的肋骨尺寸以及软组织轮廓来看,干生物体型应比娃娃鱼硕大得多,并有数颗尖牙,包括上颚一对犬齿般的獠牙。该生物身长估约1.2米,体型较同时期的类似物种大的多。 哈特指出,世界上最后的离片椎目生物出现在该生物之后1.2亿年的澳洲,部分体型非常巨大;离片椎目存在时期横跨了2次物种大灭绝,「也许体型变大的演化趋势有助于牠们生存」。 澳洲博物馆古生物负责人暨新南威尔斯大学生物、地球及环境学院(UNSW School of BEES)资深讲师麦柯瑞( Matthew McCurry)博士表示,这是新南威尔斯近30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也是澳洲古生物史上的关键发现。 据BBC,今年稍晚,该化石将于澳洲博物馆常态展出。
1990年代末,澳洲一名退休鸡农从住家附近的岩场购买石头,本想用来建造花园的外墙,结果意外在岩石中发现古生物化石!该生物外表类似于娃娃鱼(中国大鲵),但体型较大,身长估约1.2米,上颚还长着一对钉子般的獠牙。
澳洲博物馆及新南威尔斯大学(UNSW Sydney)科学团队近日为该两栖类古生物命名,并将研究结果8日出刊于「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Palaeontology)。
任职于澳洲博物馆及新南威尔斯大学理学院的古生物学家哈特(Lachlan Hart)表示,新物种学名为Arenaepeton supinatus,意思是「仰卧的沙中爬行者」。哈特表示,这个化石难得在于,生物头部及躯干骨骼仍有连结,部分软组织甚至有保存下来,化石中可见皮肤轮廓。
哈特表示,这个化石属于已灭绝的离片椎目(temnospondyls),物种出现时间略早与恐龙,且生存时期与恐龙略有重叠。据BBC及澳洲博物馆,该生物存在于2.4亿年前(三叠纪)雪梨盆地的干净河流与湖泊中,可能以其他古鱼类为食;除了该生物外,目前已知同一时期的两栖类生物并不多。
哈特说,该生物外表类似于娃娃鱼(中国大鲵),尤其是头型的部分,但从化石的肋骨尺寸以及软组织轮廓来看,干生物体型应比娃娃鱼硕大得多,并有数颗尖牙,包括上颚一对犬齿般的獠牙。该生物身长估约1.2米,体型较同时期的类似物种大的多。
哈特指出,世界上最后的离片椎目生物出现在该生物之后1.2亿年的澳洲,部分体型非常巨大;离片椎目存在时期横跨了2次物种大灭绝,「也许体型变大的演化趋势有助于牠们生存」。
澳洲博物馆古生物负责人暨新南威尔斯大学生物、地球及环境学院(UNSW School of BEES)资深讲师麦柯瑞( Matthew McCurry)博士表示,这是新南威尔斯近30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也是澳洲古生物史上的关键发现。
据BBC,今年稍晚,该化石将于澳洲博物馆常态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