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前序:How to get along with a partner with OCPD? 第一章:定义(注:基于物理哲学的非循环定义) 第二章:可能的形成机制 :合理化+萨提亚冰山 第三章:The (mal)adaptive coping parents 第四章:电影《A beautiful mind》和 Jean Piaget 的 Formal Operation 第五章:是 Pure Pursuit Controller?还是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前序:How to get along with a partner with OCPD?
第三章:The (mal)adaptive coping parents 既然提到了 dysfuntional family,就自然要给 dysfunctional family 一个简化模型: 1. the maladaptive coping parent 2. the adaptive coping parent 3. the lost child 4. the golden child
第五章:是 Pure Pursuit Controller?还是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看来这里,有人一定会说:这是开玩笑吧?这两个是计算机机器人控制论好不好?难道我们都是机器人吗? 但是,这里就来了灵魂烤问: So you think you are not machine. But let me respectfully ask, are you really not? 也许,Jean Piaget 的 Concrete Operation 的思考方式,就类比与 Pure Pursuit Controller?而 Formal Operation 的思考方式,就类比与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再进一步,也许 OCPD 的家属,以及 OCPD 本人,也可以借鉴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的 Formal Operation 思考方式,阻断 OCPD 的萨提亚冰山? 当然,也许 ~~~ (全文完)
前序:How to get along with a partner with OCPD? 第一章:定义(注:基于物理哲学的非循环定义) 第二章:可能的形成机制 :合理化+萨提亚冰山 第三章:The (mal)adaptive coping parents 第四章:电影《A beautiful mind》和 Jean Piaget 的 Formal Operation 第五章:是 Pure Pursuit Controller?还是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前序:How to get along with a partner with OCPD?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 无恶意的 OCPD ?
显然,大家都知道有 DSM-V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但如果 DSM-V 完全管用的话,那么心理系目前就不叫心理系了,叫物理系!哈哈,话糙理不糙!
当然,这里只是理论探讨。
我觉得对“无恶意的 OCPD“,一个可能比较精确的定义,是
inclusive-fitness ego-syntonic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
当然这个可能是绕口令,但我们逐词解释一下:
1. inclusive-fitness :无恶意(从人类进化生存策略角度)
sociopath 比如食人魔抓性奴之类的恶意,从人类进化生存策略角度,就是过度考虑自己个体的生存优化,而不是考虑跟自己类似基因的群体生存优化。
这会导致和自己类似的基因群体,最终可能变成进化烈士,领了进化盒饭。
2. ego-syntonic 还是 ego-dystonic :人格障碍 vs 单纯的心理问题(从人类大脑认知角度)
ego-syntonic 这个词,考过 GRE 的童鞋们都可能不行。
但如果我们用周星驰的语言艺术来解释的话,太简单了,就是 愚蠢+勤奋。
简单吧,具体定义见下面两张图,不唐僧 only you 了。
3. adaptive vs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 :古人云,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perfectionist 其实是个中性词,很多天才伟人还有疯子,其实都有点 perfectionist,或多或少。
所以天才和疯子那一步之遥,可能就在于 adaptive vs maladaptve 的那一步。
如果我们再用一次周星驰的语言艺术,那么,周星驰也许会说:
愚蠢其实不难,难的是愚蠢还勤奋!
也就是说,形成机制的关键,是在于 ego-syntonic 是如何形成的?
1. 一个假想的物理哲学思想实验
如果我们假想一下,有一个 teenager,青春期的时候,各种生理发育的原因,导致 phobia 加重,虽然总体上还是 annoying but not hurtful 的 phobia。
如果如果我们继续假设,该 teenager 出身于一个严厉的原生家庭。当然,这里 “严厉” 的意思,是严厉到有毒的程度 -- dysfunctional or even toxical family。
那我们来跑一下 simulation,看看可能会发生什么?
2. 合理化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过于严厉的家庭,会启动该小孩的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
而且还很有可能是在潜意识层面,因为严厉家庭里,无法跟父母对抗。潜意识层面合理化,才能自己接受自己,不至于抑郁。
3. 萨提亚冰山的形成
我们如果继续假设,假设前面思想实验里的那个 teenager,长大以后,phobia 已经大部分 outgrow 了。那么会发生啥?
一个合理推测,在 phobia 大部分 outgrow 之后,潜意识层次的那种合理化自己的机制,继续存在。
因为这种合理化,事实上也确实是成功地帮助了该 teenager,渡过了在严厉家庭中生存的困难时期。
于是继续合理推测,该合理化机制,就进入了萨提亚冰山的底层。遂在成人之后,成为应对各种 stress 的不二法宝。
而如果我们用周星驰的语言艺术,那么,ego-syntonic 就此练成,生生不息,代代不止。
既然提到了 dysfuntional family,就自然要给 dysfunctional family 一个简化模型:
1. the maladaptive coping parent 2. the adaptive coping parent 3. the lost child 4. the golden child
当然,模型建立到这里,就自然到了马克思那个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
如果用周星驰的语言艺术,就是说:说了半天,到底是有的治还是没的治?
这里也不用猜了,说到电影《A beautiful mind》,说的就是电影主人公,居然靠自己的苦思冥想,治好了自己的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
这究竟是 the fiction,还是 the fact?
1. Two beautiful faces 讨论 fluid exchange!!
要说好莱坞电影有啥共同特点的话,那共同特点就是,电影片名跟内容毫无关系!
这个电影的片名,是 A beautiful mind。但大家看到的,是 Two beautiful faces,讨论 fluid exchange 的问题!!
2. the nightmare of schizophrenia is not knowing what‘s true ...
3. 萨提亚冰山的隐含假设,和 Jean Piaget 的 formal operaion 阶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萨提亚冰山理论,其中很明显有一个隐含假设,就是假设成人后,和童年时同样的思考模式。
因为只有这样,隐藏在冰山下层的,才有可能影响冰山上层。
但 Jean Piaget 说,这假设不对,因为小孩的认知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分阶段的。
当然,说到这里,我想有人会问,Jean Piaget 的 formal operation 阶段,是 11 岁进入。这时间对不上号。
这个问题问的有道理。但 Jean Piaget 并没有像 Concrete Operation 阶段那样,给出一个可信的测试,测试是不是进入 Formal Operation 阶段。
实际上,目前也有理论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进入了 Formal Operation 阶段。
另外,即使进入了 Formal Operation,也不会所有事上,都用 formal operation 思考。比如前面那个 fluid exchange 的问题!
诚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the beautiful mind 里面 schizophrenia 的自我疗愈,是一个 fact 而不是一个 fiction。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不相信,那有可能是一个 fact,至少部分的 fact。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认知学和心理学,因为各种限制,对 beautiful minds 的了解,太少。
看来这里,有人一定会说:这是开玩笑吧?这两个是计算机机器人控制论好不好?难道我们都是机器人吗?
但是,这里就来了灵魂烤问:
So you think you are not machine. But let me respectfully ask, are you really not?
也许,Jean Piaget 的 Concrete Operation 的思考方式,就类比与 Pure Pursuit Controller?而 Formal Operation 的思考方式,就类比与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
再进一步,也许 OCPD 的家属,以及 OCPD 本人,也可以借鉴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的 Formal Operation 思考方式,阻断 OCPD 的萨提亚冰山?
当然,也许 ~~~
(全文完)
看不懂说明咱幸运。生活中跟那些人没有交集。
是容易和肺气肿混淆。不过 OCD 和 OCPD 不同。
(可能更多让人喜欢通俗化的语言?)
我问了下Chat GPT,关于Ego-syntonic,
“ego-syntonic"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与他们的自我形象相符合或一致的特征。换句话说,这些特征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相符,从而被认为是自然的和可接受的。与之相对的是"ego-dystonic",这表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与他们的自我形象不一致,这些特征可能会引起不适、焦虑或困扰。例如,一个认为自己是和平主义者的人,但同时有着强烈的侵略性倾向,这种情况下侵略性倾向就是ego-dystonic的。”
这个写的很好👍
纳什压根都不是OCPD,好吗?纳什是精神分裂,他还算幸运最后恢复了,可是他的儿子也是精神分裂,没有恢复。
你回去读下,楼主那里面说了是精神分裂,只是用这个例子来SHOW一个观点
我觉得大部分人可能不太会感兴趣,不过其实有个有趣的问题:
如果 Vulcan (Star Trek) 和 Betazoid (Star Trek) 在家里吵架,是谁更 stressful?
从表面上看,应该是 Betazoid 更 stressful,因为 telepathic 远距离就 share emotion。而且 Betazoid 也比较感情外露,大呼小叫。
Vulcan 则是 regulate emotion,并且只有近距离才能 telepathic。
但如果从 ego-dystonic vs ego-syntonic 的角度,可能吵架时,是 Vulcan 更 stressed。
因为吵架对 Vulcan 是更加 ego-dystonic,相对 Betazoid 而言。
这就是你说过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请问能否详细论述一下。谢谢!
OCD 的问题一般认为主要在basal ganglia,非常基础的底层神经模块,类似于进入某种死循环的低层神经网络的问题,治疗一般用认知疗法,因为认知在高层,调节底层神经其实蛮困难的,我觉得需要把情绪特别是背景情绪这种中间偏底层的神经模块一起用上调节才更有效果。我看过一本书作者是nature的编委,讲自己经历,因为他自己有ocd,试了很多方法,最后还是认知疗法治好了。
你这里提到的ocpd,像是套用ocd,但定义和问题所在的神经区域有些模糊不清,这是精神疾病定义的典型问题,因为精神疾病都是症状定义,并非原理病理定义,同一症状,可能机理完全不一样,就像肚子疼,定义为肚子疼病可以有非常多不同的原因。看上去,这个ocpd和ocd有关,似乎是涉及更广神经domain ,但症状更轻微,又形成或影响时间更长的一种类似ocd的问题,肯定和大脑发育过程相关,也应该有些基因的影响。让神经网络的结构调节很不flexible, 我想可能治疗手段类似,认知疗法加上情感和背景情绪的共同调节。
举个例子,比如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用认知逐渐适应一点点的对完美偏离场景的接受训练,这种接受包括场景体验时在认知上的暗示接受,也同时配合用上环境的各种暗示,声音,色彩,气味,触觉,温度,尽量让需要接受的某种偏离完美的场景和更容易躯体上comfortable 有着同时性,慢慢训练,一步步加大与完美距离的接受,应该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