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ll too easy to get caught up in the frenzy of getting into X project or equivalents thereof, particularly when one lives in an area having a strong Asian presence. Yes, STEM is cool, CS is profitable, making sure your kids have a bright future is important. It's absurd to see so many kids with IQ higher than 130 popping up in Asian community, a much higher percentage than one normally could imagine. Yet we haven't seen outcome matches with this percentage when the kids grow up. Most of these gifted kids are now working on day-to-day mundane coding tasks, like their parents. We are supposed to raise future leaders.
“X项目最笨的小孩”
上个月的一天晚上,妮莫突然说要和我聊一聊。看她情绪低落的样子,我就知道,肯定是遇到什么事了。
房间里,她低着头说:妈妈,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我觉得我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一听就慌了,肯定是我的锅,赶紧先道歉:我在忙工作或做家务的时候,跟你说话有点急不耐心,有时还吼你,我向你道歉,以后我会注意管理情绪的。
她摇摇头说:不是因为你,是因为今天发了成绩后,同学嘲笑我是最笨的“X项目”小孩,我觉得我很失败。
我一听就愣住了,开解她:他们瞎说,你绝对不是,你会很多他们不会的东西,上次学校选拔,你不是被评委推荐去了荣誉乐团吗?你在网上画的动画不是有很多人喜欢吗?人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是第一名的。
虽然我表面上不当回事,但心中确实有点情绪,我跟闺蜜吐槽:有毒吧,X项目的娃都已经够优秀了,就这一小撮娃却依然还是要分阶级、互相踩踏,去哪都卷难道是咱逃不开的宿命吗?
X项目是某大学数学学院开设的天才青少年数学计划,在全州的公校和私校开放两次考试,每年录取400个新生。
大多数孩子从6年级开始参加选拔,录取之后,会用两年学完高中的数学,再用三年学习大学的数学内容,顺利的话,16岁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半个数学学士学位。
在妮莫还在低年级的时候,就经常能看到X项目的家长们在邻里群聊去大学接送孩子的事。那时就觉得哇,这些孩子好优秀好牛逼啊,小学没毕业就已经去大学的教室,听大学教授上课了。
但是我家属于薛定谔的鸡娃,从来没有什么未雨绸缪高瞻远瞩,不到最后临门一脚,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会不会推娃一把,所以就这么一路混吃等死到了6年级。
妮莫到了6年级,也可以参加这个考试了。第一次考试,我们也没经验,想先探探路。直接削了两支铅笔,让娃去裸考,裸到什么程度,不仅没复习,连瞎蒙要选C的秘诀都没说。
考场外,除了印度家长,就是中日韩面孔,偶尔有几个白人面孔,结果还是混血娃。其他小孩走出来面色平静或略带喜悦,只有她哭丧着一张脸,告诉我们:时间到了答题卡没涂完,老师说手不能放桌上了。
结果不用说,分数惨不忍睹,这一下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厚着脸皮去问了一个高年级学姐的妈妈,这个考试该怎么复习?
学霸妈妈云淡风轻:啊?我们没辅导孩子复习,孩子自己每天刷了下题库,一次就考上了。
什么?还有题库?
学霸妈妈也很吃惊:你们没有做过题库?印度人还专门开了X项目的考试培训班呢。
什么?还有培训班?
怪不得第一回当炮灰了,原来考试没那么简单。学霸妈妈爽快地把题库文件发了过来。
这份题库,就犹如茫茫大海上突然出现了灯塔的光亮,我们瞬间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备战第二次考试的日子,有点不堪回首。
每天吃完晚饭,都能听见老公绝望的吼叫,偶尔掺杂几声孩子的抽泣。连寄养在我家的狗,一吃完饭都知道赶紧跳上沙发,紧紧挨着我,客厅里老公吼一声,它就浑身一激灵。
虽然第二次考试依然没过,但是成绩提高了一大截,我们看到了曙光——离分数线,只差6分了,只要再努一把力,就成功了!
学霸的妈妈来问结果,我说就差一口气了。她安慰了我,说那个题库有点年头了,估计已经过时了,你去问问罗恩的妈妈,做一做她手上的八套真题,紫腚能行!
第三次考完,妮莫从考场里走出来的样子,终于也是略带喜悦的脸色了,看着其他小孩哭丧的脸,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年前的自己。
虽然考上了,但当年无知的爹妈让娃去裸考的祸根,还是埋下了。
每次接孩子的时候,我都会感叹,亚裔家庭太能卷了,从校车上鱼贯而下的孩子们,除了东亚娃,就是印度娃。白人有那么零星两个,非裔拉丁裔是一个都没有。
我看了下数据,十几年前,这个项目里62%的学生都是白人,而十几年后,白人已被亚裔卷得无立锥之地了。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美国,我一个澳洲的读者说,他们学区现在已经卷到了新赛点,白人早已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现在是亚裔娃之间的内卷——印度人已经被华人彻底卷废了,天才班按成绩排序录取,印度人竟然一个都没考进,华人家长最后直接拉了个微信群。
妮莫学校里数学分为三个班,X项目、快班、慢班,按照大家不同的学习进度,分班开课。也就是说,能进入X项目的孩子,已经是数学成绩最好的那一撮了,你以为这种踩踏就停止了?
漏漏漏,大漏特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亚裔的地方就有尊卑,超过三个人,就一定要分出上中下来。
妮莫因为考了三次才考进去,这成为了某些孩子眼中的一个bug。她经常回来埋怨自己:校车上谁谁又嘲笑我考了三次,我考了三次,是不是因为我比较笨?
而第一次就录取并在每次小考都保持全A的,才是站在巅峰接受大家膜拜的神。
倒霉孩子,你人生感受到的第一个鄙视链,全赖你爹妈当年过于轻敌啊!
X项目采取淘汰制,按平时作业、三次小考综合计分,B以下就会收到警告信,再不整改,就会被踢走。
现在我家的情况是有点骑虎难下。
第一学期的学习,妮莫拿了A,说实话这让我很惊喜。我本来就知道她没有继承她爹的理科基因,她喜欢的是音乐和艺术,但是考大学时,SAT数学就占了800,这个咱躲不掉的。只有现在把动能蓄高点,以后才有退步的空间。
总而言之,我的期望是,她能跟着亚裔大部队混个中不溜秋就行。
但是第二学期的课程突然加大了难度,开始涉及高中代数,妮莫上一次小考的成绩只有70多分,和成绩的压力一同而来的,还有某些亚裔同学的嘲讽,和她对自我评价的困惑。
我跟妮莫说,如果你实在压力很大,我们可以退出来,下学年上普通数学课。
妮莫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能,我放弃了他们会一直嘲笑我到毕业的。
曾经每天只关心“中午吃啥”“晚上吃啥”的小孩,竟然也开始对人性的幽深有了初步的认知,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不能逆转地长大了。
既然不能回头,那我们就只能往前走了。感谢她爹的绝望嘶吼功,最近的一次小考,她的成绩终于又回到了90多分。
但这次我一点也没有高兴,因为我们好像进入了一场没有退出机制的游戏。
去年印度裔的里希·苏纳克当上英国首相的时候,推上就有个黑色幽默疯狂被转。
谷歌的印度裔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收到了他父母的越洋电话:
"你看看里希,苏纳克叔叔的儿子,比你还小8岁就当上了英国的首相,你还只是个CEO。”
他说:“妈,我不能取代拜登。”
他妈说:“试试看,你可以的,你不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发生呢?”
在中国,这种文化叫“别人家的孩子”。
身在这场游戏中的人,即便已经是最好的那一波了,也永远不会感到满意,因为他们想做的,是最好的那一个。
上篇《简历亮瞎眼的亚裔卷王,为什么纷纷被藤校拒之门外?》的评论区有读者说,“这是一种不成为人上人就无法保障基本的权利和生活空间的恐慌,卷不是为了过得多好,只是为了活下去,欧美的躺平心态,还得富养几代才有。所以我不觉得亚裔有什么问题。”
说实话,我对此很悲观,亚裔对成为“人上人”的追求是刻在文化、地理、历史、观念、基因里的,是永远不知疲倦地好了还想更好,不会随境遇的提升而减轻,富养多少代都很难改变。
脚下踩踏着不如自己的人,恐惧自己会跌落,向上仰望着天龙人,期待能再上一个台阶,找不到人生坐标,只有在无止尽的比较中,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这就是一代又一代亚裔的宿命。
很多人觉的鸡娃不对要躺平。其实躺平是懒惰,不想麻烦,不负责任的。 鸡娃才是王道。
这个有道理,文章里提到SAT数学800,数学稍微好一点的都能满分,我儿子数学学渣,考了700多。所以,根本不需要上那个X项目,不适合呀。
但文章里有些观点是对的,亚裔太卷了,而且是自己卷自己,很多项目把外国人都卷跑了
掏粪工是什么?是字面上的工种吗?
对,就是字面的plumber啊。前阵子有一些文盲政屁大妈说要让儿子们当plumber, electrician,将来比名校毕业挣钱多。我说,白人做这个,起码还能找到漂亮的亚裔老婆。要是ABC男做这个,连小留里面最穷的都会鄙视他们。大妈们听了有些扫兴。。。。
这个话是对的,至少对于讲汉语,生活在华人社群中的人而言是对的。因为对于一个生活在某种社团结构中的人而言,其行动策略是基于其所观察到的社会环境中的规律而作出的。不被鸡的孩子成长之后在华人社会确实会过得不如被鸡的孩子,这应该是一个基本事实。甚至可以说,从华人的眼睛看来,非华人社会中,不被鸡的孩子也是不成功的。 另一方面,事实上,只要不让孩子学习中文,脱离具有极端的“多样性厌恶”特性的华人社会,那么“鸡娃”或者“不鸡娃”都是对的。但关键在于需要使用一双非华人的眼睛才能看出这一点。 为什么只有在华人社会“不鸡娃”是不对的?因为“多样性厌恶”导致的多样性缺乏使得华人社会承认的价值域非常小,因此华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非常少。这样的困境就完美契合了“Agricultural Involution”的概念。
马工赚多了钱去买投资房,但是还是抠,坏了东西舍不得请人,所以自己动手修,戏称掏粪工。。 犹太人最先来美国,是从布鲁克林那边地产行业起来的,因为别的圈子加不进去,地产门槛低。 那个层主可能觉得高大上的圈子愿意带一穷二白的华人玩儿
净给孩子瞎添乱,孩子现在哪儿还有时间学习喜欢的音乐和艺术?要上好大学的艺术项目都是要交project的,这么天天鸡飞狗跳学数学,还有时间开发真正擅长的科目吗?
Yes, STEM is cool, CS is profitable, making sure your kids have a bright future is important.
It's absurd to see so many kids with IQ higher than 130 popping up in Asian community, a much higher percentage than one normally could imagine. Yet we haven't seen outcome matches with this percentage when the kids grow up.
Most of these gifted kids are now working on day-to-day mundane coding tasks, like their parents. We are supposed to raise future leaders.
一个人的价值除了赚钱,还是要对社会对自己种族有点儿小小的影响和贡献吧。都是plumber电工啥的,钱是不少赚,个人的社会地位无法提升太多的。
谢谢释疑,终于明白了。
那些无知大妈估计根本不知道white privilege怎么拼写。。。幻想自己的ABC儿子挣几个小钱就会很popular,白女ABC女会争着嫁他们
不同意,钱多了自己过得舒服就行了。身边几个白人帅哥同学工作不行,光度老去,生活就是杀猪刀
我也严重怀疑现在这些大妈的目的就是让其他人都不卷,自己偷偷卷。
鸡娃确实是王道 但是要正确的鸡娃 像楼主这种 逼着不爱数学的女儿进天才数学班 最后小孩不仅被打击自尊 而且也丢失了自己真正的天才技能 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数学死记硬背中了 她女儿不仅错失了发展自己真正才华的机会 也注定在不是她本才的数学领域没有建树 真是可惜
能不能解解一下,几十万的码农也是sugar daddy 吗 这些姑娘要求也很低呀
掏粪工指的是做房东
没看懂,上海房子卖掉了还如何回国养老?住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