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国现在的模式就是winner take all. Leaders, 代表就是CEO们,一个可以拿几千万的薪水,而螺丝钉们几十年了收入停滞,而教育房子医疗费用一直大涨,螺丝钉是负担不起decent lifestyle 的。这种激励体制下当然谁都想当leaders. 北欧人就没这么疯狂,因为他们的收入结构,福利系统,住房,教育都扁平化的多。
lead 自己,只有能自己lead自己,才能lead别人。leadership上来第一章,一般是讲怎么lead自己,怎么规划自己的careers和人生。 一个甘于做螺丝钉,推一推动一下的intern,和一个有领导船,自带马达,自己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主动学习,问问题,多干活的intern,你要哪一个
原文在这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https://mp.weixin.qq.com/s/GY6DXUfF4M9sr7_gAC48gA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美国人“素质鸡娃”的书,才意外地发现,我的目光实在太短浅了。
这本《一激到底》的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是位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厉害角色,现任教于布朗大学教育学院。她访谈了美国东北部主要大都市地区的95个中产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参与了足球、国际象棋、舞蹈等竞争性课外活动,结果发现:
原来,原来家长们的"报班狂热"、"鸡娃焦虑"背后,隐藏着很多理性的决策机制。 他们通过让孩子参加“竞争性童年活动”,来让孩子获得参加普通儿童游戏所无法获得,但对未来大学和工作大有帮助的“童年竞争资本”。
“鸡娃”是中产避免阶层跌落的唯一方式
美国中产家长并不是一直都这么爱“素质鸡娃”的。
100年前,中上阶层的孩子参与的都还是非竞争性的活动,只有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才会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参加比赛,尤其是体育竞赛。直到二战后,中上阶层孩子才开始主导这些竞争性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一句话简单总结:100年前,美国中上阶层的再生产主要靠“继承财产”,而如今,美国中上阶层的再生产主要靠教育。中产的子女是否还能保持中产,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能顺利获得足够好的教育文凭。
过去,父母将企业的控制权或家庭财富传承给子女,子女就自然而然获得了更高的社会阶层地位,但如今,对于大多数中上层阶级家庭,已无家族企业可继承,经济地位的传递就变得更为间接,主要通过教育体系实现。
因此,竞争性儿童活动的盛行,本质上是父母为了保持子女未来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战略规划。不少美国中产也把他们一生的大部分积蓄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上(对于中国家长来说,这种心态是否很熟悉?)
有些父母认为童年应该是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孩子应该享受这段时光,而不是为未来忧虑。
然而这些中产父母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童年就如同播种的季节,而成年时期就是收获的时刻。因此,父母需要引导甚至推动孩子为未来的成功进行必要的投资。
在美国,家长们搞课外活动的目的很直接,因为美国的社会阶层复制主要通过大学教育实现,而美国大学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个人素质),所以,竞争性课外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大学申请实力。
当然,大多数家长并不会觉得自己如此功利。反过来,他们相信,让孩子参加竞争性课外活动,是为了塑造他们的性格和素质,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社会学家们发现,即使孩子没有获得钢琴第一名或者成为足球队队长,从小从事这些活动,也能培养 “童年竞争资本”。
什么是“童年竞争资本”?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们不能通过给孩子传递财产或安排工作来长期帮助他们,并且,由于孩子们拥有更多的独立思考能力,家长也不能永远控制他们,指示他们应该做什么。他们能做的唯一选择是激励孩子,并向他们灌输正确的态度。
因此,中产父母往往希望通过培养孩子们一些自己从个人经验中得到的对个人发展有利的素质,比如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等等,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这就是“童年竞争资本”。
"童年竞争资本"的概念源自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
资本通常被认为是可以为未来创造财富的基础,但研究显示,有较高收入和受过教育的父母留给孩子的不仅是钱,还有良好的教育获得的出色语言技能、广泛的艺术和科学知识,或者精细的社交行为…… 这些不可见、不可触摸的文化资本,都会让孩子在追求学术成就和高等教育入学的竞争中领先,实现“阶层再生产”。
而现代美国家长将投资集中在孩子的竞争经历上,孩子从小就能获得与竞争有关的性格特质和能力,为未来成功做好准备。这种性格特质和能力也符合“资本”的概念。
这些“童年竞争资本”包括什么样的性格特质和能力呢?
《一激到底》中总结了5条,都是孩子无法从普通的儿童游戏中学习到的:
01
内化胜利的重要性 02
学习如何从失败中振作,赢在未来 03
学习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
04
学习在压力环境下取得成功
05
无畏于公众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 童年竞争资本 内化胜利的重要性 在竞赛中取得胜利是通往更大成功的阶梯,这是学校成绩之外的另一种评价指标。一位父亲说:
“ “我认为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要明白(争强好胜)不仅仅适用于此时此地,而是将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发挥作用。 等他长大一些去参加体育运动,去争得学校的录取名额,去争取一份工作等,这些都是适用的。”
在竞争活动中,为了取得成功,孩子们必须面对两种形式的时间限制:
一是比赛本身的时间限制和压力, 同时还需要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学会自我时间管理。
例如,在棋局中经历的时间压力尤为巨大,每次走棋后,孩子们都需要按下自己的计时器,不断被提醒时间的紧迫性。许多接受采访的美国家长们就认为,经受这样的压力,可以为孩子们将来的SAT和AP考试做好准备。
“美国式内卷童年”背后的秘密 是社会教育不平等
当然,这种“美国中产式童年”,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有点令人不适,在一本对比法国和美国育儿方式的书中,作者提到:
“ 没人喜欢美国中产阶级的无情且不快乐的育儿方式,连美国中产自己都不喜欢。”
因为在欧洲,大多数父母都将课外活动视为孩子们的休闲时间和个人成长机会。他们安排孩子参加这些活动时,主要目标是让孩子快乐,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成熟度。
美国这种高度竞争的童年环境,对许多家庭来说可能是过于消耗精力的,使得父母和孩子在应对压力中筋疲力尽,无法享受亲子时光。毕竟,这种童年竞争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链和社会压力,家长们难以避免。
然而,中国的父母可能会更加理解美国父母的心态,尽管在中国,课外活动并不能让孩子进入好大学。
正如在《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不同国家的育儿方式之所以会有所不同,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教育不平等程度不同,教育成功对孩子未来收入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假如一个社会教育不平等程度较高,而且受过更高教育的人能赚取更高收入,父母就有理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孩子成年后的成功。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反,在北欧,各学校之间质量相近,大部分孩子都在当地公立学校就读,只要他们能从中学毕业,就能轻易进入公立大学。所以,对于北欧的父母来说,把课外活动看作是“敲开好学校大门”的方式是不可思议的。
最后,父母也难免会担心,如果培养出来的孩子“竞争心太强”怎么办。
《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比较可能是快乐的窃贼,但也有些不可避免》,作者夫妇尝试说服他们的孩子不要太过于竞争。妈妈说,“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竞争”,如果你们想要提升某项技能,只需要努力学习就好,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而爸爸更喜欢用这样的说法:“比较是快乐的窃贼”。然而,大女儿回应说:“所有事情都是竞争。”这孩子说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
如果孩子们不喜欢竞争,那无论是在运动、学业,甚至是儿童游戏中,他们可能都无法全力以赴,但如果竞争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那么生活就可能失去其本有的意义。这是父母们需要从孩子开始参加竞赛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我家儿子最后还是参加了那个篮球高级班,的确,气氛更紧张,教练更严格,但是,同学们的技术也更娴熟,孩子打起篮球也更专注了,每次打完都很兴奋。
我这个在旁边漫不经心刷手机的爸爸呢,看到其他的妈妈们都在场边紧张地盯着、大声加油。不由得心想:“也许我应该多多了解下这种‘童年竞争资本’了。”
还不如好好学习卷课内。 整个国家竞争力就是这么搞没的
尤其培养leadership 更是扯淡, 美国这种国家恰恰最不需要只会动嘴的政治骗子和大忽悠,需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做事的螺丝钉。 而现在社会价值观 反而就是看不起踏踏实实上班挣工资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人人都想做大忽悠或者网红或者街头游行的LGBT, 或者就搭帐篷的。
家长不累孩子累呀
"社会学家们发现,即使孩子没有获得钢琴第一名或者成为足球队队长,从小从事这些活动,也能培养 “童年竞争资本”。"
这些应该是对的,看起来也是对的。但是个人自身经验(当然有偏见)却是相反的。 我踢过足球(只在小学踢过几天),打过篮球(几天),后来都不玩了。但是对我个人交朋友或team work丝毫没有影响。 我几个高中大学同学踢足球很上瘾,但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不好。很多就痞了。 钢琴不知道,但是会弹跟不会弹,将来有区别?不见得。很多‘区别’都是家长想象出来的。
美国现在整得这套领导船真让人无语 真就靠一张嘴巴 除此之外能力为零 还极度看不起真正干活解决具体问题的螺丝钉
美国社会的结构和你小时候的中国社会不同。(先assume你是国内长大的)
最简单粗暴地说,在美国不参加个啥团体活动,基本上没有机会和时间交情谊很深的朋友。首先,大部分孩子在十六岁之前得靠爹妈开车接送,哪像我们小时候可以自己坐公交到处去。我们小时候谁家约playdate, 小孩子自由度很高,基本小社区里各处串门,没有交不到朋友的情况。美国孩子大部分没有这个环境。
国内初中高中课间休息十几分钟甚至二十几分钟,有些甚至是住校有宿舍,这些时间很助于交朋友。美国初高中孩子课间五分钟换教室,各科目走班制,很少固定同学几年,同窗友谊非常肤浅。
美国孩子交友最大的机会就是各种体育活动团队,音乐,艺术,演讲辩论club等等。啥都不会,啥都不参加的孩子,是很孤独的。
原来可以靠家族财产过活的中产已经越来越少了。
其实是中小企业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被大集团取代了。普通小店很难活下去了,也很少有人能继承生产资料了。
培养leadership那是因为劳工都从国外引进 那么本土白人能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呢?不靠技术的话那就靠领导权啊
这是2013年的书,怎么这时候被拿出来说?
的确,我觉得美国公校最糟糕的一点,就是把竞争、批评、失败这些要素从它的体系中移除了。我不想卷孩子,但也得给他们报课外班,原因就是这个书里说的那五条,需要通过学校之外来补足。
嗯,前阵子老公还给我讲了个笑话,说有高中生给他们投简历找暑假volunteer 机会,简历里第一条qualification 是 leadership 。。。老公感概说就一个volunteer/intern ,这是要lead谁呢?🤣
现在国内也是靠爹妈接送了,不像我们小时侯可以自己乱跑
我的top2同学呢?最厉害的,中国杰青,眼看就是院士的重点培养对象。普通的,转行做了咨询,金融,码农,反正看着也不会跌落阶层了。差点的,大学教授,年薪十五六万,这在10年前看着还不错,现在真的不行,孩子争气点的还行,不争气的,真不敢说会不会跌落,因为这点钱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爹妈基本没有什么物质资产留下来支持他们。还有少数一直没有转行也没有找到正式教职的,还有找到了正式教职但是没有拿到tenure有变回博士后的,说起来都心酸,都不要说下一辈跌不跌落,自己就过的很艰难了。
越来越觉得美国人务起虚来比中国人强多了。公司CEO也好,学区长校长也好,都是喊口号、写文章高手,开个会写个email,真的是可以通篇高调,一句实际的都没有。整个政治氛围也是拿那些形而上的、不可量化的东西,来制约人和社会的运作。
社会对生产效率的要求大幅提高 但是公立教育上的投入和inflation adjusted之后和几十年前还是一样的 公校,尤其是人均1-1.3万的公校资金不足,也不能挑生源分group教学,完全拉不动队伍
现在也可以只卷学习啊。 我们小时候卷学习卷不动就卷不动了,家长就认了,叹口气不是那块料。现在家长愿意投入,一看学习卷不动,赶紧的乐器体育挨个上,一定要找出个特长才算完,这不是自找的么。。
因为美国现在的模式就是winner take all. Leaders, 代表就是CEO们,一个可以拿几千万的薪水,而螺丝钉们几十年了收入停滞,而教育房子医疗费用一直大涨,螺丝钉是负担不起decent lifestyle 的。这种激励体制下当然谁都想当leaders. 北欧人就没这么疯狂,因为他们的收入结构,福利系统,住房,教育都扁平化的多。
是啊,中小学的时候课间15分钟还要把橡皮筋拉出来跳一会儿呢
中国也一样吧,只不过中国连leadership都不教,能不能成马云靠自己悟
不是,以前中产也不是靠家族财产过活的,而是现在靠低技术劳动过体面生活越来越难了
你是在跟一个运气超级好的三本比。你看看一个普通三本过的是什么生活。 一般来说,学历努力智商健康是中产的护城河。护城河宽一点就多一分安全。
是这样,但华人版上对于体面生活的要求也太高了点。
以前的中产基本都是自己做生意的,现在的中产包括了给人打工的
就是子女挣不到父母的收入,不从父母那里拿钱的话,要从父母住的上中产区downgrade去更便宜的区住。
螺丝钉在哪儿都不行,在中国你也得学其他技能,只不过不叫领导船,而是叫拍马屁拉关系
lead 自己,只有能自己lead自己,才能lead别人。leadership上来第一章,一般是讲怎么lead自己,怎么规划自己的careers和人生。
一个甘于做螺丝钉,推一推动一下的intern,和一个有领导船,自带马达,自己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主动学习,问问题,多干活的intern,你要哪一个
你要是大学里学了领导船,也许就和三本的不一样了,哈哈,
有了领导船,你不会安于现状,你也会去加州,你也会买投资房,也许你还能发现更多的机会,也许你就不甘于做颗螺丝钉,也许你会了拍马屁,拉关系,也许你就能找到贵人在事业上拉你一把,哈哈,
你去看看领导船,你会发现,拍马屁,拉关系,找贵人都是领导船的一部分,只不过换了一种正面的说法
确实,所以Chatgpt 写的东西也都是这个文风
你不懂top2毕业的心态。对于top2最难的不是自己不甘平凡,最难的而是甘于平凡。
说到底,智商高不过也是运气好而已,和长得美差不多。比起选择了正确的投资方式实现财富自由,完全不需要感到不平衡
美国很多家长乐在其中啊,陪着孩子攀岩打棒球,当教练。 你还是觉得很痛苦,那就应该选择一个合适自己家的办法,比如说奥数,象棋之类的。 卷娃不代表糟糕的亲子关系。
我要第一个。 要了第二个,两年ta挑大梁后,就该我滚蛋了。
中国leadership是照稿子念 加上扑克脸
你做个扳手,就只能拧螺丝钉。但如果公司里都是扳手,螺丝钉,公司这船走不了啊。
西方的观点是希望大家都愿意学开船,然后从螺丝钉做起,慢慢的变船长,然后以前的船长就去开更大的船。因为西方的资源一直在扩张。船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如果资源没法扩张,不管多少人,几代人指着这一艘船活命,那就只能教育大家一辈子做螺丝钉了。不要试图做船长,因为没那么多船给你开。想做船长,就得把前船长给踢下水,想做扳手,就得把前扳手扔了
那是你根本不懂,中国的leadership全在背后,你试试扑克脸念稿子,能有人让你做leader不
公司又不是我开的,我想当船长会自己去建船,既然没走建船那条路,自然没必要把公司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 同理想当船长的人肯定也不是教育出来的。非常顺服传统的人当不了船长。
你当然可以选择一辈子做螺丝钉,一辈子做扳手,没人求着你做船长。
西方的教育只是告诉你,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学着做船长。你自己说,我不要。那是当然可以的。但是你不要回头看人家做船长了,又开始骂骂咧咧,说人家都是虚伪说大话。
也可能我也学了,没学会,但起码我不会那么生气,觉得自己做一个螺丝钉,才是这艘船的精要所在,没了我,船就开不了了。真相是,螺丝钉随便就可以换一个
脑补真多 🤣🤣
背后啥都使出来了 人前仍旧照稿子念 扑克脸。无论什么文化什么国度 只要智商到85就能照稿子念 扑克脸
人前可以照稿子念,是因为背后功夫坐到家了,不需要这演讲的功夫。在中国做leader比在西方需要的本事多多了
所谓领导船的中文书也很多了,没事的话,看两眼没啥坏处
微信读书上,中国人写的职场书也很多,用曾国藩,王阳明来讲领导船的也很多,中国历史,也到处都是领导船,哈哈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领导船了半天 弄出一个dictative leadership 你笑的脸不热啊
authoritative leadership也是一种leadership,比如Steve jobs, elon musk 都是那个style。
https://www.amazon.com/Playing-Win-Raising-Children-Competitive/dp/0520276760/ref=sr_1_2?crid=2LS95S8VVO30&keywords=playing+to+win&qid=1688695586&s=books&sprefix=playing+to+win%2Cstripbooks%2C78&sr=1-2
同意也不同意
有时候有虚的才能有vision, 才能占领先机, 这不是靠实能获取的。 做实事的人眼界被琐碎的事情局限了。
虚和实要相互结合 虚弄起来靠天分一些, 也不太需要刻苦实干, 所以吸引了更多人。
来到美国一切都重新洗牌……
你好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