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安德森不是个纯粹的科学家。。。 hijklmn 发表于 2023-07-23 22:18
欧美的science 体系 多年积累,每一步按部就班 抬高权威 既有优点也是缺点。很多理论,大家跟在权威的后面,有时就是皇帝的新装,心里都明白错误漏洞百出。 springwaterhot 发表于 2023-07-23 23:08
哪里有什么纯粹的科学家。bo主要还是单纯阅历少,人生里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要自己琢磨,不是要放到明面上 COA 发表于 2023-07-24 07:57
哪有那么多纯粹的科学家,可以说大部分科学家只要动了自己的蛋糕就主观起来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性使然 小孩就是不懂人情世故 lendingclubs 发表于 2023-07-23 23:07
当年还有啥少年班预备班,大都没啥建树 teamwork 发表于 2023-07-24 17:45
中国神童11岁上大学 18岁美国读博
Bo出生在湖南,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因为工作忙,Bo刚满1岁就被送到乡下的外婆家。 两位老人很疼孙子,毕竟年纪大了,又住在农村,只能勉强照顾Bo的基本生活。 5岁那年,Bo被父母接回城里,或许是出身书香世家,Bo继承了父母好学的优良品质。特别喜欢读书。 过目不忘,学习天赋震惊所有人 在亲友眼中,Bo不管读什么书,只要看过一遍,无论问书中的任何细节,他都能流利地回答,而且能清楚地指出书中的章节和页数。 上学后,他的学习天赋更是震惊了所有人。 爸爸无意中发现,二年级的Bo居然能把五年级的数学题全部做对。即便是中学数学,Bo都学得非常轻松。 小学四年级他已经学完了高中数理化的全部课程。当时一位中学老师不相信他学得这么快,还特地去了他家,给了他一套高中奥数题,想考他。 结果,Bo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整本练习册,把高中老师都惊呆了。要知道,连他自己都做不到这么快。 当班上其他人还在学习加减乘除时,五年级的Bo已经开始学习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沉默寡言的小天才,有望拿诺贝尔奖 渐渐的,Bo的名声在当地传开了。虽然Bo在学习上是个无所不能的小天才,但在生活和交际上却显得有点笨拙。 小学时,Bo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面对老师提问不作回答。同学几乎都没听过Bo说话,还以为他是个哑巴。 接受老师面谈后,Bo的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天,爸爸看着一言不发的Bo说:“你知道木偶奇遇记里的小木偶为什么总是惹事生非吗?” Bo摇了摇头。 “因为他不爱说话,不爱回答大人的问题。” 幸好,Bo听了这个故事,意识到不爱说话的坏处,渐渐地开口了。 但内敛的性格要突然变得开朗活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虽然有些孤僻,但大家还是给予了他最大的关怀和包容。 在一次理化比赛中,Bo被名牌大学的老师发掘,鼓励他报考学校的“少年班”,Bo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后,年仅11岁的他成了名校里年龄最小的孩子。 然而,别看他年纪小小稚气未脱,成就却很大得惊人。 他15岁考取硕士学位,18岁读博,师从知名院士。 许多人预测,学术界很快就会出现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有望冲击诺贝尔奖。
年少成名的天才 一夜陨落
但与此同时,年少成名的压力和影响也随之而来。 Bo首先面临的是生活自理问题。他从小被父母和亲人捧在手心,突然离开大人的怀抱独自上大学。生活自理能力,跟他的大学同学相比,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差距。 其次是交际问题,读小学时的Bo,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比较年轻,所以他从不因为人际交往而而犯愁。 但大学就不一样了,因为和班里其他同学的年龄差距较大,Bo觉得自己无法正常与人交流。 这种困惑在博士期间变得尤为明显。由于Bo不擅长交流,经常因为一些学术问题与导师发生激烈争吵,一度与导师的关系十分紧张,博士论文也没有进展。 Bo希望20岁前拿到博士学位的愿望,因为“情商”不在线,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18岁赴美读博,师从诺贝尔奖得主 不过,考虑到Bo独特的学习天赋,1991年,名校还是推荐Bo出国深造,Bo得以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导师更是学术界的权威,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教授。 一开始,Bo还能够和安德森教授和睦相处。但好景不长,在博士论文的问题上,两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Bo选择了一个在安德森看来过于虚幻的课题,最终被否决。 安德森教授建议他写一些实用性强一些的课题。本来,安德森教授是出于好意,Bo却觉得自己被盯上了。 如果是别人,说不定会主动同意导师的意见,重新选择导师认可的课题来写论文。毕竟,获得博士学位是最终目标。 但Bo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所以,这一次他也选择了和安德森教授发生激烈的冲突。 看到Bo不仅不接受他的劝告,还不顾礼节对他指指点点,安德森也气得要命,两人的矛盾终于在一天下午爆发。 和安德森教授大吵了一架后,Bo更加生气了。他从小被人夸奖仰慕,这一次却被导师毫不犹豫的羞辱,越想越气。 深夜拜访导师“闯大祸” 他选择深夜“拜访”安德森教授的家。 深夜了,就在安德森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安德森教授和他的妻子瞬间被惊醒了:这么晚了,谁半夜来访?
虽然很不情愿,安德森还是选择了起身下楼去开门。门一开,安德森就发现来人不是别人,而是一个白天和他吵过架的学生。 安德森一家显然对这位不速之客的来访感到不满。他的妻子甚至大声质问Bo为何大半夜跑来无理取闹。然而,Bo没有理会安德森夫妇的质问,他只是一口咬定自己的论文没问题。 看着这个一副疯疯癫癫不停念叨的学生,夫妻俩不由紧张了起来,这时,看到Bo把手插进口袋里,安德森的妻子还以为对方要拔枪。 因为前不久,另一所大学发生了一起因为意见不合,学生谋杀老师的事件。想到这里,安德森一家也是瞬间缓和了态度。 图片来自desmoinesregiste,版权属原作者
他们一边努力安抚Bo的情绪,一边劝说有关论文的事情明天可以到学校再谈。 然而,这只是虚惊一场。Bo答应等明天来学校,然后飞快地离开了安德森家。然而,被吓坏的安德森夫妇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安德森就直接去了普林斯顿大学行政部门汇报情况,最后Bo被认为存在“潜在威胁”而被学校开除,不得不提早回国(也有媒体说Bo是被遣返的)。 图片来自princeton university,版权属原作者
回国任教,他首次发声澄清遣返事件
出国前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回国后,风光尽失、郁郁寡欢,本就内向的Bo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幸运的是,母校看中他知识储备丰富,聘请他为物理老师。 上课时,Bo经常莫名其妙地笑起来,擦黑板的时候经常会突然转过头,用一种让人疑惑的诡异笑容看着台下的同学们。 Bo的学生对他“蒙娜丽莎式”的怪笑也有不同的评价。 部分学生表示,“Bo精神不正常,根本无法正常交流,只是仗着昔日的荣光在母校任教。” 但也有同学支持Bo,认为他是个天才,怪异行为只是因为他鄙视庸俗的人而已。 虽然Bo不善于交流,但学术成就还是很深厚,多次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许因为Bo不善于搞关系,他执教近20年,才晋升为副教授 成年的他也结婚生子,一步步过着自己的生活。 2015年,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对他进行回访,对于当年他被普林斯顿大学退学遣返的事件,他的同班同学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Bo崇拜安德森,来到美国就是为了他,但他一开始没有成为安德森的博士生。一位华裔女教授接收了他,并对他像对待儿子一样疼爱,也很适应这种环境。
然而,当Bo的博士论文几乎完成时,他收到了安德森的入学通知。虽然按理说,Bo本应该跟着女教授完成博士学业后再离开,但他一心想在安德森门下完成学业,于是,带着论文草稿投奔安德森教授。 然而,不巧的是,论文出了问题,安德森看了课题和前言后就扔掉了。Bo的论文刚好引用了与安德森对立的学派观点和论据,因此安德森不可能接受这篇论文,所以就以Bo英文水平差为借口,导致导师无法理解论文内容,而不予通过。 Bo感到困惑,他以为自己英文水平不够好,于是花了两年时间在普林斯顿文学院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并修改了论文后再次送给安德森。然而,安德森无法做出其他决定,只能委托他人明确告知Bo,由于学派问题,他不可能让Bo通过。
Bo无法相信这样的结果,他心目中的安德森是伟大的科学家,追求真理,怎么会有这样的门户之见?从那时开始,Bo开始他开始常常产生“别人都在骗我”的幻觉。后来,安德森无法再忍受他,只好再次妥协,托人告诉Bo,可以转投另外一个导师。然而,Bo仍然坚信安德森不会抛弃他,执着地追随他,不肯回头。 直到Bo深夜拜访安德森家,彻底激化矛盾。正好美国那时发生了一起北大赴美留学生杀死教授的惨案,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结果... 各个版本说法不一,那么作为当事人,Bo是怎么看当年的遣返事件?
Bo说,算了半天也无法验证出导师期望的结果,没办法。(也从侧面印证了导师后来的理论可能是错的。) 在他看来,像导师这样的学术权威是神仙,想要得到特定的结果,是有另外目的的。 “当时以为做学问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跑去找导师理论,证明我是对的,他的结论是错的。” 本来他以为导师并不靠这个课题拿下诺贝尔奖,承认错误没什么。后来他想明白,自己当年毕竟挑战了导师的权威,而导师又把这事看得太重,所以开除了他。 那个吓得导师魂飞魄散的晚上,Bo承认自己深夜拜访,但并没有带枪,因为他也不会打枪。“当时和导师太太在院子里说了几句,导师出来,发生了争执,但没有骂导师,只是就论文争辩。” 人到中年,Bo想明白了,自己学的知识越多,越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如果自己总是不断发现别人错误,将会破坏理论物理乃至整个科学,这就是他的不对了。
如果自己总是不断发现别人错误,将会破坏理论物理乃至整个科学,这就是他的不对了。这是要推倒重来啊
那一个事件就是卢刚事件,难怪教授很害怕
哪有那么多纯粹的科学家,可以说大部分科学家只要动了自己的蛋糕就主观起来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性使然 小孩就是不懂人情世故
理论需要有严密证明的吧,难道皇帝的新装能跳过数学证明???
当年的神童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7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之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哪里有什么纯粹的科学家。bo主要还是单纯阅历少,人生里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要自己琢磨,不是要放到明面上
说得有道理,不过又好像不太相关
既然已经离开那里几十年了,而且他也一直做老本行,也在发文章。如果他当时的思路是对的,为什么不继续沿着他以前的思路去做,然后发表文章,这样的话就更有说服力了
不要神化科学家 科学家也是人 而且处在高位平时习惯了周围人的拍马顺从 更难接受别人对他的反对 尤其是来自于没什么大成果的后辈
是的,牛顿也曾被整得很惨
我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也提供了一个11岁的武大学生。当时班主任拉着他站在我们讲台上说你们看看这个小家伙,马上就要去上大学了。可惜了,后来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拔苗助长没啥好的,真天才是极少数,比如陶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