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电视剧《平凡之路》,女主角爸妈(左大建、劳春雪)的离婚官司可以说贯穿始终。 原配劳春雪接受现实决定离婚后,最初的态度很坚决:不为财产,但执着于确认谁是过错方(要求书面确认谁出轨了、谁破坏了家庭),要这么一个“说法”。而丈夫左大建为避免离婚诉讼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提出愿意多补偿,但拒绝书面承认过错。也就是说劳春雪只要放弃要个说法的执念,便可获得比离婚诉讼判决更多的财产。 剧中第三者蔡晓蕾很嚣张,意图先下手为强,利用公众号等舆论手段抹黑原配,试图将其描绘成“可怕的L太太”。也许劳春雪获得的一个“说法”,正是为了抵抗这样的抹黑?毕竟现实中有太多的出轨不认,贼喊捉贼也不少见。我也曾遇到过,不能直面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不但不承认,反而对受害一方进行攻击;并且犯的错越大,对受害者的攻击就越猛烈。 对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现实中,确认谁是婚姻中过错方,到底有怎样的实际的作用?如果遇到了相似的情况,需不需要执着于这个“对错”呢? 深杯酒满 发表于 2023-05-31 13:03
原配劳春雪接受现实决定离婚后,最初的态度很坚决:不为财产,但执着于确认谁是过错方(要求书面确认谁出轨了、谁破坏了家庭),要这么一个“说法”。而丈夫左大建为避免离婚诉讼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提出愿意多补偿,但拒绝书面承认过错。也就是说劳春雪只要放弃要个说法的执念,便可获得比离婚诉讼判决更多的财产。
剧中第三者蔡晓蕾很嚣张,意图先下手为强,利用公众号等舆论手段抹黑原配,试图将其描绘成“可怕的L太太”。也许劳春雪获得的一个“说法”,正是为了抵抗这样的抹黑?毕竟现实中有太多的出轨不认,贼喊捉贼也不少见。我也曾遇到过,不能直面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不但不承认,反而对受害一方进行攻击;并且犯的错越大,对受害者的攻击就越猛烈。
对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现实中,确认谁是婚姻中过错方,到底有怎样的实际的作用?如果遇到了相似的情况,需不需要执着于这个“对错”呢?
一般没啥实质作用,个人认为这种要求很无聊。人家真和你杠的话 - 请问是不想离婚的那一方还是想离婚的那一方能算更严重的“破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