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中的美国往事 (完结)

q
qiqi_hua
楼主 (北美华人网)
不久前,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相片:废弃的铁炉下狂欢的音乐节。“Gothic",我在内心里惊叹。对于我这种痴迷于heavy machinary却又害怕得无以复加的人来说,这里完全就是拍摄末日电影的最佳地点。
我订了行程,往行李箱里面加了一件白纱裙,对我孩子们说:“来,我们去溜一圈美国往事;然后,你们给妈妈拍照啊~~~~"。我给他们简单的讲了这个故事,然后这里再和大家聊聊。
美国,宾州,圣诞小镇。Bethlehem,PA。
q
qiqi_hua
Settlement
时间上我没用仔细查,就大约一下吧。
差不多是17xx年,北欧移民(Dutch)开始在PA登陆。这里水草丰美,气候温暖,山峦起伏,是好几个美国土著的居住地。Dutch逐渐在这里发展,把土著赶出去,然后在一个山谷里面建立一系列的小镇。他们都信奉一种宗教,十分虔诚。所以这个山谷里面的7个小镇都用圣经上的地名来命名,这个小镇的名字就是Bethlehem,伯利恒。
q
qiqi_hua
Early Days
时间过得很快。这个小镇从17xx年到1850年,一直以农业为主。当然,那时候美国的全部colony都是农业。商业属于靠海的东部大港口,南方有大种植农场,北方的经济支柱靠自然资源,例如木材和岩石。宾州处于南北之间,政治上也是不偏不倚。
Bethlehem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靠近河流;有铁路通向Philadelphia。它处于山谷之中,不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农业发达,居民数量比其他的宾州小镇多很多。之后,小镇附近发现了原铁矿,那么,这里就是一个建立炼铁厂的理想地点了。
1857年,炼铁厂开始建造。恰好遭遇Panic of 1857,美国国内的over expansion导致的经济危机。炼铁厂出师不利,换手几次;接连改名。
m
minqidev
嗯😐,等着看完
头文字D
支持一下偶像发帖
q
qiqi_hua
Growth
当这个铁厂改名为Bethlehem Iron的时候,大约是1870年,Wharton看到发展契机,开始买入公司的股票。作为一个成功商人,已经拥有了铁路,矿山和政治人脉的Wharton,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他,与当时公司的owner,加上PA铁路的owner,由美国政府的某位重要人士介绍,一起去英国学习炼铁技术
Wharton,就是U Penn Wharton的创建者。而那个美国政府的重要人士,就是被称为Father of Industrialization/Father of Steel的xxx (我忘了名字,自行google)。
他们从欧洲回来之后,工厂的烟囱开始滚滚冒烟。此时工厂主力生产pig iron,也就是生铁。这种生铁还是属于原材料,并不能直接用来生产工具或者建造铁路。但此时,美国开始全力发展兵工,尤其是船,枪炮,和盔甲。这就意味着:高质量的产品能够带来政府的contract,政府contract带来的利润可以让他们尽量的改进升级工厂。
利用他们和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Wharton的人脉),工厂改名Bethlehem Steel。此时,他们已经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钢材,热火朝天的投入美国海军的建设中。
时间大约是1880年前后,Bethlehem Steel是美国第二大钢厂。第一大钢厂,也是宾州的,Carnegie Steel。
h
hello111
喜欢讲古
S
Sleepy3824
ID太新没法点赞,这里顶
q
qiqi_hua
Labor
Bethlehem Steel全力发展的时期,于世界各地寻找labor。 钢厂的工作环境意味着什么?高温,火花;烟尘,有毒气体;巨大的燃烧炉,高速的叶片带动鼓风机。铁水炉里面必须达到3000F才能将铁和carbon按照比例融合在一起。铁水从炉子里面出来,在容器里面稍微冷却成semi 固态;然后又经过几个巨大roller,将胚体压制成型。
这种工作有谁可以做?移民! 很多德国裔,葡萄牙,少不了Irish;最后,公司开始到南美招人,因为,他们认为南美人不怕热,可以在铁炉旁边工作。 美国本地已经settle down的人,只要他们有土地有一口饭吃,都不会加入钢厂。
时间大约是1900年,Carneige 钢厂发生罢工。工人没有任何安全保障,长时间工作,伤亡不计其数,工资却是勉强糊口。与此同时,Carneige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他的巨大财富建立于工人血汗之上,甚至于利用美国政府资源镇压罢工。此次事件在美国工业化进程上十分有名,有兴趣可以去查查。Carneige之后卖了钢厂开始做慈善,我认为也是与此事件有因果关联。
q
qiqi_hua
驫龘麤靐
支持支持!! 版主快加高亮啊
b
bighead12345
等白纱裙片片!
q
qiqi_hua
Vertical Integration
一个成功的工业模式,总离不开vertical integration。对于钢铁厂来说,就是兼并上游的原料矿,购买/改造同行的小铁厂达到垄断地位;同时,开展下游的业务,比如说,自己买船坞自己建船。当然,更加少不了购买铁路和水路。 Bethlehem Steel的总部仍然位于50年前选择的Bethlehem,但此时的建造工厂从美国北部的麻省,一直到蔓延到美西。Ohio/PA是他们的大本营,大多数劳工是本地人;钢铁厂的工人已经是第二代工人;当年的移民已经settle down,成家立业。他们的孩子长大之后逐渐取代父辈,成为工厂的主要劳力。
同时,Bethlehem Steel的管理层十分认可“技术”的发展。他们发明了一种新型钢材,工字钢;更加坚固却轻,形状统一,用巨大铆钉联接,在本地工厂固化连接re-inforce之后,运上公司自己的船,由美东行至美西,直接安装到Golden Gate大桥。 这种新型工字钢,十分适合建筑。据称,80%的纽约high-rise使用的钢材都由Bethlehem Steel提供。到了这个时期,Bethlehem Steel从“the company who protects American" 转型为 "the company who builds American"。巨大的contracts带来巨大的利润,小镇发展迅猛,人口涌入。整个小镇,和附近的counties都以钢铁工业为主要经济基础。
时间大约是1935年,美国经济处于Great Depression之中,但这个小镇仍然可以欢度圣诞节。那天夜晚,Bethlehem Steel的CEO的配偶,亲手点亮巨大圣诞树上的彩灯,也给每个小镇居民发圣诞礼物。那是专门属于他们的美妙夜晚。
q
qiqi_hua
是否一如当年的圣诞灯火
q
qiqi_hua
力量:Female and Knowledge
美国进入一战二战的时候,缺乏人力。男性上了战场,那么只有妇女加入做钢铁了。大部分妇女做巡检工作,她们在工厂门口检查每个工人,有没有武器,有没有偷原料,有没有带铭牌。这些妇女基本上是受过教育的女性,之前做教师或者文员的。她们选择到钢厂工作是因为钢厂付的工资比外面高很多。
也有一些女性加入生产,做welding,焊接。但是危险的工作,例如检查铁炉,检测铁水,维护机械,这些依旧属于男性。由于钢厂对于machinary技术工人的强依赖性,这些技术类的男性不用上战场。
Bethlehem Steel位于小镇南边,靠河。小镇北边是山,山坡上去就是Lehigh University,工业大学。这个大学给Bethlehem Steel提供了无数的Chemical Engineers 和 Mechanical Engineers. 公司的管理层非常注重和这个大学的良好循环,直接在大学里面开设课程,提供奖学金和实习机会。
第一代的钢铁工人是移民;第二代的钢铁工人是他们的子女;到了第三代,由家庭积累,很多孩子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取得学位之后又加入Bethlehem Steel,一代一代的,小镇人民支撑着钢铁厂;钢铁厂也支撑着他们。
n
nextspring
喜欢有历史方面的帖子
q
qiqi_hua
Lehigh University
很漂亮,沿着山向上。宿舍建在山顶,远眺可以看到Bethlehem Steel的大烟囱。
玉骨遥
比流氓更狠的 是有枪的流氓 比海盗更坏的 是工业化海盗
y
yemao
好看!喜欢这样的故事, 涨知识。
i
informatica
好看,出来支持一下楼主。
v
vegetarcat
等更新!
c
carbontt
好看 谢谢分享
M
MangoStickyRice
感谢lzmm图文并茂地发帖讲伯利恒!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那里的生活。相比于北卡维州马里兰那里很多满眼绿色的小镇,伯利恒及周边有很明显的rusty belt痕迹,工业废墟老旧bridge多,有厚重的工业历史感。伯利恒处于appalachian 山系附近,就在lehigh river旁边,当年钢铁厂生产的钢铁可以通过此河以及河岸旁边的铁路系统快速地运出去。废弃钢铁厂那片区域每年夏天都有festival,啤酒杂耍演唱会food truck等,老少咸宜。废弃钢铁厂那里还曾经拍过变形金刚系列电影。 https://www.lehighvalleylive.com/bethlehem/2009/06/bethlehem_on_the_big_screen_in.html Lehigh University现在所拥有的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土地和建筑是钢铁厂要倒闭那几年低价/捐献给大学的。
e
eragshs
qiqi的贴必属高质量!
P
Particular
回复 17楼的帖子
原来Lehigh 在这儿。另外为啥叫圣诞小镇呢?
q
qiqi_hua
回复 17楼的帖子
原来Lehigh 在这儿。另外为啥叫圣诞小镇呢?
Particular 发表于 2023-04-22 20:40

因为它的名字是伯利恒。圣经里面,耶稣的出生地。
而且,这个城市是第一个由政府设立圣诞树和大型圣诞节庆祝活动的美国城市。第一个树顶端的星星是木头做的,第二年就由Bethlehem Steel焊接了一个巨大的,闪闪发光的,整个小镇都能够看到的星星。
a
ajimm
顶顶顶!还在想着最近你在忙什么呢?也不冒个泡
d
dly都是laji
q
qiqi_hua
Peak and Down-turn
Bethlehem Steel的发家史,于美国工业化和美国国运分不开。
一开始,美国内战需要navy ships,Bethlehem Steel趁此机会得到很多政府的订单,从铁厂进化成钢厂。而且打通了工业化的流程,从运输,到生产,到安装。管理流程顺畅高效,也有充足的人力技术保障。
一战,二战之后,日本和德国的钢铁工业被轰炸干净,其他国家要么在战争中受损,要么在战前都没有实现工业化。整个世界都战后重建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钢铁的只有美国。据称当时世界需要的钢材50%以上都是美国生产,而其中,Bethlehem Steel的工字钢符号,就是绝对的“美国质量”保证。
在1950年前后,Bethlehem Steel达到顶峰。但资方和劳工方的对立却越发尖锐起来。按道理,如果工厂挣了大钱,应该对劳工方更加有保障一些。但事实却非如此。
首先,资本方将资本大量投入到政府关系和商业关系里面。Lobby,是Bethlehem Steel保持政府订单的利器。举个例子,二战结束之后,男性回归工作岗位,美国妇女回到家中。当年能够在Bethlehem Steel做welding的女性,早以看不见她们的身影。女性在Bethlehem Steel的唯一职位,是escort org。公司建造了豪华办公楼用来招待客户,同时也培训一批漂亮年轻女性作为讲解/escort girls,需要她们做的就是微笑和记住每一个男性的名字。
第二,资本方不愿意增加pension plan的配额。从1857年的建厂,到1950年的顶峰,中间100年里有无数劳工来往。前期的钢厂并没有退休人员的retirement benefits;但到了1950年,这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这个问题明显会在将来成为一个巨大包袱,可惜的是公司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一直拖延。
第三,公司不再向技术方面增加投入。他们认为:既然我们的技术已经是世界第一,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不停的改进呢?

q
qiqi_hua
顶顶顶!还在想着最近你在忙什么呢?也不冒个泡
ajimm 发表于 2023-04-22 21:25

我借着“带孩子看大学”的理由,出门玩一趟。宾州,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
q
qiqi_hua
Down-turn
Down turn来得很突然,从World Trade Center的建造开始。 就像以前的例行business bid流程,Bethlehem Steel给WTC的建造商提供了一个巨额bid。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纽约的high-rise只能选择我们,根本对危机一无所知。可惜此时已经不再是1950年的好光景了,international steel工业迅猛赶上。同时,恰好由于很多欧洲日本的钢厂是重建而不是改进,他们的技术直接进入continuous cast阶段。
机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设备更新,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的培养,加上新流程的定制与磨合,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往往比“从一到二”的过程还快速还优化一些。Bethlehem Steel有巨大的“过往包袱”,在这个技术门槛上恰好被卡住了。
World Trade Center的建造商认为使用international steel的cost比使用美国境内steel的成本小很多。也许在运输安装过程中会有未知的麻烦,但WTC建筑商愿意承担风险。由WTC的成功开始,美国的建造商纷纷转向;资本永远逐利,他们抛弃了美国自己的钢铁厂。
到了1975年左右,Bethlehem Steel的报表已经不好看了。
q
qiqi_hua
钢铁厂:国家钢铁工业,与市场钢铁工业
文革期间,“超英赶美”的口号,就表现在国家把钢铁生产力作为衡量国家工业化的绝对/唯一的指标!中国各地的大小城镇里都开始建造自己的xx钢铁厂,我的家乡也加入历史洪流。我们本地人很少称呼它为“xx钢铁厂”,它的名字出现在各种报道中,从来就是“十里红钢城”。 作为工业命脉,政府在很多层面上对钢铁产业有巨大投入。对比美国的市场钢铁工业,优势极其明显。
Bethlehem Steel,从1975年开始,到1995年,一直都在上演着“试图赶上,却不得不放弃”的剧本。先开始它卖了建船厂,后来卖了coal mining;后来脱手航运,再继续砍掉技术落后的小钢厂。到了后期,它不得不关闭了Bethlehem的铁炉,将生产重心放在新建的外州厂房。
对于一辈子成长于Bethlehem的工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a
ajimm
我借着“带孩子看大学”的理由,出门玩一趟。宾州,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2 21:47

你这个贴的名字取得真好!一听就是有故事家底丰厚的那种往事
q
qiqi_hua
仔细看,可以看到废弃钢炉顶端的茂盛野草。


q
qiqi_hua
感谢lzmm图文并茂地发帖讲伯利恒!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那里的生活。相比于北卡维州马里兰那里很多满眼绿色的小镇,伯利恒及周边有很明显的rusty belt痕迹,工业废墟老旧bridge多,有厚重的工业历史感。伯利恒处于appalachian 山系附近,就在lehigh river旁边,当年钢铁厂生产的钢铁可以通过此河以及河岸旁边的铁路系统快速地运出去。废弃钢铁厂那片区域每年夏天都有festival,啤酒杂耍演唱会food truck等,老少咸宜。废弃钢铁厂那里还曾经拍过变形金刚系列电影。 https://www.lehighvalleylive.com/bethlehem/2009/06/bethlehem_on_the_big_screen_in.html Lehigh University现在所拥有的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土地和建筑是钢铁厂要倒闭那几年低价/捐献给大学的。
MangoStickyRice 发表于 2023-04-22 18:28

你在那里上学吗?学校非常漂亮。
J
Jay2020PA
好贴要顶 就在离这不远的地方 一定要去看看历史 美国辉煌历史 开拓精神的体现 加油加油
o
omg1999
有这么博学的妈妈 孩子好幸福
M
MajiaLove
钢铁厂:国家钢铁工业,与市场钢铁工业
文革期间,“超英赶美”的口号,就表现在国家把钢铁生产力作为衡量国家工业化的绝对/唯一的指标!中国各地的大小城镇里都开始建造自己的xx钢铁厂,我的家乡也加入历史洪流。我们本地人很少称呼它为“xx钢铁厂”,它的名字出现在各种报道中,从来就是“十里红钢城”。 作为工业命脉,政府在很多层面上对钢铁产业有巨大投入。对比美国的市场钢铁工业,优势极其明显。
Bethlehem Steel,从1975年开始,到1995年,一直都在上演着“试图赶上,却不得不放弃”的剧本。先开始它卖了建船厂,后来卖了coal mining;后来脱手航运,再继续砍掉技术落后的小钢厂。到了后期,它不得不关闭了Bethlehem的铁炉,将生产重心放在新建的外州厂房。
对于一辈子成长于Bethlehem的工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2 22:19

谢谢你这个深度游记,看得出来做了不少研究。
大卫贝克汉姆
谢谢楼主。
q
qiqi_hua
Generations of Bethlehem: 小镇人民
Chuck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经常做恶梦。他在梦里被monster追逐。那个monster张开大口,露出一排排铁牙,一下子就吞了他。所有的Bethlehem的孩子们做同一个恶梦,因为他们的家就在日夜不停的钢炉旁边,每日每夜的烟尘和噪音,伴随他们的童年。 Chuck的爷爷在他做恶梦之后会过来抱抱他,然后对他说:“总有一天你不会害怕它。它吐着火喷着热气,但是它put food on our table。万一有一天它不再响了,你才会真正的feel scared!”
纪录片里面,Chuck大约70岁,满头白发。他的爷爷是Bethlehem Iron的第一代工人,从东欧过来。他爷爷对他说:第一天上班,以为自己进入了地狱。是火,是热,是黑暗中呛人的灰尘。当装满铁水的大桶被吊臂拉过来的时候,你必须卡在一个特殊位置的特殊作力点,把桶向下拉,铁水就顺势流下,你要赶快躲开,因为铁水到处乱溅。 Chuck的爸爸长大之后,也加入Bethlehem Steel。他养大了7个男孩。Chuck指着一张相片,一个个的叫着他们的名字。7个孩子先后加入Bethlehem Steel,成家养孩子,然后他们的孩子去钢厂上班。对于他们这些小镇青年来说,钢铁厂是童年,是教育,是归宿,是一生。从祖父辈开始,到他们,传承到孩子,到孙辈,好像理应如此,每一家每一户都是如此。
Bethlehem的日夜,体力极度消耗之中,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过一生?
大约在1995前后,Bethlehem Steel停产Bethlehem本地钢炉。整个小镇陷入巨大经济困境,尤其是40岁左右的男性。 根据1950左右工会和资方谈判结果,钢铁工人大约在50岁开始领取pension。这份pension会保证基础的health care,对于一线钢铁工人来说,healthcare是异常重要的开支。但其实,1950年谈判之后,资方并没有加大对pension plan的投入。因为每一任CEO都是靠“当年的业绩”来衡量,他们才不在意多少年之后的劳资纠纷呢?那是别人的时期。他们只管拿好自己的bonus。 到了1995年,Bethlehem Steel不得不开始变卖家产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外州的几个小钢铁厂盈利。一个working labor,必须承担6个retired labor。这份cost,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也摊到他们的每一份钢材上面。他们无法应对任何市场竞争,末日就在眼前。
Chuck说:“从1975年开始,劳资纠纷中,工会和资方一直互相威胁:we are going to pull the trigger! (停产 vs罢工)” 可真正到了1995,这个trigger被the invisible hand finally pulled, 无论是工会,还是公司管理层,都异常难过。
该来的终究会来。Bethlehem Steel被美国的全球化进程抛弃,Bethlehem的小镇居民被资本牺牲,他们没有选择。
c
coolcool
好帖。听说那里有个钢铁博物馆?
呼啦圈
lz please go on
q
qiqi_hua
挣扎 1995年到2003年,Bethlehem Steel一直和政府谈判,寻找买家。
对于50岁以上的工人来说,他们基本上选择退休。对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搬家去外地学习新技能寻找新行业。对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公司给他们2个选择: 第一:退休,没有pension。类似于东北时期的“工龄买断”。 第二:去外州小镇钢铁厂继续工作。他们要么搬家,要么和家人分开。从一个铁锈带,到另外一个铁锈带。
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继续工作,因为他们的50岁/pension plan眼见着就要到了,“再忍几年吧”,很多40岁的中年人都如此想。结果,到了2000前后,他们的pension plan被美国pension局接手,pension plan starting age改为62岁!
只有唯一一条路:他们联合其他铁锈带工人,到白宫抗议。当时的总统是Bush,可能刚刚结束海湾战争,工人们依然对政府有依赖有信任。他们的述求是:对international钢材征税40%,保证本土钢业不会被价格战打趴下。抗议取得胜利,Bush政府impose 30% tariff。但这个措施拯救不了一个被资本抛弃的沉船。
2003年,Bethlehem Steel解散。这不是个例。从1997到2003的几年时间里,一共有25家钢铁企业解散。

a
avo
Generations of Bethlehem: 小镇人民
Chuck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经常做恶梦。他在梦里被monster追逐。那个monster张开大口,露出一排排铁牙,一下子就吞了他。所有的Bethlehem的孩子们做同一个恶梦,因为他们的家就在日夜不停的钢炉旁边,每日每夜的烟尘和噪音,伴随他们的童年。 Chuck的爷爷在他做恶梦之后会过来抱抱他,然后对他说:“总有一天你不会害怕它。它吐着火喷着热气,但是它put food on our table。万一有一天它不再响了,你才会真正的feel scared!”
纪录片里面,Chuck大约70岁,满头白发。他的爷爷是Bethlehem Iron的第一代工人,从东欧过来。他爷爷对他说:第一天上班,以为自己进入了地狱。是火,是热,是黑暗中呛人的灰尘。当装满铁水的大桶被吊臂拉过来的时候,你必须卡在一个特殊位置的特殊作力点,把桶向下拉,铁水就顺势流下,你要赶快躲开,因为铁水到处乱溅。 Chuck的爸爸长大之后,也加入Bethlehem Steel。他养大了7个男孩。Chuck指着一张相片,一个个的叫着他们的名字。7个孩子先后加入Bethlehem Steel,成家养孩子,然后他们的孩子去钢厂上班。对于他们这些小镇青年来说,钢铁厂是童年,是教育,是归宿,是一生。从祖父辈开始,到他们,传承到孩子,到孙辈,好像理应如此,每一家每一户都是如此。
Bethlehem的日夜,体力极度消耗之中,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过一生?
大约在1995前后,Bethlehem Steel停产Bethlehem本地钢炉。整个小镇陷入巨大经济困境,尤其是40岁左右的男性。 根据1950左右工会和资方谈判结果,钢铁工人大约在50岁开始领取pension。这份pension会保证基础的health care,对于一线钢铁工人来说,healthcare是异常重要的开支。但其实,1950年谈判之后,资方并没有加大对pension plan的投入。因为每一任CEO都是靠“当年的业绩”来衡量,他们才不在意多少年之后的劳资纠纷呢?那是别人的时期。他们只管拿好自己的bonus。 到了1995年,Bethlehem Steel不得不开始变卖家产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外州的几个小钢铁厂盈利。一个working labor,必须承担6个retired labor。这份cost,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也摊到他们的每一份钢材上面。他们无法应对任何市场竞争,末日就在眼前。
Chuck说:“从1975年开始,劳资纠纷中,工会和资方一直互相威胁:we are going to pull the trigger! (停产 vs罢工)” 可真正到了1995,这个trigger被the invisible hand finally pulled, 无论是工会,还是公司管理层,都异常难过。
该来的终究会来。Bethlehem Steel被美国的全球化进程抛弃,Bethlehem的小镇居民被资本牺牲,他们没有选择。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3 16:38

哇, 就是这种帖子 是我来华人论坛的两大动力之一!
我只看到的是托古思今。。。 >>> Bethlehem的日夜,体力极度消耗之中,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过一生? >>>
南湾,半岛的日夜,脑力极度消耗之中,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过一生? 应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过一生?
q
qiqi_hua
小镇的今天
写上面这一段我也很难受,因为我眼见过父辈们的挣扎。钢铁厂,锅炉厂,造船厂,重型机械厂,我父辈不少都在这些行业里面度过一生。他们的子女,我们这一辈,一水儿的学EE/CS/Architecture,远离制造业;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在AI的发展之下,又该何去何从?
Bethlehem小镇,在1995年陷入严重危机。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人丢失工作,小镇安全极端恶化。据称Lehigh 大学校园里面都经常发生抢劫。1998年,小镇居民病急乱投医,选上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市长。他属于Bethlehem Steel的孩子(祖辈父辈皆为钢铁人),他的治理理念/目标就是: I hope to provide a safe place so that folks can come out after 5PM.
傍晚5点以后代表什么?代表的是消费。有消费,钱才能流动;钱流动起来才是钱。钱在银行里面是数字,是死的。为了让大家放心出门,他修路,增加警力,鼓励消费场所的建立;同时,他寻求政府资助,Smithsoian于此建立工业博物馆,详细的讲述工业往事和过去的辉煌。年轻的市长说:“我们过去有辉煌;但是我们必须向前看。”
Bethlehem Steel的钢炉被保留下来。工厂园区的废弃建筑,很多只剩下一面孤孤单单的高墙,被铁丝围绕。作为强烈Gothic 风格的backdrop,这里是各种音乐奖狂欢节美食节的首选。
2005年前后,这里开设赌场。

j
jarvi
大爱楼主
q
qiqi_hua
偶遇 我比较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Carnegie Steel,但完全不了解Bethlehem Steel。选择Bethlehem/Allentown休息一晚,存粹是因为我不想一天之内开车8小时回家。我google “top small towns in PA", 被一张相片吸引,所以才有机会了解它。
但它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故事。我在大二阶段,写过一篇社会调查,“国有企业的破茧成蝶/痛苦嬗变”。Forgive me, 那时候我太年轻,站在一个高度上去“俯视”大众痛苦。 将近20年前,我在B-school读书,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一门课是“社会经济学”。经济不是policy,it''s about people. 而“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传承文化的表现。经济并非理性,在微观上看,全部都是冲动,totally random. 我和那门课的老师聊得比一般学生多,因为他的PhD的论文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市场经济/结构/政府调控。那门课我写的paper就是“如何打左灯往右转”。
工业化,去工业化,globalization,战略回收,expansion,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etc。我没有任何立场,也没有任何党派宗教信仰。我只是从“一个人”的角度,看看这些往事,从烟尘之中,看一个人的一生。
Bethlehem visitor center。靠墙的地方是工字钢,前方是火焰的雕塑,背后是废弃钢炉。
a
avo
小镇的今天
写上面这一段我也很难受,因为我眼见过父辈们的挣扎。钢铁厂,锅炉厂,造船厂,重型机械厂,我父辈不少都在这些行业里面度过一生。他们的子女,我们这一辈,一水儿的学EE/CS/Architecture,远离制造业;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在AI的发展之下,又该何去何从?
Bethlehem小镇,在1995年陷入严重危机。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人丢失工作,小镇安全极端恶化。据称Lehigh 大学校园里面都经常发生抢劫。1998年,小镇居民病急乱投医,选上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市长。他属于Bethlehem Steel的孩子(祖辈父辈皆为钢铁人),他的治理理念/目标就是: I hope to provide a safe place so that folks can come out after 5PM.
傍晚5点以后代表什么?代表的是消费。有消费,钱才能流动;钱流动起来才是钱。钱在银行里面是数字,是死的。为了让大家放心出门,他修路,增加警力,鼓励消费场所的建立;同时,他寻求政府资助,Smithsoian于此建立工业博物馆,详细的讲述工业往事和过去的辉煌。年轻的市长说:“我们过去有辉煌;但是我们必须向前看。”
Bethlehem Steel的钢炉被保留下来。工厂园区的废弃建筑,很多只剩下一面孤孤单单的高墙,被铁丝围绕。作为强烈Gothic 风格的backdrop,这里是各种音乐奖狂欢节美食节的首选。
2005年前后,这里开设赌场。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3 17:13

是啊, Bethlehem 也是又一个例子,人类整体的文明进步,是一代一代各个方向试错的集体效应,个人真是微不足道。。。
Lehigh 大学之前别的我不知,至少工科还是名头非常响的; 估计最近都是小孩上大学的时间点, 这个周末也是湾区某大公校开放日,好多朋友来问,好做决定, 都对治安恶化比较担心,住南门是不是有危险,北边是不是贵 哪个专业将来有前途? (这个真是天知道, 楼主这篇文章就是最好的明证)
学费狂涨倒是没人介意了 (-_-)bb 所以开个大学是吃一百年的金饭碗
楼主
支持楼主的帖子
伪猴王
偶遇 我比较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Carnegie Steel,但完全不了解Bethlehem Steel。选择Bethlehem/Allentown休息一晚,存粹是因为我不想一天之内开车8小时回家。我google “top small towns in PA", 被一张相片吸引,所以才有机会了解它。
但它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故事。我在大二阶段,写过一篇社会调查,“国有企业的破茧成蝶/痛苦嬗变”。Forgive me, 那时候我太年轻,站在一个高度上去“俯视”大众痛苦。 将近20年前,我在B-school读书,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一门课是“社会经济学”。经济不是policy,it''s about people. 而“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传承文化的表现。经济并非理性,在微观上看,全部都是冲动,totally random. 我和那门课的老师聊得比一般学生多,因为他的PhD的论文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市场经济/结构/政府调控。那门课我写的paper就是“如何打左灯往右转”。
工业化,去工业化,globalization,战略回收,expansion,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etc。我没有任何立场,也没有任何党派宗教信仰。我只是从“一个人”的角度,看看这些往事,从烟尘之中,看一个人的一生。
Bethlehem visitor center。靠墙的地方是工字钢,前方是火焰的雕塑,背后是废弃钢炉。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3 17:34

写的不错。你这水平该读个phd,做研究的。
J
Jody
哇, 就是这种帖子 是我来华人论坛的两大动力之一!
我只看到的是托古思今。。。 >>> Bethlehem的日夜,体力极度消耗之中,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过一生? >>>
南湾,半岛的日夜,脑力极度消耗之中,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过一生? 应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过一生?
avo 发表于 2023-04-23 17:02

这个确实要好好思考,在AI的冲击和影响下,要培养哪些技能,才能及时转型,不被时代大潮抛弃。
M
MangoStickyRice
回复 35楼qiqi_hua的帖子
我没在这里上学,而是做过几年博后,对这个城市有着mixed feeling。
大学校园依山而建,春末夏初的时候有鲜花绿荫,秋天的时候有多彩的树叶,这些时候的校园都很漂亮。在校园里活动,安保还是不错的。
Bethlehem Steel被全球工业化而抛弃了,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不少伤痕。当年的政府为了改善就业和治安,大力引入了health industry创造就业。尽管如此,bethlehem/allentown晚上的治安仍然不容乐观,盗窃时有发生,也跟美国很多其他地方一样时不时有枪击事件。我有朋友住在lehigh main campus附近一两个街区内的house里,遭遇翻窗而入的盗窃,书包、钱包、xbox都被偷走,不得已还要去纽约补办丢失的护照。学校一两个街区以外的green belt周边时不时有男性坐在椅子上抽大麻喝酒。我曾经在晚饭后经过这一区域的时候遇到过几次警察上手铐抓人,也在同一区域走路经过的时候遭遇过被不同的大叔/homeless yell go back to China。
这么多年过去了,希望伯利恒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安全了!
o
omg1999
这么沉重的故事写得很动人,泪奔,谢谢楼主
q
qiqi_hua
回复 35楼qiqi_hua的帖子
我没在这里上学,而是做过几年博后,对这个城市有着mixed feeling。
大学校园依山而建,春末夏初的时候有鲜花绿荫,秋天的时候有多彩的树叶,这些时候的校园都很漂亮。在校园里活动,安保还是不错的。
Bethlehem Steel被全球工业化而抛弃了,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不少伤痕。当年的政府为了改善就业和治安,大力引入了health industry创造就业。尽管如此,bethlehem/allentown晚上的治安仍然不容乐观,盗窃时有发生,也跟美国很多其他地方一样时不时有枪击事件。我有朋友住在lehigh main campus附近一两个街区内的house里,遭遇翻窗而入的盗窃,书包、钱包、xbox都被偷走,不得已还要去纽约补办丢失的护照。学校一两个街区以外的green belt周边时不时有男性坐在椅子上抽大麻喝酒。我曾经在晚饭后经过这一区域的时候遇到过几次警察上手铐抓人,也在同一区域走路经过的时候遭遇过被不同的大叔/homeless yell go back to China。
这么多年过去了,希望伯利恒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安全了!
MangoStickyRice 发表于 2023-04-23 18:52

谢谢你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回来之后和朋友谈起Bethlehem小镇,他说他当时申请美国graduate school的时候就申请过Lehigh,ME专业。也是担心城市安全,所以他选择了TAMU。
前几天我查了一下,Bethlehem现在的经济第一靠Healthcare,可见政府的政策还是有用。第二靠Lehigh university;第三支柱就是casino/entertainment。曾经铁锈带上的工业城市,经历过繁华,有些迄今为止都没有恢复。
我是中午时间去的SteelStacks,当时我对孩子们说:“要是我们傍晚来拍照就更加有感觉!” 结果孩子们说:“妈妈你肯定不敢晚上来。” SteelStacks附近有工业博物馆,有一个艺术中心,还有一个建造中的construction site。但开车路过空荡荡的钢铁厂房,里面杂草丛生,冷风贯穿而过,那一刻我却是恍惚不安。
q
qiqi_hua
How will we use technology 我去Bethlehem之前只想着去打卡拍照;那天实在有点冷,主要是风大;我裹紧了羽绒背心,再把轻巧的法式贝雷小帽下拉到遮住耳朵,像个南瓜一样扣在我脑袋上。白色纱裙就算了,我缩着脖子拍了几张。
我在visitor center和reception老大爷聊了几句。我问他是不是以前Bethlehem Steel的员工,他说不是。他以前是New York某钢厂,然后搬家去另外的钢厂,然后又搬了几次,最后在Bethlehem小镇退休。他说他属于rusty belt chaser, 那些随着工业退缩而不停的从异乡到异乡打工人中的一员。他笑着对我说这些,我竟然无法笑着回复他。
回来的路上我散乱的和老大聊,突然没头脑的对她说:“妈妈以后退休了就在PA做农场,follow Amish'' footsteps." 她说:“妈妈你最好回家之后就努力在后院种番茄。你ever never还没有种成功过anything。”
当年工业革命的珍妮机,摧毁了印度一个国家的GDP。英国当时的经济分散,而印度经济严重依赖人工纺织。 当年我读书的玉米地,50,60年过去了,当地经济还未曾从农业危机中缓转。大农业公司为了规避政府限制和利用南美劳工,纷纷离开美国粮仓。 而石油工业,就我在美国的这20多年,几经起落;至于制造业,一时丢出去,一时又拿回来。我读EE专业的时候,Nortel多么风光;而就算是AI,从50年代开始,几度潮起潮落。当时在CS系,做AI的老板们都说自己是做parallel computing的,我老板就是!
这世界上有层出不穷的,点石成金的“科技”。但科技是不是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幸福?科技一定会解放人力,但总会有一代人,甚至于几代人,被生活科技逼迫得做一颗停不下来的螺丝钉。当这个机器停止旋转的时候,这些螺丝钉也就成为时代的dispensable/disposable,旧日烟尘中谁还记得?
l
lvyw
谢谢分享,喜欢看
Q
QQ.com
先关注 养肥了再看
q
qiqi_hua
结尾, but the story never ends
回来之后我查了一下Bethlehem Steel的资料,感触颇多。我对老大絮絮叨叨的讲了这个故事。恰好她最近申请一个奖学金,需要写“作为一个STEM学生如何利用知识造福人类”。完全就是我小时候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种uplifting story. 结果她就用Bethlehem Steel做例子,写了一篇暗黑系申请文。我简直是哭笑不得!
文章最后,她写:中国古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echnology就是水,如果一个new tech的出现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她希望能够找到alternative technology,remedy,reload and redempt。
谢谢大家看这一篇。

m
minqidev
Bethlehem Steel 并不是被技术淘汰了。是被管理方式,市场和成本淘汰了。 国内那些可能抢占Bethlehem Steel市场的钢铁厂,技术上,并不一定比Bethlehem Steel厉害。
其中工会的副作用,还有董事会的短视也起很大作用。这里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资本的运作,美国有那么多钱做武器,但是没有意愿修铁路,修桥梁,从另外一个角度,削减了钢材的使用量。 我其实本来计划做个钢框架的work bench, 牢固就好了,正好自己也想看看焊接怎么学。结果一查钢材,铝材非常贵。 抖音里国内也有类似一些用钢材铝材做桌子得视频,材料非常便宜,而且你去建材市场,还有人免费帮你切割好。
国内得,钢铁厂,造船厂,并没消亡,只是换了个地方,产量依然惊人。而且还有好多地方钢铁厂很不错,即使在内地,就像湖南得湘钢。 我年轻得时候,湖南也有很多重工业厂关闭,当时都觉得,是不是这些都被淘汰了? 后来去了深圳上班,后来就懂了。 重工业的制造一直在,但是却非常好的把握效率和利润,才能过得更好。有机会,你其实可以让你的娃,去真正的生产线上看看,如果可以,真的可以去tesla工厂看看。
q
qiqi_hua
Bethlehem Steel 并不是被技术淘汰了。是被管理方式,市场和成本淘汰了。 国内那些可能抢占Bethlehem Steel市场的钢铁厂,技术上,并不一定比Bethlehem Steel厉害。
其中工会的副作用,还有董事会的短视也起很大作用。这里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资本的运作,美国有那么多钱做武器,但是没有意愿修铁路,修桥梁,从另外一个角度,削减了钢材的使用量。 我其实本来计划做个钢框架的work bench, 牢固就好了,正好自己也想看看焊接怎么学。结果一查钢材,铝材非常贵。 抖音里国内也有类似一些用钢材铝材做桌子得视频,材料非常便宜,而且你去建材市场,还有人免费帮你切割好。
国内得,钢铁厂,造船厂,并没消亡,只是换了个地方,产量依然惊人。而且还有好多地方钢铁厂很不错,即使在内地,就像湖南得湘钢。
minqidev 发表于 2023-04-23 23:01

管理层冗余,这个是纪录片里面提到的大问题。工会也被提出来,这个和底特律的汽车工会一样。还有一个是环境问题,钢铁厂的水和烟尘处理。
最终就是资本。资本看到的是cost。很多社会问题无解,NP hard。
b
bytegudu
支持
一年明月
结尾, but the story never ends
回来之后我查了一下Bethlehem Steel的资料,感触颇多。我对老大絮絮叨叨的讲了这个故事。恰好她最近申请一个奖学金,需要写“作为一个STEM学生如何利用知识造福人类”。完全就是我小时候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种uplifting story. 结果她就用Bethlehem Steel做例子,写了一篇暗黑系申请文。我简直是哭笑不得!
文章最后,她写:中国古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echnology就是水,如果一个new tech的出现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她希望能够找到alternative technology,remedy,reload and redempt。
谢谢大家看这一篇。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3 22:53

赞,感谢分享!
扯个不相关的闲天,我记得以前看过半本Ann Rand的小说《Atlas Shrugged》,应该(?)也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钢铁,煤矿,铁路… 卓越的企业家们是把这个世界负在背上的人。小说作者认为企业的最大威胁来自不学无术,但以平权和社会福利等借口来掠夺资本家劳动果实的政府;结果她多虑了,最后真正的危机还是来自于市场竞争,而资本家反而要求政府以关税的形式阻断公平竞争… 这一点挺有趣的。^_^
m
minqidev
赞,感谢分享!
扯个不相关的闲天,我记得以前看过半本Ann Rand的小说《Atlas Shrugged》,应该(?)也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钢铁,煤矿,铁路… 卓越的企业家们是把这个世界负在背上的人。小说作者认为企业的最大威胁来自不学无术,但以平权和社会福利等借口来掠夺资本家劳动果实的政府;结果她多虑了,最后真正的危机还是来自于市场竞争,而资本家反而要求政府以关税的形式阻断公平竞争… 这一点挺有趣的。^_^
一年明月 发表于 2023-04-23 23:49

其实90年代有个故事,是日本一个富豪,要买下一个快破产的钢铁厂,改装成公园。 但是当地居民被号召起来,说明钢铁厂的重要性,总之最后富豪改变主意了,保留了钢铁厂。
居民以为自己胜利了,但是最后钢铁厂还是保留不下来,因为压根不赚钱啊。美国自己的铁路都懒得维护,哪里有钢铁需求?
玉骨遥
既然不炼钢 霸权必落汤 不如来挖煤 资源也挺香
小喵喵
👍👍👍
a
amyyyy92
回复 47楼qiqi_hua的帖子
哇!谢谢楼主的分享!并且觉得太巧了,竟然见到了校友。我也毕业于Babson College,不知道楼主可以分享一下那个老师的文章吗?谢谢
d
dextran
真的太有质量的文章了!
l
lukaka
写的很赞
M
MajiaLove
结尾, but the story never ends
回来之后我查了一下Bethlehem Steel的资料,感触颇多。我对老大絮絮叨叨的讲了这个故事。恰好她最近申请一个奖学金,需要写“作为一个STEM学生如何利用知识造福人类”。完全就是我小时候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种uplifting story. 结果她就用Bethlehem Steel做例子,写了一篇暗黑系申请文。我简直是哭笑不得!
文章最后,她写:中国古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echnology就是水,如果一个new tech的出现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她希望能够找到alternative technology,remedy,reload and redempt。
谢谢大家看这一篇。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3 22:53

其实这也是一个organization从初生成长繁荣到最终老去消亡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和听一个落魄的垂垂老者讲述自己的一生故事一样。最终,所有的organizations总会在与新生organization的竞争中消亡,或是重启基因从里到外新生并不再频频回头追缅过去辉煌(沉溺于过去本身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
所以说实话,我没觉着很伤感,而仅仅是对故事本身感兴趣。
M
MajiaLove
赞,感谢分享!
扯个不相关的闲天,我记得以前看过半本Ann Rand的小说《Atlas Shrugged》,应该(?)也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钢铁,煤矿,铁路… 卓越的企业家们是把这个世界负在背上的人。小说作者认为企业的最大威胁来自不学无术,但以平权和社会福利等借口来掠夺资本家劳动果实的政府;结果她多虑了,最后真正的危机还是来自于市场竞争,而资本家反而要求政府以关税的形式阻断公平竞争… 这一点挺有趣的。^_^
一年明月 发表于 2023-04-23 23:49

有一点,你提到的卓越的企业家们和后来的管理企业的经理人们,根本是不同的人。人亡就难免政息,世事大体如此。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多一些社会流动性,并让我们的世界更多样一些。
q
qiqi_hua
其实这也是一个organization从初生成长繁荣到最终老去消亡的众多故事中的一个,和听一个落魄的垂垂老者讲述自己的一生故事一样。最终,所有的organizations总会在与新生organization的竞争中消亡,或是重启基因从里到外新生并不再频频回头追缅过去辉煌(沉溺于过去本身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
所以说实话,我没觉着很伤感,而仅仅是对故事本身感兴趣。
MajiaLove 发表于 2023-04-24 13:53

嗯,你是对的。历史车轮旋转,collateral damage不可避免。。。
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我是普通人,看历史喜欢从普通人的角度。例如大家都看二战空军,四马看到是英雄;我看到的是:空军combat loss没有daily operation loss高。为什么呢?我还研究过:跑道不够长(海岛),机身结构受损,radio/radar不行,太平洋天气诡异莫测。。。如果是潮水,我打赌他看到的是爱情。“东山啊~~~,一把青。” (sorry 四马,潮水,拿你们俩举例子)
看历史的目的也不一样。很多人看历史是prepare for the future,所以是高屋建瓴的看,提炼精华。我比较懒,历史躺平派。该我踩的坑我就去踩好了。我不希望我的人生100%正确,Boring得很。
很多人在历史变革之中,借势而上;他们是成功人士,万人仰慕。对于我来说,为了理想情怀逆流而行的人,才是勇士。Happy Ending 的故事我总是记不住,小人物的一生才是打动我的理由。

q
qiqi_hua
赞,感谢分享!
扯个不相关的闲天,我记得以前看过半本Ann Rand的小说《Atlas Shrugged》,应该(?)也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钢铁,煤矿,铁路… 卓越的企业家们是把这个世界负在背上的人。小说作者认为企业的最大威胁来自不学无术,但以平权和社会福利等借口来掠夺资本家劳动果实的政府;结果她多虑了,最后真正的危机还是来自于市场竞争,而资本家反而要求政府以关税的形式阻断公平竞争… 这一点挺有趣的。^_^
一年明月 发表于 2023-04-23 23:49

不是闲天
我在这篇里面没有仔细说,恰好你补充了。前面说到Carnegie Steel的罢工,大约是189x年。就在那几年的前后,有coal minging的爆炸罢工,有铁路的Pullman strike,都是heavy labor industry 和资方的斗争。这些斗争里面有几个力量:资本方,labor/union,臭名昭著的奸细agent,还有政府的national guard。每一场罢工基本上都以流血和镇压结束,labor/union赢面不多。
1895年左右,美国正经历一个市场recession,panic of 189x。(具体年份我忘了)。我翻了翻过往,感觉就是资本方和labor可以共患难,但无法同富贵。
引申到现代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角色,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细八的。政府,资本,市场,公司决策层,和打工人,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政府不同的社会文化下,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对比起来看。
就像当年B-school的那个老师,他和新加坡大学,上海一个大学都有合作。因为他处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下,新加坡是东方文化下的市场经济,而中国是东方文化下由政府主导经济转向为市场经济,这三方面对比是他的研究课题。年代久远,我连那个老师的名字都忘了。。。就只记得当年看过这方面的很多案例。
q
qiqi_hua
回复 47楼qiqi_hua的帖子
哇!谢谢楼主的分享!并且觉得太巧了,竟然见到了校友。我也毕业于Babson College,不知道楼主可以分享一下那个老师的文章吗?谢谢
amyyyy92 发表于 2023-04-24 01:54

校友好!我忘了那个老师的名字了,依稀记得那门课是sociology and economy, 或者是 social economy.
M
MajiaLove
嗯,你是对的。历史车轮旋转,collateral damage不可避免。。。
看历史的角度不一样。我是普通人,看历史喜欢从普通人的角度。例如大家都看二战空军,四马看到是英雄;我看到的是:空军combat loss没有daily operation loss高。为什么呢?我还研究过:跑道不够长(海岛),机身结构受损,radio/radar不行,太平洋天气诡异莫测。。。如果是潮水,我打赌他看到的是爱情。“东山啊~~~,一把青。” (sorry 四马,潮水,拿你们俩举例子)
看历史的目的也不一样。很多人看历史是prepare for the future,所以是高屋建瓴的看,提炼精华。我比较懒,历史躺平派。该我踩的坑我就去踩好了。我不希望我的人生100%正确,Boring得很。
很多人在历史变革之中,借势而上;他们是成功人士,万人仰慕。对于我来说,为了理想情怀逆流而行的人,才是勇士。Happy Ending 的故事我总是记不住,小人物的一生才是打动我的理由。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4 21:05

完全理解。
我上次去英国旅行的时候看了一个计算机博物馆,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个小故事是英国最先开发电子计算用于办公管理的竟然是原来一个英国餐饮巨头Lyons。照片里预警打字员和办公室文案工作人员未来工作危机的广告用词,和现在炒的火热的chatgpt新闻如出一辙。
坚持传统或是因被成长环境赋予的理念逆潮流而动,自然会有悲壮的效果,尤其是当观众从上帝视角回顾的时候。但也有很多坚持可能仅仅是因为视角不够广而成为默认的负隅顽抗挣扎。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再主动选择自己的hill to die on。

一年明月
不是闲天
我在这篇里面没有仔细说,恰好你补充了。前面说到Carnegie Steel的罢工,大约是189x年。就在那几年的前后,有coal minging的爆炸罢工,有铁路的Pullman strike,都是heavy labor industry 和资方的斗争。这些斗争里面有几个力量:资本方,labor/union,臭名昭著的奸细agent,还有政府的national guard。每一场罢工基本上都以流血和镇压结束,labor/union赢面不多。
1895年左右,美国正经历一个市场recession,panic of 189x。(具体年份我忘了)。我翻了翻过往,感觉就是资本方和labor可以共患难,但无法同富贵。
引申到现代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角色,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细八的。政府,资本,市场,公司决策层,和打工人,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政府不同的社会文化下,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对比起来看。
就像当年B-school的那个老师,他和新加坡大学,上海一个大学都有合作。因为他处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下,新加坡是东方文化下的市场经济,而中国是东方文化下由政府主导经济转向为市场经济,这三方面对比是他的研究课题。年代久远,我连那个老师的名字都忘了。。。就只记得当年看过这方面的很多案例。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4 21:20

> 资本方和labor可以共患难,但无法同富贵。
不能同意更多!
q
qiqi_hua
完全理解。
我上次去英国旅行的时候看了一个计算机博物馆,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个小故事是英国最先开发电子计算用于办公管理的竟然是原来一个英国餐饮巨头Lyons。照片里预警打字员和办公室文案工作人员未来工作危机的广告用词,和现在炒的火热的chatgpt新闻如出一辙。
坚持传统或是因被成长环境赋予的理念逆潮流而动,自然会有悲壮的效果,尤其是当观众从上帝视角回顾的时候。但也有很多坚持可能仅仅是因为视角不够广而成为默认的负隅顽抗挣扎。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再主动选择自己的hill to die on。


MajiaLove 发表于 2023-04-25 00:17

你的例子和珍妮机/ChatGPT/Steeler 工会/etc表象是一样的:技术取代人力;但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考虑几点: 第一:被影响的targets是谁。他们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他们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被“解放/解雇“的劳力有没有在社会中找到另外的位置?当时的社会经济是否可以容纳多余劳力? 第三:这些劳力有没有转型的”本钱”,例如他们拥有的土地,固定资产,智力,知识技术积累。。。。
为什么我突然写这一篇?其实也是前几天大家讨论“东北”。题目过于大,我不多说了。
q
qiqi_hua
“因为视角不够广而成为默认的负隅顽抗挣扎”
我展开几句,还是用案例来说:
第一个case,Carnegie homestead strike。strike的前因后果,Carneigie本人的立场,政府的干预,这事件之后对整个美国的工会制度的影响,感兴趣自己查。我就说一点:strike失败之后,工人的工资被cut 20%;一天工作时间由8小时变成12小时。
20%的工资,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disposable income;而12小时的重体力劳动之后,工人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精力有没有whover 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拓视角”的机会?
第二个case,波士顿东北大学。这个大学最初是夜校,好像最开始属于YMCA。是波士顿政府为工人提供免费教育/开拓视角的大学。工人花时间上课,也有oppurtunity cost;所以学校提供食物提供交通提供各种补助,基本上做到了“来上课就有钱”。而且,政府要求本地企业为这里的毕业生提供一年的实习机会/co-op。 也就是这一年的实习,保证很多毕业生的再就业,这个学校越做越好。
第三个case,我们公司。小公司,工资和大厂没法比。但我们夏天是4天工作制,只能安排32小时的工作量。因为公司管理层认为员工的创造力值钱,公司并没有把我们当机器用。如果把员工当机器,那当然是机器24小时不停歇最好了,给资本家创造最大利益。创造力哪里来?当然是靠我们自己多看多读多学了。
q
qiqi_hua
最后,关于ChatGPT,唉,拥抱新技术,免得目光狭窄。
v
venusram
回复 1楼的帖子
难得一见的好贴,有时候感慨 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人类几千年 还是很多人在某种意义上重复着nomad culture最原始的生存, 而现代意义上的river culture又是什么呢
e
ecnanif
有时候想想, rusty belt的本地人当然会对移民对全球化有着敌视,因为他们为此丢了工作,家乡一片萧条,  MAGA的mentality就是如此吧,想念以前的好日子。
如果不去迎接拥抱洪流,被大时代的洪流抛到身后。闭关锁国,只会落后。但是美国现在面临中国的崛起,先出来封锁中国的,然后会不会封锁自己呢。
w
wenlin
好贴啊!手动点赞👍🏻
t
tuece07
所以虽然杨安泽不太靠谱,但他提出的universal base income却很有见地。在未来非常多的职业将被ai影响的背景之下,停止ai显然不是第一选择,靠ai创造的利润一部分用来喂养被ai剥夺了工作的族群,也许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i
ihaveafriend
赞,感谢分享!
扯个不相关的闲天,我记得以前看过半本Ann Rand的小说《Atlas Shrugged》,应该(?)也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钢铁,煤矿,铁路… 卓越的企业家们是把这个世界负在背上的人。小说作者认为企业的最大威胁来自不学无术,但以平权和社会福利等借口来掠夺资本家劳动果实的政府;结果她多虑了,最后真正的危机还是来自于市场竞争,而资本家反而要求政府以关税的形式阻断公平竞争… 这一点挺有趣的。^_^
一年明月 发表于 2023-04-23 23:49

危机就是来自于政府啊。
政府施加各种限制,各种工资福利不能解雇,公司自然会输给受限较少的竞争对手。
i
ihaveafriend
“因为视角不够广而成为默认的负隅顽抗挣扎”
我展开几句,还是用案例来说:
第一个case,Carnegie homestead strike。strike的前因后果,Carneigie本人的立场,政府的干预,这事件之后对整个美国的工会制度的影响,感兴趣自己查。我就说一点:strike失败之后,工人的工资被cut 20%;一天工作时间由8小时变成12小时。
20%的工资,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disposable income;而12小时的重体力劳动之后,工人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精力有没有whover 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拓视角”的机会?
第二个case,波士顿东北大学。这个大学最初是夜校,好像最开始属于YMCA。是波士顿政府为工人提供免费教育/开拓视角的大学。工人花时间上课,也有oppurtunity cost;所以学校提供食物提供交通提供各种补助,基本上做到了“来上课就有钱”。而且,政府要求本地企业为这里的毕业生提供一年的实习机会/co-op。 也就是这一年的实习,保证很多毕业生的再就业,这个学校越做越好。
第三个case,我们公司。小公司,工资和大厂没法比。但我们夏天是4天工作制,只能安排32小时的工作量。因为公司管理层认为员工的创造力值钱,公司并没有把我们当机器用。如果把员工当机器,那当然是机器24小时不停歇最好了,给资本家创造最大利益。创造力哪里来?当然是靠我们自己多看多读多学了。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5 21:56

我就问一个问题,这些工人腿上有没有拴着铁链?
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辞职跳槽啊。
如果无处可去,就说明并不是现在待遇变差了,而是以前待遇太好了。
这个讨论最核心的点就是“就业”是不是企业的责任?其实并不是。企业用人就像用车一样,工具而已。企业的发展目标都是减少用人成本才能发展啊。
s
shengsiwuwei
写的很好,赞
i
informatica
楼主文笔太棒了,历史故事也能写得这么吸引人,看完了也想去那里转一圈。
e
eragshs
好贴!!
a
aiersha
回复 1楼qiqi_hua的帖子
有营养的帖子!
M
MajiaLove
“因为视角不够广而成为默认的负隅顽抗挣扎”
我展开几句,还是用案例来说:
第一个case,Carnegie homestead strike。strike的前因后果,Carneigie本人的立场,政府的干预,这事件之后对整个美国的工会制度的影响,感兴趣自己查。我就说一点:strike失败之后,工人的工资被cut 20%;一天工作时间由8小时变成12小时。
20%的工资,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disposable income;而12小时的重体力劳动之后,工人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精力有没有whover 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拓视角”的机会?
第二个case,波士顿东北大学。这个大学最初是夜校,好像最开始属于YMCA。是波士顿政府为工人提供免费教育/开拓视角的大学。工人花时间上课,也有oppurtunity cost;所以学校提供食物提供交通提供各种补助,基本上做到了“来上课就有钱”。而且,政府要求本地企业为这里的毕业生提供一年的实习机会/co-op。 也就是这一年的实习,保证很多毕业生的再就业,这个学校越做越好。
第三个case,我们公司。小公司,工资和大厂没法比。但我们夏天是4天工作制,只能安排32小时的工作量。因为公司管理层认为员工的创造力值钱,公司并没有把我们当机器用。如果把员工当机器,那当然是机器24小时不停歇最好了,给资本家创造最大利益。创造力哪里来?当然是靠我们自己多看多读多学了。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5 21:56

谢谢你的案例推荐。我好奇去查了一下homestead strike,又跟进了一下组织罢工的工会的故事Amalgamated Association of Iron, Steel, and Tin Workers of North America (AA),以及它的上层affiliation组织的故事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A.F. of L.)。
感觉这个从guilds演变来的craftsman的工会结构到最终产业工人的工会形成本身就满有意思的。谢谢啊!尤其是这个钢铁技工的AA组织,其实在对抗的是工业变革带来的craftsmanship被系统化的工业流程+未经培训的基础劳动力这个强力组合蚕食空间的大潮流。也许和身边资本家的零和对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化的抗争,但看到他们在其他独立互相竞争的钢铁厂也节节败退,能真切感受到被遥远模糊又认识不清的大潮波及下那种挣扎的无奈。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到工程师,不知道会不会哪天工程师也会要结社了呢?
M
MajiaLove
“因为视角不够广而成为默认的负隅顽抗挣扎”
我展开几句,还是用案例来说:
第一个case,Carnegie homestead strike。strike的前因后果,Carneigie本人的立场,政府的干预,这事件之后对整个美国的工会制度的影响,感兴趣自己查。我就说一点:strike失败之后,工人的工资被cut 20%;一天工作时间由8小时变成12小时。
20%的工资,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disposable income;而12小时的重体力劳动之后,工人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精力有没有whover 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拓视角”的机会?
第二个case,波士顿东北大学。这个大学最初是夜校,好像最开始属于YMCA。是波士顿政府为工人提供免费教育/开拓视角的大学。工人花时间上课,也有oppurtunity cost;所以学校提供食物提供交通提供各种补助,基本上做到了“来上课就有钱”。而且,政府要求本地企业为这里的毕业生提供一年的实习机会/co-op。 也就是这一年的实习,保证很多毕业生的再就业,这个学校越做越好。
第三个case,我们公司。小公司,工资和大厂没法比。但我们夏天是4天工作制,只能安排32小时的工作量。因为公司管理层认为员工的创造力值钱,公司并没有把我们当机器用。如果把员工当机器,那当然是机器24小时不停歇最好了,给资本家创造最大利益。创造力哪里来?当然是靠我们自己多看多读多学了。
qiqi_hua 发表于 2023-04-25 21:56

你们公司不错嘛。不过我觉着比4天工作制更有效的recognize员工创造力值钱的办法是给员工创造的价值合理估值并返回给员工。而且大部分工程师的活儿靠得是动脑子,傻呆在办公室或是重复劳动解决不了卡住的关键问题。这点,小公司比大公司有巨大的灵活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