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粗搅屎棍,2根

t
tadyone
楼主 (北美华人网)

01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分左右两翼,突破蓟镇墙子岭、青山关,第四次入塞劫掠。 十月初二,京师九门戒严。 崇祯急命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赐尚方剑,召集九边精锐进京勤王。 当时,陕西农民军刚刚被平定下去,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陕西巡抚孙传庭来不及多做准备,从直辖的秦军中挑了1000骑兵和500火器兵,便匆匆踏上了勤王之路。 孙传庭走地快,清军也不慢。 十一月初十,清军攻破了北直隶高阳县,原内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自尽殉国。

出了这么大的事,作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必须要把场子找回来。 但他和卢象升之间有梁子,很深,杨嗣昌都把天雄军的军粮给断了,自然不想把功劳再分给卢象升。 但这种公报私仇的小九九,不能放在明面上。 于是他开始在调兵上有意偏重孙传庭——不仅把从河南赶来勤王的刘光祚军和左良玉军,还从高起潜那里划了五千关宁铁骑,都给了孙传庭。 十一月十九日,孙传庭在真定城下打败清军。 总算争了一口气。 崇祯欣喜若狂,着即加升孙传庭为兵部左侍郎(实职,陕西巡抚任上挂的是虚衔),还准备让他接替卢象升的位置。
孙传庭《孙忠靖公文集·辞枢贰疏》载: 奏:为微臣惊闻新命,揣分难承,谨披诚控辞,仰恳圣慈鉴允事。臣奉调入卫,于本年十一月十八日行次获鹿。据报,北兵环绕真定,臣遂介马擐甲,督兵于十九日驰赴真定解围。至二十一日,准兵部咨,为奉旨事,内开,该吏部题,为陕抚出关别当推补等事,十一月初九日奉圣旨:“孙传庭著升兵部添设左侍郎,仍带住俸。陕抚员缺,务须得人,还著确选另推来看。”钦此。钦遵,抄出到部,移咨到臣。臣跪诵明纶,恐惶无地。自维枢贰重任,非臣谫劣所能祗承。除恭设香案于寓所,叩谢天恩外,拟即具疏控陈,祈天辞免。
但,杨嗣昌立马给否了,理由十分光明正大:陛下,临阵换将,不利于军。 为什么用光明正大这个词? 因为杨嗣昌要的是卢象升万劫不复。 于是,十二月十二日,孤立无援的卢象升,在巨鹿向清军发动了自杀式攻击,当日阵亡。
具体过程,参见>>>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违者斩!”》

02
卢象升死了,总督天下援兵的差事自然落到了孙传庭身上。 崇祯为了表示器重,继续给孙传庭升官,加封为保定、山东、河北总督。 巨鹿之战后,清军攻打河北沧州。
清军进攻路线图(简制)
而身在保定府的孙传庭,却没有任何动作。 为啥? 孙传庭为此专门上了一份奏疏,向崇祯解释。 大意是: 孙传庭根本不相信杨嗣昌临时给他拼凑的这群兵油子。在他看来,这些人解个围还行,如果正面碰上清军主力,难保不被冲垮逃跑,把自己扔下了怎么办?所以,孙传庭在等自己一手拉扯的秦兵就位(再准确一点说,他在等曹变蛟)。 崇祯看了奏疏,没说什么。 但,杨嗣昌就又有了小九九: 你孙传庭不是不动吗? 那好,我来。 打赢了,功劳是我杨嗣昌的;如果打输了,不好意思,锅是你们的。 杨嗣昌估计清军下一步,会从沧州转入山东,便调令前来霸州勤王的山东巡抚颜继祖,带人回防。 还真被杨嗣昌算到了......

03
沧州陷落后,清军果然转入山东。 但杨嗣昌没算到的是,清军知道德州布有重兵,拐了个弯,攻破临清关之后,直接渡过会通河,一猛子向东深入到山东腹地,目标是济南! 杨嗣昌因为掌控不了实时动态,整个山东战场被清军搅得一团乱麻。 这会儿的济南城防十分空虚,因为所有的精兵都被山东巡抚颜继祖带到德州去了。 城内仅剩下老弱病残的乡军和1200名帮忙协守的登莱兵。 怎么挡得住清军? 毫无悬念,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初二,济南陷落了。 整个济南府被抢劫一空,堆积的死尸足足三十万(另有说高达一百万)。 德王朱由枢等一大批宗室被俘;山东布政使张秉文、济南知府苟好善被杀。 言官自然将这口大黑锅扣在了还活着的颜继祖身上。 颜继祖满一肚子委屈: 一会儿叫我勤王,一会儿叫我防济南,一会儿叫我防德州......老子光在路上打转转了......

命令都是他杨嗣昌下的。 我也不是没给杨嗣昌提过醒,让总兵刘泽清、倪宠等人迅速向济南靠拢,以防清军偷塔...... 可这些委屈,谁听?言官们不会,杨嗣昌不会,崇祯也不会。 颜继祖没做任何辩解,只能自请辞官归乡:“我不干了还不行吗?” 崇祯:哼,不行!关进诏狱。(出了事儿就想跑?我上哪儿找你这么合适的替罪羊去?) 崇祯战后追责,将颜继祖与保定巡抚张其平、顺天巡抚陈祖苞、蓟镇总兵吴国俊、援剿总兵祖宽、倪宠等33位文武将官同日斩首示众。
《明史·颜继祖传》载: 十一年,畿辅戒严,命继祖移驻德州。时标下卒仅三千,而奉本兵杨嗣昌令,五旬三更调。 后令专防德州,济南由此空虚。继祖屡请敕诸将刘泽清、倪宠等赴援,皆逗遛不进。 明年正月,大清兵克济南,执德王。 继祖一人不能兼顾,言官交章劾继祖,继祖咎嗣昌,且曰:“臣兵少力弱,不敢居守德之功,不敢不分失济之罪。请以爵禄还朝廷,以骸骨还父母。”帝不从,逮下狱,弃市。

04
山东战场打成这样,孙传庭再不出击,恐怕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幸,济南失陷五天后,曹变蛟总算抵达山东前线。 但,还是不能出击。 因为,为了赶时间,秦军把装备连同盔甲都扔半道上了。 孙传庭只能找其他将领借。 可是等秦军装束完毕了,清军已经出了济南城。 好消息是:清军右路军主帅岳托因为天花,死在了济南。清朝已经合兵,计划经天津出塞。 掌握了动向就好办,孙传庭立即带人直追。 孙传庭和高起潜商量,希望可以通过急行军跑到清军前面去设伏,从而一举击败他们。 可高起潜并没有这个胆(明军战斗力低下是最重要的原因),孙传庭嘴皮子都磨破了,高起潜也只是同意分兵。 孙传庭带着秦兵和宣大兵去前面堵截,高起潜领着关宁军继续在清军屁股尾随。 本来就打不过清军,还被动的分了兵,无论如何,明军都不可能封死清军出塞的去路了。

05
清军没有料到明军敢跑到自己的前面去设伏。 二月二十九日夜,宣府总兵杨国柱突然向驻扎在迁安(在今河北唐山)的清军大营发动夜袭。 清军全无准备,被掳掠的数千难民被杨国柱救出; 清军后卫部队随即对明军展开报复行动,而明军对此早有准备,清军没占到便宜。 三月初一日,秦军出动5000骑兵,趁着夜色突袭清军。清军仍无准备,秦兵接连攻破清军两座营垒。 秦步军也不甘落后,纷纷结成阵势,手持火器,在骑兵的掩护下收割了51颗敌军首级,夺回6014两白银及121匹马骡。 随即,秦兵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太平寨。 因为清军想回塞外,太平寨是必经之地。
清军出塞路线图(简制)
秦兵赶到太平寨时,清军前锋已将营垒立在了山上。 仰攻清军,这对秦兵十分不利。 曹变蛟不信邪,组织步卒向山顶猛冲。 此战打得异常惨烈!秦兵在付出阵亡119人的代价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孙传庭《孙忠靖公文集·省罪录》载: “臣自我兵归河捷后,即严督各镇将繇五重安截山西向,直赴太平扼剿,尽用步兵,佐以轻骑。敌据险列营迎敌,我兵贾勇同登,连夺四山,拼死狠杀,伤敌甚众,阵斩二十七级,敌大披靡。......至我之将士,以苦战阵没者一百一十九员名,而带伤者尤众。若副将白广恩,右腿箭伤刺骨,参将万邦安,左臂箭伤,贯甲血淋,游击张立位,右胯箭伤,穿肉透鞍。臣皆亲抚其疮慰劳之。”
清军稍作休整,于三月初五日向明军杀来。 山西总兵王朴亲自带兵跟清军对冲! 清军连攻几阵都冲不动王朴的阵型,只能暂时撤阵拔营,等待时机。 直到三月十六日,多尔衮思归心切,为掩护其主力撤退,防止秦兵突破,清军预先以重兵层层把守太平寨至青山口之间的各个道口。 秦兵人少,不可能挡住清军。 此时,一直尾随追击的高起潜终于带着关宁军来到战场,整场战役达到了最高潮......

06
诸军之中,最抢眼的还得是曹变蛟。 只见他左突右挡,一杆大刀使得出神入化,秦兵在他的带领下一往无前。 督战的祖大寿忍不住对孙传庭啧啧称叹:“今天MVP非曹变蛟莫属。”
“总兵曹变蛟则挥刀当先,强敌辟易,方我军战胜,敌众却走。祖大寿亲语臣等曰‘今日众将中显了一人,诸将皆服’,则变蛟也。此固大寿彝好之公,而变蛟之勇略冠军,概可知已。王朴则亲提步卒,力撼敌锋,九日之役,敌以数千人来突,而能不为动,敌气遂沮。杨国柱则往来摧陷,矢捐糜以图桑榆之收,均应并录。”
接连几天吃败仗,清军战心全无,只能砍杀马骡堵塞隘口、释放难民,阻滞明军的进攻,才得以退出塞口。 此役,明军斩得首级36颗,缴获清军军旗11杆,救下难民无数。 但,清军这次入塞对明朝的伤害太深: 劫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明廷阵亡总督级封疆大吏2位、城池被攻破61座、被俘获人口五十余万,被抢黄金四千余两、白银一百余万两...... 因济南失陷,崇祯还杀了33名高级官吏泄愤...... 吃了这么大的亏,崇祯当即决定对关外采取反制措施,将自己的王牌——五省总督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 杨嗣昌也提议,由洪承畴带着九边精锐,重新构筑关宁防线,与皇太极决一死战。 却不料,当杨嗣昌将抽调秦兵守卫蓟辽的计划通报朝野上下时,遭到了孙传庭的强烈反对: “秦兵士卒的妻儿都在陕西,让他们去守辽东,他们肯定会哗变逃归,这不是给各地流寇送去了生力军吗?再者,陕西没有秦兵压阵,万一李自成趁机死灰复燃,朝廷数年辛苦不就全都白忙了吗?”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孙传庭说的每一条都不幸言中了。如果当时陕西的兵马不被抽空,后来中原的局势也不至于会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杨嗣昌根本不理睬孙传庭的建议,孙传庭便要求当面见崇祯。 杨嗣昌担心孙传庭会在崇祯面前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便利用职权将孙传庭的奏疏原封退了回去。 孙传庭愤恨交加,便以耳聋为由,上疏请求致仕。 杨嗣昌求之不得:现在清军退去了,我也用不着你了。 便趁机弹劾孙传庭居功自傲,心里也没有朝廷,遇到事情就想溜。 崇祯勃然大怒,把孙传庭削籍为民,同时派巡抚杨一俊核查他是不是真的聋了。 杨一俊如实禀报,孙传庭是真聋。 但崇祯认为其中有诈: 1、孙传庭都说自己聋了,不聋也会装聋。 (搞不懂崇祯的脑回路) 2、要么就是杨一俊和孙传庭合伙骗我。 就把杨一俊和孙传庭一起逮捕入狱,从此坐了三年的牢。 (崇祯倒从不怀疑杨嗣昌会骗他) 孙传庭一下狱,朝野上下无一人异议。
《明史·孙传庭传》载: 嗣昌用承畴以为蓟督,欲尽留秦兵之入援者守蓟、辽。传庭曰:“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秦军妻子俱在秦,兵日杀贼以为利,久留于边,非哗则逃,不复为吾用,必为贼用,是驱民使从贼也。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也。”嗣昌不听。传庭争之不能得,不胜郁郁,耳遂聋。…… 明年,帝移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既解严,疏请陛见。嗣昌大惊,谓传庭将倾之,斥来役赍疏还之传庭。传庭愠,引疾乞休。嗣昌又劾其托疾,非真聋,帝遂发怒,斥为民,下巡抚杨一俊核真伪,一俊奏言:“真聋,非托疾。”并下一俊狱。传庭长系待决,举朝知其冤,莫为言。在狱三年。

07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洪承畴正式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蓟辽总督的身份出山海关,主持辽东战局。 同时,在杨嗣昌的主持下,朝廷抽练九边各镇再练兵七十三万,加派练饷七百三十余万两(这下不造反的良民们更没钱了)。 崇祯出牌了,皇太极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清军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前往锦州城北九十里处,驻扎屯田,修建义州城,企图以此为跳板歼击明军。 大战,一触即发...... 这是明廷组织的最后一次豪华阵容了。 也是大明与后金的最后一次大决战。 因为崇祯,明廷输了,洪承畴投降了。 大明就再也蹦跶不起来了,只能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