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赚到钱的核酸、疫苗公司,把钱用到哪去了?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7月22日 0点19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b
buzhiming
一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现在真的是有钱的不知道该干什么,没钱的也拿不到钱。”一位一线城市生物医药园区从业者聊起2023年上半年的情况感慨“冰火两重天”。 这概括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对医疗健康行业上半年的观感。
2023年上半年收官,医药生物(申万)上半年下跌 7.17%,在31个申万行业里面,排名倒数第七,跑输沪深300指数 6.42%;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HI),上半年跌了23%,2022年12月30日收于1346.14,2023年6月30日跌至1031.01。
年初的踌躇满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步一步慢慢来”,需要努力,也需要时间。 而那些在新冠疫情中赚到钱,流向哪里去了?
No.1 那些赚到钱的检测公司 在忙什么
赚到钱了,花还是不花?这是个问题。 新冠核酸检测类公司,在疫情三年间收入颇丰,有不少公司增添了新项目。 疫情三年,东方生物的净利润合计86.7亿元。截至 2021 年底,东方生物表示,新冠检测试剂出口约占整个中国新冠检测试剂出口总收入的 13.7%。
2023年7月19日,海南万子健医学检测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位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这是东方生物新设立医疗诊断服务板块。 在东方生物的规划里,海南万子健医学检测,将整合国际医疗技术资源,在海南建立东方基因的研发队伍,进行一到四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转化应用,以及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和应用研究。
不过,2023年一季度,新冠检测需求消减,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步下降,东方生物亏损5033.01万元。
还有一部分检测公司选择成立基金,搞投资,当LP(有限合伙人)了。这部分企业钱多数仍然投在医疗行业里。
上述生物医药园区从业者观察到,有检测类企业开始往前沿诊断方向投入研发,依然是在大的分子诊断领域里,但是在一些特定技术上会有一些新的布局,还有一些新的标志物挖掘。
LP,是创投机构的出资人,把钱交给专业的创投机构管理。通过新冠检测试剂赚到钱的明德生物今年6月25日披露,与一些公司共同签署了《成都君蓉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协议》,参与投资基金成都君蓉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的规模为16亿元,明德生物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持股比例9.38%。
这支基金,聚焦创新药及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及诊断技术、专业服务及供应链,重点关注早期创新、供应链本土化、国际化方向的投资。明德生物在疫情三年间,净利润合计60.9亿元。
另一家有检测业务的企业——热景生物,也选择与同行携手搞投资。
7月,热景生物披露,拟使用自有资金,与其他三家公司共同出资参与投资创景康润。本次拟投资的基金募集规模4.75亿元,热景生物拟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2亿元,出资比例占到约42%。这只基金重点投资于体外诊断(IVD)、创新药、器械等领域。
热景生物的收入和利润,在2021年达到顶峰,年收入53.7亿元,净利润21.9亿元。
一战成名的九安医疗,由于疫情期间在美国以自主品牌销售新冠检测试剂盒,同时承接商业订单、政府订单等,2022年的年度营收达到263.15亿元,净利润160.3亿元。
2022年9月,九安医疗披露,作为LP,参与认购了五家创投机构的基金份额,分别是以1亿元投资济峰资本;1亿元投资元生创投;7000万元投资武岳峰资本;出资5000万投资了耀途资本以及2000万元投资汇芯投资,合计金额为3.4亿元。
不拘一城一地,九安医疗认购的五家创投机构中,不仅在医疗健康、生命科学领域,也有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其中,济峰资本、元生创投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前者投资英科医疗曾斩获数十倍账面回报,后者则在2013年成立于苏州工业园区BioBAY(生物医药产业园);武岳峰资本则以半导体投资为特色,九安医疗出资的基金,目标规模10亿元,主要投向智能传感、5G相关领域、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成长期或成熟期项目。
到了2023年,九安医疗又计划,以不超过20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及证券投资,计划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
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在2023年2月初表示,任何行业都有学习、摸索周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和积累才能获得收益,而绝大部分并购都是失败的,当前他还未发现一个值得花如此巨量的资金去投资的新产业方向。
疫情三年来赚得净利润68亿元的圣湘生物,既投了大项目,也参与了投资。
2022年,圣湘上海产业园完成封顶,规划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同时,2022年圣湘北京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长沙总部产业园二期正在加速建设,公司预计 2023年可建成投产。
圣湘生物投资方向没有跳出本行。5月其披露,参与投资深圳一家公司,以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免疫诊断,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的布局。
No.2 疫苗公司也不保守 参投器械
一些公司做出的选择也是投,不一定都投在自身所在的细分领域,但依然在医疗健康这个大圈子里。
科兴中维因最早获批的新冠灭活疫苗而风生水起。2023年3月9日,《财经·大健康》获悉,科兴中维参与投资了人工心脏企业永仁心医疗器械公司。永仁心的优势在心衰重症治疗健康产业平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难攻克的领域之一,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次A轮融资永仁心获近一亿美元。
科兴中维的母公司科兴控股,作为老牌疫苗生产企业, 2月26日宣布,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志在疫苗佐剂及递送系统的研发。三个多月后,又宣布,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推动多种疫苗在哥伦比亚的本地化生产及新型疫苗的研发创新。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医疗物资与医疗合作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观察到,部分企业原本就有一些想开展的新领域,有感兴趣的新业务。在疫情期间增加的收入,如今就投入进去了,比如互联网医院等。
也有企业在疫情期间从事第三方检测中心,如今开始投资一些实体,比如根据各地招商引资情况去一些地方开工厂、生产产品,也有企业选择投资肿瘤医院等专科医院,去做一些之前想做但没有实力去做的事。
No.3 行业冷热不均, 格局会变吗?
收入、利润攀升,令行业龙头的地位更加巩固。 辉瑞公司之前就有“宇宙第一大药厂”的称号,现在借助新冠疫苗,2022年辉瑞总营收达1003.3亿美元,成为首个销售额规模超过1千亿美元的制药巨头。
也有原本体量不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靠一支新冠疫苗,迅速跻身为一线明星药企。美国莫德纳(Moderna)、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中国康希诺都在此列。
然而,部分公司收入乍增,并不一定带来长久的产业变革。整体看,医疗行业“冷热不均”很明显。
医疗企业短时间获得高利润,不少人仍选择继续投入进医疗行业中,这会带来部分细分领域的繁荣。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有能力拿出产品的公司毕竟是少数,也有很多熬过了疫情后,仍在为自己的产品艰难寻求销路。
“企业能不能在接下来常态化阶段走得更远,要看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二者缺一不可。”陈红彦对《财经·大健康》分析。
医疗行业内部,渴望的是恢复“专业人做专业事”。疫情曾打乱了一部分节奏,比如,部分人通过自己渠道获取物资买卖,赚得盆满钵满,继续投资医疗还是想快进、快出。
然而,医疗行业并不适合迅速扩张或者变现的思维,不少医疗行业人士看到了上半年产业内需求的错位。
上述园区从业者告诉《财经·大健康》,部分公司盲目去扩张,盲目拓展新的业务,其实团队很不稳定,很多人才去了都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企业就是在‘大撒币’,有的东西不是说拿钱堆就能堆出来的”。
因此,医疗行业的2023年注定要开启一轮大洗牌,重新拨回到以往的节奏里。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2023年上半年收官,医药生物(申万)上半年下跌 7.17%,在31个申万行业里面,排名倒数第七,跑输沪深300指数 6.42%;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HI),上半年跌了23%,2022年12月30日收于1346.14,2023年6月30日跌至1031.01。
年初的踌躇满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步一步慢慢来”,需要努力,也需要时间。 而那些在新冠疫情中赚到钱,流向哪里去了?
No.1 那些赚到钱的检测公司 在忙什么
赚到钱了,花还是不花?这是个问题。 新冠核酸检测类公司,在疫情三年间收入颇丰,有不少公司增添了新项目。 疫情三年,东方生物的净利润合计86.7亿元。截至 2021 年底,东方生物表示,新冠检测试剂出口约占整个中国新冠检测试剂出口总收入的 13.7%。
2023年7月19日,海南万子健医学检测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位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这是东方生物新设立医疗诊断服务板块。 在东方生物的规划里,海南万子健医学检测,将整合国际医疗技术资源,在海南建立东方基因的研发队伍,进行一到四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转化应用,以及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和应用研究。
不过,2023年一季度,新冠检测需求消减,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步下降,东方生物亏损5033.01万元。
还有一部分检测公司选择成立基金,搞投资,当LP(有限合伙人)了。这部分企业钱多数仍然投在医疗行业里。
上述生物医药园区从业者观察到,有检测类企业开始往前沿诊断方向投入研发,依然是在大的分子诊断领域里,但是在一些特定技术上会有一些新的布局,还有一些新的标志物挖掘。
LP,是创投机构的出资人,把钱交给专业的创投机构管理。通过新冠检测试剂赚到钱的明德生物今年6月25日披露,与一些公司共同签署了《成都君蓉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协议》,参与投资基金成都君蓉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的规模为16亿元,明德生物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持股比例9.38%。
这支基金,聚焦创新药及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及诊断技术、专业服务及供应链,重点关注早期创新、供应链本土化、国际化方向的投资。明德生物在疫情三年间,净利润合计60.9亿元。
另一家有检测业务的企业——热景生物,也选择与同行携手搞投资。
7月,热景生物披露,拟使用自有资金,与其他三家公司共同出资参与投资创景康润。本次拟投资的基金募集规模4.75亿元,热景生物拟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2亿元,出资比例占到约42%。这只基金重点投资于体外诊断(IVD)、创新药、器械等领域。
热景生物的收入和利润,在2021年达到顶峰,年收入53.7亿元,净利润21.9亿元。
一战成名的九安医疗,由于疫情期间在美国以自主品牌销售新冠检测试剂盒,同时承接商业订单、政府订单等,2022年的年度营收达到263.15亿元,净利润160.3亿元。
2022年9月,九安医疗披露,作为LP,参与认购了五家创投机构的基金份额,分别是以1亿元投资济峰资本;1亿元投资元生创投;7000万元投资武岳峰资本;出资5000万投资了耀途资本以及2000万元投资汇芯投资,合计金额为3.4亿元。
不拘一城一地,九安医疗认购的五家创投机构中,不仅在医疗健康、生命科学领域,也有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其中,济峰资本、元生创投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前者投资英科医疗曾斩获数十倍账面回报,后者则在2013年成立于苏州工业园区BioBAY(生物医药产业园);武岳峰资本则以半导体投资为特色,九安医疗出资的基金,目标规模10亿元,主要投向智能传感、5G相关领域、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领域的成长期或成熟期项目。
到了2023年,九安医疗又计划,以不超过20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及证券投资,计划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固定收益类资产。
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在2023年2月初表示,任何行业都有学习、摸索周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和积累才能获得收益,而绝大部分并购都是失败的,当前他还未发现一个值得花如此巨量的资金去投资的新产业方向。
疫情三年来赚得净利润68亿元的圣湘生物,既投了大项目,也参与了投资。
2022年,圣湘上海产业园完成封顶,规划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同时,2022年圣湘北京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长沙总部产业园二期正在加速建设,公司预计 2023年可建成投产。
圣湘生物投资方向没有跳出本行。5月其披露,参与投资深圳一家公司,以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免疫诊断,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的布局。
No.2 疫苗公司也不保守 参投器械
一些公司做出的选择也是投,不一定都投在自身所在的细分领域,但依然在医疗健康这个大圈子里。
科兴中维因最早获批的新冠灭活疫苗而风生水起。2023年3月9日,《财经·大健康》获悉,科兴中维参与投资了人工心脏企业永仁心医疗器械公司。永仁心的优势在心衰重症治疗健康产业平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难攻克的领域之一,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次A轮融资永仁心获近一亿美元。
科兴中维的母公司科兴控股,作为老牌疫苗生产企业, 2月26日宣布,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志在疫苗佐剂及递送系统的研发。三个多月后,又宣布,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推动多种疫苗在哥伦比亚的本地化生产及新型疫苗的研发创新。
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医疗物资与医疗合作分会秘书长陈红彦观察到,部分企业原本就有一些想开展的新领域,有感兴趣的新业务。在疫情期间增加的收入,如今就投入进去了,比如互联网医院等。
也有企业在疫情期间从事第三方检测中心,如今开始投资一些实体,比如根据各地招商引资情况去一些地方开工厂、生产产品,也有企业选择投资肿瘤医院等专科医院,去做一些之前想做但没有实力去做的事。
No.3 行业冷热不均, 格局会变吗?
收入、利润攀升,令行业龙头的地位更加巩固。 辉瑞公司之前就有“宇宙第一大药厂”的称号,现在借助新冠疫苗,2022年辉瑞总营收达1003.3亿美元,成为首个销售额规模超过1千亿美元的制药巨头。
也有原本体量不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靠一支新冠疫苗,迅速跻身为一线明星药企。美国莫德纳(Moderna)、德国拜恩泰科(BioNtech)、中国康希诺都在此列。
然而,部分公司收入乍增,并不一定带来长久的产业变革。整体看,医疗行业“冷热不均”很明显。
医疗企业短时间获得高利润,不少人仍选择继续投入进医疗行业中,这会带来部分细分领域的繁荣。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有能力拿出产品的公司毕竟是少数,也有很多熬过了疫情后,仍在为自己的产品艰难寻求销路。
“企业能不能在接下来常态化阶段走得更远,要看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二者缺一不可。”陈红彦对《财经·大健康》分析。
医疗行业内部,渴望的是恢复“专业人做专业事”。疫情曾打乱了一部分节奏,比如,部分人通过自己渠道获取物资买卖,赚得盆满钵满,继续投资医疗还是想快进、快出。
然而,医疗行业并不适合迅速扩张或者变现的思维,不少医疗行业人士看到了上半年产业内需求的错位。
上述园区从业者告诉《财经·大健康》,部分公司盲目去扩张,盲目拓展新的业务,其实团队很不稳定,很多人才去了都不知道该干什么。“有的企业就是在‘大撒币’,有的东西不是说拿钱堆就能堆出来的”。
因此,医疗行业的2023年注定要开启一轮大洗牌,重新拨回到以往的节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