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城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中国古建筑真不用1根钉子?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6月12日 0点31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c
comeforya
一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64151635/answer/664620952
真的有不用钉子就可以建成的建筑吗? 中国古建筑真的不使用一根钉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
01
中国古建筑不仅大量使用铁钉,也使用木钉。
02
“榫卯”技术并非中国独创,古代世界各国都自发产生过榫卯技术。 比如,德国北部莱比锡出土的榫卯,距今已经7000年了。
用了一些透榫和羊角销 建筑形式是井干式
古代西方国家木质建筑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建木房子也用榫卯。 而且西方木质建筑技术发展至今未断。 比如,我们中国目前流行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就来自于西方。
西方的轻型木结构建筑
所以,“榫卯”技术是世界通用的技术,不是中国独创的。
03
中国古建筑中的钉子—— 从材料上分为铁钉和木钉两类; 从用法上分为“两入型”和“普遍型”两类。
所谓的“两入型”是指钉子位于两块板材之间,但不贯通板材。 形状多为两头尖,中间粗。
“两入型”铁钉
两入型的木钉在古建筑里更是普遍使用。 最常见的是“栽销”。 我以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三座半唐代建筑之一)斗拱为例作说明:
栽销,顾名思义,是栽在板材上的木销钉。 起到连接两块板材的作用。 从整个斗拱的“爆炸图”可以看到所有的“栽销”。
可以说,“两入型”的木销钉是斗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缺之不可。 没有它们的存在斗拱是不可能稳固的。 所谓“普遍型”是指钉子由一个方向贯通多个板材。 形状多为一头尖,另一头扁平。 我们平时见到的钉子基本都是“普遍性”。 关于“普遍型”的木钉,我还是以南禅寺斗拱为例:
当斗拱组合好后,为了让斗拱更加稳固,工匠们还会用长木钉将整个斗拱贯穿。这个构件的名字叫做“拱栓”,作用类似于我们现代的螺栓。从功能上说也属于钉子的一种。 除了拱栓之外,还有昂栓,作用相近,都是对穿型的长木钉。 PS:从这个角度上说,江湖上流传的所谓“斗拱隔震论”是值得商榷的。有机会我会详细说明之。
04
北宋《营造法式》曾记载多种类型的铁钉:
以下是本人根据记载和数据做的,部分钉子形状效果图:
目前根据书里的铁钉尺寸 北宋的建筑用铁钉基本以方钉为主 每一种型号的钉子都有一到五个不同的尺寸 最长38厘米,最短2.5厘米
05
中国古人都在建筑的什么地方使用了钉子? 建筑的屋顶是铁钉的主战场之一。
古建筑屋顶铁钉的使用情况
古建筑屋瓦更是离不开铁钉的固定。
周朝出土的瓦钉
出土的北魏瓦钉
铁质瓦钉
故宫屋顶普遍使用瓦钉
除了屋瓦,博风板、悬鱼、惹草等屋顶的装饰物都需要铁钉固定。
固定博风板的铁钉
固定悬鱼铁钉
固定山面博风板的铁质瓦钉
屋顶山面的各种装饰物也离不开铁钉的辅助
06
屋顶部分说完了,说说建筑框架。 由于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建筑实践中选择了层叠式的建筑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几乎不产生侧推力。 所以古建筑各个构件承受的拉力相对较小,所以节点产生的剪切力也就相对较小。 因此建筑框架上一般使用强度比铁钉小一些的木钉。
一座唐代风格木塔
木塔在结构节点上用到了大量的木钉
通身的木钉加固
南方民居建筑木钉的使用
07
现代很多人认为“钉子”是现代的技术,甚至是西方技术,实则不然。 钉子算得上是中国古建筑最最传统的加固方式之一。 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就产生过七种类型的榫卯,其中一种就是“钉销”。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地区出土的榫卯类型 钉销技术是其中之一
所以,明明钉子加固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建筑技术之一,可偏偏很多人认为它是外来技术,并极力抹杀掉其存在感和贡献,唯恐避之不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中国传统榫卯中就有很多使用钉子的情况。 例如,用“钉”命名的“楔钉榫”。
楔钉榫
宋《营造法式》的萧眼穿串:
甚至加三根钉的建筑榫卯连接:
建筑的平板枋的木钉使用情况:
甚至有些特殊的榫卯需要铁钉辅助:
铁钉和榫卯的完美结合
而建筑框架使用铁钉最多的要属多层建筑的楼板了,楼板在古代必须使用铁钉固定。而且楼板的固定也是高层建筑加强刚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著名的故事就是《木经》作者喻皓解决梵天寺木塔晃动的故事。
古建筑铁钉的使用包括匾额、门窗等小木作的固定,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说了。
08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是一条伪常识。 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古建筑需要大量铁钉以及木钉的辅助,才能创造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是古代多工种协同配合的结果,并不是某一项工种的“独角戏”。 古时候,一个成熟完备的古建筑施工团队要同时具备: 石作、砖瓦做、木作、泥作、铁匠作、漆作、彩绘等等一系列的工种和匠人。 这些工种匠人的协同配合最终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古建筑文化,缺一不可!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这才是!! 从这个角度讲,使用铁钉本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理应为之存在而感到自豪,因为它体现了古代先民多工种协同的智慧,体现了古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抹杀掉钉子的功劳以及古建筑多工种协同的存在,只突出一个工种,才是对古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冷漠。
这是一张古代建筑施工老照片。 每一根梁、柱上都有许多根铁箍加固而这些铁箍上钉着密密麻麻的铁钉。 这是至少宋代开始到了后期成了古建筑建造的普遍用法(防开裂、小材拼接大材),一直延续至今。 一旦填缝彩绘以后,这些工种配合的痕迹就都完美隐藏起来了,默默付出着自己的功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些工种从来没存在过呢! 我非常喜欢这张图片,因为它体现了古人无比的智慧以及多工种协同配合的结果,分享给大家。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真的有不用钉子就可以建成的建筑吗? 中国古建筑真的不使用一根钉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
01
中国古建筑不仅大量使用铁钉,也使用木钉。
02
“榫卯”技术并非中国独创,古代世界各国都自发产生过榫卯技术。 比如,德国北部莱比锡出土的榫卯,距今已经7000年了。
用了一些透榫和羊角销 建筑形式是井干式
古代西方国家木质建筑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建木房子也用榫卯。 而且西方木质建筑技术发展至今未断。 比如,我们中国目前流行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就来自于西方。
西方的轻型木结构建筑
所以,“榫卯”技术是世界通用的技术,不是中国独创的。
03
中国古建筑中的钉子—— 从材料上分为铁钉和木钉两类; 从用法上分为“两入型”和“普遍型”两类。
所谓的“两入型”是指钉子位于两块板材之间,但不贯通板材。 形状多为两头尖,中间粗。
“两入型”铁钉
两入型的木钉在古建筑里更是普遍使用。 最常见的是“栽销”。 我以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三座半唐代建筑之一)斗拱为例作说明:
栽销,顾名思义,是栽在板材上的木销钉。 起到连接两块板材的作用。 从整个斗拱的“爆炸图”可以看到所有的“栽销”。
可以说,“两入型”的木销钉是斗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缺之不可。 没有它们的存在斗拱是不可能稳固的。 所谓“普遍型”是指钉子由一个方向贯通多个板材。 形状多为一头尖,另一头扁平。 我们平时见到的钉子基本都是“普遍性”。 关于“普遍型”的木钉,我还是以南禅寺斗拱为例:
当斗拱组合好后,为了让斗拱更加稳固,工匠们还会用长木钉将整个斗拱贯穿。这个构件的名字叫做“拱栓”,作用类似于我们现代的螺栓。从功能上说也属于钉子的一种。 除了拱栓之外,还有昂栓,作用相近,都是对穿型的长木钉。 PS:从这个角度上说,江湖上流传的所谓“斗拱隔震论”是值得商榷的。有机会我会详细说明之。
04
北宋《营造法式》曾记载多种类型的铁钉:
以下是本人根据记载和数据做的,部分钉子形状效果图:
目前根据书里的铁钉尺寸 北宋的建筑用铁钉基本以方钉为主 每一种型号的钉子都有一到五个不同的尺寸 最长38厘米,最短2.5厘米
05
中国古人都在建筑的什么地方使用了钉子? 建筑的屋顶是铁钉的主战场之一。
古建筑屋顶铁钉的使用情况
古建筑屋瓦更是离不开铁钉的固定。
周朝出土的瓦钉
出土的北魏瓦钉
铁质瓦钉
故宫屋顶普遍使用瓦钉
除了屋瓦,博风板、悬鱼、惹草等屋顶的装饰物都需要铁钉固定。
固定博风板的铁钉
固定悬鱼铁钉
固定山面博风板的铁质瓦钉
屋顶山面的各种装饰物也离不开铁钉的辅助
06
屋顶部分说完了,说说建筑框架。 由于中国古人在几千年的建筑实践中选择了层叠式的建筑结构,而这样的结构几乎不产生侧推力。 所以古建筑各个构件承受的拉力相对较小,所以节点产生的剪切力也就相对较小。 因此建筑框架上一般使用强度比铁钉小一些的木钉。
一座唐代风格木塔 木塔在结构节点上用到了大量的木钉
通身的木钉加固
南方民居建筑木钉的使用
07
现代很多人认为“钉子”是现代的技术,甚至是西方技术,实则不然。 钉子算得上是中国古建筑最最传统的加固方式之一。 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就产生过七种类型的榫卯,其中一种就是“钉销”。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地区出土的榫卯类型 钉销技术是其中之一
所以,明明钉子加固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建筑技术之一,可偏偏很多人认为它是外来技术,并极力抹杀掉其存在感和贡献,唯恐避之不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中国传统榫卯中就有很多使用钉子的情况。 例如,用“钉”命名的“楔钉榫”。
楔钉榫
宋《营造法式》的萧眼穿串:
甚至加三根钉的建筑榫卯连接:
建筑的平板枋的木钉使用情况:
甚至有些特殊的榫卯需要铁钉辅助: 铁钉和榫卯的完美结合
而建筑框架使用铁钉最多的要属多层建筑的楼板了,楼板在古代必须使用铁钉固定。而且楼板的固定也是高层建筑加强刚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著名的故事就是《木经》作者喻皓解决梵天寺木塔晃动的故事。
古建筑铁钉的使用包括匾额、门窗等小木作的固定,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说了。
08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是一条伪常识。 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古建筑需要大量铁钉以及木钉的辅助,才能创造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是古代多工种协同配合的结果,并不是某一项工种的“独角戏”。 古时候,一个成熟完备的古建筑施工团队要同时具备: 石作、砖瓦做、木作、泥作、铁匠作、漆作、彩绘等等一系列的工种和匠人。 这些工种匠人的协同配合最终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古建筑文化,缺一不可!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这才是!! 从这个角度讲,使用铁钉本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理应为之存在而感到自豪,因为它体现了古代先民多工种协同的智慧,体现了古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抹杀掉钉子的功劳以及古建筑多工种协同的存在,只突出一个工种,才是对古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冷漠。
这是一张古代建筑施工老照片。 每一根梁、柱上都有许多根铁箍加固而这些铁箍上钉着密密麻麻的铁钉。 这是至少宋代开始到了后期成了古建筑建造的普遍用法(防开裂、小材拼接大材),一直延续至今。 一旦填缝彩绘以后,这些工种配合的痕迹就都完美隐藏起来了,默默付出着自己的功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些工种从来没存在过呢! 我非常喜欢这张图片,因为它体现了古人无比的智慧以及多工种协同配合的结果,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