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丁是牛人,有脑子肯吃苦人品正。 唯一失策的是应该听老婆,错失了上海房价暴涨良机。本来可以早就躺平享福的。 “ 那时上海一房一厅约5万元,妻子想买,我跟她说不要动这些钱,全换成美元,以女儿的名义存着,为以后出国读书作准备。” 临时工 发表于 2023-05-05 22:38
很拼 那股子精神气很强 mortal 发表于 2023-05-05 21:53
这个老丁可以算是顶天立地男子汉了 hhwubian 发表于 2023-05-06 04:15
全家齐心,无一躺平族,且努力有成效,钦佩。可夫妻正当年长期分居,牺牲也不小。 mouton 发表于 2023-05-06 02:26
回复 7楼临时工的帖子 但其实作为学费存起来也不算差,毕竟那个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后来房价会涨的那么厉害。 那个年代, 真的好多上海人去日本打工。陈道明不是有个片子叫‘上海人在日本’吗, 就是‘北京人在纽约’之后拍的。 Caprisunny 发表于 2023-05-05 22:57
第一次看到丁尚彪的故事,还是很感动的。但是有些背景情况介绍得不是特别准确,作一些补充。 1. 上海的知青去的地方很多,但淮北远远不是最苦的地方。一般认为,能去的最好的地方是崇明岛,然后是江苏盐城的大丰农场、安徽的白矛岭农场、江西南昌等地方。丁去的淮北离上海不算远,而且五河就在蚌埠,津浦路上的铁路枢纽,去南京去上海交通都方便。最苦的就是远在天边的云南的西双版纳和黑龙江的密、虎、宝、饶的知青。而且插队知青相比去农场的知青,日子又要好过一点,插队的干活可以轻松一点,而在农场的知青全都是被军事化管理,没法偷懒。 2. 丁70年插队,75年就招工进了县城,这是当年很好的出路了。此时云南的上海知青丁惠民等人还在修理地球,而且一直到等到3年后的抬尸游行以后,到79年初才能够离开农场,而且也不一定能回上海。 3. 81年丁回到上海在徐汇上班。杨浦到徐汇通勤要三个小时吗?是不是住青浦?89年就从上海“研修”去了日本,这也是非常好的时机,因为再晚一点,就不太好走了。而且此时日本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泡沫经济高峰,平成景气如日中天,打工挣钱很容易。有很多段子就是讲中国赴日打工人,背死尸一天能挣几万人民币。 4. 1997年就让女儿从上海申请去SUNY读大学,比刘亦婷进哈佛还早两年,确实是非常有眼光的人。而且先读电子工程,再读医学,也是非常好的安排。接下来到美国投靠女儿拿绿卡,也是非常高明的。 5. 现在是2023年,从这篇报道来看,人生的每一步,丁可以说都是做中上策的选择,确实是有智慧也有干劲的人。唯一一点的疑问是,丁在2004年所买的三套上海的房子,现在是否已经卖出了,而且已经换成了美元。如若不然,这可能就是其人生中一点小小失误了。 edin99 发表于 2023-05-06 07:03
这个故事最大的bug就是,如果他不折腾这一圈,他女儿一样可以去美国留学,他逆天改命的唯一成就一样可以实现。这么多苦,骨肉分离这么多年,我觉得不值。好伴梦去 发表于 2023-05-06 07:55
就知道华人大妈肯定说这个。人家后来不买了吗,还买了好几个。啥也没拉下。 王力宏 发表于 2023-05-06 08:05
丁尚彪到97年给女儿存了15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算120万人民币,如果他听老婆话从93,94年开始买房,当时3万5万就能买一套,够买至少十几二十个房子,早已身家过亿。 当然我这是开玩笑瞎讲讲,谁也无法预知未来。 临时工 发表于 2023-05-06 08:30
如果只是当个收租公,无非就是有点钱而已,在中国稍微遇到社会变动阶层非常容易滑落, 我记得她女儿当的还是儿童医生,妥妥的进入了美国的中上产,家族的命运以后就不同了。投资中国房产还是短,世代财富积累没有保证的。 Fibers 发表于 2023-05-06 08:51
他女儿到97年三观已经基本形成,到美国读书是早晚的事。老丁如果从93年开始买房,到97年也有能力供女儿出国留学,或者等女儿大学毕业2001,2002年申请赴美读研也可以。 在美国当中上产,和在上海坐拥二十套房产的富二代可拥有的资源与可能性(前提是老丁女儿学业资质优秀三观努力上进),很难说孰优孰劣... 临时工 发表于 2023-05-06 08:58
她女儿97年高中毕业读本科生去的美国,09年给他们办绿卡三个月就下来了说明已经是公民了,那么至少04年之前已经有绿卡了。那么问题来了,女儿大学毕业是2001年,是如何在2004年前就有绿卡的?毕业后靠工作办绿卡不可能那么快,女儿09年才结婚那也不是婚绿。答案显而易见了。 snowpenguin 发表于 2023-05-06 09:45
以前移民少, 办绿卡非常快,只要有工作,半年左右就下来了 Fibers 发表于 2023-05-06 09:50
不可能出国读本科,大概率不会读医。 dodgers 发表于 2023-05-06 08:16
非常多去日本的打工的 我原来在上海的房东家就是 大概是2003 老公在日本打工 寄回来钱不停的买房子 当时看电视还有个有名的出租车司机 以前在日本打黑工赚不少 回上海买房子 然后开出租车全市转 看到偏远郊区以后有地铁规划的便宜新楼盘 就不停的买 说是在日本十几年看到日本楼市的发展 知道该怎么投资上海房子 感觉那时候出国回上海的人都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见识和眼光和本地人超出几个时代 ritter 发表于 2023-05-06 07:30
特别羡慕他女儿有老丁这样的父亲。我爸和老丁的生活轨迹很相似,我和他女儿的生活轨迹在18岁前也很相似。 我甚至怀疑我见过她女儿,因为我和她同届,在不远处的另一所四大金刚高中,经常去她们学校搞活动,考试,补课。 但是不同处在于父母。我父母叫我,考外地大学“想都不要想” 因为"家里没钱“。 高中期间,我说了三年我想上清华,我一直是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十名。我高考分数到了清华。他们不让我去。让班主任来压我,不许我填。更不用提什么去外国读本科的事情了,天方夜谭啊。怎么可能会有老丁这么好的父母,哎。 复旦附中不知道。我读旁边那个高中的时候,三年,确实没有人去外边读本科的。 mt.everest 发表于 2023-05-06 11:40
这基本胡说八道。即使办EB1都没有那么快。 transient 发表于 2023-05-06 11:28
上清华并不比上别的大学花钱更多啊。至少不会比上海的大学更贵。不明白你父母的思路。 honeysucker 发表于 2023-05-06 11:56
很多上海人不希望孩子去外地,清华也不行,跟花钱没啥关系,就是不让去外地Haishikankan 发表于 2023-05-06 12:24
我也不甚明白。又不是美国,离家近可以省下不少食宿。国内大学的食堂宿舍并没有花多少钱吧?而且清华的补贴比别的学校都厉害,食堂的饭菜非常便宜。 Cath226 发表于 2023-05-06 12:52
不知道怎么说,他们夫妻一辈子就结婚最初他出国前一起生活过,之后几十年就没在一起,即使他回了上海后也没留家里,好像去了外地某个地方上班,移民来了美国后,老婆跟着女儿在德州,他一个人在纽约打工. 感觉他这辈子就是赚钱,是不是跟家人一起完全不重要,可能长期一个人生活习惯了,不知道他老婆怎么想,几十年的夫妻就这么过来的. limetree 发表于 2023-05-06 05:52
同感。家庭骨肉天各一方几十年,如此违反人性的事例,却当正能量来宣扬,真不知道想要引导什么样的认知。 观棋不语 发表于 2023-05-06 13:55
上海在1949年以前是远东数一数二的城市,甩开香港几条街。结果三十年后上海人为了一份日本打黑工机会趋之若鹜,共产党三十年折腾中国社会可见一斑。现在看来包子又开始折腾了,再过三十年会不会重现1949年后的景象,拭目以待。 kwirky 发表于 2023-05-05 23:00
特别同意层主。 一生就在打工中孤独生活中度过了。就为了女儿成为医生? 改变了家族的命运?谁的家谁的族? huuu 发表于 2023-05-06 14:02
我看了这个才知道当时的人为啥出国。为啥他要出国领导要千方百计阻扰?这个人其实很机灵,又很执着,肯吃苦,打黑工也坚持报税,很感动! gemeaux0602 发表于 2023-05-06 14:39
同感。我对美国的长远前景比较悲观,而且对医生,教授等中上产的“家族命运”也比较悲观,因为知识和技能都不能传代,下一代稍有不慎很容易阶层滑落。 临时工 发表于 2023-05-06 14:40
回复 53楼Fibers的帖子 我见过不少美国的儿科医生是外国移民,在国外拿的M.D.医学本科。我真不知道你这些数据都是哪里来的。 transient 发表于 2023-05-06 13:10
是个狠人牛人。人生就是马拉松。不放弃,坚持下去,会看到多得多的风景。chickenrib 发表于 2023-05-06 01:56
他张嘴就来,又不用负责任。儿科在专科医生里算不好的了,又累又钱少,也就比家庭医生稍好一点。 不过我记得他女儿是妇科医生,不是MD,是DO,只是board允许以妇产科医生身份执业。我还记得曾经有帖子八卦她女儿很瞧不起中国人什么的,记不清了。 反正你看他一家走的每一步,都是很精明的,也蛮胆大的(97年去美国读本科的大陆人真没几个;后来婚绿,拿OD当医生,都属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不得不说老丁一家还是很聪明能干的,佩服 3kingdom 发表于 2023-05-06 18:59
丁尚彪的经历,最震撼我的部分,恐怕不是一个底层家庭成功逆袭的过程或者结果,而是他对命运的强大掌控感。
生活中的困难接踵而至,丁尚彪的应对环环相扣,就好像字典里从来没有“逃避”这个词语,好像所有令人窒息的天花板都会被层层捅破。
对他来说,哀叹永远是暂时的。紧盯目标,从不为自己设限,去试探、去突破、去失败、去重来,才是真的猛士。
口述:丁尚彪;本文来源:公众号“自PAI”(ID:zpselfie)。
........................................
我叫丁尚彪,1954年出生于上海,今年65岁了,还在美国的餐馆打工——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个小时,往返通勤3个小时。
坚持、努力、突破,是我的奋斗方式。
我在日本打黑工15年,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供女儿在美国从本科读到博士,最终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女儿毕业后,我又跑到美国,从零开始打工。几十年来,我不仅成功找到了底层家庭的出路,也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
在我成长的年代,整个社会是很讲究家庭出身的。我的父亲在1948年加入过国民党,因此我的出身并不好。
我16岁中学毕业时,整个上海一片红,大家都下乡了。
江西是最好的,有米饭吃、离上海近,其次是黑龙江、云南军垦农场,最差的选择是安徽淮北。
平时对我很好的老师说我出身不好,不能去江西,怕我越国境投敌,也不能去黑龙江、云南这种边界地区,只能到安徽淮北。
我对下乡没有概念,以为就是去农村玩。
5月15日是我16岁生日,隔天我就走了。我妈跟在后面哭,由于我年岁比较小,跟我同一届的前辈们帮我拿着行李,我一滴眼泪都没流。
我被分配到安徽五河县张集公社,和另外2个人组成了一个知青点。
没有地方可以住,村民就把磨坊空了出来。前一秒驴还在拉磨,后一秒我们就亲眼看着村民把石磨搬走,把全是驴尿的地方腾给我们住。
磨坊的墙上全是蜘蛛网,连个门板都没有。我们3个人迟迟不愿意解开行李,坐在屋里哭,好像解开行李就要在这里扎根了。
好在村民们都很友善。
2年后,我被调到大队搞宣传,又被叫去边教小学边学习注射。我学历低,不懂拼音。
一年级要教拼音,校长就让我去不用教拼音的二年级,几年下来,学生倒教会了我拼音。
我教语文、体育和音乐,还要帮全村注射疫苗、看管仓库。
我干活利索、认真,被评为县优秀知青代表之一。
1972年,开始流行收听英语讲座。
下乡这几年,因为出身问题,我被很多招生、招工机会拒绝。我觉得自己可能会在农村待一辈子了,为了抓住以后可能出现的机会,我花30元买了一台收音机学英语。
没想到2年后,当我把四册英文学完,就招工进最差的集体所有制工厂了。
1975年2月,招工到县集体所有制工厂后,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同样来自上海的知青。她性格老实、做事勤恳,我们很快就结婚了。
后来岳父离世,妻子调回上海。而我先费尽周折调到了合肥。
一到合肥,又定下回上海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想着只要不违法不害人,就不要为自己设限。我跑遍上海,在电线杆上贴满对调信息,结果真的找到了一名想调回安徽的女性。
我私下给了她400元,顺利对调,1981年,我回到了上海。
回上海后,我住在杨浦区,却在徐汇区当炊事员,每天通勤要6个小时。我又开始在全上海贴广告征人对调工作,对调对象找到了,单位却百般阻挠。
我在广告上说此工作道路广、购物方便,引来了上海青年报的记者卧底。
他写了一篇报道,质问关系网该不该破?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单位让我停职交待事情原委。
事发后,记者来找我,告诉我可以写文章反驳他,还帮我跟单位说了很多好话。因祸得福,单位嫌我太惹事,就让我调走了。
依靠努力,我在新单位当到后勤股长,读完了中专。
生活表面上安稳幸福,底下却暗流涌动。我求进步去考证,单位说不是单位安排的不予承认。
妻子想调到中外合资企业,已被录取,但原单位拒绝放人,还不断找茬,甚至找借口扇妻子耳光。
忍不下这口气,我告到纺织局,纺织局就把事情转回单位,告来告去都没用。
跟朋友闲聊时,朋友跟我说,当警察都要审三代,而像我这样的出身是不可能通过的。
我所在的单位是街道小集体制的,在上海只能算“三等公民”。而且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单位做到中层就已经到头了,这条路再走下去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了。
这些生活中始终无法突破的障碍,让我无比失落,每一步我都尝试过,但每一步都掉下来。
正好有朋友赴日留学,给我写信说日本遍地能捡到彩电、冰箱,这对在国内只能凭票购物、而且常常买不到的我们来说,是诱惑力极大的。
我们想让单身的弟弟先去试试,但他一想到又来一次“洋插队”,就不愿意去了。
我想着在国内没有前途,不如出去看看,或许能闯出点名堂。
办护照时,单位当即解除了我的职务,逼我去建筑工地拉翻斗车当小工,我一气之下办了半年停薪留职。
为节省费用、互通信息,我把上海申请飞鸟学院的同学们都联系到了,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为了出国没有后顾之忧,临行前,我按照飞鸟学院录取名单,骑着自行车把每个同学家都走访了一遍。
我插队过,知道与家人分离的滋味,所以想把在上海的家属组织起来。家属之间相互走动,这样我们在外面就能更放心些。
临行前我回单位,领导得知我即将顺利出国,关切地问了我离开的日期,还问要不要单位派车送我。
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想在我出发时把我拦住不让走。幸好我拒绝了突如其来的“好意”,并在出发日期上撒了个谎。
1989年,我冲破重重阻碍、离开家人,赴日留学了。
没想到一到日本就碰到了阻碍。飞鸟学院坚决不允许学生赴日3个月内打工,而荒凉的阿寒町也没有地方可打工。
来这里读书的一批大龄中国留学生都是欠债出国的,大家焦虑不安,都想去东京那样繁华的地方边留学边打工,于是纷纷提出转校申请。
我出国时向亲戚们借了3万块人民币,现在看来,这不是什么大数目,可放到那个年代,这笔钱是我15年的工资。
上完一个星期课后,一天夜里,我和二位同学溜出学校,走了一段时间,突然有辆车子在我们附近停下来。
飞鸟学院的华裔王校长从车子里出来,喊我的名字。
他叫的语气很急,说这里有狼有熊,很危险,还说“要走,我送你们走!”。
他把我们送到阿寒町,嘱咐我们不要说出这件事。我们非常感激王校长,直到现在都保持着联系。
我们在濛濛细雨中走了一整夜,清晨坐上火车逃离了北海道。
由于转校申请失败,我的身份变成了非法居留,一旦离开日本就回不来了。
身上背着巨额债务、回国又不可能有工作,我只能留在东京打黑工还债。
为了省钱,我在日本的生活都是捡来的。
从电视、空调、冰箱到身上穿的西装、皮鞋,基本都是捡的。连吃饭,都能从打工的饭店带剩饭回家,热一热第二天吃。
我刚去东京时,四帖半(四个半单人床大小)的房间就住四五个人,屋子不是住的地方,大家都只是晚上回来睡一觉而已。
房租是2万5千块日元一个月,四五个人分摊。出租屋里的三台电视机,都是捡来的。
那时候的心态就像是赌徒,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说不定街上碰到个警察就被抓走了,只能拼命。
我同时打好几份工,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在饭店洗碗、周末在大楼扫地,一天净挣700-800元人民币,而同样的收入,在国内要做7个月。
这样的收入对我来说就像是抢银行了,钱像是白捡的,工作的热情自然非常高。
每攒到一百万日元,我就寄回家一次。
我用假名打工,野村是我用过的假名之一。
一开始不会日文,打工时会遇到障碍。
有一次在后厨工作,厨师长着急地让我拿个东西,我没反应过来,就被怒气冲冲地扇了一巴掌。那时也觉得委屈,但无处可去,只能坚持工作下去。
日本人比较好的一面是一码归一码,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情一直给你使绊子。
尽管那次事件不太愉快,看到我的勤奋努力,厨师长还给我发了额外的奖金。
我平时都在地铁上学习日语、写作以及备考各种证书。为了拿到更高到工资,我考了五本执业证书。
这是我后来住的地方。知道黑户不敢报警,有的中国人会专门抢我们的钱。
我吸取教训,把钱藏在公司的衣柜里,身上只带少量现金。还在门边放一把铁刺刀,每天回家后都会检查壁橱里有没有藏着人。
没办法分辨谁是好人坏人,我不敢带人来家里,也不敢和新认识的黑户口一起住。
一开始通电话不太方便,只能通信。
她写信过来说,上周六回家后孤伶伶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觉得很孤独。这封信我从日本带到了国内,又带到了美国,一直放在身边。
妻子和女儿在家生活不容易。妻子节俭惯了,几乎只穿工作服,就算到现在,给她钱她都不知道怎么花。
还清债务之后,想到回国也没有工作,我干脆就继续留在日本为家人挣钱。
更关键的是,女儿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一次扫地,我捡到了一本东京六大私立名校试题集寄给了女儿。她才初二,竟然跟我说数学题很简单。
那时上海一房一厅约5万元,妻子想买,我跟她说不要动这些钱,全换成美元,以女儿的名义存着,为以后出国读书作准备。
不知不觉,我就40岁了,这是我40岁当天穿着西装骑着马在日本的留影
这套西装是刚到日本时定制的,也是唯一一套我自己买的西装。
那时刚变黑户口,朋友提醒我要穿得体面一些,免得被认出来,就带我去订做西装,没想到只穿了大约两次,一次是生日留影,另外一次就是回国前去东京入管局自首。
平时的衣服要么是捡的,要么就是去旧货店买的。管不了衣服是从活人还是死人身上剥下来的,能穿就行。
这是我的纳税证明
虽然我打的是黑工,还是坚持像日本人一样纳税。
我觉得自己有纳税的义务,而且如果遇到警察查身份,有税单也能从容一些,后来果然在街上被警察逮捕,但警察看到我一叠税单,说我是好人,竟然把我放了。
其次,有了这些税单,就可以去考各种资格证了。
再就是考虑到女儿留学需要能提供资金的“财政资助人”,办理签证时需当着审查官的面说清资金来龙去脉,为了能当女儿留学的保人,我一直坚持纳税。
通电话方便后,远隔重洋,我每晚都要打电话回家,尽量不缺席她们的生活。
1000日元能买20张10分钟的假电话卡,我通常一次买一百张。电脑流行起来后,我们还用网络聊天室打电话。
我在电话里和女儿谈理想、帮她参考志愿、鼓励她努力读书。
后来女儿报考复旦附中,也是我怂恿她去尝试的,没想到就成功了。
出租屋的墙上贴着女儿寄来的照片,我不在她身边生活,不知道这是她几岁时的照片
我在日本不光是挣钱,我还很关注日本的报纸、新闻广播,收集留学信息,购买最先进的学习设备寄给女儿。
我在广播中听到可以自主申请到国外留学,就要了一份申请资料,和女儿一起制定留学计划,目标依次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
在国内,每天,妻子都陪女儿去浦东学托福,学完再把她送回学校。就这样,我用电话听着女儿长大了。
我为女儿留学存了15万美元,为了提高成功率,我让女儿统统不要申请奖学金,而且一下子申请了二十所大学。
1997年,女儿成功申请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90年代的上海,我女儿的中学就她一个人去美国读本科。
她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面签,排队的人都是读研读博的,大家对去美国读大学都闻所未闻。
女儿去美国读书,特意在日本转机,时隔8年,我们父女终于在异国他乡相见了。女儿长大了,我变老了。
把女儿送到美国后,我考虑到女儿大学毕业后升学可能还需要钱,就跟妻子说,日本工厂只能干到60岁,我干到60岁就回国。
在日本的那段时光,是我一生最辉煌的时候,我在日本如鱼得水。
和我相比,许多人都很痛苦,特别是那种在国内混得还不错的人,出来之后只能干苦力活,心态不平衡,留在日本也不适应,进退两难。
而我这种本来在国内没有出头之日的底层人士,出来之后能凭辛苦赚到钱,已经非常满足了。
女儿的大学在郊区,我跟她说好好读书,别想着赚钱。
她是电子工程系全A毕业,还当过助教。
2004年,她考进医学院学医,借到二十万助学贷款,跟我说再也不用为她赚钱了,逼着我回国。
那年我50岁,正是壮年。担心自己回国没工作,我想到日资企业在上海建了很多办公楼,就在日本花了一个月考了一个清扫执照,想着回国后至少可以去日资企业扫扫地。
回国之前,我去东京入管局自首,以便顺利出境。
整整15年没回国,回来后我才知道国内经济发展得也不错。
我给家里换了新房子,又买了两套收租,留了一些钱给自己养老。我在日本工作过的工厂打电话给我,希望我去工厂的中国生产线当翻译,就这样,我当翻译当到了2009年。
我还特意去找过昔日给我使绊子的领导,客气地递上烟。
其实是想告诉对方:当年你想搞死我,今天我不仅活着,而且还活得很好。人不就是争一口气嘛。
2009年12月女儿要结婚了。我和太太一起去美国探望。
女儿已经正式成为一名医生,3个月后就帮我们申请了绿卡,很快就批准了。
女儿想让我当寓公养老、帮忙带孩子。可我闲不住,我想了解美国的社会,非打工不可。在去美国之前,我就找了个朋友学中式炒菜。
到美国后,为了全面了解,我在建筑工地、门窗厂、餐馆都干过。
在日本打工时间很正规,时间一到就下班。在美国华人手下打工会被欺负,工时超长,受剥削太厉害了。
我在日本时候学过串烧,还在日记本里夹着个串烧菜单带回国。
到美国后我去日本串烧店应聘,店长发现我是专业的,立刻就把原先聘请的日本师傅解雇了,还答应一周给我800美元。
我还没拿到身份,不能打工,我就说先白干吧。
朋友家人都很反对,但我根本不在乎这些钱,只想训练自己适应美国。
店长很满意,而且很讲信用。等我绿卡下来能拿工资后,他就每个月多给我补一点钱,把之前没给的都补给我了。
日本串烧店经营不善倒闭了。我一个月拿1600美元的失业金,可以拿一年。
这期间我每天去图书馆学英文,寻找就业信息,看到了一家曼哈顿宾馆的招聘。
去应聘那天下着大雪,2000多号人应聘,我第一个到,就搭把手帮忙布置,顺利被录用了。
在日本打工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帮助,2012年底,领导把我推选为纽约市宾馆业协会优秀员工,而且全宾馆就推荐我一个。
美国人很重视荣誉,获奖后,我一直在这个宾馆工作,现在已经是三朝元老了。
在后厨工作,美国人叫我拿东西,发现我没听懂,美国人就笑一笑自己去拿了。
我在日本时每天都心惊胆战的,害怕被发现非法居留后遣返。而在美国,走在我住的法拉盛大街上,估计一半人都是黑户口,但是没人会管你。有一句笑谈是“留美爱美,留日反日”。
我喜爱写作,从日本到美国,笔耕不辍,经常在华人报纸上发表文章。
纽约卧虎藏龙,有很多华人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里,我时常参加他们的讲座和活动。
而且我舍不得放弃每天能和美国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至今我还是一个人住在纽约。
妻子在外州帮女儿带孩子。到了假期,我们就一家人去旅游。
回顾之前的经历,有人说我和妻子为孩子牺牲太多。其实我们三个人,每个人都牺牲了很多。
女儿一边备战高考、一边要学托福、申请学校,是相当辛苦的。
妻子一个人在上海,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料老人。
有的人在外面挣了钱,小孩却不用功读书,或者老婆把钱都投入股市输光,或者自己有了钱后就花天酒地,挣了钱也都是打水漂。
实际上,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人开小差都不行。
有人说,你以前在日本这么卑微、又是黑户、又是妻离子散,有什么好辉煌的?
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日本挣得比当时国内的大官还多,没有被歧视、不用看脸色,最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人的格局、思想和观念不能局限于单一国家或者地域。
我一生漂泊,不管是到日本还是美国,我都是零语言的状态开始的,相当于又聋又哑又瞎,再难也坚持下来了。
这一辈子苦过、奋斗过,到明年我就正式退休,去过另一种生活。
🔥 最新回帖
学费不是主要问题,清北二十年前在上海吸引力不足主要还是学生毕业时有户口方面的制约,所以分数线比复交低。后来开放了零志愿,户口方面政策也改善了就好很多了
🛋️ 沙发板凳
唯一失策的是应该听老婆,错失了上海房价暴涨良机。本来可以早就躺平享福的。
“ 那时上海一房一厅约5万元,妻子想买,我跟她说不要动这些钱,全换成美元,以女儿的名义存着,为以后出国读书作准备。”
这个谁也预计不出来。 而且换个美国房子也不比上海房子差。
但其实作为学费存起来也不算差,毕竟那个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后来房价会涨的那么厉害。 那个年代, 真的好多上海人去日本打工。陈道明不是有个片子叫‘上海人在日本’吗, 就是‘北京人在纽约’之后拍的。
女儿留美,当医生,又不忘父母把他们都移民出来,他们家整个家族的命运就此改写了。这比在上海多买几套房子退休,孩子打工啃老,要强得多
赞困境中坚持努力的一家人
我也觉得
爱家庭爱孩子,有责任心,👍 虽被时代耽误了,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进步,值得学习……
那年头,不光出国夫妻异地,就算都在国内,因为工作因为户口,长期异地的也不少。
1. 上海的知青去的地方很多,但淮北远远不是最苦的地方。一般认为,能去的最好的地方是崇明岛,然后是江苏盐城的大丰农场、安徽的白矛岭农场、江西南昌等地方。丁去的淮北离上海不算远,而且五河就在蚌埠,津浦路上的铁路枢纽,去南京去上海交通都方便。最苦的就是远在天边的云南的西双版纳和黑龙江的密、虎、宝、饶的知青。而且插队知青相比去农场的知青,日子又要好过一点,插队的干活可以轻松一点,而在农场的知青全都是被军事化管理,没法偷懒。
2. 丁70年插队,75年就招工进了县城,这是当年很好的出路了。此时云南的上海知青丁惠民等人还在修理地球,而且一直到等到3年后的抬尸游行以后,到79年初才能够离开农场,而且也不一定能回上海。
3. 81年丁回到上海在徐汇上班。杨浦到徐汇通勤要三个小时吗?是不是住青浦?89年就从上海“研修”去了日本,这也是非常好的时机,因为再晚一点,就不太好走了。而且此时日本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泡沫经济高峰,平成景气如日中天,打工挣钱很容易。有很多段子就是讲中国赴日打工人,背死尸一天能挣几万人民币。
4. 1997年就让女儿从上海申请去SUNY读大学,比刘亦婷进哈佛还早两年,确实是非常有眼光的人。而且先读电子工程,再读医学,也是非常好的安排。接下来到美国投靠女儿拿绿卡,也是非常高明的。
5. 现在是2023年,从这篇报道来看,人生的每一步,丁可以说都是做中上策的选择,确实是有智慧也有干劲的人。唯一一点的疑问是,丁在2004年所买的三套上海的房子,现在是否已经卖出了,而且已经换成了美元。如若不然,这可能就是其人生中一点小小失误了。
2004年回国换新房,又买了两套收租也很不错了 2004年房价涨起来了,但还不是很疯狂 后面十几年最大的十倍涨幅应该是吃到了
非常多去日本的打工的 我原来在上海的房东家就是 大概是2003 老公在日本打工 寄回来钱不停的买房子
当时看电视还有个有名的出租车司机 以前在日本打黑工赚不少 回上海买房子 然后开出租车全市转 看到偏远郊区以后有地铁规划的便宜新楼盘 就不停的买 说是在日本十几年看到日本楼市的发展 知道该怎么投资上海房子 感觉那时候出国回上海的人都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见识和眼光和本地人超出几个时代
就知道华人大妈肯定说这个。人家后来不买了吗,还买了好几个。啥也没拉下。
为啥要卖上海的房子?美国住腻了回国住多爽。
不可能出国读本科,大概率不会读医。
丁尚彪到97年给女儿存了15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算120万人民币,如果他听老婆话从93,94年开始买房,当时3万5万就能买一套,够买至少十几二十个房子,早已身家过亿。
当然我这是开玩笑瞎讲讲,谁也无法预知未来。
如果只是当个收租公,无非就是有点钱而已,在中国稍微遇到社会变动阶层非常容易滑落,
我记得她女儿当的还是儿童医生,妥妥的进入了美国的中上产,家族的命运以后就不同了。投资中国房产还是短,世代财富积累没有保证的。
他女儿到97年三观已经基本形成,到美国读书是早晚的事。老丁如果从93年开始买房,到97年也有能力供女儿出国留学,或者等女儿大学毕业2001,2002年申请赴美读研也可以。
在美国当中上产,和在上海坐拥二十套房产的富二代可拥有的资源与可能性(前提是老丁女儿学业资质优秀三观努力上进),很难说孰优孰劣...
在美国当儿科医生,不是光有钱光有人生观就可以的。关键就那么几年,抓不住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不要拿家庭医生比,家庭医生的收入低,美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负债多去读,所以才有了不少外国人进去。儿科医生基本只有美国人自己进去,没有美国的大学学历,医院根本不要,因为有的是美国人抢着当。
还有在上海有20套房产的时候,人生就在上海扎根了,即使移民美国,心态和在美国的位置也完全不同。如果想要真正进入美国的社会,总是早计划还要放弃些什么,长期来看,20套上海房产是否保得住,都不知道。
楼里还是就看到钱,根本没有把移民后,孩子的喜好,事业发展,家族的长期发展和国家发展放在一起看。
以前移民少, 办绿卡非常快,只要有工作,半年左右就下来了
他女儿可以嫁美国公民,然后有绿卡才有机会做医生。
如果是男生的话估计只能做个工程师啥的,1997年入学,毕业时2001年科技泡沫崩溃,工作绿卡也不一定能办下来。即使能办下来,可能估计要等好几年。
这基本胡说八道。即使办EB1都没有那么快。
90年代的上海,我女儿的中学就她一个人去美国读本科。 “ 不对,是有的,而且比她女儿还早
但是出国读博也可以啊,很多人不都是走这条路的吗
我甚至怀疑我见过她女儿,因为我和她同届,在不远处的另一所四大金刚高中,经常去她们学校搞活动,考试,补课。
但是不同处在于父母。我父母叫我,考外地大学“想都不要想” 因为"家里没钱“。
高中期间,我说了三年我想上清华,我一直是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十名。我高考分数到了清华。他们不让我去。让班主任来压我,不许我填。更不用提什么去外国读本科的事情了,天方夜谭啊。怎么可能会有老丁这么好的父母,哎。
复旦附中不知道。我读旁边那个高中的时候,三年,确实没有人去外边读本科的。
对的。那时候 上海稍微好点的家庭,每家都有人去日本的。我家各个直系去了好几个。
当时几乎每个去的人都得到了 极其 惊人的机会。 我作为小孩听到的故事就可以说一年了。 而且因为文化更接近,比当时去美国的过的更顺。 只有小部分赌博啥的走歪了,里面赌博混黑社会的混出头的都不少。
绝大部分 都得到了跨越几个阶级或者挣大钱的机会,最少也是在日本大公司里混混。我舅舅老婆就是在日同学,家里马来西亚华裔巨富。 我一表姐很美,读书工作去的,碰到大公司老板儿子喜欢她,可惜后来掰了。 那一代真的无数的故事,比现在的要曲折多了。
上清华并不比上别的大学花钱更多啊。至少不会比上海的大学更贵。不明白你父母的思路。
他女儿就是婚绿啦,否则怎么可能做医生。
2001年毕业,就算用本科电子工程专业工作排绿卡,怎么算都不可能2009年拿到公民。
我也不甚明白。又不是美国,离家近可以省下不少食宿。国内大学的食堂宿舍并没有花多少钱吧?而且清华的补贴比别的学校都厉害,食堂的饭菜非常便宜。
女儿很优秀
我见过不少美国的儿科医生是外国移民,在国外拿的M.D.医学本科。我真不知道你这些数据都是哪里来的。
是的,我当年高中毕业时,交大/复旦的录取分数比清华/北大高,虽然清华/北大只给上海几十人的录取名额。
怕我心野了吧 我也不知道花什么钱 毕竟也只是听说要买火车票 让他们觉得我不值得花这个钱
上清华并不比家门口的交大复旦贵多少吧?
虽然很多上海人确实宁愿去复旦而不是北清
你是不是对靠工作办绿卡的情况没有任何了解?
同感。家庭骨肉天各一方几十年,如此违反人性的事例,却当正能量来宣扬,真不知道想要引导什么样的认知。
特别同意层主。 一生就在打工中孤独生活中度过了。就为了女儿成为医生? 改变了家族的命运?谁的家谁的族?
根据我看到的例子,2000年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职业移民没有排期。认识的人里面确实有几个人1997-1999年来美读博读硕,毕业后以很快的速度拿到了绿卡。所以也不是没有可能。
他還是趕上了,2000年左右回上海買房,那時候房價還沒起來
应该不会再像当年那么惨烈。毕竟现在大家日子都不错。日子过不好的,都是弱势群体,老弱病残也不可能再组织军队起义反抗。身强体壮的又被子女教育,老人医疗,家里房贷压着呢,谁会再起义分田地重新来?最有可能就是一党里慢慢分出不同派系出来。
同感。我对美国的长远前景比较悲观,而且对医生,教授等中上产的“家族命运”也比较悲观,因为知识和技能都不能传代,下一代稍有不慎很容易阶层滑落。
领导不爽啊,就可以收拾你。
跟时代还有时代里每个人的经历/年龄有关吧。老丁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根本也想不到那么多过上好日子的方式,砸锅卖铁投资教育是他们(能想到的)保证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变好的唯一途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的人虽然选择少,但是好像做benefit/risk analysis 的时候一切都很清晰,美日就是比大部分国内城市条件好机会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句话就是:hindsight is always 20/20
那时候博士毕业后一年就可以拿到绿卡。
他张嘴就来,又不用负责任。儿科在专科医生里算不好的了,又累又钱少,也就比家庭医生稍好一点。 不过我记得他女儿是妇科医生,不是MD,是DO,只是board允许以妇产科医生身份执业。我还记得曾经有帖子八卦她女儿很瞧不起中国人什么的,记不清了。
反正你看他一家走的每一步,都是很精明的,也蛮胆大的(97年去美国读本科的大陆人真没几个;后来婚绿,拿OD当医生,都属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不得不说老丁一家还是很聪明能干的,佩服
李亚鹏也是不放弃,坚持下去啊。直到彻底破产。
回去看了一下含着泪活着,你说的对,他女儿后来确实是妇产科。就记得她抱着新出身婴儿一脸自信的镜头,还有之前记得新闻提的是她想入儿科,但在日本当医生特别难,以为她入儿科。
现在确实很多外国移民当儿科医生,但是丁女儿读本科的时候,中国人当儿科医生就是少。外国人在美国当医生大幅增加都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并且很多这种外国人当上美国医生的,中国人并不占主流,Indian更多。在丁女儿读书的时候中国人能当上医生,确实非常励志,值得敬佩。
当然是否以家庭夫妻关系为代价,见仁见智。
很奇怪你怎么那么断定人家是婚绿的?
天生劳碌命 他从劳碌中获得人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