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朝爷爷发过脾气,爷爷走后心理愧疚,做个虚拟爷爷让自己好受一点? 我觉得不make sense啊。对已经走了的爷爷全无意义,要跟自己和解不必这么折腾。 Ruth 发表于 2023-06-05 09:48
2020 年,杭州一位年轻的中国软件工程师偶然发现了一篇关于口型同步技术的文章。 它的机理非常简单 —— 使用计算机程序将嘴部的运动与语音记录相匹配。 他一下就想起了自己已经去世十年的祖父。 「我能通过这项技术再和我爷爷说上几句话吗?」Yu Jialin 这样问自己。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用发展的科技来重构我们已故的亲人。 借助各种聊天程序、面部识别的 AI 模型,以及语音识别、动作识别模型,再加上我们保存的亲人们的影音资料,我们就可以尝试复刻已故亲人的性格、记忆。 然后就可以再次和他们「聊天」了。 Yu Jialin 今年 29 岁。12 年前,他的祖父永远的离开了他。 人们总是在亲人离去后,开始为一些事后悔。Yu Jialin 记得,有一次爷爷打扰到他正在进行的一场比赛,他朝他爷爷大吼大叫。 还有一次,Yu Jialin 跟爷爷说,以后不要再来学校接他了。 正是这种小事,他和他的家人才如此怀念去世的祖父。 Yu Jialin 说,自从爷爷去世以后,他们都是避免提起他来。为了不让悲伤占据自己,他们选择尽可能的忘记。 Griefbot 现在,Griefbot 来了。 这是一个已经有若干年历史的 AI 模型,它可以通过学习我们留有的已故亲人的各种资料来模仿人类。 但就在去年,生成式 AI 突然爆发式发展,Griefbot 的性能一下子被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过去的 Griefbot 需要大量的数据。而如今,像 Yu Jialin 一样的工程师,可以将留存的资料输入这个模型,然后就可以精确地再现他们的外貌、说话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国外的研究人员表示,当今的技术能让 AI 不需要太多样本就可以重塑一个人的性格。 尤其是,再加上 ChatGPT 这样的系统 —— 它们已经深谙大部分人自然说话或者写作的方式了。 研究人员表示,输入所需资料后,再微调一下系统,就可以达到 99% 的相似度。没啥特别明显的出入。
有了这项技术,Yu Jialin 回到祖母那里,找出来了属于祖父的一大堆旧信件,信件中的祖父是 Yu Jialin 未曾谋面的祖父。 与此同时,他还找出了祖父十几年前拍摄的照片视频,还有祖父给他发的短信。
利用语音合成系统,吴伍六尝试进行了文本转语音。 现在,基本的素材都齐全了。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 —— 生成虚拟数字人。 通过 D-ID,用户可以生成数字虚拟人,并和他们展开交流。
在左侧选择头像,右侧上传文本或音频即可。
有意思的是,奶奶的这些「回复」也是依靠 ChatGPT 生成的。 吴伍六告诉 ChatGPT,「我很想我的奶奶,你能不能模仿她的口吻来和我交谈?」 透着人情味的人工智能,很难不让人感动落泪。而借助对奶奶的回忆,吴伍六也竭尽全力地让 ChatGPT 更像她的奶奶。
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给人提供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虽然这些聊天内容并不完全拟人,也会有一些不贴切的表达。 但总的来说,生活中的小细节还是能给人最温柔的体验的。
新时代的哀思寄托 波士顿的一位专家表示,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人们表达自己哀思的方式肯定会发生一些改变。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人们可能会写下所爱之人的故事来纪念他们。而如今,保存电子资料则更为普遍。 心理学家常常帮助痛失亲人的客户,让他们对着一张空椅子说话,就好像他们的所爱之人还坐在上面一样。 当然,新技术所带来的新转变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当时吴伍六的视频就在 b 站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有关于把逝去的亲人变成虚拟数字人的做法还是个新鲜事物。观念上的转变并不那么容易。 有网友表示,数字虚拟人终归还是当不了缅怀之人的精神寄托的。 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过度依赖 AI 的情况。 也正因如此,Yu Jialin 已经把重塑自己祖父的机器人删掉了。 他表示,并不想过度沉浸在过去,更不想整天抱着 AI 难以自拔。
这是想要和自己和解,所以才这么折腾。
我觉得更像market这个软件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