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毁了大清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乾隆老年画像
01
嘉庆三年 (1798) 腊月底,89岁的乾隆得了轻微感冒。 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照例来到宫中,向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明面上是嘉庆皇帝,但实际上是已经“逊位”三年的太上皇乾隆)拜年。 乾隆看着这么多人来,心里高兴,不顾太医的劝诫,喝得很嗨。 人不服老是不行的。 正月初二,乾隆病情加剧,陷入昏迷。 正月初三辰时(上午7-9时),乾清宫中传来丧讯:太上皇停止了呼吸。 正在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大清臣民不得不穿上丧服,全国性哀悼。 不过,没多少人真正悲痛。 而让全国人民真正感兴趣的是,新皇帝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嘉庆这皇帝已经干了三年,但嘉庆给百官的印象,是存在感极低的“小透明”——他每天去乾清宫向他爹早请示,晚汇报,大事小情无不唯他爹马首是瞻。在他爹面前,他只知道唯唯诺诺,缩头缩脑,完全不像个能干事的人。 事实很快证明,这些不过是嘉庆的“表演”。

02
正月初八,也就是嘉庆开始“亲政”的第六天,他便下达了一道让朝野上下无比震惊的谕旨——将大学士和珅革职下狱! 乾隆去世,大家都猜测过:也许皇上要收拾和中堂了。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毕竟,和中堂把持朝政二十年,别说满朝文武都得对他卑躬屈膝,就是嘉庆在乾隆活着的时候,对和珅的嚣张跋扈也只能是忍气吞声,不敢丝毫发作。 你说震惊不震惊? 其实,嘉庆和和坤之间的恩怨,并非一些史书所讲的那样,因为和坤送给嘉庆的那柄如意,嫉妒和坤的朝珠比皇帝还多...... 嘉庆对和坤的恨,是基于对大清朝的责任感。 他对和坤的不满,实际上代表了他对乾隆后期朝政的不满。 三天后,正月十一日,嘉庆公布了和珅20条大罪,条条都可以要了和珅的命。 正月十八日,嘉庆下达命令,赐和珅自尽,算是给已故的太上皇最后一点面子。 正当大家都以为嘉庆接下来就要掀起滔天大浪,清洗“和珅党羽”时,嘉庆却做出了让大家又一次震惊且意外的决定—— 嘉庆下旨称:
“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咸与自新。”
大清朝并没有陷入和珅案的血雨腥风中,而是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平稳“变轨”。 如此果断而又明智的处理方式,让嘉庆的形象一下得到了极大提升。

03
嘉庆又连续做了几件让人振奋的事。 1、 乾隆朝奢靡之风盛行、地方督抚大员热衷于向皇帝进献各地的奇珍异宝。 嘉庆明确下旨:这些奇珍异宝,饥不能食,寒不可衣,朕一律视之如粪土。今后各地一律严禁进献宝物,每年依制进贡几样土特产就可以了。再献宝物者,以抗旨违逆论处!绝不宽贷! 福州将军庆霖,以为皇帝只是做做样子,照样献宝物,直接被一撸到底。 为了显示自己纠正奢靡之风的决心,嘉庆还把刻有“戒声色土木”的牌子,放在书桌上,每天自勉。 皇帝态度如此坚决,乾隆朝的奢靡无度之风悄悄开始改变。
清代官员进献贡品场面
2、 乾隆朝后期吏治腐败、贪风盛行。 嘉庆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 : 其一,废除乾隆朝的“议罪银”制度。 “议罪银”制度是和珅的一大“发明”,就是找官员的茬。 比如奏折上有错别字、办事不得力、下属犯罪有连带责任..... 诸如此类,你只要向皇上上缴一笔“议罪银”,就可以免除责罚。 乾隆发现这玩意儿太来钱了,就成天找下边人的茬,好捞银子。 下边人也趁机以“议罪银”的名义对皇上各种孝敬。 光靠这一项,十三年间,乾隆就给自己的小金库进账800万多两银子! 可,官员们俸禄有限,结果就是“议罪银”进一步助长了乾隆后期的贪腐风气。 因此,嘉庆一亲政,就把这项祸国殃民的制度给废了。 其二,重用朱珪。 朱珪17岁考中进士,为官50多年,做到两广总督的高位,但却始终清廉自守,心怀百姓。 尤其刚正不阿,敢和和珅正面硬刚,给嘉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办完和珅,嘉庆马上下旨调朱珪入京,赐予太子少保,入值南书房,主管户部事务。  这是嘉庆在借朱珪向世人表示:朕决心任用清廉贤能之人,肃清政风,刷新吏治,成就太平盛世!
3、 最让人称道的,还是嘉庆平反冤案的勇气。 乾隆朝后期有两起因言获罪的冤案最为著名。 其一是曹锡宝案; 其二是尹壮图案。 曹锡宝原为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上书弹劾和珅家奴刘全营私舞弊、贪墨钱财。 和珅正红得发紫,号称“二皇帝”,曹锡宝的后果就是被乾隆批复“查无实据”,斥为“诬陷”,撸了官职踢回家。 几年后,老曹含恨而死。 嘉庆亲政后,称赞曹锡宝“不愧诤臣之职”,迅速为其平反,恢复了名誉和官职。 尹壮图原为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书,建议取消“议罪银”制度。 乾隆下旨把老尹判了个“斩立决”,后改判,降级礼部主事。 嘉庆立即为尹壮图平反,恢复其官职。 虽然老尹以要侍奉老母为由,谢绝了嘉庆对他的任命,但依然对新皇帝的“英明果决”表示了由衷的钦佩。
4、 嘉庆结束了笼罩在读书人头上一百多年的“WZ狱”。   
04
二月,嘉庆下旨,号召全体臣工都上书言事,各种问题都可以批评,提意见,而且不设“禁区”。 为了表现诚意,嘉庆特地设计了一项制度,允许上书言事者把奏折密封后直接递交嘉庆本人,以免军机处、太监进行阻挠,对言事人打击报复。 旨意一下,自乾隆晚期以来已经习惯闭嘴避祸的百官顿时群情振奋,纷纷响应号召,上书言事,直指时弊。 几个月里,嘉庆重点整治了几个贪官污吏,惩办了科场舞弊案和八旗马政贪腐案。 一时之间,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 人们开始相信,嘉庆是一位有头脑、有抱负、有能力的明君,一定能中兴大清,再造盛世! 就连出访清朝的朝鲜使臣,都对嘉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御极以后,锐意图治,早朝晏罢,屏退奸党,升庸名流,惩于和珅,权不下移”,“正月亲政以后,总揽权纲,振刷风俗,发号施令,多有可观”。”
然而,这“中兴明主”的幻影,只维持了短短半年就破灭了。

05
面对越来越多的上书,嘉庆也有点视觉疲劳了。 尤其是,很多官员上书并不是诚心诚意提意见、出主意,而是一堆空洞无物或不切实际的废话。 或为了沽名钓誉,或为了收买人心,或为了除掉政敌...... 嘉庆躁了,五月又下了一道旨意。 旨意的最后说:“以后再上书言事的,必须持正论、有实据,凡是张嘴就来、出馊主意乃至用心险恶的,朕一律治他的妄奏之罪!” 于是乎,很多官员深怕嘉庆定你个“妄奏”之罪,热闹了一阵子的上书言事一下变得冷清了不少。 不过,总有不怕死的。 八月,洪亮吉(任职翰林院编修)来了一次爆炸性上书!   说到洪亮吉,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中国人口学的鼻祖。 他所写的《治平篇》一书,分析了清朝中期人口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堪称中国人口学的开山之作。 而《治平篇》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源头就出在洪亮吉的这次上书。
洪亮吉晚年像       洪亮吉的这次上书,篇幅很长,非常尖锐刺耳,毫无隐晦委婉地、系统地批判了自乾隆后期以来的各种弊病。 比如说当时的政治风气:
“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       又比如说嘉庆当政以来的种种执政表现:
“……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何以言励精图治也?!”
更牛逼的是,洪亮吉直接针对嘉庆的“业余爱好”批判了一番:
“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心者不少……” 
朝中上下都知道,嘉庆是个超级大戏迷,除了处理政务,业余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戏曲上。 嘉庆立马就炸了:朕每天励精图治,都这么辛苦了,你还拿听戏说事儿?朕的勤政不怠大家都看得到!
“朕孜孜图治,每日召见臣工,批阅奏章,视朝时刻之常规,及宫府整肃之实事,在廷诸臣皆共知。不值因洪亮吉之语,细为剖白!”
清代朝野上下普遍喜爱戏曲
几天之后,洪亮吉被刑部以“辱君”之罪定为斩首。 不过,最后关头,嘉庆留了老洪一条命,改判为流放新疆。 臣工们终于明白,嘉庆的所谓“广开言路”不过是个假象而已,你说点儿皮毛问题没事儿,真要戳到皇上痛处,就得想想老洪的下场。 嘉庆彻底失去了“中兴明君”的人设。 嘉庆亲政初期的那短暂的新兴风气,很快也就消失了。

晚年嘉庆帝像
06
...... 二十年后,已到晚年的嘉庆身体日益肥胖,而精神也日益颓废。 他回想自己这二十多年的皇帝生涯,明明勤政不怠,明明节俭自持,明明敬天法祖,明明谨慎小心,却为何眼睁睁看着大清朝一步步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了呢? 怎么就只剩下“没法办、怎么办”的哀叹和无奈了呢? 其实,历史已给出答案——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d
dede7412
一股子奴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