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96年东北女孩,在日本伺候老人5年:关于养老……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6月20日 13点7分 PT
共 (2)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s
sscdz
一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老屋最大的问题也是高差多、杂乱。阿婆喜欢坐在天井里,但是从卧室到天井还存在台阶,所以我把天井的地平和室内调整成无高差的,阿婆可以很安全地走出来。
阿婆佝偻得特别厉害,大门的左侧安装了一个适合她身高的扶手,以免进门时重心不稳。
▲给阿婆做了独立卫生间
原本马桶是在床边,裸露在外面的,特别没有私密性和尊严感,所以改造时,把马桶移到房间最里面,做了一个独立卫生间,马桶和淋浴房周边全部都配上了扶手。
室内地板选用了SPC地板,价格经济,比一般的瓷砖要软,降低了摔倒后的危险性,而且耐水性比较好,老房子一楼容易潮湿。
此外,在阿婆和儿子的印象中,房子的改动并不大,还是自己熟悉的环境。
▲尽量保留原有的居住环境
在居家适老化改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保持原有的居住环境,阿婆家原本的彩色毛玻璃窗,可能真的有100年历史了,依然保留下来,是阿婆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老建筑的一个特色。房间的格局还是尊重她自己的陈设,家具也尽量不去换。改造的费用因此也不算高,总共花费了5万余元。
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也是适老化改造的目标。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户人家,姐姐患有小儿麻痹症,年纪大了以后,肱骨头坏死,做什么都需要妹妹照顾。年近60岁的妹妹的生活态度积极,整个人看起来很有能量,为了照顾姐姐,她每天专门去健身房,否则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支撑不住。
▲改造后生活现状,进门坡道(左),妹妹演示浴室中的扶手使用(右)
每次去卫生间,都是妹妹从身后抱着姐姐,两人四足地挪过去,我通过改变门的位置,改变了起居室去卫生间的动线,缩短了距离,减轻妹妹的负担。并且把家门口的台阶改成坡道,出门的时候方便轮椅出行。原本屋里杂乱物件很多,设计了靠墙的一面收纳柜,把东西归置。
这是三年前的改造了,我今年再去这家拜访,看到妹妹细心地在地上铺了防滑垫,出门的坡道摆放了几盆兰草,家里并不会感觉到由老去和疾病带来的那种衰颓混乱,反而是一种干净、有尊严的生活。
2021年,上海老龄人口已经占比26.7%,进入了超老龄社会。对比日本(专题),中国的老龄化的曲线更快速,而且“未富先老”,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远没有达到一个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小时候在徐汇区弄堂里长大,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电视剧)。后来我成为了职业排球运动员,拿到全国冠军之后,联系上一家日本的球队,球队的组织方是一家日本医院。我帮球队打比赛,球队资助我在日本学习建筑设计专业。
学习的8年间,我一日三餐基本在医院食堂里吃的,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关系很密切,会观察到很多老人的动作状态。一些老人过世,大家也会不开心很久,彼此真的是有感情。因为这些经历,我自然走上福祉设计的方向,在日本考取福祉住环境顾问的资质。
日本为了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将住宅改造纳入介护保险制度中,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住宅改造的类型、改造内容、支付额度等进行了规定。
这些经验对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这套制度简单来说,首先由评估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认定老人需要介护的等级;接下去福祉住环境顾问会上门做设计方案,施工方施工之后,老人再拿着发票找国家报销90%。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花了10年时间建立起来,90年代,派了一批人去德国和奥利地学习6年,回来整理研究了3年,然后试运行了一年才正式发布。
我觉得在中国做居家适老化改造有几个障碍:
第一是缺乏专业的系统和人才;
第二是大众对于适老化改造的认知,老人既担心钱又怕麻烦,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又要给卫生间做改造,这几天怎么办?其实可以考虑联系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去住一小段时间。
中国每年有超过2000万老年人在家中跌倒,老人摔倒后很容易造成骨折。另外有一个数据,在我们国家老人一旦卧床不起,平均生存年限是两年半。居家适老化改造能够大大降低在家中摔倒的概率。
▲周娜(左)和同事正在陪诊
我叫周娜,是一位老年人陪诊员。
这几年,我明显感受到陪诊员人手吃紧。2022年下半年开始,客单量以每个月10%的速度增加,2023年春节前的那个月,竟然比上月暴增了45%
陪诊的门槛并不高,没有完全对口的专业,从业者的背景各异。如果要讲共性的话,我们中的一部分,曾经历过家人看病难的困境,在一遍遍去医院照顾病人的过程里,被迫对人世间充满最多生离死别的地方熟悉起来。
之所以做这一行,和我妈妈的去世有关。我之前在央企做管理,妈妈突然确诊了脑癌。医生常常半夜三更打来电话,让我去见最后一面。有时候在ICU,有时候在走廊外。慢慢地,妈妈手上有了泥,再后来,手上没了温度。那种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妈妈离开后,我看到很多人面对生病的老人,那种茫然失措的样子,于是我决定辞职,做养老服务。为长期卧床的老人助浴,去得勤了,我发现,老人看病,是很具体的一个事情。
我曾去过一个90岁的老人家里,开门的是她70多岁的女儿,为了照顾卧床的妈妈,她两条腿的韧带都拉断了。相当于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照顾一个完全不能行动的老人,带妈妈出门看个病,是天大的难题。
即便是腿脚灵便的,仍难以一个人承受看病的流程。我们作为陪诊员,需要先找医生开处方,再去医保窗口,再去交费窗口,交费分医保、自费、精神类、西药、中药,然后把所有票收集起来,打成彩印,去不同地方的窗口盖章,再到不同地方的药房拿药,核对每个药对应的用法,盒子上没写的又跑去问医生,再确认社保的报销是否成功,最后给病人寄出快递。
我们年纪轻,走得快,熟悉路线,都需要跑3个小时,换作老年人的话,一天都在里面不停地走。
陪诊服务,最基础的,是用陪诊员的时间换病人的时间。更专业的部分,是利用信息差,减少试错成本。
陪诊不光是跑腿,有很多看不到的工作。很多人得了病是一头雾水的,该挂哪个科室?专家周几坐诊?同一家医院有不同院区的话去哪个?医院附近哪里可以停车和住宿?我们接触得多了,会给一些建议。
而最深,也最难触及的部分,是抚慰。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党龄70年的老兵,脾气倔得很,父子关系冷若冰霜。儿子陪着来,但两个人说不了一句话就要吵架。老兵把电动轮椅开得飞快,儿子坐在很远的地方,我就在后头追,问他要不要喝水,想不想去厕所。
等待的间歇,老兵跟我讲自己过去的故事。他说:“他们都不要听我说话,家里没有哪个人能像你这样轻言细语。”看完病以后还给我发自己的奖章、全家的合影。这个老人家就是缺乏陪伴的,这种缺失,不光是在医院里面。
我觉得中国的病人,尤其老人,嘴巴都很硬,心里又装满恐惧。到医院的那一刻起,针头、消毒水气味、叫号广播、突然消失的邻床,每一个细节都在撕扯病人的精神防线。
所以,一个好的陪诊员要注意一切的细节。病人打屁股针、脱衣服做检查的时候,确保帘子被完整拉上了,然后退到外面等。
沟通话术也要小心斟酌,“你是不是得了某某癌?”“你哪里还很痛吗?”这些话不能说。有的病人喜欢打麻将,就跟他说,你胡牌前说什么吉祥话,上了手术台就在心里默念。
有时,陪着和妈妈年纪相仿的阿姨陪诊,我会有一瞬间的恍惚,在心里偷偷喊:“妈妈啊,我太想我的妈妈了。”
来源:一条
s
semiotics
一年多
2 楼
虽然这篇文章没头没脑,但是里面很多细节都打动人心。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阿婆佝偻得特别厉害,大门的左侧安装了一个适合她身高的扶手,以免进门时重心不稳。
▲给阿婆做了独立卫生间
原本马桶是在床边,裸露在外面的,特别没有私密性和尊严感,所以改造时,把马桶移到房间最里面,做了一个独立卫生间,马桶和淋浴房周边全部都配上了扶手。
室内地板选用了SPC地板,价格经济,比一般的瓷砖要软,降低了摔倒后的危险性,而且耐水性比较好,老房子一楼容易潮湿。
此外,在阿婆和儿子的印象中,房子的改动并不大,还是自己熟悉的环境。
▲尽量保留原有的居住环境
在居家适老化改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保持原有的居住环境,阿婆家原本的彩色毛玻璃窗,可能真的有100年历史了,依然保留下来,是阿婆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老建筑的一个特色。房间的格局还是尊重她自己的陈设,家具也尽量不去换。改造的费用因此也不算高,总共花费了5万余元。
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也是适老化改造的目标。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户人家,姐姐患有小儿麻痹症,年纪大了以后,肱骨头坏死,做什么都需要妹妹照顾。年近60岁的妹妹的生活态度积极,整个人看起来很有能量,为了照顾姐姐,她每天专门去健身房,否则身体和心理状态都支撑不住。
▲改造后生活现状,进门坡道(左),妹妹演示浴室中的扶手使用(右)
每次去卫生间,都是妹妹从身后抱着姐姐,两人四足地挪过去,我通过改变门的位置,改变了起居室去卫生间的动线,缩短了距离,减轻妹妹的负担。并且把家门口的台阶改成坡道,出门的时候方便轮椅出行。原本屋里杂乱物件很多,设计了靠墙的一面收纳柜,把东西归置。
这是三年前的改造了,我今年再去这家拜访,看到妹妹细心地在地上铺了防滑垫,出门的坡道摆放了几盆兰草,家里并不会感觉到由老去和疾病带来的那种衰颓混乱,反而是一种干净、有尊严的生活。
2021年,上海老龄人口已经占比26.7%,进入了超老龄社会。对比日本(专题),中国的老龄化的曲线更快速,而且“未富先老”,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远没有达到一个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小时候在徐汇区弄堂里长大,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电视剧)。后来我成为了职业排球运动员,拿到全国冠军之后,联系上一家日本的球队,球队的组织方是一家日本医院。我帮球队打比赛,球队资助我在日本学习建筑设计专业。
学习的8年间,我一日三餐基本在医院食堂里吃的,和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关系很密切,会观察到很多老人的动作状态。一些老人过世,大家也会不开心很久,彼此真的是有感情。因为这些经历,我自然走上福祉设计的方向,在日本考取福祉住环境顾问的资质。
日本为了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将住宅改造纳入介护保险制度中,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住宅改造的类型、改造内容、支付额度等进行了规定。
这些经验对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这套制度简单来说,首先由评估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认定老人需要介护的等级;接下去福祉住环境顾问会上门做设计方案,施工方施工之后,老人再拿着发票找国家报销90%。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花了10年时间建立起来,90年代,派了一批人去德国和奥利地学习6年,回来整理研究了3年,然后试运行了一年才正式发布。
我觉得在中国做居家适老化改造有几个障碍:
第一是缺乏专业的系统和人才;
第二是大众对于适老化改造的认知,老人既担心钱又怕麻烦,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又要给卫生间做改造,这几天怎么办?其实可以考虑联系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去住一小段时间。
中国每年有超过2000万老年人在家中跌倒,老人摔倒后很容易造成骨折。另外有一个数据,在我们国家老人一旦卧床不起,平均生存年限是两年半。居家适老化改造能够大大降低在家中摔倒的概率。
▲周娜(左)和同事正在陪诊
我叫周娜,是一位老年人陪诊员。
这几年,我明显感受到陪诊员人手吃紧。2022年下半年开始,客单量以每个月10%的速度增加,2023年春节前的那个月,竟然比上月暴增了45%
陪诊的门槛并不高,没有完全对口的专业,从业者的背景各异。如果要讲共性的话,我们中的一部分,曾经历过家人看病难的困境,在一遍遍去医院照顾病人的过程里,被迫对人世间充满最多生离死别的地方熟悉起来。
之所以做这一行,和我妈妈的去世有关。我之前在央企做管理,妈妈突然确诊了脑癌。医生常常半夜三更打来电话,让我去见最后一面。有时候在ICU,有时候在走廊外。慢慢地,妈妈手上有了泥,再后来,手上没了温度。那种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妈妈离开后,我看到很多人面对生病的老人,那种茫然失措的样子,于是我决定辞职,做养老服务。为长期卧床的老人助浴,去得勤了,我发现,老人看病,是很具体的一个事情。
我曾去过一个90岁的老人家里,开门的是她70多岁的女儿,为了照顾卧床的妈妈,她两条腿的韧带都拉断了。相当于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照顾一个完全不能行动的老人,带妈妈出门看个病,是天大的难题。
即便是腿脚灵便的,仍难以一个人承受看病的流程。我们作为陪诊员,需要先找医生开处方,再去医保窗口,再去交费窗口,交费分医保、自费、精神类、西药、中药,然后把所有票收集起来,打成彩印,去不同地方的窗口盖章,再到不同地方的药房拿药,核对每个药对应的用法,盒子上没写的又跑去问医生,再确认社保的报销是否成功,最后给病人寄出快递。
我们年纪轻,走得快,熟悉路线,都需要跑3个小时,换作老年人的话,一天都在里面不停地走。
陪诊服务,最基础的,是用陪诊员的时间换病人的时间。更专业的部分,是利用信息差,减少试错成本。
陪诊不光是跑腿,有很多看不到的工作。很多人得了病是一头雾水的,该挂哪个科室?专家周几坐诊?同一家医院有不同院区的话去哪个?医院附近哪里可以停车和住宿?我们接触得多了,会给一些建议。
而最深,也最难触及的部分,是抚慰。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党龄70年的老兵,脾气倔得很,父子关系冷若冰霜。儿子陪着来,但两个人说不了一句话就要吵架。老兵把电动轮椅开得飞快,儿子坐在很远的地方,我就在后头追,问他要不要喝水,想不想去厕所。
等待的间歇,老兵跟我讲自己过去的故事。他说:“他们都不要听我说话,家里没有哪个人能像你这样轻言细语。”看完病以后还给我发自己的奖章、全家的合影。这个老人家就是缺乏陪伴的,这种缺失,不光是在医院里面。
我觉得中国的病人,尤其老人,嘴巴都很硬,心里又装满恐惧。到医院的那一刻起,针头、消毒水气味、叫号广播、突然消失的邻床,每一个细节都在撕扯病人的精神防线。
所以,一个好的陪诊员要注意一切的细节。病人打屁股针、脱衣服做检查的时候,确保帘子被完整拉上了,然后退到外面等。
沟通话术也要小心斟酌,“你是不是得了某某癌?”“你哪里还很痛吗?”这些话不能说。有的病人喜欢打麻将,就跟他说,你胡牌前说什么吉祥话,上了手术台就在心里默念。
有时,陪着和妈妈年纪相仿的阿姨陪诊,我会有一瞬间的恍惚,在心里偷偷喊:“妈妈啊,我太想我的妈妈了。”
来源: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