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神器
北美华人网
追帖动态
头条新闻
每日新帖
最新热帖
新闻存档
热帖存档
文学峸
虎扑论坛
未名空间
北美华人网
北美微论坛
看帖神器
登录
← 下载
《看帖神器》官方
iOS App
,体验轻松追帖。
吃泡面的命,操紫禁城的心?一介草民保卫了东北、台湾,还抽空生了个“国宝”儿子
查看北美华人网今日新帖
最新回复:2023年4月12日 19点13分 PT
共 (1) 楼
返回列表
订阅追帖
只看未读
更多选项
阅读全帖
只看图片
只看视频
查看原帖
A
Adalalala
2 年多
楼主 (北美华人网)
金庸给小说人物起名字时,爱借鉴真正的历史人物。 比如,杨过就借鉴了刘过字改之。 古龙更加赤裸,直接照搬历史人物原名。 比如,楚留香的好基友——胡铁花。 历史上的胡铁花,是一个堪称民族英雄的传奇人物. 和《楚留香传奇》里的胡铁花没有半毛钱关系。 只不过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他。 没事,老王今天就来说说他。
01
胡铁花本名叫胡传,铁花是他的字。
胡传
道光21年,胡传出生在如今很有名的地方:安徽徽州绩溪。 他家是当地著名的茶商。 胡传从小长得一副好身板,念书之余,每逢茶市繁忙时,还要协助父亲入黄山收购春茶。 很能吃苦。
16岁时,胡传跟着父亲胡奎熙到上海贩茶,便留在当地开始念书,两年之后通过了上海县试,又在一年后通过了松江府试。 就在他刚刚迎娶了新婚白富美妻子,准备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一场忽如其来的噩梦降临了…… 太平天国的铁骑践踏了绩溪县,胡传家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惨状。 妻子在这场劫难中不幸离世。
突然的变故让胡传一度变得消沉...... 虽然他进了上海龙门书院甄试,但五次参加乡试都没能中举人,只好放弃科举这条路,决意云游四方。 这一年,他41岁。
02
在四处奔走的这段时间里,国家动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内战先后爆发,西方列强与清廷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 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召唤下,胡传关心时局、苦心钻研地理。 他注意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北方的沙俄一直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孱弱的国家,不断地进行蚕食与侵略。 胡传便做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只身一人前往东北边荒,调停中俄冲突,为国家效力。 然而东北这地方也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
如果没有人接待,恐怕待不了几天就得给冻死。 所幸胡传在经过北京时,经过同乡介绍,请到了一个朝廷大臣帮他给在东北与俄国折冲边界事宜的吴大澂,写了封介绍信。 这位大臣,就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他的孙女叫张爱玲)。
胡传揣着张佩纶的介绍信,在冰天雪地里徒步42天,终于到达了吉林宁古塔(清朝专门流放罪犯的险恶之地,在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附近)。
吴大澂亲自接见了他,并聘他为师爷。 在东北的岁月里,胡传做了许多苦差事,包括到荒无人烟的野外测量绘制地形、招募流民垦荒、编组保甲御寇,折冲边界谈判。 胡传勘定疆界,准备详尽的资料,帮助吴大澂在与俄国勘界大员谈判过程中一一驳斥了俄方的无理主张,争回了应有的国土。 吴大澂与俄方签下的《中俄珲春东界约》,是满清末年是少数几个没有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签订之后,双方在边界竖立这铜柱,上面刻有铭文: 疆域有共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大意为:在国土的交界,立此铜柱,不可以移开)
胡传在东北曾两度遇险,几乎丧命,留下了“神君”、“良师”的美名。 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离开了东北这块土地。
03
后来吴大澂转任广东巡抚时,特地找到胡传帮忙调查岛上土著黎族的互斗情况。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胡传横穿海南岛中心地带,染上了瘴毒几乎病死… 当吴大澂整治泛滥的黄河时,仍然忘不了找胡传。 在他的治理下,黄河水患显著减少。 胡传的功劳,吴大澂自然看在眼里。 两度保举他当官。 清政府也给予了褒奖,给了他一个做官的资格。
胡传艰苦了半生,终于等到了出仕的机会。 然而这个官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因为去的是湾湾。 当时湾湾刚刚建省,在大众心中,就是个瘴疠蛮荒的非人之地,还有居住在高山上的食人生番,极其可怕。 朝廷命官,谁也不愿意去到这么一个地方。
别人不敢,但胡传敢。 他主动请缨,甚至来不及看一眼新生的爱子,就踏上了茫茫海路。 可怜这个被他留在家里的孩子,此生仅仅和父亲相处了几个月。 多年之后,他甚至只能在父亲的遗物前面黯然神伤,流下了泪水。关于这些,老王后面会再讲。
04
胡传到达湾湾的时候,这里早已不复刘铭传时代的统治。 不仅岛内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更是列强环伺周围。 但胡传全无惧色,为了书写一部军事地形指南性质的《全台兵备志》,他又像当年勘察中俄边境那样,一头闯进了岛上的茫茫森林、无人峡谷、危险海滩…
半年之内,他将全台走遍,将岛内含离岛的驻军和荷兰人留下的防御工事全部考察了一遍,并详细分析了守备弱点。 他为什么甘愿吃这个苦? 因为他知道,和外国人的战争势必会发生,及早做好准备才更有可能找到胜利的可能。
“华严世界,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
当胡传写下这些壮怀激烈的文字时,可能还存着一些梦想。 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些梦就破碎了… 甲午战争如同胡传预料到的那样爆发了。 此时的他并未慌张,而是积极招募当地兵勇,准备保卫自己驻守的台东免遭日本人的侵略。 然而,一道割让湾湾的圣旨下来,命令所有在台官员一律内渡,将台湾交接日本。
此时此刻,胡传的民族情怀彻底爆发了,他拒绝接受这道可耻的圣旨,继续四处奔走,试图募兵保台。 孤注一掷的他,从台东徒步走到台南,以一身衣衫蓝缕的姿态,恳求刘永福同意参战。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等来战斗的那一刻,就病倒了。 弥留之际的他,被送往了厦门,那一刻他还记挂着台岛上的战事…
05
多年后,他的儿子重返台湾,凭吊了鲤鱼山忠烈祠旁的“清台东直隶州州官胡铁花先生纪念碑”,并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的父亲》。
文中提到了胡传的遗书,至今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予生不辰,自弱冠以后,备历艰险,几死者数矣。 咸同之间,粤寇蹂躏吾乡,流离播越,五年之久,刀兵、疠疫、饥饿三者交迫,屡濒于危而不死。 在婺源覆舟于鹅掌滩下,亦幸不死。光绪癸未正月,在宁古塔奉檄由瑚布图河历老松岭赴珲春与俄罗斯廓米萨尔会勘边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误入窝棘中,绝粮三日不死(窝棘者译言老林也)。 乙酉,署五常抚民同知,八月廿三日,马贼猝来攻城,城人逃散,予以十三人御之,幸胜而不死。 丁亥,在粤东奉檄渡海至琼州察看黎峒地势,自琼而南,直穿黎心以达崖州,染瘴病困于陵水,亦不死。
壬辰之春,奉旨调台湾差委,至则派查全省营伍,台湾瘴疠与琼州等,予自三月奉檄,遍历台南北、前后山,兼至澎湖,驰驱于炎蒸瘴毒之中凡六阅月,从人死尽,而予独不死。 今朝廷已弃台湾,诏臣民内渡,予守后山,地僻而远,闻命独迟,不得早自拔,台民变,后山饷源断,路梗文报不通,又陷于绝地,将死矣! 嗟呼,往昔之所历,自以为必死而卒得免于死,今者之所遇,义可以无死,而或不能免于死,要之皆命也。 汝从予于此,将来能免与否,亦命也。 书此付汝知之,勿为无益之忧惧也。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0日)书台东镇海后军中营示儿。
如果评选最牛的一介草民,我会投胡传一票~
来源:历史老师王汉周
请输入帖子链接
收藏帖子
01
胡铁花本名叫胡传,铁花是他的字。
道光21年,胡传出生在如今很有名的地方:安徽徽州绩溪。 他家是当地著名的茶商。 胡传从小长得一副好身板,念书之余,每逢茶市繁忙时,还要协助父亲入黄山收购春茶。 很能吃苦。
16岁时,胡传跟着父亲胡奎熙到上海贩茶,便留在当地开始念书,两年之后通过了上海县试,又在一年后通过了松江府试。 就在他刚刚迎娶了新婚白富美妻子,准备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一场忽如其来的噩梦降临了…… 太平天国的铁骑践踏了绩溪县,胡传家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惨状。 妻子在这场劫难中不幸离世。
突然的变故让胡传一度变得消沉...... 虽然他进了上海龙门书院甄试,但五次参加乡试都没能中举人,只好放弃科举这条路,决意云游四方。 这一年,他41岁。
02
在四处奔走的这段时间里,国家动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内战先后爆发,西方列强与清廷签订了无数不平等条约。 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召唤下,胡传关心时局、苦心钻研地理。 他注意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北方的沙俄一直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孱弱的国家,不断地进行蚕食与侵略。 胡传便做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只身一人前往东北边荒,调停中俄冲突,为国家效力。 然而东北这地方也不是你想去,想去就能去。
如果没有人接待,恐怕待不了几天就得给冻死。 所幸胡传在经过北京时,经过同乡介绍,请到了一个朝廷大臣帮他给在东北与俄国折冲边界事宜的吴大澂,写了封介绍信。 这位大臣,就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他的孙女叫张爱玲)。
胡传揣着张佩纶的介绍信,在冰天雪地里徒步42天,终于到达了吉林宁古塔(清朝专门流放罪犯的险恶之地,在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附近)。
吴大澂亲自接见了他,并聘他为师爷。 在东北的岁月里,胡传做了许多苦差事,包括到荒无人烟的野外测量绘制地形、招募流民垦荒、编组保甲御寇,折冲边界谈判。 胡传勘定疆界,准备详尽的资料,帮助吴大澂在与俄国勘界大员谈判过程中一一驳斥了俄方的无理主张,争回了应有的国土。 吴大澂与俄方签下的《中俄珲春东界约》,是满清末年是少数几个没有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签订之后,双方在边界竖立这铜柱,上面刻有铭文: 疆域有共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 (大意为:在国土的交界,立此铜柱,不可以移开)
胡传在东北曾两度遇险,几乎丧命,留下了“神君”、“良师”的美名。 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离开了东北这块土地。
03
后来吴大澂转任广东巡抚时,特地找到胡传帮忙调查岛上土著黎族的互斗情况。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胡传横穿海南岛中心地带,染上了瘴毒几乎病死… 当吴大澂整治泛滥的黄河时,仍然忘不了找胡传。 在他的治理下,黄河水患显著减少。 胡传的功劳,吴大澂自然看在眼里。 两度保举他当官。 清政府也给予了褒奖,给了他一个做官的资格。
胡传艰苦了半生,终于等到了出仕的机会。 然而这个官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因为去的是湾湾。 当时湾湾刚刚建省,在大众心中,就是个瘴疠蛮荒的非人之地,还有居住在高山上的食人生番,极其可怕。 朝廷命官,谁也不愿意去到这么一个地方。
别人不敢,但胡传敢。 他主动请缨,甚至来不及看一眼新生的爱子,就踏上了茫茫海路。 可怜这个被他留在家里的孩子,此生仅仅和父亲相处了几个月。 多年之后,他甚至只能在父亲的遗物前面黯然神伤,流下了泪水。关于这些,老王后面会再讲。
04
胡传到达湾湾的时候,这里早已不复刘铭传时代的统治。 不仅岛内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更是列强环伺周围。 但胡传全无惧色,为了书写一部军事地形指南性质的《全台兵备志》,他又像当年勘察中俄边境那样,一头闯进了岛上的茫茫森林、无人峡谷、危险海滩…
半年之内,他将全台走遍,将岛内含离岛的驻军和荷兰人留下的防御工事全部考察了一遍,并详细分析了守备弱点。 他为什么甘愿吃这个苦? 因为他知道,和外国人的战争势必会发生,及早做好准备才更有可能找到胜利的可能。
“华严世界,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
当胡传写下这些壮怀激烈的文字时,可能还存着一些梦想。 然而仅仅三年后,这些梦就破碎了… 甲午战争如同胡传预料到的那样爆发了。 此时的他并未慌张,而是积极招募当地兵勇,准备保卫自己驻守的台东免遭日本人的侵略。 然而,一道割让湾湾的圣旨下来,命令所有在台官员一律内渡,将台湾交接日本。
此时此刻,胡传的民族情怀彻底爆发了,他拒绝接受这道可耻的圣旨,继续四处奔走,试图募兵保台。 孤注一掷的他,从台东徒步走到台南,以一身衣衫蓝缕的姿态,恳求刘永福同意参战。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等来战斗的那一刻,就病倒了。 弥留之际的他,被送往了厦门,那一刻他还记挂着台岛上的战事…
05
多年后,他的儿子重返台湾,凭吊了鲤鱼山忠烈祠旁的“清台东直隶州州官胡铁花先生纪念碑”,并留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的父亲》。
文中提到了胡传的遗书,至今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予生不辰,自弱冠以后,备历艰险,几死者数矣。 咸同之间,粤寇蹂躏吾乡,流离播越,五年之久,刀兵、疠疫、饥饿三者交迫,屡濒于危而不死。 在婺源覆舟于鹅掌滩下,亦幸不死。光绪癸未正月,在宁古塔奉檄由瑚布图河历老松岭赴珲春与俄罗斯廓米萨尔会勘边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误入窝棘中,绝粮三日不死(窝棘者译言老林也)。 乙酉,署五常抚民同知,八月廿三日,马贼猝来攻城,城人逃散,予以十三人御之,幸胜而不死。 丁亥,在粤东奉檄渡海至琼州察看黎峒地势,自琼而南,直穿黎心以达崖州,染瘴病困于陵水,亦不死。
壬辰之春,奉旨调台湾差委,至则派查全省营伍,台湾瘴疠与琼州等,予自三月奉檄,遍历台南北、前后山,兼至澎湖,驰驱于炎蒸瘴毒之中凡六阅月,从人死尽,而予独不死。 今朝廷已弃台湾,诏臣民内渡,予守后山,地僻而远,闻命独迟,不得早自拔,台民变,后山饷源断,路梗文报不通,又陷于绝地,将死矣! 嗟呼,往昔之所历,自以为必死而卒得免于死,今者之所遇,义可以无死,而或不能免于死,要之皆命也。 汝从予于此,将来能免与否,亦命也。 书此付汝知之,勿为无益之忧惧也。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0日)书台东镇海后军中营示儿。
如果评选最牛的一介草民,我会投胡传一票~
来源:历史老师王汉周