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人间烟火。 大家一起好吃好玩,都很好。 有个商贩把6块钱的,烤饼卖20元,被全国所有的淄博人骂,感觉淄博人还是挺好客的。 minqidev 发表于 2023-04-18 22:40
爆火的淄博烧烤,快把本地人逼疯了! 淄博烧烤,正在让很多人经受“痛苦”。 烧烤店外的顾客,排队数小时才可能落座。还有的人,脑袋一热来到淄博,却发现根本订不到酒店。 烧烤店的烧炭师傅,一天下来脸被熏成了包公,生无可恋。 烧烤店的老板,痛苦于人手不足,痛苦于家里没开个牧场。 淄博人民也压力山大,生怕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有人下班后沿路捡垃圾,有人看到外地车牌的车,不敢按喇叭。 不少网友调侃:“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 470万人口的淄博,在3月份愣是接待了500万人。 而据美团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淄博五一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上涨800%,增幅位居山东第一。 即将到来的五一,才是对淄博真正的考验。 但是熟悉淄博的人,应该不会怀疑它的应对能力。 淄博烧烤刚走红一周,当地就推出烧烤高铁专列、烧烤公交专线,发放烧烤消费券,设立烧烤名店“金炉奖”推荐评选,等等。 所以有人说,淄博上到政府,下到每一个市民,没有一个掉链子。 逼疯自己,才能卷死同行。 这座没落的三线城市,从未停止自救 在烧烤出圈之前,淄博并不太受年轻人待见。 在2018年、2019年和2022年,淄博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当地老龄化率则达到23.24%,位居全省第三位。 为了发展,淄博一直在思考:怎么吸引年轻人? 2019年底,淄博出台“淄博人才金政37条”,给予本科和硕士高达8万的购房补贴。 2021年,淄博表示要聚力打造“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的“五好”城市,帮助年轻人快乐生活、成就事业。 不过最终最抓年轻人眼球的,还是流量打法。 2020年,在淄博麦田音乐节等活动中,当地把青岛啤酒和淄博烧烤两个IP融合,歌手薛之谦吃完后大力推荐,导致方圆5公里的烧烤店人满为患。 从那以后,淄博烧烤走进了美食博主的视野里。 比如2021年5月,B站一名up主探店淄博烧烤,发布《山东大哥:“我保证,这烧烤你一看就想吃!”》,播放量破500万。 淄博官方有样学样,把淄博烧烤带到了央视、山东卫视的节目里,保持曝光。 央视节目《和为淄博》 酝酿数年,才有了今年3月的爆发。 率先出击的是山东省内的大学生。过去三年,他们被憋坏了。 3月8日,“大学生组团坐高铁去淄博撸串”登上抖音同城热搜。 如狼似虎的大学生,趴在烧烤店的玻璃门外,只等大门一开就冲进店内抢座位,极具视觉冲击力。 这一幕幕好似闹饥荒的场面,让烧烤店老板第一次有了挣钱挣累了的感觉。 由于人数过多,有的烧烤店不得以拿着大喇叭“撵客”:“去别的家吃吧,淄博的烧烤都很好吃!” 大学生掀起的第一波热度,在4月得到了史诗级放大。 4月8日,一名有着千万粉丝的打假博主,带着电子秤随机测评了淄博的10家摊位,没有发现一家缺斤少两,有的店铺还“多送”,让他“免费尝”,一名店主更是大方到把做小吃的秘方送给博主。 淄博人亲身演绎了什么叫“好客山东”,把所有人都感动了。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媒纷纷报道,帮助淄博烧烤全方位出圈。 烧烤师傅变得供不应求,以前月薪8000元就能招到人,现在涨到上万都难招。不少烧烤师傅忙得昏天黑地,后悔没按计件算工资。 那些最火的烧烤店,还有人发布了代排队业务,50块钱一次,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去往淄博的高铁票,一票难求。满车厢的游客,上车后就开始隔空练习淄博烧烤的撸串手法。 淄博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车,也被一扫而空,一些本地人只能走路上班。 到最后,连外国友人也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淄博烧烤变为了全民话题,淄博渴望已久的流量终于来了。 淄博烧烤爆火,多亏有同行衬托 在承接流量的过程中,淄博创造了两个小小的“奇迹”。 一个是反应很快,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热度,另一个是在如此大的热度下,至今没有发生较大的负面事件。 有人说,是因为淄博烧烤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让年轻人很上瘾。 也有人说,是因为当地政府的兢兢业业,十分圈粉。 他们都没说错,但是淄博烧烤的吃法和当地政府的做法,其实没有十分特别的地方,之所以显得宝贵,还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同行”的衬托。 1.烧烤IP诞生背后,是先“烤”自己 在北京的大部分地区,商家早已被禁止露天烧烤,店内的烧烤也大多是电烤。 前不久,厦门、哈尔滨、晋城等地也出台禁止露天烧烤的规定,理由大同小异,即“污染”和“扰民”。 与之相比,淄博选择了引导。 早在2016年,淄博就要求商户使用无烟烧烤炉具,还绘制烧烤地图,对辖区内的烧烤经营情况采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远程监督、调控、管理。 2017年,淄博又对各区进行规划建设,进行集中化经营。 比如临淄区,目前有金陵回族镇、临淄大院、新天齐美食城、稷下美食城等四处大型烧烤园区。 “一刀切”很容易,但是敢把自己放火架上烤,才能打造出顶流IP。 2.打爆体验:谁让游客吃亏,就砸谁饭碗 在上述打假博主前往淄博测评前,他还有一个爆款视频是打假成都夜市。 在其测评的10家成都摊贩中,有8家缺斤短两,最离谱的是一个卖甘蔗的摊贩,真实重量只有一半。在被博主戳穿后,没人感到羞愧,反而是愤怒说道:“不卖给你了!” 反观淄博的商贩,对于来自博主的不信任,不仅不生气,有的还让博主连吃带拿。 两相对比,令人对淄博的好感倍增。 一名网友开玩笑说道:“这种违法的事,山东人肯定不敢干,影响考公。” 很快,淄博超预期的旅游体验,一个接着一个在热搜上发酵。 一名游客着急赶高铁,又想体验淄博的小炉烧烤,于是烧烤店老板娘出手相助,一对一帮他烤串。 一位大娘为排队买小吃的游客,每人免费发一个特色包子,让他们垫垫肚子,口里念叨着:“大老远来淄博,不容易。” 当地政府也三令五申,严禁出租车不打表、拒载等行为,一旦被投诉直接停运;抓到坑人的烧烤商家,立马关门。 一条热评说道:“470万人口的淄博,有400万人都是客服。” 3.三线城市,也有变态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力 短视频时代,谁都有爆火的机会,但是不是谁都能利用好。 尤其是小城市,应变速度、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往往不那么到位。 比如2017年,《缝纫机乐队》上映,电影里有一座大吉他雕塑,吸引许多观众到拍摄地打卡。 因为剧情需要,这座大吉他后来被拆除,不少人感到可惜。然而,当地城市没有趁热打铁,而是直到2021年才重建了大吉他,错失了最火时期的流量。 而当机会给到淄博手中时,所有事情都在以“天”为单位狂飙。 改造升级一条长约750米的道路,只用了3天; 宣布举办五一烧烤节后,直接在100多亩的空地上建起一座烧烤城,争分夺秒; 还有文旅局长们,跑到烧烤专列上为游客亲自推荐和送礼物。 不断对自己人下狠手的淄博,真的不想只是昙花一现。 那些被年轻人捧火的城市, 有一个爆款启示 淄博能给其他城市的旅游带来什么启示呢? 表面上看,你得学会抓住年轻人。 年轻人最爱评论、分享,自带流量,很容易决定舆论走向。根据果集·飞瓜数据,抖音“淄博烧烤”相关热门话题的视频互动中,18-23岁的年龄段人群占比是最高的,达到29.74%。 但是真正的爆款启示是:让游客也能有本地人体验。 在传统旅游城市,游客常去的景区和餐馆,往往与本地人少有交集。就像南锣鼓巷、宽窄巷子、夫子庙,鲜有本地人的身影。 专为游客设立的地方,做的是一次性买卖,注定不会太上心。 淄博并没有为游客专门划出一片吃喝玩乐的区域,而是开通专线,引导游客去那些本地人也爱吃的餐馆。 只有常年做熟人生意的餐馆,才能保护好淄博的旅游招牌。 比如这次被游客挤爆的“八大局”,原本就是淄博当地人常去的便民菜市场。 还有常驻热搜的几家网红烧烤店,也是当地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一些淄博人还分享,自己去常去的烧烤店,饭没吃上,倒是被老板拉去当了几小时的服务员。 把一次性买卖当熟人生意做,让游客也能有本地人体验。 不仅是淄博,其他被年轻人捧火的城市也都有这样的特征。 离淄博不到200公里的潍坊,生产的风筝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 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由于放飞的风筝千奇百怪,每年都能上热搜,吸引无数游客前去观看、参与。 在潍坊,“天是倒过来的海,风筝是会飞的鱼。” 当地人和游客都能各显神通,玩得不亦乐乎。 再看最近因为“盛唐密盒”爆火的大唐不夜城,也一直是游客和本地人都爱去的景区。 只是本地人经常会感到无奈:“这地方旅游有淡季吗?我们本地居民也想去,但也只能在短视频平台看看了。” 最后南下去看以螺蛳粉闻名的柳州。 柳州特意推出了螺蛳粉特色公交专线,并在公告里提到:“沿途经过的螺蛳粉店是众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喜欢光顾的网红螺蛳粉店。” 一视同仁,应该成为旅游业的天条。 结语: 十几年前,一篇题为《淄博:站在被边缘化的边缘上》的文章,刺痛了不少淄博人。 随着当地重工业没落,淄博面临和鹤岗一样的困境。 资源枯竭、产业单一、环境污染、人口负增长…… 烧烤能否让淄博实现逆袭,谁也不敢下定论。 但是淄博就像久未受宠的孩子,受到关注后开始拼命表现。 敢于逼疯自己人的淄博,已经为未来赢得了更多可能。 jiushigan 发表于 2023-04-18 21:47
博山的飘过。。。 南开阿飞 发表于 2023-04-18 21:52
回复 1楼jiushigan的帖子 淄博的官员今年要高升了。 皇上要拉动内需,他们立刻拍到了正确位置上。 那几个烧烤的,带着眼镜细皮嫩肉的小身板,我看都是政府机关的小科员读书人临时上阵干活,不是本来就练摊的小业主。小摊贩一般晒得皮肤黝黑。 hhmouse 发表于 2023-04-19 02:56
同是淄博博山的,很为家乡人民骄傲 goldenbear 发表于 2023-04-19 07:57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淄博火的不是串串,而是利益面前的善良,诚实,和谐的氛围。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们真正体验到了顾客是上帝的感受。其实味道没什么特殊,大家是用行动对各城市越来越冷峻的市容管制集体表现出抗议:你不让我们舒舒服服生活,我们就去开明的城市过给你看! asfew 发表于 2023-04-18 21:50
中国人对吃真是执着 烧烤师傅得戴口罩防护一下啊! Pangpang 发表于 2023-04-18 21:54
刚买了几磅博山香肠,在漂洋过海的路上。。。 南开阿飞 发表于 2023-04-19 08:34
淄博这几年确实挺好,21年去了一次,变化特别大,道路宽了很多,空气也干净了很多,10年之前去到处都是灰突突的,空气特别差,路上都是灰尘。希望山东的其他城市也能发展一下,特别是有泰山的泰安。把那些不干实事的官换下来。去过那么多城市,感觉山东人最朴实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 luckydogg 发表于 2023-04-19 10:17
看着好想吃,但为什么烧烤外面要加个饼呢,这样不是吃两串就被饼塞饱了吗? 中美律师集团 发表于 2023-04-19 11:28
淄博管理能力挺强的啊,淄博人民小心翼翼不给城市丢脸也真是拉好感, 每个城市都这样多幸福啊。 这篇还被安利了潍坊风筝节,那几个图太好笑了。下次想去看一看,还能顺便治颈椎。 feifeiblue 发表于 2023-04-18 23:20
你以前不是跟Yolo大姐认老乡这又成了淄博的了? habibi 发表于 2023-04-19 11:36
我一直对山东人印象很好,不知道啥时候开始看到很多黑山东的,可能是什么女人不让上席这些,山东人普遍比较实诚,做事很认真。国内父母装修房子就是一个山东来的小伙子,干活儿特别好人也很真诚,不耍小心眼,过个节啥的还给送山东特产,我爸妈也把他推荐给别的需要装修的同事朋友,别人来家里参观过都说好,他们装修完了也都是夸赞。 habibi 发表于 2023-04-19 11:40
还不是疫情3年被憋坏了,好不容易现在自由了,经济又不太好,大家都觉得去三线城市吃烤串经济实惠吧。不过这种强行炒出的热度估计来得快去得也快。话说山东美女帅哥多啊! llocecl 发表于 2023-04-19 15:13
哪里的烧烤不能吃,味道材料大同小异,为啥还专门跑到这么个小地方去凑热闹?!有这个旅费和住宿费的开销,又可以多撸几百几千串烧烤了。这种爱瞎凑热闹的愚民心态,不知道啥时能理性有脑子一些。 moringa 发表于 2023-04-19 14:28
看来我是年纪大了,对这种炒作出来的热度完全免疫。我自家后院的烧烤都挺好吃,实在懒得跑那么远去排队和那么多人一起凑热闹 fayehui 发表于 2023-04-19 19:15
淄博唯一出名的一个传统食物,叫周村烧饼。 类似于印度naan,但是烤干了,是脆的。 还有一种里边加了香料的香肠。我家有亲戚姻亲来自那里,带来过食物,小时候吃过很多次。(也许是山东另外一个地方的特产,另外一个亲戚带来的,当时年纪太小,已经记不清了) 当时觉得香肠味道有奇异的香味,我后来才明白,应该就是加了这里超市里常见的几种spices。 现在想想我猜其实是西域主要是中亚的食物到了山东。元朝的时候,很多人来自西域,搬去了山东。 hhmouse 发表于 2023-04-19 16:26
政府做得很不错,有服务的心态和发展的愿望,不过靠外地人长途奔赴吃烧烤,有可持续性吗?烧烤的本质是晚上起意找朋友喝两口的宵夜性质吧,很难做到长期吸引外地人,如果没有配套的旅游热点,单纯烧烤好吃服务好,我觉得很难持续大量吸引外地人,别一下子摊太开了。 Ruth 发表于 2023-04-19 12:16
外地人买烧饼,淄博本地人买的一种传统食品叫酥锅,里面有藕,只有菜市场才能买到 天干勿早 发表于 2023-04-19 20:00
为啥这么多人夸山东?我去济南的时候,问路根本没人理,济南是我去过的最最不友好的城市。 kengdie 发表于 2023-04-19 18:11
谁说菜市场才买的到,我们博山那边家家都做,我也会做。。。 南开阿飞 发表于 2023-04-19 20:12
淄博烧烤,正在让很多人经受“痛苦”。
烧烤店外的顾客,排队数小时才可能落座。还有的人,脑袋一热来到淄博,却发现根本订不到酒店。
烧烤店的烧炭师傅,一天下来脸被熏成了包公,生无可恋。
烧烤店的老板,痛苦于人手不足,痛苦于家里没开个牧场。
淄博人民也压力山大,生怕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有人下班后沿路捡垃圾,有人看到外地车牌的车,不敢按喇叭。
不少网友调侃:“上次淄博这么热闹,还是在齐国。”
470万人口的淄博,在3月份愣是接待了500万人。
而据美团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淄博五一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上涨800%,增幅位居山东第一。
即将到来的五一,才是对淄博真正的考验。
但是熟悉淄博的人,应该不会怀疑它的应对能力。
淄博烧烤刚走红一周,当地就推出烧烤高铁专列、烧烤公交专线,发放烧烤消费券,设立烧烤名店“金炉奖”推荐评选,等等。
所以有人说,淄博上到政府,下到每一个市民,没有一个掉链子。
逼疯自己,才能卷死同行。
在烧烤出圈之前,淄博并不太受年轻人待见。
在2018年、2019年和2022年,淄博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当地老龄化率则达到23.24%,位居全省第三位。
为了发展,淄博一直在思考:怎么吸引年轻人?
2019年底,淄博出台“淄博人才金政37条”,给予本科和硕士高达8万的购房补贴。
2021年,淄博表示要聚力打造“好学、好看、好吃、好玩、好创业”的“五好”城市,帮助年轻人快乐生活、成就事业。
不过最终最抓年轻人眼球的,还是流量打法。
2020年,在淄博麦田音乐节等活动中,当地把青岛啤酒和淄博烧烤两个IP融合,歌手薛之谦吃完后大力推荐,导致方圆5公里的烧烤店人满为患。
从那以后,淄博烧烤走进了美食博主的视野里。
比如2021年5月,B站一名up主探店淄博烧烤,发布《山东大哥:“我保证,这烧烤你一看就想吃!”》,播放量破500万。
淄博官方有样学样,把淄博烧烤带到了央视、山东卫视的节目里,保持曝光。
酝酿数年,才有了今年3月的爆发。
率先出击的是山东省内的大学生。过去三年,他们被憋坏了。
3月8日,“大学生组团坐高铁去淄博撸串”登上抖音同城热搜。
如狼似虎的大学生,趴在烧烤店的玻璃门外,只等大门一开就冲进店内抢座位,极具视觉冲击力。
这一幕幕好似闹饥荒的场面,让烧烤店老板第一次有了挣钱挣累了的感觉。
由于人数过多,有的烧烤店不得以拿着大喇叭“撵客”:“去别的家吃吧,淄博的烧烤都很好吃!”
大学生掀起的第一波热度,在4月得到了史诗级放大。
4月8日,一名有着千万粉丝的打假博主,带着电子秤随机测评了淄博的10家摊位,没有发现一家缺斤少两,有的店铺还“多送”,让他“免费尝”,一名店主更是大方到把做小吃的秘方送给博主。
淄博人亲身演绎了什么叫“好客山东”,把所有人都感动了。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媒纷纷报道,帮助淄博烧烤全方位出圈。
烧烤师傅变得供不应求,以前月薪8000元就能招到人,现在涨到上万都难招。不少烧烤师傅忙得昏天黑地,后悔没按计件算工资。
那些最火的烧烤店,还有人发布了代排队业务,50块钱一次,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去往淄博的高铁票,一票难求。满车厢的游客,上车后就开始隔空练习淄博烧烤的撸串手法。
淄博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车,也被一扫而空,一些本地人只能走路上班。
到最后,连外国友人也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淄博烧烤变为了全民话题,淄博渴望已久的流量终于来了。
在承接流量的过程中,淄博创造了两个小小的“奇迹”。
一个是反应很快,维持了很长时间的热度,另一个是在如此大的热度下,至今没有发生较大的负面事件。
有人说,是因为淄博烧烤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让年轻人很上瘾。
也有人说,是因为当地政府的兢兢业业,十分圈粉。
他们都没说错,但是淄博烧烤的吃法和当地政府的做法,其实没有十分特别的地方,之所以显得宝贵,还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同行”的衬托。
1.烧烤IP诞生背后,是先“烤”自己
在北京的大部分地区,商家早已被禁止露天烧烤,店内的烧烤也大多是电烤。
前不久,厦门、哈尔滨、晋城等地也出台禁止露天烧烤的规定,理由大同小异,即“污染”和“扰民”。
与之相比,淄博选择了引导。
早在2016年,淄博就要求商户使用无烟烧烤炉具,还绘制烧烤地图,对辖区内的烧烤经营情况采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远程监督、调控、管理。
比如临淄区,目前有金陵回族镇、临淄大院、新天齐美食城、稷下美食城等四处大型烧烤园区。
“一刀切”很容易,但是敢把自己放火架上烤,才能打造出顶流IP。
2.打爆体验:谁让游客吃亏,就砸谁饭碗
在上述打假博主前往淄博测评前,他还有一个爆款视频是打假成都夜市。
在其测评的10家成都摊贩中,有8家缺斤短两,最离谱的是一个卖甘蔗的摊贩,真实重量只有一半。在被博主戳穿后,没人感到羞愧,反而是愤怒说道:“不卖给你了!”
反观淄博的商贩,对于来自博主的不信任,不仅不生气,有的还让博主连吃带拿。
两相对比,令人对淄博的好感倍增。
一名网友开玩笑说道:“这种违法的事,山东人肯定不敢干,影响考公。”
很快,淄博超预期的旅游体验,一个接着一个在热搜上发酵。
一名游客着急赶高铁,又想体验淄博的小炉烧烤,于是烧烤店老板娘出手相助,一对一帮他烤串。
一位大娘为排队买小吃的游客,每人免费发一个特色包子,让他们垫垫肚子,口里念叨着:“大老远来淄博,不容易。”
当地政府也三令五申,严禁出租车不打表、拒载等行为,一旦被投诉直接停运;抓到坑人的烧烤商家,立马关门。
一条热评说道:“470万人口的淄博,有400万人都是客服。”
3.三线城市,也有变态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力
短视频时代,谁都有爆火的机会,但是不是谁都能利用好。
尤其是小城市,应变速度、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往往不那么到位。
比如2017年,《缝纫机乐队》上映,电影里有一座大吉他雕塑,吸引许多观众到拍摄地打卡。
因为剧情需要,这座大吉他后来被拆除,不少人感到可惜。然而,当地城市没有趁热打铁,而是直到2021年才重建了大吉他,错失了最火时期的流量。
而当机会给到淄博手中时,所有事情都在以“天”为单位狂飙。
改造升级一条长约750米的道路,只用了3天;
宣布举办五一烧烤节后,直接在100多亩的空地上建起一座烧烤城,争分夺秒;
还有文旅局长们,跑到烧烤专列上为游客亲自推荐和送礼物。
不断对自己人下狠手的淄博,真的不想只是昙花一现。
淄博能给其他城市的旅游带来什么启示呢?
表面上看,你得学会抓住年轻人。
年轻人最爱评论、分享,自带流量,很容易决定舆论走向。根据果集·飞瓜数据,抖音“淄博烧烤”相关热门话题的视频互动中,18-23岁的年龄段人群占比是最高的,达到29.74%。
但是真正的爆款启示是:让游客也能有本地人体验。
在传统旅游城市,游客常去的景区和餐馆,往往与本地人少有交集。就像南锣鼓巷、宽窄巷子、夫子庙,鲜有本地人的身影。
专为游客设立的地方,做的是一次性买卖,注定不会太上心。
淄博并没有为游客专门划出一片吃喝玩乐的区域,而是开通专线,引导游客去那些本地人也爱吃的餐馆。
只有常年做熟人生意的餐馆,才能保护好淄博的旅游招牌。
比如这次被游客挤爆的“八大局”,原本就是淄博当地人常去的便民菜市场。
还有常驻热搜的几家网红烧烤店,也是当地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一些淄博人还分享,自己去常去的烧烤店,饭没吃上,倒是被老板拉去当了几小时的服务员。
把一次性买卖当熟人生意做,让游客也能有本地人体验。
不仅是淄博,其他被年轻人捧火的城市也都有这样的特征。
离淄博不到200公里的潍坊,生产的风筝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
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由于放飞的风筝千奇百怪,每年都能上热搜,吸引无数游客前去观看、参与。
在潍坊,“天是倒过来的海,风筝是会飞的鱼。”
当地人和游客都能各显神通,玩得不亦乐乎。
再看最近因为“盛唐密盒”爆火的大唐不夜城,也一直是游客和本地人都爱去的景区。
只是本地人经常会感到无奈:“这地方旅游有淡季吗?我们本地居民也想去,但也只能在短视频平台看看了。”
最后南下去看以螺蛳粉闻名的柳州。
柳州特意推出了螺蛳粉特色公交专线,并在公告里提到:“沿途经过的螺蛳粉店是众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都喜欢光顾的网红螺蛳粉店。”
一视同仁,应该成为旅游业的天条。
结语:
十几年前,一篇题为《淄博:站在被边缘化的边缘上》的文章,刺痛了不少淄博人。
随着当地重工业没落,淄博面临和鹤岗一样的困境。
资源枯竭、产业单一、环境污染、人口负增长……
烧烤能否让淄博实现逆袭,谁也不敢下定论。
但是淄博就像久未受宠的孩子,受到关注后开始拼命表现。
敢于逼疯自己人的淄博,已经为未来赢得了更多可能。
对哈 我对淄博的印象这次是真的特别好。有机会会去逛逛的。
烧烤干贝挺好吃
哇塞
淄博的官员今年要高升了。 皇上要拉动内需,他们立刻拍到了正确位置上。 那几个烧烤的,带着眼镜细皮嫩肉的小身板,我看都是政府机关的小科员读书人临时上阵干活,不是本来就练摊的小业主。小摊贩一般晒得皮肤黝黑。
大妈眼里啥都是阴谋。这心里有多阴暗啊
同是淄博博山的,很为家乡人民骄傲
刚买了几磅博山香肠,在漂洋过海的路上。。。
你是心里有多阴暗,当地政府没有懒政,各种想办法增加城市形象,也是各种想办法拉动当地经济,而且还能及时解决问题,勤政这在你眼里居然是拍马屁了,如果你非要说这是怕马屁,那也是正能量的马匹,说明上梁是正的,最后希望你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你不会这么骂你孩子
说的很有理!
张店的飘过
烧烤师傅只烤到7成熟, 吃客要自己最后烤到熟, 应该没问题的
你以前不是跟Yolo大姐认老乡这又成了淄博的了?
我一直对山东人印象很好,不知道啥时候开始看到很多黑山东的,可能是什么女人不让上席这些,山东人普遍比较实诚,做事很认真。国内父母装修房子就是一个山东来的小伙子,干活儿特别好人也很真诚,不耍小心眼,过个节啥的还给送山东特产,我爸妈也把他推荐给别的需要装修的同事朋友,别人来家里参观过都说好,他们装修完了也都是夸赞。
新时代大饼卷大葱。。
还想买那个自行车风筝,没找到
我是混血。。。
20多年前在济南玩印象很好,青岛也还好,在泰山和山下,还有曲阜,被坑得晕乎乎,同行的还是个周村人。倒不是说山东,旅游热点坑人也是个传统,就像那时我陪同学去虎丘,他们一定要在景区门口吃小馄饨,劝不听,然后抱怨小馄饨都没煮熟。。。
我也看到了 那个up主收到很多淄博居民的私信 要赔偿给他 还有直接发红包的 给up主感动坏了
老乡你好
同觉得“来的快去得也快” 现在淄博大力鼓励开烧烤店,很多新开的烧烤店都快速开起来了,接下来如果没那么顾客了,可咋办啊,开店前期投入也挺大的
同感,不明白为啥这么喜欢凑热闹,人挤人还要排队,再好吃也不划算,更何况只是个烧烤
在随时可能被黑社会大哥打的唐山吃烧烤,肯定不如在淄博吃得开心。吃得就是一个全民其乐融融的气氛,这不是光花钱就能买到的。
人一直活的这么理性那得失去多少生活乐趣?一看你就是那种对生活中缺乏热情,呆板无趣的人
你认错人了吧?Yolo大姐是谁我根本不认识
是的,年纪大了就开始考虑值不值累不累,没有年轻人的激情活力了
本来去凑热闹的也大多是年轻人,没几个中年大妈,她们都忙着在各个景点披着丝巾拍照呢
我们博山香肠味道奇特是因为加了一种别的香肠没有的香料,叫做石罗子。。。
外地人买烧饼,淄博本地人买的一种传统食品叫酥锅,里面有藕,只有菜市场才能买到
我的小红书也总给我推荐武汉攻略,基本就是小年轻周末两三天去武汉吃二三十家店,国内高铁方便
终于在重庆成都长沙之后,到武汉吃吃吃也成网红了
和淄博比起来,武汉政府好像没花啥心思搞什么武汉吃+玩旅游,基本都是自来水吧
所以我觉得国内年轻人现在坐高铁到某地去吃两三天,好像是常态了,挺好的,羡慕。。。
淄博也蛮有历史的,希望能开发一下,烧烤作为顺带的旅游资源也好。
谁说菜市场才买的到,我们博山那边家家都做,我也会做。。。
确实好搞笑的风筝
你肯定是没有礼貌了,在孔孟之乡,称呼人一定是 老师,即使是计程车司机。
我是说不在淄博特产店里,店里只能买周村烧饼 但这个酥锅真的太难吃了,不记得味道只记得难吃
淄川的吗
武汉现在乌泱泱哪儿哪儿都是人,本地人已经不厌其烦了。很多人五一想回武汉都买不到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