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了,他还是最受日本欢迎的中国人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来源 汉周读书
00
深秋的浔阳江头,雾气茫茫,一位女子银丝满头,皱纹斑驳,立在江畔,怀抱琵琶,等着远方的归人。 15岁的那个夏夜,他曾亲口许诺她: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她。 她这一生都在守着这无法兑现的诺言。 旁人告诉她:那人不会来了。 她不信。 遗憾的是,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她在寒风中等了一辈子的他,此时已70岁高龄,却不服老,成日成日宅在家里不出门,在家里养了几百个歌妓舞姬,一个一个都是嫩得能掐出水的二八芳华,甚至还有些豆蔻年华的少女。 他看着那些年轻女子的姣好面庞,听着小蛮与樊素轻柔的歌唱......
01
他叫白居易,安徽符离的小乡村里摸泥巴长大的。 但符离并不是他的老家,他是在河南新郑出生的。 出生的时候赶上安史之乱,小白居易跟着家人跑到了符离乡下。 与白家比邻而居的农户家有个女儿,名唤湘灵,比白居易小四岁。 白居易和湘灵一起上树捉知了,一起下河摸鱼虾...... 熊孩子贪玩任性本没什么大不了,但白居易却不可以。 但到了读书的年龄,就不能日日和湘灵在肆意玩闹了。 因为白家世代诗书,他必须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不过,凡有空闲,湘灵总来悄悄敲他的窗。 两个少年就这样悄悄相爱了。 白居易的诗写得很好,湘灵的琵琶弹得很好,两人经常悄悄在星空下一唱一和,浓情蜜意。 似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里都有个俗滥的妈,白居易也不例外。 白母是个门第观念很重的人,在白母看来,白居易将来是要干大事的,怎能娶个乡野村姑?
02
16岁那年,白居易就怀揣着理想去了趟繁华帝都,带着诗文去拜见当时的文坛大腕儿顾况。 顾况对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后生很不以为意,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 但顾况一打开少年的诗卷,立刻就被他笔端的才情所折服,纸上所写正是这一首“离离原上草”。 顾况大赞道:“有才如此,居天下也不难!” 得到大V加持以后,白居易的声名立刻在京师流传开来。
面对这样的白居易,湘灵是自卑的,生怕自己的家世连累了他。 白居易就写《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在我眼中,你是嫦娥、是天仙,是四海八荒第一绝色,这辈子非你不娶。 他怎么也不肯和她分开,一直和母亲僵持着。 这样的日子一直拖到27岁那年。 为了前程,白居易第一次与湘灵分离,离开符离去江南的叔父处。 两年后,白居易考上进士,在长安谋得校书郎一职,以为终于有了可以和母亲谈判的资本,可母亲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千方百计阻拦两人见面,并以死相逼。 白母有点间歇性精神问题,逼急了说不定真出事儿,所以白居易也不敢太过顶撞,从此竟与湘灵分离。 古时通讯不便,他几乎失去了湘灵的一切消息。 只能将满腹相思都写于纸上。 数年里,他不断地写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寄远》、《夜雨》、《潜别离》、《生离别》等)怀念湘灵。 秋来时想念她、冬至夜想念她、晚上下雨想念她、看见镜子也想念她··· 一直不肯结婚。 直到37岁,母亲以死相逼,他也知道该留个香火,才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但杨氏在他眼中只是一个生育工具,他心中没有一刻停止思念湘灵。
03
多年以后,白居易仕途蒙冤,被贬江州。 途中竟遇见了四海漂泊的湘灵父女,湘灵仍未嫁。 但早不是那个轻灵天真的少女,而是岁月冲蚀后饱经风霜的中年大妈。 而他也再不复当初的少年模样。 两人抱头大哭一场之后,最终又散。 或许,在传世名篇《琵琶行》与《长恨歌》里,他所思所想的仍是那位符离乡下的少女湘灵。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从青丝等到白发,这场年少时的痴心绝恋,终以一个“恨”字结束。
04
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白居易为诗魔。 他的确是走火入魔了。 写过一些相当大胆的诗。 比如,著名的《长恨歌》开篇就写“汉皇重色思倾国”。 地球人都知道,这句说唐玄宗好色。 白居易写长恨歌时三十多岁,如果是为了出名写几句先皇的坏话博个眼球,那也就罢了,可写骂江充的《思子台有感》时他已是个白发老头儿了,愤青的脾气却一点没改:
“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江充是谁?那是汉武帝晚年最大的佞臣,害死卫太子,被喷了上千年了。 可白居易却说那不是江充的问题,要是武帝心里够敞亮,奸臣岂有存活余地? 这句诗放在那个时代,都是大逆不道!
关键写了那么多内涵皇家的诗,也没被抓进大狱里去。 他很得意,于是更狂了。 然而再狂,他依然是千年老三,李白杜甫像两座大山牢牢压在身上,似乎永远也超越不了。 白居易深切知道,要当大诗人,光诗写得好没用,作品还得有格调。 什么是格调? 那就是胸怀、眼光、格局要放得大,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光凭自己写两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上不了大台面,成不了大家的。 人的确要稍微经历点波折困苦,看一看世态炎凉,才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白居易还没有这种情怀,所以需要历练。 历练很快就来了。
05
高中进士后,白居易又顺利通过了吏部铨试和制科考试,“三登科第”,荣耀至极。 一曲《长恨歌》让他声名鹊起,连唐宪宗也路转粉,点名提拔为翰林学士,后又升任左拾遗。 左拾遗是个什么官儿? 字面上看,就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失误),也就是个谏官。 众所周知,自古谏官最难当。 白居易上任伊始,颇有些少年人的血气在,尽心尽责,迫不及待地给皇上挑刺儿,一边替贬官鸣冤,痛斥宦官专权,一边开创新的文风,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卖炭翁》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歌。 这就让唐宪宗很不愉快了:朕招揽你们这些文人是要你们陪朕喝酒吟诗显示朕君主风范的,现在倒好,一个劲儿给朕挑刺,朕的太平盛世都快被你们这帮狗屁文人给折腾难看了。 抱怨道: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这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又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一下子,从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变成了京城警察局民警。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因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是大不孝,有害名教。 遂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白居易嗷嗷大哭! 这个不孝的罪名,实在是莫须有!诗是元和元年写的,母亲坠井是元和六年,难道6年前我就能预料母亲会一头栽进井里? 他尽心尽力想当一个好臣子,皇上却只想听甜言蜜语! 这次打击很沉重,白居易一下子就刻骨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悲苦。
06
江州的数年,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 上文已经提过,他在去江州的路上遇见了湘灵。 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虽然在诗作里写成歌女嫁作商人妇,但不难猜想,这里头是有他自己的感情在的。 或许某种意义上,他不希望湘灵再等了,虽然母亲已死,可隔在这对初恋情人之间的鸿沟并没有因此消减半分。 他的身边也已有了杨氏,不能再娶湘灵。 门第之别依旧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他为这段年少时的感情落下了最多的泪。 以此为转折点,他再难清醒自持,心中弦断,从此开始了浪迹风月的后半生。 仕途上逐渐转向“独善其身”,白日纵歌放马,晚上夜夜笙歌,做官再不求治国平天下,面对世人再无半分悲悯。 但他没有选择辞官归隐,而是做起了“吏隐”,在庐山建起香炉草堂,与僧人广泛交游,又和友人一起畅游名山大川,遍赏勾栏春色,金杯美酒,夜夜笙歌。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
和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文人官老爷一样,白居易也喜欢在家里养一些雏妓歌女,外面那些烟花勾栏里的名角儿,他也要赏玩相交。
07
刚当上校书郎的时候,白居易来到徐州“调研学习”。 徐州节度使张愔让自己的爱妾、当年名动天下的诗妓关盼盼来宴会上助兴。 关盼盼精通诗文,更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她还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自然对她盛赞不已,当场写下“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这样的诗句相赠。 一面之缘,相识于此。 两年后,张愔病逝,府中姬妾当然都各奔前程,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 张府易主后,她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只有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 燕子楼是当年关盼盼和张愔情定之所。
这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又改任忠州刺史。 一日,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两人聊起旧事,唏嘘感慨一番。 白居易问起关盼盼现状如何,张仲素叹道:她是个重情重义的女子...... 又拿出关盼盼新近作的三首诗给白居易看,字字句句都在无比沉痛地怀念亡夫。 白居易读后,略一思忖,提笔写下三首短诗相和。 其中写道: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
又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明立场: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谁知关盼盼读了白居易的诗后,竟顿时想通了:丈夫坟头草都三尺高了,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像白居易诗里写的那样,死了算了! 十天后,关盼盼饿死于燕子楼,临终前,还给白居易留了两句诗: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在关盼盼眼中,白居易只是一个幼稚的儿童,根本不懂爱情。
08
白居易对欢场女子做的刻薄事儿,可不止这一件。 被贬之后的数年,白居易相继转任过忠州刺史、主客郎中、朝散大夫,虽得以再任京官,但皇帝也不过是看重他的才名,展示朝廷的礼贤下士之心,所以只让他任闲职,不让他做实事。 当时朝堂党争十分严重,对朝局失望的他自请外放,到了有“天堂”美誉的苏杭为刺史。 从长安前往杭州,和几年前去到江州,走的是同一条水路。 但这次的心境,却大不相同。 之前是蒙冤被贬,凄凄惨惨,现在是主动外放,坐镇一方。
任职杭州刺史期间,几乎是他一生最惬意快活的时光。 张爱玲说过:西湖水,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 白居易开启了疯狂寻找美人模式。 西湖泛舟,围炉煮酒,白沙堤上浪一圈,大笔挥毫写首诗,美人儿个个把他当大英雄崇拜! 蓄养家妓数百,成了当之无愧的文人“骚”客。 仅在他诗歌中出现过的女子,就有数十位之多: 琴操、阿软、李某、马某、裴兴奴、商玲珑、谢好好、吴娘、容某、满某、娟某、态某、樊素、小蛮··· 他早就忘了那个和他一样垂垂老去的湘灵,眼前只有水灵灵的樱桃小口和小蛮腰。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他还和好基友元稹一起玩换妻游戏,彼此玩过的女人互相推荐。 顺嘴一说,他的狎妓诗几乎包揽了唐朝狎妓诗的半壁江山。 诗中比比皆是的"雪胸"、"皓腕"等艳词香句。 还曾当众饮酒狎妓,引来“观者如堵”,万民“望之若仙”。 一代文豪当众行污秽之事竟能让民众“望之若仙”,也是相当讽刺了!
09
白居易毕竟已经老了,有些事儿心有余而力不足。 写过一首诗自嘲:
谋欢身太晚,恨老意弥深。
虽如此自嘲,但他可不想服老,于是想方设法搞来了一种叫“钟乳”的玩意儿,吃了以后立刻见效。 白老大喜,立刻写诗给朋友:
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妒他心似火,欺我鬓如霜。
这首诗叫《酬思黯戏赠》,“思黯”正是宰相牛僧孺的字。 但白居易不敢玩这么狠,他最喜欢的消遣还是在冬日明丽温暖的阳光里,光着脚脱了衣服,裸身空心搭个毛皮披肩,有小蛮给他捏腰捶腿,有樊素给他唱曲解闷,有红绡给他投喂瓜果···
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 移榻向阳坐,拥裘仍解带。 小奴捶我足,小婢搔我背。
他称这首诗为《自在》。
10
白居易是凡人,所以也就有许多凡人该有的烦恼。 他和古代所有男人一样,都想有个儿子能传宗接代。 本来结婚就晚,夫人杨氏也不是他所喜欢的,所以直到快四十岁的时候才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 但心里把女儿宠成了宝,给女儿取名叫“金銮子”。 甚至还想为了女儿过得好要晚十五年退休。
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
只是这个有着金贵名字的女儿在三岁那年夭折了。 白居易悲痛万分...... 58岁那年,上天又赐给白居易一个孩子,这次是个儿子。 白居易不敢再给儿子起宝贝名字了,就随口叫他白阿崔。 可阿崔也在三岁那年病死了。 白居易如遭雷击,仰天长啸: 世间此恨偏敦我,天下何人不哭儿! ...... 也许是上天在惩罚他的花心吧,五个孩子,夭折了四个,只剩下了一个女儿阿罗。 翻开他那段时间的诗文,里面翻来覆去念叨的就是“无子”一事,“无儿比邓牧”、“无儿虽薄命”、“何况兼无子”、“无儿岂免怜”、“天谴无儿欲怨谁…”
11
两鬓早已花白,这个悲伤的老父亲,最终也没能生出儿子来,倒是当了一回别人的“儿子”。 据《大唐才子·李商隐》记载:
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当时,退休在家的老白闲暇时读书,突然爱上了李商隐的诗。 白老头儿一下子就成了李商隐的迷弟,嚷嚷着要死后转世投胎给他当儿子。 要知道那会儿李商隐才二十多岁,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鲜肉,白居易那会儿早已是名满天下的老前辈了,吓得他赶紧阿弥陀佛。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死了以后,李商隐真的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老爷子生前的这份厚爱,李商隐给儿子取名叫“白老”。 可惜“白老”压根儿没有半点老爹和“前世”写诗的功夫,在史籍里默默无名。 晚唐另一位大诗人温庭筠还曾公开挖苦过李商隐:就算白居易转世投胎,也不至于笨成这样啊!
12
白居易是安史之乱废墟上出生的那一代人,与见证了开元盛世的李白不同,从始至终,他都没有看见过这个社会欣欣向荣的模样。 对于白居易来说,煌煌大唐的盛世繁荣,只是枯黄纸页上的史书和村头老人口中吹的牛逼而已。 他从出生到老去,眼前所见便只是朝堂动荡、人民流散。
这和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不一样。 杜甫是亲眼见证了从泱泱大唐跌落到乱世凶年的,但对白居易来说,他写《秦中吟》、《卖炭翁》、《新乐府》的时候,正是仕途一路青云直上的壮年得意阶段。 他笔下的“黄衣使者白衫儿”从来就没冒犯过他本人,他也从来没有受过杜陵叟和捡麦穗的贫妇的生活。
比起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屑待在官场、杜甫积极入世却没人看得上他,白居易的客观条件实在是要好很多。 他只是以旁观者的姿态,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看到了与圣贤书上不一样的百态人生。 而对于生活的柴米油盐、平民遭受的战火离散,他是一无所知的。
从这个角度上,白居易大概是唐朝大诗人里生活最惬意的一位。 所以他虽然一直写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诗词,但对民间疾苦的体会却并不太深。 很多人说,他的诗胜在通俗易懂而传唱度非常高,但也败在通俗易懂上,比起李杜略输文采。 诗仙李白能把一句“卧槽这山真高”文艺地写成“噫吁嚱!危乎高哉!”,白居易的“春风吹又生”可以说烟火气非常重了。 但是他也有“仙气儿”非常重的诗句,私以为毫不逊色于李杜:
君埋地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不愧“诗魔”称号。

白居易/琵琶行图轴 明
13
有日本“文圣”之冕的汉学家菅原道真,特别尊崇白居易。所著《菅家文草》中引用、化用《白氏文集》就达80余次500多首。可见,其自称的“得白氏之体”并非虚妄。 平安学者、帝师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集唐代153位诗人的1083首诗作。其中,白居易诗就占了507首,近乎半数。 日本散文的奠基人、宫内女官清少纳言所著的《枕草子》中活用《白氏文集》处共有20个章段,总计29处之多。 号称“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源氏物语》作者更在其作品中引用白诗100余首。 此外,据说与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第52代嵯峨天皇尤其钟爱《白氏文集》,院政时期“藏人”藤原实兼笔录的说话集《江谈抄》里就有嵯峨天皇以白诗考对臣工的佳话留下。 即使白居易离世150年后,公卿歌人藤原公任推出的录有588首汉诗的《和汉朗咏集》中,还选用了白居易的136首诗作。 可见,白居易诗在平安时代的影响之深远。
D
Dida123
关盼盼真是倒霉,以为自己写两首诗能获大诗人表扬,结果等来的却是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